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被淘汰,大集团乘势扩张,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

小企业被淘汰,大集团乘势扩张,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

一、小企业淘汰出局 大集团乘势扩张 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钧[1](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提出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郭绪辉[2](2017)在《雅资达公司的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妆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奢侈品”到现在的大众消费品,中国的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在近30年来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容量已超过2000亿。目前,中国化妆品企业将近4000多家,2万个产品品牌,广东省是主要集中地,大约2400家左右的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趋于同质化。无任何的竞争优势[1]。国内民营的化妆品企业面临的内忧外患,一方面,内部增长乏力、品牌面临老化以及销售额下滑的窘况;另一方面,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供给侧”的宏观调控的政策下等外部因素使得企业举步艰难。品牌商更加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被消费者淘汰。本文在充分研读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文献资源,结合雅资达公司过去九年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对中国化妆品企业的行业状态、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详细阐述。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战略群、关键成功因素等方法分析雅资达面临的中产阶级追求美的消费能力提升,化妆品市场容量稳步递增,以及新型渠道的兴起带给雅资达公司的发展的机会;同时面临着行业同质化的不规范竞争,供应链的上游环节物料成本上涨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化妆品法规制度的健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终端美容院的业态形式改变,原来单一膏霜产品的代理压货模式无法满足需求的的威胁;结合雅资达公司的发展过程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提炼企业具备的优势与劣势,雅资达公司具有优势是专业线品牌孵化、供应链管理、组织管理等,劣势主要包括科研技术、规模效应、销售渠道过度依赖等。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并结合雅资达公司的实际情况明确公司选择“利用优势、抓住机会”的SO战略,确定了公司的战略意图以及“为客户创造美的价值体验”的企业使命。最后,围绕公司经营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及其实施步骤,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策略与战略实施保障,确保公司经营级战略落实,为公司未来战略目标保驾护航。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认为雅资达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化妆品专业线领域的品牌孵化业务优势,采取差异化战略,品牌聚焦二、三线城市终端美容院的中产阶级消费者领域,结合日化线细分市场进行战略推进,确保公司成为专业线美容化妆品行业的领导者地位。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雅资达公司未来的发展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化妆品行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吕占斌[3](2017)在《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关于台湾水泥产业衰退期之借鉴》文中研究指明【引言】这是一组以《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为主标题+副标题的公开邮件。收件人:新常态格局中竞争博弈的中国水泥企业管理团队寄件人:本栏版主/商务策划及战略管理专家作为"老散博客"专栏撰稿人,版主一直把探究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列为一

胡幼奕[4](2016)在《在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砂石骨料行业未来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型整合 融合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个传统砂石骨料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时代;这是一个各行各界逐鹿"砂场"的时代;这是一个传统砂石骨料企业"大洗牌"的时代。对砂石骨料行业形势的预判,新理念、新经营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以及在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开拓、创新、合作,这些都将决定砂石骨料行业是否在"砂场"中被"斩于马下"!今天,砂石骨料企业已不是家门口的传统作坊,要想驰骋海内外"砂场",要想站稳脚跟,成为砂石骨料业界的

吕占斌[5](2016)在《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关于水泥产业大裂变、大进化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言】这是一组以《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为主标题+副标题的公开邮件。收件人:新常态格局中竞争博弈的中国水泥企业管理团队寄件人:本栏版主/商务策划及战略管理专家版主做为"老散博客"专栏撰稿人,一直把探究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列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深度思考的大课题;只是由于水泥产业在波澜壮阔的宏观经济浪潮中新事迭出,新话题接连不断,早就预想搞一个"邮件"系列的想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搁置下来;即便是本期"老散博客"发出了第一封邮件,尔后也可能

刘永平[6](2016)在《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业安全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对外投资频招安全审查,给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亦对外贸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影响超越了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媒体、外交、政治领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影响到全球利益的再平衡,中国希望和平崛起,就必须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酵。当前,维护产业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任务。相对于现实的需求,产业安全理论中关于政府监管的部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落后于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监管实践和需要。因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就是尝试填补在我国产业安全领域,政府监管体系理论研究的空白。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受到经济安全因素的覆盖;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分支又受到国家安全因素的覆盖,导致产业安全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应地涉及广泛的理论范畴和社会活动领域。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参阅产业安全基础理论、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产业安全的特点,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广泛融入管理学、经济学、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理论成果中的观点和思想,引用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援引大量案例和事实,尝试以新的视角,搭建对产业安全成因、演化轨迹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采取了实证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解析了产业安全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并借鉴各主要国家产业安全监管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根据查新结果,国内外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尚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以系统论的方法确立了产业安全系统,认定国内产业的存在是因国家的存在所至,将政府作为产业安全主体之一纳入系统,确立了以产业和政府共同作为系统主体的“双主体”结构。揭示了产业竞争的内生性,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源于产业的对外竞争,产业竞争也会通过国家竞争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竞争关系作为产业安全的监管对象,监管范围覆盖了贸易竞争、投资竞争、要素竞争、环境竞争和危机竞争,明确了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研究揭示了产业竞争以国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竞争中国民利益发生减损即构成了产业安全问题;揭示了对国民利益的保全,即构成了产业安全系统的基本特征之目的性。依据系统论的开放性、目的性、多维度、突现性、反直觉行为原理,发现了与之对应的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国民性、多元性、整体性和逆转性特征。根据产业安全系统特征的内在关系,深入解析了产业安全监管体系面临的各种竞争关系。其次,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的演变规律。以“双比较”模式解析了贸易摩擦的成因;以“产业微笑曲线”归纳了产业纵向要素竞争与产业转型的关系,揭示了横向要素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以“要素流动性结构”分析了各种要素流动性的不均衡,是造成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根源,并揭示了要素流动结构的演变规律。阐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参与国际分工为前提,实施全产业链产业安全监管的意义;分析了内外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将危机竞争作为常态化的存在纳入了产业安全监管的范畴。根据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竞争和合作将相互依存的原因,说明“竞合”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自贸区的建设是全球化趋势的应有过程。第三,总结各国实践,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研究了反直觉行为对竞争关系的调节作用,并用以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以促进创新作为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的配套措施;以推动法治经济为出发点,系统地提出了“嵌入式”改良现有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给出了敏感度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产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为监管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方向;依托云计算新技术、大数据管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监管体系进行信息化、数据化改造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议;对监管主体决策模式,提出了开放性、聚能式改革的建议,以全面提升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是产业安全系统的构成部分,为了给监管体系定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其与产业安全系统的关系;并介绍了美欧印和我国产业安全监管的做法,明示其现实存在的可能状态。政府在产业安全系统的监管地位一经确定,同时也就定位了各具体产业等分系统在产业安全监管领域的位置。全系统定位对各分系统的超越,提供了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广阔视野,更有利于产业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也为管控危机、捕获危机和提供机遇,展现了更多的选择性。本文共使用图12幅,表5个,参考文献227篇。

李子伦[7](2015)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文中提出总结人类千年发展史和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成败教训,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以工业革命为发端的产业结构升级历程既是启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动力,也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前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唯有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突破口,从供给端发力,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以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内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应运而生,即应当如何定位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以现代化的经济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助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本文以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国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知识分立和政府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在探明产业结构升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市场效率、市场失灵问题和政府失灵问题,勾勒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定位的新蓝图。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劳动行为不断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类似信息群以及不同种类信息群,通过实现信息群结构关系的不断变迁而满足或更好满足人的需要及其组合的过程。信息分散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以探索并发现默会知识的自发性市场秩序较面对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约束的政府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行为的自身利益偏好属性,在以弥补市场失灵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介入的限制框架基础上,实现从强制干预型政府向增进扩展市场型政府的让渡必然成为构建现代经济治理格局的主体逻辑。第1章论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价值,在回顾评价了目前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干预思想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之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从强制干预型向增进扩展市场型的转变在由单极独揽到多极共治的权力解构和各级公共权力相对化已成定局的当今中国基本国情下的重要意义。本章还系统回顾了涉及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派在内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第2章从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入手,通过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对立与统一的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即是以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信息组合为本质的劳动过程在总量和结构层面的扩张。从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的总结可以提炼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两种方式即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前者包括既存有效信息复制速率提高和不完全一致信息组合的复制,后者指新信息组合的复制。从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本章还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和节能环保能力在内的具有公共品属性和外部性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基础。第3章从对市场过程理论的分析得出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确立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保护产权、管理并协调市场信息传递和维护市场组织效率三点旨在维护市场机制的职能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一点旨在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职能。第4章以建国以来的美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渡时期的拉美地区为比较对象,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借鉴性回顾,对日本战后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和对拉美地区不同国家政府职能分化所展现的不同产业结构升级绩效诠释了以维护市场为首要责任,以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为重要职能的政府职能选择原则,并系统探讨了产业政策的效率问题。第5章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职能变迁历程进行了总结性回顾。第6章建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并实证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效率。第7章为我国准确界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贡献有:(1)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体系,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2)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理论框架。(3)比较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国际实践经验与教训。(4)尝试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和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绩效。(5)给出了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政策建议。

梅光斌[8](2014)在《HS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逐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住房观念也由生存空间转化为生活空间。这使得房地产开发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开发利润逐渐向社会的平均利润靠近。同时,国内的房地产企业之间除了从成本到产品本身,进行着全方位竞争,同时还得应付国际企业的竞争。HS公司作为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改变业务结构和经营区域的单一性,规避国家投资周期性变化的系统风险,计划将房地产业务做强做大,一是与区域市场新进入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抗衡,二是为了寻求区域之外的发展空间。为此,需要重新审视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首先,本文简要描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梳理总结了现有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战略分析模型。其次,通过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行业市场、行业竞争四个维度分析了HS公司发展房地产业务的外部环境,给出HS公司的应对建议。其中主要采用PEST方法分析了宏观发展环境;通过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周期、集中度、价值链及关键成功因素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剖析了房地产行业环境现状及趋势;从行业市场总容量、市场层次性容量、市场产品结构性容量、市场购买动机四个方面对行业市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行业竞争企业、竞争格局、竞争模式和态势研判、竞争企业走向分析,解读HS公司所在行业的大的竞争环境。再次,从资质与业绩资源、关系资源、土地资源、品牌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七个维度分析了HS公司的内部环境,提出了现阶段的转变需求。然后,通过SWOT分析,理清HS公司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发展战略思路为立足于公司现有地域品牌资源优势,以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为支撑,以商业地产、养老地产为契机,以差异化、聚焦化为特色,打造多样化产品线,构建完善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管理模式,实现区域内的强大,成为区域性最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实现区域外的延伸,五年内进入WX房地产市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从品牌导入到项目开发经营、团队建设、跨区域业务管理等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之后给出了产品线打造以及目标市场与路径的选择的建议,提出了新市场进入和竞争策略。最后,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资金保障、加强战略管控和推行学习创新文化四个主要维度简要提出了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林立[9](2013)在《福建石化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石化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2年,我国石化工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受产能过剩、财务成本高企、出口不顺等因素影响,全行业整体效益呈现下滑。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长远持续的发展,成为每个石化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福建石化集团)为对象,研究福建石化集团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分析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所在行业背景,深入挖掘出集团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和劣势,通过SWOT分析确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为混合型战略;波士顿矩阵分析确定了公司层战略为多元化战略;在业务层战略上,明确了明星产品采用成本集中化战略,金牛产品采用差异集中化战略,问题产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瘦狗产品采用差异化战略或放弃战略。战略制定后,福建石化集团从管控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发展、共谋合作发展、改善产品结构、加大研发力度、规范安全管理和完善内部审计等方面来进行战略的实施,力求发展战略的具体方案和内容真正落实到企业层面。为保证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本文剖析了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信息化系统、融资渠道、法制建设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杨双钊[10](2011)在《规制视角下的盐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盐是与水、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维持人体及其他许多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果人体不能每天摄入一定量的盐,就会出现四肢乏力的现象,久而久之,生命安全也将面临威胁。所以,盐被赋予“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等称谓,人们对盐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同时,正是由于盐是人类存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所以盐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步。人类早期的集居和城市的形成与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早期的战争也源于对盐这样一种重要资源的争夺和控制;盐还与政权变迁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固有“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一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盐的经济价值被逐渐开发,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并与铁、石油、石灰石、硫磺并称为五大工业原料。现今,盐产品已有14000多种。其产量、消费量和使用方式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我国是产盐大国,每年的盐产量达到六千六百万吨,居世界第一;盐生产能力则达到了七千两百万吨。我国的盐产量主要来自海盐、井盐和湖盐。其中,以海盐为大宗,约占全球海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的盐产业规制颇具特色:首先,我国实行食盐专营制度。食盐专营制度在消除我国碘缺乏病,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专营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显露。食盐专营制度将食盐和“小工业盐”纳入专营范畴,形成了“食小盐”和大工业盐并存的二元市场结构;把盐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两大环节分割开,将盐业企业分割成只能运销的盐业公司和只能生产的制盐企业的两类畸形厂商,阻碍了制盐企业和盐业公司的发展;盐业公司凭借食盐专营带来的垄断地位,无形中提高了食盐的零售价格,阻碍了其在这些存在碘缺乏病的地区发挥作用。其次,政府的过度规制导致我国的盐产业存在严重的地区垄断。盐产业的地区垄断阻碍了我国的盐产能调整,并使得不合格的,不达标的私人微型盐场长期存在。再次,盐业企业的国有产权结构不仅导致了盐业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行为,而且为盐产业的行政垄断提供了平台。由于盐业企业的经营者的最大化利益与盐业企业的最大化利益并不一致,并且,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人们”并不明确,无法提供有力地监督,因此在我国制盐行业中,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国有制盐企业普遍竞相压价,最终导致盐品的价格小于其边际成本,造成行业恶性竞争持续泛滥。不仅如此,国有盐业企业还成为行政垄断的平台。政府的食盐专营制度、地区垄断的长期存在以及国有产权的产权设置妨碍了盐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导致盐业市场的不良结构和恶性市场行为,最终使得我国的盐业企业长期处于散乱、弱小的处境,出现盐业市场结构畸形,恶性价格竞争频仍,企业兼并效果不明显、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低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我国盐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将盐业的改革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其一,是基于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性的研究。其中具体涉及到经济学理论、管理学原理、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学科的基础,综合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该领域基本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政府盐业规制的具体现状,来研究和分析盐业规制改革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其三,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盐业市场结构的横向比较和分析,考察他国的规制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的盐业规制改革的实践;其四,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以规制的视角探讨盐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研究结论可以为盐业的改革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本文以规制理论为基础,梳理了关于盐业规制和产业规制的国内外文献,并对中国的盐业改革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文章第2章,主要介绍了垄断理论与规制理论的起源、规制的定义、分类、以及规制的过程等基础理论,为文章的后续内容做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盐业发展的概况,诸如我国盐资源的分布、我国盐产业的产能、技术基础等问题,还着重介绍了我国盐业规则的制度基础——食盐专营制度,以及组织基础——我国盐业公司的设置;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4、5两章。在第4章介绍了我国盐业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产销脱节、恶性价格竞争频仍、企业兼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并从规制角度简要地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第5章分析了我国盐业市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即我国盐业市场主体散乱、弱小,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不明显,而盐业企业的兼并则受到了食盐专营制度、地区性的性质垄断以及国有产权的诸多限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盐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即改变盐业市场主体散乱、弱小的现状,提高盐业市场集中度,转变盐业市场的结构类型,将我国盐业“低集中型”的市场结构转变为“寡占型”的市场结构,提出了盐业市场结构转变的渐进式改革,确立了盐业市场结构转变的中期目标及最终目标;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6、7、8章。由于盐业企业的兼并则受到了食盐专营制度、地区性的性质垄断以及国有产权的诸多限制,因而无法完成企业规模的扩大,及盐业市场主体的优化与壮大,从而也就无法凸显我国盐产业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因此,要实现我国盐业市场结构的转变,凸显我国盐产业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就首先要从食盐专营制度、地区性的性质垄断以及国有产权的改革入手。文章第6章详细论述了我国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客观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战略步骤和措施。第7章论述了我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表现及成因,并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地区垄断的成本和收益,进而提出了改革地区垄断措施,主要包括进行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等。第8章论述了我国盐业企业国有产权的改革问题,指出了“国进民退”的改革目标,并论述了其内涵和必要性,并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文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广泛运用规制理论对我国的盐业规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食盐专营制度、地区垄断以及国有产权对我国盐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按照相关理论提出我国盐业改革的方式和目标。使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其二,提出了我国盐业规制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寡头垄断市场,并通过对比世界其他国家产业发展论述了寡头垄断的必要性,同时,笔者认为我国盐业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破除多种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步实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方案,先实现中上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进而再向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发展的战略思路。其三,在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目标上,提出要照顾“老少边穷”地区的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公平、照顾弱势群体的思想,并依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改革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当然,本文对盐业规制改革的部分问题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如盐业改革如何促进盐业市场的绩效,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进市场绩效,实现盐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增强我国盐企的竞争力。这是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二、小企业淘汰出局 大集团乘势扩张 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企业淘汰出局 大集团乘势扩张 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雅资达公司的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战略管理理论
        1.2.2 战略管理在日化行业中的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思路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框架
第二章 雅资达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总体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1.5 化妆品与环境保护分析
    2.2 化妆品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
        2.2.1 化妆品行业持续增长并不断细分裂变
        2.2.2 销售渠道结构正经历变化与调整
        2.2.3 仪器理疗修复成为美容院经营新常态
        2.2.4 消费者对产品需求逐渐个性化与多样化
        2.2.5 化妆品营销融入互联网元素
    2.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3.1 行业竞争者分析
        2.3.2 购买者的力量分析
        2.3.3 供应商的力量分析
        2.3.4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分析
        2.3.5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2.4 战略群分析
    2.5 化妆品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2.6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2.6.1 机会
        2.6.2 威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雅资达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雅资达公司介绍
        3.1.1 雅资达公司的发展历程
        3.1.2 战略实施状况
    3.2 资源分析
        3.2.1 人力资源
        3.2.2 技术资源
        3.2.3 销售网络资源
        3.2.4 品牌资源
        3.2.5 生产资源
    3.3 能力分析
        3.3.1 综合管理能力
        3.3.2 市场及渠道开拓能力
        3.3.3 产品开发能力
        3.3.4 财务能力
    3.4 核心能力
        3.4.1 雅资达公司的核心能力
        3.4.2 核心能力识别
    3.5 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雅资达公司的SWOT分析及经营战略选择
    4.1 公司SWOT分析与战略选项
    4.2 公司战略意图与企业使命
        4.2.1 雅资达公司的战略意图
        4.2.2 雅资达公司的企业使命
    4.3 公司的战略定位与选择
        4.3.1 产品定位
        4.3.2 目标客户定位
        4.3.3 目标市场定位
        4.3.4 竞争战略定位与选择分析
    4.4 公司发展路径选择
        4.4.1 专业线多品牌的业务组合的扩展途径
        4.4.2 兼并与收购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雅资达公司经营战略实施的措施
    5.1 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及实施步骤
    5.2 公司战略实施重点策略
        5.2.1 注重研发项目投入,加强新品研究开发策略
        5.2.2 服务策略
        5.2.3 品牌推广策略
    5.3 公司战略保障措施
        5.3.1 完善公司的治理模式
        5.3.2 重塑企业文化
        5.3.3 强化企业的基础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产业安全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产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研究综述
        1.2.3 对前期产业安全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 产业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解析
    2.1 关于产业安全主体的辨析
        2.1.1 产业的定义及其特征
        2.1.2 产业安全系统的定义
    2.2 产业安全系统特征辨析
        2.2.1 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
        2.2.2 产业安全系统的国民性
        2.2.3 产业安全系统的多维度
        2.2.4 产业安全系统的突现性
        2.2.5 产业安全系统的反直觉行为
        2.2.6 产业安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3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及政府监管体系
        2.3.1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描述
        2.3.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描述
    2.4 小结
3 产业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 贸易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1 贸易竞争中的国民利益
        3.1.2 贸易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2 投资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2.1 内生的资本外溢
        3.2.2 投资竞争的贡献
        3.2.3 投资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3 要素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3.1 纵向要素竞争
        3.3.2 横向要素竞争
        3.3.3 要素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4 解析要素流动结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3.4.1 关于要素流动结构分类的探讨
        3.4.2 流动结构与产业活动的组织
        3.4.3 优化流动结构的方向性解析
    3.5 小结
4 国家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4.1 管窥国家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4.2 应运而生的国家竞争环境评估
    4.3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优劣概论
        4.3.1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优势
        4.3.2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隐患
    4.4 国家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4.5 小结
5 危机竞争状态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5.1 危机的存在及其特征
    5.2 危机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5.3 危机投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5.3.1 市场危机
        5.3.2 产业危机
    5.4 小结
6 全球化对产业安全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6.1 全球化对系统环境的影响
        6.1.1 全球化重塑世界格局
        6.1.2 全球化重塑世界之痛
        6.1.3 全球化更追求自由化
    6.2 全球化经济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6.3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归宿探析
    6.4 小结
7 主要国家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1 产业安全视角的政府监管分类
    7.2 美欧印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2.1 美国监管的突出领域
        7.2.2 欧盟监管的突出领域
        7.2.3 印度政府的监管实践
        7.2.4 借鉴美欧印的监管实践
    7.3 我国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3.1 政府监管体系的嬗变
        7.3.2 监管进化的突出领域
        7.3.3 嵌入式改良监管体系
    7.4 小结
8 系统完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8.1 完善对贸易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1.1 贸易竞争监管的内容
        8.1.2 维护合理的贸易结构
        8.1.3 统一内外贸监管法规
    8.2 完善对投资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2.1 投资竞争监管的内容
        8.2.2 放开汇率优化投资环境
        8.2.3 完善金融体系保持货币政策稳健
    8.3 完善对要素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3.1 要素竞争监管的内容
        8.3.2 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
        8.3.3 推行支持创新的积极财政
    8.4 完善产业安全依存的国家竞争环境
        8.4.1 优化基本制度环境
        8.4.2 经略国际社会环境
    8.5 完善对危机竞争的管控机制
        8.5.1 危机竞争和危机预警的本质
        8.5.2 危机竞争下反直觉行为的实现
    8.6 小结
9 提高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
    9.1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效能评价
        9.1.1 监管体系理想状态与设计标准
        9.1.2 监管体系行为有效性评估模型
    9.2 升级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9.2.1 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分布
        9.2.2 集成各部门政府监管职能
    9.3 大数据化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9.3.1 我国产业安全数据库分布
        9.3.2 建立国家产业安全数据库
    9.5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逻辑
        1.1.2 市场决定:经济治理思维的根本性变革
    1.2 相关理论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经济体下的产业结构自发升级——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2.2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追赶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2.3 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产业结构转移理论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角色——从强制干预型到强化市场型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重要概念界定与区分
        1.4.1 政府与国家
        1.4.2 产业与产业结构
        1.4.3 产业政策与政府职能
    1.5 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可能创新
        1.5.2 论文不足
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1 经济增长
        2.1.1 需要与人类行为
        2.1.2 劳动行为与经济增长的本质
        2.1.3 从经济增长思想史看经济增长的三种方式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1 从劳动行为的本质看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2 从经济增长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形式
        2.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2.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的提出
        2.3.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外延
        2.3.3 以公共品为基本属性和外部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3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与市场的权衡
    3.1 从市场过程理论看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3.1.1 市场过程理论简介
        3.1.2 市场主体决策自由的作用
        3.1.3 市场价格机制的特性
        3.1.4 市场竞争机制的本质
        3.1.5 市场供需机制的作用
        3.1.6 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3.2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原因
        3.2.1 外部性与市场供给失灵
        3.2.2 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效
        3.2.3 规模递增与垄断组织结构
    3.3 国家理论中的政府职能演替
        3.3.1 制度契约论视角下的政府——合作之手
        3.3.2 古典经济学中的政府——扞卫之手
        3.3.3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掠夺之手
        3.3.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府——阶级间暴力压迫的工具
        3.3.5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府——诺斯悖论
        3.3.6 小结
    3.4 结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
        3.4.1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塑造合格市场主体
        3.4.2 加强市场监管构建透明健全市场体系
        3.4.3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确保市场组织效率
        3.4.4 合理运用经济政策有效弥补公共品市场供给失灵
4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
    4.1 自由市场经济体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4.1.1 一般性制度构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4.1.2 支持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
        4.1.3 从美国信息产业崛起看政府的优选产业政策
    4.2 从“通产省奇迹”到“失去的十年”: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2.1 以通产省为核心的日本产业政策奇迹(1945-1973)
        4.2.2 九十年代“失去十年”的深层原因
        4.2.3 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3 从拉美国家产业结构矮化看政府的失败——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度时期
        4.3.1 过度时期的产业结构矮化
        4.3.2 结构主义时代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4.3.3 对拉美国家政府失败的反思
5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变迁历程
    5.1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1.1 总路线指引下的产业政策
        5.1.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1.3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失衡
    5.2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2.1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2.2 转轨摩擦中的体制变革
        5.2.3 产业结构的恢复性调整
    5.3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3.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5.3.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
    5.4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5.4.1 经济体制是决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5.4.2 国家产业政策有效性值得商榷
        5.4.3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是政府职能的着力点
6 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的实证计量分析
    6.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1.1 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标准
        6.1.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6.1.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相关性
    6.2 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化改革红利
        6.2.1 市场化进程指标体系构建
        6.2.2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数据测算
        6.2.3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模型
    6.3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财税政策效应
        6.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国际比较
        6.3.2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历史统计分析
        6.3.3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时间序列模型
7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确保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决定性作用
        7.1.1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7.1.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1.3 建立新型市场监管体制
    7.2 深化国企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产权体系和企业制度重塑合格市场主体
        7.2.1 以完善产权制度为保障,锻造市场决定的发展新逻辑
        7.2.2 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导向,走出国有资本管理模式改革新道路
        7.2.3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抓手,构建国有企业运营新形式
    7.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7.3.1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3.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育高效技术市场
        7.3.3 深化公共科技资源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7.4 以财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依托,构建市场决定的大国经济下现代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7.4.1 健全中央与地方间财政体制,重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政府间责任与权力配置
        7.4.2 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铸就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7.4.3 加强财税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建立统一完整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HS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流派
        2.1.1 早期发展阶段
        2.1.2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1.3 竞争定位理论阶段
        2.1.4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阶段
    2.2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应用分析
        2.2.1 战略管理理论拓展及应用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S 房地产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HS 房地产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房地产行业环境分析
        3.1.3 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
        3.1.4 房地产行业竞争分析
    3.2 HS 房地产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资质与业绩资源
        3.2.2 关系资源
        3.2.3 土地资源
        3.2.4 品牌资源
        3.2.5 财务资源
        3.2.6 人力资源
        3.2.7 企业文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HS 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
    4.1 SWOT 分析
        4.1.1 机遇
        4.1.2 挑战
        4.1.3 优势
        4.1.4 劣势
        4.1.5 SWOT 组合分析
    4.2 HS 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
        4.2.1 总体战略发展思路
        4.2.2 深耕本地市场的策略要点
        4.2.3 向外拓展市场的策略要点
        4.2.4 产品线打造
        4.2.5 HS 走出 A 城市的产品线规划
        4.2.6 目标市场与路径选择
        4.2.7 新市场进入策略
        4.2.8 新市场竞争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HS 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5.2 资金保障
    5.3 战略实施过程控制
    5.4 学习和创新精神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福建石化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1.2.2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新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内容框架
第2章 福建石化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化工产业链分析
    2.3 石化产业现状分析
        2.3.1 行业规模稳步扩张
        2.3.2 经营效益持续恶化
        2.3.3 财务层面总体不佳
    2.4 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4.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4.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2.4.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2.4.4 行业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4.5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2.5 石化行业细分市场竞争分析
        2.5.1 烧碱行业竞争环境
        2.5.2 PVC行业竞争环境
        2.5.3 TDI行业竞争环境
        2.5.4 BDO行业竞争环境
        2.5.5 PBT行业竞争环境
        2.5.6 PO行业竞争环境
        2.5.7 PPG行业竞争环境
        2.5.8 橡胶行业竞争环境
第3章 福建石化集团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福建石化集团概况
    3.2 福建石化集团产业价值链位置
    3.3 福建石化集团资源分析
    3.4 福建石化集团能力分析
    3.5 福建石化集团竞争优劣势分析
第4章 福建石化集团发展战略的设计
    4.1 SWOT矩阵分析
        4.1.1 机会分析
        4.1.2 威胁分析
        4.1.3 优势分析
        4.1.4 劣势分析
    4.2 波士顿矩阵分析
        4.2.1 波士顿矩阵研究内容
        4.2.2 福建石化集团波士顿矩阵分析
    4.3 福建石化集团的战略要素分析
        4.3.1 公司使命
        4.3.2 战略定位与目标
        4.3.3 战略逻辑
    4.4 福建石化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4.4.1 整体发展战略选择
        4.4.2 公司层发展战略选择
        4.4.3 业务层发展战略选择
第5章 福建石化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5.1 战略实施步骤
    5.2 战略实施对策
        5.2.1 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管控体系建设
        5.2.2 发挥带头作用,项目建设助推发展
        5.2.3 共谋合作发展,增强集团经济实力
        5.2.4 稳增产品产量,改善主营业务结构
        5.2.5 加大研发力度,深度推进品牌开发
        5.2.6 规范安全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成效
        5.2.7 完善内部审计,控制投资法律风险
    5.3 战略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4 主要保障措施
        5.4.1 优化组织结构
        5.4.2 提升人力资源
        5.4.3 构建激励机制
        5.4.4 加快信息建设
        5.4.5 拓宽融资渠道
        5.4.6 加强法制建设
        5.4.7 培育企业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规制视角下的盐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空间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空间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阐释
    2.1 垄断理论
        2.1.1 垄断的一般涵义
        2.1.2 自然垄断
        2.1.3 行政垄断
    2.2 规制的理论渊源
        2.2.1 规制经济学的产生
        2.2.2 产业经济学
        2.2.3 法经济学
        2.2.4 制度经济学
    2.3 规制的涵义
        2.3.1 规制的定义
        2.3.2 规制的主体
        2.3.3 规制的分类
    2.4 规制的过程
        2.4.1 规制机构及规制立法
        2.4.2 规制的实施
        2.4.3 政府规制的放松与解除
3 中国政府的盐业规制
    3.1 我国盐产业概况
        3.1.1 我国盐业资源的分布
        3.1.2 我国盐产品的种类
        3.1.3 我国盐业的产能
        3.1.4 制盐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3.2 我国盐业的企业概况
        3.2.1 盐业企业区域结构
        3.2.2 盐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3.2.3 盐业企业的技术结构
    3.3 我国盐业的规制体制
        3.3.1 盐业规制体制沿革
        3.3.2 盐业规制体制现状
    3.4 政府规制的具体措施
        3.4.1 盐产品价格管理
        3.4.2 进入规制
        3.4.3 产品质量规制
    3.5 政府规制的载体
        3.5.1 食盐专营制度
        3.5.2 地区性行政垄断
        3.5.3 国有产权
4 我国盐业存在的问题及盐业规制评价
    4.1 产销脱节与"二元"市场
        4.1.1 我国盐业市场产销脱节的起因
        4.1.2 "大工业盐"市场
        4.1.3 "食小盐"市场
    4.2 恶性价格竞争频发
        4.2.1 恶性价格竞争的内涵
        4.2.2 "大工业盐"市场的恶性价格战
    4.3 盐业产品缺乏差异化
        4.3.1 产品差异化的内涵
        4.3.2 盐业市场的产品差异化
    4.4 我国盐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4.4.1 盐业已有自然资源配置错位
        4.4.2 盐业生产资源闲置
        4.4.3 盐卤资源利用效率低
    4.5 盐产业组织战略重组效果不明显
        4.5.1 企业兼并的内涵
        4.5.2 我国盐产业组织兼并的原因
        4.5.3 我国盐产业组织兼并的方式
    4.6 我国盐业规制的效果评价
        4.6.1 食盐专营制度的规制效果
        4.6.2 价格规制的效果评价
        4.6.3 进入规制的效果评价
5 我国盐业规制改革的目标
    5.1 我国盐业的市场结构
        5.1.1 市场结构
        5.1.2 市场集中度
        5.1.3 我国盐产业的市场结构
    5.2 我国盐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5.2.1 我国盐业的规模经济效率低下
        5.2.2 我国盐业的范围经济效率低下
    5.3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我国盐业改革的最优选择
        5.3.1 优化盐产业市场结构应该是我国盐业改革的切入点
        5.3.2 寡占型市场结构是我国盐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佳模式
    5.4 寡头垄断再认识
        5.4.1 寡头垄断的概念
        5.4.2 寡头垄断的普适性与稳定性
        5.4.3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5.4.4 寡头垄断的形成
        5.4.5 寡头垄断行为的审视
    5.5 我国盐业市场结构转型的战略步骤
        5.5.1 市场结构转型的递进性
        5.5.2 我国盐产业组织的过渡目标
        5.5.3 我国盐业市场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
        5.5.4 我国盐业市场结构改革的步骤
6 食盐专营制度改革
    6.1 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必要性
        6.1.1 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客观环境
        6.1.2 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必要性
        6.1.3 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战略构想
    6.2 老少边穷地区食盐专营制度的改革模式
        6.2.1 碘盐实物免费供给制度是最优制度模式
        6.2.2 确立碘盐实物免费供给制度的步骤
    6.3 非老少边穷地区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架构安排
        6.3.1 创建废除专营制度前期条件,奠定成熟市场主体基础
        6.3.2 加强碘盐普及宣传力度,培育成熟消费群体
        6.3.3 重新界定"私盐"内涵,构建碘盐专营制度
        6.3.4 彻底废除食盐专营制度,启动碘盐市场化竞争机制
        6.3.5 加大碘盐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专营制度改革的成功
7 地区垄断规制
    7.1 盐产业地区垄断的表现及成因
        7.1.1 盐产业地区垄断的表现
        7.1.2 盐产业地区垄断的成因
    7.2 地区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7.2.1 地区垄断的内部成本
        7.2.2 地区垄断的外部成本
        7.2.3 地区垄断的总成本
        7.2.4 地区垄断的收益分析
    7.3 进行体制改革以打破地区垄断
        7.3.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7.3.2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
    7.4 加强法制建设以打破地方性行政垄断
        7.4.1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
        7.4.2 健全司法独立制度
8 国退民进——国有盐业企业所有制改革
    8.1 国退民进的必要性
        8.1.1 国退民进的内涵
        8.1.2 盐业"国退民进"的必要性
    8.2 盐业"国退民进"的有效路径
        8.2.1 化解国有企业退出的沉淀成本
        8.2.2 出台"国退民进"的盐产业组织政策
        8.2.3 优化盐业"国退民进"的渠道
参考文献

四、小企业淘汰出局 大集团乘势扩张 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2]雅资达公司的经营战略研究[D]. 郭绪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3]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关于台湾水泥产业衰退期之借鉴[J]. 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7(02)
  • [4]在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砂石骨料行业未来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型整合 融合创新[J]. 胡幼奕. 混凝土世界, 2016(08)
  • [5]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关于水泥产业大裂变、大进化的探究[J]. 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6(03)
  • [6]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D]. 刘永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7]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D]. 李子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0)
  • [8]HS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梅光斌. 吉林大学, 2014(09)
  • [9]福建石化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D]. 林立. 复旦大学, 2013(03)
  • [10]规制视角下的盐业发展研究[D]. 杨双钊.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小企业被淘汰,大集团乘势扩张,水泥市场格局正在“洗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