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碱度操作及应用实践

低碱度操作及应用实践

一、低碱度操作应用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润灏,杨健,叶格凡,孙晗,杨文魁[1](2022)在《转炉脱磷工艺的最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转炉脱磷工艺利用了转炉容积大的特点,可以实现转炉前期快速高效低碱度脱磷。脱碳渣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石灰等辅料消耗和渣量。在低温低碱度转炉脱磷的条件下,低温在热力学上有利于脱磷,但温度过低会使渣过于粘稠而影响动力学条件并使倒渣困难;适当提高碱度,脱磷效果较好。随着渣中氧化铁含量的上升,脱磷效果先上升后下降。转炉脱磷渣中固液两相共存,其中的富磷相固溶体具有很好的富磷作用。双联法由于脱磷后渣钢完全分离,能有效提高脱磷率,适合生产超低磷钢;但由于该工艺需要两个转炉,转炉利用效率低,同时中间出钢热损失大。双渣法转炉脱磷工艺只需要一个转炉,且钢水洁净度高,是转炉脱磷的重要发展方向。

郭靖,陈兴润,韩少伟,闫岩,郭汉杰[2](2021)在《“两次造渣法”冶炼不锈钢超薄带理论和工业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密压延不锈钢冷轧超薄板带(<0.3 mm)要求具有良好的洁净度和夹杂物塑性化以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但钢水的洁净化和夹杂物塑性化在冶炼上是相互矛盾的,这增加了精密压延不锈钢板带的冶炼难度。为解决不锈钢超薄带夹杂物塑性化和钢水洁净化的矛盾问题,通过热力学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渣-金平衡试验研究了精密压延不锈钢冶炼的关键问题并得出相应应对策略,炉渣碱度降低,对脱氧和脱硫不利,钢水洁净度变差,高碱度渣的使用是获得较高洁净度钢水的必要条件;随着炉炉渣碱度降低,夹杂物由CaO-SiO2-Al2O3系演变为良好塑性的SiO2-Al2O3-MnO系,低碱度炉渣是夹杂物塑性化必需条件;钢中Als含量降低,夹杂物中Al2O3含量明显减小,塑性变好;通过在渣中配加适量的MgO,可以有效抑止低碱度渣对炉衬的侵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两次造渣法"冶炼工艺,在AOD脱硫期造高碱度渣脱硫和脱氧,在LF精炼造低碱度渣塑性化钢中夹杂物,实现不锈钢优异的钢水洁净度和夹杂物塑性化。工业试验结果表明,w(T[O])小于0.002 5%,w([S])小于0.001 0%,夹杂物成分为以SiO2-Al2O3-MnO系为主的硅锰铝榴石类夹杂物,Al2O3平均质量分数小于20%,具有良好的塑性,满足生产不锈钢超薄板带的要求。

李东林[3](2021)在《龙钢转炉双渣留渣冶炼渣型优化基础研究》文中提出为适应钢铁行业发展趋势,降低生产成本,以MURC法为代表的转炉双渣留渣冶炼工艺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常规转炉冶炼相比,双渣留渣冶炼的总渣量和钢铁料消耗显着减少,脱磷效率显着提高。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炉渣成分与温度控制标准,许多企业在冶炼过程中均存在前期成渣速度慢、冶炼渣型控制不稳定、炉渣过稀或粘稠、渣中难熔物质结块、脱碳期“返干”等问题,导致双渣留渣工艺优势未充分发挥,冶炼周期延长,与生产节奏不匹配。针对工艺目前存在问题,以转炉双渣留渣冶炼渣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验室实验以及FactSage热力学软件模拟计算,开展双渣留渣冶炼渣型优化基础研究。基于炉渣成分及结构分析,明确了炉渣主要成分的基本冶金特性,揭示了不同属性氧化物与炉渣物化性质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双渣留渣冶炼现场炉渣物相与形貌研究,阐明了脱磷渣与脱碳渣中主要存在物相与元素赋存形式,探明了冶炼不同阶段的成渣状况与物相及形貌差异;通过二次正交回归组合法设计实验,得到炉渣主要组分关于熔化温度的回归方程,明确了冶炼初期炉渣碱度控制在1.5~1.6、FeO含量保持在20%左右、MgO含量控制在7~8%、MnO含量控制在10%左右、Al2O3含量保持在3%~4%,炉渣熔化温度较低,有利于快速成渣;通过FactSage测定炉渣在不同条件下的粘度值,阐明了炉渣组分对炉渣粘流特性的具体影响规律,得出了双渣留渣冶炼不同阶段粘度适宜的合理渣型;通过CaO-SiO2-FeO渣系及相关多元氧化物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研究和体系相图的构筑,揭示了炉渣成分、温度与存在相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转炉渣系的相平衡关系,得出了渣中不利物相的生成区域。基于以上研究与分析结果,为双渣留渣冶炼工艺渣型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许杨少君[4](2020)在《水泥改性膨胀土坡面防护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改性膨胀土作为膨胀土改良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度高,渗透性低等优点。根据膨胀土边坡在外界大气环境影响下易发生失稳破坏的特征,本文提出使用水泥改性膨胀土(以下简称水泥土)作为边坡表面防渗保湿层的边坡坡面防护措施,研究水泥土作为边坡表面防渗保湿层的可行性、防护效果和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水泥土的相关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室内试验,判断水泥对膨胀土改性效果及作为边坡防护的可行性;对水泥土在干湿循环下的裂隙性和渗透性进行试验,及通过现场原位模拟降雨和干湿循环试验,研究水泥土对于边坡防渗保湿效果;基于现场试验结果,采用数值方法对水泥土防护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模拟,研究水泥土防护下边坡的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室内试验的结果表明:水泥的掺入,膨胀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得到很大的改良,满足作为边坡表面防护层的要求;且随着水泥掺量及养护龄期的增大,其改良效果越好;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对膨胀土的改性效果要好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低碱水泥土的碱度要远小于普通水泥土,作为边坡表面防护层更利于后期的绿化,故低碱水泥土更加适宜作为边坡坡面防护。(2)干湿循环及渗透实验结果表明: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下,含水率变化幅度大,表面裂隙发育,裂隙指标快速增大,导致土体的渗透系数快速增大;而掺加水泥的土体,在干湿循环下,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土体的裂隙发育得到抑制,且裂隙指标随着水泥掺量和土样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减小,土体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渗透系数。说明水泥土有着良好的防裂隙开展及防渗保湿的效果。(3)现场原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土防护边坡,水分的入渗量、坡内土体含水率的变化程度及影响深度都小于无防护边坡;坡体的位移量和土体强度的衰减程度相较于无防护边坡更小。说明水泥土对边坡起到良好的防渗保湿效果,同时也提高边坡的稳定性。(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降雨入渗和干湿循环的作用下,土体产生的吸湿膨胀和强度衰减是边坡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水泥土由于起到良好的防渗保湿效果,降低降雨入渗和干湿循环对坡体的影响,进而也降低土体的吸湿膨胀和强度衰减程度;相较于无防护边坡,水泥土防护边坡安全系数下降缓慢,坡体位移量小,说明在水泥土的坡面防护下边坡的稳定性得到很好的保证。

毕云霄,余攀,丁湛,柏少军,文书明[5](2020)在《黄铁矿浮选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铁矿与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矿物广泛共伴生。由于黄铁矿具有较好的天然可浮性,且常被铜离子和铅离子活化,容易混入其他精矿产品中,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因此需要使用抑制剂对多金属硫化矿中的黄铁矿进行选择性抑制,从而实现硫化矿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介绍了多金属硫化矿中黄铁矿的抑制剂研究进展,从生产成本与绿色环保要求方面考虑,组合抑制剂的使用是黄铁矿浮选领域中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饶磊[6](2020)在《转炉钢渣成分、结构及性能间内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炉钢渣具有成分复杂、稳定性差、难磨、胶凝活性低等特点,这些是制约其大宗量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原因。而现有相关研究大都以改善钢渣某一性能为切入点,对钢渣组成、矿相结构及性能之间内在关系的相关基础研究则不够系统、深入,导致现有钢渣在进行大宗量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时往往面临各种问题。因此,明晰转炉钢渣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合理控制钢渣组成以控制其矿相结构,进而有效控制钢渣性能,是实现转炉钢渣大宗量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同时也亟需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科学指导。因此,本论文依据实际转炉钢渣成分特点,以CaO-SiO2-MgO-Fe2O3-P2O5五元合成转炉钢渣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二元碱度(wt%CaO/wt%SiO2)及Fe2O3、P2O5、MgO等成分含量变化对转炉钢渣矿相结构及其稳定性、易磨性、胶凝活性的影响规律,系统分析钢渣成分、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为钢渣改质、物相重构及性能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研究表明:(1)对于钢渣碱度由4.0降至1.8、矿相结构及其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随着碱度的降低,渣中C3S相、C2F相、方镁石相逐渐减少,RO相逐渐增多,C2S相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碱度降至2.5时,C3MS2相开始析出并随碱度降低而增加,当碱度降至2.0时,C3S相消失。钢渣碱度降低,C3S相和游离氧化钙减少,转炉钢渣稳定性提高;RO相增加,钢渣易磨性下降;C3S相、C2F相等水化矿物减少,钢渣胶凝活性降低,当钢渣碱度为2.5时,胶凝活性达到最低,继续降低炉渣碱度,C3MS2相增加又会使活性升高,因此胶凝活性随碱度降低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对于钢渣中Fe2O3含量由30%降至10%、矿相结构及其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高碱度(碱度4.0)时,随着渣中Fe2O3含量降低,渣中C3S相逐渐增加,并析出游离氧化钙,C2S相、C2F相、方镁石相及RO相逐渐减少;低碱度(碱度2.0)时,随着Fe2O3含量降低,渣中C2S相及方镁石相逐渐增加,C2F相、RO相逐渐减少。因此,钢渣稳定性随Fe2O3含量降低而降低,钢渣易磨性随Fe2O3含量降低而升高。在不同碱度下,钢渣胶凝活性随Fe2O3的变化规律则不尽相同:高碱度(碱度4.0)时,其胶凝活性随Fe2O3含量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碱度(碱度2.0)时,随着渣中Fe2O3含量降低,钢渣胶凝活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局部有波动,可能与C2F相的增多,以及C2S相、C3MS2相、C2F相等的水化速率有关。(3)对于钢渣中P2O5含量由3.0%降至0.5%、矿相结构及其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高碱度(碱度4.0)时,随着P2O5含量的降低,C3S相逐渐增加,C2S相、RO相降低,C2F相及方镁石相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低碱度(碱度2.0)时,P2O5含量降低,C2S相、RO相减少,C3MS2相、C2F相增加。因此,钢渣稳定性随P2O5降低而降低,钢渣易磨性随P2O5含量降低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低碱度(碱度2.0)时,随着渣中P2O5含量降低,可提高钢渣易磨性,不过同时也会导致钢渣胶凝活性的损失。对于高碱度及低碱度的钢渣,其7天活性指数随P2O5含量降低均呈上升趋势;对于低碱度钢渣,其28天活性指数随渣中P2O5含量降低而升高,而高碱度渣的28天活性指数则呈现出降低的趋势。(4)对于钢渣中MgO含量由10%降至2%、矿相结构及其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高碱度(碱度4.0)时,随着渣中MgO含量降低,C3S相、RO相增多,C2S相、方镁石相减少,C2F相基本没变化;低碱度(碱度2.0)时,C2S相、C2F相增多,方镁石相、C3MS2相、RO相减少。钢渣稳定性随MgO含量降低而提高,钢渣易磨性随MgO含量降低呈现微降趋势,钢渣胶凝活性则随MgO含量的降低而升高。综合本论文研究结果可知,钢渣成分变化会引起矿相结构的变化,但由此导致的钢渣胶凝活性、易磨性和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却并不一致,而是互相制约的。因此,在分析钢渣稳定性、易磨性和胶凝活性等单一性能最优的钢渣组成基础上,结合组成对钢渣矿相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本论文研究认为,对于满足转炉钢渣稳定性、易磨性和胶凝活性的综合性能优化组成,碱度宜控制在2.0~3.0,渣中Fe2O3含量控制在20%左右,此时可在获得钢渣较好胶凝活性和易磨性的同时,将其稳定性的破坏降至最低;此外,在上述一定成分范围内,还可以适当提高渣中P2O5的含量,可提高钢渣的稳定性;MgO含量应尽可能低,有利于提高钢渣稳定性。采用化学成分与实验合成渣基本接近的转炉原渣进行改质实验,通过加入石英砂和煤粉,调整实际钢渣碱度在2.0~3.0,Fe2O3含量在20%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改质后钢渣的稳定性、易磨性和胶凝活性均优于原钢渣。改性钢渣f-CaO含量较原钢渣下降39.6%;相对易磨性指数提高11%;7天活性指数提高3%;28天活性指数提高4.8%,均满足GBT20491-2017《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中一级品对f-CaO含量及活性指数的要求。

范健康[7](2020)在《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尺寸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传统装配式建筑外墙围护体系在外墙装饰方面存在一体化程度低、安装工序繁琐以及施工效率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出现开裂等现象,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这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严重不符。在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背景下,本文依托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研究子课题,提出一种集承重和装饰于一体的新型PC-GRC复合墙板,通过在预制混凝土结构层的表面复合一层性能优良、肌理丰富和造型多变的GRC装饰层,来实现装配式建筑中预制装饰墙板从工厂化生产到现场施工、安装一体化的特点。PC-GRC复合墙板是由两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复合而成的墙板,两种材料之间收缩性能的差异是导致PC-GRC复合墙板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复合墙板的围护功能和装饰效果。以往大多数对于复合墙板收缩性能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材料的墙板进行试验和分析,忽略复合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对收缩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这种新型PC-GRC复合墙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PC-GRC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进行讨论与分析,其中主要研究内容有:1)混凝土与GRC两种单一材料的自由收缩性能2)不同尺寸的PC-GRC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与单一材料的自由收缩性能的对比3)不同尺寸的PC-GRC复合墙板之间的收缩性能的对比4)对PC-GRC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进行有限元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论文研究的具体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浇筑1块尺寸为1000mm*1000mm的纯GRC材料墙板和1块尺寸为1000mm*1000mm的纯混凝土材料墙板,并对这两块单一材料的墙板进行90天的自由收缩应变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GRC的自由收缩变形要显着大于混凝土的自由收缩变形。(2)通过浇筑1块尺寸为1000mm*1000mm的PC-GRC复合墙板、1块尺寸为1000mm*2000mm的PC-GRC复合墙板和1块尺寸为2000mm*2000mm的PC-GRC复合墙板,并对这3块复合墙板进行90天的自由收缩应变数据的监测,将试验结果与单一材料墙板的自由收缩应变相对比,结果表明GRC与混凝土的复合作用对GRC和混凝土各自的收缩性能均有影响,并且对GRC的收缩性能影响更为显着;其中当墙板尺寸为1000mm*2000mm时,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最好,最不容易开裂。(3)对不同尺寸的PC-GRC复合墙板的收缩变形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墙板中GRC装饰层和混凝土结构层的收缩变形均随着复合墙板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当墙板尺寸为1000mm*1000mm时,复合墙板的整体收缩变形最小;当墙板尺寸为2000mm*2000mm时,复合墙板的整体收缩变形最大。从各个复合墙板的收缩应变增长幅度来看,复合墙板的尺寸效应对表面GRC装饰层的收缩性能影响很小,对混凝土结构层的收缩性能影响较大。(4)采用“当量温差”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尺寸的PC-GRC复合墙板的收缩应变进行有限元模拟,并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墙板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进一步验证了采用“当量温差法”来分析复合墙板收缩应变的合理性和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图[84] 表[11] 参[51]

汪赛[8](2019)在《CaO-SiO2-Al2O3-Li2O渣系熔体结构模拟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Li2O作为一种常见助熔剂,对调节冶金熔渣物理化学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由于Li2O对连铸保护渣某些性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部分重要钢种连铸保护渣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超低碳钢和包晶钢连铸保护渣中加入Li2O,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保护渣的冶金性能,如黏度、熔点及结晶性能等,并可维持保护渣吸收钢中Al2O3夹杂后性能的相对稳定;在高Al、Ti钢连铸过程中,为了降低钢渣反应性,连铸保护渣中SiO2含量大量减少,保护渣由硅酸盐体系向铝酸盐体系发展,Li2O可以综合协调控制保护渣熔化性能和凝固特性,以满足连铸工艺要求。Li2O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对熔体宏观性能的影响实现的,而熔渣宏观性能与熔体结构密切相关。但到目前为止,铝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中Li2O对结构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差异还鲜有报道和研究,因此探究Li2O对CaO-SiO2-Al2O3熔体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以CaO-SiO2-Al2O3-Li2O渣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获得了熔体中各粒子间的偏径向分布函数、配位数、氧及Qn分布和键角分布等结构信息和动力学输运性质,重点比较了Li2O和碱度对高SiO2体系和高Al2O3体系熔体结构特征的影响及异同。在熔渣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熔体结构与实测宏观性能-黏度的关系。同时,采用拉曼光谱分析了典型熔渣中各种结构单元相对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Li2O-SiO2和Li2O-Al2O3二元系熔体结构分子动力学研究表明:[AlO4]5-四面体结构不及[SiO4]4-四面体结构稳定,随着Li2O增加,熔体中原来比较复杂的网络结构解聚,同时网络结构中连接比较紧密的Al-O比例下降,O-O键长有显着的增加。在Li2O-Al2O3熔体中,由于[AlO4]5-结构电荷过剩,形成高配位铝(VAl、VIAl),即Q5结构单元出现,熔渣结构趋于复杂化。在Li2O-SiO2-Al2O3熔体中,O-Si-O键角分布比O-Al-O键角分布更为集中。当R(Li2O/Al2O3)=0.75时Li+扩散活化能最高,ED=0.58eV,Li+的扩散迟缓。随着R增加,Li2O将破坏Al(Si)-O网络结构中的桥氧,使得复杂网络结构解聚,Li+的扩散增强。CaO-SiO2-Al2O3-Li2O四元系熔体结构研究证明:在高SiO2渣系中,随着碱度CaO/SiO2的增加,Si-O的键长几乎保持不变,而Al-O的平均键长增加,[SiO4]4-四面体的稳定性高于[AlO4]5-四面体。在高Al2O3渣系中,Li2O不仅扮演着解聚熔体微观结构的作用,而且Li+要优先于Ca2+对[AlO4]5-四面体结构进行电荷补偿。拉曼光谱实验显示:Al-O-Al弯曲振动、Si-O-Si弯曲振动,Si-O-Al弯曲振动、Al-O-对称伸缩振动、Si-O-对称伸缩振动的拉曼位移分别为:530-587cm-1、610-645cm-1、708-737cm-1、652-780cm-1、880-1107cm-1。在高SiO2渣系中,碱度的增加能够促使Si-O-伸缩振动中Q3、Q2的含量降低,Q0、Q1的增加,使片层状结构向二聚体和单体岛状转变。Li2O在低碱度渣系中的解聚效果高于高碱度渣系,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一致。在高Al2O3渣系中,Li2O的增加促使Al-O-Si结构单元向Al-O-Al结构单元转化,间接说明Li+对熔渣中[AlO4]5-网络结构较强电荷补偿能力,因此Li+对[AlO4]5-结构的稳定性有着良好作用。在分子动力学模拟基础上结合Stokes-Einstein和Eying公式计算了熔体黏度,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一致,说明熔体宏观性能和结构紧密相关。同时发现,随着Li2O含量逐步增加渣系黏度降低,并且粘温曲线愈来愈稳定,证明了Li2O对稳定高Al2O3渣系中的[AlO4]5-网络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鲁于[9](2019)在《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海水、海砂、珊瑚粗骨料拌制的混凝土,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有利于节约陆地建筑材料和并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体系,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现有成果,对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受压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总结了海水混凝土、海砂混凝土与珊瑚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的受压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各参数对普通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及改性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2)以拌养水种类、细骨料类型和水泥替代材料品种为研究参数,完成了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测定了混凝土在各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得出应力-应变全曲线与泊松比关系曲线,分析了各因素对混凝土破坏特征和受力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受力变形全过程与普通混凝土有显着差异,受珊瑚骨料影响,材料破坏模式为脆性破坏;海砂中的贝壳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且降低了混凝土强度;海水拌养混凝土较淡水混凝土强度有所提高,但延性较变差;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作为水泥替代材料提高了海水海沙珊瑚混凝土的强度和峰值应变。(3)以水泥品种、水泥替代材料种类和掺和量大小等为研究参数,完成了改性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的混凝土试件较采用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略有降低而延性有所增长;掺加不锈钢纤维对试件强度与延性改善最好,其破坏模式也由脆性破坏转变为延性破坏,且强度有所提高;而采用单掺聚丙烯纤维或双掺纤维的方法,其性能改善略低于同条件下单掺钢纤维试件。(4)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数字散斑相关法,从细观和宏观多个角度研究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在受压作用下的变形与裂纹损伤演化过程,分析混凝土内部各相材料变形以及裂纹的发生发展。结果表明:粗骨料强度对混凝土影响很大,加载初期裂纹在水泥砂浆、珊瑚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均有出现;峰值应力前裂纹较小,峰值应力后裂纹剧增长至破坏,破坏主裂纹横穿珊瑚粗骨料、水泥砂浆和界面过渡区;海水、海砂会增强对混凝土竖向应变场的影响,而粉煤灰水泥替代材料会削弱海水与海砂中氯离子、贝壳对材料竖向应变场的影响。(5)最后对本文研究分析进行总结,归纳结论,并针对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付琴琴[10](2019)在《无机碳碱度和共存绿藻对焦酚与铜绿微囊藻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由富营养化引起的有害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对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了威胁。相对于真核藻类,蓝藻更易受到沉水植物的化感抑制,这对富营养化水体生物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探究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应用于实际水体藻华控制的影响因素,本论文选取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释放的典型化感抑藻物质焦酚,以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藻,研究无机碳碱度和共存绿藻对焦酚抑藻过程的影响,并建立了固相萃取-硅烷化-气相色谱方法用于抑藻过程中焦酚含量变化动态的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改进硅烷化方法,比较不同洗脱溶剂、洗脱体积和富集前水样p H值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建立固相萃取-硅烷化-气相色谱方法,用于水中焦酚含量的快速测定。该方法还可用于壬酸含量的同步检测。根据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实现壬酸和焦酚混合物的定性分析;根据特征峰面积实现壬酸和焦酚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10 mg,1 cc)富集样品,1 m L丙酮洗脱,丙酮和BSTFA等量配比硅烷化,可实现水中壬酸和焦酚同步快速检测,回收率高于80%。该方法可用于脂肪酸、酚酸类化感物质环境行为动态研究,为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2)无机碳碱度的高低不仅影响藻类对无机碳的利用,而且会影响水中多种化学成分的环境行为。采用预先适应特定碱度和未预先适应碱度的铜绿微囊藻细胞,探讨碱度是否影响焦酚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铜绿微囊藻细胞预先适应特定碱度,5.0 mg/L焦酚暴露3 d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随碱度从0.09 mmol/L增加到1.51 mmol/L而逐渐增强;未经不同碱度适应的铜绿微囊藻,5.0 mg/L焦酚暴露12 d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随碱度从0.05 mmol/L增加到6.04 mmol/L而增强。高无机碳碱度增强焦酚毒性的原因可能是高无机碳碱度加速了焦酚自氧化过程,从而产生更多具有更强抑藻活性的醌和氧自由基。因此,应用焦酚等多酚类化感物质控藻,应考虑目标水体的无机碳碱度水平。(3)为模拟自然水体中多种藻类共存的状态,探讨共存藻类是否对焦酚抑藻效果产生影响,选择经济绿藻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与铜绿微囊藻共存,比较混合共培养体系和纯培养体系中焦酚对两株藻的影响。结果显示,焦酚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均显着强于其对雨生红球藻的影响。与纯培养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焦酚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减弱,微囊藻毒素释放量显着降低(p<0.05),而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p<0.05),单个细胞内虾青素积累量增大(p<0.05),表明两者共存减弱了焦酚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却增强了焦酚对雨生红球藻的影响。这些结果初步说明共存藻类会影响化感物质对目标藻株的抑制效应,在后续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中,充分考虑藻类所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将有助于深入揭示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生态机制,明确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生态学价值。

二、低碱度操作应用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碱度操作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转炉脱磷工艺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磷反应热力学分析
    1.1 影响脱磷反应的因素
    1.2 温度对脱磷反应的影响
    1.3 渣碱度对脱磷反应的影响
    1.4 渣中FeO对脱磷反应的影响
    1.5 磷分配比计算
2 脱磷渣固液两相共存脱磷机理
3 转炉脱磷工艺的发展现状
    3.1 双联法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3.2 双渣法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4 结 论

(2)“两次造渣法”冶炼不锈钢超薄带理论和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力学分析
    1.1 不同碱度渣对脱氧和脱硫的影响
    1.2 炉渣碱度对钢液中铝含量的影响
2 实验室渣-金平衡试验和结果
3 工业试验和结果
4 结论

(3)龙钢转炉双渣留渣冶炼渣型优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炉渣的物化性质
        1.1.1 转炉渣的来源与作用
        1.1.2 炉渣的物理性质
        1.1.3 炉渣的化学性质
    1.2 炉渣的结构理论
        1.2.1 分子理论
        1.2.2 离子理论
        1.2.3 共存理论
    1.3 国内外留渣冶炼工艺发展现状
        1.3.1 新日铁MURC工艺
        1.3.2 福山钢铁厂LD-NRP工艺
        1.3.3 宝钢BRP工艺
    1.4 FactSage在炉渣研究中的应用
        1.4.1 FactSage软件介绍
        1.4.2 FactSage应用现状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炉渣成分分析及物相与形貌研究
    2.1 炉渣成分分析
    2.2 炉渣物相及形貌研究
        2.2.1 实验方法
        2.2.2 冶炼前期炉渣物相及形貌分析
        2.2.3 冶炼终点炉渣物相及形貌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转炉渣系熔化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装置
        3.1.1 实验原料制备
        3.1.2 实验装置
        3.1.3 测试步骤
    3.2 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3.2.1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法
        3.2.2 实验方案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3.3.2 炉渣组分对熔化温度的影响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转炉渣系粘流特性优化
    4.1 粘度变化对双渣留渣冶炼过程的影响
    4.2 FactSage粘度测定方法
    4.3 炉渣组分对炉渣粘度的影响
        4.3.1 碱度对炉渣粘度的影响
        4.3.2 FeO对炉渣粘度的影响
        4.3.3 MgO对炉渣粘度的影响
        4.3.4 MnO对炉渣粘度的影响
        4.3.5 Al_2O_3 对炉渣粘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转炉渣系的相平衡研究
    5.1 二元渣系相互作用分析
    5.2 三元渣系液相区与物相变化分析
    5.3 多元渣系相平衡关系与液相线位置分析
        5.3.1 MgO对转炉渣系相平衡关系与液相线位置的影响
        5.3.2 MnO对转炉渣系相平衡关系与液相线位置的影响
        5.3.3 碱度对转炉渣系相平衡关系与液相线位置的影响
        5.3.4 FeO对转炉渣系相平衡关系与液相线位置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水泥改性膨胀土坡面防护及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膨胀土边坡失稳影响因素及胀缩机理研究
        1.2.2 膨胀土水泥改良技术研究
        1.2.3 膨胀土边坡坡面防护技术研究
    1.3 研究关键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膨胀土边坡坡面防护研究关键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五塘膨胀土工程性质及水泥改性膨胀土研究
    2.1 南宁五塘地区膨胀土工程性质
    2.2 水泥改性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2.2.1 水泥土材料及室内试验控制变量
        2.2.2 击实及界限含水率特性
        2.2.3 膨胀率特性
        2.2.4 无侧限强度特性
    2.3 水泥改性膨胀土酸碱度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湿循环下水泥改性膨胀土裂隙及渗透特性研究
    3.1 干湿循环裂隙开展研究方法
        3.1.1 裂隙参数的确定
        3.1.2 裂隙图像处理技术
    3.2 干湿循环及渗透试验方案
        3.2.1 试样制备及控制变量
        3.2.2 正交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
    3.3 干湿循环试验及结果研究
        3.3.1 水泥改性膨胀土土干湿循环试验
        3.3.2 干湿循环试验裂隙开展结果研究
    3.4 渗透试验及结果研究
        3.4.1 水泥改性膨胀土渗透试验
        3.4.2 渗透试验渗透结果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改性膨胀土边坡防渗保湿效果研究
    4.1 试验场地情况
    4.2 边坡水泥土防护原位监测试验
        4.2.1 试验工况
        4.2.2 试验监测项目
        4.2.3 试验方案及方法
    4.3 边坡水泥土防护原位试验监测结果分析
        4.3.1 模拟降雨雨量及径渗流结果分析
        4.3.2 边坡表面形态监测结果分析
        4.3.3 边坡内部土体含水量监测结果分析
        4.3.4 边坡坡体位移量监测结果分析
        4.3.5 边坡内部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改性膨胀土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5.1 FLAC3D边坡强度折减法
    5.2 考虑强度衰减及吸湿膨胀下边坡模型的建立
        5.2.1 现场试验边坡模型的建立
        5.2.2 边坡土体强度衰减的模拟
        5.2.3 边坡土体吸湿膨胀的模拟
    5.3 边坡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研究
        5.3.1 边坡安全系数研究
        5.3.2 边坡位移场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5)黄铁矿浮选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黄铁矿晶体结构和浮选特性
2 黄铁矿的抑制剂
    2.1 无机抑制剂
        2.1.1 石灰和氰化物
        2.1.2 硫氧化物
        2.1.3 氧化剂类
    2.2 有机抑制剂
        2.2.1 纤维素类
        2.2.2 多糖类
        2.2.3 有机酸类
        2.2.4 壳聚糖类
        2.2.5 木质素磺酸盐聚合物类
        2.2.6 二亚乙基三胺(DETA)
        2.2.7 甘油黄原酸钠
        2.2.8 刺槐豆胶
    2.3 新型抑制剂
    2.4 组合抑制剂
3 结语

(6)转炉钢渣成分、结构及性能间内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转炉钢渣特性
        2.1.1 转炉钢渣产生过程
        2.1.2 转炉钢渣预处理工艺
        2.1.3 转炉钢渣特性
    2.2 转炉钢渣利用现状
        2.2.1 钢渣返回钢铁冶炼工序循环利用
        2.2.2 钢渣用作建筑材料
        2.2.3 钢渣用作筑路材料
        2.2.4 钢渣在农业领域应用
        2.2.5 钢渣在环境领域应用
        2.2.6 钢渣用作功能材料
        2.2.7 钢渣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2.2.8 钢渣利用存在的问题
    2.3 转炉钢渣性能改善研究现状
        2.3.1 稳定性改善研究
        2.3.2 易磨性改善研究
        2.3.3 胶凝活性改善研究
    2.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3 成分变化对钢渣矿相结构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
        3.1.1 实验方案
        3.1.2 实验渣样配制及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碱度变化对钢渣矿相结构的影响研究
        3.2.2 Fe_2O_3含量变化对钢渣矿相结构的影响研究
        3.2.3 P_2O_5对钢渣矿相结构影响研究
        3.2.4 MgO对钢渣矿相结构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成分及矿相结构对钢渣稳定性影响研究
    4.1 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碱度及矿相结构对钢渣稳定性影响研究
        4.2.2 Fe_2O_3及矿相结构对钢渣稳定性影响研究
        4.2.3 P_2O_5及矿相结构对钢渣稳定性影响研究
        4.2.4 MgO及矿相结构对钢渣稳定性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成分及矿相结构对钢渣易磨性影响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碱度及矿相结构对钢渣易磨性影响研究
        5.2.2 Fe_2O_3及矿相结构对钢渣易磨性影响研究
        5.2.3 P_2O_5及矿相结构对钢渣易磨性影响研究
        5.2.4 MgO及矿相结构对钢渣易磨性影响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成分及矿相结构对钢渣胶凝活性影响研究
    6.1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碱度及矿相结构对钢渣胶凝活性影响研究
        6.2.2 Fe_2O_3及矿相结构对钢渣胶凝活性影响研究
        6.2.3 P_2O_5及矿相结构对钢渣胶凝活性影响研究
        6.2.4 MgO及矿相结构对钢渣胶凝活性影响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钢渣成分、结构和性能间内在规律分析及其工艺性实验研究
    7.1 内在规律分析
    7.2 性能优化分析
    7.3 转炉钢渣工艺性改性实验
        7.3.1 实验用转炉钢渣特性
        7.3.2 改性实验方案
        7.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尺寸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
        1.2.1 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2.2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1.3 预制装配式外墙板的发展与应用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典型应用案例
    1.4 GRC在建筑外墙中的发展与应用
        1.4.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2 典型应用案例
    1.5 PC-GRC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的收缩机理
    2.1 混凝土收缩的概述
    2.2 混凝土收缩的种类
        2.2.1 化学收缩与自收缩
        2.2.2 干燥收缩
        2.2.3 碳化收缩
        2.2.4 温度收缩
        2.2.5 塑性收缩
    2.3 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因素
        2.3.1 原材料
        2.3.2 配合比
        2.3.3 外加剂
        2.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2.4 混凝土收缩的预测模型
        2.4.1 B3模型
        2.4.2 CEB-FIP系列模型
        2.4.3 ACI209系列模型
        2.4.4 中国建科院(1986)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RC的复合机理与收缩变形
    3.1 GRC的优点
    3.2 GRC的生产工艺
    3.3 GRC的两大组成材料
        3.2.1 耐碱玻璃纤维
        3.2.2 低碱度水泥
    3.4 纤维与水泥的复合机理
        3.4.1 纤维间距理论
        3.4.2 复合力学理论
    3.5 GRC的收缩变形
        3.5.1 GRC的干湿变形
        3.5.2 GRC的温度变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尺寸效应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原材料
        4.2.1 GRC原材料
        4.2.2 GRC配合比
        4.2.3 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4.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1 DH-3818Y静态应变采集仪
        4.3.2 DH-1204埋入式应变计
        4.3.3 DH-1205表面式应变计
        4.3.4 HJW60型单卧轴搅拌机
    4.4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4.4.1 试验方案与分组
        4.4.2 试块制作与养护
        4.4.3 抗压强度试验
        4.4.4 弹性模量试验
    4.5 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尺寸效应试验
        4.5.1 试验方案与分组
        4.5.2 试验过程
    4.6 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尺寸效应试验结果及分析
        4.6.1 温湿度数据结果及分析
        4.6.2 单一材料墙板自由收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4.6.3 PC-GRC复合墙板试验结果及分析
        4.6.4 不同尺寸的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对比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有限元分析
    5.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
    5.2 有限元分析方法
    5.3 建立有限元模型
        5.3.1 模型基本假定
        5.3.2 混凝土和GRC的弹性模量
        5.3.3 建立模型
    5.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8)CaO-SiO2-Al2O3-Li2O渣系熔体结构模拟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连铸保护渣的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熔渣微观结构研究方法与现状
        1.3.1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1.3.2 熔渣结构的实验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背景和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2 Li_2O-SiO_2和Li_2O-Al_2O_3 熔体的微观结构特征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条件
    2.2 结构信息结果及分析
        2.2.1 偏径向分布函数与配位数函数
        2.2.2 氧的分布和Qn
        2.2.3 键角分布
    2.3 小结
3 Li_2O-SiO_2-Al_2O_3 渣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分子动力学模拟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偏径向分布函数
        3.2.2 键角的分布与配位数
        3.2.3 Qn与氧的分布
        3.2.4 Li+的扩散机制
    3.3 小结
4 CaO-SiO_2-Al_2O_3-Li_2O渣系熔体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分子动力学模拟条件
    4.2 CaO/SiO_2 对高SiO_2渣系CaO-SiO_2-Al_2O_3-Li_2O熔体结构的影响
        4.2.1 偏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函数
        4.2.2 氧的分布和Qn的分布
        4.2.3 键角的分布
    4.3 Li_2O对高SiO_2渣系Ca O-SiO_2-Al_2O_3 熔体结构的影响
        4.3.1 偏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函数
        4.3.2 氧的分布
        4.3.3 Qn的分布
        4.3.4 键角的分布
    4.4 Li_2O对高Al_2O_3 渣系CaO-SiO_2-Al_2O_3 熔体结构的影响
        4.4.1 偏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函数
        4.4.2 氧的分布
        4.4.3 Qn的分布
        4.4.4 键角的分布
    4.5 小结
5 CaO-SiO_2-Al_2O_3-Li_2O渣系熔体结构的实验研究
    5.1 CaO/SiO_2 对高SiO_2渣系熔体结构的影响
    5.2 Li_2O对高SiO_2渣系熔体结构的影响
    5.3 Li_2O对高Al_2O_3 渣系熔体结构的影响
    5.4 小结
6 CaO-SiO_2-Al_2O_3-Li_2O渣系熔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6.1 熔渣结构与黏度
        6.1.1 高Al_2O_3 渣系粘度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6.1.2 熔渣结构与黏度关系
    6.2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混凝土轴压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引言
    2.1 试验概述
    2.2 试件制作与加载装置
    2.3 加载方案与试验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数据分析
    引言
    3.1 抗压强度
    3.2 弹性模量
    3.3 应力-应变全曲线
    3.4 棱柱体抗压强度与应变
    3.5 泊松比
    3.6 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应力应变曲线数学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改性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分析
    引言
    4.1 抗压强度
    4.2 弹性模量
    4.3 应力-应变全曲线
    4.4 棱柱体抗压强度与应变
    4.5 泊松比
    4.6 本章小结
5 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变形场分布与损伤开裂分析
    引言
    5.1 试验概况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形变场分布变化规律
    5.4 混凝土损伤开裂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

(10)无机碳碱度和共存绿藻对焦酚与铜绿微囊藻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体富营养化和淡水蓝藻水华
        1.1.2 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
    1.2 植物化感抑藻效应
        1.2.1 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
        1.2.2 陆生植物化感抑藻效应
        1.2.3 水生植物化感抑藻效应
    1.3 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
        1.3.1 具有化感抑藻作用的沉水植物
        1.3.2 沉水植物的化感物质
        1.3.3 化感物质抑藻作用机理
        1.3.4 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水中焦酚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2 硅烷化方法优化
        2.2.3 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2.2.4 水样pH调节
        2.2.5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2.2.6 标准曲线制作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和分析
        2.3.1 硅烷化条件优化
        2.3.2 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2.3.3 样品pH的选择
        2.3.4 方法的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
        2.3.5 实际样品分析
        2.3.6 样品中无机物质对壬酸和焦酚回收率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无机碳碱度对焦酚抑藻过程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铜绿微囊藻生长参数和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3.2.4 焦酚和总酚含量的测定
        3.2.5 碱度和pH的测定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无机碳碱度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3.3.2 不同碱度下焦酚对碱度适应后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3.3.3 不同碱度下焦酚对未碱度适应的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焦酚对共存铜绿微囊藻和雨生红球藻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设计
        4.2.3 测试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和分析
        4.3.1 共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和雨生红球藻的生长
        4.3.2 共培养条件下焦酚对铜绿微囊藻和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4.3.3 共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和雨生红球藻在代谢水平上对焦酚的响应
        4.3.4 培养体系中总酚含量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低碱度操作应用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转炉脱磷工艺的最新进展[J]. 张润灏,杨健,叶格凡,孙晗,杨文魁. 炼钢, 2022(01)
  • [2]“两次造渣法”冶炼不锈钢超薄带理论和工业应用[J]. 郭靖,陈兴润,韩少伟,闫岩,郭汉杰. 钢铁, 2021
  • [3]龙钢转炉双渣留渣冶炼渣型优化基础研究[D]. 李东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水泥改性膨胀土坡面防护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 许杨少君. 广西大学, 2020(07)
  • [5]黄铁矿浮选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毕云霄,余攀,丁湛,柏少军,文书明.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4)
  • [6]转炉钢渣成分、结构及性能间内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D]. 饶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 [7]PC-GR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尺寸效应研究[D]. 范健康.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8]CaO-SiO2-Al2O3-Li2O渣系熔体结构模拟和实验研究[D]. 汪赛. 重庆大学, 2019
  • [9]海水海砂珊瑚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鲁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10]无机碳碱度和共存绿藻对焦酚与铜绿微囊藻相互作用的影响[D]. 付琴琴.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低碱度操作及应用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