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吗啉及其混合物的杀菌活性及发展前景

氟吗啉及其混合物的杀菌活性及发展前景

一、氟吗啉及其混剂的杀菌活性及开发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1](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牟文君,胡利伟,刘芳,薛超群,戴华鑫,陈钊,黄中乔,张志高,奚家勤,宋纪真[2](2018)在《烟草黑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检测及复配药剂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为明确烟草黑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延缓其对氟吗啉抗药性的产生,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烟草黑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并利用Wadley方法对不同复配比例的甲霜灵与氟吗啉进行药效评价。选择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杀菌剂复配比例,采用Abbott模型评价甲霜灵和氟吗啉复配与解淀粉芽孢杆菌ZY-9-13协同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氟吗啉对71株烟草黑胫病菌菌株的EC50值分布在0.428 50.760 8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588 4μg/mL,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出现抗性菌株。氟吗啉与甲霜灵按体积比1∶10复配时,相加作用最为明显(EC50为0.398 7μg/mL)。复配杀菌剂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化学复配药剂与ZY-9-13(浓度为1010cfu/mL)协同使用时,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效果高于药剂单独使用的抑制效果,两者具有增效作用。

刘腾飞[3](2017)在《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及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重要病害。药剂防治仍是目前防治大豆疫病的最主要措施,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杀菌剂以阻止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迄今关于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和遗传研究较少,且在安徽地区未见研究报道。为了阐明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抑制机理及遗传规律,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氟吗啉防治大豆疫病及对氟吗啉的抗药性治理提供试验依据,本学位论文对安徽省大豆疫霉菌株对氟吗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进一步研究了大豆疫霉菌株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遗传及其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对安徽省43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了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43个大豆疫霉菌株的EC50值的范围在0.0758μg/mL0.1892μg/mL,平均值为0.1274μg/mL,均小于1μg/mL。可以看出,安徽省的43个大豆疫霉菌对氟吗啉是敏感的,没有抗药性的菌株。抗性监测结果显示,安徽省的43株大豆疫霉菌株,根据采集地的不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程度也是有一定差异。来自太和地区的TH系列菌株对氟吗啉最敏感,其EC50值为0.0965μg/mL;而来自安徽泗县SX系列菌株及萧县XX系列菌株对氟吗啉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其EC50值分别为0.1514μg/mL和0.1502μg/mL。通过对我省的43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高浓度药剂诱变,发现有部分菌株会出现角变区。将角变区在20μg/mL的含药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只有1个角变区能够快速生长,最终得到1个抗药性突变菌株Fr。通过研究突变菌株Fr的抗药性水平,结果发现,突变菌株Fr的抗药水平比亲本敏感性的菌株高了1023倍。同时试验结果显示,突变菌株Fr较亲本敏感性菌株在以下生物学性状方面没有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1)突变菌株Fr的生长速率和亲本无较大差别;(2)Fr菌株的游动孢子囊的产量及大小与亲本敏感性菌株无较大差别;(3)突变菌株Fr在排孢孔的大小及卵孢子大小与亲本敏感性菌株无较大差别,但卵孢子产量较亲本较低。试验还发现,突变菌株Fr与亲本敏感性菌株有着相似的致病力,都能快速侵染大豆植株。通过建立抗药性突变菌株Fr的单游动孢子系G1代及G2群体及单卵孢系的D1代及D2代群体,研究该抗性突变菌株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大豆疫霉对氟吗啉抗性遗传至少存在2种类型:(1)抗药性突变菌株Fr在继代培养时,即丧失抗性;该性状可能由细胞质中不稳定遗传的线粒体基因控制。(2)抗性突变菌株Fr,其抗药性在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后代均是稳定的,但来自同一突变菌株的后代类型的不同单孢个体间对氟吗啉的抗性程度有所差异。通过对该突变菌株Fr后代的生长速率及致病力的研究发现,突变菌株Fr的无性及有性繁殖后代,在生长速率及致病性方面性状不能够稳定遗传。

李超[4](2017)在《10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具有选择性高、不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使用时间长及种类多样等优点,成为新型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为了获得对植物细菌病害有广泛抑菌谱的植物源物质,本研究采用已有报道的10种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源物质对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核桃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ora)4种病原细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筛选,并通过MIC测定及魔芋软腐病的大田药效试验进行活性验证。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了10种植物源物质对四种供试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对魔芋软腐病的抑菌作用较好的有血根碱、大黄素、狼毒素,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3 mm、17.3 mm和11.9 mm,均优于或相当于链霉素2000μg·mL-1的效果(抑菌直径为12 mm);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制作用最好的是狼毒素和大黄素,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3.3 mm、12.2 mm,均大于链霉素的抑菌圈直径12 mm;对核桃黑斑抑菌效果最好的是蛇床子素,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抑菌圈直径为11 mm,与处理链霉素的效果相当;而10种植物源物质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抑菌抑菌效果均比较低。(2)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抑菌作用较好的植物源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大黄素和血根碱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值分别为7.8μg·mL-1、15.6μg·mL-1,均显着低于链霉素的MIC值31.3μg·mL-1;大黄素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与链霉素的相同都为3.9μg·mL-1,狼毒素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为15.6μg·mL-1;均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活性。(3)魔芋软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灌根+喷雾处理下,施药浓度为10μg·mL-1的大黄素和19μg·mL-1的血根碱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9.77%、71.55%;其次是3000μg·mL-1的小檗碱和5μg·mL-1的血根碱+狼毒素分别为66.13%、60.58%,均比浓度为288μg·mL-1的对照药剂链霉素防效57.54%高,表现出很好的防治作用。单独灌根处理下,血根碱+狼毒素施药浓度在5μg·mL-1时和血根碱在施药浓度为19μg·mL-1时,防效最高分别为77.76%、75.75%;其次是施药浓度为3000μg·mL-1的小檗碱和5μg·mL-1的大黄素,防治效果都达到了64.10%、63.79%,均比浓度为288μg·mL-1的对照药剂链霉素的60.58%高,表现出对魔芋软腐病菌很好的防治作用。综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对4种供试细菌的抑菌筛选,得到3种抑菌谱广泛的植物源物质,通过MIC的测定及田间试验的进一步验证,确定3种植物源物质对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显着,为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究提供依据。

郑晓慧,肖连康,王小琴,蒋鑫,洪杰,邹勤[5](2016)在《8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说明8种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施得益WP、60%双工福玛WP、25%瑞凡SC、80%大生M-45WP、30%富民一号SC 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均在70%以上,以50%施得益WP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7.65%。施用50%施得益WP和60%双工福玛WP后增产率极显着,挽回损失55.54%和47.44%。

王若焱,夏志林,向小华,张海芳,冉茂,罗倩茜,吴泽刚,游安弟,苏五雷,廖姝娜[6](2014)在《植物源药剂及化学药剂联合保健技术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效果》文中提出为验证植物源联合保健技术对黑胫病防治的大田防效,确定其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1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药剂、化学增效剂、氟吗啉·三乙膦铝3种措施联合施用能大大降低烤烟黑胫病病指,降幅达78.61%。其防治方法为:选用抗根茎病品种,在连作障碍较轻地块,在苗期用保健方法预防病害后,将植物源药剂600 kg/hm2、奇农素600 g/hm2和氟吗啉·三乙膦铝3种药剂混配,于黑胫病高发期前进行23次叶面喷施和灌根。

张鹏[7](2013)在《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混配制剂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常给马铃薯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由于该病暴发流行迅速,使其防治较为困难,一般的防治措施很难达到预期防治效果,生产中主要依靠化学手段防治。保护性杀菌剂能够预防发病、延缓发病或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但在病害暴发流行后使用则收效甚微,内吸性杀菌剂虽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流行,但病原菌对其的抗药性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已在全球范围内对甲霜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由中间型菌株引起的晚疫病对霜脲氰(100μg/ml)有防效下降的报道,对嘧菌酯等作用位点单一的杀菌剂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将已有的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良好的内吸性杀菌剂与其它内吸性或保护性杀菌剂进行混配,研制新制剂并应用于田间,是更好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延长已有药剂使用寿命的捷径。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均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防治效果且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可用于防治晚疫病的复配制剂银法利有效成分是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的混合物,而凯润的有效成分是吡唑醚菌酯。有报道称辣椒疫霉在田间对氟吡菌胺有中等抗性风险,吡唑醚菌酯由于作用位点单一属于高抗性风险药剂。因此,本研究将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通过室内生测筛选二者的最佳混配比例,再进行混配制剂的研制以及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法测定了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发现氟吡菌胺(F)和吡唑醚菌酯(P)混用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具有相加甚至增效毒力。两药不同比例混合物对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在0.2999-0.6854μg/ml之间,对抑制其产孢的EC50在0.2477-0.7297μg/ml之间。二者以1:4和10:1(F:P)混配时对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系数(SR)在1.56-5.27之间。对甲霜灵不同敏感性菌株的EC50在0.1956-0.5610μg/ml之间,对甲霜灵抗性菌株的增效比对甲霜灵敏感菌株明显;对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更好,其中两者以1:4的比例混用对游动孢子释放的EC50为0.0044μg/ml,而以10:1的比例混用时对游动孢子释放的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5.27。两药按照1:4和10:1(F:P)的比例桶混使用均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作用和持效期,在200μg/ml的使用浓度下施药14天后防效仍在95%以上。2.高分子聚羧酸盐类分散剂和萘磺酸盐类分散剂配合使用适合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1:4混配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的加工。按选定配方加工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时,造粒容易且颗粒饱满均匀,所加工的水分散粒剂样品崩解迅速(崩解时间在20s左右)、悬浮率高(90%左右)、贮存稳定;按选定配方加工的40%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样品粒径小(小于5μm)、入水分散性好、悬浮率高(90%左右)、贮存稳定。3.拟三元相图对水乳剂配方的筛选具有指导作用,能够系统且方便快捷地确定水乳剂中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乳剂稳定性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拟三元相图中乳液区面积大小不能单纯作为乳化剂选择的依据,但形成乳液区面积大的乳化剂更容易加工出稳定的水乳剂;乳化剂用量与实际配方中油相含量有关,通常乳化剂用量与油相用量比例在1:9-2:8的范围内更容易获得稳定配方;有机膨润土和黄原胶能够提高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的稳定性。4.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三种混配制剂(288-480g a.i./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在90%左右,等同或优于市场上其它常规药剂的防治效果。三种混剂在发病后使用可有效杀死病菌,保护新生叶片不被病菌侵染,防止病害蔓延。

张睿[8](2013)在《防治黄瓜霜霉病高效药剂的筛选及防控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黄瓜霜霉病为靶标,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11种常用药剂的保护性毒力和8种常用药剂的治疗性毒力;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在开花期单次施药、发病后单次施药、发病后多次施药和自开花期开始定期施药,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内吸和传导特性。为探讨黄瓜苗期对霜霉病的自然抗病性,研究了黄瓜植株开花期前后体内的各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揭示了黄瓜感病后对霜霉病菌的防御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百菌清对于黄瓜植株的保护性杀菌毒力最高,EC50为2.69μg/mL;氟醚菌酰胺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性毒力略高于氟吡菌胺, EC50分别为6.70和7.66μg/mL。氟吡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治疗性毒力最高,其EC50为9.68μg/mL。其次是氟醚菌酰胺的治疗EC50为15.1μg/mL。2、在开花期施用保护性药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黄瓜霜霉病的为害,25%烯酰吗啉·嘧菌酯SC在施药后10天防效可以达到69.39%。在病害的发病初期施用合适的药剂可以有效地控制黄瓜霜霉病的为害,施用25%氟醚菌酰胺SC(375g/ha)和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50mL/ha),均能在10天内有效地控制病害,使病情增长率接近于0。黄瓜霜霉病发生后多次用药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氟醚菌酰胺(H)连续3次喷雾均可表现出良好保护和治疗性能,其防效分别为97.74、83.59和67.19%。3、用氟醚菌酰胺处理黄瓜幼苗的根部后,在黄瓜的各个组织均能检测到氟醚菌酰胺说明它能够被黄瓜的根吸收并且传导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用氟醚菌酰胺溶液对黄瓜的茎叶喷雾后,在黄瓜的茎叶组织和根部可以检测到氟醚菌酰胺,说明它可以被黄瓜的茎叶吸收并传导到黄瓜的根部,表现出双向输导的特点。黄瓜根对于氟醚菌酰胺的吸收受到低温和呼吸抑制剂的抑制,能被蔗糖、氨基酸等竞争性抑制,表明这个吸收过程属于主动吸收。4、黄瓜进入开花期,体内POD活性呈现增长趋势。POD活性与黄瓜苗期抗病性没在直接的关系。在营养生长阶段,黄瓜体内的PPO活性一直在波动。PPO活性与黄瓜苗期抗病性没有直接关系。黄瓜进入开花期,体内PAL活性处于较低的水平。PAL活性偏低可能是黄瓜开花期易感病的原因之一。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自黄瓜开花期开始进行连续的预防性施药能够很好的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发展5、黄瓜感染霜霉病后,黄瓜叶片内的3种防御酶POD、PPO、PAL活性总体上都随病情加重而增大。黄瓜感病后体内的多酚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病情大于2级之后,叶片内的多酚含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表明多酚也是体内抗病因子之一。黄瓜感染霜霉病后,出现病斑,叶片褪绿,随病情增长,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

王志愿,姜清治,霍沁建[9](2010)在《烟草黑胫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黑胫病是烟草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由细菌引起。近几年在遵义地区发病严重并与青枯病混发,导致烟叶产量大幅下降,质量降低。因此,加强烤烟黑胫病综合防治,对烤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介绍了烟草黑胫病的病害症状、病原菌、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发病机制,烟草黑胫病化学防治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目前研制的新型杀菌剂,提出加强对农药的抗性风险评估、加强新型药剂和混剂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用药等策略,以控制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和发展。

王丽[10](2010)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甲霜灵是目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杀菌剂。本文通过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包括甲霜灵在内的6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抗性;筛选防治晚疫病高效、与甲霜灵之间无交抗关系及抗药性风险较低的药剂;筛选对抗甲霜灵菌株增效的药剂组合;研究药剂交替使用后对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发展的影响,制订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的用药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薯片夹叶分离法进行了改进,使分离成功率升至100%。测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在RSA①、RSA②和CA三种培养基上的菌落扩展和产孢能力显示,晚疫病菌在RSA①和CA上生长较快,RSA②次之;产孢量依次为RSA①>CA>RSA②,RSA①较适合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培养。晚疫病菌在CA上的菌落扩展速度与在RSA①上相当,且CA原料易得、制作简便,可用于测定药剂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离体条件下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含区分剂量药剂的CA平板上)和叶盘漂浮法分别检测了2007~2009年采自我国北方五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分别为380个菌株和227个菌株),发现抗性频率分别为80%和74%,表明上述地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了抗性。3.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2007~2009年采自我国北方五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精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和嘧菌酯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和嘧菌酯的敏感基线,结果显示:(1)精甲霜灵对96株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0.002 9~395.867 5μg/mL,其中抗性菌株占54.2%,中间型菌株占44.8%,敏感菌株仅占1.0%。(2)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的敏感基线为(0.673 6±0.090 2)μg/mL,110株晚疫病菌中70%的菌株已对霜脲氰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高抗菌株占1.8%,抗性水平最高达1 024倍。(3)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氟吗啉和嘧菌酯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15 5±0.011 9)μg/mL、(0.337 4±0.019 9)μg/mL和(0.218 8±0.011 1)μg/mL,并且敏感菌株占优势,频率分别为92.2%、93.7%和88.4%,仅有少量低抗菌株存在,未检测到中抗及高抗菌株。(4)田间存在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双抗菌株(MRCRDSAS型)、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双抗菌株(MRCSDSAR型)及对甲霜灵、霜脲氰和嘧菌酯的三抗菌株(MRCRDSAR型)频率分别为78.0%、1.1%和3.3%。4.采用叶盘法测定了19种杀菌剂对抗甲霜灵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和唑胺菌酯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90值均小于10μg a.i/mL,其次为氟菌?霜霉威、嘧菌酯?百菌清、烯酰?锰锌、恶唑菌酮?锰锌、代森锰锌、霜脲?锰锌、恶唑菌酮?霜脲氰、百菌清和氢氧化铜,其EC90值在10~100μg a.i/mL之间,氟啶胺、霜霉威和丙森锌的相对防效较差,其EC90值均大于100μg a.i/mL。5.在河北围场县克勒沟镇围字村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效(88.9%和82.7%),显着高于霜脲?锰锌、烯酰吗啉、嘧菌酯、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防效;在河北崇礼县狮子沟原种场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93.8%),其次为霜脲?锰锌和烯酰吗啉(84.7%和80.2%),且显着高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百菌清的防效。6.初步评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双炔酰菌胺和唑胺菌酯的抗药性风险:(1)早期田间抗性检测结果显示,232株晚疫病菌中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菌株占94.4%,低抗菌株占5.6%,未检测到中抗及高抗菌株;双炔酰菌胺与甲霜灵、霜脲氰和嘧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但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田间抗双炔酰菌胺菌株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且其适合度指数显着低于敏感菌株,表明晚疫病菌对双炔酰菌胺具有较低的抗性风险。(2)早期田间抗性检测结果表明,127株晚疫病菌中对唑胺菌酯敏感的菌株占91.3%,低抗菌株占8.7%,未检测到中抗及高抗菌株;唑胺菌酯与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但与嘧菌酯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田间抗唑胺菌酯菌株的抗药性能稳定遗传,其适合度指数与敏感菌株相当,表明晚疫病菌对唑胺菌酯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7.采用脱叶法检测药剂混配的联合毒力,以Horsfall法与Wadley法评价药剂混用是否具有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A与吡唑醚菌酯、百菌清分别以5:5和4:6混配,对抗甲霜灵菌株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2.8和2.0;化合物B与百菌清、代森锰锌分别以9:1和3:7混配,对抗甲霜灵菌株亦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和2.2。8.田间交替喷施72%霜脲?锰锌WP(1 080 g a.i./hm2)、68%精甲霜?锰锌WG(1 224 g a.i./hm2)、68.75%氟菌?霜霉威(SC 1 031 g a.i./hm2)和50%烯酰吗啉WP(375 g a.i./hm2)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防效90%以上)。检测交替用药地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及嘧菌酯的敏感性,发现交替用药可延缓晚疫病菌群体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抗性发展。9.根据田间抗药性检测、替代甲霜灵的高效低抗药性风险药剂筛选、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增效药剂组合筛选、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制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的用药策略,即选用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唑胺菌酯、嘧菌酯等与甲霜灵之间无交抗关系的药剂以及氟菌?霜霉威交替使用,或将化合物A与吡唑醚菌酯、百菌清混用,化合物B与百菌清、代森锰锌混用;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甲霜灵?锰锌或精甲霜灵?锰锌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

二、氟吗啉及其混剂的杀菌活性及开发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吗啉及其混剂的杀菌活性及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2)烟草黑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检测及复配药剂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烟草黑胫病菌的分离培养
    1.2 供试药剂
    1.3 药剂敏感性测定
    1.4 复配药剂的联合毒力测定
    1.5 复配药剂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1.6 化学复配药剂与ZY-9-13协同增效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烟草黑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检测
    2.2 氟吗啉与甲霜灵二元复配对烟草黑胫病菌的联合毒力评价
    2.3 复配杀菌剂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测定
    2.4 化学复配药剂与ZY-9-13的协同增效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3)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及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抗性突变菌株Fr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抗性突变菌株Fr后代在生长速率及致病力的遗传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测定
    2.2 抗氟吗啉突变菌株Fr的抗药性水平测定
    2.3 突变菌株Fr对氟吗啉抗药稳定性测定
    2.4 突变菌株Fr对氟吗啉的抗药性在无性后代的遗传研究
    2.5 突变菌株Fr有性后代对氟吗啉抗药性的遗传研究
    2.6 抗性突变菌株Fr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7 突变菌株Fr对大豆植株的致病力
    2.8 突变菌株Fr后代在生长速率及致病力的遗传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4.1 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测定
    4.2 安徽省大豆疫霉抗氟吗啉突变菌株Fr的诱变及遗传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4)10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菌剂的概况
        1.1.2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
    1.2 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究概况
        1.2.1 具有杀细菌活性的植物源物质筛选
        1.2.2 植物中杀细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1.2.3 植物源杀细菌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1.3 四种经济作物细菌病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1.3.1 魔芋软腐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3.2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3.3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3.4 白菜软腐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4 选题依据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植物源物质及试剂
        2.1.3 供试仪器与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琼脂打孔扩散法筛选对病原菌活性较好的药剂
        2.2.2 最低有效抑制浓度(MIC)的测定方法
        2.2.3 对魔芋软腐病的大田药效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10种植物源物质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1 魔芋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2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3 核桃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4 白菜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2 抑菌作用较好的植物源物质的MIC测定
        3.2.1 4 种植物源物质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测定结果
        3.2.2 6 种植物源物质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测定结果
        3.2.3 3 种植物源物质对核桃黑斑病菌的MIC测定结果
    3.3 4 种植物源农药对魔芋软腐病的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大黄素、血根碱、狼毒素具有开发为杀菌剂的潜力
    4.2 植物源杀细菌剂的开发应用前景
    4.3 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5)8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药剂
        1.1.2对照药剂
    1.2供试作物
    1.3试验对象
    1.4试验地概况
    1.5试验设计
    1.6调查和取样方法
        1.6.2产量调查及计算
2结果与分析
    2.2增产情况及品质
3结论与讨论

(6)植物源药剂及化学药剂联合保健技术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2 试验地点及当年气候情况
    1.3 试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联合保健处理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
    2.2 联合保健处理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2.3不同组方处理对病害的综合防效差异
3 结论
4讨论

(7)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混配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及防治概况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概况
    2 马铃薯晚疫病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
        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的抗性
        2.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羧酸酰胺类杀菌剂的抗性
        2.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
    3 杀菌剂混用及其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3.1 药剂混配使用的优点
        3.2 混配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4 农药剂型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4.1 水分散粒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4.2 水悬浮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4.3 水乳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
    5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一章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联合毒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植物材料与药剂
        1.2 培养基制备
        1.3 药剂溶液制备
        1.4 孢子囊悬浮液制备
        1.5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1.6 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1.7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影响
        1.8 杀菌剂混合物的作用方式与持效期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增效作用
        2.2 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晚疫病菌增效作用
        2.3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抑制对甲霜灵敏感或抗性菌株菌丝生长的增效
        2.4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抑制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增效
        2.5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作用方式与持效期
    3. 讨论
第二章 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配方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药剂
        1.2 润湿剂的筛选
        1.3 分散剂筛选
        1.4 崩解剂的筛选
        1.5 配方的优化
        1.6 样品的质量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润湿剂的润湿性
        2.2 不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2.3 不同崩解剂样品的崩解性与分散性
        2.4 配方的优化
        2.5 样品的质量指标
    3. 讨论
第三章 40%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配方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
        1.3 不同比例的润湿分散剂对研磨粒径的影响
        1.4 粘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用量
        1.5 不同样品加工过程中制剂主要表观指标的测定
        1.6 不同稳定剂对样品研磨粒径、流变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1.7 样品加工后主要质量指标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润湿分散剂流点
        2.2 不同比例的润湿分散剂对样品粒径的影响
        2.3 不同润湿分散剂用量对样品粘度的影响
        2.4 不同样品加工过程中主要表观指标
        2.5 不同稳定剂对样品研磨粒径、流变特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2.6 制剂主要质量指标
    3. 讨论
第四章 拟三元相图在 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配方筛选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剂
        1.2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空白及加药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1.3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样品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测定
        1.4 不同 Km 值空白相图的绘制及相应水乳剂样品相关性质测定
        1.5 不同 SAA 相含量的水乳剂样品的稳定性及粒径分布
        1.6 有机膨润土对水乳剂样品粒径与稳定性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空白及含药拟三元相图
        2.2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样品性质
        2.3 不同 Km 值的水乳剂空白相图及水乳剂样品的粒径与稳定性
        2.4 不同 SAA 相含量的样品的粒径及稳定性
        2.5 有机膨润土对样品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剂及施用剂量
        1.2 试验条件
        1.3 试验方法
        1.4 调查方法与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防治黄瓜霜霉病高效药剂的筛选及防控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瓜霜霉病概述
    1.2 黄瓜霜霉病的防控
        1.2.1 苯基酰胺类药剂
        1.2.2 烷基磷酸盐类的乙磷铝
        1.2.3 嗜球伞果素类杀菌剂
        1.2.4 氨基甲酸酯类的霜霉威
        1.2.5 取代脲类的霜脲氰
        1.2.6 甲氧基丙烯酰胺类的氟吗啉和烯酰吗啉
        1.2.7 苯甲酰胺类
    1.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
    1.4 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机制
        1.4.1 叶绿素
        1.4.2 总多酚含量
        1.4.3 苯丙氨酸解氨酶
        1.4.4 过氧化物酶
        1.4.5 多酚氧化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供试作物
        2.1.3 供试药剂
        2.1.4 化学试剂
        2.1.5 试验溶液配制
        2.1.6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试验
        2.2.2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2.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在黄瓜植株的内吸和传导特性研究
        2.2.4 黄瓜植株苗期对霜霉病原菌的天然抗性研究
        2.2.5 黄瓜感病后的防御机制探讨
3 结果与分析
    3.1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
        3.1.1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性毒力
        3.1.2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治疗性毒力
    3.2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2.1 开花期施药的防治效果
        3.2.2 发病初期用药的防治效果
        3.2.3 发病后多次用药的防治效果
        3.2.4 自开花期定期施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效果
    3.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内吸传导特性研究
        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确定
        3.3.2 氟醚菌酰胺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吸收传导特性研究
        3.3.3 不同影响因子对黄瓜幼苗根部吸收氟醚菌酰胺的影响
    3.4 黄瓜苗期天然抗病性机制探讨
        3.4.1 黄瓜苗期至开花期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3.4.2 黄瓜苗期至开花期前后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4.3 黄瓜开花期前后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3.5 黄瓜感染霜霉病后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3.5.1 黄瓜感病后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3.5.2 黄瓜感病后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5.3 黄瓜感病后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3.5.4 黄瓜感病后体内总多酚含量的变化
        3.5.5 黄瓜感病后叶绿素的变化
4 讨论
    4.1 创新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在黄瓜霜霉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4.1.1 氟醚菌酰胺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评价
        4.1.2 氟醚菌酰胺混剂的开发
        4.1.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内吸和传导特性研究
    4.2 连续预防性施药是防控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施药方式之一
        4.2.1 黄瓜苗期天然抗病性机制探讨
        4.2.2 连续预防性施药防效显着
    4.3 黄瓜感染黄瓜霜霉病之后的防御反应探讨
5 主要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9)烟草黑胫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症状
2 病原菌
    2.1 病原及形态
    2.2 生理
    2.3 生理分化
    2.4 寄主范围
    2.5 致病性分化
3 流行与预测
    3.1 侵染与传播
    3.2 主要影响因素
        3.2.1 气象条件
        3.2.2 耕作栽培条件
        3.2.3 烟草抗病性
        3.2.4 根结线虫
        3.2.5 病原茵
4 防治方法
    4.1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 栽培防治
    4.3 药剂防治
        4.3.1 药剂防治的历史和现状
        4.3.2 存在问题
        4.3.3 化学防治策略与展望
    4.4 生物防治
5 讨论

(10)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2.1 病情预测预报
        2.2 抗病品种的使用
        2.3 农业防治
        2.4 生物防治
        2.5 化学防治
    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发生
        3.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等杀菌剂的抗性现状
        3.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原因
    4 抗药性治理策略
        4.1 抗药性治理的原则
        4.2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治理的方法及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等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菌株
        1.4 供试植物材料
        1.5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方法的改良及培养基的优选
        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
        2.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其他常用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
        2.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杀菌剂的多重抗药性
    3 讨论
第二章 替代甲霜灵高效药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植物材料
        1.4 田间试验地点
        1.5 供试药剂
        1.6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替代甲霜灵高效药剂的室内筛选
        2.2 替代甲霜灵高效药剂的田间筛选
    3 讨论
第三章 可替代甲霜灵的低抗药性风险的新型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菌株
        1.4 供试植物材料
        1.5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两种新杀菌剂的敏感性
        2.2 两种新杀菌剂与甲霜灵等药剂的交互抗药性关系
        2.3 田间抗药性菌株的抗药稳定性
        2.4 田间抗药性菌株的适合度
    3 讨论
第四章 对抗甲霜灵菌株增效药剂组合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植物材料
        1.4 水培盒的制备
        1.5 供试药剂
        1.6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地点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交替使用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效果
        2.2 杀菌剂交替使用后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敏感性变化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氟吗啉及其混剂的杀菌活性及开发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2]烟草黑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检测及复配药剂的效果评价[J]. 牟文君,胡利伟,刘芳,薛超群,戴华鑫,陈钊,黄中乔,张志高,奚家勤,宋纪真. 烟草科技, 2018(02)
  • [3]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及遗传研究[D]. 刘腾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4]10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D]. 李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5]8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 郑晓慧,肖连康,王小琴,蒋鑫,洪杰,邹勤.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6]植物源药剂及化学药剂联合保健技术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效果[J]. 王若焱,夏志林,向小华,张海芳,冉茂,罗倩茜,吴泽刚,游安弟,苏五雷,廖姝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3)
  • [7]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混配制剂研究[D]. 张鹏.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8]防治黄瓜霜霉病高效药剂的筛选及防控机理的初步研究[D]. 张睿.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烟草黑胫病的研究进展[J]. 王志愿,姜清治,霍沁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1)
  • [10]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对策研究[D]. 王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氟吗啉及其混合物的杀菌活性及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