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父母说的话

想对父母说的话

一、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林[1](2020)在《我想对您说》文中研究说明单元迁移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本单元以"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慈母情深》写了无私的母爱,《父爱之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告诉孩子们严格要求和热烈表扬都是爱的不同方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单元课文重点突出了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具体的描述,细致地体会蕴含在细节中的人物情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

邓艺鸣[2](2020)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文中认为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锤炼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向导。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传承优秀孝文化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今多元文化交织及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淡化,更应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孝美德,传承优秀孝文化,增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孝文化在当代的认同感。教科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语文教科书作为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所呈现的孝文化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孝育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合理编排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内容,对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孝亲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进行探讨。本文以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作为切入点,采用频数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现状。笔者对选文、习作、练习、口语交际和插图五种传承形式中体现的孝文化内容进行频数统计,梳理并阐述其分布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中涉及的不同层面的孝文化传承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孝文化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家庭与社会层面的孝文化呈现比例失调、孝情与孝行的传递失衡、不同学段中的孝文化编排缺乏衔接性、不同传承形式间的孝文化编排缺乏合理性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家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语文课程的情感性与人文性需要、教科书孝文化传承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等。为加强教科书孝文化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笔者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教科书要合理分配不同层面的孝文化;教科书中应适当增添传递孝行的具体事例;教科书中不同学段的孝文化编排加强衔接性;不同传承形式间的孝文化编排增强合理性;教科书编者要提高对孝文化传承的关注度等,从而使孝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促使孝文化相关内容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价值和教化作用,这有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小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全、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滕兵[3](2020)在《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的实务研究 ——以吉林省T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校外寄宿现象是近些年我国教育资源整合、合村并校、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引发的,它虽然可以使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但却存在住房和人身安全隐患、学生日常行为偏差、精神状态松懈等问题,尤其是小学生,过早的独立生活在复杂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并引发各种问题。本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C县T镇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发现这一群体存在孤独感问题并分析原因,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进行介入,设计出“与你同行”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互助成长小组,选取10名孤独感程度较高的校外寄宿儿童开展7次小组活动。整个活动是在小组动力学理论、情绪ABC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小组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做好情绪疏导,改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来达到缓解孤独感的目的。最后得出小组工作介入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具有成效,且小组成员孤独感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池莉[4](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庞楚瑶[5](2019)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想”属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中的一级常用汉语词语,亦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动词。“想”具有丰富的词义,也具有多种用法,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偏误。本文选择“想”作为研究对象,对“想”的使用情况和偏误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既可以对“想”的本体研究添砖加瓦,也可以在二语习得角度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并整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想”的语料,去除重复后选择其中1780条作为样本语料,对其中的240条偏误语料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留学生习得“想”过程中产生这些偏误现象的原因。最后,基于偏误产生的原因和课堂案例分析,笔者提出了对泰汉语教学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评述了“想”的本体研究及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现状,还阐释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所用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是“想”的语法特点。这一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想”的语法特点:词类归属、句法功能及“想”的其他用法。第三部分是“想”的语料分析。这一章以上文的分类为根据,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到的1780条语料进行用法分类和使用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想”的偏误分析。这章运用了偏误分析理论,基于240条偏误语料将留学生使用“想”的偏误情况分为五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错别字。接着讨论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总结出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教师讲授方式等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对泰汉语教学中“想”的教学策略,结合笔者教学案例从教案设计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为“想”的对泰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彭金慧[6](2019)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对初中生亲子沟通成效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亲子沟通是父母和子女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父母和子女交换信息、观点、思想,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实现相互理解、信任目的的双向互动过程。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际情况,采用深度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江西省赣州市内初中生的沟通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为心理健康活动课干预实验提供依据,以期能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来提高初中生与父母沟通成效。研究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了江西省赣州市初中生家庭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调查赣州市初中生家庭亲子沟通的现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实验提供有效依据。研究二采用实验法,以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有49名初一学生作为实验组,53名初一学生作为对照组,两个班均接受6次课程,实验组进行与父母沟通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两种心理活动课的效果。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亲子沟通量表》(PACS)的得分为依据,检验与父母沟通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否能有效提高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水平。研究结论如下:(1)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内容与已有研究相比更加丰富,生殖健康、成长指导等话题已经成为沟通的内容之一;(2)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正向表现为良好的沟通氛围、积极的沟通态度、丰富的沟通话题、多变的沟通方式等方面;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良的沟通氛围、严肃的沟通态度、沟通技巧的缺乏等方面;(3)对照组和实验组初中生母子沟通总分及其母子开放性沟通和母子存在问题沟通两维度得分均差异显着;对照组和实验组初中生父子沟通总分及其父子开放性沟通和父子存在问题沟通两维度得分均差异显着;(4)与父母沟通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能有效提高初中生与父母沟通成效,本研究课程实验方案应用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有效可行。

张雅文[7](2018)在《妈妈,快拉我一把》文中研究表明卷首语当今世界,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毒品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各国的国情不同,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也不尽相同。中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未成年人的犯罪也

张善芹[8](2017)在《服刑人员的依恋、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及内观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体心理复原力水平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抗压能力,抗击打能力的高低。心理复原力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影响着其应对方式。有研究表明心理复原力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服刑人员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社会的忽视,同时其应对方式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复原力做进一步地探讨。而依恋和社会支持是预测心理复原力水平的两个重要因子。本文试图探讨服刑人员的依恋、社会支持及心理复原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试图通过内观疗法干预其社会支持和依恋关系以期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复原力。研究一采用《心理复原力量表简表》(RS-14)、《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00名监狱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二采用内观疗法对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依恋关系进行干预。研究一结果表明:(1)服刑人员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占多。就量表得分而言,服刑人员在依恋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及心理复原力维度上的得分处于平均水平。(2)服刑人员的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呈显着正相关;依恋回避和心理复原力呈显着负相关。(3)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在依恋对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中没有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表明:(1)内观疗法能够改善服刑人员的依恋状况,降低其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焦虑水平和依恋回避程度。(2)内观疗法能够改善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特别是提高其主观支持水平,体验到来自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和关心。(3)内观疗法在改善了社会支持水平、依恋关系,继而提升了其心理复原力,使他们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积极的评价,更能在监狱中脚踏实地地接受改造。结论:服刑人员的依恋和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复原力水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内观疗法对改善服刑人员的依恋状况和社会支持水平有一定效果。

陈涛[9](2016)在《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针对中学生考试焦虑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考试焦虑的干预主要围绕情绪、认知和技能三个方面进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采用写作性治疗中的主题写作治疗技术对初三学生考试焦虑进行干预研究,以期编写出一本适合初三学生的,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较强的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这不仅对缓解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促进其身心健康具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进行初三学生考试焦虑辅导和咨询的专业人员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问卷调查、质性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手册的写作主题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26写作主题,经过对学生进行主题写作意愿调查,最后确定手册24个写作主题,编写出《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手册》。从手册中挑选了九个写作主题,分别是:写给一年后的自己;XXX,我想对你说;理想的高中离我有多远;最近我应该做的事;我的优点与缺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我想象中的中考;最近我发生的积极变化和我感受到的压力,由这九个写作主题设计出九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初三考试焦虑学生进行辅导干预。由实验组和对照组准实验设计,对初三考试焦虑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被试对每一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满意度较高;(2)经过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组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其增量值达到统计学的显着水平;(3)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的标准分数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考试成绩下降不明显,而对照组考试成绩下降值接近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的临界值(P=0.057)。(4)实验组被试对主题写作团体辅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通过反馈得知,对实验组成员的帮助主要有放松心情、认识自我、整理思绪和提高学习技能四个方面。

李海燕[10](2014)在《小学中年级阅读课学生口头言语行为的观察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际交往交流的频繁与复杂,学生口头言语表达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肩负着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重任,其培养的途径有:一,口语交际课;二,日常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为主)。本研究以日常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为观察对象,对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事实进行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以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为切入点(以北京市10名骨干教师的阅读课为例),旨在讨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口头言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表达的“效果”又是怎么样、教师又是如何“干预”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背景。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意义、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的建立。通过资料的搜集、阅读文献以及实践中进行模拟观察、修正等,制定相对规范、切实可行的观察量表,并对量表的使用做出说明。第三部分:对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行为“量”、“形式”、“内容”及“教师干预”的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通过分析得出: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行为的“量”中,所用时间相对充分,但从其表达的字数上看则明显偏少;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的形式单一;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内容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观点”和“回答书本或记忆中陈述性知识”为主;教师干预中肯定式干预和转问式干预比重较高,追问式干预、引导提示性干预及无干预所占比重较小。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基于研究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进行相应反思。

二、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论文提纲范文)

(1)我想对您说(论文提纲范文)

单元迁移
教学定位
要点提示
教学设计
    作前指导课
        一、激活思维,引发“说”的欲望
        (一)回顾课文,揭示“说”
        (二)联系生活,写信“说”
        二、发散思维,梳理“说”的素材
        (一)归纳“说”的角度
        (二)选择“说”的素材
        三、共建写法,搭建“说”的支架
        四、方法迁移,开始“说”的写作
    作后评讲课
        一、集体评议,分享表达成功
        (一)出声自读习作,改顺
        (二)对照标准自评、自改
        二、同桌互赏,在评价中提高
        三、自主修改,工整誊抄
教学实录
    作前指导课
        一、激活思维,引发“说”的欲望
        (一)回顾课文,揭示“说”
        (二)联系生活,写信“说”
        二、发散思维,梳理“说”的素材
        (一)归纳“说”的角度
        (二)选择“说”的素材
        三、共建写法,搭建“说”的支架
        (一)感悟“说”的方法
        (二)锦囊破译写作密码
        四、大胆尝试,开始“说”的写作
    作后评讲课
        一、自我评改,在朗读中提升
        二、同桌互赏,在评价中提高
        三、互相建议,在协商中共建
        四、自主修改,工整誊抄

(2)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现代社会背景下孝文化认同的需求
        2.基础教育课程中孝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3.语文教科书是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孝文化
        2.传承
        3.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形式分析
    (一)孝文化传承的具体形式
        1.选文
        2.习作
        3.口语交际
        4.练习
        5.插图
    (二)孝文化传承形式的综合分析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内容分析
    (一)孝文化传承的具体内容
        1.家庭层面的孝文化
        2.社会层面的孝文化
    (二)孝文化传承内容的综合分析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1.家庭与社会层面的孝文化呈现比例不协调
        2.过于重视孝情,孝情与孝行的传递失衡
        3.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孝文化选篇分布不均衡
        4.不同学段中的孝文化编排缺乏衔接性与规律性
        5.不同传承形式间的孝文化编排缺乏合理性与清晰性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国“家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2.语文学科的情感性与人文性需要
        3.传统孝观念与现代价值的冲突
        4.编者对孝文化传承不够重视
        5.教科书孝文化传承缺乏衡量标准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孝文化传承的建议
    (一)教科书要合理分配并适当延伸不同层面的孝
    (二)教科书中适当增添传递孝行的具体事例
    (三)教科书中融合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孝文化
    (四)教科书编者提高对孝文化传承的关注度
    (五)教科书中的孝文化编排要增强逻辑性
        1.不同学段中的编排加强衔接性和规律性
        2.不同传承形式间的编排加强科学性和清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的实务研究 ——以吉林省T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学习和生活现状的研究
        二、关于存在问题和采取措施的研究
    第二节 寄宿生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孤独感的研究
        二、关于寄宿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寄宿生孤独感特点的研究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寄宿学生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农村校外寄宿学生
        二、儿童孤独感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小组动力学理论
        二、情绪ABC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 T镇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的需求评估
    第一节 T镇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客观情况调查
        一、校外寄宿场所概况
        二、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情况
    第二节 孤独感测量结果分析
    第三节 需求分析
    第四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分析
第五章 实务活动
    第一节 孤独感缓解成长小组的基本情况
        一、小组基本信息
        二、小组理念与目标
        三、小组工作评估
    第二节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T镇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问题的过程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相逢是首歌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沟通与合作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我的情绪我做主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我真的很不错
        五、第五次小组活动:大家需要我
        六、第六次小组活动:感恩的心
        七、第七次小组活动:我们一起来约定
    第三节 活动评估
        一、客观成效评估
        二、主观成效评估
第六章 基于实务过程的经验总结和专业反思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的经验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的活动规律
        三、小组工作介入的着重点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的专业反思
        一、小组工作活动设计的反思
        二、小组工作基本技巧的反思
        三、小组发展动力机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4)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5)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想”的研究现状
        (一) “想”的本体研究现状
        (二) “想”的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依据
        (二) 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第一章 “想”的语法特点
    一“想”的词类归属
        (一) 心理动词
        (二) 能愿动词
    二、“想”的句法功能
    三、“想”的其他用法
第二章 基于HSK语料库的“想”的语料分析
    一、“想”的用法分类
    二、“想”的使用情况分析
        (一) “想”用作心理动词
        (二) “想”用作能愿动词
        (三) “想”用作话语标记成分
第三章 基于HSK语料库的“想”的偏误分析
    一、偏误的类型
        (一) 遗漏
        (二) 误加
        (三) 误代
        (四) 错序
        (五) 错别字
    二、偏误的原因
        (一) 母语负迁移
        (二) 学习策略
        (三) 教师讲授方式
第四章 对泰汉语教学中“想”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案例分析
        (一) 教学案例
        (二) 案例与测试分析
    二、教案设计的建议
        (一) 教学内容的建议
        (二) 教学用具的建议
        (三) 教案设计
    三、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 讲解的教学建议
        (二) 练习的教学建议
        (三) 课堂管理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对初中生亲子沟通成效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 亲子沟通的概述
        1.1 亲子沟通概念界定
        1.2 亲子沟通的现状研究
        1.2.1 亲子沟通的一般特点
        1.2.2 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
        1.3 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研究
    2 心理健康活动课研究的概述
        2.1 心理健康活动课相关概念
        2.2 心理健康活动课理论研究
        2.3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2.4 心理健康活动课在亲子沟通方面运用的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3.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研究一初中生亲子沟通的状况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质性研究方法
    2.3 研究设计
    2.4 研究程序
        2.4.1 收集资料
        2.4.2 资料整理及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初中生和父母沟通一般特点
        2.5.2 亲子沟通的正向表现
        2.5.3 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负向表现
    2.6 讨论
        2.6.1 初中生和父母沟通一般特点
        2.6.2 亲子沟通的正向表现
        2.6.3 亲子沟通的负向表现
3 研究二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实验干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方法
    3.3 研究实验设计
    3.4 研究实验程序
        3.4.1 心理健康活动课干预方案设计
        3.4.1.1 课程环节设置
        3.4.1.2 课程内容设置
        3.4.2 实验场地、时间的确定
        3.4.3 实验实施
        3.4.4 课程实验评估
    3.5 数据处理
    3.6 研究结果与分析
        3.6.1 实验组与对照组亲子沟通水平前测差异分析
        3.6.2 实验组与对照组亲子沟通水平后测差异检验
        3.6.3 对照组前后测亲子沟通水平差异分析检验
        3.6.4 实验组前后测亲子沟通水平差异检验
        3.6.5 实验组实验后亲子沟通效果的定性评价
    3.7 讨论
4 讨论与总结
    4.1 初中生亲子沟通的现状
    4.2 心理健康活动课对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实验干预
    4.3 结论
    4.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研究展望
        4.4.1 创新之处
        4.4.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PACS)
    附录2 亲子沟通访谈提纲
    附录3 与父母沟通教案
参考文献
致谢

(7)妈妈,快拉我一把(论文提纲范文)

七孩子教育是一项工程

(8)服刑人员的依恋、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及内观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心理复原力的研究
        1.1 心理复原力的概念
        1.2 心理复原力的发展阶段
        1.3 心理复原力的模型
        1.4 心理复原力的测量
    2 社会支持研究
        2.1 社会支持研究概述
        2.2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2.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4 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研究
    3 依恋的研究
        3.1 依恋的研究概述
        3.2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及依恋行为系统
        3.3 依恋的测量
        3.4 依恋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研究
        3.5 依恋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4 内观疗法的综述
        4.1 内观疗法的概述
第二章 问题提出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假设
        1.3 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研究内容
    研究一 服刑人员依恋、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的量化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和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服刑人员在依恋类型上的分布情况
        4.2 服刑人员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复原力量表上的均分情况
        4.3 各变量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及心理复原力上的差异性
        4.4 服刑人员的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及心理复原力之间的相关性
        4.5 社会支持在成人依恋对心理复原力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
        4.6 服刑人员的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及心理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
    研究二 内观疗法对服刑人员依恋、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选取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干预的过程介绍
        4 资料的分析方法
        4.1 内观访谈及日志资料的分析
        4.2 绘画资料的分析
        5 前后效果分析
        5.1 内观疗法结束后访谈评估
        5.2 绘画前后测
        5.3 咨询师评估
        6 研究结果
        6.1 服刑人员内观疗法干预结果数据分析
        6.2 服刑人员内观疗法干预结果的个案分析
        6.3 服刑人员的内观访谈及其日志的关键词分析
        6.4 服刑人员的内观后测2次访谈的关键词分析
        7 研究结论
第四章 综合讨论
    1 服刑人员依恋、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的一般状况
        1.1 服刑人员的依恋状况
        1.2 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
        1.3 服刑人员的心理复原力状况
        1.4 服刑人员的依恋与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关系
        1.5 服刑人员的依恋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1.6 服刑人员的依恋、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关系
    2 内观体验干预结果分析
        2.1 内观疗法对改善服刑人员依恋关系方面的讨论
        2.2 内观疗法对改善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方面的讨论
        2.3 内观疗法对改善服刑人员心理复原力方面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9)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考试焦虑
        1.1.1 考试焦虑的概念
        1.1.2 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1.1.3 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
    1.2 主题写作相关理论简介
        1.2.1 认知治疗的概念
        1.2.2 治疗性写作理论简介
        1.2.3 自由联想写作
        1.2.4 主题写作
    1.3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
        1.3.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1.3.2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3.3 团体心理辅导常用技术
        1.3.4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及优点
    1.4 团体辅导手册的概念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总体研究方案
    2.1 问题的提出
        2.1.1 初三年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突出
        2.1.2 导师研究取向以及自身实践经验
        2.1.3 本方向研究的细化和拓展
        2.1.4 编制主题写作干预初三学生考试焦虑手册的目的和意义
    2.2 总体研究方案
第三章 主题写作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
        3.3.1 手册的结构
        3.3.2 写作主题库的确定
    3.4 主题写作团体心理辅导范例
第四章 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干预研究
    4.1 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4.1.1 研究的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3.1 考试焦虑诊断量表(TAT)
        4.3.2 认知性作业辅导被试筛查问卷
        4.3.3 写作主题写作意愿调查问卷
    4.4 研究程序
        4.4.1 被试筛选
        4.4.2 实验设计模式
        4.4.3 实验前准备阶段
        4.4.4 实验阶段
        4.4.5 实验后测阶段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量化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5.2 质化材料的处理与分析
        4.5.3 学生写作材料的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研究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1.1 手册的编制方面
        6.1.2 手册的适用性方面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0)小学中年级阅读课学生口头言语行为的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五、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研究设计
        (一) 确定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 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二) 观察记录的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量”的统计与分析
    二、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形式的统计与分析
    三、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四、教师干预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与反思
    一、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量”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二、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形式的研究结果与反思
    三、学生课堂口头言语表达内容的研究结果与反思
    四、教师干预情况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课堂实录)
致谢

四、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我想对您说[J]. 王永林.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0(Z2)
  • [2]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D]. 邓艺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农村校外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缓解的实务研究 ——以吉林省T镇为例[D]. 滕兵.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0(12)
  • [4]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5]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庞楚瑶. 广西大学, 2019(01)
  • [6]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对初中生亲子沟通成效的干预研究[D]. 彭金慧.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妈妈,快拉我一把[J]. 张雅文. 当代, 2018(05)
  • [8]服刑人员的依恋、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及内观干预研究[D]. 张善芹. 苏州大学, 2017(04)
  • [9]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陈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小学中年级阅读课学生口头言语行为的观察与研究[D]. 李海燕.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想对父母说的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