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率对短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放养率对短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一、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却国萍[1](2021)在《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对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各植物功能群在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下的变化特点及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探究,并基于植物功能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Topsis分析对草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植物功能群对不同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下的响应特点。旨在确定合适的放牧强度和合理放牧方式,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牧增加了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降低了一、二年生草和灌木及半灌木的密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禾草密度占比逐渐增加;春季放牧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的占比。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禾草、一、二年生植物、灌木及半灌木生物量逐渐减少,多年生杂类草生物量则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功能群生物量在对照(CK)及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中牧(SA1)处理内均较大,但在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中牧(SA4)和全年重度放牧(SA3)处理内较低;春季休牧后放牧增加了多年生禾草、一、二年生植物、灌木及半灌木的生物量占比,但降低了多年生杂类草的生物量占比。3.不同放牧强度下,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植物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在全年中度放牧(SA5)最强,空间分布复杂,空间依赖性弱;对照(CK)内最弱,空间分布均匀,空间依赖性强;灌木及半灌木的空间异质性在全年重度放牧(SA3)最强,空间分布复杂,空间依赖性弱;在全年中度放牧(SA5)最弱,空间分布均匀,空间依赖性强。4.春季休牧后各功能群密度具有较弱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分布较均匀,而春季放牧,各功能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则增强,且空间分布较为复杂。5.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中牧的调控方式是草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全年重度放牧在草地利用中表现最差。

熊梅[2](2020)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与土壤空间格局对载畜率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旱生性最强的一类草原,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利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境破碎化,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呈现出斑块状分布的特点。研究放牧干扰下植物、土壤空间格局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作用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草地群落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的围封放牧样地,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1)在群落水平探讨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对载畜率的响应,并针对群落中4种主要植物: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优势种冷蒿(Artemisia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主要伴生种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采用格局分析、生态位、空间自相关、半方差函数、克里格差值等方法对4种植物和土壤碳、氮的空间格局特征及植物与土壤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载畜率的响应进行研究;(2)针对以4种植物为主的草地斑块,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探讨物种组成、物种更替和多样性变化对载畜率的响应、同时分析斑块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碳、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及耦合关系。旨在从群落和种群(斑块)水平上揭示了草地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养分耦合关系对放牧的响应,阐明长期放牧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转变的差异和成因,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和天然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载畜率下群落物种多样性、主要植物密度—土壤空间异质性及二者关系(1)群落物种丰富度(Margelef)、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Pielou)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在HG区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及银灰旋花等4种主要植物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的格局。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聚集强度降低,生态位变宽,冷蒿和银灰旋花的聚集强度提高,生态位变窄。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随载畜率的增加而增加,二者的种间竞争作用加强,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冷蒿和银灰旋花之间或二者与短花针茅或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降低,在群落中的地位减弱。(2)载畜率对4种植物种群密度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密度逐渐增加,冷蒿密度先增加后降低,银灰旋花密度降低;4种植物的密度总和随载畜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载畜率下4种植物的空间分布不同,在CK区,短花针茅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其他物种虽能形成聚集分布的斑块,但空间连续性差,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放牧提高了短花针茅总的空间变异,斑块面积变大,使冷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种群得以扩张,空间上形成斑块状分布、梯度分布或圈层结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3)不同载畜率对土壤全碳、全氮及碳氮比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CK相比,LG和HG区土壤全碳含量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增加,空间自相关程度降低;在MG区,土壤全碳的空间结构性较差,主要受随机因素影响。土壤全氮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自相关范围在MG区最低,而在HG区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LG与CK区相似。土壤碳氮比在HG区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而在其他处理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并且LG和HG区提高了土壤碳氮比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而MG区的空间自相关范围相对较低。土壤全碳在MG区空间连续性较差,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其他处理的空间连续性较好,表现为相联结或梯度分布的斑块结构特点。土壤全氮整体上表现为梯度分布的特点,空间连续性较好,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土壤碳氮比在CK和MG区表现为梯度分布并结合若干较小斑块的分布特点,而在LG和HG区呈现出斑块联结分布,并且斑块面积较大。物种多样性和密度特征主要受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而受土壤碳影响较小。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密度以及4种植物密度总和与土壤氮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而冷蒿和银灰旋花密度主要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全碳和碳氮比的空间异质性与LG区关系较为密切。2.斑块水平物种多样性、主要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碳、氮含量及耦合关系对载畜率的响应(1)以短花针茅斑块为背景(基质),载畜率和斑块位置对冷蒿斑块α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但冷蒿斑块物种相似性(β多样性指数)受载畜率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LG<MG<CK。无芒隐子草斑块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受载畜率显着影响,在不同载畜率下表现为:LG>CK>MG>HG,均匀度指数受载畜率和斑块位置交互作用的影响。载畜率和斑块位置对银灰旋花斑块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有显着影响,而均匀度指数只在斑块位置间差异显着(在斑块中心显着低于边缘和外部)。(2)放牧降低了各种群斑块的地上生物量,但短花针茅个别月份(8月和9月)的生物量在放牧区较高。随载畜率增加,冷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全碳、碳氮比降低,全氮升高,而短花针茅全碳、全氮增加,碳氮比降低。在生长初期冷蒿、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全氮含量较高,全碳和碳氮比在生长后期较低,而短花针茅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根系深度的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在不同月份、载畜率间的差异因植物种类和土层深度而异;除冷蒿和无芒隐子草根系碳、氮含量外,4种植物地上、根系和土壤对应的氮和碳含量之间均表现为极显着的正或负相关关系(P<0.01)。综合所有载畜率数据,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与地上全碳、土壤碳氮含量关系密切,各指标含量较高,而银灰旋花则表现为较高的地上和根系全氮含量。

王占文[3](2020)在《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主要灌木种群对近邻草本植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草地灌丛化将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不同载畜率放牧下荒漠草原主要灌木种群对近邻草本植物的影响研究有助于解释荒漠草原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作用。本论文拟对不同载畜率处理下,4种主要灌木种群与近邻草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揭示载畜率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区组,每个区组有4个载畜率梯度,载畜率分别为0(CK)、0.91(LG)、1.82(MG)、2.71(HG)SE·hm-2·halfyear-1,在各处理小区选定驼绒藜、冷蒿、小叶锦鸡儿、木地肤4种当地的主要灌木各3株,标记为1、2、3号。灌木近邻草本的植物数量特征在选定的灌木周围半径50cm范围内测定。每年5月底,以选定灌木为中心描述半径为50cm的8个扇形样方内草本植物的种类、盖度、密度、高度,并在描述完成后将2号植株齐地面去除,每半个月检查一次,长出新的继续去除,以测定灌木去除对近邻草本的作用;8月底,对选定灌木周围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进行分种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草地上灌木的密度显着下降,而一二年生植物却明显增加;2.灌木去除后近邻草本植物显着增加,说明,荒漠草原灌木的生长对其近邻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上的主要灌木和近邻草本植物存在竞争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对外界资源供给利用的互补性。载畜率的增加并没有使该类草地的灌丛化加剧,反而降低了荒漠草原灌木的比例,说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是控制灌草组合比例的因素之一。

杨阳[4](2020)在《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a)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研究》文中指出荒漠草原是欧亚大陆旱生性最强、生产力最低的草地类型,在生态学上具有独特性。放牧是荒漠草原最直接、最经济、也几乎是唯一的利用方式。载畜率是放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和功能等的决定性因素。根际是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界面,对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载畜率影响荒漠草原植物根际微环境养分特征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无芒隐子草为研究对象,依托2004年建立的长期季节性放牧实验平台(包含4个载畜率水平: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研究了载畜率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明荒漠草原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差异,揭示荒漠草原植物对养分贫瘠、干旱等环境的适应策略和机理,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显着增加了无芒隐子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养分(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全量养分(全碳和全氮)的含量(P<0.05)。不同载畜率无芒隐子草根际土壤pH、含水量和全氮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P<0.05),铵态氮、有效磷、全碳和全磷含量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在中度和重度放牧处理,根际土壤的C:P和N:P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P<0.05)。(2)放牧对无芒隐子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不显着(P>0.05),但显着改变了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P<0.05);放牧显着降低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P<0.05),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影响不显着(P>0.05)。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均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P<0.05)。(3)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主要微生物类群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P<0.05)。铵态氮和硝态氮是调控无芒隐子草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P<0.05),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碳/氮/磷值影响无芒隐子草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P<0.05),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无芒隐子草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不显着(P>0.05)。

乔荠瑢[5](2020)在《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分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蘖是草原禾草最主要的营养繁殖方式,对于维持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荒漠草原建群植物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长期放牧试验平台(包括: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分蘖特征(枝条数,株丛径,枝条高度,单株地上生物量及枝条单枝重)及其影响因子(贮藏养分,内源激素)变化,并克隆分蘖相关基因(MOC1),分析其在不同载畜率下表达量的变化,旨在探讨短花针茅分蘖特征对载畜率的响应机制,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短花针茅单株分蘖数、营养枝数、株丛径、单个枝条重及单株地上生物量在HG处理下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生殖枝数在MG处理下显着高于CK(P<0.05);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均随载畜率增大而降低(P<0.05)。(2)短花针茅茎基贮藏总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05),还原糖含量在HG处理下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粗蛋白含量在HG处理下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0~10 cm根系贮藏总糖含量在MG处理下显着低于CK(P<0.05);短花针茅叶片叶绿素含量和CTK/IAA比值在HG处理下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内源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和赤霉素(GA3)含量随载畜率增大而增多(P<0.05)。(3)短花针茅分蘖相关基因MOC1片段与水稻分蘖基因MOC1同源性为86%;HG处理下该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4)短花针茅单株分蘖数与茎基贮藏粗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其内源激素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TK/IAA 比值和MOC1基因表达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5)短花针茅分蘖相关基因MOC1的表达在HG处理下受到抑制(P<0.05),而内源激素含量在HG处理下显着增加(P<0.05),抑制短花针茅分蘖发生。综上,与其他处理相比,HG处理下短花针茅单株分蘖数显着减少,株高显着降低,单株地上生物量降低(P<0.05)。

宋晓辉[6](2020)在《不同载畜率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不同载畜率放牧后降水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基于长期放牧为前提背景,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开展了模拟降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设计放牧试验,分3个区组即3次重复,每个区组4个不同载畜率处理,分别是对照、轻度载畜率、中度载畜率和重度载畜率,共12个小区。在每个载畜率处理下增设4个不同模拟降水处理,分别是减少自然降水50%、自然降水、增加自然降水50%和增加自然降水100%。试验期间,在每个模拟降水处理小区内测定了植物根系现存量、根系净生长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全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等指标并计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得出了以下的研究结果:(1)在2018年和2019年,不同载畜率处理下植物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没有发生显着变化;减水50%处理显着降低了根系现存量,减水和增水处理都显着降低了根系净生长量。(2)不同载畜率处理对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全碳含量、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而土壤全氮含量在中度和重度载畜率下显着低于对照和轻度载畜率。水分的添加显着增加了土壤湿度,但土壤温度、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着水分的添加呈现显着下降的趋势,模拟降水处理对土壤全碳含量没有产生影响,土壤氮磷比在增水100%处理显着高于自然降水。(3)模拟降水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对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温度产生显着的负效应,土壤湿度的增加直接促进了土壤呼吸速率。

张爽[7](2020)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具有特殊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生态脆弱性和放牧敏感性。由于不同植物种群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作用及种群间相互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建群种短花针茅和优势种无芒隐子草与碱韭)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不放牧区(CK)、中度放牧区(MG)和重度放牧区(HG)各一个,每个放牧处理三次重复;在2015年~2019年,采用随机取样法获取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及地上现存量数据,采用机械取样法获取主要植物种群空间数据,并测定土壤养分数据。结合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典范主分量分析和地统计分析等从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生态位、土壤资源分配格局以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作用和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和放牧年限的延长,短花针茅种群密度、重要值和地上现存量逐渐降低。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及地上现存量在干旱的年份占群落的比值较大;随着放牧年限的延长,主要种群的占比下降。(2)当植物种群处于同一密度分布状态时,其种间亲和性呈对称性形式。主要植物种群中等密度存在情况下,种间的亲和性表现最强,高密度存在情况下,种间亲和性表现最弱。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种群在相对低密度存在情况下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中等密度分布区域下空间分布变异性最小。碱韭植物种群在相对高密度存在情况下空间分布的复杂性较大。(3)不同放牧处理下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群落中其它植物种群,且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大于短花针茅和碱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建群种短花针茅和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的生态位宽度逐渐增大,碱韭的生态位宽度逐渐降低。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与种对间的竞争能力有关,也与种对间的亲和程度有关,且存在不对称性。(4)放牧使得主要植物种群间向正关联方向发展,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内关联较弱的植物种对间关联作用消失。不同放牧处理下,物种间亲和关系与竞争关系均存在不对称性。放牧干扰导致植物种群种内竞争强度增加,种间竞争强度减弱;在中度放牧强度下,种间亲和程度表现最高。(5)无论是否存在放牧干扰,且放牧强度如何变化,主要植物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尺度逐渐增大,且随着尺度的增加由随机分布逐渐变为聚集分布。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具有特异性,中度放牧处理下,碱韭种群空间分布变异性最为复杂,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空间变异复杂性与之相反。(6)放牧增加了土壤氮元素含量,降低了土壤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无放牧干扰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空间分布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放牧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重度放牧能够使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加强,适度放牧使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减弱。(7)受放牧强度与土壤资源限制的影响,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碱韭和无芒隐子草)间相互关系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受密度效应的响应最为强烈。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钾元素的含量对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和空间分布等影响较大,植物种群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受植物种类的影响,碱韭和无芒隐子草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大于短花针茅。

古琛[8](2019)在《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文中提出荒漠草原是欧亚大陆旱生性最强、生产力最低的草地类型,在生态学上具有独特性。放牧是荒漠草原最直接、最经济、也几乎是唯一的利用方式。载畜率是放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和功能等的决定性因素。生物量作为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主要体现,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及优势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分配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试验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2003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建立,包含4个载畜率水平(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的长期季节性放牧实验平台上,从2013年到2016年研究了载畜率对植物群落和4种优势植物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ammannii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为荒漠草原的可持续放牧管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荒漠草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群落总生物量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但年份以及载畜率与年份的交互作用对群落总生物量影响不显着(p>0.05)。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而且年份对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也均显着(P<0.001)。载畜率与年份的交互作用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显着(P<0.001),说明群落地上生物量对载畜率的响应受降水的影响,而且在降水多的2013和2016年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的程度更大;而载畜率与年份的交互作用对地下生物量无显着影响(P>0.05)。(2)4种优势植物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冷蒿和银灰旋花的总生物量均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而且年份对4种优势植物总生物量的影响显着(P<0.001)。载畜率与年份的交互作用仅对无芒隐子草和冷蒿总生物量的影响显着(P<0.001),二者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的程度在降水较多的2013和2016年更大。4种优势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而且年份对4种优势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显着(P<0.001)。载畜率与年份的交互作用仅对无芒隐子草和冷蒿的地上生物量以及无芒隐子草的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显着(P<0.001),他们随载畜率增大而降低的程度在降水较多的2013和2016年更大。(3)载畜率和年份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短花针茅、冷蒿和银灰旋花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的百分比均有显着影响(P<0.01),短花针茅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的百分比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大(P<0.001),冷蒿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银灰旋花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在大多数年份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无芒隐子草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的比例一直保持稳定,不受载畜率和年份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P>0.05)。(4)群落根冠比随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大(P<0.01),而且还受年份(P<0.001)和载畜率与年份交互作用的影响(P<0.05),群落根冠比随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大的程度在降水较少的2014和2015年更大。群落生物量在不同载畜率下均表现为向地下权衡,而且与CK相比,放牧处理使生物量向地下的权衡增大,但不同年份间略有差异。(5)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根冠比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增大(P<0.05),但载畜率对冷蒿根冠比的影响不显着(P>0.05)。年份对4种优势植物的根冠比均有显着影响(P<0.001)。载畜率与年份的交互作用仅对无芒隐子草根冠比的影响显着(P<0.001),说明无芒隐子草根冠比对载畜率的响应受降水的影响。4种优势植物的生物量在不同载畜率下多表现为向地下权衡,与CK相比,放牧使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生物量向地下的权衡增大,使冷蒿生物量向地下的权衡减小,但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和冷蒿的地上地下多表现为等速生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地上地下多表现为异速生长,而且地下的生长速率更大,但是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6)短花针茅有性生殖器官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百分比在LG和MG显着高于CK和HG(P<0.001);冷蒿有性生殖器官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百分比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01)。短花针茅和冷蒿的生物量在不同载畜率下均向营养生长权衡。短花针茅和冷蒿的营养生长与生殖在不同载畜率下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而且营养生长的速率大于生殖的速率。4种优势植物的株高、叶片长度、厚度、干物质量、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P<0.05)。

闫宝龙[9](2019)在《不同载畜率下的荒漠草原灌木-草本植物相互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是草原上最广泛的人类活动,近年来放牧干扰下的木本植物动态是草地生态学和草原管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学侧重于木本植物的动态变化机制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草原管理更侧重于木本-草本植物的理想比例和可持续利用。由于不同植物种群(或者功能群)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植物种群(或者功能群)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为探讨荒漠草原灌木半灌木(下称“灌木”)与草本植物关系在不同载畜率下的响应特征和规律,研究以荒漠草原长期(2004-2018年)控制载畜率[0、0.91、1.82、2.71 sheep.hm-2·halfyr1,分别代表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试验为基础,在2016年至2018年,采用同心圆样方法(半径分别为 0.25 m、0.5 m、0.75m和 1 m)监测冷蒿(Artemisia frigida)、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4 种荒漠草原主要灌木及其邻近范围(半径1 m)植物的个体数量特征和上壤特性。样地法(40 m×40 m)测定小叶锦鸡儿和驼绒藜的相对位置,在样地中用系统取样的小样方(50cm×50 cm)调查植物个体数量特征。以时间序列上:(2004-2017年)荒漠草原灌木-草本植物的动态变化为基础,采用方差分析对比不同载畜率下灌木个体数量:特征和灌木近邻范围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草冷蒿]、功能群(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灌木半灌木、一二年生植物)、群落密度的差异以及对比不同方向上.(东、南、西、北)灌木近邻范围主要植物种群、功能群、群落密度的差异,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灌木近邻范围土壤特性的异质性以及主要灌木种群(冷蒿、木地肤、小叶锦鸡儿和驼绒藜)密度、主要草本种群(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密度、植物功能群密度、植物群落密度和现存量的空间分布,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灌木与近邻植物种群、功能群、群落的相互作用以及灌木与土壤特性的相互关系,探讨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下灌木-草本植物在多组织尺度上的消长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显着的影响。伴随放牧年限和载畜率的增加,草本植物对群落的控制作用增强(2014-2017年,MG、HG的地上现存量高于90%),以短花针茅为代表的多年生禾草功能群在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灌木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连续10年放牧(LG、MG、HG)后,灌木的累积地上现存量趋于平缓;冷蒿、木地肤、小叶锦鸡儿、驼绒藜的个体数量特征总体上呈下降的变化规律。(2)冷蒿和木地肤对近邻0.25 m范围之内的植物种群密度、功能群密度和群落特征具有影响,小叶锦鸡儿和驼绒藜对近邻植物种群密度、功能群密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可达0.50 m左右。灌木半灌木对近邻植物具有方位效应,但是不同灌木物种对方向的影响存在差异。(3)冷蒿、木地肤、小叶锦鸡儿和驼绒藜对近邻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距离效应、方位效应、物种效应和载畜率效应。距离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木为中心的0.50 m范围之内,而4种灌木在方位效应、物种效应和载畜率效应方面表现各异。4种灌木对近邻0.5 m的土壤环境(温度、水分、pH值)具有影响,越靠近灌木影响越明显。土壤温度均表现出北面最低,冷蒿、木地肤近邻范围的土壤水分北面最低,而小叶锦鸡儿、驼绒藜近邻范围(约0.2 m)的土壤水分较低。(4)载畜率对灌木-草本植物关系的影响具有多维性。种群水平上,冷蒿与短花针茅呈竞争关系,与无芒隐子草呈亲和关系,其种间竞争激烈;木地肤、小叶锦鸡儿、驼绒藜与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冷蒿)呈消长关系。功能群水平上,冷蒿、驼绒藜与一二年生植物呈竞争关系;木地肤与多年生杂类草呈亲和关系,与灌木半灌木呈竞争关系,而与一二年生植物呈消长关系;小叶锦鸡儿对多年生杂类草和一二年生植物有庇护作用,而与灌木半灌木呈竞争关系。群落水平上,冷蒿与近邻植物呈竞争关系;木地肤与近邻植物呈竞争关系且有利于提高其近邻范围的物种数;小叶锦鸡儿、驼绒藜高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植物群落的高度、密度和物种数。(5)空间分布分析表明,种群水平上,伴随载畜率的增加,灌木种群空间分布的缀块性增强,斑块的尺度和连通性减小,密度逐渐降低;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在各载畜率下的空间分布均具有较好的斑块性和连通性,伴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密度呈增加的趋势,而无芒隐子草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功能群水平上,伴随载畜率的增加,多年生禾草密度呈增加的趋势,而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植物的密度呈降低的趋势。群落水平上,伴随载畜率的增加,群落密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群落地上现存量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无论放牧与否,种群、功能群和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结构因素所决定。(6)按照组织层次的顺序,冷蒿和小叶锦鸡儿对主要植物种群、功能群和群落的影响能力逐渐下降,驼绒藜的影响能力呈增加的趋势,木地肤的影响能力基本一致。伴随距离增加,灌木对近邻植物和土壤的影响作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载畜率的影响。载畜率调控下,灌木与草本植物种群、功能群和群落的关系愈加复杂。典型相关的3层关系体现冷蒿、木地肤以及驼绒藜对主要植物种群、功能群和群落的影响;载畜率对植物种群、功能群的影响具有多维性,而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张军[10](2019)在《放牧和水热条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是欧亚大陆半干旱草原的重要组成类型,是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对环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的极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放牧是该类草原主要的草地资源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放牧利用与水热条件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草原植物对放牧利用与水热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与自我调控机理,对保护荒漠草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试验样地,通过对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气象因子的长期监测,探讨在禁牧与重牧处理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之间、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水热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植物功能群之间的状态格局与转移过程,进而揭示放牧利用与水热变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与影响机制。基于2005-2015年的长期放牧试验数据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水热条件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和累加效应。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降水的时滞累加响应有所差别。重度放牧减弱产草高峰期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对水热耦合的响应程度,但对产草高峰期地上现存量关于生长季降水的时滞累加(时滞期为1个月,累加期为2个月)响应影响很小。2.重度放牧不改变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水热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不论在禁牧区还是重牧区,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均与累积降水量正相关、与累积温度负相关;物种丰富度与累积降水和温度均呈现正相关。然而,重度放牧减弱累积降水对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影响的边际效应。3.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受放牧利用和降水年份类型的影响。不论在禁牧区还是重牧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在湿润年都显着大于干旱年。不论降水年份类型如何,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在禁牧区都显着大于重牧区。然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属性却不受放牧和降水年份类型的影响,两两之间始终保持线性正相关关系。4.放牧差异化地影响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方差解释比例。不论在禁牧区还是重牧区,水分条件对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的影响始终大于温度条件。但重度放牧显着减小水热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方差解释比例,而且在禁牧区水分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大于温度条件,在重牧区温度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大于水分条件。5.重度放牧和降水年份类型对植物功能群的年际间状态格局与转移过程产生显着影响。一方面,长期连续重度放牧不影响C3植物和优势种植物的地上现存量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减小木本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由湿润年变为正常年或干旱年时,重度放牧促进C4植物向C3植物转移、非优势种植物向优势种植物转移、非禾本植物向禾本植物转移;然而,在干旱年或正常年变为湿润年时,重度放牧促进C3植物向C4植物转移、优势种植物向非优势种植物转移、禾本科植物向非禾本科植物转移。此外,不论降水年份类型如何,长期重度放牧的累积效应表现出对木本植物向草本植物转移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水分因子是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主要控制因子,长期重度放牧表现出对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之间关系的影响较小,但对不同植物功能群之间的状态格局与转移过程的影响显着。植物功能群状态格局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因此,研究放牧利用和水热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对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功能群的研究
    1.2 放牧对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1.3 放牧对植物种群及功能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1.4 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取样设计
        2.3.2 系统取样样方各功能群地上现存量匹配
        2.3.3 植物群落功能群划分
        2.3.4 草地综合评价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对多年生禾草功能群的影响
        3.1.1 放牧对多年生禾草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3.1.2 放牧对多年生禾草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
    3.2 放牧对多年生杂类草功能群的影响
        3.2.1 放牧对多年生杂类草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3.2.2 放牧对多年生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
    3.3 放牧对一、二年生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3.1 放牧对一、二年生植物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3.3.2 放牧对一、二年生植物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
    3.4 放牧对灌木和半灌木功能群的影响
        3.4.1 放牧对灌木和半灌木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3.4.2 放牧对灌木和半灌木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
    3.5 放牧对植物功能群植被的影响
        3.5.1 放牧对各功能群密度占比的影响
        3.5.2 放牧对各功能群生物量占比的影响
    3.6 基于统计学的放牧草地综合评价
        3.6.1 基于关联度对草地的评价
        3.6.2 基于Topsis对草地的评价
4 讨论
    4.1 放牧对群落及功能群密度及生物量的影响
    4.2 放牧对功能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4.3 放牧草地的综合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与土壤空间格局对载畜率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2.2 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1.2.3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1.2.4 草地植物种群分布与土壤养分关系对放牧的响应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载畜率对群落水平主要植物空间分布及共存机制研究
        2.3.2 斑块水平物种多样性特征、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及耦合关系研究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共存机制
        2.4.2 植物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2.4.3 植物斑块物种多样性及物种更替
        2.4.4 不同斑块植物地上—根系—土壤养分动态及耦合关系
3 不同载畜率下物种多样性及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共存机制
    3.1 不同载畜率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3.2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3 主要植物种群共存机制对载畜率的响应
    3.4 讨论与小结
        3.4.1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3.4.2 主要植物种群共存机制对载畜率的响应
        3.4.3 小结
4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特征
    4.1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特征
    4.2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密度的空间自相关系数
    4.3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4.4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密度的空间结构模拟
    4.5 讨论与小结
        4.5.1 不同载畜率对主要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4.5.2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4.5.3 小结
5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种群分布的关系
    5.1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特征
    5.2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自相关系数
    5.3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5.4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结构模拟
    5.5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异质性关系
    5.6 讨论与小结
        5.6.1 不同载畜率对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5.6.2 土壤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关系对放牧的响应
        5.6.3 小结
6 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种群斑块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6.1 主要植物种群斑块内外物种多样性
    6.2 主要植物种群斑块内外物种相似性
    6.3 讨论与小结
        6.3.1 不同斑块物种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
        6.3.2 不同载畜率对斑块物种组成差异的影响
        6.3.3 小结
7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斑块地上—根系—土壤养分动态及耦合关系研究
    7.1 斑块地上生物量及养分动态
    7.2 不同种群斑块根系养分变化
        7.2.1 短花针茅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2.2 冷蒿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2.3 无芒隐子草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2.4 银灰旋花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3 不同种群斑块土壤养分变化
        7.3.1 短花针茅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3.2 冷蒿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3.3 无芒隐子草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3.4 银灰旋花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7.4 不同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的碳、氮含量耦合关系
    7.5 讨论与小结
        7.5.1 放牧对不同植物斑块地上碳、氮及生物量的影响
        7.5.2 放牧对不同植物斑块根系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7.5.3 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对不同载畜率的响应
        7.5.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主要灌木种群对近邻草本植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载畜率对灌丛种群的影响
    1.2 灌丛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1.3 灌草关系对外界干扰的响应
    1.4 草地灌丛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载畜率对近邻草本植物总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 不同载畜率对近邻草本植物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灌丛近邻草本种类的影响
    3.4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灌木种群对近邻植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3.4.1 主要灌木对近邻植物种群高度影响
        3.4.2 主要灌木对近邻植物种群盖度影响
        3.4.3 主要灌木对近邻种群密度的影响
    3.5 不同载畜率下4种灌木去除对近邻草本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3.5.1 去除驼绒藜对近邻草本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3.5.2 去除冷莴对近邻草本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3.5.3 去除小叶锦鸡儿对近邻草本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3.5.4 去除木地肤对近邻草本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3.6 不同灌丛去除对近邻植物的影响
        3.6.1 驼绒藜去除对近邻植物的影响
        3.6.2 冷蒿去除对近邻植物的影响
        3.6.3 小叶锦鸡儿去除对近邻植物的影响
        3.6.4 木地肤去除对近邻植物的影响
4 讨论
    4.1 放牧对草地灌丛化的影响
    4.2 灌草关系对不同载畜率的响应
    4.3 灌木去除对灌丛和草本的影响
    4.4 灌草关系改变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a)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无芒隐子草的研究现状
    1.2 放牧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1.2.1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2.1.2 植被特征
    2.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野外取样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3.1 相关指标计算
        2.3.2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畜率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载畜率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1 载畜率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2.2 载畜率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 无芒隐子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3.3.1 无芒隐子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关系
        3.3.2 无芒隐子草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
4 讨论
    4.1 放牧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4.2 放牧对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 无芒隐子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分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禾本科植物的分蘖及其影响因素
        1.2.2 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分蘖特征测量
        2.3.2 短花针茅贮藏养分的测定
        2.3.3 短花针茅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2.3.4 短花针茅内源激素的测定
        2.3.5 分蘖相关基因MOC1克隆及序列分析
        2.3.6 分蘖相关基因MOC1表达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载畜率下分蘖特征变化
        3.1.1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枝条数变化
        3.1.2 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株丛径变化
        3.1.3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枝条高度变化
        3.1.4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单株地上生物量变化
        3.1.5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枝条重变化
        3.1.6 短花针茅分蘖特征与其单株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2 不同载畜率下分蘖相关因素分析
        3.2.1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不同器官贮藏养分变化
        3.2.2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2.3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3.2.4 分蘖相关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5 不同载畜率下分蘖基因MOC1表达差异
    3.3 短花针茅分蘖调控
        3.3.1 贮藏养分调控短花针茅分蘖
        3.3.2 内源激素调控短花针茅分蘖
        3.3.3 分蘖基因调控短花针茅分蘖
        3.3.4 短花针茅分蘖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载畜率短花针茅分蘖特征的变化
    4.2 不同载畜率分蘖相关因素的变化
    4.3 分蘖相关因素对植物分蘖特征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不同载畜率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模拟降水研究的发展概况
    1.2 退化草地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1.3 土壤呼吸的研究意义
        1.3.1 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
        1.3.2 土壤呼吸测定方法概况
    1.4 降水对土壤呼吸的作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土壤呼吸的测定
        2.3.2 气象数据的采集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地下生物量的测定
        2.3.4.1 根系现存量的测定
        2.3.4.2 根系净生长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荒漠草原根系现存量变化
        3.1.1 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根系现存量的影响
        3.1.2 模拟降水对荒漠草原根系现存量的影响
    3.2 荒漠草原根系净生长量变化
        3.2.1 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根系净生长量的影响
        3.2.2 模拟降水对荒漠草原根系净生长量的影响
    3.3 不同土层对根系现存量及根系净生长量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下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4.1 荒漠草原土壤湿度的变化
        3.4.1.1 不同载畜率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3.4.1.2 模拟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3.4.1.3 土壤湿度的月动态变化
        3.4.2 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变化
        3.4.2.1 不同载畜率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2.2 模拟降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2.3 土壤温度的月动态变化
    3.5 荒漠草原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3.5.1 荒漠草原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
        3.5.2 不同载畜率对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5.3 模拟降水对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5.4 不同土层对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6 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变化
        3.6.1 不同载畜率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3.6.2 模拟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3.6.3 土壤呼吸的月动态变化
    3.7 不同指标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分析
    3.8 路径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试验处理(载畜率和模拟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2 不同载畜率和模拟降水对群落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影响土壤呼吸的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及生态位研究
        1.1.1 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研究
        1.1.2 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1.1.3 生态位与种间关系变化
    1.2 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
        1.2.1 种间关系对植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响应
        1.2.2 放牧对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的影响
    1.3 植物空间分布研究
        1.3.1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1.3.2 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研究
    1.4 土壤养分及空间分布研究
        1.4.1 放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2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1.5 植物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状况
        2.1.4 植被状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草地植物种群及群落的动态监测
        2.3.2 种间关系
        2.3.3 生态位及生态响应
        2.3.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密度变化
        3.1.1 短花针茅密度
        3.1.2 无芒隐子草密度
        3.1.3 碱韭密度
        3.1.4 群落密度
    3.2 主要植物种群的地位和作用及群落生物量变化
        3.2.1 主要植物种群重要值
        3.2.2 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
        3.2.3 群落地上现存量
        3.2.4 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及地上现存量占比
    3.3 土壤养分含量及空间异质性变化
        3.3.1 土壤有机碳含量
        3.3.2 土壤氮含量
        3.3.3 土壤磷含量
        3.3.4 土壤钾含量
        3.3.5 土壤pH值
    3.4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变化
        3.4.1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变化
        3.4.2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变化
        3.4.3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响应
        3.4.4 种群生态响应速率
    3.5 主要植物种群相互关系
        3.5.1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种群及群落联结性
        3.5.2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种间灰色关联度
        3.5.3 主要植物种群离散增量分析
        3.5.4 不同放牧强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分离
        3.5.5 不同放牧强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种间竞争
    3.6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
        3.6.1 短花针茅种群空间分布
        3.6.2 无芒隐子草种群空间分布
        3.6.3 碱韭种群空间分布
        3.6.4 多重分形奇异谱分析
        3.6.5 不同放牧处理下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关联
    3.7 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3.7.1 主要种群及群落密度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3.7.2 主要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3.7.3 主要种群生态位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3.7.4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3.8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的影响
        3.8.1 主要植物种群及干扰因素对群落密度及现存量的影响
        3.8.2 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不同指标间相互关系
4 讨论
    4.1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的影响
    4.2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4.3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
    4.4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4.5 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及空间分布对种群密度的响应
    4.6 土壤养分含量及空间分布格局对放牧的响应
    4.7 放牧与土壤双重作用下荒漠草原主要植物多层次组织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荒漠草原
    1.2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草地植物生物量研究进展
        1.3.1 地上生物量研究现状
        1.3.2 载畜率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1.3.3 地下生物量研究现状
        1.3.4 载畜率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1.4 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进展
        1.4.1 根冠比
        1.4.2 生物量权衡(Trade-off)模型
        1.4.3 异速生长( Allometry)模型
    1.5 试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
        2.3.1 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
        2.3.2 优势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
        2.3.3 短花针茅和冷蒿营养与生殖器官的生物量
        2.3.4 优势植物功能性状
    2.4 数据分析
        2.4.1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2.4.2 生物量权衡模型
        2.4.3 异速生长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畜率对植物总生物量的影响
        3.1.1 载畜率对群落总生物量的影响
        3.1.2 载畜率对优势植物总生物量的影响
    3.2 载畜率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1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
        3.2.2 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
        3.2.3 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的百分比
    3.3 载畜率对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1 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
        3.3.2 优势植物地下生物量
    3.4 载畜率对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4.1 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
        3.4.2 优势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
    3.5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和冷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5.1 有性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百分比
        3.5.2 营养生长与生殖的生物量权衡
        3.5.3 营养生长与生殖的异速生长
    3.6 影响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因素
        3.6.1 优势植物植株高度
        3.6.2 优势植物叶片性状
        3.6.3 优势植物叶片养分
        3.6.4 优势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量的关系
4 讨论
    4.1 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1.1 载畜率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2 载畜率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2 载畜率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4.2.1 载畜率对根冠比的影响
        4.2.2 载畜率对地上地下生物量权衡的影响
        4.2.3 载畜率对地上地下异速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不同载畜率下的荒漠草原灌木-草本植物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原灌丛化形成机制
        1.1.1 气候变化
        1.1.2 放牧
    1.2 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相互关系
    1.3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养分变化
    1.4 灌木对近邻土壤环境的影响
    1.5 灌木与草本植物的空间分布
    1.6 灌木空间分布对上壤养分格局的影响
    1.7 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
2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
        3.1.1 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地上现存量占群落的比例情况
        3.1.2 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累积地上现存量动态变化
    3.2 载畜率对不同灌木基本特征的影响
        3.2.1 载畜率对冷蒿基本特征的影响
        3.2.2 载畜率对木地肤基本特征的影响
        3.2.3 载畜率对小叶锦鸡儿基本特征的影响
        3.2.4 载畜率对驼绒藜基本特征的影响
    3.3 灌木对近邻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3.3.1 冷蒿对近邻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3.3.2 木地肤对近邻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3.3.3 小叶锦鸡儿对近邻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3.3.4 驼绒藜对近邻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3.3.5 灌木基本特征与邻近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关系
    3.4 灌木对近邻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4.1 冷蒿对近邻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4.2 木地肤对近邻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4.3 小叶锦鸡儿对近邻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4.4 驼绒藜对近邻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4.5 灌木基本特征对近邻植物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3.5 灌木对近邻植物群落的影响
        3.5.1 灌木对近邻植物群落高度的影响
        3.5.2 灌木对近邻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
        3.5.3 灌木对近邻植物群落密度的影响
        3.5.4 灌木对近邻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影响
        3.5.5 灌木对近邻植物群落物种数的影响
        3.5.6 灌木基本特征对近邻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6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养分变化
        3.6.1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碱解氮变化
        3.6.2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速效磷变化
        3.6.3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速效钾变化
        3.6.4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无机碳变化
        3.6.5 灌木近邻范围土壤碳氮比变化
    3.7 灌木对近邻范围土壤环境的影响
        3.7.1 灌木对近邻范围土壤温度的影响
        3.7.2 灌木对土壤近邻范围土壤水分的影响
        3.7.3 灌木对土壤近邻范围土壤pH的影响
    3.8 主要灌木种群在不同载畜率下的空间分布
        3.8.1 冷蒿种群的空间分布
        3.8.2 木地肤种群的空间分布
        3.8.3 小叶锦鸡儿种群的空间分布
        3.8.4 驼绒藜种群的空间分布
    3.9 主要草本植物种群在不同载畜率下的空间分布
        3.9.1 短花针茅种群的空间分布
        3.9.2 无芒隐子草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
    3.10 主要植物功能群在不同载畜率下的空间分布
        3.10.1 灌木半灌木的空间分布
        3.10.2 多年生禾草的空间分布
        3.10.3 多年生杂类草的空间分布
        3.10.4 一二年生植物的空间分布
    3.11 植物群落在不同载畜率下的空间分布
        3.11.1 植物群落密度的空间分布
        3.11.2 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空间分布
    3.12 植物种群、功能群及群落的相互关系
        3.12.1 主要灌木种群与草本植物种群的空间相互关系
        3.12.2 主要灌木种群与植物功能群的空间相互关系
        3.12.3 主要灌木与植物群落的空间相互关系
        3.12.4 灌木近邻范围不同环境指标间的关系
        3.12.5 不同组织层次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
4 讨论
    4.1 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灌木的变化趋势
    4.2 灌木对近邻植物的影响
        4.2.1 灌木对近邻主要植物种群的影响
        4.2.2 灌木对近邻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4.2.3 灌木对近邻所在植物群落的影响
    4.3 灌木对土壤养分及微环境的影响
    4.4 载畜率梯度下灌木-草本植物空间分布的对应关系
    4.5 载畜率与土壤因素共同作用下荒漠草原植物多组织层次关系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放牧和水热条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1.1.1 草地生态系统概况
        1.1.2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1.2 草原植被对水热条件的时滞响应研究进展
    1.3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
        1.3.2 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1.3.3 放牧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1.4 放牧对草地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内容、目标与思路
        1.5.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5.2 问题的提出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目标与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特征
    2.2 放牧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植被指标数据的测定与整理
        2.3.2 气象指标数据的测定与整理
    2.4 数学模型与统计分析方法
        2.4.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4.2 灰色多变量模型
        2.4.3 状态转移模型
        2.4.4 统计分析方法
3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特征
    3.1 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1 地上现存量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2 物种丰富度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3 植物群落盖度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1.4 植物群落高度对降水的响应特征
    3.2 植物群落特征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1 地上现存量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2 物种丰富度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3 植物群落盖度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2.4 植物群落高度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3.3 植物群落特征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1 地上现存量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2 物种丰富度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3 植物群落盖度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3.4 植物群落高度对水热条件的时滞累加DGM(1,N)模型
    3.4 讨论
        3.4.1 不同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的时滞累加响应
        3.4.2 不同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温度的累加响应
        3.4.3 不同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水热耦合的时滞累加响应
    3.5 小结
4 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水热关系的影响
    4.1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1.1 地上现存量与物种丰富度、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4.1.2 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以及群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4.1.3 群落盖度与地上现存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群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4.1.4 群落高度与地上现存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群落盖度之间的关系
    4.2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1 不同放牧处理下地上现存量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2 不同放牧处理下物种丰富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3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盖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2.4 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高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4.3 基于PCA的不同放牧处理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水热条件的响应模式
    4.4 基于RDA的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解释
        4.4.1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地上现存量的方差解释
        4.4.2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方差解释
        4.4.3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盖度的方差解释
        4.4.4 不同放牧处理下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高度的方差解释
    4.5 不同放牧处理和年份类型下植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比较
        4.5.1 不同放牧处理和年份类型下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分析
        4.5.2 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放牧处理和年份类型下的差异比较
    4.6 讨论
        4.6.1 重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4.6.2 重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热条件之间关系的影响
        4.6.3 水热条件对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解释
        4.6.4 植物群落特征对放牧处理与年份类型的响应
    4.7 小结
5 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1 C3与C4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1.1 C3与C4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变化
        5.1.2 C3与C4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1.3 C3与C4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2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2.1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变化
        5.2.2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2.3 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3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3.1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群落的年际状态变化
        5.3.2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3.3 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4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格局与状态转移过程
        5.4.1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变化
        5.4.2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过程
        5.4.3 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年际状态转移概率
    5.5 讨论
        5.5.1 重度放牧对C3与C4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5.2 重度放牧对优势种与非优势种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5.3 重度放牧对禾本科与非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5.4 重度放牧对木本与草本植物功能群状态转移过程的影响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强度及其季节调控对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D]. 却国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与土壤空间格局对载畜率的响应[D]. 熊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主要灌木种群对近邻草本植物的影响[D]. 王占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a)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研究[D]. 杨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5]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分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乔荠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不同载畜率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D]. 宋晓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的响应[D]. 张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D]. 古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9]不同载畜率下的荒漠草原灌木-草本植物相互关系[D]. 闫宝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放牧和水热条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D]. 张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放养率对短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