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

小龙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

一、克氏螯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论文文献综述)

黄智伟[1](2019)在《红螯螯虾养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螯螯虾又名澳洲淡水龙虾,是高端淡水养殖虾类。由于红螯螯虾个体间较强的争斗习性使以及养殖技术等的制约,其养殖产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本研究在室外水泥池流水养殖和室内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比较了庇护所种类、数量对红螯螯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分析了眼柄摘除与红螯螯虾生长、存活等的关系,并观察研究了不同庇护所下红螯螯虾的行为,为提高红螯螯虾养殖密度、建立完善相关养殖技术,促进红螯螯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实验主要结果如下:一、室外水泥池流水养殖模式下不同庇护所(PVC管、砖窝、遮阳网、水草、火山岩材料)对红螯螯虾的生长与存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增设不同的庇护所均能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提高红螯螯虾养殖存活率;相比于对照组红螯螯虾体长特定生长率1.13±0.17,遮阳网组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最高达到2.63±0.11。(2)投放PVC管、砖窝、遮阳网、水草、火山岩材料这5种不同庇护所养殖的红螯螯虾的最终体重分别为 6.32g±0.46g、6.45g±0.53g、7.21g±0.87g、6.57g±0.46g、6.12g±1.5g,彼此间差异不显着性(P>0.05)。(3)对于存活率,相比于没有庇护所组,增设不同的庇护所能提高红螯螯虾的存活率;相比于对照组红螯螯虾的存活率32%,遮阳网组的存活率最高达到72%,二者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投放PVC管、砖窝、遮阳网、水草、火山岩材料这5种不同庇护所养殖的红螯螯虾彼此间存活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其中以遮阳网庇护所组红螯螯虾的存活率最高,为69g±8.4g。因此,在室外露天流水水泥池中进行红螯螯虾养殖生产以采用遮阳网作为庇护为佳。二、室内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种类庇护环境(PVC管、遮阳网束、人工水草、珊瑚石、沙子材料)和不同庇护密度对红螯螯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庇护环境中,增设人工庇护所均能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实验结束后平均体重:珊瑚石组>沙底组>PVC管组>遮阳网>人工水草组>对照组。其中以珊瑚石组具有最高生长速率(2)不同庇护所(空白对照组、PVC管、遮阳网束、人工水草、珊瑚石、沙子材料)之间存活率分别为(35±4.3、56±3.7、57±4.2、58±3.1、55±2.7、47±4.8)存在差异性(P<0.05)。(3)对于不同密度的人工水草(0%、25%、50%、75%、100%)作为红螯螯虾的庇护所其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6±0.09、1.53±0.11、1.97±0.08、2.60±0.15、1.98±0.09,存活率为 34±5.2、46±4.3、48±6.1、52±4.6、55±4.8,随着遮蔽面积增大红螯螯虾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以75%的庇护所密度具有较高生长速度和存活率。(4)考虑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室内循环水中红螯螯虾养殖建议采用PVC管,庇护所密度为75%作为庇护所具有较好生长速度和存活率。三、摘除红螯螯虾眼柄研究结果显示:(1)摘除双侧眼柄后能明显提高红螯螯虾生长,其中不摘除眼柄组、摘除单侧眼柄组、摘除双侧眼柄组其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3±0.03、0.20±0.04、1.97±0.37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摘除眼柄能够影响红螯螯虾存活率,其中摘除双侧眼柄4周后存活率为60%,低于不摘除眼柄组存活率94.4%。(3)摘除双侧侧眼柄组能够促进性腺发育,其中摘除双侧眼柄组其性腺指数为1.23±0.06,显着高于不摘除眼柄组0.20±0.05(P<0.05)(4)摘除双侧眼柄会影响红螯螯虾体色变化,其中摘除双侧眼柄虾体偏蓝。因而在生产上可以采取在销售前两周进行眼柄摘除,放置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强化培养等方式以获得大规格红螯螯虾,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四、实验通过研究红螯螯虾对不同庇护所选择(PVC管、遮阳网束、人工水草、石头、沙底),结果表明:(1)红螯螯虾养殖在5种不同庇护所中,其优先选择PVC管作为庇护所.(2)在PVC管已经被其他红螯螯虾占领的情况下后面的虾主动选择未被占领隐蔽所。(3)在庇护所数量有限的条件下才,红螯螯虾会通过斗争来获取自己领地。通过实验研究其运动的规律及行为特性,启示我们在红螯螯虾养殖生产中为保证红螯螯虾的存活率,必须设置足够的庇护所,且以管状隐蔽所为最适选择。

任信林[2](2016)在《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鳜鱼为研究对象,对鳜鱼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水体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鳜鱼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鳜鱼高效养殖技术、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以及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以促进滁州市鳜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展了以鲮鱼为鳜鱼的主饵料鱼,鳜鱼池塘中先养殖克氏螯虾,后养殖鳜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中克氏螯虾产量达到了40.0-46.7kg/667m2,收入为 1600-1733 元/667m2;鲮鱼产量为 720.2-770.8kg/667m2,是传统的鲢、鳙鱼养殖产量的2.4-3.8倍;鳜鱼产量为122.3-127.4kg/667m2,经济纯效益为2415-2554元/667m2,较采用鲢、鳙鱼为饵料鱼的鳜鱼产量提高了 75%-155%,经济纯效益增加了 61%-70%。2、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将EM菌培养基、EM菌种及溶质(水)按照一定比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经过一定时间的自行发酵后,以培养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微生态制剂EM菌培养液,并将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中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在25-35℃和培养时间为5-7d时,能够获得pH值在3.6-4.6之间,呈褐红色或暗红色的简易EM菌培养液,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过程中的使用,能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殖生产的饵料系数降低了 0.14-0.17,每千克鲮鱼生产成本降低了 0.56-0.68元,每投入1元的EM菌能够提高鲮鱼养殖产量1.94-2.45kg。3、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根据生产实践需要,针对鳜鱼这种淡水底层鱼的捕捞特点,设计一套专用捕捞网具,以解决传统捕捞网具带来的费时耗力、劳动力成本高、捕捞率低、捕捞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应用结果表明:该专用捕捞网具3-4人即可拉网操作,头网捕捞率85%以上,三网捕捞率可达95%,每次可为渔民节省劳动力成本100-200元,与传统的捕捞网具相比,具有方便、实用、经济、高效等优点。4、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对鳜鱼养殖生产环节中产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预防措施,初步建立了以HACCP体系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并在滁州市的鳜鱼池塘养殖中大力示范和推广应用,做到鳜鱼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鳜鱼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促进鳜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

黄坚[3](2016)在《中华绒螯蟹肠道动力相关神经元的初步研究以及温度对肠道动力和胃肠排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俗称―大闸蟹‖或―河蟹‖,是一种我国淡水系养殖的健康特种经济蟹类,因其肉质细腻、鲜美并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成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健康美食和高档礼品。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其人工养殖的比重以及产量日益增加,中华绒螯蟹的年产量也由1993年的1075吨,增加到2014年的75万吨[1],王武、成永旭等学者们在中华绒鳌蟹人工养殖、投喂模式以及育种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而中华绒螯蟹胃、肠动力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比较匮乏,本研究就中华绒螯蟹肠道动力相关神经元以及肠道动力和食物排空为主要内容进行初步探究。本研究首次采用了消化道全层铺片技术(whole mount stretch preparation)对中华绒鳌蟹肠壁各层进行了分离铺片,对分离出的黏膜层(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黏膜下层、肌层进行了H.E染色的组织学形态比较,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NADPH-黄递酶以及锇酸碘化锌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对肠壁AchE、NOS、Cajal间质细胞形态以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中肠和后肠Ach、NO含量以及Na+,K+-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同时研究分析了不同温度对中华绒螯蟹肠道食物推进速度以及食物排空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节律的影响。1.中华绒螯蟹成蟹中、后肠道铺片的H.E染色的组织学比较对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分别进行分层铺片,获得了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三层铺片,常规H.E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中肠和后肠肌层均为平滑肌,中肠肌肉层较后肠薄,肌肉肌纤维较细,肌丝间隔明显,后肠肌肉肌纤维较粗排列紧密,肌丝间隔较小;中肠和后肠黏膜下层均密集分布着大量细胞,细胞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10μm,后肠黏膜下层较中肠厚,细胞分布更为密集;中肠和后肠基膜内均未见明显细胞结构,类似膜状,中肠基膜较后肠薄。2.中华绒鳌蟹中肠和后肠中AchE、NOS、Cajal间质细胞的观察以及Ach、NO含量和Na+,K+-ATP活性的分析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DPH-黄递酶和锇酸碘化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观察肠道中AchE和NOS阳性神经元和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并对中肠和后肠Ach、NO含量以及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表明:AchE、NOS和Cajal间质细胞均广泛分布于中肠和后肠的黏膜下层,在肌肉层和基膜层均未见明显阳性着色。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清晰,胞核不着色,无明显胞突,大小3-10μm不等,形态多样,中肠阳性神经元多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后肠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者椭圆形;NADPH-d阳性反应产物为蓝色沉淀,胞核不着色,阳性胞体的大小不等,呈不同形态,部分细胞有胞突伸向临近细胞,ICC间质细胞胞体多为卵圆形,形态相似,大小3-5μm,细胞着色深浅不一,后肠较中肠着色更加明显;ICC间质细胞在呈片状密集均匀分布,形成大小不一的细胞团,各细胞团之间有细胞衔接。AchE、NOS阳性神经元和Cajal间质细胞在中肠和后肠黏膜下层的分布有明显差异,中肠AchE阳性神经元呈片状分布,疏密不一,着色深浅不等呈强阳性或弱阳性,而后肠黏膜下层绝大多数神经元着色较深,分布均匀且密集;后肠中NOS在后肠中分布呈块状,分布密集,呈现强阳性,染色较深,而中肠阳性神经元多呈条状或点状分散分布,整体形成网络结构;后肠中ICC间质细胞在分布呈块状,分布密集,呈现强阳性,染色较深,而中肠阳性神经元多呈条状或点状分散分布,整体形成网络结构,而且后肠间质细胞分布更为密集。中肠中Ach和NO的含量均显着低于后肠(P<0.05),而Na+,K+-ATP活性在中肠显着高于后肠(P<0.05)。3.摄食节律和温度对中华绒螯蟹肠道食物推进速度以及食物排空时间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河蟹两种投喂频率(一次性和分段性投喂模式),研究了人工饲料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摄食节律,并设定了4个温度实验组,通过各时间点食物推进数据记录来进行不同温度食物推进速度和食物排空时间的研究。实验结果:中华绒螯蟹在18:00-21:00出现一次较高的摄食高峰,在6:00-9:00可能会出现较低的摄食高峰;雄蟹在胃中停滞时间较雌蟹长,食物在雌蟹胃肠道中推进时间较短,停止投喂后雌蟹在7h时80%已经同步排空,雄蟹在则需要6.5h。16℃—25℃,食物排空速度相应的升高,胃肠排空时间相应减少,然而30℃胃肠排空时间却有所增加,20℃和25℃肠道食物推进和食物排空时间均较快,16℃和30℃组肠道食物推进食物推进显着低于20℃和25℃组(P<0.05),20℃和25℃组差异不显着;雌蟹幼蟹肠道肠道推进速度普遍高于雄蟹幼蟹,实验结果表明20—25℃是中华绒螯蟹肠道排空速度最快温度。

戚玥[4](2015)在《水稻与克氏原螯虾共生种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稻田养虾是一种动植物共栖,生态互利的养殖技术。我国稻田面积广阔,水域资源丰富,稻田养殖螯虾发展潜力巨大。有研究表明,稻田养虾有利于农民的增产增收,提高了产品质量,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因为稻田养虾模式充分利用了水体资源,克氏原螯虾可以为水稻捕食害虫,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它们的粪便和残饵能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代替了水稻施用化肥的过程,确保了水稻的安全和品质。同时,水稻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为克氏原螯虾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实现稻虾互惠共生。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水稻种植环境和非水稻种植环境下温度和光照的差异和螯虾养殖效果的不同,研究水稻的栽种对螯虾养殖环境中物理因子的影响并验证稻田养虾的互惠共生性;进一步比较不同种植密度的水稻环境中温度和光照的差异以及螯虾养殖结果的不同,探寻最适合螯虾生存的水稻种植密度;在生产性试验中对比分析了杂交水水稻田养殖螯虾和高杆水稻池养殖螯虾以及当地单种水稻和单养虾的生产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记录有稻池和无稻池的水温、泥温和光照强度,进行均值比较和差异性分析,发现夏季有稻池里的平均水温33.2℃和平均泥温32.5℃均显着低于无稻池的34.6℃和34.2℃;将收获的螯虾进行计数称重,发现有稻池螯虾的平均存活数为17.8只,高于无稻池的1 1只;有稻池的平均螯虾产量为414g,也高于无稻池的316g。2)记录不同密度有稻池的水温、泥温和光照强度,发现不同密度水稻对温度光照等物理因子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低密度有稻池收获的螯虾平均规格最大,达到31只/kg,平均整池生物量为1021g,两项数值均为实验组别最高。3)杂交稻田和高杆水稻池中水稻的产量和螯虾的产量均比当地单种水稻及单养螯虾的产量低,两种稻田环境相比,杂交水稻稻田养殖收获的螯虾数量多,而高杆水稻池塘养殖收获的螯虾规格大。通过研究水稻种植对环境中温度及光照的影响以及对螯虾养殖结果的影响,发现在螯虾养殖过程中,水稻具有改善环境,遮阴降温的作用,低密度水稻种植对螯虾养殖环境的优化作用最明显;杂交稻和高杆水稻两种种植环境养殖螯虾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环境中养殖的螯虾产量高,高杆水稻环境中养殖的螯虾规格大。这对分析稻田养虾模式的优点和进一步推广稻田养虾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德明[5](2014)在《克氏螯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文中认为一、养殖设施池塘面积以2670~6670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坡比1∶2.5。池底平坦,底质以壤土为好,池坡土质较硬,池塘保水性好,水位易调控。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建好进排水渠。克氏螯虾逃逸能力较强,通常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沿池埂四周用竹桩或木桩支撑围起防逃。二、放养前准备1.彻底清池消毒虾苗虾种放养前20~30天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公斤或漂白粉、漂白粉精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

何金星[6](2010)在《饥饿复投喂下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材料,分别研究了营养性饥饿限制和完全性饥饿限制下螯虾生长,生理指标的变化;长周期饥饿复投喂和不同周期性饥饿复投喂下螯虾的补偿生长变化与机理。实验共分如下三个阶段:1.分别以动物蛋白:淀粉:纤维素为1:1:0、1:0:1、0:1:1、1:1:1的四种混合饲料喂养克氏原螯虾44d,并于10个时间点测定螯虾三种肠胃消化酶、S0D、糖原,结果显示:(1)饲料营养组分对螯虾肠胃相应消化酶有良好的诱导作用:动物蛋白和纤维素均在0,33,50%三梯度上引起相应消化酶的适应性上升,而淀粉仅在0,33%两梯度上引起淀粉酶上升,说明螯虾对淀粉消化能力有限,此外各营养组分对非对应消化酶也有影响作用;(2)较高的动物蛋白和纤维素均有益于SOD提高,而高淀粉则会显着降低螯虾SOD值;(3)肝糖原在高蛋白情况下能不受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下降的影响,肌糖原则表观上和饲料中糖含量保持一致。(4)各生化指标均在实验开始后的一定天数波动后保持稳定。表明:克氏原螯虾对饲料组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就螯虾生理状态而言,动物蛋白和纤维素的营养意义大于淀粉。2.以持续投喂96天雄性克氏原螯虾为对照组(C),对饥饿1,2,4,8,12,16,24,32d(S1-S32)雄性克氏原螯虾复投喂至96d,于实验中不同时间点检测螯虾体重变化,特殊增长率(SGR),肝体比(HSI), SOD,肠胃蛋白酶及恢复喂食期间的食物转化率(FCE),摄食率(FR),实验结束时统计死亡个数。实验表明:(1)饥饿4d内S0D显着上升高于对照水平,饥饿时间进一步增加则显着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其他指标则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着下降,饥饿至16d后均逐渐保持平稳;(2)在经历不同饥饿时间后,螯虾体重与对照组的差异逐渐增大,各实验组复投喂时快速生长能力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各组补偿生长程度;实验结束时,螯虾饥饿1-4d(S1,S2,S4)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8-12d(S8,S12)出现了超额补偿生长,其中S8平均体重高于S12,饥饿16d-24d(S16,S24)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32d(S32)出现了不补偿生长;(3)图形拟合显示:螯虾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均与特殊生长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螯虾的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造成;(4)恢复喂食时S1-S24的蛋白酶均显着上升,其中S1-S16组均可上升至高于对照水平,96d时均与对照无差异,S24,S32组96d时仍显着低于对照,S32仅比饥饿结束时上升31.62%;HSI和蛋白酶活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恢复喂食后,螯虾的HSI开始上升,实验结束时,S1-12组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S16和S24则略低于对照组,S32组则仅比恢复喂食开始前上升了8.62%,这表明:复投喂中蛋白酶活性的上升和复投喂初期较低的代谢水平导致了螯虾食物转化率的提高;而在快速增长后期,较高的代谢水平则促进了已积累的能量快速利用。(5)复投喂期间,S1-S16组SOD在一段时间后均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S24,S 32组则一直显着低于对照水平,实验结束时,S1-S4组螯虾死亡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其余实验组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死亡率显着上升,最终死亡率和SOD的累计变化是一致的。3.以持续投喂(SR00)为对照组,周期性饥饿天数1、2、4、6、8、12、18d后等同时间复投喂(SR11-SR1818)为实验组,饲养克氏原螯虾72d。于不同时间点测量得螯虾单体重量(W),计算其特殊生长率,该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饥饿周期1d的螯虾出现完全补偿生长,2-6d螯虾出现超额补偿生长,8-18d螯虾出现部分补偿生长;且同组螯虾在不同时间点均表现出相同的补偿生长程度。于72d测量得螯虾的SOD (S),存活率,肝糖原(G1),肌糖原(Gm),肠胃淀粉(Es),肠胃蛋白酶(Ep),含肉率(R),肝体比(H)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螯虾SOD随饥饿周期时间增加显着性下降,存活率在SR66-SR1818组间无显着差异,饥饿周期0-4d内,螯虾SOD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饥饿周期时间进一步增加后,均显着低于对照。糖原,肝体比,肠胃道消化酶的变化与螯虾体重改变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含肉率则变化较小。说明消化酶及糖原积累均对螯虾补偿生长有直接影响。建立W, S, G1, Gm, Es, Ep, H与t的拟合方程,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当t为3-4d时螯虾补偿生长状况最佳,适于在生产养殖中应用,而当t≥15d时,螯虾可能出现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损伤。综上所述:营养限制性饥饿和完全限制性饥饿均会显着影响螯虾的生长生理指标。但对克氏原螯虾不同生理指标的影响则并不一致。长周期和多重周期下补偿生长则显示了相同的机理。

叶建生,熊良伟[7](2009)在《克氏原螯虾Cambarus clakii(Girar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克氏原螯虾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养殖技术。

吴桂亮[8](2008)在《克氏螯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近年来克氏螯虾消费量逐年增加,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带动了克氏螯虾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克氏螯虾人工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扰养殖者的难题,本文就目前诸如苗种全国性紧缺和区域性过剩、苗种下塘成活率低、回捕率低等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刘荣,丁昕照[9](2008)在《克氏螯虾养殖技术》文中认为总结了克氏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做好放养前的准备、放养虾苗、科学投喂饵料、水质管理、疾病预防、适时捕捞等,以供养殖户参考。

宋光同,丁凤琴,何吉祥,汪翔,赵宏远[10](2008)在《克氏螯虾养殖技术之二 克氏螯虾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项目组在长丰县下塘镇开展了"池塘克氏螯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池塘精养克氏螯虾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是池塘防逃工程、良好水体环境的营造、水草的布置、种苗的选择和投放、饲料的选择和投喂等技术环节。为了方便广大克氏螯虾养殖户参考和借鉴,现将池塘克氏螯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二、克氏螯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氏螯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论文提纲范文)

(1)红螯螯虾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螯螯虾简介
        1.1 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1.2 红螯螯虾养殖与研究现状
    2 生物庇护所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室外流水条件下不同遮蔽所对红螯螯虾养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设备设施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生物
        1.4 实验场地
        1.5 实验用水
    2 实验方法
        2.1 养殖场地与基本条件
        2.2 实验设置
        2.3 养殖管理
        2.4 测量与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红螯螯虾的生长指标比较
        3.2 红螯螯虾的存活率
        3.3 红螯螯虾的行为反应
    4 讨论
        4.1 不同隐蔽所对红螯螯虾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隐蔽所与红螯螯虾的存活的关系
        4.3 不同庇护所下红螯螯虾的行为反应
第三章 室内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庇护所对红螯螯虾养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和设施
        1.2 试剂
        1.3 实验生物
        1.4 实验用水
    2 实验方法
        2.1 养殖环境设置
        2.2 实验养殖系统
        2.3 实验设置
        2.4 养殖管理
        2.5 数据测量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庇护所下红螯螯虾的生长与存活情况
        3.2 不同密度下红螯螯虾的生长与存活情况
    4 讨论
        4.1 不同隐蔽所下红螯螯虾的生长与存活情况
        4.2 不同密度庇护所下红螯螯虾的生长与存活情况
第四章 眼柄摘除养殖模式对红螯螯虾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生物
    2 实验方法
        2.1 眼柄摘除手术
        2.2 养殖管理
        2.3 测量和计算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眼柄摘除对红螯螯虾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3.2 眼柄摘除对红螯螯虾脱壳率及性腺指数的影响
        3.3 眼柄摘除对红螯螯虾体色的影响
    4 讨论
        4.1 眼柄摘除对红螯螯虾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4.2 眼柄摘除对红螯螯虾性腺发育的影响
        4.3 眼柄摘除对于红螯螯虾体色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庇护所下红螯螯虾的行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设备设施
        1.2 实验生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庇护所设置
        2.3 实验处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红螯螯虾对不同庇护所的选择性
        3.2 红螯螯虾不同庇护下的斗争行为反应
    4 讨论
        4.1 庇护所的选择行为
        4.2 不同庇护所下的行为斗争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鳜鱼的地理分布
    2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习性
        2.3 食性特征
        2.4 生长特性
        2.5 繁殖习性
    3 水体环境的适应性
        3.1 水温
        3.2 溶解氧
        3.3 pH
        3.4 氨氮
        3.5 亚硝酸盐
    4 鳜鱼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4.1 养殖模式
        4.1.1 池塘养殖
        4.1.2 湖泊、水库等养殖
        4.2 鳜鱼饵料
        4.2.1 鲜活饵料
        4.2.2 配合饲料
        4.3 养殖环境
        4.3.1 池塘条件
        4.3.2 清整消毒
        4.4 水质调控
        4.4.1 水位调节
        4.4.2 水质调节
        4.4.3 微生物制剂应用
        4.5 疾病防治
        4.5.1 预防措施
        4.5.2 常见病害治疗
        4.6 捕捞工具
        4.7 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4.7.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4.7.2 HACCP体系的应用
    5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1.1.1 鳜鱼池塘
        1.1.2 鳜鱼池塘
        1.2 清塘施肥
        1.2.1 鳜鱼池塘
        1.2.2 鳜鱼池塘
        1.3 苗种放养
        1.3.1 克氏螯虾苗种放养
        1.3.2 常规饵料鱼投放
        1.3.3 鲮鱼苗放养
        1.3.4 鳜鱼苗投放
    2 日常管理
        2.1 饲养投喂
        2.1.1 克氏鳌虾养殖
        2.1.2 鲮鱼饲养
        2.1.3 鳜鱼饲养
        2.2 水质管理
        2.2.1 鳜鱼池塘
        2.2.2 鲮鱼池塘
        2.3 病害防治
        2.3.1 鳜鱼
        2.3.2 鲮鱼
    3 试验结果
        3.1 2014年试验情况
        3.2 2015年试验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2 疫病预防措施总结
        4.3 鲮鱼为主饵料鱼的优与劣
        4.4 捕捞工具的选择
    5 小结
第三章 EM菌简易培养及在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 EM菌简易培养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计
        1.2 培养方法
        1.2.1 水体除氯
        1.2.2 接种培养
        1.3 实验结果
        1.4 分析与讨论
    2 EM菌培养液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池塘条件
        2.1.2 清塘施肥
        2.1.3 鱼苗放养
        2.1.4 试验管理
        2.1.5 试验设计
        2.2 试验结果
        2.2.1 水质测定结果
        2.2.2 池塘底质比较
        2.2.3 投入成本
        2.2.4 饵料系数
        2.2.5 养殖产量
    3 分析与讨论
        3.1 EM菌的生态效益
        3.2 EM菌的经济效益
        3.3 EM菌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第四章 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具结构
        1.2 盛鱼网箱
        1.2.1 材质选择
        1.2.2 网目大小
        1.2.3 网箱规格
        1.2.4 舌头网大小
        1.3 赶鱼连网
        1.3.1 材质选择
        1.3.2 网目大小
        1.3.3 网片形状
        1.3.4 上纲浮子
        1.3.5 下纲沉子
        1.3.6 网套作用
    2 应用研究
        2.1 网具安装
        2.2 网具操作
        2.3 应用结果
    3 分析与小结
    4 注意事项
第五章 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试验基地描述
        1.2 成立HACCP小组
        1.3 产品特性描述
        1.4 养殖过程流程图制定
    2 危害分析
        2.1 生物性危害
        2.1.1 寄生虫危害
        2.1.2 病毒性危害
        2.1.3 致病菌危害
        2.2 化学性危害
        2.2.1 重金属危害
        2.2.2 药物残留危害
        2.2.3 饲料添加剂危害
        2.3 物理性危害
    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 池塘环境
        3.2 苗种选择
        3.3 养殖水质
        3.4 渔药使用
        3.5 饵料管理
    4 建立预防措施和监控体系
        4.1 池塘环境的监控
        4.2 苗种选择的监控
        4.3 养殖水质的监控
        4.4 渔药使用的监控
        4.5 饵料管理的监控
    5 建立验证程序和记录保持
        5.1 应用验证效果
        5.2 做好记录保存
    6 小结
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3)中华绒螯蟹肠道动力相关神经元的初步研究以及温度对肠道动力和胃肠排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甲壳动物肠道组织学肠道动力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甲壳动物肠道组织学的研究进展
    1.2 甲壳肠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肠神经系统主的要兴奋性神经递质
        1.2.2 肠神经系统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
        1.2.3 Cajal间质细胞
        1.2.4 甲壳动物肠道相关神经系统的研究
    1.3 甲壳动物摄食节律和胃肠排空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中、后肠道全层铺片的组织学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中华绒螯蟹肠道全层铺片
        2.1.3 苏木精-伊红染色
    2.2 结果
        2.2.1 中华绒螯蟹中、后肠道铺片H.E染色
        2.2.2 中华绒螯蟹肠壁组织铺片的形态学观察
    2.3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肠壁AchE、NOS以及Cajal间质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采样
        3.1.3 AchE、NOS、Cajal间质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3.1.4 肠道织织内Ach和NO含量以及Na+,K+-ATP活性测定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肠道中AchE、NOS、Cajal间质细胞形态与分布
        3.2.2 中、后肠道Ach和NO含量以及Na+-K+-ATP酶活性
    3.3 讨论
        3.3.1 铺片下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壁各层形态的观察
        3.3.2 中肠、后肠AchE和NOS的观察及相应神经递质含量
第四章 人工配合饲料下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节律以及胃肠排空的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养殖管理
        4.1.3 实验设计
        4.1.4 不同温度下Ach和NO含量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投喂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摄食节律
        4.2.2 不同温度食物推进速度以及食物排空时间测定
        4.2.3 不同温度幼蟹肠道的Ach、NO含量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水稻与克氏原螯虾共生种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业现状及发展
    1.1.1 农业现状
    1.1.2 农业发展
1.2 稻田生态养殖
    1.2.1 稻田资源
    1.2.2 稻田生态养殖
1.3 克氏原螯虾概况
    1.3.1 基本情况
    1.3.2 生活习性
1.4 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
    1.4.1 国外养殖现状
    1.4.2 国内养殖现状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第三章 夏季稻田养虾模式中水稻的庇护作用及种植密度初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水稻种植密度对水温、泥温及光照的影响
    3.2.2 不同水稻种植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
    3.2.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杂交稻和高杆水稻两种环境养殖螯虾的探究
4.1 试验过程
    4.1.1 杂交水稻稻田养虾试验
    4.1.2 高杆水稻稻田养虾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结果
    4.2.2 分析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附录
1 螯虾规格
2 螯虾形态数据
3 温度
4 水稻产量

(5)克氏螯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殖设施
二、放养前准备
    1. 彻底清池消毒
    2. 施足基肥
    3. 栽好水生植物
三、虾苗虾种放养
    1. 养殖模式
    2. 虾苗虾种质量要求
四、科学投喂
    1. 按照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搞好饲料投喂
    2. 按照生活习性和摄食特点投喂
    3. 按天气、水质变化和摄食情况合理投喂
五、日常管理
    1. 建立巡池检查制度
    2. 调控水质
    3. 加强栖息蜕壳场所管理
    4. 防逃防病

(6)饥饿复投喂下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克氏原螯虾概况和研究综述
        1.1 克氏原螯虾概况
        1.2 克氏原螯虾的习性
        1.3 螯虾水产养殖应用研究
        1.4 克氏原螯虾行为学研究
        1.5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入侵
    2 水生动物补偿生长综述
        2.1 水产动物的补偿生长现象
        2.2 补偿生长的不同程度
        2.3 影响补偿生长的因素
        2.4 补偿生长的引发机制
        2.5 补偿生长对死亡率的影响
        2.6 补偿生长在商业水产养殖的应用
    3. 饥饿复投喂对水生动物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综述
        3.1 补偿生长对甲壳类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3.2 饥饿对水生动物SOD的影响
        3.3 饥饿复投喂对水生动物肝体比的影响
        3.4 饥饿复投喂对水生动物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
    4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4.1 课题意义
        4.2 课题路线
        4.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单组分缺失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SOD和糖原三类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螯虾来源与驯养
        1.2 实验分组和饲养
        1.3 指标测定及处理
    2 试验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饲料对螯虾肠胃消化酶影响
        2.2 不同饲料对螯虾SOD的影响
        2.3 不同饲料对螯虾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影响
    3 讨论
        3.1 克氏原螯虾消化酶的食性诱导
        3.2 饵料组分缺失对螯虾SOD的影响
        3.3 单组分缺失饵料对螯虾糖原的影响
        3.4 螯虾消化酶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长周期饥饿补偿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螯虾来源与驯养
        1.2 实验设计
        1.3 数据分析和计算
    2 实验结果
        2.1 体重变化和特殊生长率变化
        2.2 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关系
        2.3 蛋白酶和肝体比变化
        2.4 SOD变化和死亡个数
    3 讨论
        3.1 饥饿对螯虾的影响
        3.2 饥饿时间对螯虾的补偿生长的影响和原因
        3.3 螯虾补偿生长的机理
        3.4 补偿生长中螯虾的免疫指标和存活能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多重周期饥饿后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螯虾来源与训养
        1.2 实验分组和饲养
        1.3 指标测定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各组克氏原螯虾体重及特殊生长率变化
        2.2 多重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SOD及存活率影响
        2.3 多重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肠胃道消化酶影响
        2.4 多重饥饿后补偿生长对克氏原螯虾肝体比,含肉率及糖原的影响
    3 讨论
        3.1 克氏原螯虾多重饥饿的补偿生长
        3.2 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5OD和存活率的影响
        3.3 体重变化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3.4 多重周期饥饿最佳间隔时间探求
    参考文献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1 总结
        1.1 营养限制性饥饿和完全限制性饥饿对于克氏原螯虾影响相同和差异
        1.2 单周期补偿补偿生长和多重周期补偿生长的相同和差异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发表文章和完成项目
致谢

(7)克氏原螯虾Cambarus clakii(Girar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1.3 摄食习性
    1.4 繁殖习性
2 养殖技术
    2.1 池塘准备
        2.1.1 池塘条件
        2.1.2 加设防逃设施
        2.1.3 清塘消毒
        2.1.4 施肥种草
    2.2 投放与搭养
        2.2.1 投放时间和数量
        2.2.2 搭养鱼
3 饲养管理
    3.1 科学投饲
    3.2 日常管理
        3.2.1 巡塘
        3.2.2 水质管理
        3.2.3 水位调控

(8)克氏螯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1.1 苗种紧缺
    1.2 区域性苗种过剩
        1.2.1 育苗场 (户) 苗种过剩
        1.2.2 养殖塘口苗种过剩
    1.3 苗种下塘成活率低
    1.4 回捕率低
2 应对措施
    2.1 养殖者应对苗种紧缺的措施
        2.1.1 人工增殖
        2.1.2 订购虾苗
        2.1.3 自育苗种
    2.2 育苗场 (户) 、养殖户苗种过剩的解决方法
    2.3 提高苗种下塘成活率的措施
    2.4 提高克氏螯虾回捕率的措施
        2.4.1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苗种下塘成活率
        2.4.2清淤消毒
        2.4.3种好水草
        2.4.5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2.4.6科学投喂
        2.4.7管好水质
        2.4.8防治虾病
        2.4.9适时捕捞

四、克氏螯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螯螯虾养殖技术研究[D]. 黄智伟. 海南大学, 2019(06)
  • [2]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D]. 任信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3]中华绒螯蟹肠道动力相关神经元的初步研究以及温度对肠道动力和胃肠排空的影响[D]. 黄坚.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4]水稻与克氏原螯虾共生种养模式研究[D]. 戚玥. 南京大学, 2015(05)
  • [5]克氏螯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J]. 丁德明. 湖南农业, 2014(05)
  • [6]饥饿复投喂下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研究[D]. 何金星. 南京大学, 2010(02)
  • [7]克氏原螯虾Cambarus clakii(Girar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 叶建生,熊良伟. 现代渔业信息, 2009(04)
  • [8]克氏螯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吴桂亮. 江苏农业科学, 2008(06)
  • [9]克氏螯虾养殖技术[J]. 刘荣,丁昕照.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3)
  • [10]克氏螯虾养殖技术之二 克氏螯虾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 宋光同,丁凤琴,何吉祥,汪翔,赵宏远. 中国水产, 2008(07)

标签:;  ;  ;  ;  ;  

小龙虾的习性与科学投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