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醛的制备方法

戊二醛的制备方法

一、戊二醛的制备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戚蓥梦[1](2021)在《环戊烯氧化制戊二醛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赵宝宝[2](2021)在《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染料和纺织行业的发展,染料废水和重金属离子废水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通常处理这类废水常采用以下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物理化学联合处理。其中,物理处理法中的吸附法,由于具有操作简便、低的投资成本、对多种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以及优异的去除效果等一系列优点,在染料废水和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也是一种高吸水性、对温度和pH敏感、环境友好的吸附材料,在吸附处理染料废水和重金属离子废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具备可降解性的复合水凝胶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羧甲基纤维素(CMC)、明胶(GEL)和蒙脱土(MMT)为基本原料,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制备纤维素基新型复合水凝胶,并研究了复合水凝胶各组分的用量对复合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采用XRD、SEM、TG和FTIR等手段对复合水凝胶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复合水凝胶对亚甲基蓝(MB)和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Pb(Ⅱ)、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CMC、GEL和MMT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CMC-GEL/MMT复合水凝胶,通过研究复合水凝胶中各组分的用量对溶胀率的影响,确定各组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CMC-GEL/MMT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与CMC、MMT质量分数的增加呈正相关;与GEL用量的增加呈负相关;与戊二醛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通过考察溶胀率和机械性能,确定复合水凝胶的配比为CMC、GEL、MMT、戊二醛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60%、5%(占CMC-GEL的质量分数)、0.50%(占CMC-GEL的质量分数)。通过XRD、SEM、FTIR等表征手段,说明在戊二醛的交联作用下,CMC-GEL/MMT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复合水凝胶。(2)采用所制备的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MB初始浓度为100 mg/L,pH为7,吸附剂用量为4.3 g/L,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90 min,吸附量为20.91 mg/g。(3)采用所制备的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Pb(Ⅱ)、Cr(Ⅲ))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水凝胶中CMC、GEL、MMT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60%、5%(占CMC-GEL的质量分数),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Pb(Ⅱ)、Cr(Ⅲ))的吸附效果最佳。但当复合水凝胶中CMC、GEL、MMT质量分数分别为20%、80%、0%(占CMC-GEL的质量分数),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Pb(Ⅱ)、Cr(Ⅲ))的吸附效果最差。复合水凝胶对Cu(Ⅱ)、Cd(Ⅱ)、Pb(Ⅱ)、Cr(Ⅲ)的最佳吸附条件是:四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为150 mg/L,pH为5,吸附剂的用量为4.3 g/L,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90 min,Cu(Ⅱ)、Cd(Ⅱ)、Pb(Ⅱ)、Cr(Ⅲ)的吸附量分别为32.72mg/g、24.44 mg/g、26.01 mg/g、28.03 mg/g。(4)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MB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单分子层吸附)。(5)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Pb(Ⅱ)、Cr(Ⅲ))的吸附都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单分子层吸附)。(6)采用所制备的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Pb(Ⅱ))进行了混合吸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离子的混合吸附的吸附量都低于单独的吸附量,并且在混合吸附中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大小为Cu(Ⅱ)>Pb(Ⅱ)>Cd(Ⅱ)。在此基础上,对复合水凝胶对Cu(Ⅱ)的吸附进行了解吸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三次循环后,复合水凝胶对Cu(Ⅱ)的去除率仍有69.48%,说明所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管剑豪[3](2021)在《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体系》文中提出真菌毒素是部分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对人或牲畜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属于真菌毒素的一种。DON广泛存在于被镰刀菌污染的粮食及其制品中,不易分解且具有毒害作用,被人类或牲畜食用后容易引发呕吐和胃肠道疾病,食用过量时会造成生物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粮食作物及相关产品中DON检测技术对于避免人畜误食、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为构建切实可行且高效低成本的DON检测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目前所应用的检测方法仍存在成本高、检测试剂对人体有毒害等不足,因此本研究针对现有问题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建立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且无毒无害的DON微量检测富集体系。细菌磁小体(Bacterial magnetosomes,BMs)是一类由趋磁细菌在体内合成的具有磁力效应的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表面覆盖有生物质膜,这不仅使其化学性质更加稳定,且为磁小体表面功能基团偶联提供了大量修饰位点。此外,磁小体还具有形态大小一致、分散性良好的优点。本研究通过利用磁小体作为纳米磁性载体,将DON特异性识别材料通过化学交联剂修饰到磁小体表面,构建了一种能够对DON进行微量检测并富集回收的检测系统。本研究首先利用4.5L发酵罐对趋磁细菌进行发酵培养,并利用超声破碎及磁吸附进行磁小体的分离纯化。随后,分别利用戊二醛和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将可特异性识别DON的DNA单链序列——核酸适配体连接于磁小体表面,并分别对连接及吸附条件进行优化,构建了一套利用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对DON进行磁性富集吸附的检测体系。体系优化结果表明: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时,1 mg BMs所连接的适配体最佳用量为0.1 nmol,交联剂戊二醛最佳使用浓度为5%,戊二醛修饰磁小体一次时制备的复合物对DON的吸附率最高。以最佳条件制备的1 mg BMs-戊二醛-aptamer复合物对于DON的吸附率达到18.16%,绝对吸附量为27.24 ng。以不同的方法对磁小体复合物吸附的DON进行洗脱时,结果为DNA酶+纯甲醇(2次)的洗脱率最高,为72.7%。以PEI作为交联剂时,1 mg BMs所连接的适配体最佳用量为1 nmol,交联剂PEI最佳使用量为5 mg,PEI修饰磁小体一次时制备的复合物对DON的吸附率最高。以最佳条件制备的1 mg BMs-PEI-aptamer吸附剂对DON的吸附率为18.43%,绝对吸附量为27.64 ng。以不同的方法对磁小体复合物吸附的DON进行洗脱时,结果为DNA酶+纯甲醇(2次)的洗脱率最高,为64.1%。由上述结果可知:当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时,优化条件所制备的复合体其对于DON的吸附率为18.16%,绝对吸附量为27.24 ng。当以PEI作为交联剂时,优化条件所制备的复合体其对于DON的吸附率为18.43%,绝对吸附量为27.64ng。实验证明,戊二醛及PEI这两种交联剂均能将特异性识别DON的核酸适配体修饰于磁小体表面,且制备的两种磁性复合物均能有效的吸附DON,与当前国内外对于磁性颗粒吸附DON的绝对吸附量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相对于人工纳米磁颗粒,磁小体合成条件温和环保,不需进行后续表面包埋修饰因而复合体构建方法简单。本研究建立的DON检测体系不仅能对待测样品中微量DON进行精确定量检测,且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磁小体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为类似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依据。此外,经固定化等途径改造后还可利用磁小体磁性对样品中呕吐毒素进行富集去除,为后续基于该复合体建立样品中DON毒素脱除体系奠定基础。

刘群[4](2021)在《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在羧甲基壳聚糖的氨基上进行修饰改性,制备了三种壳聚糖衍生物,分别是N-2-羟丙基-3-三甲基-O-羧甲基壳聚糖(HTCMCh)和N-2-羟丙基-3-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HBCC)和N-2-羟丙基-3-(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O-羧甲基壳聚糖(H2ECC)并研究他们的性质和应用基础。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五部分:(1)壳聚糖的性质及其亲水或疏水改性综述。主要介绍了壳聚糖亲水或疏水改性的方法及改性产物应用,提出本论文的立项意义和工作内容。(2)通过均相反应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以环氧季铵盐对O-羧甲基壳聚糖进行改性,合成了N-2-羟丙基-3-三甲基-O-羧甲基壳聚糖(HTCMCh)。FTIR、1HNMR和13C NMR证明HTCMCh的合成是成功的。取代度DS依赖于反应时间和原料的预处理pH,与温度和n环氧/n-NH2关联不大。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2h,初始原料pH为9.47,n环氧/n-NH2为2/1,此时的取代度最大,为58.31%。XRD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HTCMCh的结晶度降低,TGA结果显示,HTCMCh的热稳定性优于原料(O-羧甲基壳聚糖)。SEM图像证明HTCMCh薄膜具有光滑、均匀的截面形貌。HTCMCh反应时间由0.5h增加到2h,其膜的拉伸强度分别增加了,溶液由粘性转变为弹性流体证明了聚电解质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3)通过均相反应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以O-CMC、丁基缩水甘油醚和异辛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了PH响应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2-羟丙基-3-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HBCC)和N-2-羟丙基-3-(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O-羧甲基壳聚糖(H2ECC)。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4 h,温度为80℃,n环氧/n-NH2为3/1,最大取代度为36.85%(HBCC)和37.95%(H2ECC)。XRD图谱显示,由于疏水段的引入,HBCC和H2ECC的结晶度均降低。HBCC和H2ECC的热稳定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至10℃。HBCC和H2ECC具有抗菌活性。HBCC和H2ECC在水溶液中可以自聚集,临界聚集浓度分别在0.66-.56 g/L(HBCC),和0.57-1.07 g/L)(H2ECC)范围,疏水烷基的取代度越大,临界聚集浓度越低;聚集体的粒径为200-700nm,表面电荷为20m V,具有包载运输药物的潜质。HBCC和H2ECC聚集体对姜黄素的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达到17.3%和87.1%,且负载姜黄素的HBCC和H2ECC聚集体无毒。(4)研究了DS、浓度、pH、Ca2+对HBCC和H2ECC溶液流变性的影响。HBCC和H2ECC溶液的表观粘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Ca Cl2时,一方面Ca2+与HBCC和H2ECC分子中的羧基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诱导HBCC和H2ECC分子交联;另一方面,Ca2+发挥盐效应,屏蔽HBCC和H2ECC分子中的电荷,促进HBCC和H2EC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溶液粘度和弹性模量均增大。随着取代度的增加,HBCC和H2ECC形成更多的胶束,不利于物理交联形成网络结构,粘度和贮藏模量随取代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HBCC和H2ECC溶液pH值的增大,HBCC和H2ECC溶液的表观粘度先减小后增大。(5)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HBCC和H2ECC交联膜的制备与性质。具体为HBCC和H2ECC通过戊二醛交联形成的膜。测试了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溶胀,透光,疏水性,热力学性能,形态,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交联的HBCC(H2ECC)膜具有更紧密的结构,较低的水蒸气透过率,较低的吸水率,较低的紫外线透过率,可见光透过率变化很小,接触角较小。交联HBCC(H2ECC)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成纤维细胞HFF-1无毒.通过乌式粘度计证明HBCC交联膜的分子量从第7天的472621下降到第35天的132613,H2ECC交联膜的分子量从第7天的442679下降到第35天的163944,这是可降解的。结果表明,戊二醛交联HBCC(H2ECC)薄膜可以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6)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HBCC和H2ECC作为基材与不同交量亰尼平交联形成膜。分析了该薄膜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射率、溶胀性、透光性、疏水性、热力学性能、形貌、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亰尼平交联HBCC和H2ECC膜溶液能够有效的延长草莓的保鲜时间及VC的含量。

李梓源[5](2021)在《柔性锌空气电池用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智能手环、手表、手机等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折叠屏手机的问世也表明柔性电子器件已经成为当前电子器件领域颇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方向。然而,作为重要的储能元件,传统的液态电池有着电解质泄露及缺乏柔性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高性能的柔性固态电池进行替代,而如何制备柔性固态电解质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凝胶电解质(GPE)作为一种以聚合物网络为骨架的半固相/半液相的新型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与良好的柔韧性,被认为是液态电解质的替代材料之一。但是,其半固相/半液相的结构也导致GPE产生环境稳定性较差,液态电解质容易挥发,离子电导率相比液态电解质相差明显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近年来,柔性纳米复合材料为传统GPE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采用TEMPO(四甲基哌啶氧化物)氧化法对木浆纤维进行氧化处理,经过均质得到均匀的、稳定的羧基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C-CNFs)。采用一锅溶胶法将C-CNFs与聚乙烯醇溶液混合、交联得到纤维素混合凝胶基体,浸泡电解质得到凝胶电解质(GPE),研究了GPE的稳定性和离子电导率性能,分析C-CNFs的氧化程度与添加量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层压法将锌箔、空气电极与纤维素混合GPE结合构建了柔性锌空气电池,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并对纤维素混合GPE的微观结构以及C-CNFs在GPE内的结合形态、增强机理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针叶木浆作为原材料进行TEMPO氧化处理及机械均质得到半透明状、均匀的羧基化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针叶木纤维经过氧化改性后发生了吸水润胀,变得更加均匀和透明,极性基团(-COOH)的引入显着提高保水值,相比CNFs保水性提高了0.37 g/g,增加了15.4%。而SEM图像观察发现CNFs与C-CNFs在纤维形态上没有过多差异,长径比均保持在约100:1.(2)通过一锅溶胶法制备的纤维素混合GPE在离子电导率以及环境稳定性等性能方面获得明显改善。其中,控制氧化过程中Na Cl O添加量为9 mmol/L时,所得到的PVA-0.8%C-CNFs基GPE各性能较为优异,离子电导率达到了0.31S·cm-1,常温下静置48 h后质量保留率高达76%,测试最大拉伸应力达到689 k Pa,形变量达到131%。(3)层压法制备了三明治结构锌空气电池,通过湿法造纸与表面涂覆工艺制备低电阻碳纸空气阴极,与锌箔、GPE三者复合构建稳定电池体系。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发现,当GPE在C-CNFs添加量为0.8%(相对于PVA),所组装锌空气电池初始电压窗口为1.63 V,最大电流密度达到124.3 m A cm-3,最大峰值功率密度为62.2 m W cm-3,放电容量达到149.1 m Ah cm-3,同时能够稳定恒流充放电长达60 h,循环次数能够达到180次。同时,柔性锌空气电池在弯曲状态下依然保持稳定工作性能。

卜一凡[6](2021)在《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生产优化及其与细胞的固定化》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人类生活水平总体提高,而由于过量摄入脂肪和糖类,又加之运动减少,肥胖和高血糖等病症也随之而来,功能性甜味剂的开发成为缓解此类问题的可行举措。D-阿洛酮糖具有较低的热量,且与蔗糖甜度相近,已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性甜味剂。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psicose 3-epimerase,DPEase,EC 5.1.3.30)能够催化D-果糖转化为D-阿洛酮糖。游离酶普遍存在着不能反复利用、稳定性差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酶和细胞的固定化受到广泛关注。而目前固定化DPEase的酶活过低,或粒径过小难以分离。本论文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Bacillus subtilis1A751/p UB-P43dpe-dal在3 L发酵罐中进行产酶优化,之后,利用氨基-环氧化物载体Reli Zyme HFA403/M(HFA)和壳聚糖-改性水解纤维素复合载体分别对发酵罐中所得到的酶和细胞进行固定化,并对其进行表征及酶学性质研究,获得较高酶活、较高稳定性和易于分离的固定化DPEase。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使用3 L发酵罐对Bacillus subtilis 1A751/p UB-P43dpe-dal的产DPEase条件进行探究。从菌体生长量、酶活及葡萄糖残余量三个方面系统评价了不同的初始条件和补料条件,确定了产DPEase最佳条件为溶解氧(DO)=30%、p H 6.0、温度37℃和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15 g/L,在5 h以8 g/(L·h)的流速补充碳源,在此最佳策略下,全细胞酶活在9 h达122.95 U/m L。其次,利用易于分离的HFA载体对游离DPEase进行固定化,并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性质进行研究。测定固定化过程中酶活回收率、上清残余蛋白率及清洗液中残余蛋白率,确定最优固定化条件为离子交换0~8 h,共价结合8~20 h,0.01%戊二醛交联20~21h,甘氨酸阻断21~37 h,加酶量200 U/g载体,其中每步温度20℃、p H 7.5,固定酶活高达103.48 U/g载体;分析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稳定性,结果表明,经甘氨酸阻断的固定化酶(4步固定,Blocked-E)的p 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最佳;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证实Blcoked-E的环氧基成功被阻断。接着,以花生壳为原料制取水解纤维素(HC),利用高碘酸钠对HC进行氧化改性,制备了醛基接枝的水解纤维素(HC-CHO),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醛基含量作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改性条件为p H 5.0、温度40℃及高碘酸钠5 g/L;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HC、HC-CHO呈现大孔结构有利于固定化,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基本被脱除,HC-CHO中醛基成功接枝。最后,将HC-CHO、壳聚糖(CS)、戊二醛和超声处理的菌液进行交联絮凝,然后通过抽滤、挤压和干燥制备固定化细胞,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以酶活回收率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确定最适固定化条件为超声处理5 min,HC-CHO添加量5 g/L,CS终浓度2.4 g/L,戊二醛0.25%,固定化细胞酶活高达259.20 U/g载体;以残余酶活为测定指标,分析CS构建的固定化细胞(CS-E)、CS与HC复合构建的固定化细胞(CS-HC-E)、CS与HC-CHO复合构建的固定化细胞(CS-HC-CHO-E)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固定化细胞的最适温度均较游离酶提高15℃,其中CS-HC-CHO-E的稳定性最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S-HC-E、CS-HC-CHO-E的孔隙大于CS-E,表明CS-HC-E、CS-HC-CHO-E更有利于传质。

万雨彩[7](2021)在《纳米纤维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核酸分离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多肽、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纯化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和开发出高效生物分离纯化材料的技术创新水平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生物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的核酸分离纯化技术具有选择性低、成本高、分离材料易被损害污染等问题。纳米纤维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多孔结构易调控,在核酸分离纯化中具有显着的优势。本文将纳米纤维材料与阴离子交换技术相结合,设计开发出非特异性吸附低、核酸吸附容量高、可重复利用的纳米纤维基阴离子交换膜,为纳米纤维材料在核酸分离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将PVA-co-PE纳米纤维稳定分散于异丙醇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中,以戊二醛及聚乙烯亚胺为化学改性剂,将聚乙烯亚胺中的伯、仲、叔胺等功能基团接枝于PVA-co-PE纳米纤维表面;使用高压气流成型技术将上述分散液均匀喷涂在亲水性极好的PP改性基材上,经过常温干燥法后制备得到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进一步分析了该二维膜的形貌结构、亲水性、孔径分布、聚乙烯亚胺的用量及克重对酵母RNA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纤维悬浮液:戊二醛:聚乙烯亚胺质量比为12:1:1,克重为0.85 mg/cm2时,该二维膜的水接触角为27.65°,对RNA吸附性能达到192.85 mg/g,并且RNA在二维膜上的动力学分析更适合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模型。该性能主要源于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有大量曲折的弯道结构,纳米纤维上有丰富的活性反应基团胺基,因此该二维膜有良好的核酸分离性能。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壳聚糖充分溶于上述分散液中,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三维结构可控的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系统分析了三维结构可控的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膜的结构特征以及RNA吸附性能,研究了RNA在三维膜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各个组分之间的比例按照纳米纤维悬浮液:壳聚糖:戊二醛:聚乙烯亚胺质量比为60:2:5:20,并且其克重为1.1 mg/cm2时,此时该三维膜对RNA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556.7 mg/g。另外,该三维膜对RNA的吸附行为满足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分析适合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模型,n>1体现了RNA倾向于从溶液中吸附到该三维膜的表面,是主动吸附的过程。该性能主要源于表面功能化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结构,提供了丰富的孔隙结构、高比表面积及大量的胺基活性位点,能够充分捕捉RNA分子,显着提升了RNA的吸附性能和容量。药液p H值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膜的核酸分离性能的影响:优选最大吸附容量的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探究了p H值对膜材料对核酸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系统研究了该三维膜对RNA分子的分离工艺性能:特异性吸附性能、洗脱过程中洗脱液浓度及p H、重复利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PH=3时,该三维膜对RNA的吸附性能最佳为564.3 mg/g;洗脱液浓度为1.5 mol/L,p H值为5时,洗脱效率最高为98%,且重复吸附洗脱5次后,洗脱效率依然可以达到92%,表明该三维膜具有较好的离子交换分离再生性能,这主要归功于纳米纤维基阴离子交换膜稳定的三维结构,具备了高效生物分离用离子交换膜的应用潜力。

舒文芳[8](2021)在《固定化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磷脂酰基转移生产磷脂酰丝氨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脂酶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合成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背景。采用水介质反应体系不仅能够消除有机溶媒污染,而且,酶稳定性有望得到改善,然而,原料磷脂酰胆碱(PC)不溶于水成为主要障碍。本文在实验室前期水-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固定化酶水-固体系催化合成PS的研究思路。通过控制共价结合固定化磷脂酶D量,营造载体表面吸附底物、固定化酶分子转移原料PC至载体的效果,实现水介质固定化酶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合成PS。研究磷脂酶D的共价结合固定化方法、印迹-交联作用提升固定化酶活力,纳米载体改善传质及反应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硅胶载体上,通过引入氨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氨-醛基转换(戊二醛)、醛-氨(醇)缩合进行磷脂酶D共价结合固定化。研究酶蛋白质负载量、固定化条件(温度、p H)对PS生成速率的影响,适宜的酶负载量及条件为:1.75 mg-蛋白质/g-硅胶、20℃和p H 5.5。优化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合成PS的反应条件,固定化酶用量0.02 g-催化剂/m L时,于35℃、p H 6.0下反应36 h,PS产率达最大95.3%;固定化重复利用10批次,PS产率保持73.1%以上,于4℃、醋酸缓冲液(p H 6.0)中保存35天剩余活力为68.0%(游离酶为50.0%),而60℃在缓冲液中2 h剩余活力为46.1%(游离酶为3.7%)。固定化后磷脂酶D稳定性得到改善。研究通过印迹提升有限负载量时磷脂酶D的催化效率。以底物L-丝氨酸诱导酶构象变化后,以戊二醛进行分子内交联保持印迹的构象。研究印迹-交联的适宜条件,优选p H为5.5,戊二醛浓度0.6%。印迹-交联后固定化酶磷脂酰基转移活力(PS)由171 U/g-蛋白提升到513 U/g-蛋白;于38℃、p H 6.0下反应18 h,PS产率达最大95.6%,重复利用10批次PS产率由95.6%下降至78.0%;4℃保存35天剩余活力为85.0%(固定化酶为68.0%),而60℃在缓冲液中2 h剩余活力为60.0%(固定化酶为46.1%)。分子内交联不仅保持了印迹构象,而且提升了磷脂酶D稳定性。研究了以纳米载体改善传质,提升水-固体系磷脂酰基转移催化效率的作用。以纳米二氧化硅替代硅胶进行磷脂酶D的共价结合固定化,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20 nm。适宜的酶负载量为2.49 mg-蛋白质/g-载体,所得固定化磷脂酶D活力达427 U/g-蛋白;优选反应条件为35℃、p H 6.5,固定化酶用量0.02 g-催化剂/m L时反应24 h,PS产率达96.8%;固定化重复利用10批次,PS产率保持76.0%以上,于4℃保存35天剩余活力为87.0%(游离酶为50.0%),而60℃在缓冲液中2 h剩余活力为58.1%(游离酶为3.7%)。纳米载体固定化后磷脂酶D活力和稳定性显着提高。进而,通过印迹提升有限负载量时纳米二氧化硅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的催化效率。印迹-交联后纳米载体固定化酶磷脂酰基转移活力(PS)由427 U/g-蛋白提升到1361 U/g-蛋白;于优选条件40℃、p H 6.5下反应8 h,PS产率达最大96.9%,重复利用10批次PS产率下降至83.1%;4℃保存35天剩余活力为90.3%(纳米载体非印迹为86.0%),而60℃在缓冲液中2 h剩余活力为65.0%(纳米载体非印迹为58.1%)。纳米载体不仅改善了传质和催化效率,而且有利于保持印迹构象,改善酶稳定性。

雷朵[9](2021)在《面筋蛋白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筋是将面团中的淀粉以及其它水可溶性成分洗去后剩下的胶状物,主要由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组成,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与饲料行业。为了使面筋蛋白资源得到高值化利用,本课题以面筋为原料,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诱导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和面筋蛋白发生糖基化反应,通过湿法纺丝将改性后的面筋蛋白制备成纤维。探究糖基化改性条件对面筋蛋白纤维(wheat gluten protein fiber,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得出糖基化改性的最佳条件。然后利用戊二醛溶液对WGPF进行处理以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机械性能。最后,对WGPF进行结构表征及其相关性能研究。首先,对制备WGPF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面筋蛋白浓度为19%,纺丝液p H为7,凝固时间为20 min时制得的未改性WGPF具有最佳的机械性能,其在断裂强度上为0.49±0.02 c N/dtex,在断裂伸长率上为4.86±0.38%。然后研究糖基化改性对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糖基化改性的适宜条件为:面筋蛋白浓度4%、CMCS添加量104 mg/g、TGase添加量0.52 U/g、反应温度40°C、反应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改性WGPF断裂强度为0.70±0.04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11.01±0.93%,与未改性WGPF相比分别提高了42.86%和126.54%。凝胶电泳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结果证明面筋蛋白和CMCS在糖基化改性过程中发生了交联,改性后的WGPF中β-转角含量增加。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经糖基化改性后的纤维表面变得光滑,横截面中的孔隙数量减少。此外,改性WGPF的热稳定性、耐酸碱性、耐湿热性得到提高,标准回潮率增大,改善了活性染料在纤维上的染色性能,与未改性WGPF相比,改性WGPF在常温下的固色率可提高一倍以上。在糖基化改性的基础上,对改性WGPF进行戊二醛处理制备复合处理WGPF。然后对戊二醛处理改性WGPF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戊二醛浓度为1%,温度为35°C,时间为4 h,p H为8时制得的复合处理WGPF机械性能最佳,其在断裂强度上达到1.25±0.04 c N/dtex,在断裂伸长率上达到53.34±0.83%。经过戊二醛处理后,制得的复合处理WGPF机械性能和羊毛相似,能够满足纺织应用在强度上的要求。FT-IR的测定结果表明复合处理WGPF中的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增加。SEM结果显示复合处理WGPF表面具有明显的纵向条纹,横截面结构均匀紧实,孔隙数量明显减少。此外,复合处理WGPF的标准回潮率、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水中的耐酸碱、耐湿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并且活性染料在复合处理WGPF上的固着能力增强,纤维具有优异的染色性能。

陈子昌[10](2021)在《金属酚醛功能膜深度净化重金属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重金属废水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对人和自然都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如何快速、高效、深度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是科研工作者长久以来的科研课题。其中,吸附法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尤其是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将吸附剂涂层负载于基底而制备出的表面纳米复合吸附剂,是目前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聚酰胺微孔膜为基底,基于金属酚醛功能材料的自组装机理和易涂覆特性,选择具有丰富酚羟基的植物单宁酸(TA)作酚醛配体,分别通过醛交联技术和Fe3+-单宁酸一步法混合技术制得两种酚醛功能改性膜材料,通过不同批次实验,探究了单宁酸多酚涂覆聚酰胺微孔复合膜材料(TA-PAm)和Fe3+-单宁络合物涂覆聚酰胺微孔膜复合材料(Fe3+-TA-PAm)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首先通过戊二醛交联技术在聚酰胺微孔膜(PAm)表面固定涂覆多酚纳米涂层,制备出TA-PAm复合膜材料,利用SEM、FTIR等表征技术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分析,证实了多酚功能涂层成功负载于聚酰胺微孔膜表面,且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堵塞。以水体中的重金属铅离子为目标污染物,通过真空抽滤泵快速抽滤含铅溶液,设计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其进行了吸附特性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可知,TA-PAm材料在吸附重金属离子铅方面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在高浓度竞争离子共存时,仍可表现出对铅离子的特异性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TA-PAm材料是分阶段的吸附行为;pH影响实验表明TA-PAm处理效果随着pH值升高而不断升高,pH>6即可实现铅去除率>70%;等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温度为60℃时TA-PAm最大吸附容量可达83 mg/g;重金属分离性能实验证明TA-PAm材料在多种重金属Cd(Ⅱ)、Ni(Ⅱ)、Zn(Ⅱ)存在情况下对铅仍具有优异的选择吸附特性;循环实验和模拟废水动态实验展现了TA-PAm可观的实际处理能力,当处理量达到612 L废水/Kg吸附剂时,仍可保持40μg/L左右的出水浓度,证明了该材料对铅离子具有良好的深度净化特性和较高的可循环利用性。Fe3+离子可以与TA中的三个没食子酰基基团形成高度稳定的复合物,使得每个TA分子与Fe3+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交联膜涂层,起到交联固定的作用,因此选择无机交联剂Fe3+,以单宁酸作为酚醛配体,本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制备得到的Fe3+-TA-PAm的吸附性能。通过不同批次实验,先后证明了其在高浓度共存竞争阳离子背景下Fe3+-TA-PAm材料对Pb(II)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pH影响实验表明其具有较宽的pH应用范围,在pH=4.0~7.0均可保持较高的去除率(>95%);等温实验拟合结果得到最大吸附量为117.57 mg/g;通过多种重金属吸附对比实验得出Fe3+-TA-PAm吸附强弱先后顺序为:Pb(II)>Cu(Ⅱ)>Cd(Ⅱ)>Ni(Ⅱ)>Zn(Ⅱ);循环吸附实验证明,在保证出水浓度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标准的前提下,Fe3+-TA-PAm循环处理量亦可达到约612L废水/Kg吸附剂,并且还可以实现吸附再生的过程,经过10个周期的循环再生,对铅的吸附率仍保持在90%以上,具备优异的再生性能。

二、戊二醛的制备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戊二醛的制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水凝胶
        1.2.1 水凝胶的定义
        1.2.2 水凝胶的分类
        1.2.2.1 物理水凝胶和化学水凝胶
        1.2.2.2 传统型水凝胶和智能型水凝胶
        1.2.2.3 合成高分子水凝胶和天然高分子水凝胶
    1.3 纤维素基水凝胶
        1.3.1 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的应用
        1.3.2 明胶(GEL)
        1.3.3 蒙脱土(MMT)
    1.4 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羧甲基纤维素-明胶/蒙脱土(CMC-GEL/MMT)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2.2.1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2.2.2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制备条件的优化
    2.3 羧甲基纤维素-明胶/蒙脱土(CMC-GEL/MMT)复合水凝胶的测试与表征
        2.3.1 溶胀率测试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热稳定分析(TG)
    2.4 羧甲基纤维素-明胶/蒙脱土(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
        2.4.1 复合水凝胶中CMC和蒙脱土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2 复合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条件的优化
        2.4.2.1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2.2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2.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2.4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2.5 初始亚甲基蓝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3 吸附动力学
        2.4.4 吸附等温线
    2.5 羧甲基纤维素-明胶/蒙脱土(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2.5.1 复合水凝胶中CMC和蒙脱土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5.2 复合水凝胶对Cu(Ⅱ)、Pb(Ⅱ)、Cd(Ⅱ)、Cr(Ⅲ)的吸附条件的优化
        2.5.2.1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5.2.2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5.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5.2.4 初始Cu(Ⅱ)、Pb(Ⅱ)、Cd(Ⅱ)、Cr(Ⅲ)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5.3 吸附动力学
        2.5.4 吸附等温线
        2.5.5 复合水凝胶对三种金属离子(Cu(Ⅱ)、Pb(Ⅱ)、Cd(Ⅱ))的混合吸附研究
        2.5.6 复合水凝胶对Cu(Ⅱ)吸附的解吸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3.1.1 CMC和 GEL的质量配比对复合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
        3.1.2 戊二醛的用量对复合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
        3.1.3 蒙脱土的用量对复合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
    3.2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3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4 热重分析(TG)
    3.3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研究
        3.3.1 复合水凝胶中CMC和蒙脱土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2.1 吸附剂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2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4 初始MB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5 温度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吸附动力学
        3.3.4 吸附等温线
        3.3.5 吸附热力学
    3.4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3.4.1 复合水凝胶中CMC和蒙脱土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2.1 吸附剂的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2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4 初始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3 吸附动力学
        3.4.4 吸附等温线
    3.5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三种金属离子(Cu(Ⅱ)、Pb(Ⅱ)、Cd(Ⅱ))的混合吸附研究
    3.6 CMC-GEL/MMT复合水凝胶对Cu(Ⅱ)吸附的解吸研究
    3.7 吸附机理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介
        1.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
        1.1.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污染现状及限量标准
        1.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 趋磁细菌及磁小体概述
        1.2.1 趋磁细菌简介
        1.2.2 磁小体概述
        1.2.3 磁小体特性
        1.2.4 磁小体的应用
    1.3 核酸适配体
        1.3.1 核酸适配体的概念
        1.3.2 核酸适配体的特点
        1.3.3 核酸适配体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MSR-1 的发酵培养及磁小体的纯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磁螺菌MSR-1 的发酵培养
        2.2.5 磁小体的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SR-1 的高密度培养
        2.3.2 BMs的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小体-戊二醛-适配体复合物富集纯化DON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流动相及DON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3.2.4 DON标准曲线的测定
        3.2.5 磁小体-戊二醛-适配体复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3.2.6 连接复合体吸附DON洗脱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PLC检测DON浓度的标准曲线
        3.3.2 连接体系Aptamer用量的优化
        3.3.3 连接体系戊二醛用量的优化
        3.3.4 戊二醛与BMs连接次数的优化
        3.3.5 洗脱条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小体-PEI-适配体复合物富集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4 磁小体-PEI-适配体复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4.2.5 连接复合体吸附DON洗脱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连接体系PEI用量的优化
        4.3.2 连接体系Aptamer用量的优化
        4.3.3 PEI与 BMs连接次数的优化
        4.3.4 洗脱条件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
    1.2 壳聚糖性质改进研究进展
        1.2.1 物理掺杂
        1.2.2 化学改性
        1.2.2.1 亲水改性壳聚糖
        1.2.2.2 疏水改性壳聚糖
        1.2.2.3 亲水-亲油改性壳聚糖
    1.3 亲水-疏水壳聚糖的应用
        1.3.1 在医药中的应用
        1.3.2 在食品中的应用
        1.3.3 在纺织中的应用
        1.3.4 日用化妆品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O-羧甲基壳聚糖基pH响应型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聚集行为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HBCC和 H2ECC的合成
        2.2.4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BCC和 H2ECC的结构
        2.3.2 HBCC和 H2ECC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
        2.3.3 动态力学分析
        2.3.4 HTCC和 H2ECC的聚集行为
        2.3.5 HBCC和 H2ECC聚集体的Zeta电位
        2.3.6 HBCC和 H2ECC聚集体的TEM图像
        2.3.7 .载药量和体外释放
        2.3.8 .HBCC和 H2ECC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2.3.9 抗菌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和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的流变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HBCC和 H2ECC溶液的准备
        3.2.4 流变学测量
        3.2.5 分子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变特性
        3.3.1.1 浓度的影响
        3.3.1.2 取代度的影响
        3.3.1.3 pH的影响
        3.3.1.4 Ca~(2+)浓度的影响
        3.3.2 粘弹性
        3.3.2.1 HBCC和 H2ECC浓度及DS的影响
        3.3.2.2 pH的影响
        3.3.2.3 Ca~(2+)浓度的影响
        3.3.3 分子模拟结果
    3.4 结论
第四章 戊二醛交联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或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可降解薄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交联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薄膜的热稳定性
        4.3.2 膜的微结构
        4.3.3 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透过率以及吸水率和接触角
        4.3.4 .膜的机械性能
        4.3.6 成膜液的流变特性
        4.3.7 交联膜的降解性
        4.3.8 薄膜的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
    4.4 结论
第五章 N-2-羟丙基-3-三甲基铵-O-羧甲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HTCMCh的合成
        5.2.4 表征
        5.2.5 HTCMCh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5.2.6 HTCMCh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5.2.7 .分子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TCMCh的结构
        5.3.2 .反应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HTCMCh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热性能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HTCMCh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6 .HTCMCh水凝胶的粘弹性
    5.4 .结论
第六章 亰尼平交联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或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食品包装膜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药品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交联膜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薄膜的红外
        6.3.2 薄膜的力学性质测试
        6.3.3 薄膜的接触角测试
        6.3.4 草莓的失重率
        6.3.5 草莓VC含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5)柔性锌空气电池用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柔性锌空气电池的研究进展
        1.2.1 工作原理
        1.2.2 柔性锌空气电池设计及理念
        1.2.3 柔性锌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
    1.3 凝胶电解质的简介
        1.3.1 凝胶电解质的作用机理
        1.3.2 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1.3.3 凝胶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纤维素简介
        1.4.1 制备方法
        1.4.2 改性方法
        1.4.3 在凝胶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原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CNFs 的制备与改性
        2.3.2 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2.3.3 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CNFs的表征
        2.4.2 不同氧化程度C-CNFs对混合凝胶电解质物理性能的研究
        2.4.3 不同氧化程度C-CNFs对混合凝胶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2.4.4 不同添加量C-CNFs对混合凝胶电解质物理性能的研究
        2.4.5 不同添加量C-CNFs对混合凝胶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柔性锌空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NTs油墨/碳纸复合电极的制备
        3.3.2 柔性锌空气电池的组装与制备
        3.3.3 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柔性锌空气电池电化学性能的表征与研究
        3.4.2 锌空气电池的电化学的应用测试
        3.4.3 柔性锌空气实际应用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物理性能及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结构的分析
        4.3.2 不同交联剂含量的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微观结构的研究
        4.4.2 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晶体结构的研究
        4.4.3 交联剂含量影响凝胶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的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2 基于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柔性锌空电池
        5.1.3 基于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物理性能及机理的研究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6)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生产优化及其与细胞的固定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表
1 绪论
    1.1 稀有糖
    1.2 D-阿洛酮糖
        1.2.1 D-阿洛酮糖的化学结构、性质
        1.2.2 D-阿洛酮糖的生理功能
        1.2.3 D-阿洛酮糖的法规和产业化现状
        1.2.4 D-阿洛酮糖的制备
    1.3 DPEase
        1.3.1 DPEase的来源与性质
        1.3.2 DPEase 重组表达与发酵罐生产研究现状
    1.4 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
        1.4.1 固定化酶
        1.4.2 固定化细胞
        1.4.3 固定化的方法
        1.4.4 固定化的载体
        1.4.5 DPEase的固定化研究现状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配制与准备
        2.3.2 枯草芽孢杆菌产DPEase条件探究
        2.3.3 HFA固定化酶的条件探究
        2.3.4 HFA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与表征
        2.3.5 改性水解纤维素的制备
        2.3.6 改性水解纤维素的表征
        2.3.7 改性水解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胞的条件探究
        2.3.8 改性水解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胞的酶学性质与表征
        2.3.9 D-果糖到D-阿洛酮糖的生物转化
        2.3.10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枯草芽孢杆菌产DPEase的条件优化
        3.1.1 初始条件对产DPEase的影响
        3.1.2 补料条件对产DPEase的影响
    3.2 HFA固定化酶
        3.2.1 条件对酶固定化的影响
        3.2.2 HFA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
        3.2.3 HFA固定化酶的表征
    3.3 改性水解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胞
        3.3.1 改性水解纤维素的制备与表征
        3.3.2 改性水解纤维素、壳聚糖复合条件对细胞固定化的影响
        3.3.3 改性水解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胞的酶学性质
        3.3.4 改性水解纤维素、壳聚糖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胞的表征
    3.4 D-果糖到D-阿洛酮糖的生物转化应用
    3.5 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的综合比较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纳米纤维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核酸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制药及生物分离
    1.2 核酸分离纯化技术
        1.2.1 核酸分离特点
        1.2.2 化学和固相萃取
        1.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2.4 膜分离技术
        1.2.5 凝胶色谱
        1.2.6 离子交换色谱
    1.3 纳米纤维材料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1.3.1 亲和分离膜
        1.3.2 静电纺丝膜
        1.3.3 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制备
        2.2.4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测试与表征
        2.2.5 RNA在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戊二醛/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对二维膜的形貌结构影响
        2.3.2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FTIR分析
        2.3.3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比表面积分析
        2.3.4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亲水性能分析
        2.3.5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孔径分布情况分析
        2.3.6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的热重分析
        2.3.7 戊二醛/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对二维膜核酸吸附性能的影响
        2.3.8 纳米纤维悬浮液:戊二醛: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对二维膜的形貌结构影响
        2.3.9 纳米纤维悬浮液:戊二醛: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对二维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2.3.10 克重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二维膜核酸吸附性能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制备
        3.2.4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性能研究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壳聚糖浓度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
        3.3.2 壳聚糖浓度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核酸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PEI 浓度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
        3.3.4 不同 PEI 浓度的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吸附性能
        3.3.5 冷冻温度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
        3.3.6 冷冻温度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核酸吸附性能的影响
        3.3.7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3.3.8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比表面积分析
        3.3.9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孔径分布情况分析
        3.3.10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耐热性能分析
        3.3.11 RNA 初始浓度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核酸吸附性能的影响
        3.3.12 克重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核酸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药液pH值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核酸分离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表征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pH对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核酸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分析
        4.3.3 洗脱液浓度对洗脱效率的影响
        4.3.4 洗脱液pH值对洗脱效率的影响
        4.3.5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再生和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4.3.6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的离心管组件化应用
        4.3.7 阴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三维膜与其他文献对比的核酸吸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固定化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磷脂酰基转移生产磷脂酰丝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脂酰丝氨酸
        1.1.1 磷脂酰丝氨酸概述
        1.1.2 磷脂酰丝氨酸用途
        1.1.3 磷脂酰丝氨酸的制备
    1.2 磷脂酶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反应
        1.2.1 双液相反应体系
        1.2.2 低毒性介质反应体系
        1.2.3 纯水介质反应体系
    1.3 固定化磷脂酶D的制备
        1.3.1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
        1.3.2 固定化磷脂酶D载体的选择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定化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研究
    引言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磷脂酶活力检测
        2.2.2 磷脂酰丝氨酸检测
        2.2.3 硅胶载体的改性
        2.2.4 固定化磷脂酶D的制备
        2.2.5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2.2.6 固定化酶水-固体系催化合成PS
        2.2.7 固定化磷脂酶D的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2.2.8 固定化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化温度的优化
        2.3.2 固定化pH值的优化
        2.3.3 固定化磷脂酶D对吸附PC性能的影响
        2.3.4 不同蛋白质负载量对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对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2.3.6 pH对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2.3.7 反应时间对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2.3.8 固定化磷脂酶D的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2.3.9 固定化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
    引言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硅胶载体的改性
        3.2.2 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的制备
        3.2.3 印迹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3.2.4 固定化印迹酶水-固体系催化合成PS
        3.2.5 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3.2.6 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印迹固定化pH值的优化
        3.3.2 交联作用对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性能影响
        3.3.3 反应温度和pH对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3.3.5 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3.3.6 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研究
    引言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纳米载体的改性
        4.2.2 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的制备
        4.2.3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4.2.4 纳米载体固定化酶水-固体系催化合成PS
        4.2.5 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的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4.2.6 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温度的优化
        4.3.2 固定化pH值的优化
        4.3.3 不同蛋白质负载量对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4.3.5 pH对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4.3.7 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的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4.3.8 纳米载体固定化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载体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合成磷脂酰丝氨酸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纳米载体的改性
        5.2.2 纳米载体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的制备
        5.2.3 印迹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5.2.4 纳米载体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合成PS
        5.2.5 纳米载体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5.2.6 纳米载体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印迹固定化pH值的优化
        5.3.2 僵化过程对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性能影响
        5.3.3 反应温度和pH对纳米载体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催化性能的影响
        5.3.5 纳米载体印迹固定化磷脂酶D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
        5.3.6 纳米载体固定化印迹磷脂酶D的回收再利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面筋蛋白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面筋蛋白的组成
        1.1.2 面筋蛋白的应用
    1.2 蛋白质糖基化改性
        1.2.1 糖基化改性机理
        1.2.2 糖基化改善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羧甲基壳聚糖
        1.3.1 羧甲基壳聚糖
        1.3.2 羧甲基壳聚糖应用
    1.4 再生蛋白纤维机械性能的改善方法
    1.5 课题背景与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WGPF工艺条件的确定
        2.3.2 糖基化改性及其WGPF的制备
        2.3.3 戊二醛处理WGPF工艺条件的确定
        2.3.4 WGPF结构以及相关性能的研究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制备WGPF工艺条件的确定
        3.1.1 面筋蛋白浓度对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1.2 纺丝液p H对 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1.3 凝固时间对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1.4 WGPF制备工艺的优化
    3.2 糖基化改性及其WGPF的制备
        3.2.1 糖基化反应的证实
        3.2.2 面筋蛋白浓度对改性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2.3 CMCS添加量对改性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2.4 TGase添加量对改性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2.5 反应温度对改性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2.6 反应时间对改性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2.7 制备糖基化改性WGPF工艺条件的优化
    3.3 糖基化改性对WGPF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1 改性WGPF的二级结构分析
        3.3.2 改性WGPF的热稳定性分析
        3.3.3 改性WGPF的耐酸碱性分析
        3.3.4 改性WGPF的耐湿热性分析
        3.3.5 改性WGPF扫描电镜观察
        3.3.6 改性WGPF标准回潮率的测定
        3.3.7 改性WGPF染色性能的测定
    3.4 戊二醛处理WGPF工艺条件的确定
        3.4.1 戊二醛浓度对复合处理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4.2 温度对复合处理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4.3 时间对复合处理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4.4 戊二醛溶液p H对复合处理WGPF机械性能的影响
        3.4.5 戊二醛处理WGPF工艺条件的优化
    3.5 糖基化-戊二醛复合处理对WGPF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5.1 复合处理WGPF的二级结构分析
        3.5.2 复合处理WGPF的热稳定性分析
        3.5.3 复合处理WGPF的耐酸碱性分析
        3.5.4 复合处理WGPF的耐湿热性分析
        3.5.5 复合处理WGPF的表观形态结构
        3.5.6 复合处理WGPF扫描电镜观察
        3.5.7 复合处理WGPF标准回潮率的测定
        3.5.8 复合处理WGPF染色性能的测定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金属酚醛功能膜深度净化重金属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中铅污染现状
        1.1.1 铅污染的来源
        1.1.2 铅污染的危害及治理
    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离子交换法
        1.2.2 化学沉淀法
        1.2.3 电化学法
        1.2.4 生物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吸附法
    1.3 膜吸附材料的应用
    1.4 金属酚醛改性材料简介及研究进展
        1.4.1 金属酚醛功能材料的性质
        1.4.2 金属酚醛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戊二醛交联单宁酸吸附分离Pb(Ⅱ)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分析及测定方法
    2.3 单宁酸戊二醛交联涂层制备方法与表征
        2.3.1 单宁酸戊二醛交联涂层的制备
        2.3.2 单宁酸戊二醛交联涂层表征
    2.4 单宁酸戊二醛交联涂层高效除铅批次实验
        2.4.1 复合膜表观性能评价
        2.4.2 溶液竞争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评价
        2.4.3 溶液化学吸附影响评价实验
        2.4.4 重金属分离性能影响评价实验
        2.4.5 吸附容量评价实验
        2.4.6 动力学与快速吸附评价实验
        2.4.7 循环利用评价实验
        2.4.8 模拟实际废水动态吸附评价实验
        2.4.9 吸附-再生评价实验
        2.4.10 膜层数影响吸附评价实验
        2.4.11 不同铅浓度深度净化评价实验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1 膜涂层表征分析
        2.5.2 涂层表观性能分析
        2.5.3 溶液竞争离子吸附影响评价
        2.5.4 溶液化学吸附影响评价
        2.5.5 重金属分离性能影响评价
        2.5.6 吸附容量评价
        2.5.7 动力学与快速吸附评价
        2.5.8 循环利用评价
        2.5.9 模拟实际废水动态吸附评价
        2.5.10 膜层数影响吸附评价
    2.6 吸附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单宁酸交联除铅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分析及测定方法
    3.3 铁-单宁交联涂层制备方法与表征
        3.3.1 铁-单宁交联涂层的制备
        3.3.2 铁-单宁交联涂层的表征
    3.4 铁-单宁涂层聚酰胺微孔膜高效除铅实验
        3.4.1 溶液竞争离子吸附影响评价实验
        3.4.2 溶液化学特性影响评价实验
        3.4.3 吸附容量评价实验
        3.4.4 深度净化评价实验
        3.4.5 模拟实际废水动态吸附评价实验
        3.4.6 吸附-再生评价实验
        3.4.7 多种重金属吸附对比评价实验
        3.4.8 循环利用评价实验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涂层表征分析
        3.5.2 溶液竞争离子吸附影响评价
        3.5.3 溶液化学吸附影响评价
        3.5.4 吸附容量评价
        3.5.5 深度净化评价
        3.5.6 模拟实际废水动态吸附评价
        3.5.7 吸附-再生评价
        3.5.8 多种重金属吸附对比评价
        3.5.9 循环利用评价
    3.6 吸附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戊二醛的制备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戊烯氧化制戊二醛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戚蓥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2]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D]. 赵宝宝. 烟台大学, 2021(09)
  • [3]基于磁小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体系[D]. 管剑豪.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1(01)
  • [4]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D]. 刘群.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5]柔性锌空气电池用纳米纤维素混合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机理研究[D]. 李梓源.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6]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生产优化及其与细胞的固定化[D]. 卜一凡. 江南大学, 2021(01)
  • [7]纳米纤维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核酸分离性能研究[D]. 万雨彩.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8]固定化磷脂酶D水—固体系催化磷脂酰基转移生产磷脂酰丝氨酸[D]. 舒文芳. 西北大学, 2021(12)
  • [9]面筋蛋白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 雷朵. 江南大学, 2021(01)
  • [10]金属酚醛功能膜深度净化重金属特性研究[D]. 陈子昌. 燕山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戊二醛的制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