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

丹参、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

一、丹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崔莹春,桂金贵[1](2014)在《中医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就近年来关于中药内服、推拿、针灸及中药敷脐等疗法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方面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赵岩[2](2011)在《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今文献有关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整理,总结小儿泄泻的脐疗用药规律,进一步完善小儿泄泻脐疗选药的针对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文科技数据库维普资讯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近20年有关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论文。以650本中医古籍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相关文献,经统计、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规律。结果:对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相关文献整理后,结果发现:①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用药频次在前10位的药物为丁香、吴茱萸、肉桂、胡椒、苍术、五倍子、木香、白术、干姜、黄连。②常用的药对为丁香—肉桂、丁香—吴茱萸、吴茱萸—肉桂、丁香—胡椒、吴茱萸—胡椒、吴茱萸—苍术和吴茱萸—五倍子等。③最常用的中成药为云南白药,最常用的药物调制赋形剂为醋。结论:根据统计分析得出小儿泄泻的脐疗用药规律:①温里类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特别是丁香和吴茱萸,其次为收涩类药物。②在药性方面,温热类药物出现的频次最高。③在药味方面,辛、苦、甘类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尤其是辛味。④在药物归经方面,归脾经和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归肾经和肺经。

潘善伟[3](2010)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儿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小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疗效显着。本次临床研究主要为观察应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疗效。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第一部分介绍了小儿腹泻病近年来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最新的诊断治疗标准、营养疗法及免疫疗法,最后是直肠用药和中药现代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第二部分从病因病机认识、内治法及外治法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腹泻病近几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小儿腹泻病病例进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小儿湿热泻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首先应用推拿疗法治疗,推拿手法包括补脾经、清补大肠、运内八卦及揉腹。推拿手法结束后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敷脐配合治疗,敷脐方组成为葛根、黄芩、黄连、木香、茯苓皮、车前草等。对照组32例以口服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治疗,并予蒙脱石散及培菲康口服辅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大便次数及性状,以及其它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3天后应用SAS-V8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治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2例,治愈15例,好转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减少大便次数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大便性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腹痛、腹胀及肛门红等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改善呕吐、厌食、发热、脱水及小便黄等症状及体征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另外,两组在改善外周血及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方面均有显着疗效。结论:应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较以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治疗疗效好;在改善小儿湿热泻患儿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效果更好。

刘华[4](2010)在《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指出腹泻病(diarrhoea disease)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尽管“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的推广降低了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但其仍是常见病及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需要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法的疗效,分析临床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本论文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借鉴其方法和思路,做了相关研究。一、文献研究1.研究目的:综述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2.研究结果:(1)中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的疾病。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多见,其病位在脾胃,景岳对其病理机制作出了精辟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景岳全书·泄泻》)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对泄泻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学治疗腹泻病方法多样,内有中药辨证论治,外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及其他外治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灵活多变,副作用小,应用前景非常广泛。(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其的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肠动力紊乱性腹泻。但目前有关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等方面仍未完全清楚。肠道微生态可能在小儿腹泻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一方面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各菌群之间正常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肠道正常菌的转移和一些机会菌(主要是过路菌)大量的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当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出现菌群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儿科的急慢性腹泻均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3)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论证了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必要性在于循证医学所倡导的系统评价所具备的方法学特性适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要求,且中医药的疗效亟待借鉴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其可行性在于有数量充足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可供系统评价,已有进行相关实践的范例。3.研究结论(1)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方法多样,简验便廉,有非常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支撑。(2)现代经验报道多,临床研究少。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更少,且临床研究设计不合理,在随机化、盲法、对照选择、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结局指标的选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报告的有关临床疗效重复性或经不起反复实践的考验。二、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治疗效应的系统评价1.研究目的:对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及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做出系统评价,从而为以思密达为对照,化湿法联合推拿手法对小儿腹泻病治疗效应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研究方法:收集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3.研究结果:(1)关于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共纳入28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做优劣性分析时,所纳入的27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16篇,另11篇则持否定意见。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所纳入5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3篇,另2篇则持否定意见。总之,以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的中草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具有确切疗效。(2)本研究共纳入中医文献28篇,诸位医家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在此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致泄泻,“脾虚湿困”为其发病主要原因。治疗法则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或兼清热,或兼疏风,或兼消滞,或兼收敛。28篇纳入文献均有列出中药复方主要药物组成,处方用药中健运脾胃、化湿类药物种类最广,使用频率最高,依次为茯苓(18次,占64.29%),白术(10次,占35.71%),苍术(8次,占28.57%)藿香(8次,占28.57%),健脾药尚有党参或太子参(共7次),山药(4次),黄芪(3次),炒扁豆(2次);其它利水渗湿药物有车前子(5次),泽泻(3次),法半夏(3次),猪苓(2次);同时使用苍术和茯苓的文献有8篇,占28.75%。其次使用较广泛的药物是调理气机药物,此类药有6种,其中陈皮应用频率最高,共出现6次,占21.43%;厚朴(3次,占10.71%),木香(2次,占7.14%),砂仁、香附、枳壳各1次。收敛药物有5种,焦山楂4次,石榴皮、诃子各3次,番石榴叶、赤石脂各2次。消食导滞药物使用也较多,有炒谷麦芽(5次)、鸡内金(4次)、神曲(3次)、五谷虫(1次)。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用药规律与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是相吻合的。(3)思密达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确切,但与中药复方相比哪种治疗方法具有优势,文献报道结果多有不同。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进行优劣性分析时,11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提示思密达确有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应;而60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腹泻病无明显优势;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时,6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可显着性缩短小儿腹泻时间;22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缩短小儿腹泻时间无明显优势。所纳入的文献均具有发表性偏倚。总之,以临床疗效及止泻时间做为效应评价指标,思密达可作为中药、西药新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评价的阳性对照药物。(4)存在问题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研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临床对照试验未能较好遵守随机、对照的原则;②样本量的确定不够严谨;③统计方法应用欠规范;④疗效评价、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⑤对随访及不良反应的观察不够重视。三、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对中医治疗小儿泄泻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临床证候表现及微生态调节的角度着眼,客观规范地评价运脾化湿为主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2.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人群为6个月~3岁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患儿,采用中心随机化分配系统分为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思密达组,分配比例为1:1:1,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随访、观察不良反应事件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2)实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腹泻患儿治疗前后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3.研究结果:(1)治疗后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组,三者进行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78±1.54)天、(2.36±1.25)天、(2.90±1.73)天。仅从具体数值上分析,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止泻时间最短,其次是中药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最长,但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2)本论文检测了26例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的含量,结果发现:仅从数值上看,治疗后三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数值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便次数、大便稀烂程度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4.结论(1)从优劣性分析,治疗后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2)治疗后三组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相关性;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5.分析与展望在严格的实验设计情况下,未能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笔者分析如下:由于时间限制、临床试验过程中受患儿及其家长的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患儿家长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目前入组病例数距离预计值有很大差距,样本量不足是导致目前研究未能得出有效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不确切,且无法得出腹泻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无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样,不能推论中药复方、推拿手法、思密达的干预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变化无相关关系。通过扩大样本量,或可得出中药复方、推拿疗法改善大便性状、减少大便次数的可能作用途经是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微生态环境。本次研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证较多,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岭南地域气候特点有关,但尚不能得出小儿急性腹泻病湿热证占主导地位的结论,仍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及研究区域的进一步研究。由于样本量不足,影响了结果的说服力。我们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病例数不足,得出的数据仅供参考,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遗憾之处。在总结了前期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将继续进行该项研究,以期得到客观和科学的结论,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温爱平[5](2008)在《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Infant Rotavirus enteritis,IRVE)是由轮状病毒(RV)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感染病,好发于秋冬两季。自1973年首次在腹泻病人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中发现轮状病毒以来,轮状病毒被认为是引起世界范围内儿童严重急性腹泻的主要原因。轮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是非特定的,可包括呕吐和腹泻,有时还伴随发热。轮状病毒感染较大多数细菌性腹泻更常出现脱水表现,而且是轮状病毒感染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据估计,轮状病毒感染致死的比例占所有腹泻病致死总数的25%,占5岁以下疾病致死总数的6%。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成为全世界儿科最重要的防治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轮状病毒肠炎不单纯是肠道感染,而是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研究发现有50—70%左右心肌酶异常,提示有心肌损害,这已成为IRVE的热点研究之一。目前西医对于本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临床报道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较多。关于中医药对于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心肌损害时的影响至今尚未见文献报道,进一步研究和发挥中医药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导师许华教授对IRVE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虚湿盛,并在既往的研究中以运脾化湿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本课题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运脾化湿中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运脾化湿中药,对照组予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和液体疗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肌酶谱等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并探讨治疗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轻或中型的病情分类下疗效差别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着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止泻、退热及止呕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均值为(88.67±35.7)对照组为(102.48±48.07),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K-MB均值为(37.96±17.59)对照组为(47±18.07),结果两组均能降低异常升高的CK-MB(P<0.05),但治疗组在降低心肌酶CK-MB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脾化湿中药具有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作用,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及降低升高的CK-MB值,减少心肌损害的作用。

弓艳玲[6](2008)在《加味理苓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心肌酶谱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加味理苓汤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酶谱异常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对心肌酶谱影响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应用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儿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加味理苓汤口服,对照组给予金双歧,思密达,果糖二磷酸钠液口服,并在治疗三天后观察腹泻相关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变化情况,在治疗六天后观察心肌酶谱变化情况。结果:腹泻结果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加味理苓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较好,在止泻,退热,消除腹胀,四肢欠温及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该方对异常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结论:加味理苓汤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剂,同时其对心肌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武晨亮[7](2007)在《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艳[8](2007)在《温中运脾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温中运脾法,选用加味理中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符合标准的腹泻患儿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加味理中汤口服,对照组给予金双歧、思密达口服,并在服药3天后,系统观察两组有效率,并同时观察两组在大便次数,性状等主要临床症状方面的差别,及发热,呕吐,食欲等临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效率为5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显效率4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加味理中汤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疗效较好,在止泻,止吐,退热,食欲恢复及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着差异,且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温中运脾法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有效法则,加味理中汤,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有效汤剂。

陈志君[9](2001)在《丹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秋季腹泻为病毒感染所致,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作者采用丹参、思密达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我院小儿科门诊及住院部共收治婴幼儿秋季腹泻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

王爱国,张继胜[10](1998)在《婴幼儿秋季腹泻佐治药物疗效评价》文中认为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近年随着临床药理学及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上陆续报道许多老药新用或新药佐治婴幼儿秋季腹泻有较佳疗效,现概述评

二、丹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内治法
    1.1 风寒泻
    1.2 湿热泻
    1.3 脾虚泻
    1.4 脾肾阳虚型
2 中医外治法
    2.1 推拿疗法
    2.2 针灸疗法
    2.3 中药敷脐
    2.4 其他治疗
3 结语

(2)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 脐疗概述
    2 古代医家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3 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历史源流
    4 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机制
        4.1 经络腧穴的作用
        4.2 药物的渗透及皮肤的吸收作用
        4.3 药物和神阙穴的综合作用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古代文献条文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4 药物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5 文献的管理和概况
        2.6 关于泄泻的病名以及与痢疾的区别
        2.7 药物名称的统一
研究结果和分析
    1 药物应用频次统计结果和分析
    2 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
    3 药物药性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4 药物药味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5 药物归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6 药物功效分类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7 中医名方的运用统计结果和分析
    8 药物调制赋形剂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讨论
    1 小儿泄泻脐疗组方常用药物的特点
    2 小儿泄泻脐疗常用药物和内服药物不同
    3 小儿泄泻的脐疗选药和内服选药差别原因分析
        3.1 本草书籍记载的药物功效多为口服功效
        3.2 药物敷脐不等于皮肤给药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3)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小儿腹泻病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腹泻病的认识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治疗
        四、结语
    第三节 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循证医学概述
        二、循证医学走入中医的必然性
        三、循证医学进入中医的可行性
第二章 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治疗效应的系统评价
    前言
    第一节 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一) 以化湿法为治法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以思密达治疗为对照)纳入文献的特点
        (二) 以化湿法为治法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思密达治疗为对照)27篇独立文献发表偏倚性分析
        (三) 以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
    第二节 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一) 文献检索
        (二) 文献检索纳入与剔除标准
        (三) 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四) 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 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以思密达为对照)的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特点
        (二) 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对小儿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以思密达为对照)5篇独立文献发表偏倚性分析
        (三) 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以思密达为对照)对小儿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三、结论
    第三节 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一) 对非药物对照或空白为对照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系统评价
        (二) 对中西医治疗或空白为对照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影响系统评价
        三、结论
    第四节 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止泻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五节 讨论
        一、此系统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优于传统文献综述
        二、关于减少发表性偏倚的思考
        三、系统评价证明了以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系统评价证明了选用思密达为阳性对照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可行性
        五、影响临床研究质量的问题探讨
        六、小结
第三章 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前言
        一、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二、运脾化湿法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基本法则
    第一节 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病例的选择
        二、结果
        三、讨论
        (一) 结果分析
        (二) 基本方组方的理论依据
        (三) 推拿治疗选穴依据及其功效
        (四) 结论
    第二节 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二) 双歧杆菌、肠杆菌和乳酸菌标准品细菌DNA的荧光反应曲线和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三) 结果
        四.讨论
        (一) 肠道微生态概述
        (二) 小儿腹泻病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三) 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应用于微生态研究的优势
        (四) 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中医研究的设想
        一、规范临床研究设计方案
        二、将西医标准与中医证候有机结合
        三、机制研究的总体思路
        四、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入系统评价的66篇文献
附录2 粪便中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的检测结果
附录3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1.1 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
        1.2 轮状病毒肠炎的病理及免疫机制
        1.3 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西医治疗和RV疫苗的研究
    2.中医对工RVE的理论探讨和治疗进展
        2.1 中医学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相关的记载
        2.2 中医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病因认识
        2.3 中医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理认识
        2.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医辩证分型
        2.5 中医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进展
    3.述评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
    2.方法
    3.疗效判断标准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加味理苓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心肌酶谱影响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观察
    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撤除原则
        1.5 中止试验的标准
        1.6 一般资料
        1.7 研究方法
        1.7.1 观察方法
        1.7.2 疗效观察
        1.7.3 评估标准
        1.7.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2.1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2.2.2 治疗三天后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
        2.2.3 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大便RV转阴情况比较
        2.2.4 治疗前后两组心肌酶谱变化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加味理苓汤立法组方依据
        2.1 病因病机
        2.2 脾(胃)病变及心
        2.3 治法方药
        2.3.1 温阳以治其本
        2.3.2 祛湿以治其标
        2.4 古文献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及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论治
2 专方治疗
3 外治法
    3.1 推拿治疗
    3.2 穴位敷贴法
    3.3 中药灌肠法
    3.4 针灸治疗
    3.5 中药熏洗法
    3.6 其他疗法
4 结语

(8)温中运脾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诊断要点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方法
        2.1.1 对照组
        2.1.2 治疗组
        2.1.3 基础治疗
        2.1.4 疗程
        2.2.疗效观察
        2.2.1 临床指标
        2.2.2 实验室指标
        2.3 评估标准
        2.3.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3.2 安全性评定
        2.3.3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临床症状比较
        3.3 大便RV抗原转阴情况
        3.4 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情况
        3.5 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4.1.1 病原学
        4.1.2 流行病学
        4.1.3 发病机理
        4.2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4.3 对温中运脾法治疗RV腹泻的认识
        4.3.1 病因病机
        4.3.2 证型辨析
        4.3.3 治法用方
        4.3.4 方解
    5 结论
    6 问题及不足
        6.1 问题
        6.1.1 关于辨证
        6.1.2 关于肠外并发症
        6.2 不足
    附表1 RV腹泻临床观察表
    附表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小儿泄泻》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综述:小儿秋季腹泻治疗进展
致谢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一

四、丹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研究进展[J]. 崔莹春,桂金贵. 中医儿科杂志, 2014(05)
  • [2]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D]. 赵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3]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 潘善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4]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D]. 刘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5]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心肌酶谱的影响[D]. 温爱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6]加味理苓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心肌酶谱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 弓艳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7]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研究概况[J]. 武晨亮. 江西中医药, 2007(11)
  • [8]温中运脾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观察[D]. 刘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9]丹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J]. 陈志君. 中国乡村医药, 2001(01)
  • [10]婴幼儿秋季腹泻佐治药物疗效评价[J]. 王爱国,张继胜. 儿科药学杂志, 1998(02)

标签:;  ;  ;  ;  ;  

丹参、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