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研究中的五个误区

浅析我国经济研究中的五个误区

一、析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吴可可[1](2019)在《南方影视中心:从概念到实践的多维检视》文中认为本文以南方影视中心为研究对象;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扶持的大环境之下,基于多学科立体视角,采用多维度分析手法,试图探析在两年多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南方影视中心从概念到实践的整体运行过程,在过程研究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助力南方影视中心快速发展。研究发现——南方影视中心作为我国新兴的影视综合概念体,学术界的研究非常之少;南方影视中心的整体发展概念主要借鉴于“好莱坞”与“宝莱坞”;它的产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并且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密切相关;南方影视中心发展的产业基础则离不开南方文化与影视产业的积淀。本文认为——南方影视中心若想快速走出一条自身的发展道路,首先要调动政府积极性,主动向国家要政策扶持;其次要借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优势;接着要以“好莱坞”为追赶目标,打造粤语影视发展共同体;再者要引领华语影视产业升级转型。本文在创作方面期望做到——以现实为导向;从多视角审视南方影视中心的建设,既包含政治视角,又有经济、文化、产业等视角,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以实践为最终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助力南方影视中心尽快摆脱发展壁垒。由于南方影视中心成立并不算久,对于其现状了解程度有限,对于其策略的提出则更多倾向于预测性,对于实际措施和实施效果仍需在后续发展中得以验证。

周佳[2](2019)在《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在我国应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采取理论推导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常见的错误,主要对模型设定、多重共线性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加深对相关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澄清相关理论的应用误区,使实证分析中对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应用更加成熟。第一,模型设定问题。主要从变量选择和模型判断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举例说明了模型设定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蒙特卡罗模拟试验,说明模型中丢失重要变量或控制过多变量会产生的后果,并给出了应用建议。然后对拟合优度R2和R2进行了理论阐述,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蒙特卡罗模拟试验,分析了R2和R2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能只通过比较R2或R2的大小来判断模型的优劣。第二,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指出了多重共线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对多重共线性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方差膨胀因子VIF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蒙特卡罗模拟试验,分析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应用MATLAB软件画图加以说明。最后给出了应对多重共线性问题的策略:增加样本容量;代换参数关系;增加解释变量;变换模型形式。第三,格兰杰因果检验问题。首先指出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我国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对格兰杰因果关系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与一般因果关系的不同。最后给出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应用建议。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尚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程露[3](2016)在《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研究 ——以NG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自21世纪以来,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然而当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部分行业及产业生产面临经营困难、外部需求萎缩等问题。这些问题持续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也面临着国内外双重压力。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更应该把握机遇,科学规划,合理的进行税务筹划,进一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投资创办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是第一位。然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营业利润固然重要,股东更加关注税后利润。税后利润的高低决定了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多少。此外,在政府税收面前,企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从企业现金流的角度,税务负担需要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当企业资金紧缺时,税务筹划显得更为重要。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选择不同会计政策,随着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多会计政策的选择被税法所认可,这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另外,企业可以优化其复杂的产业模式,加强企业税务筹划,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以NG公司为例,构建NG公司税务筹划体系,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具体包括NG公司采购活动中的供应商的选择、进项税额转出,生产活动中的存货计价方式、新政下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销售活动中的销售方式再造、转移定价、跨地区货物转移、促销方式选择。本文希望通过设计整体的税务筹划方案对NG公司税务筹划工作有所帮助,并对其他企业税务筹划工作有所启示。文章分析了NG公司税务筹划中可能存在风险,并提出风险的控制措施与预防体系,也为类似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提供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税务筹划理论基础介绍,第三部分为NG公司财务及涉税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NG公司税务筹划方案设计,第五部分为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应注意的问题,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向俊杰[4](2015)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研究成为迫切要求。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为依据,以主体——过程为分析框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本文致力于深入剖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并分析了主体协同方面存在的政府协同问题、市场协同问题、社会协同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问题;在过程协同方面存在的议程设置协同问题、目标规划协同问题、决策协同问题、执行协同问题、评估协同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从主体协同的维度看,就要实现政府协同、市场协同、社会协同及三者之间的协同;从过程协同的维度看,就要实现议程设置协同、目标规划协同、决策协同、执行协同、评估协同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本文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践,所形成的理论也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本文特别选择以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为例,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可行性。

周娟[5](2011)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分析》文中指出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以其能源优势占领新能源的顶端,而光伏产业则是太阳能被人类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发展好光伏产业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阐明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应用领域。进而从产业链每一个节点,具体分析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各环节所需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情况,利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及产业链各节点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和价值含量,并且根据光伏产业链的发展特点提出进行产业链整合,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全面升值,同时分析我国发展光伏产业本身及在环境、社会方面产生的经济效益,突出发展光伏产业的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必须从产业链和光伏产业整体出发,深入分析阻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问题提出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思路,通过产业链整合,使光伏产业各企业之间能相互协调,避免某阶段的产能过剩,在供需基本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同时要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加强对企业和市场科学管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使我国光伏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刘少磊[6](2009)在《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特殊的管理体制,一直无法和市场机制有效对接。本文旨在根据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提出的兵团应该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的讲话,结合兵团目前的形势,探讨新时期兵团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以及兵团不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体制性障碍。本论文研究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并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资料整理分析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发展规律及其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进一步探索研究兵团进行体制创新的具体路径。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探讨研究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研究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第四部分着重总结、探讨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当前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存在的各种矛盾。第六部分通过以上对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建立一种兵团特殊管理体制进行体制创新的路径模式。第七部分是总结。

张燕[7](2009)在《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取中国大陆的传媒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投融资学的融资理论和投资理论为研究范式,从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层面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现状、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并以此为基础从产业经济和媒介经济的视角,指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存在股权融资的偏好,在投资时存在的结构偏向性和投资的低效率,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上市之举以及传媒概念股的形成正是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结果。在经历了“企业化→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后,上市为传媒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公募资金,该融资渠道缓解了传媒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但研究发现,传媒上市公司的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高抑价大大降低了融资效率,同时传媒上市公司普遍呈现出的低资产负债率,表明传媒厌恶财务杠杆经营,另外,传媒上市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内源融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目前股权融资仍是传媒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渠道。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内容产业应是传媒产业的基础,应成为传媒公司的千古基业,传媒公司理当努力保持基业长青。本文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内容业务投资偏低的九大原因,认为由于传媒内容产品的准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政府应给予资助和鼓励。作为中国占据最好资源的传媒上市公司更应该时不我待,加紧内容产业的运作,因为内容才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基业和制高点。从投资结构论的研究视角看,传媒上市公司不能拘泥于一己之域,传媒产业与一般产业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即传媒提供的消费是一种信息消费,信息消费的高低受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状况影响。所以传媒企业在发达地区的投资是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能表现。基于中国现有的体制,中国传媒的跨区域经营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基于与国际传媒市场接轨的需要,中国传媒还应谨慎地试水跨国投资。论文以传媒公司的真实融资情况作为案例,分析了传媒公司的资金成本。本文认为合理设计的融资产品的发行价格能有效降低个别资本成本;在进行融资方案的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和融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论文选取电广传媒和中视股份两家公司,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分析其投资效益。同时还进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了两家公司的关联交易对其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过程的梳理发现:并购是其进行扩展的基本投资手段,并且是紧密围绕传媒产业价值链的两大核心——内容和渠道展开,新闻集团投资新设、新建的项目极少,它总是积极寻找目标,然后买来经营,践行“开店不如买店”的投资原则。同时新闻集团还通过售卖资产减轻并购的资金压力,同时又达到投资结构调整的目的。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但一些传媒上市公司的离散投资业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经验基础,往往是惨淡经营或亏损经营,牵扯了传媒上市公司的精力和财力,不利于传媒主业的发展。本文还指出传媒上市公司的一些“类金融公司”的投资行为—金融投资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因此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应是围绕传媒主业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并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进行相关多元化投资时,必须遵循一些投资战略:·基于“开店不如买店”的并购投资战略·基于“1+1>2”的联盟投资战略·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新组合”的创新投资战略·基于“技术领先”的新技术投资战略针对我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政府融资、企业融资、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层面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认为: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但同时又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应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应加强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鉴于传媒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传媒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合作投融资是一个可行的融资渠道;鉴于传媒上市公司是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原来他们是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而股份制单位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两种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主要是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为保证传媒上市公司的持续稳健的成长,应加强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

林翊[8](2009)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矛盾因此日益加剧,使得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成为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地非农化导致农民土地权益严重流失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流失,也是严重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本文将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全面地分析农民土地权益的流失与保护问题。本文认为,忽视农民权益的农地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本文试图在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框架下,思考如何通过农地制度创新,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既能保障经济进程健康发展,又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从重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视角研究农地制度创新,这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本文将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从战略高度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与中国有着相似农地制度安排与演变背景的匈牙利为例,通过比较分析,阐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状况的密切关系;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视角,分析我国土地征收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流失与保护问题;突出强调农民组织作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主体的作用;从土地产权、市场机制、法律规范三个层面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进行构思,旨在努力构建一个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体系。

孙保华[9](2007)在《和谐社会视域中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本具有不可侵犯的个人、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强制取得并给予补偿的制度。我国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是以“建设”需要为标准的征收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更与和谐社会不相符合。本文以和谐社会理论为主要研究框架,结合农民权利贫困论、责任政府论,综合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立法理念的内在缺失、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目的泛化、农民土地权利的虚置、政府征地责任义务缺位。本文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从“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个方面阐释和谐社会理念对征地制度改革的要求;根据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和谐社会理念对其的要求,重新设计制度理念、改革土地征收立法、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利、加大政府征地责任义务。

李允尧[10](2007)在《企业成长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长期成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企业能否持续成长,关键是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问题。本文基于(动态环境下的)动态能力——动态创新——动态竞争优势(持续成长)这一企业成长逻辑,主要以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湖南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在动态环境下为获得动态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持续成长而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企业成长能力,进行系统性的探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理论与方法;既注重规范分析又注重实证研究;既注重理论创新性又注重实践应用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动态企业理论扬弃了传统经济学静态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比较静态的分析范式,开创了对企业的动态分析方法。从动态企业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成长的本质,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能力的动态演进。企业成长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的动态能力。企业成长的边界可界定为实体边界与虚拟边界、行为边界与心理边界。传统企业无论是内部边界还是外部边界、无论是水平边界还是垂直边界,都呈现出清晰性、稳定性与不可渗透性的特征。但在环境急剧变革的当今,企业的虚拟性呈现加剧的趋势,企业的边界呈现模糊性、动态可变性和可渗透性的特征。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生命不息的潜力与能量,是企业演进过程中动态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它决定了企业成长的可能阈。企业拥有了强大的能力,就能超越生命周期,实现持续成长。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企业持续成长的三阶段模型:初成长、高成长和再成长。动态环境下,企业有着怎样的成长机理昵?笔者通过构建企业成长模型来探索这个问题。企业的核心能力能为企业带来某个逻辑时间的竞争优势,在动态环境下,企业促使核心能力顺应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转化,形成动态能力,通过不断创新,从而获得连续逻辑时间的竞争优势即动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这样,企业的成长机理就可表述为“动态能力→动态创新→动态竞争优势”,它反映了企业持续成长的逻辑。企业的动态能力体现在企业成长能力体系的构成要素里。本文认为,企业成长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家能力、战略能力、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能力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成长的内核能力、主导能力和基础能力。企业内核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它们对其它能力和企业成长起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主导能力包括企业家能力与战略能力,它们对企业的成长起主导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成长的进程和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基础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与组织能力,它们对企业的其它能力和企业的成长起到支持作用,是企业成长能力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企业成长能力体系后,本文设计了企业成长能力构成要素的观察量表和调查问卷,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有关企业成长能力的理论假说。怎样培育与提升企业成长能力呢?本文认为,一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健全企业家成长机制;二要重新思考战略主导逻辑、战略正确定位、保持战略柔性和不断进行战略创新;三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育和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四要实行持续集成创新。实现战略、技术与组织及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析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析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影视中心:从概念到实践的多维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南方影视中心的概念源起与认知调查
    第一节 南方影视中心的概念源起
        一、“好莱坞”
        二、“华莱坞”
        三、南方影视中心名称的变更
    第二节 南方影视中心的认知调查
        一、调查问卷概述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章 南方影视中心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政策的扶持
        一、国家相关影视政策
        二、地方相关影视政策
    第二节 雄厚的经济战略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APEC与大湾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第三节 南方影视中心相关理论背景
        一、媒介生态学视野下南方影视中心生态位的多维考察
        二、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南方影视中心
        三、产业集群论视野下的南方影视中心
第三章 南方影视中心发展的产业基础
    第一节 广东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
        一、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产业迸发
    第二节 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国内影视业现状
        二、广东影视产业基础
第四章 南方影视中心发展现状检视
    第一节 南方影视中心的初步实践
        一、政策引导扶持
        二、宣传路径
        三、影视基础建设
        四、本土影视作品
        五、品牌活动
    第二节 南方影视中心发展的多维检视
        一、未充分落实相关政策
        二、未充分调动本土有效影视资源
        三、未“承接”香港电影产业转移
        四、未创立南方影视中心影视品牌
第五章 南方影视中心未来发展策略研讨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
        一、主动向国家要政策扶
        二、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
        三、打造粤语影视发展共同体
    第二节 引领华语影视产业升级转型
        一、保持文化特色,树立品牌活动
        二、完善影视产业链,推进集群发展
        三、跟进产业配套,提高人性化服务
        四、培育引流人才,创新影视技术
        五、保护产业环境,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2)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可能创新
第二章 模型设定问题
    2.1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模型设定问题
    2.2 变量选择问题
        2.2.1 模型设定不足或过度设定
        2.2.2 蒙特卡罗模拟试验设计
        2.2.3 应用建议
    2.3 模型判断问题
        2.3.1 拟合优度R~2和调整R~2
        2.3.2 蒙特卡罗模拟试验设计
        2.3.3 应用建议
第三章 多重共线性问题
    3.1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2 理论分析
        3.2.1 完全共线和不完全共线
        3.2.2 多重共线性和方差膨胀因子
    3.3 蒙特卡罗模拟试验设计
    3.4 应用建议
        3.4.1 增加样本容量
        3.4.2 代换参数关系
        3.4.3 增加解释变量
        3.4.4 变换模型形式
第四章 格兰杰因果检验问题
    4.1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问题
    4.2 理论分析
        4.2.1 格兰杰因果关系及检验
        4.2.2 变量间的关系分析
    4.3 应用建议
        4.3.1 区别格兰杰因果关系与其它关系
        4.3.2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4.3.3 统计结果应结合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研究 ——以NG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理论基础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与特点
    二、企业税务筹划理论基础
    三、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第三章 NG公司简介及纳税现状评述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三、公司纳税现状分析
    四、公司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NG公司生产经营中税务筹划方案设计
    一、NG公司税务筹划的总体目标
    二、采购环节的税务筹划
    三、生产环节的税务筹划
    四、销售环节的税务筹划
    五、NG公司税务筹划成果
    六、NG公司税务筹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应注意问题
    一、需要系统构建税务筹划体系
    二、需要建立税务筹划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体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内涵阐释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公共属性
        (二) 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其特点
        (三)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涵义
    二、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理论来源
        (一) 协同学
        (二) 善治理论
        (三) 系统论
    三、 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体系的分析框架
        (一) 主体——过程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 主体——过程分析框架的内容
    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治理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 协同治理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要求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共生性要求多元主体的协同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要求治理过程的协同
    二、 协同治理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 政府主导模式的失效
        (二) 市场主导模式的失灵
        (三) 社会主导模式的滞后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协同问题
        (二) 市场协同问题
        (三) 社会协同问题
        (四) 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协同行动的问题
    二、 过程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理念
        (二)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碎片化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
    一、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协同体系
        (一) 政府协同
        (二) 市场协同
        (三) 社会协同
        (四) 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协同
    二、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协同体系
        (一) 价值理念协同
        (二) 议程设置协同
        (三) 目标规划协同
        (四) 方案决策协同
        (五) 执行过程协同
        (六) 绩效评估协同
    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案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反思与展望
    一、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及其治理效果
    二、 反思: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缺乏协同治理体系
        (一) 治理主体间的不协同
        (二) 治理过程的不协同
    三、 展望:必须构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协同治理体系
        (一) 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主体协同
        (二) 强化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过程协同
    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后记

(5)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结构和方法
        1.2.1 研究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点
    1.4 研究现状和文献评述
第2章 中国光伏产业概述
    2.1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
    2.2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3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领域
第3章 中国光伏产业产业链及其经济效益
    3.1 中国光伏产业产业链发展情况
    3.2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相关理论
        3.2.1 太阳能光伏产业价值链
        3.2.2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生命周期
    3.3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整合
    3.4 中国发展光伏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
        3.4.1 光伏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3.4.2 光伏产业的环境经济效益
        3.4.3 光伏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4章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供需失衡
        4.1.2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过于分散
        4.1.3 光伏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力量薄弱
    4.2 中国光伏产业整体发展的瓶颈
        4.2.1 光伏发电的成本较高
        4.2.2 光伏产业技术人才短缺
        4.2.3 我国光伏产业市场较窄
        4.2.4 我国缺少光伏产业政策扶持
第5章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思路
    5.1 协调光伏产业链发展
    5.2 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5.2.1 适度扩大光伏企业规模
        5.2.2 提高硅提纯技术
        5.2.3 注重培养光伏产业高技能人才
        5.2.4 加强太阳能薄膜电池的研制
    5.3 扩大光伏产品消费市场
    5.4 加强政府的扶持和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可能遇到的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机制设计理论
        2.1.1 机制设计理论的概念
        2.1.2 机制设计的基本理论
    2.2 制度及制度创新理论
        2.2.1 制度的含义及内部构成
        2.2.2 制度的功能
        2.2.3 制度创新的含义
        2.2.4 制度创新的方式
    2.3 市场机制
        2.3.1 市场机制内涵
        2.3.2 市场机制的组成要素
        2.3.3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2.3.4 目前对市场机制的普遍认识
        2.3.5 市场机制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2.4 管理体制相关理论
        2.4.1 国外管理体制理论
        2.4.2 国内管理体制理论
第三章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3.1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2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内涵
    3.3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优劣势分析
        3.3.1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优势
        3.3.2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劣势
第四章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分析
    4.1 目前对市场机制、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几种错误认识
        4.1.1 对市场机制的几种错误认识
        4.1.2 对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两种误解
    4.2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分析
        4.2.1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4.2.2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2.3 优劣互补的关系
        4.2.4 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2.5 结论
第五章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问题分析
    5.1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
    5.2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5.2.1 组织形式特殊,权力高度集中
        5.2.2 监督机制较弱
        5.2.3 兵团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划分不清,行政管理权限残缺
        5.2.4 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
        5.2.5 行政审批制度不规范
    5.3 经济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5.3.1 计划管理方式色彩浓厚
        5.3.2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5.3.3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5.3.4 制度变迁中制度安排契合度不够
    5.4 团场管理问题研究
        5.4.1 团场职能不清晰
        5.4.2 市场机制条件下团场体制先天不足
        5.4.3 职工分配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索
    6.1 兵团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6.1.1 有利于增强兵团的实力
        6.1.2 有利于丰富屯垦戍边实践及其理论
        6.1.3 对兵团各方面的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6.1.4 有利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以及和平崛起
    6.2 兵团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的前提条件
        6.2.1 兵团管理体制创新的原则
        6.2.2 兵团管理体制创新的约束条件
        6.2.3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6.3 兵团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索
        6.3.1 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综合创新路径
        6.3.2 兵团党的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6.3.3 兵团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6.3.4 兵团军事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6.3.5 兵团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6.3.6 兵团农牧团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
第七章 结论
    7.1 写作不足之处
    7.2 未来努力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视点及相关理论资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媒产业
    二、传媒上市公司
    三、融资、再融资、连续融资
    四、投资
    五、投融资
第二节 投融资理论
    一、投资理论
    二、融资理论 第二章 传媒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现状
第一节 中国传媒企业与中国证券市场
    一、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与上市之举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与传媒概念股的形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首发融资
    一、IPO的募集资金额度和募集资金投向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IPO高抑价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再融资途径选择
    一、传媒上市公司的权益融资:配股、增发
    二、债务融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债券
    三、混合融资:可转债
第四节 对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现实评价
    一、IPO的首日涨幅偏高
    二、股权再融资是传媒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途径
    三、借贷融资少,短期借贷与长期借贷倒挂
    四、传媒上市公司内源融资能力有限
    五、不同融资结构存在的理由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分析——以电广传媒为例
    一、电广传媒的收入水平分析
    二、电广传媒的融资能力分析
    三、电广传媒的投资效率分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结构分析
    一、重渠道投资轻内容投资
    二、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空间结构变化
    一、投资空间结构的概念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空间结构变化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效益考量
第一节 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
    一、资本结构分析
    二、资本成本分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投资效益分析
    一、经营效率分析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偿债能力分析
    四、投资收益分析
    五、增长分析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
    一、关联交易的概念及有关法规规定
    二、传媒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必然性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三、传媒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传媒投融资的经验借鉴和多元化投资问题
第一节 多元化投资问题
    一、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启示
    二、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离散投资与相关投资
    三、相关多元化投资战略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问题
    一、传媒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与实业投资风险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与金融投资风险
    三、传媒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危险的游戏
    四、处理好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资的引导和助推作用
    一、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
    二、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
第二节 建立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
    一、认识投资银行的角色: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
    二、传媒公司应选择对口投资银行以保证有效沟通和高效服务
第三节 加强传媒上市公司与企业的联合:合作投融资
    一、股份合作成立新公司
    二、项目合作的投融资形式
    三、战略合作框架内的合作
第四节 强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
    一、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
    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 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一、营业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二、财务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 可能的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基础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与西方社会利益论
        一、利益、权利与权益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三、西方社会利益论
    第二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三、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概念
        二、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三、地租与土地制度
    第四节 资源配置理论
        一、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二、资源合理配置
        三、帕累托效率理论
    第五节 公平与效率理论
        一、公平与效率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与效率观
        三、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典型观点
        四、反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六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二、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五、产权与制度变迁
    小结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权益
        一、土地概念及其经济特性
        二、土地权益
    第二节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与经济发展
        一、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
        二、利益动机、经济发展与权益格局演变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权益的影响
        四、土地权益是农民最根本的利益
        五、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一、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权益格局演变与制度变迁
        二、我国现行农地制度框架下的土地权益格局
        三、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刻不容缓
        四、制度创新: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根本出路
    小结
第三章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演变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一、农村土地产权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第二节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下的农民土地权益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演变
        二、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绩效与缺陷
    第三节 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与制度绩效—以匈牙利为例
        一、匈牙利土地制度改革及其绩效
        二、匈牙利土地改革中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
    第四节 问题判断与发展思考
        一、问题判断
        二、发展思考
    小结
第四章 土地征收与农民土地权益
    第一节 征地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土地征用、土地征收与土地征购
        二、公共利益与政府规制
        三、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增值收益
    第二节 农民土地权益流失:制度之过
        一、征地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严重
        二、土地征收制度缺陷与农民土地权益流失
    第三节 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制度反思
        一、制度价值取向背离社会公正
        二、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
        三、计划色彩浓厚,市场手段缺失
        四、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四节 征地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之思考
        一、实践中的若干征地模式
        二、具体问题的建议性思考
    小结
第五章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
    第一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第二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因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要求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绩效
    第三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流失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
        二、农民土地权益的大量流失
        三、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归因分析
    第四节 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
        一、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
    第五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完善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一、基本前提:赋予农村土地使用权更丰富的内涵
        二、基本原则:自愿流转、适度推进
        三、市场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小结
第六章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主体
    第一节 国家(政府)的作用
        一、“国家理论”与国家作用
        二、帕累托最优与国家干预
        三、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中政府的作用
    第二节 农民组织的作用
        一、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农民市场地位的弱化
        二、农民组织化与农民权益保障
        三、农民组织缺陷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消极作用
        四、我国农民组织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五、发达国家(地区)农民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农民权益的自我保护
        一、农民权益自我保护的意义
        二、农民权益自我保护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第四节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主体合力
        一、农民对国家(政府)保护作用的认识
        二、农民对农民组织保护作用的认识
        三、保护主体的合力作用
    小结
第七章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应充分关注农民土地权益
    第二节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
    第三节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目标取向与路径构想
        一、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目标取向
        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构想
    第四节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必要保障
        一、有限政府的构建
        二、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和谐社会视域中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土地征收理论
    2.2 和谐社会理论
    2.3 农民权利贫困论
    2.4 责任政府理论
3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立法理念的内在缺失
    3.2 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目的泛化
    3.3 征地过程中农民土地权利的虚置
    3.4 政府在土地征收中责任义务缺位
4 和谐社会理念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提出的要求
    4.1 公平正义对土地征收制度提出的要求
    4.2 民主法治对土地征收制度提出的要求
    4.3 安定有序对土地征收制度提出的要求
    4.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土地征收制度提出的要求
5 构建和谐社会中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若干建议
    5.1 和谐社会理念中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5.2 立法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目的
    5.3 建立公正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
    5.4 实现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多样化
    5.5 切实保障农民程序参与权利
    5.6 拓宽失地农民权利救济渠道
    5.7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5.8 强化地方政府土地征收责任
结束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企业成长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企业成长能力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本假设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基本假设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理论回顾
    2.1 企业成长理论回顾
        2.1.1 企业成长的动力
        2.1.2 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2.1.3 企业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
    2.2 企业能力理论回顾
        2.2.1 企业能力概念的产生与理论渊源
        2.2.2 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3 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2.3 简单评价
第三章 企业成长的本质与边界分析
    3.1 企业成长的本质
        3.1.1 动态企业理论
        3.1.2 企业成长的本质:企业能力的动态演进
    3.2 企业成长的边界分析
        3.2.1 动态能力:企业成长边界的决定性因素
        3.2.2 企业成长的边界界定
        3.2.3 企业成长边界的特征
第四章 企业成长的机理:过程与模型
    4.1 企业成长过程
        4.1.1 企业成长过程理论
        4.1.2 企业持续成长的三阶段模型
        4.1.3 企业持续成长的各阶段分析
        4.1.4 案例分析: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与再成长
    4.2 企业成长的机理模型
        4.2.1 企业竞争优势与动态竞争优势
        4.2.2 动态能力: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来源
        4.2.3 动态创新:动态能力与动态竞争优势的纽带
        4.2.4 案例:3M公司的创新成长之道
第五章 企业成长能力体系的构建
    5.1 企业成长能力体系的结构
    5.2 企业成长能力的要素分析
        5.2.1 内核能力
        5.2.2 主导能力
        5.2.3 基础能力
    5.3 理论假设
    5.4 案例研究:三一重工的崛起与长期成长
        5.4.1 三一公司的成功经验
        5.4.2 三一公司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章 企业成长能力的实证研究
    6.1 量表设计
        6.1.1 设计过程
        6.1.2 量表内容
    6.2 抽样方法与样本
        6.2.1 抽样对象与方法
        6.2.2 样本的分布
    6.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4 企业成长能力变量的整体描述
    6.5 企业成长阶段对各研究变量的影响
    6.6 企业成长能力的结构模型分析
第七章 企业成长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7.1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能力
        7.1.1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培育
        7.1.2 健全企业家成长机制
    7.2 基于能力的成长战略与企业成长能力
        7.2.1 战略思考能力
        7.2.2 战略定位能力
        7.2.3 战略柔性能力
        7.2.4 战略创新能力
    7.3 组织学习与企业成长能力
        7.3.1 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成长
        7.3.2 创建学习型组织
    7.4 持续集成创新与企业成长能力
        7.4.1 集成创新的提出及其内涵
        7.4.2 持续集成创新与企业成长能力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析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影视中心:从概念到实践的多维检视[D]. 吴可可. 广州大学, 2019(01)
  • [2]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D]. 周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3]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研究 ——以NG公司为例[D]. 程露. 安徽大学, 2016(10)
  •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研究[D]. 向俊杰. 吉林大学, 2015(08)
  • [5]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分析[D]. 周娟. 河北大学, 2011(11)
  • [6]兵团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研究[D]. 刘少磊. 石河子大学, 2009(02)
  • [7]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D]. 张燕. 武汉大学, 2009(09)
  • [8]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D]. 林翊.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
  • [9]和谐社会视域中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D]. 孙保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 李允尧. 中南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浅析我国经济研究中的五个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