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一、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勇[1](2020)在《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牵张成骨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牵张成骨作为一项热门的内源性骨组织工程学,其生物学机制仍未被研究清楚。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牵张成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应力最为敏感的应答细胞之一。目前尚未有骨膜蛋白在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拟分离并培养出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应用多单元细胞拉伸装置对其施加动态、大小不同的长轴形变量来刺激诱导成骨分化,检测该过程中成骨信号及骨膜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给与外源性骨膜蛋白干预,探讨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并根据细胞形态学、细胞分化后产生矿化结节及Ⅱ型胶原等对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能力进行鉴定。2.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应用多单元细胞拉伸装置,检测在5%(A组)、10%(B组)、15%(C组)形变量的动态牵张力作用下,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成骨信号及骨膜蛋白的表达水平。3.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应用多单元细胞拉伸装置,使用15%形变量的牵张力,在0g/L(A组)、10g/L(B组)、20g/L(C组)浓度的外源性骨膜蛋白的干预下,检测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骨膜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成骨信号的改变。结果1.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本研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小鼠骨髓中成功分离并纯度较高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第三代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具有成骨及成软骨向分化能力,符合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性质。2.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本研究中3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计数(P>0.05)、形态及排列无明显差别。加力前3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骨膜蛋白信号及成骨信号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加力结束后2h、12h,B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骨膜蛋白信号及成骨信号均高于A组和C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中,在15%形变量的牵张力下,予以外源性骨膜蛋白的干预,加力后C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骨膜蛋白信号及成骨信号强于A组、B组(P<0.05)。结论1.不同形变量的牵张力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分泌骨膜蛋白,其中10%形变量的动态牵张力不仅促进成骨的能力最强,同时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分泌骨膜蛋白的能力也最强。2.在外源性骨膜蛋白干预下,细胞成骨能力具有明显提高,其中20g/L骨膜蛋白促进成骨能力最强,提示骨膜蛋白可以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

胡越涵[2](2020)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槽突裂髂骨移植修复术术后移植骨组织密度及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从而评估移植骨组织的质量,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牙槽突裂住院患者1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CBCT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术,并收集患者完整的术后1周及3个月的CBCT扫描影像资料,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设定标志点,确定基准平面。Mimics软件测量分析牙槽突裂髂骨移植术后移植骨组织与对侧正常牙槽骨松质骨密度的变化,以及通过三维重建测量移植术区骨组织体积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密度的测量: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623.00±63.41HU,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密度密度为604.27±48.06 HU;术后3个月髂骨组平均骨组织密度为480.13±40.13,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595.46±44.8HU。在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的平均骨组织密度高于对侧正常的牙槽骨松质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移植髂骨组骨组织密度低于对侧牙槽骨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对侧牙槽骨松质骨,术后1周和3个月时的骨组织密度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髂骨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具有差异,骨密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移植骨体积: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体积较术后1周时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性别变量,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体积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BCT软件与Mimics软件结合运用于牙槽突裂术后骨组织质量的测量,是一种既科学可行又便于推广的方法。2.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组织的体积减少,骨密度低于正常牙槽骨松质骨,为临床医生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胡爽[3](2020)在《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中位居前列,其中牙源性颌骨囊肿最为常见。牙源性颌骨囊肿早期多无症状,但随病变发展可造成颌骨膨隆及病变区骨质的吸收,常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常用术式有囊肿刮治术和开窗减压术。开窗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紧密相关,依从性好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依从性较差或术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患者应较为慎重。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术后所遗留的骨腔,自然状态下成骨其成骨速度相对较慢,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时,牙槽嵴高度或强度短期内难以恢复至理想状态,使后期义齿修复的难度增加,降低了咀嚼效率,有时会造成相邻牙松动,甚至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而且也会影响颌骨的形态和质量,使得伴有牙缺失并有强烈种植修复意愿的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时机。因此,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所遗留的骨缺损根据对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也不相同。为促进囊肿术后骨缺损区的快速修复,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出现应用了骨组织或骨替代材料来充填骨缺损区以提高新骨修复。目前,关于应用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来提高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口腔生物膜和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β-磷酸三钙(β-TCP)及异种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应用于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修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成骨效果,以评价该疗法的临床效果,有望找到促进牙源性颌骨囊肿骨缺损修复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针对牙源性颌骨囊肿刮除后的骨缺损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四组(每组27例):A组为对照组,不放置任何生物材料;B组简称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只覆盖生物膜;C组简称β-TCP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填塞β-磷酸三钙(β-TCP)并覆盖生物膜;D组简称Bio-OSS盖膜组,即在骨缺损区填塞Bio-OSS骨粉并覆盖生物膜。纳入标准:1)术前行完善的根管治疗;2)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骨代谢异常等);3)术中所有患者均行颌骨囊肿刮治术;4)病例资料完整。5)术后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BCT检查,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CBCT,测量并记录患者骨缺损区的骨密度,用HU值表示。采用SPSS21.0(IBM Corp,Armonk,NY,USA)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四组患者的成骨效果。术前、术后3m、6m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术后12m四组之间采用非参数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108例患者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36.2岁;上颌骨前牙区27例,下颌骨前牙区15例,下颌骨体部28例,下颌角及升支区38例,与上颌窦关系密切者2例。108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1.四组患者术前CT值的比较:术前四组的平均CT值为:A组48.9±13.2,B组48.4±13.8,C组47.6±14.2,D组43.1±11.0。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CT值的比较:术后3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A组97.3±10.1,B组125.8±9.5,C组397.8±14.8,D组622.8±216.2。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组的成骨效果优于β-TCP组。术后6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为:A组122.0±1.8,B组195.3±15.1,C组602.6±13.5,D组625.0±14.0,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各组的成骨疗效比较同上述术后3个月的研究。术后12个月四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A组157.8±18.3,B组281.2±23.8,C组579.6±99.9,D组632.9±13.8。各组相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非参数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1)。结果依然显示:术后12个月,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其中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组的成骨效果优于β-TCP组。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牙源性颌骨囊肿单纯刮治疗法,本研究采用了在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后的骨缺损区无论单纯应用口腔生物膜还是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骨替代材料均有较好的成骨效果;而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其中联合应用口腔生物膜+Bio-Oss骨粉的成骨效果更佳。

丁翔[4](2020)在《根尖保留联合引导骨再生在颌骨囊肿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根尖保留联合引导骨再生在颌骨囊肿术中的应用疗效,旨在保留病灶区累及牙,促进颌骨囊肿术中骨缺损区的骨再生,加速缺损区骨改建,缩短术后愈合时间,为颌骨囊肿手术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方法1、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06月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55例牙源性颌骨囊肿(O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545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15例、对照组40例。2、所有病人术前拍摄口腔CBCT和(或)曲面体层摄影片(OPG)评估OC位置范围,统计因OC所致丧失正常生理功能的累及牙数量,采用牙髓活力测试仪测量OC累及牙牙髓活力,无活力累及牙在术前3天完成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所有病例于术前一周行全口超声波龈上洁治术;患者病灶处于炎症急性期予以控制后择期手术。3、实验组病例在术中行根尖周刮治术保留根尖,仅用Bio-oss骨粉覆盖囊肿累及牙根暴露于颌骨缺损的部分,并应用海奥人工可吸收生物膜覆盖于植骨材料表面;对照组行单纯囊肿摘除术+根尖切除术。4、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门诊随访,分次统计两组病例术后颌骨囊肿累及牙恢复正常功能数;采用口腔科CBCT或OPG评估分析实验组病例根尖保留+骨增量区和自体自发愈合区的骨再生及改建情况。结果1、术后除对照组4例患者伤口裂开延期愈合外,其余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实验组未出现生物膜暴露,骨粉流失等症状。术后6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复发症状,因囊肿所导致的移位膨隆软硬组织基本恢复至正常位置。2、术后随访检查OC累及牙恢复正常功能情况,其中实验组45颗、对照组144颗,经过两组受累牙数和囊肿所致丧失正常功能牙数的差异分析,得出P>0.05,说明两组受累牙数、囊肿所致丧失正常功能牙数无显着差异,即两组具有可比性。3、术后3、6、12个月复查囊肿所致丧失功能患牙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情况,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丧失功能患牙恢复正常功能情况优于B组,疗效更佳。4、实验组口腔CBCT及全景片检查结果术后3月,影像学检查发现实验组OC遗留骨腔内根尖骨增量区灰度值明显高于内自体血愈合区;骨增量区已形成部分新骨,灰度值略高于毗邻健康骨组织,而自发愈合区成骨不明显,与术前变化不大。术后6月,OC遗留骨腔已明显缩小至正常范围,根尖骨增量区骨纹理逐渐形成,骨整合有序进行,隐约可见骨腔边界,但骨密度尚不均匀;而自发愈合区成骨尚在缓慢进行,尚未见明显骨小梁结构,仍可见骨腔透射影像。术后12月可见根尖植骨材料大致吸收,骨纹理清晰可见,与周围骨密度接近,基本无明显界限;自发愈合区骨密度较6月时稍增高,但成骨质量明显差于根尖骨增量,部分病例骨腔中心仍可见局部低密度影像。结论1、在牙源性颌骨囊肿摘除术中采用保留根尖联合引导骨再生的方法,通过术后12月的随访,未见囊肿的复发。2、在牙源性颌骨囊肿术中采用根尖保留联合引导骨再生有利于囊肿累及牙齿的保留和加速松动患牙的稳固。3、根尖保留联合引导骨再生刺激了牙源性颌骨囊肿术中骨腔根尖部的骨再生,此术式是可行的,有利于术后修复重建工作的开展,为囊肿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陈光灿[5](2020)在《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的血管灌注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新鲜头颅标本的血管灌注及解剖学研究,探索颞区软组织解剖层次的划分,以及颞部血管在颞区的分布,从而确定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的解剖要点。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及临床随访,评价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应用于颞下颌关节外科的有效性、稳定性与安全性。材料与方法:(1)选用新鲜头颅标本5具,于颈中部经颈外动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入路行乳胶血管灌注,灌注完成后行局部解剖研究,记录颞区软组织解剖层次和颞中血管分布。(2)回顾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病区就诊并手术治疗的各种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135例,术中均应用了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对术后1周内影像学资料中髁突(或移植骨)与关节窝之间的软组织瓣厚度进行测量,以评价其即刻有效性。对于有术后1年以上的影像学复查资料者,比较软组织瓣在术后1周内与1年的厚度,以评价其长期稳定性。同时通过临床或电话随访,记录感染、强直、秃发、耳前区凹陷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5具头颅标本均灌注完成,局部解剖后显示在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之间存在颞中筋膜层,并可获得带有独立脂肪组织的筋膜脂肪瓣。颞中动脉自颧弓水平由颞浅动脉分出,向深部穿行进入颞深筋膜,为颞中筋膜、颞深筋膜和部分颞肌的主要血供。影像学随访纳入的135例患者(170侧关节)中包括晚期颞下颌关节内错乱或骨关节病22例(24侧);特发性髁突吸收8例(14侧);颞下颌关节强直63例(90侧);颞下颌关节及颅底区肿瘤或类肿瘤性疾病42例(42侧)。术后1周内影像学检查均可见髁突(或移植骨)与关节窝之间有软组织混杂信号影将二者完全分隔开,平均厚度(4.21+1.24)mm。其中67例(80侧关节)有1年以上影像学复查资料者,术后1周内平均厚度为(5.45+2.32)mm,术后1年时平均厚度为(5.04+2.14)mm,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平均厚度下降约8%。临床随访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以独立的解剖层次为主体,有独立的颞中血管蒂供血,可广泛应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外科中,术后组织瓣感染发生率低,对供区外形影响较小,具有长期稳定的优势。

焦琨[6](2020)在《巴曲亭和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对比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商品名:巴曲亭)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观察两种止血方法对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以肿胀、炎性反应为主的术后并发症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2.探讨应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减轻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以肿胀、疼痛及炎性反应为主的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选取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进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患者共计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2.巴曲亭组患者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于拔牙窝内置入巴曲亭粉末;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于拔牙窝内置入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于拔牙窝内置入巴曲亭粉末及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空白组仅单纯进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术后牙槽窝内无其他特殊处置。3.观察患者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30分钟出血情况,术后出现干槽症的情况,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的疼痛程度,包括自发痛以及吞咽痛。测量并计算得出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的开口受限程度以及局部肿胀程度,术后第7天颌面部皮肤淤青及局部炎性硬结发生的情况。4.比较4组患者拔牙后的以局部肿胀、炎性反应及疼痛等为主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结果:1.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3天局部肿胀程度,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小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巴曲亭组及空白组(P<0.05)。2.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1天及第3天开口受限程度,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小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3.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7天颌面部皮肤淤青或局部炎性硬结率,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小于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4.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1天自发痛程度,中位阻生牙患者,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低于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5.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1天吞咽痛程度,女性患者,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低于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6.各组患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30分钟口内均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7.各组患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均未见干槽症发生。结论:1.应用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以减少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颌面部局部炎性硬结和皮肤淤青的发生,更可有效的降低张口受限程度及局部肿胀程度等,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2.应用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以减轻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第1天女性患者的吞咽痛及中位阻生牙患者的自发痛,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王秀婷[7](2020)在《四种缝线在口腔软组织缝合应用效果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于口腔环境及口腔黏膜结构的特殊性,在口腔黏膜手术或外伤缝合后,往往术后反应较重。减轻术后反应的因素较多,其中缝合材料的选择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缝线种类很多,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比较四种缝线在比格犬口腔黏膜软组织缝合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希望可以为日后口腔医生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6只1岁比格犬后腿处行肌肉注射麻醉,3%过氧化氢液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口腔,碘伏消毒比格犬头颈部及术区黏膜,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浸润麻醉,双侧上颌双尖牙区颊侧黏膜处各作1个切口,近中至远中分别按PGA可吸收线、尼龙线、丝线、80X,10%PDMS coated UHMWPE线依次进行单纯间断缝合,实验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抗炎处理。术后3天、7天拍照观察记录口腔黏膜缝合处的大体情况(线周肿胀情况、食物粘接、线结安全、因缝线滑脱导致的伤口裂开4个方面),同时缝线及周围组织行块状切除,取下的样本拆除缝线后进行固定和包埋、后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行线周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大体观察方法选用卡方检验,当出现单元格数值小于5时,依据Fisher精确概率法,在p<0.05的时候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则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法,同样地,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大体观察6只实验比格犬均成活至实验结束。无论3天还是7天,在线结安全方面,PGA可吸收缝线均有脱落且脱落数目最多。同样地,四类缝线均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线周炎症反应现象,其中丝线反应最为强烈。食物粘接方面,丝线多于其他三种缝线,7天时丝线食物粘接现象最明显。伤口裂开方面,仅一例可吸收线的缝合处由于缝线消失而出现显着的伤口裂开现象。2、组织学观察3天可见:可吸收线和80X,10%PDMS coated UHMWPE线线周炎症反应呈轻度居多,尼龙线中等,而丝线则呈现出较重且密集的炎症细胞沿线周广泛浸润的现象,部分线周可见肉芽组织生成。7天可见:相较于3天,所有缝线的炎症反应均加重,其中丝线均呈重度的炎症反应(可见肉芽组织、部分液化坏死现象),而尼龙线、80X,10%PDMS coated UHMWPE线炎症呈中度居多,可吸收线线周炎症反应程度相对较平均。大多数样本在3、7天可看到线周纤维组织的生成而未见明显上皮组织生成。3、统计学分析大体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在3天、7天时的线结安全方面,采用可吸收线、尼龙线、丝线、80X,10%PDMS coated UHMWPE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可吸收线的线结安全性较低。四种缝线线周红肿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天和7天P值分别为P=0.793和P=0.141。当考虑伤口裂开时,四种缝线在3天和7天之间的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1.000)。在3天时,可吸收线等其他三种缝线的食物粘接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14),在7天时,4种缝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可以发现使用丝线的食物粘接情况要显着高于其它3种缝线。组织学统计经Kruskal Wallis方法检验,结果表明:3、7天丝线的炎症等级显着高于其他三种缝线(p<0.05);其他三种缝线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7天时四种缝线的上皮形成、纤维组织生成、肉芽组织生成之间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1、丝线食物粘接情况最严重,可以引发较严重的组织反应,易形成缝合脓肿2、可吸收线的线结安全性较低。3、尼龙线、可吸收线、80X,10%PDMS coated UHMWPE线的炎症反应无差异,均呈轻中度炎症反应。

张运[8](2020)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骨替代材料改善牙槽嵴位点保存术的效果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牙齿拔除后,对拔牙窝进行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以拔牙后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位点保存术(Bio-Oss?骨粉+屏障膜)作为对照,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ogen,PR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两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保存情况,并研究早期软组织愈合和术后疼痛感觉的效果,通过对比观察,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特点以及局限性,为PRF联合骨移植材料应用于拔牙窝的处理中提供新的临床证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因外伤,牙周病,慢性根尖周炎等需要拔除后进行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36例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8岁-65岁,36个拔牙位点分成两组:PRF混合Bio-Oss?骨粉组(实验组)和单独使用Bio-Oss?骨粉组(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在术后1周临床评估早期软组织愈合和疼痛感觉情况。利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间影像学和临床结果分析显示在骨宽度变化(实验组-1.09±0.42mm vs.对照组-1.35±0.22mm,z=-2.63,P=0.01<0.05)和术后疼痛感觉(实验组2.39±1.20 vs.对照组3.39±1.65,t=-2.083,P=0.04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骨高度变化(实验组-1.48±0.40mm vs.对照组-1.49±0.23mm,z=-1.49,P=0.13>0.05)和软组织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这项临床回顾性实验研究发现,PRF混合Bio-Oss?骨移植材料适用于拔牙窝的处理,在牙槽嵴保存术中利用PRF混合Bio-Oss?骨移植材料可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和减轻术后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拔牙窝处理手段。由于本实验是回顾性研究,因此PRF混合Bio-Oss?骨移植材料处理拔牙窝的大样本量的临床效果和组织学分析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尹霞,刘海鹏,张维,李腾海,王家琪,张舵[9](2019)在《颌面部电锯伤急诊一期整形美容修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颌面部电锯外伤患者的一期急诊美容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颌面部电锯伤患者,一期急诊行整形美容修复,全程预防瘢痕形成,行干预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1例术后2周出现腮腺瘘,1例患者出现凹陷性瘢痕,经干预治疗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无需二期手术修复。结论:颌面部电锯伤患者尽管创面污染严重、创缘碾挫不齐,经仔细清创、一期美容修复后,面部结构精细复位,效果满意。

李一颖[10](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二、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牵张成骨中的表达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牵张成骨的研究背景
    二、牵张成骨细胞实验的背景
    三、骨膜蛋白的研究背景
第一章 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牵张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住院病例1
    参考文献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住院病例2
    参考文献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住院病例3
    参考文献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住院病例4
    参考文献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住院病例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介
临床病例

(3)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及骨缺损成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根尖保留联合引导骨再生在颌骨囊肿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B:病例报告
附录C: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D:综述
    参考文献

(5)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的血管灌注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1.颞区解剖研究概述
    2.颞区软组织瓣的应用现状
    3.颞区软组织瓣在颞下颌关节修复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颞区血管乳胶灌注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大体标本
        2.2 血管灌注实验材料
        2.3 前期准备
        2.4 血管乳胶灌注方法和后处理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在TMJ外科临床应用回顾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PMTFFF的制备步骤
        2.3 影像学检查方法
        2.4 影像学评价指标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的长期影像随访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病历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3 影像学评价指标
        2.4 临床评价指标
    3.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巴曲亭和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1章 文献回顾
第2章 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
    2.1 材料
        2.1.1 病例材料
        2.1.2 药物与材料
        2.1.3 器械与设备
        2.1.4 手术操作步骤
        2.1.5 观察项目及指标
        2.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肿胀程度
        2.2.3 开口受限程度
        2.2.4 颌面部局部炎性硬结及皮肤淤青
        2.2.5 疼痛程度
        2.2.6 术后出血及干槽症
    2.3 讨论
        2.3.1 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
        2.3.2 巴曲亭及医用胶原蛋白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3.3 小结
    2.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四种缝线在口腔软组织缝合应用效果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实验缝线及常规手术器械
    3.实验药物试剂
    4.实验标本处理的药物试剂
    5.实验设备
    6.手术及评价方法
    7.统计方法
(三)结果
    1.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统计学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缝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骨替代材料改善牙槽嵴位点保存术的效果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主要手术仪器和材料
    2.3 手术及种植治疗方案
        2.3.1 术前准备
        2.3.2 牙槽嵴保存手术过程
        2.3.3 种植手术手术过程
        2.3.4 种植修复过程
    2.4 术后随访
    2.5 观察指标及评估
        2.5.1 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情况
        2.5.2 临床评估早期软组织愈合情况
        2.5.3 术后不适评分情况
    2.6 统计分析及方法
3 结果
    3.1 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情况
    3.2 临床评估早期软组织愈合情况
    3.3 术后不适评分情况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5.1 PRF组织修复机制和临床应用
        5.1.1 L-PRF组织修复机制和临床应用
        5.1.2 A-PRF组织修复机制和临床应用
        5.1.3 I-PRF组织修复机制和临床应用
    5.2 PRF在牙槽嵴位点保存上的优势
        5.2.1 牙槽嵴位点保存术
        5.2.2 牙槽嵴位点保存术植骨材料
        5.2.3 PRF三维纤维网在牙槽嵴位点保存上的优势
        5.2.4 PRF生长因子在牙槽嵴位点保存上的优势
        5.2.5 PRF单独作为移植材料或联合骨移植材料在牙槽嵴位点保存上的优势
    5.3 本研究在PRF在改善预后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5.4 本研究存在的限制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临床中的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9)颌面部电锯伤急诊一期整形美容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处理方法
        1.3.1 麻醉:
        1.3.2 止血:
        1.3.3 清创:
        1.3.4 修复:
        1.3.5 缝合:
        1.3.6 术后注意事项: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3.2 病例2:
    3.3 病例3:
4 讨论

(10)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2 评价方法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3.1 标记点标注
        3.2 测量长度标注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3.4 计算公式
    4 检验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主观评价结果
    2 客观评价结果
讨论
    1 异位解剖结构
    2 评价方法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骨膜蛋白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牵张成骨中的表达及作用[D]. 陈金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D]. 胡越涵.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口腔生物膜与骨替代材料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D]. 胡爽. 郑州大学, 2020(02)
  • [4]根尖保留联合引导骨再生在颌骨囊肿术中的应用研究[D]. 丁翔.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带蒂颞中筋膜脂肪瓣的血管灌注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光灿.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巴曲亭和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效果分析[D]. 焦琨. 吉林大学, 2020(08)
  • [7]四种缝线在口腔软组织缝合应用效果的对比[D]. 王秀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骨替代材料改善牙槽嵴位点保存术的效果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张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颌面部电锯伤急诊一期整形美容修复[J]. 尹霞,刘海鹏,张维,李腾海,王家琪,张舵. 中国美容医学, 2019(06)
  • [10]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可吸收缝线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