发现真的重要吗?

发现真的重要吗?

一、发现真的最重要吗(论文文献综述)

辛向阳[1](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观》文中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要从各种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一时一刻的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同时要把握基本国情的动态变化性。

冯玮[2](2021)在《日本神道的发展及形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均有三根支柱:儒佛道。不同的是,中国的道是道教,日本的道是神道。神道也称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对日本文化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写道:"表面上,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而骨子里日本人普遍信仰的是神道。"但是,神道也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蔡呈腾[3](2021)在《例谈基于三重表征建构化学式的教学——以“表示物质的符号(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物质同时进行宏观表征、微粒表征和符号表征,既扫除了宏观与微粒之间的表征阻碍,也加深了对化学式符号表征的内涵理解.通过基于事实的宏观现象的一重表征、基于模型的微观构建的二重表征、基于内涵的符号构建的三重表征、基于整体的三重表征的迁移应用四个环节,建构化学式,并进行迁移与应用.

王雪凝[4](2021)在《自我周旋与陶渊明之“游”》文中研究说明

邓晨[5](2021)在《《休闲有道》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林文云[6](2021)在《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水肿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尿AQP2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对脾肾阳虚夹瘀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尿液水通道蛋白2(AQP2)的影响,初步探讨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水肿患者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诊疗该病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肾阳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另外选取本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予常规基础治疗+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水肿程度积分、证候积分、临床检测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浆AVP、尿AQP2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24h尿量等)、水肿程度积分、临床检测指标、安全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糖尿病肾脏病组尿液AQP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尿AQP2与水肿程度积分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内24hUTP、ALB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eGFR未见明显下降,肾功能稳定。治疗后观察组24hUTP、ALB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eGFR未见明显差异(P>0.05)。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尿液AQP2、血浆AV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AQP2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AVP较之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6、两组治疗后体重、24h尿量、水肿积分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疗效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DKD(G4A3期)水肿患者的AQP2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与水肿积分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可作为DKD水平衡障碍及水肿疗效指标。2.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以更好的降低蛋白尿排泄,改善糖尿病肾脏病的水肿症状,稳定肾功能。3.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以通过下调糖尿病肾脏病脾肾阳虚夹瘀证患者的AQP2的水平,影响肾脏对水的排泄,改善水肿。4.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脾肾阳虚夹瘀证患者效果显着,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好的改善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5.本研究过程中,未发现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有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吴亚军[7](2021)在《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文中提出自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词概念的反身性认识及语义探究成为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模态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逻辑学的新进展,与语言学也密切相关。本文以汉语典型模态词的语义本体为探讨对象,通过哲学问题分析廓清并归纳各类模态词的内容实质及本体特征。分类描写基础上,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进行量化和质性描写。层次维度上,同一语义范畴内模态词的语义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属性。模态词是传达模态的主要语言手段,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对汉语模态逻辑、语用调节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尚不系统。模态词的多义性和语义动态演化特性使得该类词特别重要,却又特别让人困惑。综述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个别或某一语义域内模态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多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刻画其模态语义特征,鲜有研究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以实现模态逻辑和模态自然语言的互动互补。汉语模态系统的次级范畴以松散的方式勾连共现,各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并不一致。同时,模态还面临信念与辩护之间的融贯、理由与认识判断之间的蕴涵、道义连贯、罗斯困惑以及预设失灵等诸多哲学难题,无法通过认识论角度分析达成一致认识。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新描写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语义描写,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是阐明模态逻辑语义进而澄明上述哲学难题的可能出路。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规范语用学理论,基于自然语言语料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要素、逻辑语义结构和模态源等成分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聚焦汉语模态词的分类描写、分层描写和特征描写以实现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1)根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性质,汉语模态系统包括哪些模态语义范畴?每一模态语义范畴内所包括的典型模态词又有哪些?(2)基于自然语例分析,每一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分布和语义特征是什么?(3)面对单义观和多义观的争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汉语模态词的意义?分类描写发现,完整汉语模态系统包括五个模态语义范畴,分别为真势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动力模态和评价模态。除公认的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外,本文论证并确立了汉语中真势、动力和评价模态的语义范畴地位。这三种模态和认识、道义模态共同构成了严密的语义自然类。真势、认识和评价模态是对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道义模态兼具说话者导向和情景导向,其语义辖域处于屈折层。动力模态受主语意识节制,其语义辖域则处于词汇层。分层描写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模态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或命题成真的主观态度或看法,其确定性程度不是“是”或者“不是”,而是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统(0~1)。依据模态词的词频和三元划分框架,本文认定的典型汉语模态词包括“必然”“偶然”“可能1”“一定”“应该”“可能2”“必须”“应当”“可以”“要”“能”“会”“敢”“果然”“竟然”“幸亏”“偏偏”和“配”等共计18个。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分别从语义分布、语义内容及语义结构特征等维度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特征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真势模态语义域内,真势模态词是对基本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必然”的语义指向说话者,属命题外成分,充当句子副词。其语义结构包括行为主体的判定前提条件(A),行为主体对命题为真的确定性判断(B),和命题引发的后续结果(C)等三个语义成分。其中,语义成分B是“必然”语义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最常见的“必然”语义结构是“A+B”(58.82%),表明依据在前而确定性判定在后的语义结构最常见。“可能”的语义中预设了说话者在说话当时并不知道命题的真值,基本命题的真值为真或为假,“可能1”的语义内涵体现为两者的强合取,即(?)。“偶然”的语义中编码有时间变元。现在和过去语境中,“偶然”的语义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和逻辑上可能不发生的合取;将来语境中,“偶然”的语义本体则为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与意外的合取。第二,认识模态传达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观点或态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证据成分或认识成分,是说话者借以形成主观认识的条件。“一定”侧重证据义,其语义中的证据成分是基于推理产生的间接证据,认识成分则是对证据的主观评估则具有私有性质。“应该”也侧重证据义,多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作用于命题真值。现在和将来语境中,“应该”暗含说话者期待,过去时语境中则隐含对命题的否定。“可能2”侧重认识成分而非证据成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推测和估计,其语义确定性非常低,隐含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可能2”的语义指向将来,不能出现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语境中。第三,道义模态是说话者依据道义规则使得命题成真的观点或态度,具有施动属性。道义规则是道义模态词的核心语义成分,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产生的规范强制力介于义务性和授权性。“必须”的客观道义源多于内在主观道义源,语义色彩偏客观。“必须”多出现于未然态语境中(96%),72%的用例表达规范义或准规范义,传达说话者的企望义,具有显着规范功能,引申为祈使用法。“应当”以规范义和准规范义用法为主(75.13%),表建议或忠告语气。当说话者为施动对象时,“应当”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承诺。“可以”的语义结构中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87.10%的语例表达说话者的授权性规范其强制力趋于零;而12.90%的用例表达法律或机构对机构或个体的授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动力模态关乎主语-参与者对事件成真的能力或意愿,是说话者对主语-参与者自身特性使得事件为真的可能性判断。“要”的动力模态用法包括表意愿的“想、希望”和表意志的“欲求”,传达主语对自身施加正向的力。“能”的核心语义是具备使某事成真的条件,有表能力和表意愿两种用法。表能力义时又可划分为生理能力或心智能力,具有低稳定性和非持久性。此外,“能”不能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与着、了、过连用。“会”表能力用法最为突出(98.11%),其核心语义是懂得怎么做或有能力做某事。“会”的物性用法(1.89%)指“能力义”是由事物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会”的共存限制分析发现,该词不具备时间指向性。“敢”主要出现在否定语境中(81.37%),其语义具有非断言性,受话者或相关行为主体在意识层面经验到风险或危险,相关行为或事件没有被执行或实现的可能性。第五,评价模态是行为主体基于预设对已知命题的主观评估。“果然”的核心语义是主体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料定,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期待相一致,传达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的关系类别有五种:解说关系(71.05%);因果关系(17.54%);承接关系(8.77%);条件关系(1.75%)和转折关系(0.88%)。“果然”的语义特征包括[+预设]、[+结果]和[+料定]。“竟然”的核心语义是反预期,表达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间的语义不兼容(66.32%)或同一事件中事态之间存在反差(33.68%),其语义特征包括[-常理]、[+结果]。“幸亏”的语义结构包括基础小句、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其中,82.05%的语例中基础小句表原因,17.95%的基础小句表条件。其中,基础小句表原因或条件,前提小句不利,结果小句却正面的占比最大(84.62%)。但也存在前提小句有利或无法判定,结果小句不利的情况。“偏偏”的前后相邻命题间语义关系分析发现其核心语义表偏离(77.05%),此外还可表增益(占21.86%)和范围义(占1.09%)。表偏离义时,57.39%的“偏偏”语例中后续命题偏离“希望”,表遗憾语气;42.61%的语例偏离“预期”,表吃惊、惊讶语气。“配”后接“V+N”结构,依据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表达模糊义、准规则义或推测义。词语搭配分析表明,“配”的语义色彩为中性偏积极。本文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类别、分层和特征三个维度展开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意义。实践上,深化了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理解,为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和汉语模态逻辑提供有益启示。理论上,通过探索模态词的语用/语义界面互动,文本论证了多维度描写对词义中弱规范性的外显作用,夯实了新描写主义的理论根基。方法论上,多层次的词义精细描写是解决语言哲学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模态词的语义演化和复杂语境意味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待学者们通力合作,推动汉语模态逻辑更加系统与全面。

樊祎彪[8](2021)在《风物传播的十六个“何”》文中认为风物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是活的国家宝藏和地方名片,也是"传播富矿"。风物传播传递的是一种可体验的城乡生活美学。都市快报尝试从16个"何"着手,发现"真",传递"暖",升华"趣",创新地方媒体风物传播框架,扩展其内涵和外延,助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城市形象推广和文化创意传播。

谭越[9](2021)在《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耦合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相关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包含两类: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涉及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动作迟缓和社会退缩等。这些涉及感知觉、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目前的药物治疗已对其阳性症状有比较有效的控制,但对其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近年来常用物理干预辅助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逐渐被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具有非侵入性、相对安全等优势。目前有观点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由脑部连接紊乱引起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假说众多,其中“基底节-前额叶多巴胺假”说受到学术界的初步认可。既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大脑结构连接、功能连接存在异常。特别的,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基底节、丘脑以及皮层区域的结构功能组织存在异常,并可能与阴性症状的产生有关,这也从侧面为多巴胺假说提供了影像学证据支持。但患者阴性症状与丘脑-皮层环路连接异常的关系仍未明晰。因此,本研究拟采用磁共振成像数据,从结构功能构建基底节-丘脑-皮层连接环路,考察其环路的结构功能异常,并且初步探究rTMS对此环路的调节作用。研究一中,我们纳入了7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87名健康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和弥散加权图像的结构磁共振数据,首先通过TBSS分析发现患者在各个主要纤维束骨架都存在白质微结构的改变。随后分别使用了概率示踪和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段构建的方法构建了基底节-丘脑-额叶皮层的白质纤维束连接通路和基底节结构加权的丘脑-全脑的功能连接通路,发现患者皮层下-额叶皮层的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均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改变,皮层下-角回、辅助运动皮层、中央前回、楔前叶、岛叶、颞中回等存在功能连接异常,并且与不同的基底节区域连接改变的对应的皮层区域可能有所不同。最后的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异常连接模式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关。研究二中,我们采集了23名普通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名药物伴高频DLPFC(dorsolateral prefrontal lobe)rTMS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和治疗一月之后的随访临床量表和磁共振数据,发现与普通药物组相比,rTMS治疗组阴性症状得分下降更为显着。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段构建了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发现在不同基底节区域结构加权下,丘脑与扣带、梭状回、额颞区域等功能连接存在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此外,相关分析发现rTMS治疗组右侧苍白球结构连接加权的丘脑-左侧额下回三角部的功能连接与其PANSS量表阴性症状评分变化率呈负相关。此研究进一步验证了rTMS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改善的作用,解释了额叶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重要意义,提示了丘脑-额下回连接可能是阴性症状治疗的重要通路之一。综上所述,本文融合结构功能磁共振数据,发现了精神分裂症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的连接异常,为基底节区存在多巴胺异常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证据;同时,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高频rTMS刺激DLPFC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具有改善效果,其刺激效应能通过皮层深入皮层下核团,对皮层下-皮层的功能连接产生一定影响。另外,本研究的一系列发现,提示了丘脑-额下回连接可能是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潜在靶向通路之一。

彭诚信[10](2020)在《法学问题的发现与研究路径之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现实生活、司法实践以及学术理论中发现与提炼出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真问题是法学研究的前提;而系统梳理相关学术理论的发展脉络与问题争点、厘清法官的审判思路与论证逻辑以及深入实地调研等路径,则是探清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针对这些症结的解决之道便是总结实践经验,发展前人理论,或是运用恰适的法律适用方法以及法律论证方法;最后还应把研究结论带回实践予以检验。真正具有学术或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往往亦是符合现实生活常情、契合法律公正理念并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新型理论或解决对策。

二、发现真的最重要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现真的最重要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二、坚持实事求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地、一时一刻的事情
三、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同时要把握基本国情的动态变化性
四、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2)日本神道的发展及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道的释义和演进
二、神道的理论和体系
三、神道在江户时代的成熟

(3)例谈基于三重表征建构化学式的教学——以“表示物质的符号(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重表征:基于事实的宏观现象
2 二重表征:基于模型的微观构建
3 三重表征:基于内涵的符号构建
4 迁移应用:基于整体的三重表征

(6)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水肿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尿AQP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实验室检测方法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DKD组、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尿液AQP2 比较
        1.3 观察组、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证候积分及水肿积分比较
        2.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证候积分、水肿积分比较
    3 相关性分析
    4 治疗前后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4.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与24h尿量比较
        4.2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AQP2 与血浆AVP比较
        4.3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
        4.4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中医积分、水肿积分比较
    5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5.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2 治疗前后水肿疗效比较
        5.3 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6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中医学对DKD的认识
        1.1 溯源
        1.2 DKD水肿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法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脏病水肿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DKD水肿治疗
    3 AQP2 研究进展
        3.1 AQP2 概况
        3.2 AQP2 调控机制
        3.3 AQP2 与肾脏病相关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进展
    4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遣方配伍特点及药理学研究
        4.1 真武汤
        4.2 当归芍药散
    5 本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5.1 尿AQP2 可作为DKD水平衡障碍评价指标
        5.2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对ALB、24UTP及肾功能的影响
        5.3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DKD(G4A3 期)患者水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5.4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DKD(G4A3 期)脾肾阳虚夹瘀水肿患者中医疗效评定
        5.5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DKD(G4A3 期)脾肾阳虚夹瘀水肿患者总疗效评定
        5.6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水通道蛋白2与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术语界定及研究对象
        1.2.1 术语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态和模态词
    2.2 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地位
        2.2.1 词义本质及其内容
        2.2.2 模态词的语义性质
        2.2.3 模态词的释义路径争论
    2.3 模态逻辑史视域中模态词研究
        2.3.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模态逻辑
        2.3.2 中世纪时期的模态逻辑
        2.3.3 近代时期的模态逻辑
        2.3.4 现当代的模态逻辑
    2.4 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2.4.1 模态次级语义范畴
        2.4.2 典型模态词认定
    2.5 模态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
        3.1.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内容
        3.1.2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
        3.2.1 可能世界概念
        3.2.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内容
        3.2.3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3 规范语用学理论
        3.3.1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3.3.2 规范语用学理论内容
        3.3.3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3.4 理论的综合与分析对象的确定
        3.4.1 理论综合的三个维度
        3.4.2 汉语模态词的本体特征与语义范畴
        3.4.3 五类模态语词的本体典型性
    3.5 小结
第4章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4.1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4.1.1 真势模态简评
        4.1.2 信念与辩护的融贯问题
        4.1.3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4.2 典型真势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4.2.1 “必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2.2 “可能_1”的语义特征分析
        4.2.3 “偶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3 层级维度真势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5.1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5.1.1 认识模态、事实性和言据性
        5.1.2 认识模态简评
        5.1.3 理由与认识判断的蕴涵问题
        5.1.4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5.2 典型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5.2.1 “一定”的语义特征分析
        5.2.2 “应该”的语义特征分析
        5.2.3 “可能_2”的语义特征分析
    5.3 层级维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6.1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6.1.1 道义模态简评
        6.1.2 道义连贯和罗斯困惑
        6.1.3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6.2 典型道义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6.2.1 “必须”的语义特征分析
        6.2.2 “应当”的语义特征分析
        6.2.3 “可以”的语义特征分析
    6.3 层级维度道义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7.1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7.1.1 动力模态简评
        7.1.2 动力模态词的语义不确定性
        7.1.3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7.2 典型动力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7.2.1 “要”的语义特征分析
        7.2.2 “能”的语义特征分析
        7.2.3 “会”的语义特征分析
        7.2.4 “敢”的语义特征分析
    7.3 层级维度动力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7.4 小结
第8章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8.1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8.1.1 评价模态简评
        8.1.2 预设失灵问题
        8.1.3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8.2 典型评价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8.2.1 “果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2 “竟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3 “幸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4 “偏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5 “配”的语义特征分析
    8.3 层级维度评价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发现
        9.1.1 汉语模态词的语义范畴以及典型模态词
        9.1.2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性质
        9.1.3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释解方式
    9.2 研究贡献与启示
        9.2.1 研究贡献
        9.2.2 研究启示
    9.3 问题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8)风物传播的十六个“何”(论文提纲范文)

发现“真”
传递“暖”
升华“趣”
小结

(9)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耦合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分裂症及其阴性症状
        1.1.2 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
        1.1.3 磁共振成像
        1.1.4 重复经颅磁刺激
    1.2 研究现状
        1.2.1 精神分裂症影像学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回路的构建和细分
        1.2.3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研究现状概述
        1.2.4 多模态数据融合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异常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数据获取
        2.2.3 数据预处理
        2.2.4 白质结构指标的提取和对比分析
        2.2.5 fMRI功能连接分析
    2.3 统计分析
        2.3.1 基于TBSS全脑的白质骨架的统计分析
        2.3.2 基底节-丘脑-额叶皮层结构连接分析
        2.3.3 丘脑-全脑功能连接分析
    2.4 相关分析
    2.5 结果
        2.5.1 人口统计学
        2.5.2 TBSS结果
        2.5.3 基底节-丘脑-额叶皮层结构连接改变
        2.5.4 基底节-丘脑-全脑功能连接改变
        2.5.5 与阴性症状相关分析结果
    2.6 讨论分析
        2.6.1 白质广泛性改变
        2.6.2 皮层下-额叶连接在精神分裂症上的改变
        2.6.3 皮层下-额叶外区域功能连接在精神分裂症上的改变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分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整体设计
        3.2.3 rTMS治疗方案
        3.2.4 数据获取
        3.2.5 数据处理
    3.3 统计分析
        3.3.1 临床量表分析
        3.3.2 功能连接方差分析
    3.4 相关分析
    3.5 结果
        3.5.1 人口统计学与PANSS量表评分
        3.5.2 基底节-丘脑-全脑功能连接改变
        3.5.3 与PANSS量表相关分析结果
    3.6 讨论分析
        3.6.1 rTMS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3.6.2 rTMS对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的影响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法学问题的发现与研究路径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发现方法:选题路径
    1.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法学问题
    2.现实社会生活呈现的法学问题
    3.司法实践揭示的法学问题
    4.学术理论中的选题路径
二、问题的分析方法:追根溯源
    1.生活实践中法学问题的根源探寻
    2.司法实践问题根源的分析路径
    3.学术理论问题根源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庖丁之术
    1.生活实践问题解决方法
    2.司法实践问题解决方法
    3.学术理论解决方法
四、结论的检验方法:回归人之终极价值
    1.生活实践问题解决方法的检验
    2.司法实践问题解决方法的检验
    3.学术理论解决方法的检验
五、建议与分享

四、发现真的最重要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观[J]. 辛向阳.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日本神道的发展及形成[J]. 冯玮. 文史天地, 2021(09)
  • [3]例谈基于三重表征建构化学式的教学——以“表示物质的符号(一)”为例[J]. 蔡呈腾. 理科考试研究, 2021(16)
  • [4]自我周旋与陶渊明之“游”[D]. 王雪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休闲有道》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邓晨. 延边大学, 2021
  • [6]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水肿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尿AQP2的影响[D]. 林文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D]. 吴亚军. 西南大学, 2021(01)
  • [8]风物传播的十六个“何”[J]. 樊祎彪. 新闻战线, 2021(07)
  • [9]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耦合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相关关系研究[D]. 谭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法学问题的发现与研究路径之探索[J]. 彭诚信. 中国大学教学, 2020(07)

标签:;  ;  ;  

发现真的重要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