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器乐片

浅谈中国民族器乐片

一、中国民族器乐曲牌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杨朝夕[1](2021)在《豫剧器乐曲牌音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豫剧器乐曲牌音乐是豫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豫剧器乐曲牌曲谱的搜集和整理为基础,通过对豫剧器乐曲牌音乐中的调式音阶、曲体结构、音列特征、板式节奏特征、偏音运用等几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豫剧器乐曲牌音乐的一般共性特征进行归纳。

许嘉璇[2](2021)在《上党梆子文场曲牌研究》文中指出

周志玲[3](2021)在《曲牌的礼俗兼用问题 ——以曲牌[朝天子][水龙吟]为例》文中提出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纵贯千年的、特有的存在。从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认知,曲子词彰显于唐五代,以“依声填词”之法,在文人与乐人互动中,曲牌之意彰显开来。从制度层面看,“拿来式”为用是礼乐曲牌来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永乐皇帝时期,不仅以钦赐钦颁的方式将世俗流行的三百多首曲牌赐予寺庙、道观礼佛为用,而且将这些曲牌拿来用在了国家礼制仪式的场合,如此“俗曲礼用”,这类曲牌由官属乐人承载,与仪式相须为用,由宫廷至地方成体系化存在,在制度层面上有着相通一致性。后清雍正年间禁除乐籍,原本经过国家长期涵养,被人们已认定为礼乐的曲牌随官属乐人下移至乡间社会,被民间礼俗用乐所接衍,以亦礼亦俗的方式普遍存在于器乐、戏曲、说唱等体裁形式中。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看,当下有不少曲牌显现出由俗入礼,由礼入俗的发展状态,在礼俗之间乐曲呈现多功能性及多类型性,表现出相通一致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曲牌礼俗兼用问题中曲牌被拿来用在国家礼制、民间礼俗中的现象。第一章主要是对乐之功能性以及乐籍制度进行认知,而后通过文献与当下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的接通,说明了在礼乐观念的延续发展下,历史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存活于当下,在功能性的用乐需求下,乐之本体表现出一致性下又有丰富性。第二章以[朝天子][水龙吟]为例,通过对[朝天子][水龙吟]的历史梳理,明确[朝天子][水龙吟]始于唐教坊俗乐,经过了两宋以来教坊礼俗职能兼有之的样态,至明时这两首曲牌被明确使用于国家礼制仪式之中,由此完成由俗及礼的衍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使用功能上的拓展以及文人与乐人的交流互动,曲牌文辞格律及名称产生了“又一体”现象,这是本文对[朝天子]多种别名[思越人]、[谒金门]、[朝天紫]的认知。第三章论述入礼后的曲牌在礼的规范下及在制度体系内的承继下,影响具有普遍性,传承具有稳定性。表现在:当下[朝天子][水龙吟]在全国各地普遍性存在,一部分依附民间礼俗生存,这与[朝天子][水龙吟]用于嘉礼的明代文献相接通。同时,在民间礼俗观念及现代社会的影响下,[朝天子][水龙吟]的用乐类型得到了拓展,表现为吉、嘉、凶礼共用之。还有相当部分[朝天子][水龙吟]在戏曲中存在,与戏中场合相须为用。在乐本体层面,通过对[朝天子]乐本体上的多种变体表现以及[水龙吟]曲目名称上的多种变化,论证了曲牌的礼俗兼用表现出一致性下又有丰富性的特征。

唐承文[4](2021)在《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楚州十番锣鼓是十番锣鼓乐种在苏北地区的重要一脉,旧时常常上演于淮安庙会之中,也盛演于大户人家的喜庆民俗,是吸收了昆剧曲牌、锣鼓牌子等昆曲音乐的吹打合奏乐种,因着戏曲乐队有文场、武场之分,着重锣鼓配置的楚州十番锣鼓在当地又有“武昆”、“锣鼓昆曲”之称。笔者自选题以来多次田野调查,亲历楚州十番锣鼓的现场,对当地班社、乐手、谱本进行观察、学习、分析和研究。本文以楚州十番锣鼓为研究对象,从淮地历史语境、音乐层面着力探讨这一乐种与昆曲之间的交互。文章由绪论、三个章节构成,第一、二、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探讨楚州十番锣鼓的生成的史地背景与音乐传播环境,它是如何从昆剧音乐中生发出来形成固定的表演语汇的?同时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书写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传承。第二章是以笔者采风获得的音像资料和谱本进行音乐分析,探讨该乐种在曲体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主伴奏关系、锣鼓特色等方面个性语汇,笔者将曲目划分为锣鼓昆曲(有唱词的曲目)和有词、无词器乐曲牌(无唱词的曲目)两类,深度剖析音乐表演语汇之下该乐种与昆曲音乐的关联与变异,展现民间艺人编创昆曲音乐素材的方法以及主伴奏乐器在分、合、断、连上的配合。第三章则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为线索,论述昆曲对于楚州以及周边地区十番锣鼓乐种的辐射和影响,探寻新老艺人的音乐选择和演绎方式,比较苏南、楚州两地的十番锣鼓音乐,同时也将视角延伸至当下的传承和表演活动,着重论述演奏团体的演奏实践、采访记录以及他们的传承理念,以便审视这一乐种当下的音乐表达。本文将目光着眼于楚州十番锣鼓个性的音乐语汇,也关注到它与大江南区域下地缘性十番锣鼓间的曲牌、锣鼓牌子的关联,为十番锣鼓乐种研究增补个案。论文中通过探索楚州十番锣鼓对昆曲的吸收和发展,剖析淮安民间艺人创编曲牌的思路和手法,为十番乐种的音乐形态语汇、发展手法的分析和运用扩充实例。

程莹[5](2020)在《【普庵咒】流变研究》文中提出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一种构成方式。它不仅存在于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中,同时还遍布民间音乐的戏曲、曲艺、器乐、歌舞体裁。曲牌深受主观与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传播和衍变。分析同一曲牌流布到各地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探寻它“流”与“变”的基本规律和深层原因,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普庵咒】这一传统曲牌流布即十分广泛。截止目前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曲谱资料可考,它不仅存在于多版本的古琴谱、琵琶谱之中,弦索十三套、江南丝竹、冀中笙管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潮阳笛套等多种民间器乐合奏体裁中也有它的身影。此外,它还是佛教、道教的仪式音乐中念诵和演奏的曲牌之一。更为特殊的是,不像大多数传统曲牌仅限于汉族音乐品种中,【普庵咒】更是被蒙古族四胡所吸纳。综上所述,【普庵咒】是一个“跨体裁、跨地域、跨阶层、跨宗教、跨民族”的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意义的曲牌。为对这一曲牌流布与衍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论题将首先对【普庵咒】的来源进行追溯,理清普庵禅师、《普庵咒》咒语、普庵信仰以及它们对《普庵咒》器乐化的深远影响。其次,再对笔者所收集的49首【普庵咒】曲谱进行音乐形态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乐谱、乐器、曲体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以及调式类型等方面的总体性规律和特征。再从器乐合奏类型、地理分布空间、宗教背景等角度考量,选取八个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中的【普庵咒】个案,分析其各自在产生背景、历史渊源、音乐形态等方面变化规律和突出特点。最后从信仰、文化、传播、民俗等学科视野阐释【普庵咒】“流”与“变”的文化意义。普庵禅师修行高超、普度众生,不仅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也使后世的统治者深感其德行之贵重而推崇备至。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普庵禅师融会贯通成自己的禅法思想,并创《普庵咒》咒语为世人祛灾除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原本为佛教《禅门日诵》必读咒语的《普庵咒》逐渐器乐化,通过民众间的自发传播和《永乐钦赐寺庙歌曲》等官方途径得以成为曲牌散布至全国各地,在文人音乐家和民间乐师的共同努力创造下,形态各异的【普庵咒】散发出熠熠的人文光芒。

黄金龙[6](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指出“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王艺翰[7](2019)在《试论京剧器乐曲牌[朝天子]》文中研究说明器乐曲牌是传统戏曲演出时,为烘托人物心情、渲染舞台气氛或表现某些特定场景所伴奏的场景音乐。在京剧器乐曲牌中,有两支不同的[朝天子],一支常用在行军打围的场景上,一支常用于皇帝上殿、百官行礼。《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各省卷本中也收录不少与京剧器乐曲牌[朝天子]旋律相似、用法相似的曲子,歌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也曾借用[朝天子],这在众多的器乐曲牌中实属罕见。可惜的是,像《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京剧传统曲牌选》《京剧曲牌简编》等书中,偏向于收录[朝天子]的旋律,

张姣梦[8](2019)在《四川曲艺鼓曲类音乐声腔的器乐化研究 ——以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衍化的胡琴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器乐演奏重视技法的趋势中,器乐音乐艺术丧失了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声腔器乐化理念的提出,增强了器乐音乐民族风格,利于传承与发展我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并且丰富器乐演奏的表现力。“器乐化”逐渐被业内人士所推崇。本文以声腔器乐化的观念作为论点,追溯关于声腔器乐化观念的源起。定位于四川曲艺鼓曲音乐的范畴,归纳整理四川曲艺中四川清音与四川扬琴曲艺艺术的表演形态以及声腔的艺术特点,以胡琴音乐艺术为载体来研究器乐与声腔艺术在发展中的关系,并例举四川清音与四川扬琴两大曲种的器乐化作品,对该类胡琴曲中声腔艺术的运用与借鉴、胡琴曲中声腔化润腔技法的使用作个案分析。并且论证出声腔器乐化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胡琴曲的创新与演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的内容布局按照以下脉络展开:第一章:戏曲、曲艺声腔器乐化的沿革。本章是对声腔器乐化理念的形成进行的追溯,并对声腔艺术与器乐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关系进行论证。第二章:胡琴音乐中四川清音与器乐的关系。本章从四川清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窥探器乐化的雏形,并例举四川清音声腔衍化的胡琴曲,从其创作背景、曲目的创新与声腔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曲目的分析。第三章:与四川扬琴器乐化相关的胡琴曲研究。本章从四川扬琴的表演形式以及器乐曲牌中发展衍生出的胡琴曲进行分析。第四章:四川曲艺声腔器乐化的意义。从对四川曲艺的传承与对胡琴曲创作演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声腔器乐化”的意义。论证民族声腔化的音乐语言在器乐曲演奏中对音乐风格、润腔手法、音乐表情的影响。

王婷[9](2019)在《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衍变特征探析 ——以六部相关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京剧曲牌【夜深沉】取材于昆曲《思凡》一折中曲牌【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由多位琴师历经数年创作而成,是戏曲曲牌中的经典之作。曲牌【夜深沉】的经典之处不仅因其是作为京剧名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戏曲剧目的精彩伴奏,更是得益于在此之后的数名演奏家及作曲家、改编者等人的独特慧眼,于不同时代以不同体裁样式独具匠心地将其从最初的幕后伴奏渐渐发展出多种独立的舞台演绎,编创了一部部以曲牌【夜深沉】为主题素材的不同器乐音乐作品,在纵横时空的漫漫路径中呈现出以京剧曲牌【夜深沉】为基本调不断衍化再生的多重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将围绕20世纪1973年李民雄改编的鼓与京胡曲《夜深沉》、1983年吴华改编的京胡曲《虞美人·夜深沉》、1991年刘念劬编创的二胡协奏曲《夜深沉》第一乐章《夜深沉》、1997年陈怡创作的《胡琴组曲》第三乐章《舞》、21世纪2000年王中山改编的古筝曲《夜深沉》以及2012年董晓琳改编的琵琶曲《夜深沉》六部器乐作品,对曲牌【夜深沉】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演奏形式出现的器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思考。本文的具体写作思路为:第一章将论述曲牌【夜深沉】从在戏曲剧目中的多次变化应用到器乐音乐作品的衍变过程,首先简述曲牌【夜深沉】从昆曲曲牌【风吹荷叶煞】到京剧曲牌【夜深沉】的演进历程,继而再述新生后的曲牌在不同京剧剧目中形成的不同变体以及接踵而至的众多器乐音响,并从中选择出六部作品。第二章针对以曲牌【夜深沉】为素材的六部器乐音乐,根据不同作品的各种形态特征,对每部作品的语汇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先从六部作品中找寻出其中的共通之处,再看每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第三章针对曲牌【夜深沉】的衍变方式等相关内容,结合六部作品,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逐渐明晰出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传播共性,并推论出以曲牌【夜深沉】为代表的戏曲曲牌在参与现当代器乐音乐编创过程中“移步不换形”的理念。

蔡斯颖[10](2017)在《琵琶在道教音乐中的运用与表现研究 ——以龙虎山道教音乐为视域》文中指出琵琶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关于其历史渊源说法莫衷一是。近年来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梨型音箱的琵琶大约自公元4世纪左右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它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感染力受到上至王族公卿,下至闾里百姓的青睐。千百年来,对其发展加工使得这件外来乐器深深扎根在了华夏。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虽然琵琶在道教音乐演奏中并不占据主要的地位,但在艺术表现、传承方式以及审美理念上都具有许多契合点。琵琶的音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善于以独特的感染力表现历史、文化之美。在岁月的变迁中,琵琶的这种艺术表现力也展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例如,在琵琶的专业乐曲中,大多表现的都是叙事、写景、喻人的题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生动的表现力。而道教从起源到发展都以“人”为核心,琵琶的音色动中带静,柔中带刚,恰善于展现一些赋予哲学意味、玄妙意境的表达。在道教的哲学思想中更为强调“清净微妙”,与琵琶的音乐表达最为相适,这也是促使笔者偏向于研究道教琵琶音乐的原因之一。随着琵琶历代的发展,琵琶的艺术流派逐渐形成,为道教音乐中的器乐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形式。特别是在19世纪以后,随着近代琵琶演奏技巧的改革与发展和演奏流派的形成,道教音乐中的器乐曲牌也跟着丰富了起来。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道教音乐出发,将以中国传统美学视角切入研究,探究琵琶的“阴柔”与“阳刚”的音色如何在道教音乐中发挥作用。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先大致的概括了道教音乐的索源,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与大量文献,总的概括了道教音乐的内容表现与道教音乐的文化特征。在这里着重的介绍了道教音乐的内容解读与文化特征,为下文做铺垫。第二章,大致介绍了琵琶在龙虎山道教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了琵琶在龙虎山道教音乐中的重要性与独特性。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先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然后对龙虎山道教音乐中的十四首器乐曲牌进行了详细的音乐结构分析,最后再以自身演奏的感受来分析琵琶声部在演奏龙虎山道教音乐时应该注意的技巧与感觉。让大家在了解琵琶这门传统民族乐器的同时,去欣赏道教音乐中的韵律与阴阳之美。

二、中国民族器乐曲牌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民族器乐曲牌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豫剧器乐曲牌音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式与音阶
二、曲体结构
    (一)一段体曲牌
    (二)二段体曲牌
    (三)多段体曲牌
三、音列
    (一)窄腔音列结合小腔音列
    (二)窄腔音列结合大腔音列
    (三)窄腔音列与近腔音列
    (四)宽腔音列
四、板式与节奏
    (一)板式特征
        1.慢板
        2.二八板
        3.流水板
        4.非板
    (二)节奏特征
        1.八分音符反复进行
        2.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3.休止符
五、偏音的运用
    (一)变宫的运用
    (二)清角的运用
    (三)变徵音的运用
        1.徵—变徵—徵
        2.宫—变徵—徵
        3.商—变徵—徵
六、结语

(3)曲牌的礼俗兼用问题 ——以曲牌[朝天子][水龙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关于曲牌
        二、关于礼俗兼用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念梳理及定位
    第一节 乐之功能性与乐籍制度
        一、乐之功能性意义
        二、乐籍制度及其意义
    第二节 雍正禁除乐籍及其意义——传统国家用乐到民间礼俗用乐的转化
        一、吉礼与卤簿之礼
        二、嘉礼
第二章 关于[朝天子] [水龙吟]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朝天子]词牌/曲牌的衍变
        一、[思越人]、[谒金门]与[朝天子]的关系
        二、关于[朝天子]与[朝天紫]
    第二节 关于《水龙吟》的历史存在
    第三节 将[朝天子] [水龙吟]以国家用乐定位及其意义
        一、以国家用乐定位[朝天子] [水龙吟]
        二、几首典型[朝天子]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三章 曲牌礼俗兼用的影响
    第一节 当下[朝天子] [水龙吟]的普遍性存在
        一、[朝天子] [水龙吟]的普遍性存在
        二、鼓吹乐礼俗兼用的普遍性
        三、器乐曲牌[水龙吟]的本体一致性分析
    第二节 关于[朝天子] [水龙吟]的同曲变异
        一、[朝天子]一曲多变的现象
        二、[水龙吟]同曲异名的现象
    第三节 礼俗兼用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十番锣鼓及楚州十番锣鼓释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缘起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境遇
    第一节 淮安地理位置与历史境遇
        一、淮安地理、历史背景
        二、淮安庙会民俗
    第二节 里运河上的昆曲与十番
        一、里运河上的昆曲传播
        二、江浙地区十番锣鼓的“原点”
    第三节 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脉络
        一、堂子的承传
        二、谱本的承传
        三、演奏形式及乐器编制的承传
    小结
第二章 楚州十番锣鼓的音乐特征
    第一节 锣鼓昆曲形成及音乐特征
        一、锣鼓昆曲的来源
        二、套曲、联曲:对昆曲唱腔曲牌连缀逻辑的借用
        三、在程式性的曲牌中衍生新曲
    第二节 无词与有词的器乐曲牌的音乐特征
        一、无词与有词的器乐曲牌的来源
        二、单曲:民间器乐曲变奏手法的延用
    第三节 楚州十番锣鼓的文、武场
        一、以笛领奏的文场乐器
        二、以班鼓、小堂鼓领衔的武场乐器
    第四节 丝竹与锣鼓的组合方式
        一、丝竹锣鼓与清锣鼓
        二、锣鼓牌子的结构
        三、锣鼓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昆曲辐射下的楚州十番锣鼓
    第一节 回溯:堂子艺人的音乐选择
        一、同名曲牌移植过程中的稳态特征
        二、锣鼓昆曲剧目题材的俗化
        三、昆曲在民间的续延:再观旧时锣鼓昆曲的“唱”
    第二节 共生:楚州与苏南两地十番锣鼓的共性特点
        一、丝竹乐段对原曲基本框架、连缀逻辑的保留
        二、锣鼓乐段对昆剧锣鼓牌子的吸收
    第三节 传承:原生语境的流逝
        一、非民间的传承者的出现
        二、演奏以谱本为依据
        三、楚州十番锣鼓的唱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田野考察简况表
附录二:田野考察照片
后记

(5)【普庵咒】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普庵咒”溯源
    第一节 普庵禅师之生平
    第二节 《普庵咒》咒语
    第三节 普庵信仰
    第四节 《普庵咒》的器乐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庵咒】音乐形态
    第一节 流布概况
    第二节 【普庵咒】曲谱
    第三节 【普庵咒】乐器使用
    第四节 【普庵咒】曲体结构
    第五节 【普庵咒】旋律发展手法
    第六节 【普庵咒】调式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乐种中的【普庵咒】
    第一节 冀中笙管乐《普庵咒》
    第二节 弦索十三套《普庵咒》
    第三节 江南丝竹《普庵咒》
    第四节 南音《普庵咒》
    第五节 五台山佛乐《普庵咒》
    第六节 恒山道乐《普庵咒》
    第七节 蒙古族四胡《普庵咒》
    第八节 秦腔器乐曲牌【普庵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庵咒】流变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信仰的原力
    第二节 文化的隐喻
    第三节 传播的法则
    第四节 民俗的禁忌
    第五节 曲牌性音乐思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8)四川曲艺鼓曲类音乐声腔的器乐化研究 ——以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衍化的胡琴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戏曲、曲艺声腔器乐化的沿革
    1.1 中国戏曲艺术声腔器乐化理念的源起
        1.1.1 闵慧芬与“二胡声腔化演奏”
        1.1.2 曾永清与“唱笛子”
    1.2 鼓曲中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声腔艺术与伴奏托腔保调的关系
        1.2.1 曲艺音乐声腔与器乐伴奏形态略述
        1.2.1.1 四川清音的演唱与乐队伴奏的形制
        1.2.1.2 四川扬琴的演唱与乐队伴奏的形制
        1.2.2 胡琴器乐在乐队中的功能
第2章 胡琴音乐中四川清音与器乐的关系
    2.1 四川清音器乐化的发展历程
        2.1.1 “唱月琴”中器乐伴奏对器乐化形成的奠基
        2.1.2 “挂牌演唱”中胡琴拟人声特质的升华
        2.1.3 近现代胡琴曲创作对声腔的借鉴
    2.2 融入清音曲牌素材的胡琴曲《清音荷包调》
        2.2.1 川腔蜀韵背景下的创作
        2.2.2 曲牌素材为动机的发展
        2.2.3 器乐化润腔中衍生的新艺
    2.3 胡琴领奏小合奏《四川清音牌子曲——少儿踏春》
        2.3.1 [玉娥郎]与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
        2.3.2 曲牌结构与多声部结合创新
        2.3.3 传统声腔的器乐化创新
    2.4 胡琴独奏《棠湖海棠花》清音声腔器乐化研究
        2.4.1 以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的创作说明
        2.4.2 当代作曲技法与传统音调的结合
        2.4.3 模仿声腔演奏的尝试
第3章 与四川扬琴器乐化相关的胡琴曲研究
    3.1 四川扬琴的器乐化发展
        3.1.1 四川扬琴中的器乐艺术
        3.1.2 器乐曲牌风格特点
    3.2 胡琴独奏《满江红》与扬琴曲牌的渊源
        3.2.1 怒发冲冠与《将军令》的碰撞
        3.2.2 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3.2.3 功能性润腔及器乐演奏技法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3.3 声腔素材创作的胡琴与古筝重奏《剑门春意浓》
        3.3.1 音乐背景中的声腔素材
        3.3.2 多段体创新的创作技法
        3.3.3 多重演奏技法对音乐戏剧化的增强
第4章 四川曲艺声腔器乐化的意义
    4.1 四川曲艺声腔器乐化产生的影响
    4.2 四川曲艺声腔器乐化的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9)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衍变特征探析 ——以六部相关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及意义
    二 本论题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从戏曲曲牌【夜深沉】到器乐体裁的衍变
    第一节 曲牌【夜深沉】在戏曲剧目中
        一 从昆曲曲牌【风吹荷叶煞】到京剧曲牌【夜深沉】的衍变
        二 戏曲曲牌【夜深沉】在戏曲剧目中的变化应用
    第二节 戏曲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衍变
        一 基于某一基本调框架衍生出的其他器乐音乐作品
        二 曲牌【夜深沉】在器乐音乐作品中的衍变--移植、改编、创作
    小结
第二章 从六部作品中看曲牌【夜深沉】的变化及语汇特点
    第一节 不同器乐音乐作品的共通之处
        一 曲牌的贯穿
        二 鼓的贯穿
        三 板式的贯穿
    第二节 器乐化语汇表达的个性之处
        一 主奏乐器的个性表达
        二 六部作品中不同器乐之间相互合作的表达方式
    小结
第三章 【夜深沉】曲牌传播的共性特征
    第一节 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传播共性
        一 母曲框架下的同一声音样本的稳态延续
        二 鼓、传统民间乐器、戏韵元素在音色音响上表现出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对戏曲曲牌在器乐传播形式上的共性特征思考
        一 传统戏曲曲牌的曲调在器乐体裁中的发展演变
        二 戏曲元素在戏曲曲牌传承传播中“移步不换形”的理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琵琶在道教音乐中的运用与表现研究 ——以龙虎山道教音乐为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道教音乐的内容解读与文化特征
    1.1 道教音乐的源流
    1.2 道教音乐的内容解读
        1.2.1 清净遁世
        1.2.2 天人合一
        1.2.3 致虚守静
    1.3 道教音乐的文化特征
        1.3.1 道法自然
        1.3.2 无为而治
2 琵琶在龙虎山道教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琵琶在龙虎山道教音乐中的地位
    2.2 琵琶在龙虎山道教音乐中的作用
3 龙虎山道教音乐琵琶声部的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
    3.1 龙虎山道教音乐的概述
    3.2 琵琶声部的音乐结构
    3.3 琵琶声部的演奏技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中国民族器乐曲牌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豫剧器乐曲牌音乐特征研究[J]. 杨朝夕.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2]上党梆子文场曲牌研究[D]. 许嘉璇.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3]曲牌的礼俗兼用问题 ——以曲牌[朝天子][水龙吟]为例[D]. 周志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D]. 唐承文.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5]【普庵咒】流变研究[D]. 程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7]试论京剧器乐曲牌[朝天子][A]. 王艺翰. 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第八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9
  • [8]四川曲艺鼓曲类音乐声腔的器乐化研究 ——以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衍化的胡琴曲为例[D]. 张姣梦.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衍变特征探析 ——以六部相关作品为例[D]. 王婷.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10]琵琶在道教音乐中的运用与表现研究 ——以龙虎山道教音乐为视域[D]. 蔡斯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浅谈中国民族器乐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