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铝镁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碳酸铝镁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一、铝碳酸镁治疗非甾体消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蔡博[1](2022)在《糜烂性胃炎伴消化不良采用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糜烂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糜烂性胃炎并发消化不良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肠胃功能、疼痛、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01±1.12)分,低于对照组的VAS评分(4.41±2.22)分(P <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在肛门排气时间(4.21±0.62)d、肠鸣音恢复时间(3.91±0.62)d、症状消除时间(4.11±0.52)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6.81±1.12)d、肠鸣音恢复时间(6.31±1.12)d、症状消除时间(6.11±1.42)d(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7.27%)(P <0.05)。结论糜烂性胃炎并消化不良患者应用奥美拉唑胶囊联合替普瑞酮治疗,能够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对胃黏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有效避免患者糜烂及出血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和消化不良症状。

廖玲玲[2](2021)在《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自拟胃糜舒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其治疗肝胃不和型CEG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丰富CEG的中医药理论研究,促进CEG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也为后续新药的研发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收集青海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住院部经胃镜确诊为CEG、14C呼气试验阴性且中医证属肝胃不和的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予自拟胃糜舒方随症加减,对照组予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口服。两组均经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及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行安全性评估。结果:1.在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痞满、嗳气、太息症状积分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胃胀痛、嘈杂反酸症状无明显改变;治疗前后组内各单项积分均有明显减少;治疗后两组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两组有效率分别是96.67%和86.67%;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三种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后可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但治疗前后对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影响甚小;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胃糜舒方可有效改善CEG患者不适症状,其中痞满、嗳气、太息症状改善更为明显;2.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是CEG发生发展的主要促炎因子,自拟胃糜舒方可有效调控其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的发生;3.自拟胃糜舒方治疗CEG安全有效。

龙丹[3](2021)在《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检测项目的评估情况,客观评价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丰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仙葫院区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并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和胃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慢性胃炎的复发率。在两组治疗期间,禁止给予任何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单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情况,收集全部试验数据后,对此次研究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和胃汤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观察项目、胃炎的诊断分型、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大便稀溏(P<0.01)、烦躁易怒(P<0.05)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对大便不畅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完成4周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整体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脘胁胀满或胀痛、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嗳气呃逆这一症状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吐酸嘈杂、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大便稀溏几个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综合疗效比较上,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5.63%,对照组复发率为65.3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1)。(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25.7%;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或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2)和胃汤组和西药组均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但和胃汤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方面显着优于西药组。(3)和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整个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且其复发率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云歌[4](2020)在《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2019年1月-2019年12月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72例,按照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解毒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解毒化湿方、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缓释片);对照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复方铝酸铋颗粒、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缓释片);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并评分,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Hp根除率、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表现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中有4例患者因药物过敏或失访等原因按照剔除标准予以排除,符合标准患者共68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经数据分析,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性别相关性较小,易发生于中青年人群,病程以5年以下者居多。2.两组疗程结束,停药1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组Hp根除率为81%,对照组为84%,P>0.05,提示观察组Hp根除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除Hp的疗效相当。3.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为82.36%,P>0.05,提示两组整体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改善临床整体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提示观察组、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6.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胃痞满”、“大便黏滞”的症状积分相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胃痞满”、“大便黏滞”这2个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更为突出;两组“胃痛”、“胃脘灼热”、“身体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纳呆”的症状积分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治疗“胃痛”、“胃脘灼热”、“身体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纳呆”这5个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两组胃黏膜愈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88.24%,P<0.05,提示观察组胃黏膜愈合疗效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表现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胃镜下黏膜表现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胃黏膜炎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解毒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及临床综合疗效与铋剂四联疗法效果相当,并较后者能更好地改善胃黏膜炎症及临床症状。

林晓冬[5](2020)在《消化性溃疡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在1.5%到3%之间,每年影响全球约400万人,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PU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是PU常见的四大并发症。右旋雷贝拉唑钠(R-(+)-rabeprazole sodium,RRS)是雷贝拉唑钠(rabeprazole sodium,RS)旋光异构体的右旋体,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与其他已上市的PPIs单一旋光异构体相比,RRS具有个体差异小、起效更快、药效持久等优势。有研究报道,在水应激、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幽门结扎等胃溃疡模型中,RRS作用强于左旋雷贝拉唑(S-(-)-rabeprazole sodium,SRS),是RS抗溃疡活性的主要异构体。然而,对PU大鼠模型尚未有系统的量化评价方法的文献报道。除此之外,RRS对大鼠糜烂性食管炎模型、十二指肠溃疡模型的药效学研究也未见文献报道。对于急性胃出血、休克、消化道手术、疾病应激性等重症患者,有必要开发RRS的无菌粉末型注射剂。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糜烂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模型,通过与SRS、RS对比,系统探究了 RRS的药效学作用。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图像量化评价方法的发现、建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发现图像量化评价法用于PU模型药效学研究评价具有较强的优势、适用性和科学性。本论文首次建立了适用于PU模型评价及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疗效评价的数字图像量化评价方法;首次运用图像量化评价法系统性研究了 RRS抗PU的药效作用,为抗PU类药物的系统性评价提供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基础。实验方法分别复制大鼠糜烂性食管炎模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分别以 RRS 0.9、1.8、3.6mg·kg-1、SRS 1.8mg·kg-1 和 SS 3.6mg·kg-1的剂量实施治疗干预。经过定标、二值化、去背景、阈值设定、数据获取等图像处理过程,建立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获取溃疡面积、溃疡占比等关键指标。通过组间比较胃酸总分泌量、pH值、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胃溃疡面积、胃溃疡占比、十二指肠溃疡面积等指标,评价RRS、SRS和RS的抗PU作用。通过类比的方法,探讨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和传统分级计分法用于实验性溃疡研究的差异。1.胃液分泌功能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药物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液1次,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完毕1h后,各组大鼠麻醉后,手术造模。术后将动物5 h后,收集胃液,测定胃蛋白酶活力,酸碱滴定法测定胃总酸含量,比色法测定酶解还原产物的吸光度,计算胃酸总分泌量、pH值及胃酸分泌抑制率、胃蛋白酶活力。2.糜烂性食管炎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麻醉后,手术造模。各药物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液1次,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24 h后,分离并剪取食管,进行大体评分。采集组织黏膜数码图像,进行图像量化评价,获取食管损伤面积和食管损伤占比。3.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各药物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液1次,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麻醉后,手术造模。手术18 h后,摘取大鼠全胃,测量判定胃黏膜面溃疡程度,计算胃溃疡指数、胃溃疡抑制率。采集组织黏膜数码图像,进行图像量化评价,获取胃溃疡面积和胃溃疡占比。4.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实验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后,麻醉后手术,乙酸法复制十二指肠溃疡。各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溶液,每天给药1次,连续7天。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末次给药后,麻醉处死,取出胃及十二指肠上部。分别采用直接测量法和图像量化评价法进行溃疡面积的测量。实验结果1.RRS对大鼠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酸碱滴定法的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1.8、3.6 mg·kg-1组可显着抑制幽门结扎型模型的胃总酸分泌量,升高胃液pH值(P<0.05,P<0.01)。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RRS 3.6 mg·kg-1和RS 3.6 mg·kg-1均能显着降低胃蛋白酶活力(P<0.05,P<0.01)。RRS 1.8 mg·kg-1 与 SRS 1.8 mg·kg-1 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RRS组的胃酸分泌抑制率和胃溃疡抑制率均高于等剂量的SRS组和RS组。2.RRS对大鼠食管炎的作用(a)分级评分法:EE模型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24 h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 mg·kg-1和RS 3.6 mg·kg-1食管炎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RRS 1.8 mg·kg-1 食管炎指数显着低于 SRS 1.8 mg·kg-1(P<0.05)。RRS 3.6mg·kg-1食管炎指数与RS 3.6 mg·kg-1无显着差异(P>0.05)。RRS 1.8、3.6 mg·kg-1食管炎抑制率分别高于 SRS 1.8 mg·kg-1、RS 3.6 mg·kg-1。(b)图像量化评价法: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0.9、1.8、3.6 mg·kg-1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显着降低(P<0.05,P<0.01)。RRS1.8 mg·kg-1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显着低于SRS 1.8 mg·kg-1(P<0.01)。RRS 3.6mg·kg-1与RS 3.6 mg·kg-1 比较,食管炎损伤面积、食管炎损伤占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RRS对大鼠胃溃疡的作用(a)分级评分法:幽门结扎型GU模型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5 h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 mg·kg-1和RS 3.6 mg·kg-1溃疡指数显着降低(P<0.05,P<0.01)。RRS1.8、3.6 mg·kg-1 胃溃疡指数与 SRS 1.8 mg·kg-1、RS 3.6 mg·kg-1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RS 1.8、3.6 mg·kg-1胃溃疡抑制率分别高于SRS 1.8 mg·kg-1、RS 3.6 mg-kg-1。(b)图像量化评价法: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0.9、1.8、3.6 mg·kg-1胃溃疡面积、溃疡占比显着降低(P<0.05,P<0.01)。RRS 1.8 mg·kg-1胃溃疡面积、溃疡占比显着低于 SRS 1.8 mg·kg-1(P<0.05,P<0.01)。RRS 3.6 mg·kg-1 与 RS 3.6 mg·kg-1胃溃疡面积、溃疡占比无显着差异(P>0.05)。(c)胃溃疡的病理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最为严重,1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形成深层溃疡。SRS 1.8 mg·kg-1病变程度与模型对照组一致,1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形成深层溃疡。RRS 0.9 mg·kg-1病变程度与模型对照组接近,1 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溃疡形成,7/10形成深层溃疡。RRS 1.8 mg·kg-1溃疡病变程度较模型对照组略有改善,10/10大鼠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且溃疡形成,4/10形成深层溃疡。RRS 3.6 mg·kg-1和RS 3.6 mg·kg-1黏膜上皮病变情况基本一致,8/10大鼠黏膜上皮变性坏死,7/10大鼠黏膜溃疡形成。4.RRS对大鼠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a)直接测量法: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给药7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mg·kg-1和RS 3.6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显着降低(P<0.01)。与SRS 1.8 mg·kg-1比较,RRS 1.8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显着降低(P<0.01)。RRS 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与RS 3.6 mg·kg-1无显着差异(P>0.05)。RRS 1.8、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抑制率分别高于SRS 1.8 mg·kg-1、RS 3.6 mg-kg-1。(b)图像量化评价法: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RS 1.8、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显着降低(P<0.01)。RRS的十二指肠溃疡抑制率优于等剂量的左旋体和消旋体。RRS 1.8、3.6 mg·kg-1十二指肠溃疡抑制率分别高于SRS 1.8 mg·kg-1、RS 3.6 mg-kg-1。5.不同评价方法的对比结果传统方法与图像量化评价法,二者所得数据结果总体接近,但略有不同。差异主要表现在:图像量化评价法提示糜烂性食管炎模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药效起效剂量略低于传统方法。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能实现溃疡积分面积、溃疡所占比例的快速读取。图像量化评价法处理过程可控,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追溯性,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病变程度。结论本实验条件下,RRS 0.9、1.8、3.6 mg·kg-1具有抗糜烂性食管炎、抗胃溃疡作用。同时,RRS 1.8、3.6 mg·kg-1具有抗十二指肠溃疡作用。RRS 1.8mg·kg-1相较等剂量的SRS具有显着优势;RRS 3.6 mg·kg-1与RS 3.6mg·kg-1相当。ImageJ程序平台适用于酸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图像数据的量化评价,损伤面积和损伤占比作为量化评价病变程度的指标更为科学。

何康[6](2020)在《自拟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症状的改善、内镜下糜烂修复效果、HP感染率、复发率和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对比研究,客观评价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与应用前景。方法:选取武汉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和病房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共60例病例,均符合西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辩证肝胃不和型诊断。按照受试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后年龄、性别等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泮立苏20mg),每日2次,于早晚餐前半小时温水服下;治疗组以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西药服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药汤剂每日2袋,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一袋,约200mL。经过6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证候积分、内镜下糜烂修复效果、HP感染率和临床总疗效,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比较差异性。治疗结束后12周行随访调查,统计复发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预后性。结果:(1)在临床证候积分改善上,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得P<0.05,在症状改善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胃黏膜糜烂修复程度上,对两组患者糜烂修复程度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出P>0.05,无统显着差异性。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糜烂修复率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HP转阴率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但治疗组HP转阴率(30.43%)优于对照组(4.76%)。(4)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治愈率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愈率23.3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12周后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程度上经统计学检验P<0.05,在疾病预后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对比单纯使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患者疗效更好,且长期的复发率上比较,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行到临床使用。

王露露[7](2020)在《慢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对CEG患者的临床调查及数据统计,归纳其发病相关因素和中医证素分布特点,以期为临床预防及中医药治疗、减少复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285例CEG患者,记录四诊信息及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不良生活习惯等,根据由朱文锋所编《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量表”提取证素,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CEG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男性125例,女性160例,男女比例1:1.28。(2)年龄最小24岁,最大70岁。以41-50岁患者人数最多,共98例(34.39%);51-60岁76例(26.67%);31-40岁57例(20.00%)。(3)不良生活习惯者达220例,其中以饮酒、进食辛辣刺激之品者多见。(4)糜烂类型以平坦型糜烂最多,共179例(62.81%);隆起型糜烂95例(33.33%);两者均有者11例(3.86%)。糜烂数目多发者256例(89.82%),单发者29例(10.18%)。糜烂部位以胃窦多见,共258例(90.52%);胃角66例(23.16%);其他部位28例(9.82%)。(5)本研究提取出病位证素267例,病位在胃265例(99.25%)、脾12例(4.49%)、肝2例(0.75%)。病位证素组合以单病位证素为主,共255例(95.50%);双病位证素12例(4.49%)。共提取出病性证素187例,病性证素有气滞162例(86.63%),气虚30例(16.04%),阳虚 14 例(7.49%),阴虚 8 例(4.28%),湿 4 例(2.14%),食积 4 例(2.14%),热1例(0.53%),血瘀1例(0.53%)。病性证素组合以单病性证素为主,共157例(83.96%);双病性证素23例(12.3%);三病性及以上者7例(3.74%)。实证141例(75.4%);虚实夹杂证23例(12.30%);虚证23例(12.30%)。(6)病性证素分布与Hp感染无关,病位证素分布与Hp感染存在相关性,其中以在胃、脾差异最为显着。而中医证素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胃镜病理等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本病好发年龄是41-5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从糜烂类型看平坦型糜烂比隆起型糜烂多见;糜烂数目以多发为主,单发较少;糜烂好发部位从高到低排列:胃窦、胃角、其他部位。CEG伴有饮食辛辣酸咸刺激之品、饮酒人数较多,饮食不规律、劳累、情绪等均为发病诱因。病位证素主要有胃、脾、肝;病位组合以单病位为主。病性证素主要有气滞、气虚、阳虚、阴虚、湿、食积、热、血瘀;病性组合以单病性为主。实证多于虚实夹杂证或虚证,实证多与气滞相关,虚证多与气虚相关。病位证素分布与Hp感染有相关性,病性证素分布与Hp感染无关。CEG的证素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胃镜病理等均无相关性。

李婷[8](2019)在《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自由饮用氨水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院内制剂胁腹宁颗粒对实验大鼠胃组织形态、血清TNF-α、IL-6、IL-8和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g-220g,SPF级,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饲养,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天0.02%氨水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1天禁食,2天饱食)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90d后(此造模方法预实验已证实成功)给予治疗,正常组继续给予标准鼠料喂养,同时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灌胃(6.6g/kg),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灌胃(1.7g/kg、5g/kg、15g/kg),每组10只。同时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均继续0.02%氨水自由饮用的同时,连续给药14天后取材,取胃组织行HE染色以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表达;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方法检测胃组织IκB蛋白mRNA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结果:1.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90天造模后,大鼠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模型组大鼠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胁腹宁颗粒干预治疗后,胁腹宁颗粒高剂量组体重增加较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中剂量组体重增加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低剂量组体重增加缓慢,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胃黏膜上皮不完整,表浅上皮坏死脱落,胃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呈灶性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腺体无明显破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TNF-α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NF-α略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L-6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的含量见表4,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和IL-8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L-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TLR4、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TLR4、NF-κB增高。高、中剂量组TLR4均低于模型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NF-κB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提示: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4.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大鼠胃组织IκB水平,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IκB降低。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低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TLR4、IκB和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和NF-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NF-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胁腹宁颗粒能够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2.胁腹宁颗粒能够减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3.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4.从分子水平上和蛋白定量分析中,均能证实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TLR4和NF-κB含量,增强IκB的表达。5.胁腹宁颗粒能通过减轻TNF-α、IL-6、IL-8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TLR4和NF-κB水平,增强抑制活化因子IκB的水平。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够影响NF-κB进入到细胞核和靶基因的结合,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张香香[9](2019)在《火针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验证火针疗法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及改善膝关节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9月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取穴:梁丘、内膝眼、膝下、犊鼻、阳陵泉、阴陵泉),隔2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刺法(取穴同治疗组),日1次,周6次,2周为一个疗程,同样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血液中CRP含量的测定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统计结果,所得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总评分及血液中CRP的含量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及降低CRP含量;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总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而两组治疗后的CRP含量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方法临床总疗效,治疗组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痊愈10例、显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说明火针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3.安全性分析:本课题研究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晕针、感染、血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火针刺法治疗创伤性滑膜炎的安全性较高。结论:1.火针疗法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优于普通毫针刺法;2.火针疗法在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优于普通毫针刺法;3.火针疗法治疗本病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晏显妮[10](2019)在《健脾养胃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虚湿热型的随机对照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对治疗组(健脾养胃膏)与对照组(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片)在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胃镜下胃粘膜糜烂积分变化以及患者中华健康状况量表各积分的改善情况,探讨健脾养胃膏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临床疗效,为健脾养胃膏治疗本病的临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脾虚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健脾养胃膏治疗,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片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8周各项中医症候积分、中华健康状况量表各积分的变化以及随访半年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中华健康状况量表积分、胃镜下粘膜糜烂积分的改变,以评估健脾养胃膏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收集并整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积分、胃镜下粘膜糜烂积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二)在中医症候疗效评价上,治疗8周后,两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三)在中医单项症候评分的研究上: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在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口干口苦方面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在胃脘疼痛、大便溏稀、嗳气反酸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口干口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在胃脘疼痛及嗳气反酸疗效不如对照组。随访半年后,两组在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嗳气反酸、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胃脘疼痛及大便溏稀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在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口干口苦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但嗳气反酸疗效不如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大便溏稀、嗳气反酸等中医症候及总积分均较前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案对改善中医症候均有疗效。(四)胃粘膜镜下积分比较上:治疗半年后随访,两组在胃镜下胃粘膜糜烂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促进胃粘膜愈合疗效优于治疗组。(五)中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上: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在大便、体质、情绪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大便健康状况积分方面疗效优于治疗组,但在体质、情绪方面疗效不如治疗组。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健康状况总积分(包括精力、疼痛、睡眠、体质、大便、情绪)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饮食、小便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在疼痛、精力、睡眠、大便、体质、情绪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精力、疼痛、饮食、大小便、睡眠、体质、情绪、健康状况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除体质、情绪未见明显改善,其余健康状况方面均较前改善,说明膏方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疗效显着。(六)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上:两组在治疗前后在慢性胃炎中医症候积分、健康状况积分的差值比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胃镜下粘膜糜烂积分差值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七)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健脾养胃膏在缓解胃脘胀满、口干口苦等某些消化道症状,改善患者精力、体质、睡眠等健康状况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膏方具有整体调养、补虚却病、服用方便、依从性高等优点,且在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方面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运用。

二、铝碳酸镁治疗非甾体消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碳酸镁治疗非甾体消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糜烂性胃炎伴消化不良采用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2.2 胃肠功能
    2.3 治疗效果
3 讨论

(2)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引言
1 西医对CEG的研究
    1.1 CEG的概念
    1.2 CE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CEG的临床表现
    1.4 CEG的诊断
    1.5 CEG的治疗
2 中医对CEG的研究
    2.1 CEG的病名探讨
    2.2 CEG的病因病机
    2.3 CEG的辨证论治
    2.4 从肝胃不和论治CEG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收集
    3.3 研究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评价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5 讨论
    5.1 IL-6 与CEG
    5.2 CRP与 CEG
    5.3 TNF-α与 CEG
    5.4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3)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G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CG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对肝胃不和型CG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CG分型情况
    3 两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后指标评价
        4.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的组内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的组间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内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间比较
    5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6 安全性指标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目前CG治疗的主要方向与不足
    2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理论依据
    3 和胃汤的组方意义及药理研究
        3.1 组方意义
        3.2 药理研究
    4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疗效评价分析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3 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析
        4.4 单项临床症状积分分析
        4.5 复发率分析
        4.6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4)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EG的认识
    2 中医学对CEG的认识
    3 解毒化湿方方药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消化性溃疡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1. 消化性溃疡概况
    1.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危害
    1.2 消化性溃疡的诱因与发病机制
2.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药物治疗
3. 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3.1 消化性溃疡的抑酸治疗
    3.2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的临床应用
    3.3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
4.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研究进展
    4.1 右旋雷贝拉唑钠概况
    4.2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化学合成
    4.3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药理作用
    4.4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适应症
5.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5.1 消化性溃疡病模型
    5.2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6.I IMAQEJ与图像量化评价
    6.1 IMAGEJ概况
    6.2 IMAGEJ图像分析
    6.3 IMAGEJ图像分析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7.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和试剂
        1.2 药物和试剂配制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动物
        1.5 饲养环境标准与动物管理
    2. 实验方法
        2.1 胃液分泌功能实验
        2.2 糜烂性食管炎实验
        2.3 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实验
        2.4 乙酸型十二指肠溃疡实验
        2.5 消化性溃疡的图像量化评价法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2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糜烂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
        3.3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
        3.4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抗十二指肠溃疡作用
        3.5 图像量化评价的结果
        3.6 不同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右旋雷贝拉唑钠的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4.2 实验评价方法的差异
        4.3 IMAGEJ图像量化评价法的优势
    5. 结论
    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自拟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
        1.2 资料收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选择标准
        1.4.1 纳入标准
        1.4.2 排除标准
        1.4.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原则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药物
        2.2.2 治疗组药物
        2.2.3 服药方法
        2.2.4 注意事项
        2.3 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2.3.2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临床证状疗效判定标准
        2.4.2 内镜下疗效评定
        2.4.3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评定
        2.4.4 复发率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相关性比较
        3.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3.1.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3.1.5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
        3.1.6 两组患者HP感染率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3.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2 治疗后两组患者HP转阴率比较
        3.2.3 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下糜烂修复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3.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1.2 高胃酸及胆汁反流
        1.1.3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
        1.1.4 自身免疫
        1.1.5 生活因素
        1.2 治疗
        1.2.1 非药物治疗
        1.2.2 药物治疗
        1.2.3 内镜下治疗
    2 祖国传统医学对CEG的认识
        2.1 祖国传统医学对CEG的病名认识
        2.1.1 胃脘痛
        2.1.2 痞满
        2.1.3 吐酸
        2.1.4 嘈杂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传统中医的认识
        2.2.2 现代中医的认识
        2.3 组方原则
        2.4 组方分析
        2.5 单味中药分析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的不足
        5.2 研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慢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治疗现状
    2. 中医学研究概况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
        2.3 病机
        2.4 辨证分型研究
        2.5 中医治疗方法
    3. 证素辨证法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证素提取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2.2 病程分布
        2.3 发病的相关因素
        2.4 糜烂类型
        2.5 病理类型及Hp感染
        2.6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CEG与性别、年龄关系
    2. CEG发病情况研究
    3. CEG中医证素分布
        3.1 病位证素
        3.2 病性证素
    4. CEG中医证素分布及其他因素相关性研究
    5.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归属
        2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4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用药的认识
        5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前景的展望
    综述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原则
    综述三 NF-κB信号转导通路
        1 NF-κB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2 NF-κB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
        3 NF-κB信号通路阻断策略及其抑制剂
        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五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火针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研究材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1
附录A
附录B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健脾养胃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虚湿热型的随机对照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认识
        1.1.1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概念
        1.1.2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病因
        1.1.4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
        1.1.5 内镜下治疗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2.1 古代文献对慢性胃炎病名归属的记载
        1.2.2 病因病机
        1.2.3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现状
    1.3 膏方的研究概述
        1.3.1 膏方的概念
        1.3.2 膏方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演变
        1.3.3 陈瑞芳教授制定岭南膏方临证经验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来源
        2.2.2 试验设计类型及盲法
        2.2.3 随机分组方法
        2.2.4 观察方法及时段
        2.2.5 诊断标准
        2.2.6 治疗方案
        2.2.7 观察指标
        2.2.8 疗效评定标准
        2.2.9 不良反应记录表
        2.2.10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纳入情况
        2.3.2 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2.3.3 治疗前各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2.3.4 治疗8周后各项疗效指标比较
        2.3.5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前后各项疗效指标比较
        2.3.6 半年后随访两组各项疗效指标变化比较
        2.3.7 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自身前后指标比较
        2.3.8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2.3.9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与疗效分析
    3.2 健脾益胃膏治疗慢性胃炎的辨治思路
        3.2.1 以膏缓投,防微杜渐
        3.2.2 中西合璧,微观结合胃镜象选方用药
        3.2.3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3.3 健脾养胃膏的立方依据及脾虚湿热证型的选择
    3.4 健脾养胃膏方药组成及方药分析
        3.4.1 方药组成
        3.4.2 方药分析
    3.5 健脾益胃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优势
    3.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铝碳酸镁治疗非甾体消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糜烂性胃炎伴消化不良采用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J]. 蔡博.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3)
  • [2]自拟胃糜舒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D]. 廖玲玲. 青海大学, 2021(01)
  • [3]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龙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胡云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消化性溃疡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效学研究[D]. 林晓冬. 山东大学, 2020(02)
  • [6]自拟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D]. 何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慢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D]. 王露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火针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D]. 张香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健脾养胃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脾虚湿热型的随机对照实验[D]. 晏显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碳酸铝镁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所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