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

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

一、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孙晨皓[1](2021)在《锌铝注入对压水堆一回路结构材料腐蚀行为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压水堆一回路水化学注锌技术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但传统的注锌技术因使用耗尽锌而导致运行成本高昂。本文提出的锌铝同时注入技术,旨在降低注锌剂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压水堆一回路设备结构材料整体的耐蚀性,对于提高一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以一回路中常用的高强度低合金碳钢、不锈钢及铁镍基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工况环境,全面地研究了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对材料腐蚀行为和半导体性质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钝化膜的形貌和成分;从热力学性质、点缺陷模型、晶体学性质和溶解沉积平衡角度探讨了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对不同材料耐蚀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在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环境中分别进行注锌实验和锌铝同时注入实验,在高强度低合金碳钢A508-3、不锈钢304L和铁镍基合金Incoloy800表面制备钝化膜,使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Mott-Schottky曲线研究试样腐蚀行为和半导体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工况环境下,相比于注锌技术,锌铝同时注入技术有效提升了铁基合金A508-3钢和304L不锈钢的耐蚀性,降低了两种材料的腐蚀电流密度并提升了钝化膜的阻抗值,注入20ppb Zn+20ppb Al即可达到显着的腐蚀抑制效果。而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对Incoloy800合金耐蚀性能的改善效果与注锌技术相似。此外,锌铝同时注入技术降低了三种材料表面钝化膜中的载流子浓度,并影响了钝化膜的半导体性质。因此,在压水堆一回路水化学中,相比于传统注锌技术,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可以在降低注锌剂量的同时,有效提升设备结构材料整体的耐蚀性。(2)通过光电流响应谱图、SEM、XPS和XRD对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环境中A508-3钢、304L不锈钢和Incoloy800合金表面生成的钝化膜进行了表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锌铝同时注入技术使上述材料表面钝化膜更加致密;在铁基合金A508-3钢和304L不锈钢表面钝化膜中检测到了 ZnAl2O4尖晶石。锌铝同时注入技术显着提高铁基合金耐蚀性能的机理是锌铝同时注入条件下钝化膜中生成了 ZnAl2O4尖晶石相。通过热力学分析计算了高温条件下ZnAl2O4生成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证明了高温条件下ZnAl2O4在铁基合金表面钝化膜中极易自发生成。同时,通过点缺陷模型探讨了ZnAl2O4在铁基合金表面的生成机理及所需条件;通过对点缺陷扩散系数的计算解释了载流子浓度的降低能够增强钝化膜稳定性的原因。而Incoloy800合金表面钝化膜中除生成了 ZnAl2O4外,还生成了NiAl2O4和FeAl2O4,导致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对Incoloy800合金耐蚀性的改善效果较弱。(3)在高温空气氛围中使用盐浴淬火的方式对A508-3钢、304L不锈钢和Incoloy800合金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进行了渗锌铝改性处理。使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Mott-Schottky曲线研究了试样的电化学性质;使用SEM和EDS分析了氧化膜的形貌和成分。改性氧化膜的电化学实验结果与模拟一回路水环境中的实验结论一致:渗锌铝处理提高三种金属耐蚀性程度的排序为A508-3钢>304L不锈钢>Incoloy800合金,佐证了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对提高设备结构材料整体耐蚀能力的有效性。表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渗锌铝改性处理后材料表面氧化膜的致密性得到了提升。通过氧化膜中尖晶石物质的元素成分分析,证明了三种材料表面有ZnAl2O4相的生成,ZnAl2O4的生成量显着影响了合金材料的耐蚀性。根据尖晶石晶体学中的离子分布规律得出,由于Ni2+具有较高的阴离子倾向能,铁镍基合金表面钝化膜中存在的Ni2+消耗了部分偏铝酸根并形成了反尖晶石NiAl2O4,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尖晶石ZnAl2O4的形成,从而影响了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对铁镍基合金耐蚀性的提升效果。(4)提出了 ZnAl2O4、NiAl2O4和FeAl2O4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沉积平衡反应,并计算了三者在高温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回路实际工况条件下,ZnAl2O4的溶解度远低于NiAl2O4和FeAl2O4的溶解度,表明ZnAl2O4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因此,通过锌铝同时注入,铁基合金表面钝化膜中生成了高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的ZnAl2O4相,进而提高了材料的耐蚀性和稳定性。而铁镍基合金表面钝化膜中的NiAl2O4虽阻碍了 ZnAl2O4的生成,但NiAl2O4在高温环境下不易稳定存在,导致耐蚀性提升效果较弱。

邓焱[2](2021)在《大型露天矿闭坑后地下水调整及重金属迁移规律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不断有大型露天矿坑因资源枯竭而闭坑,矿坑水及其污染物在闭坑后的调整规律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2019年闭坑的抚顺西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对现场多种煤岩进行浸出试验,探究主要重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浸出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模拟闭坑后地下水的调整规律,并探究在考虑岩石浸出条件下,地下水中主要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规律;建立水环境重金属离子评价体系,基于模拟结果对研究区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为大型露天矿闭坑后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大型露天矿水环境重金属迁移及评价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岩石浸出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探究闭坑大型露天矿地下水调整及重金属迁移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浸出试验,研究在纯水浸提条件下,As、Cd、Cr、Cu、Hg、Pb、Zn在煤和矸石、页岩、泥岩、油页岩和凝灰岩中的浸出能力。探究在不同p H、液固比、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各金属的浸出规律。Cu、Pb和Hg更受p H变化的影响。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四种岩石中微量元素的浸出浓度均不断增加。随着浸出时间由10min到48h,四种煤岩中Cu和Pb的浸出增加较为明显。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四种岩石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浓度均不断增加。(2)通过Visual Modflow数值模拟,探究露天矿坑停止排水后对矿区地下水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在停止排水后矿坑内的水位标高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停止排水后,水将向西露天矿区汇聚,形成一个矿坑水域,待稳定后最终水位达到60m左右。(3)利用Visual Modflow模拟在煤岩不断浸出重金属条件下,在露天矿的矿坑区、排土场区、城区和河流区水环境中铜离子、锌离子、铅离子和镉离子的迁移规律。结果显示,西露天矿矿坑污染区重金属离子整体有离开矿坑向西北运移趋势。城区西侧重金属离子浓度有上升趋势,其余点位在一段时间后水环境重金属离子浓度都有所下降。(4)建立水环境重金属离子评价体系,利用1-9标度法计算铜离子、锌离子、铅离子和镉离子的权重。通过对浑河进行水均衡分析确认重金属离子会进入浑河,对浑河水进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改进内梅罗指数法表明,重金属危害Pb>Cu>Zn>Cd。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评价指数均远远小于致癌指数10-6,重金属危害Cd>Pb>Cu>Zn。

师维江[3](2020)在《功能性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含锌废水处理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离子液体由于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取代有机溶剂成为在萃取分离、合成催化以及电化学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新型绿色溶剂。其中,由于离子液体对环境污染极小,因而受到了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针对电镀行业以及膜处理浓缩液等含Zn2+离子废水选择性处理与回收的问题,本文通过微波辅助间接合成法制备了一种疏水功能性咪唑离子液体,并与传统的咪唑离子液体混合构建了功能性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以此取代溶剂萃取法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有机溶剂,实现了对含Zn2+等重金属废水的萃取处理,主要内容如下:1.在不同微波强度合成条件下制备了1-己基-3-(3-甲基硫脲基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HMPSM][PF6],其中,在800W微波条件下所合成的疏水功能性离子液体离子液体具有最高的纯度96.3%;2.经考察,选定25℃,pH为5,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为100mg/L,水-离子液体两相体积比为50时为最适萃取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使用所合成的功能性离子液体[HMPSM][PF6],较之传统的咪唑型离子液体[HBim][PF6],可以将Zn2+的萃取率从40%左右提高至83%;其促进机理在于功能性离子液体中引入的硫脲基团与Zn2+之间存在路易斯酸碱配合作用,在静电吸附作用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反应位点,使得Zn2+萃取效果大大增强。3.进一步使用90%硫脲基咪唑离子液体[HMPSM][PF6]与10%非功能性咪唑离子液体[HBim][PF6]组成了新的复合萃取体系,与单一的功能性离子液体相比,对Zn2+的83%的萃取率又额外提高了7%,可以达到90%以上,并且该复合体系在可用于一定盐(1%-5%Na Cl)浓度下Zn2+的选择性分离。特别地,可以用超声波作为辅助手段,复合萃取体系的萃取时间会从60min缩短至10min左右;复合萃取体系在离子液体与金属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路易斯酸碱配合作用、空间位阻变化作用等多重萃取促进机制下也进一步表现出更好的萃取性能。4.根据酸性镀锌废水的实际水质配制了模拟废水,使用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对其进行萃取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合成的离子液体对模拟电镀废水中的金属离子萃取效果受水中COD、TN等影响不大,萃取率仍在85%以上。另外,使用硝酸对萃取实验中所得的含有锌离子的功能性离子液体进行反萃,结果表明每次反萃后仅损失不到2.5%的离子液体,回收后的功能性离子液体萃取性能只下降1.5%左右,可以实现萃取体系的多次重复回收再利用。

段耀飞[4](2020)在《太原市环境重金属暴露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创建太原市环境重金属暴露信息数据库,为某些主要重金属总暴露限值标准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了解太原市环境重金属的暴露特征,比较分析其在两季城乡之间的差异;结合本研究数据,建立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及时掌握暴露及风险发展趋势。方法:1.本调查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华北片区居民环境重金属总暴露进行调查。2.本项目将对从山西省太原市3个社区和3个农村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采集的饮用水、土壤、空气颗粒物PM10、室内积尘和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评价。3.健康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大气、土壤、水和食物链4种介质携带的污染物通过直接食用、吸入和皮肤接触3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评价。本研究选择这3种途径对人群暴露参数进行估计,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1.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农村与城市采集的饮用水、土壤、空气颗粒物PM10、室内积尘和食物中的某些重金属含量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2.居民重金属镉、汞、砷、铅、铬总暴露均表现为环境暴露占比最大,其中,按环境介质分析,五种重金属均为食物重金属暴露贡献最大,土壤暴露次之;按暴露途径分析,五种重金属经三种途径的暴露占比均表现为经口>经皮肤>经空气。3.环境介质重金属暴露风险结果表明,饮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水平排序为砷>铬>铅>汞>镉,食物暴露风险排序结果同饮水,五种重金属经空气暴露的风险均可忽略。结论:1.在实际中要建立我国不同地区人群的暴露参数,不能盲目参考国外或者某个地区的暴露参数。2.本研究中饮水暴露砷为高风险,食物暴露铬为中等风险,经口暴露途径对重金属总暴露的贡献最大,因此应重点防治改进措施,加强对饮用水以及食品重金属的监管。

王心一[5](2020)在《铜冶炼酸泥中铜锌高效回收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冶炼酸泥是在火法冶炼铜锌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尤其我国的冶金工业中,普遍存在对资源的消耗量大、生产所需能耗高、二次资源利用率低、并有相当大一部分可利用二次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利用而污染环境等问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若将这些冶炼酸泥中的金属进行有效地回收处理,将有利于充分利用二次矿产资源,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本文对某市锌冶炼厂产生的冶炼酸泥进行回收处理,对酸泥中的铜、锌元素进行提取回收,并通过优化实验条件使其达到高效回收的目的。试验获得结果如下:(1)通过硫酸对酸泥进行浸出试验,考察了硫酸浓度、固液比、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对铜、锌、铁、砷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得出在硫酸浓度2 mol/L、固液比1:6、浸出时间2 h、温度60℃的条件下,达到最大浸出率。在上述最佳条件下,铜、锌、铁、砷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0.65%、95.26%、79.32%、85.45%。在最佳浸出条件下,浸出液中铜、锌、铁、砷各元素浓度分别为:1.51 g/L、2.45 g/L、3.21 g/L、5.48 mg/L。(2)通过石灰-铁盐法进行除砷试验,考察了铁砷比、温度、p H值、时间对脱砷率的影响,得出当Fe/As(摩尔比)=1:1、水浴温度85℃、反应p H控制在1.2,反应时间为5 h时,砷的去除率为72.22%。(3)通过置换法进行铜回收试验,考察了铁粉过量系数、温度、p H值、反应时间对铜置换率的影响,得出当置换温度60℃,浸出液p H值为2,反应时间2 h,铁粉过量系数1.5倍时,达到最佳置换率,置换率达到99.63%。(4)通过氧化中和法进行除铁试验,考察了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时间、温度、初始p H对除铁率的影响,得出当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60℃,溶液初始p H值为2,过氧化氢用量2.5 m L时,除铁率达到99.79%。(5)通过溶剂萃取法进行锌回收试验,考察了初始p H值、P204体积浓度、萃取时间、萃取相比(O/A)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当溶液初始p H值为3.5、P204体积浓度为30%、萃取时间为6 min、萃取相比(O/A)为2:1、萃取温度为70℃时锌的最佳单级萃取率可以达到58.6%,经过4级萃取后,锌的萃取率达到98.33%,反萃率达到99.15%,基本可以完全反萃。

周邦一[6](2020)在《湖南典型铅锌矿山尾矿的固化稳定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矿业开发导致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矿业开发的尾矿渣中重金属含量较高,露天堆放会通过酸化、降雨淋滤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污染周边的自然环境,从而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水土重金属污染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矿区水土环境一旦被污染,难以恢复和根治。尾矿是矿山最主要的污染源,本着源头治理的原则,治理尾矿是保护矿山水土环境的根本策略。湖南是矿业大省,铅锌矿种非常丰富,铅锌矿的尾矿污染问题是湖南矿山生态综合治理的难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湖南典型铅锌矿区尾矿渣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水泥为主要固化材料以及以磷酸盐、碳酸盐、亚硫酸盐和氯离子为主要钝化材料的修复和机理研究。以开发铅锌尾矿的固化稳定化材料,为湖南乃至全国矿山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铅锌尾渣取自湖南省郴州某铅锌矿山,试验采用亚硫酸钠、磷酸二氢钾、碳酸钠、六水合三氯化铁为稳定剂,水泥和粉煤灰为主要固化剂,以固化物的抗压强度和在不同配比条件下水平振荡浸出毒性为指标来探究固化/稳定化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亚硫酸钠与三氯化铁的组合对废渣中重金属的稳定效果最佳,投加量以4%的亚硫酸钠和2%六水合三氯化铁组合为宜,此时浸出毒性实验测出铅离子浓度为0.02mg/L,锌离子浓度为0.45mg/L,铁离子浓度为0.21mg/L,锰离子浓度为0.02mg/L,砷离子浓度为0.0005mg/L,均达到地表Ⅲ类水的重金属浓度标准。在单独添加水泥时,固化物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强,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则下降;水泥掺量为20%时即满足到铺设路基的要求;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来固化废渣时,粉煤灰与水泥比为1:4为最佳比例,同时加入粉煤灰分量5%的氢氧化钠可以达到最佳的抗压强度2.79MPa。亚硫酸钠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机理主要由亚硫酸根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盐沉淀,三氯化铁则与砷元素反应生成砷酸盐沉淀;水泥和粉煤灰的固化机理主要由其包含的胶结物质及铝、硅等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从而影响重金属离子的迁移性。在淋滤试验中,将固化与稳定化协同处理后的材料制成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小块,用pH为5.0与7.0的水来淋洗,结果表明,酸性越强,固化稳定化后的材料中重金属越容易被淋洗溶解出。其中铅和锰元素淋洗出的浓度较低,低于检测限。锌、铁、砷可以检测出且浓度较低。这三种重金属元素的淋滤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趋向于一个范围。因为固化稳定化后,铅锌尾矿的表面裸露的重金属元素会被冲刷流出,在酸性条件下,表面浅层的重金属也会被溶解少许进入水中。在两天中重金属的流出量极少,铁在1.5%左右,锌和砷在0.5%左右。后期的淋滤液中重金属浓度稳定维持在低浓度,固化稳定化试验效果显着,有效控制了铅锌尾矿中重金属的污染。

王煜[7](2019)在《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食品与环境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由于其分子尺寸、可调节的光致发光、优良的光稳定性、溶解性、高生物相容性、低细胞毒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GQDs为能量供体,构建不同体系作为荧光探针应用到荧光生物成像、食品检测、环境检测等领域。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综述了石墨烯量子点的性质、合成及应用以及鱼类新鲜度和锌离子的检测方法。2.基于石墨烯量子点与四(4-氨基苯基)卟啉(TAPP)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特异性及灵敏度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三甲胺(TMA)的定量检测。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TMA的浓度范围在1.0×10-8-1.0×10-3 mol/L内,TAPP和GQDs的荧光强度比值(ITAPP/IGQDs)与TMA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TMA的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3.25×10-9 mol/L。在实际样品检测中,TMA的回收率为104%-112%,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n=3)。因此,该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实际鱼肉样品的新鲜度,且结果令人满意。3.GQDs改性并利用红外光谱(FI-IR)、拉曼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QDs呈单分散体系,具有绿色荧光和丰富的官能团。用改性的石墨烯量子点和水杨醛(SA)通过席夫碱反应制备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用于锌离子的定量检测。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锌离子浓度在2.67×10-8-1.30×10-4 mol/L的范围内,I/I0(I指在锌离子存在时的GQDs的荧光强度,I0指没有锌离子时的GQDs的荧光强度)与Zn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9.08×10-99 mol/L。在实际样品检测中,锌离子的回收率达到98%-106%,RSD为0.9%-3.2%(n=3)。因此,该检测方法可以对实际水样中的锌离子进行定量检测,且结果令人满意。

窦赫扬,李英华,邹继颖[8](2018)在《水体中锌离子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水体锌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含锌废水处理技术不断改进.本文在说明含锌废水的来源和危害之后,介绍了几种常规除锌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其中的吸附催化法在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和展望.

石荣雪[9](2018)在《铁基合金耐蚀机理的半导体电化学研究》文中指出铁基合金是核电站一回路主要结构材料,其腐蚀失效问题严重威胁核电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研究其耐蚀机理及腐蚀防护技术,对于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铁基合金表面氧化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半导体光电化学以及表面分析等方法对铁基合金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的表面氧化膜的组成、耐蚀性能及半导体性质进行了测定,从溶解沉积平衡机理以及热力学角度对锌、铝离子提高铁基合金耐蚀性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结论包括:(1)锌注入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核电站一回路水化学中以降低其辐射场,同时抑制冷却系统结构材料的应力腐蚀破裂。其提高不锈钢和镍基合金耐蚀性的机理是生成具有双层结构的氧化膜,内外层分别由ZnCr2O4和ZnFe2O4尖晶石相构成。通常认为内层ZnCr204尖晶石相以其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而提高了氧化膜耐蚀性能,而关于外层ZnFe204尖晶石对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高温空气中对碳钢表面进行渗锌改性,使其氧化膜组成中含有ZnFe204的同时不含有ZnCr2O4。利用电化学极化、Mott-Schottky曲线和光电化学响应等技术对渗锌前后碳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腐蚀性能以及半导体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ZnFe204的生成有助于提高碳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能。通过分析相关物相的溶解沉积平衡机理以及热力学性质,揭示了 ZnFe204提高铁基合金耐蚀性的作用机理。(2)为了深入研究采用锌注入技术时,核电站一回路结构材料表面生成的尖晶石相ZnFe2O4在高温水环境中对其耐蚀性的作用机理,本文对高温水环境中ZnFe2O4、Fe3O4和Fe203的溶解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当温度为373K时,在pH大于6的范围内,ZnFe2O4的溶解度比Fe304或者Fe203的溶解度均小几个数量级;当温度上升至423K时,呈现ZnFe204溶解度最低的pH范围增大;而当温度上升至473K~623K时,在整个pH范围内,ZnFe2O4的溶解度都远远小于Fe3O4或者Fe2O3的溶解度。由此可见,ZnFe204的溶解度小于Fe304或者Fe2O3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增加,ZnFe2O4的溶解度与Fe3O4或者Fe203溶解度之间的差距增大,温度越高效果越显着。该现象表明ZnFe204越是处于高温水环境中,越是具有较好的保护性。并且ZnFe2O4的溶解度几乎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高温水环境中,ZnFe2O4较低并且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溶解度有利于维持核电站一回路结构材料在锌注入水工况中良好的耐蚀性能。(3)采用锌注入技术时,天然锌中的Zn-64受中子照射会生成放射性强且半衰期长的Zn-65,在一些核电站一回路中应用时反而会使其产生的辐射照射剂量增强,严重影响其对放射场的抑制作用。为此,许多核电站采用Zn-64丰度较低的耗尽锌。然而,耗尽锌价格昂贵。为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性,本文对核电站一回路锌注入技术进行改进,提出在核电站反应堆一回路水工况中采用锌铝同时注入技术,拟用铝离子代替部分锌离子,以减少由于过量锌离子衰变而对辐射场产生的不利影响。利用电化学方法对不同水工况中不锈钢表面形成氧化膜的耐蚀性能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采用锌铝同时注入技术,可显着提高不锈钢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能。为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文中利用光电化学方法和XPS等表面分析技术对不同水工况条件下,不锈钢表面生成氧化膜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锌注入水工况相比,锌铝同时注入水工况下,不锈钢表面氧化膜中有额外的α-FeOOH和ZnAl2O4相生成。文中计算了 ZnAl204的溶解度,对核电站一回路锌铝同时注入条件下,不锈钢表面氧化膜中各组分相与溶液中离子之间可能发生的取代反应进行了预测,并对各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数值进行了计算,从溶解沉积平衡机理以及热力学角度提出锌铝同时注入技术提高不锈钢耐蚀性的作用机理,是在其表面氧化膜中生成了溶解度较低、热力学较稳定的ZnAl2O4相。研究成果为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俞静,李文秀,王雪枫,黄雪莉[10](2014)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锌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国标GB/T 5750.6-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中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锌离子的方法复杂、影响因素多,难以操作。通过使用比色管替换分液漏斗,将试样由配制一批改成逐个配制和把双硫腙四氯化碳溶液吸光度值调整为0.400±0.005等方面的改进,能够提高试验的重复性和精度,降低测试操作难度、工作量和成本。

二、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锌铝注入对压水堆一回路结构材料腐蚀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压水堆一回路概况
        1.2.1 压水堆一回路设备结构材料
        1.2.2 压水堆一回路水化学
    1.3 国内外注锌技术应用动态
    1.4 注锌技术对钝化膜影响的研究
        1.4.1 注锌技术提高钝化膜耐蚀性的研究
        1.4.2 注锌技术改变钝化膜结构的研究
        1.4.3 注锌技术对钝化膜半导体性质的影响
    1.5 Al~(3+)作为缓蚀剂的发展现状
    1.6 锌铝同时注入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7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装置及仪器
        2.3.1 电化学实验装置
        2.3.2 电化学实验仪器及实验平台
        2.3.3 实验设备
    2.4 电化学实验原理
        2.4.1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
        2.4.2 电化学交流阻抗
        2.4.3 Mott-Schottky曲线
        2.4.4 光电流响应测试
    2.5 表面分析技术原理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2 X射线衍射(XRD)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4 能谱分析(EDS)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锌铝同时注入对HSLA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材料
        3.2.2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环境中制备钝化膜
        3.2.3 电化学实验
        3.2.4 表面分析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3.3 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3.3.4 光电化学分析
        3.3.5 钝化膜表面形貌分析
        3.3.6 钝化膜物相分析
    3.4 讨论与分析
    3.5 ZnAl_2O_4生成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锌铝同时注入对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材料
        4.2.2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环境中制备钝化膜
        4.2.3 电化学实验
        4.2.4 表面分析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4.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3.3 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4.3.4 钝化膜表面形貌分析
        4.3.5 钝化膜物相分析
        4.3.6 XPS分析
    4.4 讨论与分析
    4.5 铁基合金表面ZnAl_2O_4生成的点缺陷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锌铝同时注入对铁镍基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材料
        5.2.2 模拟压水堆一回路环境中制备钝化膜
        5.2.3 电化学实验及表面分析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5.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3.3 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5.3.4 XPS分析
    5.4 讨论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材料渗锌铝处理后表面氧化膜的对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溶液
        6.2.2 氧化膜改性处理
        6.2.3 电化学实验
        6.2.4 表面分析实验
    6.3 实验结果
        6.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6.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6.3.3 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6.3.4 氧化膜形貌和成分分析
    6.4 讨论与分析
    6.5 晶体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温水溶液中ZnAl_2O_4、NiAl_2O_4及FeAl_2O_4的溶解沉积平衡分析
    7.1 引言
    7.2 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高温水溶液中ZnAl_2O_4的溶解度
        7.3.2 高温水溶液中NiAl_2O_4的溶解度
        7.3.3 高温水溶液中FeAl_2O_4的溶解度
        7.3.4 讨论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造性成果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大型露天矿闭坑后地下水调整及重金属迁移规律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重金属煤岩浸出规律研究
        1.2.2 露天矿地下水调整规律研究
        1.2.3 矿区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1.2.4 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1.2.5 存在问题剖析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历史背景
    2.3 气象水文条件
    2.4 地貌、地层及水文地质
        2.4.1 地形地貌
        2.4.2 地层结构
        2.4.3 水文地质
    2.5 研究区主要问题
        2.5.1 水资源问题
        2.5.2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
第3章 煤岩重金属浸出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2.1 现场采样
        3.2.2 原岩重金属检测
        3.2.3 纯水浸提重金属检测
        3.2.4 浸提条件改变时重金属检测
    3.3 煤岩重金属检测结果分析
        3.3.1 重金属检测结果
        3.3.2 检测结果分析
    3.4 纯水浸提重金属监测结果分析
        3.4.1 重金属检测结果
    3.5 浸提条件改变时重金属检测结果分析
        3.5.1 煤中重金属浸出分析
        3.5.2 矸石中重金属浸出分析
        3.5.3 页岩中重金属浸出分析
        3.5.4 泥岩中重金属浸出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大型露天矿闭坑后地下水调整预测研究
    4.1 引言
    4.2 模拟软件简介
    4.3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1 模型建立
        4.3.2 参数选取
    4.4 地下水水位预测与径流分析
    4.5 区域水均衡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考虑岩石浸出的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模拟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5.2.1 模型建立
        5.2.2 参数选取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模拟计算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区水环境重金属综合评价
    6.1 引言
    6.2 重金属离子权重确定与检验
        6.2.1 重金属离子权重确定
        6.2.2 重金属离子权重检验
        6.2.3 重金属离子权重计算结果
    6.3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
        6.3.1 评价方法
        6.3.2 结果分析
    6.4 浑河水均衡分析
    6.5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6.5.1 评价方法
        6.5.2 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3)功能性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含锌废水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含锌废水及其处理方法
    1.2 离子液体及其应用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功能性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及方法
    2.3 功能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2.4 功能性离子液体的核磁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功能性离子液体对水中Zn~(2+)的萃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及方法
    3.3 功能性离子液体对水中重金属离子萃取性能的影响因素
    3.4 功能性离子液体对水中金属离子萃取的选择性
    3.5 功能性官能团引入前后离子液体萃取性能对比
    3.6 功能性离子液体对Zn~(2+)的萃取机理
    3.7 本章小结
4 复合离子液体萃取体系对水中Zn~(2+)的萃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3 不同微波强度下的离子液体合成纯度及其萃取性能
    4.4 不同混合比例的复合离子液体萃取体系及其萃取性能
    4.5 功能性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的影响因素
    4.6 复合萃取体系萃取Zn~(2+)的过程空间位阻变化促进机制
    4.7 本章小结
5 复合萃取体系对模拟酸性镀锌废水的萃取效果与反萃性能
    5.1 引言
    5.2 材料及方法
    5.3 模拟酸性电镀废水水质
    5.4 离子液体萃取体系对模拟含锌电镀废水的实际萃取效果
    5.5 复合萃取体系的反萃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太原市环境重金属暴露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
    1.3 实验室检测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1.1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城乡和调查点分布情况
        2.1.2 调查样本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分布情况
    2.2 太原市环境重金属总暴露情况
        2.2.1 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农村与城市的空气重金属浓度的差异
        2.2.2 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农村与城市的饮用水重金属浓度的差异
        2.2.3 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农村与城市的土壤/积尘重金属浓度的差异
        2.2.4 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农村与城市的食物/食材重金属浓度的差异
    2.3 太原市居民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铜冶炼酸泥中铜锌高效回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铜、锌物理化学性质
        1.2.1 铜的理化性质
        1.2.2 锌的理化性质
    1.3 铜冶炼酸泥来源及危害
        1.3.1 铜冶炼酸泥的来源
        1.3.2 冶炼污泥的危害
    1.4 铜冶炼酸泥回收现状
        1.4.1 固化处理
        1.4.2 火法处理
        1.4.3 湿法处理
    1.5 铜冶炼酸泥的浸出方法
        1.5.1 水浸法
        1.5.2 酸性浸出法
        1.5.3 氧化浸出法
        1.5.4 碱性浸出法
        1.5.5 氨浸法
        1.5.6 加压浸出法
        1.5.7 生物浸出法
    1.6 除砷方法研究
        1.6.1 化学沉淀法
        1.6.2 混凝法
        1.6.3 电凝聚法
        1.6.4 膜分离技术
        1.6.5 离子交换法
        1.6.6 生物法
        1.6.7 氧化法
        1.6.8 吸附法
        1.6.9 浮选法
    1.7 锌的分离富集方法研究
        1.7.1 溶剂萃取法
        1.7.2 离子交换法
        1.7.3 化学沉淀法
        1.7.4 液膜法
        1.7.5 氯化法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测试分析方法及表征手段
        2.2.1 各元素测定方法
        2.2.2 表征分析方法
    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2.3.1 酸泥浸出原理及方法
        2.3.2 浸液脱砷原理及方法
        2.3.3 铜回收原理及方法
        2.3.4 除铁原理及方法
        2.3.5 锌回收原理及方法
3 铜冶炼酸泥浸出工艺研究
    3.1 酸泥原料分析
        3.1.1 定量分析(XRF)
        3.1.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1.3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
    3.2 浸出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硫酸浓度对酸泥浸出率的影响
        3.2.2 固液比对酸泥浸出率的影响
        3.2.3 温度对酸泥浸出率的影响
        3.2.4 时间对酸泥浸出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铜冶炼酸泥中铜的高效回收研究
    4.1 酸泥浸出液脱砷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1.1 脱砷正交实验分析
        4.1.2 铁砷比对脱砷率的影响
        4.1.3 pH值对脱砷率的影响
        4.1.4 温度对脱砷率的影响
        4.1.5 时间对脱砷率的影响
    4.2 酸泥浸出液置换铜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置换正交实验分析
        4.2.2 铁粉过量系数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4.2.3 温度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4.2.4 pH值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铜置换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铜冶炼酸泥中锌的高效回收研究
    5.1 酸泥浸出液除铁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1.1 正交实验分析
        5.1.2 氧化剂选择与用量
        5.1.3 初始pH值对除铁率的影响
        5.1.4 反应温度对除铁率的影响
        5.1.5 反应时间对除铁率的影响
    5.2 酸泥浸出液萃取锌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正交实验分析
        5.2.2 P204体积浓度对锌萃取率的影响
        5.2.3 初始pH值对锌萃取率的影响
        5.2.4 萃取相比(O/A)对锌萃取率的影响
        5.2.5 萃取时间对锌萃取率的影响
        5.2.6 萃取温度对锌萃取率的影响
    5.3 多级萃取过程及反萃
    5.4 经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湖南典型铅锌矿山尾矿的固化稳定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铅锌尾矿的迁移途径和危害
        1.2.1 铅锌尾矿的迁移途径
        1.2.2 铅锌尾矿的危害
    1.3 重金属污染防治方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固化/稳定化技术介绍
        1.4.1 固化与稳定化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1.4.2 固化/稳定化技术常用方法
        1.4.3 国内研究现状
        1.4.4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小结与本研究的改进之处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铅锌矿山尾矿
        2.1.2 粉煤灰
        2.1.3 水玻璃
        2.1.4 水泥
        2.1.5 化学试剂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工具
    2.3 试验方案
        2.3.1 稳定化试验
        2.3.2 固化试验
        2.3.3 固化稳定化协同试验
        2.3.4 淋滤试验
    2.4 检测方法
        2.4.1 废渣重金属全量测定
        2.4.2 固化物体抗压强度检测
        2.4.3 重金属浸出毒性检测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2.4.5 铅锌尾矿处理后的样品指标检测
第三章 铅锌尾矿的固化试验
    3.1 粉煤灰与碱性激发剂固化处理铅锌尾矿预实验
        3.1.1 粉煤灰处理铅锌尾矿的抗压强度结果
        3.1.2 粉煤灰与碱性激发剂联合处理铅锌尾矿的抗压强度结果
    3.2 水泥固化处理铅锌尾矿
        3.2.1 水泥处理铅锌尾矿的抗压强度结果
        3.2.2 水泥处理铅锌尾矿的浸出毒性结果
    3.3 水泥、粉煤灰与激发剂联合处理铅锌尾矿
        3.3.1 水泥、粉煤灰与激发剂联合处理铅锌尾矿的抗压强度结果
        3.3.2 水泥、粉煤灰与激发剂联合处理铅锌尾矿的浸出毒性结果
    3.4 固化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锌尾矿的稳定化试验
    4.1 铅锌尾矿的浸出毒性与标准
    4.2 单一材料对铅锌尾矿的稳定化试验
        4.2.1 单一材料对铅锌尾矿的稳定化试验结果
        4.2.2 铅元素的稳定化结果
        4.2.3 锌元素的稳定化结果
        4.2.4 铁元素的稳定化结果
        4.2.5 锰元素的稳定化结果
        4.2.6 砷元素的稳定化结果
    4.3 组合材料对铅锌尾矿的稳定化试验
        4.3.1 组合材料对铅锌尾矿的稳定化试验结果
        4.3.2 铅和锌元素的组合试验结果
        4.3.3 铁元素的组合试验结果
        4.3.4 锰元素的组合试验结果
        4.3.5 砷元素的组合试验结果
    4.4 铅锌尾矿的固化与稳定化协同处理试验
    4.5 X射线衍射研究
    4.6 稳定化机理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固化/稳定化效果的稳定性研究
    5.1 降雨淋滤模拟试验结果
    5.2 pH值对固化/稳定化材料的稳定性影响
        5.2.1 pH值对铅和锰元素的稳定性影响
        5.2.2 pH值对锌元素的稳定性影响
        5.2.3 pH值对铁元素的稳定性影响
        5.2.4 pH值对砷元素的稳定性影响
    5.3 时长对固化/稳定化材料的稳定性影响
        5.3.1 时长对锌元素的稳定性影响
        5.3.2 时长对铁元素的长期稳定性影响
        5.3.3 时长对砷元素的稳定性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食品与环境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墨烯量子点起源
    1.2 石墨烯量子点简介
        1.2.1 石墨烯量子点性质
        1.2.2 石墨烯量子点合成
        1.2.3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1.3 鱼类新鲜度的检测方法
    1.4 环境中Zn~(2+)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和卟啉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鱼新鲜度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2.3.2 TMA的检测
        2.3.3 鱼中TMA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GQDs和TAPP的光学特性
        2.4.2 TMA的检测
        2.4.2.1 不同时间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2.4.2.2 不同pH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2.4.2.3 基于GQD-TAPP的 FRET体系检测TMA
        2.4.2.4 干扰研究
        2.4.3 实际样品中TMA的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性石墨烯量子点的新型Zn~(2+)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氨基修饰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3.3.2 锌离子的检测
        3.3.3 环境用水中锌离子的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氨基修饰石墨烯量子点的性质
        3.4.1.1 红外吸收光谱
        3.4.1.2 拉曼光谱
        3.4.1.3 透射电镜表征
        3.4.1.4 荧光光谱
        3.4.2 GQDs与SA的光谱分析
        3.4.3 利用GQDs-SA体系检测Zn~(2+)
        3.4.4 其他金属离子干扰
        3.4.5 实际样品中Zn~(2+)的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水体中锌离子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中锌污染的来源
    1.1 人类活动
        1.1.1 工业生产污染
        1.1.2 自然来源
2 危害
    2.1 对植物的危害
    2.2 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2.3 对人体的危害
    2.4 对土壤的污染
3 含锌废水处理方法
    3.1 生物质吸附法
    3.2 生物法
    3.3 混凝沉淀法
    3.4 化学法
    3.5 吸附催化法
        3.5.1 铁的氧化物
        3.5.2 铝的氧化物
4 结论与展望

(9)铁基合金耐蚀机理的半导体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态
        1.2.1 应用锌注入技术提高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1.2.2 应用锌注入技术提高材料耐腐蚀性能的作用机理
    1.3 铁基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半导体性质及其分析方法
        1.3.1 铁基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半导体性质
        1.3.2 铁基合金表面氧化膜半导体性质的分析方法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铁基合金表面氧化膜半导体电化学性能的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所用溶液的配置
        2.2.3 测试所用的电化学电池装置
        2.2.4 电化学以及光电化学测试平台
    2.3 半导体电化学测量方法
        2.3.1 动电位扫描
        2.3.2 Mott-Schottky曲线
        2.3.3 交流阻抗法
        2.3.4 光电化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渗锌处理提高碳钢耐蚀性的半导体电化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样的前期准备
        3.2.2 溶液的配置
        3.2.3 改性处理
        3.2.4 电化学测量
    3.3 实验结果
        3.3.1 动电位扫描
        3.3.2 碳钢渗锌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分析
        3.3.3 光电化学分析
        3.3.4 Mott-Schottky曲线
    3.4 讨论与分析
        3.4.1 热力学分析
        3.4.2 溶解沉积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水中ZnFe_2O_4,Fe_3O_4和Fe_2O_3溶解度的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温水中Fe_3O_4的溶解度
        4.3.2 高温水中Fe_2O_3的溶解度
        4.3.3 高温水中ZnFe_2O_4的溶解度
        4.3.4 高温条件下各物相溶解度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水中锌铝同时注入抑制不锈钢腐蚀的半导体电化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样的准备
        5.2.2 溶液的配置
        5.2.3 高温水氧化
        5.2.4 电化学测量
    5.3 实验结果
        5.3.1 动电位扫描
        5.3.2 高温水中锌铝同时注入前后不锈钢表面形貌分析
        5.3.3 交流阻抗法
        5.3.4 XPS分析
        5.3.5 光电化学分析
    5.4 讨论与机理分析
        5.4.1 热力学分析
        5.4.2 溶解沉积平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造性成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锌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实际水样的制取
    1.3 方法改进
    1.4 操作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双硫腙四氯化碳溶液吸光度值的调整
    2.2 储备液稳定性测试
    2.3 工作曲线
    2.4 精密度试验
    2.5 准确度试验
    2.6 试样测定
    2.7 实验仪器的改换
    2.8 实验仪器的处理
    2.9 实验药品提纯的精简
3 结论

四、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锌铝注入对压水堆一回路结构材料腐蚀行为影响研究[D]. 孙晨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大型露天矿闭坑后地下水调整及重金属迁移规律预测研究[D]. 邓焱. 辽宁大学, 2021(12)
  • [3]功能性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含锌废水处理试验研究[D]. 师维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太原市环境重金属暴露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D]. 段耀飞.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5]铜冶炼酸泥中铜锌高效回收工艺的研究[D]. 王心一.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6]湖南典型铅锌矿山尾矿的固化稳定化试验研究[D]. 周邦一.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食品与环境检测中的应用[D]. 王煜. 渤海大学, 2019(01)
  • [8]水体中锌离子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 窦赫扬,李英华,邹继颖.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09)
  • [9]铁基合金耐蚀机理的半导体电化学研究[D]. 石荣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10]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锌方法的改进[J]. 俞静,李文秀,王雪枫,黄雪莉. 天津化工, 2014(01)

标签:;  ;  ;  ;  ;  

水中锌测定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