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册:新亚药业招商目的

宣传册:新亚药业招商目的

一、手册:新亚药业招商的目的(论文文献综述)

方煜[1](2020)在《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政府财政对于医疗投入的增加,加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我国医药市场连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创建于1849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纽约,是目前全球顶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辉瑞在中国拥有完整的抗菌药物产品线,其中舒普深产品占据份额最大,在竞争惨烈的抗生素市场,舒普深凭借良好的推广方式,实现了在中国区域非常快速的增长,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舒普深产品与竞争产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相比较依然有较大差距,同时还面临多个国产厂家的同类仿制品的竞争压力,那么舒普深产品如何借助政策抓住市场机遇,抢占竞品份额,进一步提高舒普深产品在抗生素市场中的占有率,提高企业面对机遇和挑战时的竞争力,是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以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内容,系统分析了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并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对目前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找出舒普深产品在营销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市场营销STP理论对舒普深产品市场进行细分,并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包括产品策略改进、价格策略改进、渠道策略改进、促销策略改进。最后从客户管理,优化奖惩制度,加强跨部门沟通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四方面提出了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的保障措施。

吴梦雨[2](2018)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的司法解决 ——以上海地方法院判决为研究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公司法律制度产生于清末,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走向成熟化。由两部公司成文法、公司纠纷适用判例、解释例和公司纠纷适用商事惯例组成的公司法律制度,成为近代指导法院解决公司纠纷的法律依据之“库”。公司运行阶段的不同,存在的公司纠纷的类型也不同,而在不同类型的公司纠纷中,法院的对公司纠纷的司法解决适用的与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间存在实然和应然的差别。笔者在分析司法文书问题后,将之归纳为内容与程序两类,且发现这些问题与当时的社会状态、经济环境密不可分。抗日战争、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外国势力的入侵、通货膨胀及落后的生产力,都对公司法律制度的法律实施程度形成一定的冲击。第一部分,对国民政府时期的适用不同法律渊源指导公司纠纷案例进行考察,研究公司成文法演进、公司纠纷对判例、解释例的运用和公司纠纷可适用商事惯例的范围;第二部分,对运用司法方式处理的公司纠纷按类型分别进行研究,根据公司阶段不同,分为公司设立中纠纷的司法解决、公司运行中纠纷的司法解决和公司终止时纠纷的司法解决;第三部分,对司法方式解决的公司纠纷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背后隐藏股权均衡问题和诉讼程序漏洞分别评析,并对影响公司司纠纷法解决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进行归纳陈述。结尾部分,试图公司纠纷不同的参与者提供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苏芝桂[3](2017)在《独立后的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研究(1946-1976)》文中指出菲律宾独立之后,开始了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谋求经济的独立自主,由本国政府来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菲律宾的经济民族化运动也因为冷战在亚洲的发生而打上了反共、排华的印记。20世纪40年代后期,冷战的国际氛围使得菲律宾对于共产主义感到恐惧,华侨的存在被菲律宾当局者认为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在当时社会上对“华侨掌控菲律宾商业经济”恐惧症的推动下,菲律宾民族主义者极力主张施行经济民族化政策,一系列的经济类菲化案应运而生。在这些菲化案中,影响较大的有公共菜市场菲摊位菲化案、零售商业菲化案以及米黍业菲化案等。由于华侨人数在所有外侨中所占比重最大,且大部分的人也是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在这一次排斥外侨的经济行为、提高本国人经济地位的经济民族化运动中,华侨所受到的影响是最深的。为了谋求发展,有资本的华侨开始转向菲律宾的制造行业,菲律宾出于构建、完善国家的工业行业结构的需要,也就没有对制造业进行菲化限定。故而,菲律宾的经济民族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菲律宾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过,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限制,菲律宾的经济民族化政策对美侨“法外开恩”。以美国侨民在菲律宾的经济实力,菲律宾政府不触动美国侨民在菲律宾的经济利益就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经济完全独立的诉求。此外,菲律宾政府在推行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同时严格限制外侨归化菲律宾,因此在菲的外侨(尤其是华侨)难以通过归化入籍的形式避开菲化法令的影响,这一点也是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独特之处。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了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论文的理论依据、史料来源、写作方法、创新与不足以及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为正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发生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原因,包括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政府因素、偏激的民族主义以及冷战因素等。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阐述了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初期、蓬勃发展阶段和趋于平缓状态并结束阶段的相关情况——主要包含菲化提案的提出状况,并对相应阶段内影响深远的菲化案进行详细的分析,是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动态发展的一个完整历史过程。第五章分析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影响:包括对华侨经济的影响、对菲律宾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菲律宾社会融合的影响。第三部分为结语,从在菲华侨的角度和菲律宾国家的角度对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进行总体的评价。

曹汝平[4](2016)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引自西方现代国家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式的美术设计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检索到的原始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在“机构”和“公司”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现代化、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美术设计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美术设计师与作品四个层面重点理清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美术设计机构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2)公司法、政府管理与20世纪上半叶美术设计机构的关系。(3)1949年前后美术设计机构业务管理、运营与历史环境的关系。(4)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掌握了国画、西方油画、水彩、水粉技巧的美术设计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最终却只将其视为可传授的技巧或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并改变生活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没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美术设计公司,反倒是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述四个层面的内容也许包含着答案的四个要素——(1)现代化观念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2)理性、公平、民主与国家管理的契合程度。(3)集体、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条件及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程度。(4)美术设计师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表现出的时代差异。除绪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有逻辑关联的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概念厘定为思路,考察与美术设计机构相关的公司、机构、广告、设计等现代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引出机构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并为以下四个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部分定下基调;同时考查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给商业美术设计机构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机构为中心,着重阐述1949年前后城市现代化观念与转型的历史要素,由此勾勒出上海现代美术设计机构所具有的现代化特征。第二部分是以20世纪上半叶历届政府颁行的公司法为线索,探讨各个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司或企业机制之间的法理逻辑,力图理清在公司法的规约下美术设计机构的设立流程、组织结构、增资程序、经营方式、资本核算、内外关系等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与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回答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分别为美术设计机构的建立、发展建构出怎样的关系图景,其利弊得失如何。第三部分是以时间为序,以经营体制转变为背景,集中探讨不同时期上海主要美术设计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情况,并阐述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迁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以美术设计师利益为中心的考察,尝试从不同时期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与审美观念角度,论述个体与群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将机构-人-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共同体”内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关系。本文最后以“余论”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式的思考,从对全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可行的改革之路。总而言之,本文以美术设计师的共同体——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为中心,从马克斯·韦伯的“共同体”视角梳理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同时探究了1978年以前“被动现代化”条件下美术设计师及其机构尚未形成合力而成其大的内在原因。

张馥玫[5](2014)在《20世纪中国产业环境下的设计体制研究 ——以上海日化等行业的设计发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上海日化等产业中的设计发展为例,考察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体制的变迁。在考察维度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来考察影响设计的诸多社会因素与设计活动本身的内部因素,纵向维度主要考察国家政策层面对设计的管理、国家职能部门与设计机构之间的关系、设计机构内部的层级结构等,横向维度主要考察影响设计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为产业环境与设计的关系,形成外部观察与内部观察相结合的设计体制研究角度。本研究以三个时代的三个典型人物作为中国现代设计体制研究的切入点,考察设计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中的发展变迁,观察设计师的角色与身份的转化,以此来描述现代设计“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程。20世纪初期以商业美术家杭穉英为代表人物,通过穉英画室的规模、设计流程等与当时上海多元的设计组织形态,描述20世纪初在上海由个体的设计机构自下而上地形成“吸附式”的设计体制,具有基于市场、追求商业利益、服务于产业系统、自发性的特征。20世纪中叶以在上海轻工业系统中的上海日化公司美工组的负责人顾世朋为代表人物,美工组这一介于独立设计机构与驻厂设计机构的设计组织形式也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间层次的设计体系与设计技术,设计在这一时期成为国家计划生产的组成部分,以国家行为的方式嵌入整体生产系统之中,自上而下地形成了“给予式”的设计体制,具有强烈的计划性、指令性、目标性、聚合性等特征。1980年代以来的论述则以上海家化公司的原董事长葛文耀为代表人物,论述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设计师”对企业管理的探索与品牌的方向性引导。企业内设计机构一度成为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唯有的设计支持力量。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从高度计划性转向深度市场化的过程之中,反应灵敏的独立设计机构也逐渐出现,重新形成企业内设计机构与独立设计机构并存发展的局面,新时期呈现为多向拓展的“填补式”设计体制,以竞争性、专业性为特征与探索方向。综上,今天的产业环境既有与20世纪初期相似的竞争性与市场特征,20世纪中叶的计划性既带来了必须克服的积弊与差距,也使今天的中国设计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经验与人才积淀。今天的产业现实与社会环境对现代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敦促其形成越来越高的专业化程度与越来越广泛的学科链接,具备创新特质的中国现代设计体制仍在探索与改革的路途之中。

闫觅[6](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罗丕[7](2011)在《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的工业化为个案》文中认为工业化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必经阶段,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以贵州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仍然存在,在某些特定地域内还有进一步恶化和加深的趋势,这必然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极有可能延缓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速度。欠发达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问题,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另一方面又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和高质量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推力。本文结合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典型——贵州省为研究个案,以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模式构建为基础和分析框架,结合贵州工业化现状这个现实基础与对现状的审视,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包容性增长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概况,借以建立和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厘清不同概念。通过对贵州省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多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工业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力求分析贵州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为本文进一步探讨贵州在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实证材料。仅仅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显然无法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和矛盾,更无法实施贵州的包容性增长。本文力求突破传统的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新型工业化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赋予工业化研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多方位的研究视野。文章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多角度探讨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既加速新型工业的发展又实现包容性增长,据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基础理论,构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的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下必须通过如下个方面来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第二,走民生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第三,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第四,走公平和平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公平正义;第五,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第六,走阶段重叠特征和跨越式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依据上述模型,文章还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率先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应用于新型工业化研究尤其是指导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研究,不同于过去仅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研究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范式,开启了工业化研究的新视角;(2)构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使欠发达地区在取得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能解决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失衡问题,给予经济增长更多的人文关怀,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对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3)针对研究个案贵州省,提出了贵州省实现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以达到在促进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统筹制度设计,实现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目的,对国内广大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典型作用。

辛明洲[8](2014)在《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财务舞弊事件多发,这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暴露出我国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着很大的漏洞。2008年、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先后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我国企业整体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上市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及不足,这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价值的提升都将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研究,以探究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本文的整个研究过程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本文的第1章和第2章,本部分主要是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创新点进行阐述,对国内外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后文探究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本文的第3章,本部分从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理论论证:第一个方面是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可以从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价值管理理论、资源结构理论等角度找到理论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机理分析,文章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第三部分:本文的第4章和第5章,本部分主要是以实证的方法来对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优劣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企业面临风险的大小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第四部分:本文的第6章,主要是对前面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通过构建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建立规范的信息和沟通机制、强化内外部监督体系等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的建议。

潘标[9](2014)在《民国杭州商业与商人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近代以来,杭州商业经历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就商业地位而言,上海崛起以前,杭州为东南商业和文化中心,商业素称发达。自上海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以后,杭州的商业地位渐形衰落,成为上海辐射区域之一。就商业种类而言,自清末以来,一方面传统商业在浙江和杭州历届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继续曲折发展。尤其是在1912年至1927年间,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对国内商业有利因素,及政府施行较轻捐税等良好政策的影响,各类商业总体上颇为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格局的变化和西方因素的冲击,新式商业种类如旅游业、新式交通运输业、近代金融业、娱乐业等应运而生。这些新式商业门类的出现和发展,对杭州城市社会生活等层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27年杭州建市后,政府在考察区域市场关系演变及杭州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旅游业定为杭州重点发展的对象。自此后,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商业门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杭州的商人及商人团体,在新旧历史场景转换之下,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和商业的近代转型,杭州商人和商人团体,在对旧因素传承和自我转变的基础上,借着新因素纷纷破土而出。各类新式商人不断产生,新式商人团体也随之涌现,其地位和力量,也不断提高和发展壮大。杭州新式商人及其团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在城市社会生活上,诸如城市的管理、社会慈善、公用事业及近代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当程度的贡献。他们的所作所为,既有受杭州既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杭州的经济、文化和杭州市民的习俗等。然而,杭州商人所存在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商业的发展模式和最终所取得的成绩。无论是在1912年至1927年阶段,还是1927年至1937年阶段,政府在杭州城市社会和商业发展变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政府对商业、商人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处理劳资纠纷上的态度与行为,在城市和商业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取向,无不对商业与商人产生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在综合考察清末以来杭州商业地理及其格局变迁,杭州在长三角区域商业关系中角色变动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和解剖杭州商业的新旧转换。在回顾和分析杭州商业总体兴衰的前提下,抉取和探究具有代表性商业种类的起伏规律,进一步揭示杭州商业整体的兴盛、繁荣与衰退,并进而分析这种兴衰与杭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联性与互动性。本文将通过引入法国着名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和阐述杭州市商会领导群体行动策略的理论依据。并且,本文将苏州等长三角城市纳入研究视野,作为与杭州的比较,分析二者异同,揭示传统商业城市兴衰的历史逻辑。本文通过实例,考察不同时期杭州政府及其所代表的官员与商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政局的动荡,官员个人的作风等也是一定时期内影响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的发展变迁,商人的经营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与行为,各种因素相互重叠,彼此激荡,对杭州城市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董万程[10](2012)在《新医改背景下中小制药企业营销模式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关注。其中,针对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国家再次确认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并对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以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此,国家也在逐年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这对于广大中国制药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医改各项配套政策的深入推进,在医药市场博弈相关各方利益的剧烈变动下,整个医药行业也将面临一次“大洗牌”,它意味着原有的制药企业营销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调整,才能适应公共产品市场巨变的要求。在新一轮医改中,中小制药企业利益是受影响最大的---既面临机遇,又担当挑战。本文从国家新医改的大环境入手,分析当前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和困境,针对医药行业的特殊运行规律,以产品为中心,运用营销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新医改主要政策和中小制药企业营销现状的分析,探索适合中小制药企业的营销模式,为中小制药企业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营销模式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新医改的背景、新医改要解决的问题和新医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新医改对中国中小制药企业的影响。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中国药品主要营销模式在医改前后的适应性,从而为第五部分提出的中小制药企业营销模式改造和创新埋下伏笔。第五部分结合中小制药企业的特点和新医改政策环境提出针对不同竞争态势产品的营销模式建议。

二、手册:新亚药业招商的目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册:新亚药业招商的目的(论文提纲范文)

(1)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辉瑞制药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2.1 辉瑞制药公司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组织结构
        2.1.3 舒普深产品介绍
    2.2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2.2.1 产品策略现状
        2.2.2 价格策略现状
        2.2.3 渠道策略现状
        2.2.4 促销策略现状
    2.3 舒普深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PEST分析
        3.1.1 市场营销政治(P)环境分析
        3.1.2 市场营销经济(E)环境分析
        3.1.3 市场营销社会(S)环境分析
        3.1.4 市场营销技术(T)环境分析
    3.2 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微观环境分析
        3.2.1 竞争市场分析
        3.2.2 竞争者分析
        3.2.3 企业自身分析
        3.2.4 消费者分析
        3.2.5 供应者分析
    3.3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SWOT分析
        3.3.1 舒普深市场营销优势(S)和劣势(W)分析
        3.3.2 舒普深市场营销机会(O)与威胁(T)分析
        3.3.3 舒普深市场营销SWOT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调整方案
    4.1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STP分析
        4.1.1 舒普深产品目标市场细分
        4.1.2 舒普深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4.1.3 舒普深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4.2 产品策略调整
        4.2.1 适应症调整策略
        4.2.2 处方模式调整策略
    4.3 价格策略调整
        4.3.1 支付价格调整策略
        4.3.2 供货价格调整策略
    4.4 渠道调整策略
        4.4.1 县级渠道调整策略
        4.4.2 线上渠道调整策略
    4.5 促销调整策略
        4.5.1 多媒体促销策略
        4.5.2 信息化促销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舒普深产品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客户管理机制
        5.1.1 客户分级
        5.1.2 差异化管理
    5.2 优化奖惩制度
        5.2.1 优化设置奖金制度
        5.2.2 优化员工辅导流程
    5.3 加强跨部门合作
        5.3.1 轮岗机制的建立
        5.3.2 议价沟通平台的建立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4.1 创新文化的建立
        5.4.2 加强内部员工交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的司法解决 ——以上海地方法院判决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论题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公司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理论意义
        (二)公司纠纷司法调解机制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的研究
        (二)关于股东权利司法救济的研究
        (三)有关股东权利的研究
    四、本文创新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公司纠纷司法解决适用的法律渊源
    第一节 公司纠纷适用的相关成文法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法》的演进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部《公司法》司法解决的异同
        三、《公司注册暂行规则》的内容与实施情况
        四、《公司增资限制暂行办法》的内容与实施情况
    第二节 公司纠纷适用的判例和解释例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对判例的援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对解释例的使用
    第三节 公司纠纷适用的商事惯例
        一、公司纠纷适用的商事惯例范围
        二、公司纠纷适用商事惯例司法解决的案例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运行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设立中的纠纷
        一、公司设立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公司设立登记相关案例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运行中法律纠纷及其司法解决
        一、股东书类查阅权纠纷及其司法解决
        二、公司盈余分配纠纷
        三、公司决议无效纠纷
        四、公司增资优先认购权相关纠纷
        五、监察人损害股东利益纠纷
        六、公司选派检查员程序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终止过程中的法律纠纷
        一、公司解散中法律纠纷的司法解决
        二、公司清算程序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评析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公司纠纷司法解决机制中股权均衡问题
        一、股权利益调整的失效情形
        二、少数股东自我保护机制的内容与实践中的问题
        三、“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及其原因考察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司法解决的诉讼程序漏洞
        一、公司纠纷诉讼中财产保全程序的问题
        二、公司纠纷诉讼中回避程序的问题
    第三节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公司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社会因素
        一、外国强权势力侵略对公司法管辖权的冲击
        二、公司战时法律行为的战后影响
        三、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
    第四节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公司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经济因素
        一、《华股研究周报》的经济市场状况与公司增资实况
        二、公司增资机制对公司法律制度的影响
结论语
    一、股东权利意识与法律素养的培养
    二、预防公司违法风险制度的建立
    三、公司法律制度须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独立后的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研究(1946-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史料来源、写作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四、基础概念的界定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独立后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一) 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华侨的限制和屠杀
        (二) 美国殖民当局对华政策
    二、文化因素
        (一) 华侨在菲律宾的形象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的冲突
    三、政府因素
        (一) 独立后的菲律宾对华侨参政不满
        (二) 菲律宾对华商在菲经济实力的误读
    四、偏激的民族主义
        (一) 社会知识分子及政客的民族主义
        (二) 普通百姓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
    五、冷战因素
        (一) 美国对菲律宾的重视
        (二) 菲律宾对国内胡克运动的忧虑
第二章 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初期(1946-1953)
    一、1946-1953年菲律宾国会期间的菲化案提案
        (一) 1946-1953年菲律宾国会期间提案的内容及其特点
        (二) 菲律宾两位总统对相关提案的意见
    二、公共菜市场摊位菲化案
        (一) 公共菜市场摊位菲化案提出的历程
        (二) 华侨对公共菜市场摊位菲化的抗争
        (三) 公共菜市场摊位菲化案对在菲华侨生计的影响
    三、银行与专门职业的菲化
        (一) 银行业的菲化
        (二) 专门职业的菲化
第三章 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发展(1954-1961)
    一、提案潮的出现及其原因
        (一) 1954、1956、1958年的提案潮
        (二) 提案潮的出现以及提案通过的原因
    二、零售商业菲化案及其影响
        (一) 零售商业菲化案
        (二) 华侨界对零售商业菲化案的抗议
        (三) 零售商业菲化案的影响
    三、米黍业菲化案
        (一) 米黍业菲化案实施的背景
        (二) 米黍商业菲化案的内容
        (三) 米黍商业菲化案的影响
第四章 逐渐式微的经济民族化运动(1962-1976)
    一、经济民族化运动有所缓和的表现
        (一) 马卡帕加尔对菲律宾经济民族化政策的调整
        (二) 菲律宾政府对外侨释放善意
    二、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缓和的原因
        (一) 经济民族化运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甚明显
        (二) 菲律宾人对国民党失望
第五章 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影响
    一、对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整体上阻碍了菲律宾经济的发展
        (二) 局部上促进菲律宾工业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菲律宾社会融合
        (一) 菲律宾通过教育手段加强同化华侨力度
        (二) 推动外侨加入菲律宾国籍
    三、华侨应对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的策略
        (一) 扩大经济活动范围
        (二) 调整公司经营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菲律宾共和国法律第三十七号公共菜市菲化律(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批准)
    附录二 菲律宾共和国法律第一一八零号零售商业菲化律(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九日生效)
    附录三 菲律宾共和国法律第三〇一八号米黍业菲化律(一九六〇年八月二日批准)
    附录四 1946—1953年菲律宾国会的菲化提案
    附录五 1954年、1956年和1958年的提案潮
后记

(4)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逻辑的形成
    第二节 文献概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两组关键的概念
        一、机构与公司
        二、广告设计与美术设计
    第二节 设计机构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条件
        二、人才汇聚形成的都市商业空间
        三、基于“理性”之上的资本主义精神
        四、具备先进的印刷技术
        五、具有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
    第三节 城市消费观念现代化与美术设计机构
        一、迎合与引导:以永安公司美术部和“荣昌祥”为例
        二、整合与分工:公私合营中的国营美术设计机构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转型与美术设计机构
        一、第一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二、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第三章 公司法与政府管理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公司律》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律》与美术设计机构的组织形态
        二、《公司律》之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作用
    第二节 《公司条例》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条例》与机构“法人”身份的模糊
        二、美术设计机构的外部合同关系
        三、《公司条例》颁行后设计机构存在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公司法》规约下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公司组织名称的规范化
        二、美术设计机构设立的流程
        三、美术设计机构的公司章程
        四、市公用局对机构广告活动的管理
    第四节 新《公司法》与战后十年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有限公司”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二、1950年公司法讨论及广告行业的改组
第四章 经营体制与业务转变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第一节 维罗广告公司成立前后的商业美术
        一、维罗广告公司及早期媒介环境
        二、两家附属型美术设计机构
    第二节 从生生美术公司到华商广告公司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联合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二、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三、市公用局对美灵登广告公司等机构的管理
        四、战争影响下的商业美术设计机构
    第四节 建国初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业务处境
        一、广告机构的萎缩
        二、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及其分化
        三、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的作用
    第五节 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一、所有制变革与美术设计机构职能的转变
        二、国营美术设计机构的职能分工与业务构成
        三、厂属美术设计机构的整体状况
第五章 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中的人与作品
    第一节 商业美术家与商业美术设计风格
        一、民国初期上海商业美术家的培养
        二、商业美术家群体与他们的设计风格
    第二节 商业美术家分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设计
        一、商业美术家的分流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对上海美术设计的影响
    第三节 美术设计机构作品存在的合理性缘由
        一、生活与生产同构论:一个理论预设
        二、美术设计作品的两个层次结构
第六章 余论:走向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部分美术设计机构一览表(1902-196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设计展览
致谢

(5)20世纪中国产业环境下的设计体制研究 ——以上海日化等行业的设计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上海:中国现代设计的发源地
        二、中国产业环境中的设计发生
        三、上海日化产业的代表性
    第二节 设计体制的研究界定
        一、设计体制一—关系的研究
        二、设计体制研究的问题意识
        三、上海日化产业与中国的设计体制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线索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路径
第二章 商业美术家:“吸附式”的设计成长
    第一节 杭穉英与上海早期的设计培育
        一、商务印书馆:文化传播中的设计需求
        二、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宗教传播中的现代设计“原点”
    第二节 穉英画室与广生行:中国产业环境中的设计嵌入
        一、穉英画室:上海工商业界的宠儿
        二、广生行与20世纪初的产业设计需求
        三、广生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上海独立设计机构概览
        一、竞争的产业与竞争的设计
        二、草寇英雄:本土独立设计机构的兴起
        三、留学潮:艺术理想与设计经验的移植
    第四节 20世纪初企业内设计机构概览
        一、产业内的设计:资本、人才与技术的优势
        二、产业、商业与设计: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
        三、日化等产业中的设计机构
    第五节 设计机构的竞争、管理与协作
        一、市政管理与相关法规
        二、协会、展览与行业协作
    第六节 小结:“吸附式”设计体制的形成
        一、自下而上的设计集结
        二、设计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
第三章 老法师:集体实践的“给予式”设计体制
    第一节 顾世朋与20世纪中叶的设计集结
        一、从广告画家到美术工作者
        二、公私合营的产业重组与人才分流
        三、被转化的设计需求:宣传与计划
        四、身份再造:社会主义螺丝钉与高级知识分子
    第二节 美工组与美加净的系列设计
        一、转变为国家行为的设计
        二、外贸活动与设计空间
        三、美加净——统合的产品形象设计与聚合的工作团队
        四、经验积累与技术革新
    第三节 20世纪中叶的上海轻工设计教育
        一、建国初期轻工业系统的设计与教育现状
        二、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的造型美术专业
        三、美工组中的师徒设计传授与指导
        四、文革期间的轻工设计与教育
    第四节 小结纳入国家行为的“给予式”设计体制
        一、国家行政计划之中的设计实践
        二、设计文脉的潜流、转换与接续
第四章 设计师:产业拓展中的“填补式”设计体制
    第一节 从计划到市场的产业经济与设计调整
        一、式微的美工组与成长的驻厂设计机构
        二、上海轻工业局的设计统筹
        三、上海轻专的改革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
        四、露美:兼有计划与竞争的大会战
        五、计划科与科研处:设计程序的延展
        六、下海与留洋:市场竞争与商业利益
    第二节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设计体制
        一、新时期的设计支持与设计投入
        二、企业内的设计机构:逐步完善的科研部
        三、行业内部的竞争:设计与宣传策略
    第三节 市场环境中的日化产业设计体制改革
        一、合资与改制对企业内设计机构的影响
        二、破产与兼并对企业内设计机构的影响
    第四节 作为企业总设计师的管理者
        一、企业、品牌与产品的导向与决策
        二、隐身于产品设计背后的设计团队
        三、企业内部设计团队与独立设计机构的合作
    第五节 小结开放竞争的产业环境中的设计体制
        一、市场导向的设计体制
        二、独立设计机构与企业内设计机构的利弊分析
第五章 结语中国的现代设计体制初探
    第一节 “嵌入”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现代设计
        一、艰难的“嵌入”
        二、设计的“正名”
        三、绵延之力——中国现代设计的代际传承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中国现代设计体制
        一、中国现代设计体制的沿革与思索
        二、在路上——中国现代设计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6)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的工业化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概念概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1 工业化理论概述
        2.1.2 新型工业化理论概述
        2.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2.1.4 包容性增长理论概述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2.3 结论
第3章 国内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3.1 国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
        3.1.1 美国犹他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3.1.2 德国巴伐利亚州工业的崛起
    3.2 国内部分地区工业化的成功实践
        3.2.1 浙江的内生型工业化
        3.2.2 广东的外源型工业化
    3.3 启示
    3.4 结论
第4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构建
    4.1 构建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背景
        4.1.1 经济发展背景
        4.1.2 社会发展背景
    4.2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要素
        4.2.1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
        4.2.2 走民生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4.2.3 走公平和平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公平正义
        4.2.4 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
        4.2.5 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4.2.6 走阶段重叠特征和跨越式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4.3 结论
第5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工业化进程审视
    5.1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现状分析
        5.1.1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进程分析及评价
        5.1.2 贵州工业化的结构特征分析及评价
    5.2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现状评价
        5.2.1 贵州工业化阶段判断
        5.2.2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的成就
        5.2.3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的困境与不足
    5.3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分析
        5.3.1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优势
        5.3.2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劣势
    5.4 结论
第6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6.1 积极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6.2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6.2.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6.2.2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6.2.3 推动全民创业
        6.2.4 拓宽融资渠道
        6.2.5 优化市场格局
        6.2.6 扩大对外开放
        6.2.7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6.2.8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及创建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
    6.3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6.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3.2 严格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清洁生产
        6.3.3 淘汰落后生产力
        6.3.4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6.4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发展农业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
        6.4.1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充分就业
        6.4.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6.4.3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引导少数民族步入工业化
    6.5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6.5.1 以新型工业化拉动城镇化,使城镇化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6.5.2 以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使新型工业化具有不竭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6.5.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6.6 实施发展环境建设战略,多种所有制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
        6.6.1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实现社会公平
        6.6.2 市场准入坚持平等原则,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
        6.6.3 宏观调控坚持平等原则,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6.7 结论
本文图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8)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基本理论综述
    2.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综述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1.2 内部控制的要素
    2.2 企业价值基本理论综述
        2.2.1 企业价值的概念
        2.2.2 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
第3章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3.1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风险管理理论
        3.1.3 价值管理理论
        3.1.4 资源结构理论
    3.2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3.2.1 控制环境与企业价值
        3.2.2 风险评估与企业价值
        3.2.3 控制活动与企业价值
        3.2.4 信息与沟通与企业价值
        3.2.5 监督与企业价值
第4章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设计
    4.1 指标设计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重要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指标设置
        4.2.1 控制环境的衡量指标
        4.2.2 风险评估的衡量指标
        4.2.3 控制活动的衡量指标
        4.2.4 信息与沟通的衡量指标
        4.2.5 监督的衡量指标
    4.3 变量选取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4.1 研究假设
        4.4.2 模型构建
第5章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描述性分析
    5.3 相关性分析
    5.4 回归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民国杭州商业与商人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内容和意义
        (一) 缘起
        (二) 内容
        (三) 意义
    二、研究范围及时限的界定
        (一) 地理和时间范围
        (二) 研究内容界定
    三、研究综述
        (一) 近代中国商业、商人研究
        (二) 杭州商业、商人及团体方面的研究
    四、史料、方法及本论文框架
第一章 清末民初杭州商业地理和商业转型
    第一节 杭州商业地理与区域商业关系变迁
        一、杭州商业地理及其演变
        二、地区间交通方式的变迁
        三、杭州在长三角商业格局中的角色演变
    第二节 旧商业的困境与转型
        一、旧商业的困境
        二、旧商业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 新工业产生与商业的进化
        一、新工业的产生与旧商业的近代化
        二、社会发展与新商业的产生与进步
第二章 杭州商业兴衰脉络
    第一节 杭州商业兴衰鸟瞰------兼与苏州比较
        一、1912年至1927年杭州商业的总体性繁荣
        二、1927年至1937年杭州商业的衰落
    第二节 杭州商业的繁荣与衰落------以丝绸、茶叶为例
        一、丝绸业的起伏
        二、茶业的衰落
    第三节 与国外商品的竞争
        一、国内竞争
        二、出口竞争
    第四节 杭州新式商业的有限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考察
        一、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二、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章 杭州商人及其团体的近代转型和发展
    第一节 商人结构的分化组合
        一、旧阶层的变动
        二、新式商人的兴起
        三、商人地位的改变
    第二节 旧式商人组织的式微
        一、公所、会馆的改组
        二、会馆、公所旧职能的衰落
    第三节 新式商人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一、商会的产生、发展及作用--------兼与苏州、天津商会的比较
        二、同业公会的出现、发展及其作用
第四章 商业制度、政策与政商关系
    第一节 商业制度与商业管理
        一、各项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二、商业制度对杭州商业的影响
        三、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第二节 商业政策的变化
        一、税收政策的变动
        二、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
    第三节 形势、秩序与政府的行动
        一、形势、秩序与措施
        二、政府的行动
    第四节 政商关系的演变
        一、劳资纠纷中的三方角色
        二、从捐税变动看政商关系
        三、政府与商人行为背后的利益考量
        四、地方政治局势及官员对杭州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杭州商业、商人与杭州城市变迁
    第一节 杭州商业与城区及习俗变迁的关系
        一、城区变迁与商业中心的变化
        二、商业与习俗的互动
        三、日常娱乐的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 观念、宗教信仰与商人的政治参与
        一、社会观念的流变
        二、杭州商业与宗教信仰
        三、群体心理学视角下商人的政治参与
    第三节 杭州商人与公共事务的近代化
        一、城市化的先声:公用事业
        二、多方位参与城市管理
        三、多面的近代教育
        四、新旧夹杂的近代慈善
结语:近代化进程中的杭州商业与商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医改背景下中小制药企业营销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研究领域文献综述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2 中国新医改主要内容
    2.1 新医改出台的原因及背景
    2.2 新医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3 新医改主要内容简介
        2.3.1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2.3.2 全民医保: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
        2.3.3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遏制虚高药价
        2.3.4 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让群众大病不出县
        2.3.5 培训基层医疗人才,缓解群众看病难
        2.3.6 增设药事服务费,推行医药分开
        2.3.7 管办分开,转换政府职能
3 新医改对中小制药企业的影响分析
    3.1 中小制药企业的基本现状
    3.2 新医改对制药企业带来的机遇
        3.2.1 新医改的巨额投入全面利好制药行业
        3.2.2 药品市场容量还有很大空间
        3.2.3 卫生费用支出提升空间巨大
        3.2.4 药品三个主要细分市场仍快速增长
        3.2.5 全民医保及居民收入增加将推动就诊率提升及消费升级
    3.3 新医改给中小制药企业带来的严峻考验
        3.3.1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给中小制药企业带来的挑战
        3.3.2 基本药物"双信封招标"
        3.3.3 非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的招标和"二票制"
        3.3.4 药品价格管制的进一步加强
        3.3.5 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的深入推进
    3.4 新医改前后医疗市场博弈各方对药品价格的态度变化
        3.4.1 参与医疗市场博弈的各方简介
        3.4.2 新医改前后医疗市场博弈各方对药品价格的态度对比
    3.5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3.5.1 中国药品市场终端结构
        3.5.2 药品营销渠道通路模式的变化
        3.5.3 医药流通环节的市场集中度将加速发展
4 中国制药企业主要营销模式在医改前后的适应性分析
    4.1 专业推广的营销模式
    4.2 区域总经销的营销模式
    4.3 买断制营销模式
5 新医改背景下中小制药企业营销模式建议
    5.1 新医改背景下中小制药企业SWOT分析
        5.1.1 优势与劣势分析
        5.1.2 机会与威胁分析
    5.2 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与竞争态势分析
    5.3 管制市场营销模式建议
        5.3.1 基本药物
        5.3.2 非基本药物
    5.4 自由市场营销模式建议
        5.4.1 基本药物
        5.4.2 非基本药物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四、手册:新亚药业招商的目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方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司纠纷的司法解决 ——以上海地方法院判决为研究中心[D]. 吴梦雨.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独立后的菲律宾经济民族化运动研究(1946-1976)[D]. 苏芝桂.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4]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D]. 曹汝平. 上海大学, 2016(02)
  • [5]20世纪中国产业环境下的设计体制研究 ——以上海日化等行业的设计发展为例[D]. 张馥玫.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9)
  • [6]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 [7]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的工业化为个案[D]. 罗丕. 武汉大学, 2011(05)
  • [8]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D]. 辛明洲. 集美大学, 2014(02)
  • [9]民国杭州商业与商人研究(1912-1937)[D]. 潘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10]新医改背景下中小制药企业营销模式初探[D]. 董万程. 云南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宣传册:新亚药业招商目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