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6种奶及乳制品不合格

福州6种奶及乳制品不合格

一、福州市6种牛奶和奶制品不合格(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逸[1](2020)在《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品因其体内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和人体必须氨基酸而具有相当丰富的营养价值,且肉质鲜美,口感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但是由于其长期生长于水域环境,因此极易受水域环境的影响而遭受污染,进而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在水产品出售以前均会对其进行卫生检测,其中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近年来微生物污染引发的水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引起人们对微生物食品安全影响的不断关注,这使得水产品的微生物控制变得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辽宁省某市为研究区域,针对市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市售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调查情况:检测生食水产品共717份。其中有74份检出病原微生物,病源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0.3%,菌落总数合格样本643份,合格率为89.7%,大肠菌群合格数为592份,合格率82.6%。四种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合格率从高到低为:沙门氏菌合格率为97.1%,单增李斯特菌合格率为96.7%,副溶血性弧菌合格率为93.1%,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为92.8%。从不同来源角度分析,超市采样合格率(94.1%)及酒店采集样品合格率(94.7%)均高于市场采集样品合格率(92.8%)。不同处理方式角度分析,经过消毒低温处理的样品合格率(92.8%)高于未处理过的样品合格率(91.2%)。不同区域划分角度分析,中心城区样品采集合格率(94.2%)高于周边地区样品合格率(90.2%)。(2)居民对生食水产品危害知晓率问卷调查情况:从全市8个区选取400名居民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知道生食水产品危害的比率仅为46.75%。根据统计分析得知,了解水产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的比率与人们的性别和职业、身份有一定关系,但是与年龄和文化程度无关。(3)市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根源及解决策略分析研究:通过对污染水产品的病原微生物来源分析,主要污染途径是养殖水产品的水源、加工及运输过程中环境及设备、清洗用水及操作人员个人卫生、销售过程中储放环境和销售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来源和途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对水产品养殖环境水源使用灭菌剂进行灭菌处理,对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及设备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运输过程采用低温抑菌装置,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以及建议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建立责任明确的监管体系等措施来解决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

周舟[2](2017)在《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有效监管食品安全,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各国除了重视从行政监管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还重视从刑事处罚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态势依然严峻,上至中央高层下至普通民众逐渐形成了“社会共治”和“重典治乱”的共识,特别是在“重典治乱”的措施和手段上,刑法发挥了依法从重打击犯罪的重要功能。在这期间无论是立法的推进、司法的适用等都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也使得食品安全课题日益成为刑法理论界和刑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本论题从刑法角度对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其概念和特征;第二部分为从立法规定、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原则的角度对国外关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法律规定进行简要评价;第三部分为从立法规定、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原则的角度对我国进行简要评价;第四部分为对我国与国外主要国家相关立法规定进行比较,并探讨我国与国外立法比较与我国立法不足评价及借鉴;第五部分为分别对《刑法》涉及的三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直接罪名的司法适用疑难问题和经典案例进行阐述和探讨;第六部分为完善惩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思考,主要对《刑法》涉及的三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直接罪名的立法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完善的建议。总之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为我国食品安全法治建设出一分力。

朱青南[3](2013)在《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些年以来,“三鹿奶粉”、“塑化剂风波”等等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在国内国外连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逐步变成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怎么样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面临的共同的课题。而且,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链中重要环节,对食品质量是否达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目前的体制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承担起对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监管职责任务重。目前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诸多监管困境,国内或者国外研究人员大多以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全体系进行研究,而较少针对具体特定的职能部门以及特定环节、特定食品链的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研究。本文以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作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并且也介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食品法律体系;接着详细介绍泉州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泉州市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现阶段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另外,再加上简要介绍下国内外一些发达西方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代表性的模式,使之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进行对比与分析,得出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和借鉴;最后提出改革与完善泉州市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思考。具体从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体、客体以及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对策措施建议。本文在完善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对策思考方面提出了有所创新的方法措施,对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具有参考价值和理论与现实意义。

杨卫丽[4](2011)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景观形态和生产体系,与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城市不断扩张、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重、城乡差距加大等多种问题,都市农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西安都市圈是我国北方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如何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促进西安都市圈功能优化和城乡统筹,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论文综合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以西安都市圈289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国内外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研究并不多见。论文汲取人文-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方向。(2)分析了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与类型,探讨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市农业已成为都市圈重要的产业类型之一,都市农业区域也正在成为都市圈的重要功能区,都市圈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都市农业满足了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都市圈对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特性、景观格局、功能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3)界定了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依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将其划分为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5个阶段。(4)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特征及功能定位。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具有要素复杂性、独特性、类型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动态与相变性等多重特点,其功能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生态等5个方面。随着西安都市圈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特点及功能将会不断演化。(5)利用景观格局指数、SOM神经网络、缓冲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格局。研究发现:①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分布可划分为0—20公里、20—45公里、45公里以外3个圈层,不同圈层的都市农业景观类型存在显着差异;②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景观格局沿河流、道路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③各种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6)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功能定位、景观格局和区域分布,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8种发展模式,分别为技术外溢推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导产业拉动模式、城镇企业带动模式、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全民参与带动模式、协会组织带动模式、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并对各个模式及其特点、运行机理以及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7)在景观格局分析及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的划分,具体划分为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区、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带、渭河都市农业发展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5个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都市农业发展区(带)空间格局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优化。(8)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建议未来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应明确其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空间定位等;编制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都市农业纳入都市圈规划;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制度;加强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技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科技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系统阐述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②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的组合方法,以此为基础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③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8种模式,探讨了各种模式特点和内在运行机理,并对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郭薇[5](2010)在《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文中提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是进行市场治理的两种制度安排,二者互为补充,可以分别从法制化的公序与组织化的私序两个层面规制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具体地说,政府主要借助法律及依法行使的强制性行政手段给予市场法律上的约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法制化的公序”;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借助行业自律公约及非强制性的精神引导给予市场道德上的约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组织化的私序”。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共同作用于市场,有助于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实现良好的市场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自主治理形式,行业自律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自主组织,即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责,行业协会是实现行业自律的手段。行业协会对市场进行的治理是通过促进行业成员的集体自律,即行业自律来实现的,这在客观上配合了政府的市场监管目标。因此,如果能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使其通过对行业本身的管理,促进行业自律,协助政府进行市场监管,弥补政府的不足,则改善市场治理就有了更大的可能。但是,由于组织性质的二重性以及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难题等原因,行业协会与政府合作进行市场治理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要充分地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作用,就需要对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现实条件和有效路径做出具体的分析。本文对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条件、面临的障碍、促进行业自律的路径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首先,行业自律的实现,需依赖于一定的内外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行业成员的共同利益是行业自律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自律收益构成了行业自律有效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这是从会员企业的层面来谈的;从行业组织自身的层面讲,行业组织的合法性基础是实现行业自律的前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是行业自律有效实施的结构性要求;从外部条件来说,政府监管和制裁的威胁是行业自律合法建立的外部前提,来自社会的压力是促进行业自律有效发挥作用的催化剂。其次,在中国,通过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面临着特殊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由企业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和行业协会集体理性与公共利益的冲突而导致的行业协会意愿不足;由权力不足、服务不足和代表性不足引起的行业协会的公信力缺失;由性质上、功能上、范畴上、价值取向上的双重冲突而导致的行业协会角色冲突;由自律规章、自律机构、违规审查渠道与自律惩戒不完善造成的自律机制不健全以及由对自身发展、权力失范和失控的顾虑而引起的政府担忧。在每一类障碍性因素下面,又有若干个子障碍因素。在以上所提的各种障碍中,意愿不足、公信力不足、角色冲突及自律机制不完善,属于中国行业自律的内生障碍。意愿不足与角色冲突是无法彻底避免的,能做到的只是将行业协会的这种意愿不足与角色冲突最大程度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公信力与自律机制是可以充分调节的变量,在中国,利用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这一问题可以考虑首先从这两个因素入手解决;政府的担忧,是阻碍行业自律的外部限制,它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变量。在中国,这一变量的作用大小直接与行政职能转变的程度相关。第三,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指出,通过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的现实路径在于完善自身建设,使其从表达渠道走向权威象征,以增强对行业成员的激励惩戒效度;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信息披露平台,并对行业成员进行选择性的激励惩戒,如,声誉激励、政策激励、绩效激励、优先权激励、自律担保、一票否决、失信信息披露、建立协会之间的联动机制等。以此来增加行业成员自律的预期收益,同时,加大其不自律的预期成本,改变行业自律的成本收益支付矩阵。使行业成员之间的双边自律收益大于单边投机收益,同时,单边自律收益大于双边投机收益,最终达到行业自律的成功实现。最后,鉴于行业协会所代表的会员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差距,行业监管从根本上来说仍是政府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因此,政府应该保留行业管理的终极权力,在某些重要领域或极端情况下(如行业协会与企业共谋实施价格联盟、市场分割等),直接从外部给予企业或某一行业激励惩戒,以强制性地矫正企业或行业不自律的行为。

罗丞[6](2009)在《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数据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食品经济体系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及多元化,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链条中被污染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对于食品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也日益显现。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为应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行动起来并采取有效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也开始了自己的安全食品生产和认证历程,试图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并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然而在中国发展安全食品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助于促进食品行业本身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正是由于上述意义的存在,安全食品的生产与认证在我国才显现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尽管如此,我国的安全食品生产与认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安全食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偏小,安全食品的发展和推动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力度。然而政府在上述过程中的努力效果不仅需要生产者的配合,食品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她)们是整个食品链条的最终目标指向和食品市场价值实现的最终推动者。消费者在安全食品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企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实践也决定着政府和企业种种努力所产生的效用程度。因此,从消费者视角深入研究其对安全食品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安全食品消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对购买行为的探究到目前对购买倾向的关注。从最初对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缺乏明确理论框架的分析到目前利用行为倾向理论(特别是计划行为理论)对购买倾向前因的深入探讨,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在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的发展、购买倾向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跨文化验证等方面,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研究都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因此,对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进行深入研究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上述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收集数据→假设检验→解释结果”的实证研究思路,以心理学行为倾向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特点,对其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和总结出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并且提出了促进中国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消费的具体策略建议。具体而言,论文首先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沿革、安全食品消费和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细致的回顾与评析。在此基础之上,论文的主体被分成探索性研究和证实性研究两个阶段。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为了构建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解释模型。由于解释模型的框架在研究评述中已经基本确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确定影响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因素。作为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研究的延伸和证实性研究的基础,本阶段还对解释模型中12个变量的具体测量项目或内容做了研究。对其中的11个潜变量,论文利用T检验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了题项筛选,共删除掉相关变量的8个题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多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后续研究中使用。证实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基于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解释模型,以购买倾向为因变量构建了5个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态度、规范(主观规范、道德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信念(安全食品对健康、野生动植物和环境的利益及安全食品对生产者的风险)、信息(主观知识、客观知识、食品标签的使用程度、安全食品的购买频率、对安全食品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和社会经济变量(教育程度、年收入)与人口统计变量(居住地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进行了验证。其次是利用结构等式模型方法对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是在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基于购买倾向影响因素验证的结果,对探索性研究中提出的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的简化和完善。最后,根据研究发现的购买倾向的显着影响因素(包括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口统计与社会经济变量)和各变量对购买倾向的整体效应值以及购买倾向的形成机制,同时结合作者在福州市的访谈和厦门市的调查获得的认识。论文提出了6条具体的促进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消费的策略建议。并且对整个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等进行了总结。

邹志飞[7](2008)在《食品添加剂的毒性研究概览》文中认为食品添加剂在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以及食物防腐和满足食品加工工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近几十年来,食物添加剂使用品种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约75%的饮食都来源

严冰,牧歌,邓征宇,李丰洲,钟飞,刘晓婷[8](2005)在《食品药品安全警示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点: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取得实效;着力治本,加强食品安全制度和机制建设。二是以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药品监管,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专项治理;源头整治保健食品,有效净化保健食品市场;稳步扩大农村“两网”建设,保障农民用药安全。三是以执法检查整改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推进执法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福州市6种牛奶和奶制品不合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州市6种牛奶和奶制品不合格(论文提纲范文)

(1)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产品概述
        1.1.2 水产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
        1.1.3 水产品微生物污染
        1.1.4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与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国内外水产品微生物污染情况
        1.2.2 国内外针对水产品微生物污染采取的措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性
第二章 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
    2.1 市售水产品抽检项目与检测标准
        2.1.1 样品采集
        2.1.2 检测项目与检测标准
        2.1.2.1 检测项目
        2.1.2.2 检测标准
        2.1.2.3 统计学处理
    2.2 市售水产品抽样检测结果与分析
        2.2.1 总体检测情况
        2.2.2 水产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情况
        2.2.3 水产品中各类病原菌检测情况
        2.2.4 不同来源水产品微生物检测情况
        2.2.5 不同处理方式水产品污染情况
        2.2.6 不同区域生食水产品病原微生物各项目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市居民对生食水产品危害知晓率的调查
    3.1 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3.1.1 问卷调查
        3.1.2 质量控制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总体调查情况
        3.2.2 被调查者对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情况与性别年龄关系
        3.2.3 被调查者对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情况与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关系
        3.2.4 被调查者对生食水产品危害认知情况与收入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根源及解决策略分析研究
    4.1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途径及根源
        4.1.1 养殖过程中污染
        4.1.2 加工过程中污染
        4.1.3 运输过程中污染
        4.1.4 销售过程中污染
    4.2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成因
        4.2.1 养殖过程中污染成因
        4.2.2 加工过程中污染成因
        4.2.3 运输过程中污染成因
        4.2.4 销售过程中污染成因
    4.3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解决策略
        4.3.1 养殖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1.1 消毒剂
        4.3.1.2 抗生素
        4.3.2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3 运输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4 销售过程中的污染解决
        4.3.5 相关监管部门发挥作用
    4.4 本章小结
        1.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途径
        2.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成因
        3. 在售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解决策略
第五章结论
    1. 水产品微生物污染抽样检测情况
    2. 水产品微生物污染情况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3. 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污染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对于生食水产品危害了解情况调查表
致谢

(2)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一节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
第二章 国外关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法律规定的评述
    第一节 两大法系典型国家的立法规定
    第二节 国外关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价值取向、立法原则
第三章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规定
    第一节 立法规定
    第二节 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原则
第四章 我国与国外主要国家立法比较及我国立法不足评价
    第一节 立法规定的比较
    第二节 我国与国外立法比较存在的不足及借鉴
第五章 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罪名的司法适用
    第一节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在司法适用中的难题
    第二节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司法适用中的难题
    第三节 食品监管渎职罪在司法适用中的难题
第六章 完善惩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思考
    第一节 《刑法》第143条和第144条的完善对策
    第二节 《刑法》第408条之一的完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文献综述
    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1章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
    1.1 基本概念
        1.1.1 食品
        1.1.2 食品安全
        1.1.3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
        1.1.4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1.2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1.2.1 政府规制理论
        1.2.2 政府危机管理理论
        1.2.3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
第2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模式及启示
    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总体状况及其发展历程
    2.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典型模式
        2.2.1 以美国为代表分散式监管模式
        2.2.2 以加拿大为代表集中式监管模式
    2.3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3章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以泉州市为例
    3.1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现状
        3.1.1 泉州市食品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3.1.2 泉州市加工食品质量基本情况
        3.1.3 泉州市质监系统食品生产监管人员基本情况
        3.1.4 泉州市质监系统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基本情况
    3.2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3.2.1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3.2.2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
        3.2.3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客体存在的问题
        3.2.4 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改善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的相关对策
    4.1 深化改革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体制
        4.1.1 加快建设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逐步消除监管“盲区”
        4.1.2 清晰明确食品安全分段监管部门职责,努力实现监管无缝链接
        4.1.3 统筹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尽快淘汰滞后过时标准
        4.1.4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科学构筑监管失职问责机制
    4.2 不断优化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主体
        4.2.1 推进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内部沟通协调
        4.2.2 增加资金投入,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水平
        4.2.3 加大执法稽查力度,不断提高违法成本
        4.2.4 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4.3 严格监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客体
        4.3.1 多措并举,进一步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
        4.3.2 转变方式,建立健全企业法人代表约谈机制
        4.3.3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发挥中介服务作用
        4.3.4 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4.4 努力营造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环境
        4.4.1 规范制度,促进食品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三者信息互通对称
        4.4.2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4.4.3 加强正面宣传,消除误解,营造食品安全监管良好氛围
    4.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都市农业
        2.1.2 都市圈
    2.2 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2.2.1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2.2.2 国内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2.3 研究评价
第三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农业区位理论
    3.2 景观农业理论
    3.3 比较优势理论
    3.4 城乡一体化理论
    3.5 都市第三空间理论
    3.6 环城游憩带理论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
    4.1 都市农业特征、功能与类型
        4.1.1 都市农业特征
        4.1.2 都市农业功能
        4.1.3 都市农业类型
    4.2 都市圈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都市圈特征
        4.2.2 都市圈面临的主要问题
    4.3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相互依存关系
        4.3.1 都市农业在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
        4.3.2 都市圈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5.1 西安都市圈及其主要特征
        5.1.1 西安都市圈范围界定
        5.1.2 西安都市圈主要特征
    5.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5.2.1 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1978-1985)
        5.2.2 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1986-1991)
        5.2.3 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1992-1997)
        5.2.4 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1998-2003)
        5.2.5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2004-至今)
    5.3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特征与功能
    6.1 都市农业特征分析
        6.1.1 要素复杂性与独特性
        6.1.2 类型多样性
        6.1.3 空间异质性
        6.1.4 动态与相变性
    6.2 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6.2.1 经济功能
        6.2.2 社会功能
        6.2.3 文化功能
        6.2.4 空间功能
        6.2.5 生态功能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类型与格局
    7.1 都市农业景观格局及其分析方法
    7.2 评价指标体系
        7.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7.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7.2.3 指标说明
    7.3 研究方法及评价结果
        7.3.1 景观格局指数
        7.3.2 SOM神经网络
        7.3.3 缓冲区分析
        7.3.4 灰色关联分析
        7.3.5 评价结果
    7.4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景观格局分析
        7.4.1 总体景观格局分析
        7.4.2 局域景观格局分析
    7.5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景观格局机理分析
        7.5.1 自然要素影响
        7.5.2 政策要素影响
        7.5.3 社会经济要素影响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8.1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8.1.1 地域性原则
        8.1.2 差异化原则
        8.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8.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8.2.1 技术外溢推动模式
        8.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8.2.3 主导产业拉动模式
        8.2.4 城镇企业带动模式
        8.2.5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8.2.6 全民参与带动模式
        8.2.7 协会组织带动模式
        8.2.8 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
第九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9.1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9.1.1 近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9.1.2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9.1.3 近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9.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9.2.1 中远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9.2.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9.2.3 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9.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9.3.1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9.3.2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9.3.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9.4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9.4.1 渭河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9.4.2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9.4.3 渭河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9.5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9.5.1 杨凌都市农业空间布局特点
        9.5.2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9.5.3 杨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第十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10.1 明晰都市农业在西安都市圈建设中的基本定位
    10.2 制定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10.3 加强都市农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0.4 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10.5 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10.6 推进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
结论及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及理论综述
        一、关于政府监管的国内外研究
        二、关于行业自律的国内外研究
        三、关于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概念阐释
        二、理论支撑
        三、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方式
第二章 政府在市场监管中的角色及其限度
    第一节 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及限度
        一、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二、市场监管的限度
        三、市场治理主体的判定及初步比较
    第二节 政府在市场监管中的职责与内容
        一、主要职责
        二、主要内容
    第三节 政府实施监管的组织与手段
        一、监管的组织形式
        二、监管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政府监管的效果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政府在监管能力上的优势与劣势
        一、监管能力的界定
        二、监管能力的构成
        三、监管能力的优劣势分析
        四、关于改善市场监管的初步思考
第三章 行业协会在市场监管中的角色及其潜能
    第一节 行业协会在组织性质上的两重性
        一、普遍的私益性
        二、有限的公共性
    第二节 行业协会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行业自律
        一、行业自律的动机与原因
        二、行业自律的类型与模式
        三、行业自律的权力来源
    第三节 行业自律的实施方式
        一、制定行业规范
        二、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
        三、行业准入
        四、协调与解决争议
    第四节 行业自律的实施效果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五节 通过行业自律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的可能性
        一、行业自律的优势
        二、提高行业自律的可能空间
第四章 通过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的条件与障碍
    第一节 行业自律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从企业层面到协会层面
        二、外部条件: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公众
    第二节 行业自律的障碍
        一、行业协会意愿不足
        二、行业协会公信力不足
        三、政府的担忧:权力滥用与失控
        四、行业协会的角色冲突
        五、自律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通过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行业自律成本-收益的博弈论分析
        一、行业自律成本收益的定性分析
        二、行业自律成本收益的博弈分析
        三、关于行业自律成本收益分析的思考
    第二节 通过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的措施
        一、完善行业协会自身的建设:从表达渠道到权威象征
        二、对企业自律的激励惩戒
    第三节 政府对行业协会本身的监管
        一、行业协会反竞争行为的表现
        二、行业协会反竞争行为的成因
        三、行业协会反竞争行为的规制
        四、对行业协会反竞争行为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访谈对象及访谈方式基本情况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访谈记录
附录D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访谈记录
附录E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访谈记录
附录F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访谈记录(1)
附录G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访谈记录(2)
附录H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I 中国调味品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J 中国林业产业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K 中国进口再生资源委员会访谈记录
附录L 中国报业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M 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N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访谈记录
附录O 北京市混凝土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P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访谈记录
附录Q 天津市保险行业协会访谈记录(1)
附录R 天津市保险行业协会访谈记录(2)
附录S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民政局访谈记录
附录T 辽宁省交通运输行业商会访谈记录
附录U 广州市物流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V 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协会访谈记录
附录W 杭州市萧山区房地产商会访谈记录
附录X 杭州市萧山区伞业协会访谈记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与思路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预期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1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沿革
    2.2 安全食品消费的研究
    2.3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研究进展
        2.3.1 行为倾向的解释:理性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2.3.2 行为倾向理论在安全食品购买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4 简要评述
    2.5 小结
3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的构建
    3.1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定性研究
        3.1.1 文献研究获得的购买倾向影响因素
        3.1.2 访谈获得的购买倾向影响因素
        3.1.3 文献研究和访谈获得的购买倾向影响因素的对比
        3.1.4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影响因素的最终确定
    3.2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的提出
    3.3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3.4 调查问卷的生成
    3.5 小结
4 数据与处理
    4.1 调查与数据
        4.1.1 调查地点
        4.1.2 数据收集
        4.1.3 数据概况
    4.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1 本地安全食品的普及情况
        4.2.2 信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3 信念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4 规范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5 知觉行为控制的描述性统计
        4.2.6 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4.2.7 购买倾向的描述性统计
    4.3 量表题项的筛选
        4.3.1 题项筛选方法
        4.3.2 题项筛选的结果
    4.4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4.4.1 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方法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4.5 小结
5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假设的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与量度
        5.2.2 方法
    5.3 结果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回归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形成机制分析框架:简化和完善的解释模型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
        6.2.2 方法
    6.3 结果
        6.3.1 模型的拟合优度
        6.3.2 标准化路径系数
        6.3.3 直接、间接和整体效应
    6.4 讨论
        6.4.1 模型的整体合适度
        6.4.2 购买倾向的影响路径
        6.4.3 控制变量
    6.5 小结
7 建议与总结
    7.1 促进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消费的策略建议
    7.2 总结
        7.2.1 主要工作回顾和研究结论
        7.2.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调查问卷
附录2:验证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形成机制的LISREL程序
附录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食品药品安全警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大头娃娃”再现株洲
果冻因何竟成杀手
重金属超标敲警钟
炸薯条和油条也致癌
3 0家企业产品“涉红”
饮用水质量不合格
反季节蔬菜受质疑
高露洁牙膏能致癌吗
巨能钙有毒吗
保健食品功能被夸大
安全预警为何总慢半拍
安全标准为何执行难
问题已得到很大改善
用药监测应当加强
国务院部署围剿小作坊
资料链接
    ●有关食品安全的系列法规
    ●食品整治流程
    ●3 0家产品“涉红”企业名单

四、福州市6种牛奶和奶制品不合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市市售水产品几种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D]. 吴佳逸.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2]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问题研究[D]. 周舟. 广州大学, 2017(02)
  • [3]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研究[D]. 朱青南. 华侨大学, 2013(03)
  • [4]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杨卫丽. 西北大学, 2011(05)
  • [5]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D]. 郭薇. 南开大学, 2010(08)
  • [6]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数据分析[D]. 罗丞.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3)
  • [7]食品添加剂的毒性研究概览[A]. 邹志飞. 第四届第二次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营养食品所毒理室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 [8]食品药品安全警示录[J]. 严冰,牧歌,邓征宇,李丰洲,钟飞,刘晓婷. 今日中国论坛, 2005(06)

标签:;  ;  ;  ;  ;  

福州6种奶及乳制品不合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