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与素质教育

“3+X”与素质教育

一、“3+X”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高亚非[1](2021)在《初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数学课堂,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有效平台,可以满足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凸显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以初中数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支撑理论,简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分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误区,并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对初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最后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用要注意的事项,以希望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张健[2](2021)在《突出“一核”功能 考查“四层”内容 落实“四翼”要求——2021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的高考是按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命题的第二次高考,同时也是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福建、辽宁、重庆八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落地的首考,全国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全国乙卷(文、理科各一套)、全国甲卷(文、理科各一套)共计十套数学试卷.综合来看,这些试卷都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使得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成功实践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杨宗敏[3](2021)在《基于数学之美的视角谈高中数学解题》文中研究说明数学之美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探索数学问题,为数学解题提供有效的策略.文章从数学之美的表现出发,努力探寻数学美与数学解题之间的联系.在对数学之美甄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数学之美,启迪解题灵感,并在快速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李殿明,陈辉,刘佳慧,徐家丽,高涌,陈卫东[4](2021)在《医教协同背景下PCCM “5+3+X”学员带教模式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医教协同背景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CCM)"5+3+X"学员带教模式与效果评价。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2020级PCCM专培学员共16人作为研究对象,2017—2018级PCCM专培学员(对照组)以传统模式带教;2019—2020级PCCM专培学员(观察组)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导师制带教模式,不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过程管理与考核,注重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思维训练的综合模式带教。结果 PCCM专培学员观察组在轮转出科理论考试和教学效果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期待在国家结业考试中观察组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结论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与考核,构建医教协同背景下PCCM"5+3+X"学员带教模式是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PCCM"5+3+X"学员的培养质量。

冯成火,林瑞玉,严侃曼[5](2021)在《“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文中研究表明"3+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要厘清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传承,深刻认识"3+X"方案在当代高考改革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高考改革实践,为回归"3+X"方案开启了"窗口期"。回归"3+X"方案"开放、包容、多元、自主"的"本源"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接轨高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回归"3+X"方案面临的学生偏科现象加重、选考科目"冷热不均"加剧、等级赋分"同分不同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不配套的挑战,要积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学考制度,改革等级赋分办法,强化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切实赋予高校依法招生录取自主权。

马晴燕[6](2021)在《优化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如何从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素质教育倡导回归数学本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理解数学是教师教好数学的前提,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笔者连续多年的高三教学发现:学生怕教师"炫"各种技巧,希望能倾听他们的想法,考虑他们的立场,多跟他们交流.为此,笔者努力遵循学生的心声,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马斌[7](2021)在《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更新、中学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许多新的需求,也面对新的挑战。在新建校园之外、一大批既有校园需要实现功能的提升、空间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在教育、建筑行业内长期积累形成的学校空间“主流模式”在承袭了相当长时间后依旧发挥着其影响。“空间需求”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应变量”,而妥善进行校园规划设计的前提之一就是探讨教育模式变革对校园空间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本文试图结合规划设计个案、探讨新型中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筑空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规划设计中(尤其是既有校园的扩建改造中)如何应对来自专业内部和周边城市环境的挑战。论文前半部分讨论在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归纳当前校园规划设计面对的新要求、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典型矛盾的一些可行思路。论文后半部分则阐述实际项目的设计研究。其中既有对论文前半部分结论的印证和在设计中的延展应用,也有对个案特殊性的总结。作为一篇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本文旨在通过具体的技术性设计与专题研究提出关于在教育变革背景下中学规划设计的新认识和可能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程丽静[8](2021)在《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

王鑫[9](2021)在《初中数学学法指导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一“数与代数”模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杨[10](2019)在《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要求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是继2001年高中课程改革后又一次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为使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得以落实,彰显生物学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初中一线生物学教师尚存在些许误读,在教学改革热情中还掺杂着几许疑惑。另外,能否有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直接关系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成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现象图析学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采用“理论构建——实证测评——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构建。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初中一线优秀生物学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初步确定组成要素和结构维度;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咨询生物学教育专家对维度和要素的审阅意见;最后,以双重互证的形式构建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该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及其隶属的36个组成要素,五个维度分别是生物学知识内化、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命科学态度。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第二,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构建的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明晰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并通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max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构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命科学态度>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物学知识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能清晰地区别开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基于测评指标体系,结合初中生物学大概念,采用先进的国际通用研发程序,开发了包括试卷、量表、问卷在内的测评工具,并依次采用Rasch模型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验证得知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然后,使用正式版的测评工具对1308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使用SPSS 24.0、Winsteps 3.72.3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采用Bookmark法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等级水平划分。结果显示:(1)根据学生试卷测评结果,可将学生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Ⅰ到水平Ⅳ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在Ⅱ水平的学生占比最高;(2)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生命科学态度”分数呈现偏正态分布,较高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3)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与试卷测评表现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水平等级的提升,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也越好。第四,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因素的揭示与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四方面的背景信息,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为生物学教育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结果显示:(1)学生因素中,女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男生;无留级现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留级生;非住校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住校生;参加课外辅导课程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未参加者。(2)教师因素中,女性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低教龄教师、高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教授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教授班级数量越少的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越高;教研活动频次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3)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留守(或随迁)儿童的素养水平显着较低;家中学习资源丰富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家人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的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4)学校因素中,城市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学校学习资源丰富度的增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最佳班级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的素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安全性的增强,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本研究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测评指标体系、评价工具、素养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讨论,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视角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以探寻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对策。

二、“3+X”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X”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支撑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全面发展理念
    (三)新学生观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概述
    (一)先学
    (二)后教
    (三)当堂训练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误区
    (一)分离了课堂的教与学
    (二)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教师不再讲解
五、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科学设计导学案
    (二)先学
        1.学情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自学指导
    (三)后教
        1.k的正负决定了直线的倾斜方向
        2.b的正负决定直线和y轴交点的位置
    (四)当堂训练
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紧抓学生目光
    (二)注重课堂评价与交流
七、结束语

(2)突出“一核”功能 考查“四层”内容 落实“四翼”要求——2021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
    1.1 厚植爱国情怀,践行核心价值观
    1.2 采撷古今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1.3 重视数学应用价值,倡导科学发展理念
    1.4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2 以学科素养为导向
3 以关键能力为重点
4 以必备知识为基础
    4.1 强调基础扎实
    4.2 强调融会贯通
    4.3 强调数学本质
    4.4 强调学以致用
    4.5 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基于数学之美的视角谈高中数学解题(论文提纲范文)

数学之美的表现
赏析数学之美,启迪解题灵感的途径
    1.从“对称美”出发,激发解题灵感
    2.从“和谐美”入手,寻得解题入口
    3.从“简洁美”开始,探索解题捷径

(4)医教协同背景下PCCM “5+3+X”学员带教模式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综合模式带教方法:
    3.教学资源建设:
    4.教学方法:
    5.考核评价:
二、结果
    1.理论成绩比较:
    2.教学效果比较: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3+X”方案的经典意义及其异化
    (一)“3+X”方案的经典意义
        1.“3+X”方案的背景及内涵。
        2.“3+X”方案的经典意义。
    (二)“3+X”方案遇到挑战及异化
        1.“3+X”方案遇到挑战。
        2.“3+X”方案的异化。
二、新高考改革对“3+X”方案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一)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一脉相承
        1. 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改革动因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2. 新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框架思路与“3+X”方案的立意和路径高度吻合。
    (二)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创新发展
        1. 促进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2.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3. 促进高考公平公正。
三、深化高考改革的目标选择及推进策略
    (一)回归“3+X”方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 回归“3+X”方案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2. 回归“3+X”方案是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对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回归“3+X”方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加重学生的偏科现象。
        2. 选考科目“冷热不均”更趋加剧。
        3. 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同分不同质”现象依然存在。
        4. 缺乏配套的高校招生自主录取体系支撑。
    (三)深化高考改革“可为策略”
        1.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2. 完善学考制度,实行学考选考两考合一。
        3. 改革成绩计分办法,必考选考科目实行统一赋分。
        4. 加强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引导考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关系。
        5. 改革录取办法,赋予高校依法招生自主权。

(6)优化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遵循学情合理选择和呈现教学内容,引动学生参与学习
2、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融入学生中去倾听和交流
    2.1 诊断教学中学生可能有的表现,做好预设便于倾听和交流
    2.2 尊重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诚心、耐心、专心、细心地倾听和交流
3、配合学生反思总结,促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所学,回归数学问题本质

(7)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对象:教育改革与校园空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研究框架
2 教育变革背景
    2.1 人才观念转变
    2.2 教育政策改革
        2.2.1 “3+X”方案
        2.2.2 “3+3”方案
        2.2.3 “3+1+2”方案
        2.2.4 小结
    2.3 教学方式创新
        2.3.1 慕课教育
        2.3.2 翻转课堂
        2.3.3 劳动教育
    2.4 教学组织革新
        2.4.1 “选课走班制”
        2.4.2 “选课走班制”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2.5 技术条件支撑
        2.5.1 数字校园
        2.5.2 智慧校园
    2.6 教育改革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2.6.1 以学生为中心
        2.6.2 自由开放灵活
        2.6.3 高效复合多元
        2.6.4 智慧舒适可持续
3 国内外理论研究
    3.1 国外理论研究
        3.1.1 欧美
        3.1.2 亚洲
    3.2 国内理论研究
        3.2.1 台湾地区
        3.2.2 大陆地区
4 我国中学校园空间设计理念发展与实践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
    4.2 20世纪70-80年代
    4.3 21 世纪
    4.4 本章小结
5 新兴实践案例研究
    5.1 教学空间的集聚整合
    5.2 开放式的教育空间
    5.3 小型综合教学单元组合
    5.4 传统梳状结构的演变
    5.5 功能空间的叠合
    5.6 校园空间环境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呼应
    5.7 限制条件下出现了高密度的校园
    5.8 限制条件下的改扩建
    5.9 本章小结
6 余杭中学改扩建设计研究
    6.1 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未来校园设计面临的普遍问题
        6.1.1 传统中学校园空间模式的限制
        6.1.2 “选课走班制”教学空间设计要求
        6.1.3 改扩建项目基于限制条件的校园功能格局重塑
    6.2 余杭中学项目特有问题
        6.2.1 城市演进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6.2.2 山体带来的利弊
        6.2.3 功能空间容量不足
        6.2.4 停车与接送问题
    6.3 实地调查分析
        6.3.1 基本信息调研
        6.3.2 随机抽样访谈
    6.4 改扩建问题应对与设计实施
        6.4.1 扩建内容拟定
        6.4.2 利用山体改造解决空间扩容问题
        6.4.3 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综合体
        6.4.4 限制性条件下生活用房的改造与扩容
        6.4.5 综合性体育场馆对场地的集约利用
        6.4.6 半地下停车与智能接送解决停车与交通问题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0)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素养的评价
        1.1.2 核心素养的有效测评直接关系到我国新课改的成效
        1.1.3 教育评价已逐渐由知识的评价转向素养的测评
        1.1.4 监测性评价可以科学地测评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1.5 现行测评工具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缺乏针对性
        1.1.6 初中阶段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测评的主要对象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
        2.1.1 概念梳理
        2.1.2 研究缘起
        2.1.3 框架体系
    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1 概念梳理
        2.2.2 生命观念
        2.2.3 科学思维
        2.2.4 科学探究
        2.2.5 社会责任
    2.3 素养的测评
        2.3.1 概念梳理
        2.3.2 测评的目标取向
        2.3.3 科学素养测评框架
        2.3.4 相关因素问卷设计
        2.3.5 测评试题的研制
        2.3.6 评分理念
        2.3.7 评价结果等级的划定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整体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现象图析学理论
        3.1.2 项目反应理论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对象
    3.6 创新之处
第4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4.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出现频次分析
        4.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聚类结果分析
        4.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及要素的科学性分析
        4.3.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说明
        4.3.6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评价指标
        5.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结构
        5.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判断矩阵
        5.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试卷
        6.3.2 测评量表
        6.3.3 调查问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及相关因素
    7.1 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7.2 测评工具质量特征
        7.2.1 试卷的质量特征
        7.2.2 量表的质量特征
        7.2.3 问卷的质量特征
    7.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分析
        7.3.1 学生试卷测评成绩分析
        7.3.2 学生量表测评成绩分析
        7.3.3 学生试卷成绩与量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7.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7.4.1 学生因素的分析
        7.4.2 教师因素的分析
        7.4.3 家庭因素的分析
        7.4.4 学校因素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8.1.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8.1.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
        8.1.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8.1.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
    8.2 研究建议
        8.2.1 国家宏观调控
        8.2.2 家庭教育
        8.2.3 学校教育
        8.2.4 教师专业发展
    8.3 启示
        8.3.1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再理解的启示
        8.3.2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启示
        8.3.3 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8.4 局限
        8.4.1 研究自身的局限
        8.4.2 研究样本的局限
    8.5 展望
        8.5.1 扩大研究范围
        8.5.2 推广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3+X”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J]. 高亚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33)
  • [2]突出“一核”功能 考查“四层”内容 落实“四翼”要求——2021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J]. 张健. 数学通报, 2021(10)
  • [3]基于数学之美的视角谈高中数学解题[J]. 杨宗敏. 数学教学通讯, 2021(30)
  • [4]医教协同背景下PCCM “5+3+X”学员带教模式与效果评价[J]. 李殿明,陈辉,刘佳慧,徐家丽,高涌,陈卫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8)
  • [5]“3+X”高考科目方案再认识——兼论深化完善新高考改革[J]. 冯成火,林瑞玉,严侃曼.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8)
  • [6]优化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马晴燕. 中学数学研究, 2021(08)
  • [7]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D]. 马斌. 浙江大学, 2021(01)
  • [8]九年级学生二次函数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 程丽静. 渤海大学, 2021
  • [9]初中数学学法指导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一“数与代数”模块为例[D]. 王鑫. 西南大学, 2021
  • [10]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刘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3+X”与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