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从新世纪文学杂志开始

精彩阅读从新世纪文学杂志开始

一、精彩阅读始于新世纪文学杂志(论文文献综述)

金莹莹[1](2021)在《身份认同·话语范型·文学想象 ——“70后”女作家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70后”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定现象,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作家,于9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引起评论家、学者注意。她们的小说创作起步于市场经济和都市化进程加快之时,多以都市为背景,展现文化转型时期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都市景观以及女性的生存境遇。论文以“70后”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70后”女作家的身份认同、话语范型以及新世纪前后她们对于文学的不同想象。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70后”女作家的命名及群体特征。即从“代际”概念出发,探讨“70后”女作家的命名。代际的区分并不是年龄层次的绝对划分,“70后”女作家有着共同的时代经验,她们的创作也因此多少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转型断裂代上的她们兼有温文儒雅和放荡不羁两种气质,她们勤恳写作,用自己的独特话语大胆表现当下的时代图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给予了密切关注。第二部分,从自我身份与社会身份两个角度阐释女性的身份认同。“70后”女作家塑造了众多平凡的女性形象,在女性追寻自我、确认身份过程中她们有着诸多迷茫与困惑。身体的觉醒让她们意识到“我是谁”,青春期的情感体验让她们不断认识自我,表现出对女性存在本身的自信与自尊。在复杂的职场关系、代际关系以及情谊关系中,女性不断寻找缺失的“自我”,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关系中得到确认。第三部分,探讨“70后”女作家小说创作的话语范型。“70后”女作家在书写都市生活的同时也关注寻常的人生百态,她们书写物化时代中人的异化以及生存焦虑,揭示出当代生活中人的情感问题和精神痼疾。她们探索女性现代性话语,在传统和现代的断裂中、女性作为主体的流动性中探微女性的现代性体验,关注女性的生存。此外,在关注女性的基础上,部分“70后”女作家以“超性别意识”写作展现男性的生活之困,叩问生命存在,体现了生命关爱的深度。第四部分,分析新世纪前后“70后”女作家不同的文学想象及其原因。新世纪前“70后”女作家大多以个体经验为主,书写她们熟悉的繁华、喧嚣甚至是另类的都市生活,书写题材相对狭窄。新世纪后,大部分“70后”女作家开始走出自我独语式倾诉,把目光放至乡土,增加了作品的地域性色彩与人文情怀。而这些转变与意识形态领域的规限、学院派的批评以及作家自身的自省是分不开的。论文认为“70后”女作家创作没有局限于女性视域,她们关注当下社会,思考人生,叩问人性,写作题材和视域不断拓宽,呈现了一代作家的风姿状态。但“70后”女作家在创作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她们比较擅长中短篇创作,长篇写作稍有不足;在创作中经验性有余而历史性缺乏。在尊重她们已有创作的同时仍期待她们未来的成果。

陶可欣[2](2020)在《林斤澜文学年谱》文中研究说明一九二三年,出生。六月一日,林斤澜出生于浙江温州百里坊,原名林庆澜。家住百里坊的八仙街口,父亲林丙坤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于一九一四年创办温州沧河小学,任校长至解放后,是当时的"温州教育三巨头"之一。据林斤澜回忆:"我父亲一生做小学校长,养育子女十人,有自住房产,日常开支靠工薪收入,家庭里充满’学而优吃好饭’的信念。"(1)

顾奕俊[3](2017)在《苏童小说中的江南叙事传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作家,苏童及其小说创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就受到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充分关注。尤其是以“江南”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更是枚不胜举。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研究论述往往将苏童小说中的“江南”割裂为独立个体,忽视了潜流其下的江南叙事传统。作为带有地域色彩的叙事传统,江南叙事传统自出现以来,就在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嬗变转向。尤其是自中国新时期文学始,江南叙事传统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多股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都形成重要影响。苏童的小说创作深受江南叙事传统浸染,与此同时,苏童及其小说创作也反作用于江南叙事传统,对江南叙事传统在今后的演变态势产生积极作用。有鉴于此,本论文选择以江南叙事传统为论述点,加以阐发苏童小说中江南叙事传统的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江南叙事传统自1949年共和国文学诞生后的嬗变轨迹与影响意义,从发生学层面阐发苏童小说对于江南叙事传统的继承,并借助具体作品评述,探析苏童小说对于江南叙事传统的发扬;第二部分从想象力与虚构性质、逻辑支撑安排、小说思想内涵三个角度,论述苏童小说对于江南叙事传统的文本建构及其途径;第三部分则分别以短篇小说《祝福》与《茨菰》、长篇小说《河岸》与《檀香刑》为比较关系,加以分析苏童与先期江南作家代表鲁迅、同期北方地域叙事代表人物莫言在小说创作上的异同,并在这一基础上,探究苏童小说中江南叙事传统的当代文学史意义。对于苏童小说中江南叙事传统的考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苏童小说的价值意义,更加贴近作者创作意图与宗旨。除此之外,有关江南叙事传统的研究也将对中国当代作家的评析、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着述,提供某种可供参考的视角与若干理论探讨的前提。

王瑞[4](2016)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青春表现形式。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文学期刊呈现出迥异于传统文学期刊的态势,文学与文化产业日益密切,文学期刊的创立与运作已有所不同。笔者基于对80后作家办刊现象的关注和以杂志书的研究现状为参照,提出了“新锐文学期刊”这一说法,“新锐文学期刊”就是指在新的文学关系与文化语境中由新一代的文学青年及其创作团队所主编、创办的不同于传统文学期刊(如《收获》《人民文学》《当代》等)的文学期刊。其新锐之处主要表现在新的文学态度、新的作者面孔、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读者群体,以及更为多元的文化趣味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文学期刊研究与作家代际更替相结合,重点研究80后作家与其主编的文学期刊,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往往以文学期刊为话语平台,要厘清80后作家的文学流变,就无法绕过其主编的文学期刊。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渠道之一,为文学市场注入活力,关注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属性、新媒体以及传播方式,为期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当代文学传播的媒介格局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影视、微博、手机、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令人应接不暇,不断冲击并重塑着文学生产的格局。新锐文学期刊凭借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开拓文学消费市场,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文学格局,使文学研究领域不断向文化产业方向拓展。本文第一章,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发展及其兴起的文学环境。目前学界对“新锐文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阐释,笔者基于对80后作家办刊现象的关注和以传统文学期刊的研究现状为参照,提出了“新锐文学期刊”这一说法。自2004年郭敬明创办《岛》引领了80后作家创办期刊的潮流,本章梳理了十年来市场上发行的数种新锐文学期刊,展示了新锐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对新锐文学期刊产生的文学环境进行分析,以探讨新锐文学期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期刊进行共时与历时的对比,重点以笛安主编的文学刊物《文艺风赏》为例,看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第三章,新锐文学期刊扎根的土壤——文学阅读方式的新变。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阅读方式比较,传统文学期刊的单一关系式阅读与被动式阅读逐渐让渡于新媒体式阅读。重点以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为个案,分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文学期刊阅读。第四章,文化趣味引导新锐文学期刊的办刊定位。以《北京文学》《当代》为例,看传统文学期刊的办刊取向。以张悦然主编的杂志书《鲤》为视点,探讨新锐文学期刊所流露出的自我封闭、亚文化蔓延以及性别意识凸显的文化趣味。谈笑静主编的杂志书《我们》,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趣味:“关注有态度的人物,有质感的生活,有温度的梦想”。第五章,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新锐文学期刊现存的价值与未来发展困境,以展望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罗玉华[5](2014)在《陈河小说论》文中指出陈河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位新移民作家。在短短几年里,他凭借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刻的人生思考、丰富的题材表达、多样化的创作技巧,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引起强烈反响。本论文以陈河的全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界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和解析,试图对陈河的小说创作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陈河宏阔的“文学版图”及其内涵的细致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其创作过程的细致梳理与整合,本论文较为全面地论析了陈河小说在敏锐的空间意识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主体情思、文化审视、生命哲思以及多样化的审美呈现,包括他对新移民生命历程与文化定位的持续追踪和思考。同时,本论文还对陈河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关联,以及其创作在新移民文学中的价值和局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期待能为陈河小说研究拓展出一个新的视角,丰富和补充当前陈河小说的研究现状。

马英[6](2012)在《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借助中西方学者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考察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尔后从地域文化视角考察了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关系,梳理近30年来中国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线索和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特色。论文第一章“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梳理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分五节论述。大体看来,1980年代初是湖北女作家的蓄势期,那个时候的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尚显幼稚,还未形成明确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大多符合男性社会所认同的女性风格。1980年代中后期池莉和方方终于一炮走红,被评论家纳入“新写实”潮流,她们的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并写出了新的境界——远离了诗化现实的路数,而在描写普通百姓的烦恼人生方面返璞归真。1990年代叶梅佳作叠出,湖北女作家的创作在“汉味”之外平添了一份“土味”。姚鄂梅此时也写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力作,显示出视野开阔,笔力遒劲的风格。她们的出现,为湖北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了新的风景。21世纪林白加盟武汉,同时更多的青年女作家涌现出来,文学创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面貌。本章最后一节对湖北女作家进行代际考量,认为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一代是“关注日常”的一代;以姚鄂梅、王芸、王君等为代表的是“发现问题”的一代;80后更多作家书写的则是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书写光怪陆离日常的一代。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讨论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水”文化情结。本章首先阐释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湖北女作家她们眼中的“水”;尔后分析了湖北女作家小说中的“水”性意象:江河意象、雨意象、月亮意象;最后探讨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水”样女人,其中既有体现了顽强泼辣的生命意识的女性,也有充满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俗世智慧的女性,展现本真如水朴野狂之自然意识的土家女性,还有人格分裂的女性形象。总体看来,“女人如水”的传统命题在当今湖北女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了新的意义,新女性在新生活的浪潮冲击下,焕发出泼辣、顽强、机智的生命力。第三章分析湖北女作家的日常空间叙事,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了女性生存的逼仄乡村生活空间,湖北女作家对逼仄乡村空间的书写表现了身处封建文化传统之下的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乡土的逼仄对乡村女性梦想的挤压;同时湖北女作家为我们重构底层。相对那些反复强调底层苦难、悲惨状况的作品来说,湖北女作家普遍不渲染底层女性的苦难,而更强调她们渴望通过抗争、奋斗来改变生存境遇的拼搏精神。第二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充满“汉味”的市井生活空间,重点分析了武汉“里份”和“街道”文化对武汉女性的影响;在“变化的空间”一节以农民工姐妹、保姆和白领丽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第四节“空间焦虑”指出了空间对女性的特别意义,它不仅是女性的容身之地,也是她们的心灵寓所。湖北女作家对于生活空间的种种书写透视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对女性的性属角色和自我认同进行深入的思索、艰难的探询和积极的建构。第四章分析的是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日常交往书写。分三节进行论述:第一节讨论日常“闲聊”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探讨了池莉、方方、林白等作家的方言写作,并提出“闲聊体”一说,认为“闲聊体”展示了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的民间意味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第二节重点分析了日常交往中的游戏,其中重点讨论赌博与丧葬礼仪,分析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和内在意蕴。第三节讨论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神秘文化书写,湖北女作家对神秘文化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秘巫术和鬼神信仰方面,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本具有独特的魅力。第五章探讨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情爱书写状况,第一节重点分析方方和池莉等50后湖北女作家,分析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和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第二节重点讨论了60、70后女作家小说中所传递出来的爱的“温暖”和“传奇”;第三节以紫百合为例分析80后女作家笔下所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认为湖北女作家对于情爱的书写经历一个从“来来往往”的凡俗大地到情爱天堂的追寻过程,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论文第六章主要考察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生育主题和母爱书写。第一节主要探讨的是生育主题,大体来说,湖北女作家对女性生育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第二节对小说中表现的母爱主题进行分析,第三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另类母亲形象。文章认为大多数湖北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是审慎的,一方面她们写出了母亲的奉献、付出,但不使母性一味理想化,以至陷入父权文化对母性集中想象的陷阱,另一方面,她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母亲形象,但是并未陷入人性阴暗论的泥潭,而写出了作为一种自然本能和人类伦理的母爱的珍贵与伟大,烛照出母性的光芒、人性的光亮。结语部分认为湖北女作家群体呈现出“对本土女性命运的多维书写”、“知识分子的承担精神”、“大气而开放的女性文学”等特质,她们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痼疾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对底层的探究,这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遥相承接,也是湖北女作家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她们因此有别于张扬女权主义和痴迷“身体写作”的女性写作潮流。当然,湖北女作家的创作也有欠缺之处。对于更年轻一代的湖北女作家来说,在多产之外提升作品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写出有口皆碑的优秀之作,力争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她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徐茜[7](2012)在《世纪之交中国“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底层文学”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从1990中后期开始,由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触发,“底层”成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坛对此反应迅速,一大批风格不同、主张各异、成就有别、年龄不一的作家都创作了与底层有关的文学作品。与创作同步,蔡翔、王晓明、南帆、陈晓明、孟繁华、洪治纲等大批学人也纷纷围绕“底层文学”问题展开了思辨和讨论。本文通过对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的考察,试图在现当代文学脉络中找到其独特之处,从而对准确把握世纪之交的“底层文学”有所助益,进而对认识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的特点有所帮助。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分析了世纪之交中国“底层文学”兴起的原因;界定了“底层文学”的特质;概括了“底层文学”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的总体特点是贫穷、卑微、迷茫,简要地叙述了农民工、工人、乡村教师、妓女等底层形象的不同内涵和特色,并以主旋律立场和阶级话语立场为例,阐释了不同叙事立场带来的不同底层形象的建构。第一章:从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和农民工与乡村的关系两方面着手分析了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作家们对农民工回应来自城市的歧视、欺辱的不同方式的书写产生了农民工的三个分支形象:“默默承受者”、“精神内伤者”和“反抗者”。通过“默默承受者”,作家们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通过“精神内伤者”,作家们揭示了累积在农民工内心的创伤导致的精神畸变以及灾难性后果;而“反抗者”形象则以其复杂在人性刻画这一维度上走得最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世纪之交与农民工有关的文学书写中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工对乡村的逃离——回归——再次逃离。农民工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没有“家”的他们只能充满迷惘地游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农民工形象是世纪之交“底层文学”的重要底层形象,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和独特的文学史价值。第二章:从经济的困境、社会地位的低落、信仰的危机三个方面勾勒出“底层文学”作品中的工人形象的总体特点,记录了工人面临的巨大时代变局,展示了社会转型的震荡带给工人的疼痛和创伤。同时,总结了建立在工人形象总体特点之上的三个分支形象:“自我献祭的良民”、“知足常乐的凡人”和“时代潮流中的逆行者”,探究了这三个分支形象体现出的不同内蕴。工人形象是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最富有政治意味的形象。第三章:从“底层”和“知识分子”两个维度对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乡村教师形象进行了阐释,认为乡村教师形象既集结了作家对当下农村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包含了知识分子对自身启蒙者身份危机的感受,展示了启蒙话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困境,在世纪之交的“底层文学”书写中具有独特的深沉与凝重。第四章:将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妓女形象分为“无辜的受害者”、“生活的迷途者”和“自愿为妓者”三种类型。“无辜的受害者”呈现出虽因外力身染污浊但灵魂高洁、道德无疵的“圣女”特征,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有问题的社会的批判;“迷途者”是一些在生活的飓风中迷失了道路的“凡女”,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呈现了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灵魂上的挣扎;“自愿为妓者”则是拥有新身体伦理观念的“荡女”,而新身体伦理与她们“底层”背景的复杂纠结反映出了世纪之交特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

杨春燕[8](2012)在《回族女性与回族文化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文中研究指明夏晓虹老师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的导言<重构晚清图景>里写道“虽然本书的构思是以重新认识晚清社会为依归,进入的途径却选择了女性研究,理由无他,女子在社会现实中的处境远较男子复杂,遭遇的困扰也远较男性繁多”,本文选取回族女性作为对回族文化研究的窗口,正是取其意。回族研究从最初的回族文学史建构起步,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承担着回族历史文化的追踪溯源以及回族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其中回族伊斯兰文化、社会发展与回族妇女、回族人口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主要的课题研究,密切关注着回族社会内部的现实问题。回族女性研究作为回族妇女问题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各个学科有所涉及,其研究成果显着,为解决回族妇女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方案。文学领域对回族妇女的研究,始于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回族作家笔下的回族妇女形象的研究和关注。但大多笔触只停留在作家作品研究和对回族文化、习俗的审美关注上,从回族文学的角度去深刻体察回族文化的并不多。笔者正是基于此薄弱环节,从回族文学的角度分析和解读回族作家笔下的回族妇女形象以及她们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探讨回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及其渊源,力求文史贯通,客观阐释回族文化。

王月[9](2011)在《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新世纪以来发表、出版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期刊、出版、网络和影视四种媒介对新世纪文学生产的影响入手,具体分析四大媒介如何次场间相互交错,并借政治、经济之力,内爆媒介场的权力以影响新世纪文学的样貌、成规,以及对新世纪文学未来走向产生的影响。同时,试图展现新世纪文学生产过程中整个文学生产机制的动态运作。保持文学研究与文学现状的同步进行,实现对当下文学现实的干预。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目前新世纪小说的研究现状,阐明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期刊样貌,主要分析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和改版模式及其对新世纪文学样貌的影响。第二章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出版策略,主要分析新世纪以来出版政策、出版环境的变化,畅销书的市场策划,获奖书的抢滩出版,并以“21世纪文学大系”的出版为例探析政治权力与市场经济对文学出版的影响。第三章影视媒介与新世纪文学生产,主要从影视与出版的互动式消费,作家影视双栖的影像化书写,青春文学的动漫元素几方面探讨视图媒介的发展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第四章网络平台与新世纪十年文学,主要分析网络写手、网络读者和网络运营者的不同触网心理,导致网络写作的产业化和集团化,以此探讨网络平台对新世纪文学书写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指出尽管媒介愈加丰富,媒介间关系日益复杂,媒介场内文学生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随之呈现出来,但拥有大量消费者的文学作品依然是那些贴近民众生活,关注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的基本生活欲求,表现人性永恒主题的作品。

白烨,朱小兰[10](2011)在《2010年中国文坛大事记(7~12月)》文中研究说明7月第8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香港召开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主办,香港万钧教育机构、香港华文微型小说学会承办的第8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7月2日至3日

二、精彩阅读始于新世纪文学杂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彩阅读始于新世纪文学杂志(论文提纲范文)

(1)身份认同·话语范型·文学想象 ——“70后”女作家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70 后”女作家群体:命名与出场
    第一节 “70 后”女作家的命名
    第二节 “70 后”女作家群体的多张面孔
第二章 “70 后”女作家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自我身份:身体体验与心理体验的交织变奏
    第二节 社会身份:消费时代裹挟下的微妙社会关系
第三章 “70 后”女作家小说创作的话语范型
    第一节 日常生活话语表达
    第二节 女性话语建构
    第三节 “超性别意识”话语实践
第四章 “70 后”女作家的文学想象
    第一节 新世纪前:自我即世界
    第二节 新世纪后:自我内心走向外部世界
    第三节 “70 后”女作家文学想象转变原因探析
余论“70 后”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当下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林斤澜文学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二三年,出生。
一九二九年-一九三四年,六岁-十一岁。
一九三五年-一九三七年,十二岁-十四岁。
一九三八年,十五岁。
一九四〇年,十七岁。
一九四一年,十八岁。
一九四三年,二十岁。
一九四六年,二十三岁。
一九四七年,二十四岁。
一九四九年,二十六岁。
一九五〇年,二十七岁。
一九五一年,二十八岁。
一九五四年,三十一岁。
一九五五年,三十二岁。
一九五六年,三十三岁。
一九五七年,三十四岁。
一九五八年,三十五岁。
一九五九年,三十六岁。
一九六〇年,三十七岁。
一九六一年,三十八岁。
一九六二年,三十九岁。
一九六三年,四十岁。
一九六四年,四十一岁。
一九六五年,四十二岁。
一九七八年,五十五岁。
一九七九年,五十六岁。
一九八〇年,五十七岁。
一九八一年,五十八岁。
一九八二年,五十九岁。
一九八三年,六十岁。
一九八四年,六十一岁。
一九八五年,六十二岁。
一九八六年,六十三岁。
一九八七年,六十四岁。
一九八八年,六十五岁。
一九八九年,六十六岁。
一九九〇年,六十七岁。
一九九一年,六十八岁。
一九九二年,六十九岁。
一九九三年,七十岁。
一九九四年,七十一岁。
一九九五年,七十二岁。
一九九六年,七十三岁。
一九九七年,七十四岁。
一九九八年,七十五岁。
一九九九年,七十六岁。
二〇〇〇年,七十七岁。
二〇〇一年,七十八岁。
二〇〇二年,七十九岁。
二〇〇三年,八十岁。
二〇〇四年,八十一岁。
二〇〇五年,八十二岁。
二〇〇六年,八十三岁。
二〇〇七年,八十四岁。
二〇〇八年,八十五岁。
二〇〇九年,去世。
二〇一〇年。
二〇一二年。
二〇一五年。

(3)苏童小说中的江南叙事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意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目标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 江南、江南叙事、江南叙事传统的概念厘定
    四. 江南文化中的吴文化与越文化
第一章 苏童小说中江南叙事传统的产生及其源流
    第一节 江南叙事传统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第二节 苏童小说对于江南叙事传统的继承
    第三节 苏童小说对于江南叙事传统的发扬
第二章 苏童小说对于江南叙事传统的文本建构及其途径
    第一节“被想象”与“被重构”的江南
    第二节 江南的“留白”与“空缺”
    第三节 江南的“引线”与“谜底”
第三章 苏童小说中江南叙事传统的审美意蕴与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再现与重塑:从《祝福》到《茨菰》
    第二节 往事与刑罚:从《河岸》到《檀香刑》
    第三节 颠覆与挑战:苏童小说中江南叙事传统的文学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苏童小说创作年谱(1983.1-2017.3)
致谢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变动的文学关系
    2 选题意义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从80后文学研究中看青春文学期刊产生的时代语境
        3.2 个案解读与文化现象评析:聚焦郭敬明的《最小说》
        3.3 新锐期刊:以《新周刊》为观察视点
        3.4 从杂志书的集中出现看新的文学场域之应运而生
        3.5 结语
    4 国外研究现状
    5 研究主要内容
    6 论文创新之处
1 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发展及其兴起的文学环境
    1.1 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
        1.1.1 新锐文学期刊的定义
        1.1.2 新锐文学期刊的存在形态
    1.2 新锐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
    1.3 新锐文学期刊兴起的文学环境
        1.3.1 变动的文学关系:传统文学期刊的式微
        1.3.2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浅阅读”方式盛行
        1.3.3 青年作家的理想诉求:在大时代抒写自己的“小时代”
2 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
    2.1 与传统文学期刊的比较
        2.1.1 历时的比较:以“百花时代”《人民文学》为例
        2.1.2 共时的比较:以2013年度《钟山》为例
    2.2 以《文艺风赏》为例看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
        2.2.1 做新青年的文学标杆:与传统文学期刊的差异
        2.2.2 新人、新读者、新的传播方式
        2.2.3 更为多元的文学审美取向
3 新锐文学期刊扎根的土壤——文学阅读方式的新变
    3.1 与传统的文学阅读比较
        3.1.1 单一关系式阅读:传统文学期刊作家的神秘化
        3.1.2 被动式阅读:传统文学期刊的传播方式
    3.2 新媒体视阈下的文学期刊阅读:以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为个案
        3.2.1 作为体验式阅读的传播媒介:APP阅读与《ONE·一个》的新锐之处
        3.2.2 文学阅读向文化消费的延伸:《ONE·一个》的文化衍生品
        3.2.3《独唱团》与《ONE·一个》的文化本位差异:“把关人”身份的淡化
    3.3 对深度阅读的追求:以《单读》《读库》为例
        3.3.1《单读》:用更深沉的阅读方式对抗浮躁的世界
        3.3.2《读库》:可以留存下来的文字
4 文化趣味引导新锐文学期刊的办刊定位
    4.1 传统文学期刊的办刊取向:以《北京文学》《当代》为例
    4.2 新锐文学期刊的文化趣味:以张悦然主编的杂志书《鲤》为视点
        4.2.1 主题先行:80后对自我的彰显
        4.2.2 小清新与重口味:青年亚文化的选择
        4.2.3 成长或者妥协:从形而上的文艺路线到接地气的社会生活
    4.3“关注有态度的人物,有质感的生活,有温度的梦想”:以谈笑静主编的杂志书《我们》为例
5 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与面临的问题
    5.1 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
    5.2 新锐文学期刊面临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陈河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陈河小说创作简述
    二 陈河小说研究概述
    三 本论文研究价值及思路
第一章 成长中的文学启蒙
    第一节 文学理想的孕育
    第二节 文学叙事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洲系列”:远行者的视界拓展
    第一节 远行里的传奇叙事
    第二节 宏阔视野中的空间书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美系列”:安居者的文化审视
    第一节 艰难的融合之路
    第二节 寓言化的叙事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土系列”:怀乡者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忧郁年代里的精神秘史
    第二节 氛围的营造与梦魇的捕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来亚系列”:寻访者的文明质询
    第一节 从钩沉“二战”轶事到质询人类文明
    第二节 从历史的寻访者到真相的发掘者
    本章小结
结语 边缘的能量与活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日常生活概说
        一. “日常生活”概念的梳理
        二.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
        三. 近30年女性文学日常生活叙事的崛起
    第二节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
        一. 湖北女作家的文学地图
        二. 湖北女作家的女性意识与日常生活叙事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
    第一节 1980年代初:新时期“女儿”的歌声
    第二节 1980年代中后期:“新眼睛”里的“新现实”
    第三节 1990年代:“汉味”“土味”自芬芳
    第四节 新世纪:湖北女性文学的绚烂多彩
    第五节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代际考量
第二章 “水”:湖北女作家的文化情结
    第一节 “水”的文化内涵
        一. 传统文化中的“水”
        二. 湖北女作家与“水”
    第二节 “水”性意象
        一. “江”“河”意象
        二. “雨”意象
        三. “月亮”意象
    第三节 “水”样女人:多重意味的显现
        一. 顽强泼辣
        二. 似水方圆
        三. 本真朴野
        四. 另类精灵
第三章 女性日常空间观照
    第一节 逼仄的乡村空间
        一. 文化倾轧
        二. 逼仄乡土
        三. 重构底层
    第二节 “汉味”市井空间
        一. “里份”
        二. “街道”
    第三节 变化的空间
        一. “农民工姐妹”
        二. “保姆”的故事
        三. “南征北战”丽人行
    第四节 空间焦虑
        一. “一间自己的屋子”
        二. “何处是我家园”
第四章 日常交往书写
    第一节 闲聊
        一. “闲聊”种种
        二. 方言写作
        三. “闲聊体”
    第二节 游戏
        一. 丧葬:勾连神人的游戏
        二. 赌博:拷问道德底线
    第三节 神秘文化
        一. 神秘巫术
        二. 鬼神信仰
第五章 情爱书写
    第一节 爱情绝望与婚姻认同
        一. 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
        二. 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
    第二节 爱的温暖与传奇
        一. “温暖”
        二. “传奇”
    第三节 “新好男人”骑马归来
第六章 “生育”主题与“母爱”表达
    第一节 生育:痛并快乐着
    第二节 母爱:讴歌或质疑
    第三节 另类母亲
结语
附录:部分湖北女作家访谈录
    附录一 王芸访谈录
    附录二 郭海燕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以武汉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

(7)世纪之交中国“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中的“底层文学”与底层形象
    一、“底层文学”,一个新的文学话题的出现
    二、“底层文学”的特质
    三、“底层文学”的不足及文学史意义
    四、“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
第一章 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农民工形象
    第一节 饱受歧视、欺辱的外来者
    第二节 无家的漂泊者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 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到“咱们工人真窝囊”
    第二节 良民、凡人和逆行者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 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乡村教师形象
    第一节 从“清贫”到“贫穷”
    第二节 失败的启蒙者——“我们能够拯救谁?”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 世纪之交“底层文学”中的妓女形象
    第一节:无辜的受害者一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第二节:生活的迷途者一对灵魂内伤的真实书写
    第三节:自愿为妓者一新身体伦理的变形
    第四节: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回族女性与回族文化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回族文学建构及回族女性研究综述
    二 回族文学及回族女性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天真活泼的女儿
    第二节 谨小慎微的儿媳
    第三节 忍辱负重的母亲
    第四节 修成正果的婆婆
第二章 回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探源
    第一节 回族女性与儒家文化
    第二节 回族女性与《古兰经》文化
第三章 回族文学与女性形象塑造
    第一节 回族作家队伍构成与女性形象塑造
    第二节 回族文学题材与女性形象塑造
结语
附录
    宁夏地区回族作家、学者一览表
    宁夏主要回族学者(含作家)简介
    石舒清创作年表
    马金莲创作年表
    李进祥创作年表
    于秀兰创作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期刊样貌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
        一 其它媒介的挤压
        二 定位同质化
        三 销售渠道残缺
    第二节 向新媒介靠拢的改版模式
        一 用数量较量出版社
        二 影像化选文沾光影视
        三 选文网络与增强读者交流
    第三节 《十月》不变的制胜传统
        一 现实主义传统
        二 培植文学新人
    小结
第二章 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出版策略
    第一节 文学出版的生存环境
        一 文学出版的政策环境
        二 文学出版的市场环境
    第二节 畅销书的市场策划
        一 难以预测的畅销主题
        二 借其它媒介销售宣传
        三 从文化品牌到文化产业
        四 以图书为起点的产业链的形成
    第三节 获奖书的抢滩出版
        一 各种获奖书的出版
        二 21世纪文学大系的出版
    小结
第三章 视图媒介与新世纪文学的影像化书写
    第一节 影视与出版的互动式消费
        一 图书对影视的影响
        二 影视对出版的影响
    第二节 影视双栖的影像化书写
        一 电影化的主动想象
        二 强调人物对话的描写
        三 重视画面感的呈现
        四 注重情节冲突的设置
    第三节 青春文学的动漫元素
        一 女性作品中的漫画元素
        二 男性作品中的电玩元素
        三 近期作品中的网游元素
    小结
第四章 网络平台与新世纪十年文学
    第一节 各怀心事的网络平台
        一 网络写手的触网缘由
        二 网络大众的双重身份
        三 网络经营者的产业运营
    第二节 网络写作的产业化
        一 网络写作与传统出版
        二 网络写作与影视改编
        三 网络写作与游戏改编
    第三节 网络写作的集团化
        一 文学产业化的必经环节
        二 类型文学的产品超市
        三 有预谋的危险与失控的可能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2010年中国文坛大事记(7~12月)(论文提纲范文)

7月
    第8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北师大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成立
    文学类型化及类型文学研讨会举行
8月
    “第二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颁奖
    第26届青春诗会在浙江文成举行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湖北女作家群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影视与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纪念冰心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9月
    “中日青年作家对话会”在京举行
    盛大文学收购数字期刊阅读网站“悦读网”
    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成立
    “中国作家第一村”在东莞挂牌成立
    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评奖揭晓
10月
    姚雪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驻校作家制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召开第十届年会
    《收获》《上海文学》将大幅度提高稿费
    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海外华文作家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着作
11月
    《钟山》发布“30年十大诗人排行榜”
    夏衍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颁奖
    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浙江青年小说家群现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坚守与突破———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在郑州举行
    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在南京举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海口举行
12月
    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举行
    “《作家文摘》阅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
    “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2010·北京文艺论坛”举行

四、精彩阅读始于新世纪文学杂志(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份认同·话语范型·文学想象 ——“70后”女作家小说创作论[D]. 金莹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林斤澜文学年谱[J]. 陶可欣. 东吴学术, 2020(03)
  • [3]苏童小说中的江南叙事传统研究[D]. 顾奕俊.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5)
  • [4]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D]. 王瑞. 东华理工大学, 2016(12)
  • [5]陈河小说论[D]. 罗玉华. 暨南大学, 2014(03)
  • [6]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 马英. 武汉大学, 2012(12)
  • [7]世纪之交中国“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D]. 徐茜. 武汉大学, 2012(06)
  • [8]回族女性与回族文化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 杨春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9]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 王月.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10]2010年中国文坛大事记(7~12月)[J]. 白烨,朱小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1(02)

标签:;  ;  ;  ;  ;  

精彩阅读从新世纪文学杂志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