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专家座谈会纪要

急诊医学专家座谈会纪要

一、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霞[1](2015)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8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各54例。EEN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DEN组患者72 h内给予静脉营养,72 h后无消化道出血方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 EEN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DEN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

杨耀鹏[2](2011)在《闭环靶控镇静下不同镇静水平对ICU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输注(Closed Loop of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CLTCI)技术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不同的BIS数值闭环控制下,输注异丙酚用于ICU患者镇静深度的控制,并期望寻找最适ICU镇静的BIS值。方法:选取60例入住我科EICU病房的危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选APECHEⅡ评分)大于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各组都用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但是将每组患者的BIS值控制在不同范围内。各组都是每日唤醒二次。Ⅰ组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55至65;Ⅱ组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65至75;Ⅲ组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75至85。每1h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02)、心率(HR)值和Ramsay评分及对应BIS监测值;每4h监测手指血糖一次;检测0h(T0)、12h(T1)、24h(T2)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及胃液PH值;记录异丙酚的用量。结果:所选取观察研究对象(n=60)的BIS值和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s=-0.901,P<0.05);Ⅰ组BIS值在55至65范围时间百分比78.60%,Ⅱ组BIS值在65至75范围时间百分比81.20%,Ⅲ组BIS值在75至85范围时间百分比78.00%;三组达标BIS值百分比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异丙酚用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用量最多。MAP变化Ⅲ组组内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组T1、T2各时间点MAP变化较TO有所下降,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T1、T2各时间点MAP变化Ⅰ、Ⅱ组均较Ⅲ组有所下降,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T1、T2各时间点MAP变化Ⅰ组较Ⅱ组有所下降,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HR变化Ⅱ组、Ⅲ组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较Ⅱ组、Ⅲ组心率有所下降,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T1、T2各时间点HR变化较TO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组T1、T2各时间点HR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频率(RR)变化Ⅱ组、Ⅲ组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较Ⅱ组、Ⅲ组呼吸频率有所减少,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T1、T2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变化较TO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组T1、T2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SPO2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CTH的变化Ⅲ组组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组内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T1点较TO点比较以及T2较T1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T2点较TO点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组内ACTH均呈下降趋势,T2点较TO点比较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OR变化Ⅲ组组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Ⅱ组T1、T2各时间点COR变化较TO有所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Ⅱ组T1较T2无明显变化;Ⅰ组、Ⅱ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较Ⅰ组、Ⅱ组COR值下降太慢,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变化三组组间变化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T1、T2较TO有所下降(P<0.05);三组间T1较T2血糖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胃液pH值在24小时内均逐渐升高,各组内随时间的延长胃液pH值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和Ⅱ组的胃液pH值间无明显变化(P>0.05);Ⅲ组较Ⅰ组、Ⅱ组胃液pH值的升高较慢,变化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ICU患者进行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过度应激状态,且能提高胃液的pH值,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2.BIS值与Ramsay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3.55至85的BIS值范围均能满足ICU患者镇静要求,需按患者病情要求来实施“个体化”镇静。4.65至75的BIS值范围能够较好地降低患者的过度应激状态,能保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能有效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

杨玲,白莉莉,李芸[3](2009)在《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对策与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脑出血(ICH)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高达35%~52%,病残率高达50%~85%。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SUB)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4%~76%[1],严重应激性溃疡出血可降低有效循环血量而加重了

李桂玉[4](2007)在《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测因素及预后》文中认为本文研究急性脑出血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早期预测因素、预后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便为预防应激性溃疡选择高危患者及治疗时机而提供理论依据。现回顾本科2005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37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对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病早期各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学概率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73例脑出血患者有45例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2.0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的因素包括GCS评分、瞳孔不等、脑出血量、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和不能自主进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能自主进食、脑干出血、中线移位、瞳孔不等是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应激性溃疡出血88.89%发生在脑出血后1周以内,51.11%集中在发病后1天内;用药治疗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持续时间多为1天,占75.56%,最长达6天;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死亡率(62.22%)明显高于未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者(8.23%),二者间死亡率有极显着性差异(χ2=94.98,P<0.01)。因此我们认为,脑出血发病早期出现瞳孔不等、中线移位、脑干出血和不能自主进食是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高危预测因素,自脑出血发病第1天开始即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脑出血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提示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曾超[5](2005)在《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背景:有许多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重危病人应常规用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硫糖铝等)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的发生。但对预防用药能否减少应激性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及疾病的死亡率,至今尚无明确的结论。 目的:评价对重危病人药物预防SU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并为SUB的药物预防提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思路。 资料和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5年第1期)、Medline光盘数据库(1980-2005年4月)、Embase光盘数据库(1984-2005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5年4月)、维普中刊数据库(1989-2005年4月)和中文循证医学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手工检索8种相关中文期刊、相关会议论文集及所有检索到试验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研究人员协助解决。最后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合成。采用SUB的发生率、医源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的发生率、

苏维广,丁邦晗,杨关林[6](2002)在《融入现代急救体系,发扬中医特色——论中医急诊工作的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

李春盛[7](2000)在《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议纪要》文中认为 2000年1月8日,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主任委员樊寻梅教授和《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杂志社编辑部黄博主任共同主持。北京地区各大医院的二十余位急诊医学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有:白树功、柴枝楠、宋国维、陈淑敏、陈旭岩、樊寻梅、付严、韩家林、侯晓平、李春盛、刘洪旭、刘奇效、楼滨城、邵孝洪、沈洪、王瑞儒、王仲、席修明、阎波、于学忠、赵莉、赵永春、周玉淑、戴行锷(按拼音排列)等。会议以“走向新世纪的急诊医学”为主题,分1.21世纪急诊医

二、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方法
        1.3.1 EEN组
        1.3.2 DEN组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2)闭环靶控镇静下不同镇静水平对ICU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测因素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测因素
    2.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的时间
    3. 急性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死亡率
讨论
    1.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早期预测因素分析
    2.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特点
    3. 应激性溃疡出血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1. 神经内分泌失调
    2. 胃粘膜保护功能减弱
    3. 胃粘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5)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应激性演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 赵金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1)
  • [2]闭环靶控镇静下不同镇静水平对ICU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D]. 杨耀鹏.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3]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对策与护理体会[J]. 杨玲,白莉莉,李芸. 中国医药导报, 2009(08)
  • [4]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测因素及预后[D]. 李桂玉. 吉林大学, 2007(02)
  • [5]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曾超. 四川大学, 2005(01)
  • [6]融入现代急救体系,发扬中医特色——论中医急诊工作的发展方向[J]. 苏维广,丁邦晗,杨关林. 中国中医急症, 2002(02)
  • [7]急诊医学专家研讨会议纪要[J]. 李春盛.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2000(01)

标签:;  ;  

急诊医学专家座谈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