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缓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舒缓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疏肝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琦[1](2021)在《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文中提出“五藏应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五藏应时”的“肝应春”理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具有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关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其与松果腺-褪黑素(Melatonin,MT)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相关性。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松果腺-MT在四季调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功能在四季的季节性改变相关。但是,目前关于松果腺-MT在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拟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理论与神经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科学内涵。从“五藏应时”的角度丰富中医肝藏象与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并为精神情志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1目的结合“五藏应时”理论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四季时间节律对松果腺-MT-海马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R)及Gs/Gi-海马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梳理以及理论探讨法,搜集、归纳整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松果腺-MT、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科学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设计基于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以5周龄的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血清MT、海马 MTR、Gs 蛋白、Gi 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PKA、CREB为检测指标,研究四季生理组、伪手术组、手术组大鼠松果腺-海马细胞信号转导的表达水平。通过分别比较同一组四季间及同一季节组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四季时间节律及松果腺-MT对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2.2.2实验动物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前42日各购入3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136只大鼠。大鼠的周龄及体重为5周龄、150-170g。各季节,经7日的适应性饲养后,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组(9只)、伪手术组(12只)、手术组(13只)。每组实验大鼠的数量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大鼠手术操作的生存率约为75%。伪手术组、手术组的所有手术操作控制于5日内完成。三组大鼠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进行饲养。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晚进行大鼠取材工作。饲养环境:所有大鼠室内饲养;自然光照时长为春季10±1h,夏季14.5±0.5h,秋季13±1h,冬季9±0.5h;相对湿度为40%-50%。2.2.3指标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MT以及海马MTR、AC、cAMP、PKA、CREB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Gs、Gi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CREB mRNA 的表达。2.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展现。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即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结果3.1生理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水平: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血清MT:P<0.01;海马MTR:P<0.05)。3.2生理组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水平:Gs/Gi在四季存在冬>秋>夏>春的四季节律性(P<0.01);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P<0.01)。3.3摘除松果腺对血清MT、海马MTR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节律转为冬>秋>春/夏春(P<0.01);手术组四季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3.4摘除松果腺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Gs/Gi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夏>春(P<0.01);手术组AC、cAMP、PKA、CREB、CREB mRNA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春/夏(P<0.01);春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Gs/Gi、AC、CREB mRNA:P<0.01;cAMP、PKA、CREB:P<0.05);夏季手术组 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AMP、PKA、CREB、CREB mRNA:P<0.01;AC:P<0.05);秋季手术组 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AC、cAMP、PKA、CREB、CREB mRNA:P<0.01;Gs/Gi:P<0.05);冬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4结论4.1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说“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对海马MTR的直接调节作用相关,其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可能与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4.2实验研究4.2.1血清MT、海马MTR以及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2.2松果腺-MT可能是四季节律调节海马功能的中介之一。4.2.3松果腺-MT对海马功能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其调控机制与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且具有季节选择性、程度差异性、调控复杂性的调控特点。4.2.4“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具有科学内涵,其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海马MTR以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薛宁[2](2020)在《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艾灸治疗肿瘤,是当代针灸临床的新课题。如何运用艾灸治疗肿瘤,以往实践多关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对于肿瘤瘤体影响鲜少关注。本研究将以乳腺癌为例,以临床观察艾灸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为起点,通过设计实验研究艾灸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瘤体生长抑制的影响,并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艾灸抑制瘤体生长的免疫调节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索“灸治肿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条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化疗患者均采用化疗周方案,对照组每次化疗前30 min使用注射用盐酸格拉司琼(3 mg+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化疗当日即配合使用麦粒灸,每次取6 mg艾绒搓为麦粒大小艾柱在患者双侧足三里、及气海、关元穴施灸,每穴9壮,每日1次,连续7天。观察化疗第1、3、7天,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程度(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情况(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动物实验研究:将30只BALB/c小鼠按1:4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24只)。将24只雌性BALB/C小鼠接种4T1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紫杉醇干预组、艾灸干预组和紫杉醇+艾灸干预组,每组6只。模型对照组:自肿瘤细胞接种次日起,不予任何治疗及干预;紫杉醇干预组:当肿瘤长至100-200 mm3后,尾静脉注射cy7紫杉醇0.1 mL(1 mg/mL);艾灸干预组: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约6mg)置于穴位上小鼠双侧足三里穴位处,线香点燃待艾绒烧尽后将直接按灭于施灸处,每穴3壮,每日1次,连续2周;紫杉醇+艾灸干预组:当肿瘤长至100-200 mm3后,尾静脉注射cy7紫杉醇0.1mL(1 mg/mL)后,同时进行艾灸干预。观察2周内小鼠体质量与瘤体体积变化及2周时各组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并进行瘤体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分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FN-γ、IL-10和TGF-β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HIF-1α、VEGFA、PD-1和PD-L1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中,化疗第3、7天,治疗组患者恶心和呕吐症状与化疗后第1天相比得到明显改善(P<0.05);与化疗前1天相比,化疗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含量显着性下降(P<0.05),表明化疗药物会导致患者白细胞数目的下降;治疗组中化疗第3、7天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中,与紫杉醇组相比,艾灸+紫杉醇组小鼠的体重下降趋势明显减缓(P<0.05);第14天艾灸组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瘤体生长变缓;与肿瘤模型组小鼠相比,艾灸干预组组小鼠外周血中脏器指数和白细胞总数显着提高(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艾灸+紫杉醇组小鼠外周血中脏器指数和白细胞总数显着提高(P<0.05);与普通对照组相比,肿瘤模型组中IL-2、IFN-γ水平显着降低(P<0.05),IL-10、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干预组中IL-2、IFN-γ水平升高(P<0.05),IL-10、TGF-β1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组肿瘤组织中CD34、HIF-1α、VEGFA和PD-1、PD-L1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1.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艾灸能够不同程度减轻乳腺癌化疗的毒副作用;且艾灸具有系统性调整的特点。2.动物实验表明,14天艾灸治疗可以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瘤体生长变缓,呈现抑制瘤体生长的现象。3.艾灸通过增强小鼠免疫功能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4.艾灸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还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有关。

朱昊如[3](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指出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范方馨[4](2020)在《脾虚模型大鼠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主肌肉”是指脾脏通过运化水谷充养肌肉,以保证肌肉丰厚,运动正常。当脾运化不及时,肌肉失于濡养就会导致肌肉萎缩、身重无力、肌肉疼痛痉挛等一系列病变。现代研究表明,“脾主肌肉”在病理状态下与肌肉减少症、重症肌无力等肌肉功能减退类疾病关系密切,此类疾病机制涉及糖代谢紊乱、炎症、线粒体损伤等多个方面。本文拟从糖代谢及炎症角度,探究脾虚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同时基于中医“方证相关”理论,探查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模型炎症反应及糖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脾虚模型大鼠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8只,模型组用“饮食失节+游泳劳倦”法造模,对照组正常饲养。在实验第14、21、28d,各组大鼠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实验第15d、22d、29d,麻醉处杀各组大鼠,取血、脾脏、胸腺及双侧腓肠肌。观测指标:(1)行为学:外观表征和体重、粪便含水率、饮食量、强迫负重游泳实间、抓握力;(2)脾脏和胸腺指数、肌湿重、湿重/体重;(3)实验室指标:1)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白介素-1(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尿液:尿D-木糖排泄率;3)骨骼肌:柠檬酸合酶(CS)、Ca2+-ATPase、肌糖原、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IL-1β、IL-6、TNF-α、糖原合成酶激酶-3(pGSK-3β)、己糖激酶-2(HK-2)、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光镜下观察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脾虚证候指标:1)一般体征及体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在2-4周明显升高(P<0.01),体重在1-4周明显降低(P<0.01);2)饮食量及粪便含水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1-4周饮食量明显下降(P<0.01),粪便含水率在2-4周明显升高(P<0.05或P<0.01);3)免疫器官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脏、胸腺指数第4周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4)实验室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GAS、MTL在第4周明显下降(P<0.01),D-木糖排泄率在2-4周显着减少(P<0.01)。(2)骨骼肌指标:1)肌肉功能形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游泳力竭时间及抓握力在3-4周明显下降(P<0.01),肌湿重及湿重/体重也在第4周明显下降(P<0.01);镜下观察到:对照组2-4周肌纤维整齐,无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第3-4周出现肌纤维紊乱,伴有间质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2)肌肉生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第4周CS、Ca2+-ATP、肌糖原均明显下降;3)肌肉分子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RAF6、IL-1 β、IL-6、TNF-Ⅱ在第4周明显上升(P<0.05或P<0.01),pGSK-3 β在3-4周明显上升,HK-2第4周明显上升,GLUT4第4周显着下降(P<0.01)。(3)血清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第2周IL-6、TNF-α明显升高,第 4 周 IL-1β、TNF-α 则明显下降(P<0.05 或 P<0.01)。结论:“饮食失节+游泳疲劳”法复制的脾虚大鼠模型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逐渐表现出与脾虚证候相符的外观行为、脏器指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并出现肌力减退和肌组织损伤。模型逐渐出现明显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供应不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肌肉炎性因子则在3-4周明显升高,且第4周时模型出现骨骼肌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减少。提示脾虚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并伴有肌肉局部炎性损伤,脾虚骨骼肌损伤机制不仅涉及炎症反应,还与能量代谢异常及糖代谢障碍有关。研究二: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大、小剂量组各10只。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和给药组按上述方法造模4周,高、低剂量组从第3周起每日按5.85g/kg和17.55g/kg予补中益气汤灌胃,日1次,连续14d。实验第28d时所有大鼠灌服D-木糖溶液并收集尿液,第29d麻醉处杀所有大鼠,取血、脾脏、胸腺及双侧腓肠肌。观测指标:(1)行为学:外观表征和体重、粪便含水率、饮食量、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抓握力;(2)脾脏和胸腺指数、肌湿重、湿重/体重(3)实验室指标:1)血清:GAS、MTL、IL-1β、IL-6、TNF-α;2)尿液:尿D-木糖排泄率;3)骨骼肌:CS、Ca2+-ATPase、肌糖原、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TRAF6、p65、p-p65、IL-1 β、IL-6、TNF-α、肌肉素(MUSCLIN)、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PI3K、Akt、pAkt、pGSK-3 β、HK-2、GLUT4,于光镜、电镜下观察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脾虚证候指标:1)一般体征及体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2-4周明显升高,体重1-4周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剂量组第4周上述积分均明显下降,体重显着增加(P<0.05或P<0.01);2)饮食量及粪便含水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2-4周饮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第4周粪便含水率明显上升,且大剂量组饮食量明显下降(P<0.01);3)游泳力竭时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游泳力竭时间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游泳力竭时间显着提升(P<0.01);4)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脾脏、胸腺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剂量组脾脏、胸腺指数均明显提升(P<0.05或P<0.01);5)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GAS、MTL、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GAS、MTL、尿D-木糖排泄率均明显提升(P<0.05或P<0.01)。(2)骨骼肌指标:1)肌肉功能形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抓握力、肌湿重、湿重/体重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剂量组肌湿重、湿重/体重明显提升,大剂量组抓握力、肌湿重、湿重/体重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镜下显示,正常组肌纤维整齐,无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线粒体结构完整,模型组肌纤维紊乱,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线粒体受损严重,大、小剂量组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均明显改善;2)肌肉生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S、Ca2+-ATP、肌糖原明显下降,cleaved-caspase3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小剂量组CS、Ca2+-ATP、肌糖原显着性提升,cleaved-caspase3明显下降(P<0.05或P<0.01);3)肌肉分子指标:糖代谢通路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I3K、Akt、pAkt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PI3K、Akt、pAkt显着增加(P<0.05或P<0.01)。在PI3K/Akt通路上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eptin、IGF-1明显下降(P<0.01),MUSCLIN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剂量组MUSCLIN显着下降,大剂量组Leptin和IGF-1明显上升,MUSCLIN明显下降(P<0.05或P<0.01)。在PI3K/Akt通路下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GSK-3β、HK-2明显增加,GLTU4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pGSK-3 β、HK-2明显下降,且大剂量组GLUT4显着上升(P<0.05)。炎性通路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RAF6、p65和p-p65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p-p65显着减少,且大剂量组TRAF6显着下降(P<0.05或P<0.01)。关于炎性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β、IL-6、TNF-α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IL-6、TNF-α均显着下降,且大剂量组IL-1 β显着降低(P<0.01)。(3)血清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β、TNF-α明显下降(P<0.01),IL-6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剂量组IL-6显着下降,且大剂量组IL-1β、TNF-α明显提升(P<0.05或P<0.01)。结论:脾虚大鼠肌力减退和肌萎缩与炎性损伤、糖代谢紊乱等机制密切相关,其中炎性机制涉及TRAF6/NF-kB通路的激活,糖代谢紊乱则与PI3K/Akt通路抑制密切关联。补中益气汤在改善脾虚证的同时,对模型大鼠肌肉功能减退和病理损伤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机制:(1)抑制TRAF6/NF-kB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保护肌细胞及线粒体结构;(2)调节LEPTIN、MUSCLIN、IGF-1含量,恢复PI3K/Akt通路正常激活,促进肌肉葡萄糖转运和肌糖原合成,以改善骨骼肌功能。本研究从炎症、糖代谢角度为中医“脾主肌肉”提供了现代病生理学机制层面的解释,部分揭示了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分子药理学依据。

张璐[5](2020)在《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核磁共振(1H-NMR)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左金丸对大鼠胃热证的干预作用,从代谢网络和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中医“证”的本质为临床诊断治疗胃热证提供客观依据,从整体层面阐释左金丸的科学内涵为该方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金丸组。通过灌胃8%辣椒水煎液和1.5ml无水乙醇建立大鼠胃热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基本体征、体质量、肛温,胃组织病理学变化,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2、IL-8及胃组织中PGE2、EGF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着减轻(P<0.05),肛温、饮水量显着增加(P<0.05),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胃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血清中IL-2、IL-8水平显着增加(P<0.05),胃组织中PGE2、EGF水平显着降低(P<0.05);经左金丸干预后大小便性状、肛温与正常组接近,血清中IL-2、IL-8和胃组织中PGE2、EGF水平都趋于正常,初步证明胃热证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且左金丸对其有一定的干预作用。(2)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建立大鼠胃组织的代谢谱图,分析胃热证及左金丸干预后大鼠代谢表型变化;根据OPLS-DA模型中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1和t检验(P<0.05)相结合筛选出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后通过Metaboanalyst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并构建代谢网络。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3-D-羟基丁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谷氨酸、赖氨酸、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牛磺酸、肌醇、肌酸、丝氨酸、乳酸、肌苷、苯丙氨酸、次黄嘌呤12种代谢物含量显着降低(P<0.05),左金丸能够显着回调其中8种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磷脂代谢。(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QTOF/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建立大鼠血清的代谢物谱图,利用PCA和OPLS-DA分析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左金丸组之间的代谢差异;运用VIP和t检验筛选出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后通过Metaboanalyst和KEGG数据库对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分析并构建代谢调控网络。结果显示在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出27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在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出1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左金丸可显着回调其中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发现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维生素代谢、磷脂代谢、嘌呤和嘧啶代谢、胆汁酸代谢等有关。(4)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各组大鼠粪便样品中的肠道菌群的16S rRNA(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LEfSe找出差异菌属。胃热证大鼠由于有害菌过度增殖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左金丸可通过促进有益菌和减少有益菌的丰度来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干预胃热证。

朱峰[6](2020)在《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规范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重点评估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效果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治疗前后PSA水平、细胞免疫功能指标、KPS评分、AMS量表、IPSS评分、VAS疼痛评分等的变化,旨在通过中医治疗,减轻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由于雄激素减少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扶正抗癌能力,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为益肾潜阳方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51例受试患者按乱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戈舍瑞林+比卡鲁胺配合益肾潜阳方,对照组单纯戈舍瑞林+比卡鲁胺内分泌治疗,共观察6个月。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PSA水平、KPS评分表、AMS量表、IPSS评分表、VAS疼痛评分表、骨密度T值、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病例43例,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脱落8例。研究发现,治疗组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明显改善(P<0.01),小便涩痛、心悸、失眠多梦、身疼腰痛等症状有所改善(P<0.05);明显降低AMS评分(P<0.01);治疗组CD4+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KPS评分、IPSS评分、VAS疼痛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研究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论:益肾潜阳方能够改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应用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后出现的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同时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于婉晨[7](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使用右归丸、左归丸“以方测证”,论证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表达的高低变化决定虚寒、虚热证寒热倾向的科学假说,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对虚寒、虚热证大鼠一般状态、相关宏观指标及血清学(细胞因子网络及激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创新性使用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虚寒证、虚热证中显着性变化的差异基因、蛋白,根据其表达变化及GO功能改变,通过KEGG富集通路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围绕IL-1与Lipin-1,多层面的论证虚寒、虚热证的分子机制。q RT-PCR及Western Blot法定量0预测靶标蛋白变化并验证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结果可靠性,论证假说,拓展前期研究成果。根据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佐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及病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并为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经典虚寒及虚热证模型复制方法,采用大剂量的苦寒中药“生石膏、龙胆草、黄柏、知母”组方,按照2:1.2:1:1.5的比例进行虚寒证动物模型构建;应用大剂量的具有辛温大热药性的中药“熟附子、肉桂、干姜”,按照“1:1:1”灌胃给药14天,建立虚热证动物模型。运用PLS回归方程通过对大鼠体重、自主活动、寒热趋向、舌象、爪象、温度变化、肛温、趾温、基础代谢及一般状态观测结果进行评分,评价模型大鼠虚寒(0-0.5)、虚热(0.5-1)状态判断模型复制成功,筛选成功复制的模型大鼠进行后续研究。2观察大鼠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采集下腔静脉血)检测IL-1β、IL-4、IL-6、TNF-α、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等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及T3、T4、TSH、TRH、GH、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内分泌激素代谢相关指标于虚寒、虚热证大鼠血清中含量变化,及给予右归丸、左归丸进行干预后的变化情况,讨论其差异及发生机制。3使用转录组测序结合差异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对病证微观分子层面的变化进行筛测:对显着性差异基因及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推导虚寒证、虚热证发生机制中关键差异蛋白(基因),及其(磷酸化、氧化、乙酰化等)翻译后修饰其功能变化与机制间关系,以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右归丸、左归丸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4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总RNA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Hspb1、Ecm1、Ifit1、Acpp、Insig1等主要相关基因表达,对转录组测序基因结果可靠性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法)检测肝组织总蛋白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等主要相关蛋白表达,验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结果。结果:1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表征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研究1.1一般状况观察发现,虚寒模型大鼠出现嗜睡蜷卧、饮食、饮水减少、体重减轻、大便溏薄、唇及趾掌颜色偏青白、毛发杂乱、枯槁、小便清长等表现;虚热证模型大鼠出现体型瘦削,体重减轻、饮水增加,毛发杂乱、光泽度差,烦躁不安,睡眠减少、尿黄、便干等特征性症状表现。1.2虚寒证模型大鼠喜温恶寒、自主活动减少、基础代谢、整体温度及肛温、趾温均出现显着性下调,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机能降低(P<0.05);虚热证模型大鼠喜寒恶热、自主活动、基础代谢显着性升高(P<0.05);整体温度、肛温、趾温明显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紊乱性降低,能量代谢病理性升高(P<0.05)。1.3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4、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IL-6、TNF-α明显升高;T3、T4、TSH、TRH、GH明显降低(P<0.05)。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指标于虚寒证中明显降低(P<0.05),虚热证证显着性升高(P<0.05)。1.4转录组学结合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虚寒模型组筛选出显着性差异基因323条,虚热模型组检测出显着性差异基因共166条。蛋白质组学虚寒证筛选出显着性差异蛋白58个(上调26个,下调32个),虚热证76个(其中显着性上调蛋白52个,显着性下调蛋白24个)。其显着性差异功能主要集中富集在刺激应答、防御反应、氧化还原为主的免疫反应及以脂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及类固醇的生成分解、脂肪的生成及分解等生物过程等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虚寒证模型组显着性变化通路集中在视黄醇代谢、线粒体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胆汁分泌、初级胆汁酸合成、Jak-STAT、AMPK、PPAR信号通路、P450药物代谢、亚油酸、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等以脂代谢为代表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及ABC转运、NF-κB、炎症介导的TRP信号通路等免疫调控信号通路。1.5 qRT-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肝组织)免疫及代谢关键基因m RNA表达,虚寒、虚热证大鼠IL-1β及IL-1R及NF-κB(P<0.05)表达均明显下调;虚寒证TGF-β1、FABP4、Lipin-1、AP-1有下调趋势。虚热证Lipin-1、PPARγ、FABP4、FFA有明显升高(P<0.05)与基因组学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1.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对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代谢、免疫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Lipin-1、IL-1β、IL-1R2、IL-1Ra、14-3-3tau蛋白表达出现显着下降(P<0.05*);Smad2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1**)。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IL-1Ra升高(P<0.05*),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一致,证实其检测结果真实可靠。2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对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代谢、自主活动、温度等有明显调整作用,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右归丸治疗后,(GO)分类标准进行功能注释,内分泌及精氨酸、丝氨酸、花生四烯酸、脂代谢、脂肪的生物合成及分解,糖代谢、类固醇及氨基酸代谢等物质及能量代谢方面缓解虚寒证出现的代谢抑制情况,IL-1、NF-κB、PPAR信号通路激活,调控机体的代谢及免疫改变。实时荧光PCR验证检测基因表达量与测序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蛋白组学检测,进一步缩小范围得出,其变化主要涉及细胞组织与生物发生、生物过程的调控、对刺激的反应、代谢过程、戊糖与葡萄糖醛酸盐的相互转化、赖氨酸退化;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糖酵解和糖质新生、脂肪酸降解、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褪黑素代谢、线粒体代谢、LPS/IL-1、丙酮酸代谢、Glycerolipid新陈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代谢功能及通过调控TNF、PI3K-Akt、MAPK、p38、及免疫应答IL-1、IL-6及TNF分泌等功能及通路,改善虚寒、虚热证紊乱的免疫机能。WB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其数据表达具有一致性,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真实可靠。IL-1与Lipin-1是机体组织细胞功能代谢调节、免疫应答、应激等重要调节细胞因子,是机体细胞信号网络的关键节点。本实验以IL-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主要切入点,宏观数据及微观组学结果表明,虚寒模型组出现以IL-1、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显着性降低,其中CPT1、Lipin-1、FABP4、leptin-1、LEPR、Lbp(LPS)、Vnn1、Il33等代谢、免疫主管蛋白表达降低。虚热证以CPT1、FABP4、Lipin-1、LEPR、Ache、Leprot为代表的基因表达病理性升高,共同激活AMPK(rno04152)、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其中,褪黑素信号通路显着性升高及降低可能是造成虚热证烦躁不安、虚寒证嗜睡蜷卧、易疲劳症状出现的关键病机。结论:论证了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证、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在虚热证模型组中表达明显升高,于虚寒证模型组中表达降低,证实其高低变化是产生虚寒证、虚热证差异的关键这一科学假说。并拓展了Leptin、LEPR及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等信号通路作为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关键通路,Leptin及LEPR是虚寒证、虚热证的潜在靶标。为后续对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卓泽伟[8](2019)在《疏肝补肾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及海马p38MAPK/ERK5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疏肝补肾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及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探究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的诊断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采集阴道脱落细胞,HE染色法观察动情周期判断大鼠是否进入围绝经期,将进入围绝经期的大鼠采用慢性束缚法对其连续束缚3周造模,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模型。通过血清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指标及行为学评分判定肝郁证模型是否成功。随机分组:空白组、肝郁模型组、疏肝补肾组。中药干预3周后,比较疏肝补肾法对大鼠的体重、行为学评分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5-H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浓度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疏肝补肾法对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5)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12月龄自然衰老雌性大鼠阴道脱落细胞连续8天涂片观察发现,其动情周期多呈不规律改变,频繁出现有大量白细胞的动情间期。慢性束缚3周后,一般观察可见大鼠体重明显下降、行为迟缓、反应迟钝、毛发干枯无光泽、喜埋头扎堆角落。2.中药干预3周后,疏肝补肾组糖水偏好度较肝郁模型组升高,旷场实验中,疏肝补肾组的大鼠水平活动、中央停留时间、直立次数、修饰次数均较肝郁组升高。3.中药干预3周后,与空白组比较,肝郁模型组血清皮质醇(corticosterone,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 ticotropic hormore,ACTH)含量均有升高,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疏肝补肾组CORT、ACTH水平降低,其中CORT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CTH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郁组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有升高趋势,但各组CRH比较均无统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肝郁模型组E2、β-EP、DA、5-HT水平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疏肝补肾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所升高,其中5-HT、β-EP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肝郁模型组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疏肝补肾组TNF-α、IL-6水平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q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38MAPK、ERK5基因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肝郁模型组p38MAPK表达量增加,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疏肝补肾组p38MAPK表达量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肝郁模型组ERK5表达量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疏肝补肾组ERK5表达量增加,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疏肝补肾法可能通过抑制HPA轴的亢奋状态,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合成,提高雌激素E2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增加大鼠行为活动,改善抑郁样行为表现。2.疏肝补肾法可能通过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海马中的p38MAPK的表达,增加ERK5的表达,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改善抑郁样行为表现。

费文婷[9](2019)在《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玛咖作为南美地区传统的的植物药具有“南美人参”的称号,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在全球普遍应用。我国自古就有吸纳外来优秀民族医药的传统,对外来药物秉持着开放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玛咖被引入中国,在云南、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大量种植,并且结合中医药特色与中药配伍被广泛应用。截止2018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以玛咖为主要原料,与中药配伍的产品就高达29个,配伍的中药种类以补益药居多,但是由于玛咖没有明确的中药药性使这种配伍应用缺乏中医药理论支撑,玛咖中药药性的提出与研究是玛咖在我国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导师的研究团队在对玛咖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玛咖的中药药性:微温,味甘、辛,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疏肝健脾之效,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据传统医学记载和对现代研究文献分析,玛咖的应用以影响生殖系统以及强身健体为特色。目前众多学者对玛咖增强性功能作用的研究较多,玛咖“补肾”功效深入人心,但考虑到玛咖在原产地的应用背景,且国内市场上玛咖与中药配伍的实际应用仍以缓解体力疲劳和增强免疫力为主。中医认为,疲劳和免疫低下状态多与脾虚证相关,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进行研究。2实验目的(1)运用中医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在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以证测性,性效相关”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2)通过比较玛咖原粉及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的药性偏性,筛选、追踪玛咖“甘温健脾”主要活性成分,探讨功效物质基础。(3)基于玛咖“甘温健脾”功效,揭示玛咖多糖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及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揭示“性效相关”的科学内涵。3实验方法(1)建立复合因素造模法(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脾虚证动物模型,考察玛咖原粉对脾虚证小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2)建立理化因素损伤法(环磷酰胺诱导)脾虚证动物模型,考察玛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及免疫调节的影响,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3)选取环磷酰胺诱导法建立的脾虚证小鼠模型,通过考察比较玛咖原粉、玛咖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脾虚证模型小鼠的影响,追踪玛咖“甘温健脾”的主要活性成分。(4)从玛咖水提物中进一步提取、精制玛咖多糖。研究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检测脾虚小鼠肝脏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以及线粒体F0F1-ATP酶含量,RT-qPCR法检测参与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NADH、SDH及VDAC的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VDAC蛋白表达水平,明确玛咖多糖促进脾虚小鼠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5)研究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免疫调控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脾虚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细胞亚群,酶免法测血清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2、IL-4、TNF-β含量,RT-qPCR法检测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基因表达,MTT法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情况,TUNEL荧光染色法观察脾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测脾脏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确玛咖多糖对脾虚小鼠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4实验结果(1)玛咖原粉能够缓解由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法建立的脾虚证小鼠的体力疲劳,增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小鼠冷区停留比例,升高cAMP/cGMP 比值,促进MG、LG储存,抑制代谢产物LA、FFA、CREA、UREA的生成,促进能量代谢酶LDH、CK及肝脏 F0F1-ATP 酶、Na+-K+-ATP 酶和 Ca2+-Mg2+-ATP 酶活性。(2)玛咖原粉能够缓解由环磷酰胺诱导法建立的脾虚症状,升高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冷区停留比例,升高cAMP/cGMP比值,对免疫器官的萎缩有拮抗作用,升高WBC计数,上调IL-2、IFN-γ表达水平,增强能量代谢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3)进一步比较同等剂量的玛咖原粉、及其水提物和醇提物作用于环磷酰胺诱导的脾虚小鼠模型,玛咖原粉、水提物和醇提物均能增加脾虚小鼠体重,组间无差异。玛咖水提物组对小鼠的温度趋向性影响的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玛咖水提物>玛咖原粉>玛咖醇提物。玛咖水提物升高cAMP/cGMP比值效果优于原粉、优于醇提物。玛咖水提物对免疫器官的保护作用、升高白细胞作用最佳,对小鼠肝脏能量代谢酶活性影响最大。(4)玛咖多糖作用于脾虚小鼠能够缓解其脾虚症状,增加体重、延长力竭游泳时间,增加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冷区停留比例,升高脾虚小鼠血清cAMP/cGMP比值,增加机体能量代谢酶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两种离子泵的含量,增强F0F1-ATP酶活性,促进ATP的合成,升高脾虚小鼠肝脏组织中的NADH和SDH的基因表达,增强VDAC的活性,促进三大营养物质分解生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而发生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储存能量。(5)玛咖多糖抑制脾虚小鼠免疫器官的萎缩,增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其作用机制为:让停留于G0/G1期的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IFN-y,TNF-β,IL-2含量,同时降低IL-4含量;升高转录因子T-bet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GATA-3基因表达水平,使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的活化,机体Th1/Th2细胞亚群恢复平衡;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凋亡,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5结论(1)本研究通过观察玛咖对两种脾虚证小鼠的温度趋向性、环核苷酸水平以及物质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证测性”验证了玛咖药性“微温”;玛咖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抑制免疫器官萎缩,体现了甘味药的补益作用,玛咖“味甘”;通过促进脾虚小鼠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从而实现“味甘补脾”、“温阳健脾”功效,玛咖“归脾经”,具有“甘温健脾”功效。(2)玛咖水提物对脾虚小鼠的寒热趋向变化及免疫调节作用最明显,效果优于醇提物和原粉,玛咖水提物“甘温健脾”药物性能最为突出。通过进一步筛选追踪,确定玛咖多糖是玛咖“甘温健脾”的物质基础。(3)玛咖多糖影响肝脏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NADH、SDH和VDAC基因表达水平及酶活性,从而促进机体能量代谢;玛咖多糖通过促进机体失衡的Th1/Th2细胞亚群恢复平衡,降低脾脏组织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抑制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介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对机体起到免疫调节作用。6研究意义(1)本研究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层次探讨了玛咖多糖影响能量代谢、调控免疫的作用机制。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药性及功效指标关联性,进而揭示了玛咖“甘温健脾”的“性效相关”内涵。(2)本研究确立了玛咖多糖为“甘温健脾”的物质基础,有助于玛咖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建立标准、控制质量以及指导与中药的配伍应用。(3)本研究为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药性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填补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空白,推动了外来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为深入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充分利用天然药用资源、拓展中药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杨宗纯[10](2019)在《基于NEI网络和转录组学技术探查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疗学特色,“方证相关”不仅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方剂学的学理基础,方-证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正在成为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关肝郁证研究表明,肝郁证的现代内涵涉及多个系统的病生理改变,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关系甚为密切,但目前有关肝郁证与疏肝方相关的生物学内涵尚不清楚。本研究以NEI网络及其信息载体—外周血白细胞中基因转录组学为切入,观察肝郁证状态下NEI网络的变化及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查外周血白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同时结合因证治方(柴胡疏肝散)作用的效应谱,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解析,以期能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获得肝郁证与柴胡疏肝散关联的生物学内涵及分子靶标。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制备肝郁证大鼠模型。于造模两周后随机抽取30只模型组大鼠分为柴胡疏肝散组大剂量组、柴胡疏肝散组小剂量组、氟西汀组,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大剂量(1.2g/kg·d)、小剂量(0.6g/kg·d)和氟西汀(1.8mg/kg·d)灌胃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期间每周称量各组大鼠体重,记录外观行为评分,并于2w和4w末行糖水试验和旷场实验。至实验第29天,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别分离白细胞和血浆,取下丘脑、垂体、海马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浆中CORT、IL-1β、IL-6、IL-4、IL-10、TNF-α、IFN-α含量;下丘脑中CRH、5-HT、NE、DA、IDO、GR α含量;垂体ACTH含量;海马SERT、BDNF含量;白细胞经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1肝郁证模型大鼠外观行为和NEI指标的变化及干预方药的作用(1)肝郁证模型大鼠外观行为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期间不同时间点的体重均降低,造模2w-4w的活动状态、情绪睡眠、饮食大便、皮肤毛发积分均明显升高(P<0.01);2w末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停留时间减少(P<0.05),4w末中央停留时间升高(P<0.05),穿格次数降低(P<0.05);4w末糖水试验中的糖水偏嗜度降低(P<0.05)。(2)肝郁证模型大鼠NEI相关指标变化:与正常组相比,造模4w的大鼠下丘脑5-HT、CRH含量升高,NE、IDO、GRα含量降低,海马SERT含量降低、BDNF含量升高,血浆CORT含量升高(P<0.01或P<0.05),垂体ACTH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IL-1β、IL-4、IL-6、IL-10、TNF-α、IFN-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或P<0.05)。(3)干预药物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影响:1)柴胡疏肝散: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大、小剂量组大鼠的活动状态、情绪睡眠、饮食大便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大剂量组糖水偏嗜度和穿格次数增加(P<0.05);二个剂量组的下丘脑ID0、GR α含量升高,垂体ACTH含量降低(P<0.01或P<0.05),血浆IL-1β、IL-6、TNF-α 含量升高(P<0.01或P<0.05),其中大剂量组下丘脑5-HT、CRH降低,DA和NE升高,血浆CORT降低(P<0.01或P<0.05),小剂量组血浆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1)。2)氟西汀: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的活动状态、情绪睡眠、饮食大便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糖水偏嗜度和穿格次数增加(P<0.05);下丘脑NE、IDO、GR α含量升高(P<0.01或P<0.05),垂体ACTH、海马SERT、血浆CORT含量降低(P<0.01或P<0.05);血浆IL-1β、IL-6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2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转录组分析结果(1)模型组大鼠白细胞转录组学: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00个,其中上调基因557个,下调基因243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代谢、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凝血功能、细胞粘附、免疫功能、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细胞因子生成、中枢神经发育、5-HT转运等机制和循环、生殖、消化系统的功能,并与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2)药物干预组的白细胞转录组学: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的差异基因共有31个,其中上调基因12个,下调基因19个。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包括改善应激反应、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对白细胞的调节,并涉及排异反应、病毒感染、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癌症、HTLV-I感染。2)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的差异基因共有59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40个。差异基因功能主要涉及改善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神经发生、组织器官发育、细胞损伤、细胞分化以及信号传导通路,并与阿米巴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3)干预药物组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比获得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49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 6个(RT1-CE3、Lta4h、Als2cr12、LOC100364500、AABR07051689.1、AABR07065782.1);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DNA表达调节、免疫调节、神经细胞凋亡、糖代谢、压力反应、生物合成,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致癌有关。氟西汀干预的差异基因81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5个(Tppp3、Fst、Pmp22、Kdr、AABR07051689.1),差异基因功能涉及DNA及转录调节、糖脂代谢、细胞粘附、内质网应激、神经细胞迁移、组织细胞发育。两药对肝郁证作用的共同差异基因10个,功能则涉及细胞代谢、神经元凋亡、凋亡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压力反应,与病毒致癌有关,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1个(AABR07051689.1)。(4)肝郁证与柴胡疏肝散关联的分子通路及靶标分析:经组间mRNA差异的关联蛋白互作分析、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及肝郁证内涵,筛选出本次研究的模型和药物作用关键基因并进行PCR验证,结果发现肝郁证大鼠模型外周血白细胞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Src、Kdr、Tal1、Fn1、Id2、Gpr183、LTA4H、Rab4a、Cyp2s1;柴胡疏肝散有效靶基因为Lta4h、Cyp2s1、Wfs1;氟西汀有效靶基因为Pmp22;两药共同作用的靶点为Src。结论:(1)肝郁证模型大鼠存在NEI网络的紊乱。(2)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周白细胞在基因转录水平的特征涉及NEI系统的失调,并伴有明显的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和细胞代谢异常,与消化、生殖、循环系统相关,并与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关联;外周血白细胞Src、Kdr、Tal1、Fn1、Id2、Gpr183、LTA4H、Rab4a、Cyp2s1是肝郁证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参与神经、免疫、造血、代谢功能的调节。(3)柴胡疏肝散和氟西汀对肝郁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外观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及NEI均有一定干预效用;对模型大鼠的白细胞转录组均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其共同作用主要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和细胞内损伤以及压力反应,柴胡疏肝散的作用似乎更为广泛和精准,尤其对免疫环节的调节。(4)涉及参与神经-免疫功能调节的白细胞基因Lta4h、Cyp2s1、Wfs1可能是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关联的分子基础。本研究从NEI网络的角度探查了肝郁证中系统病生理内涵,运用转录组研究技术分析了肝郁证模型大鼠的白细胞基因转录组学特点和柴胡疏肝散及氟西汀对模型的相关作用,发现该模型大鼠白细胞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和药物干预的作用环节及其分子靶标。该研究对于揭示肝郁证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肝郁证与柴胡疏肝散关联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疏肝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肝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肝应春”理论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1 “肝主疏泄,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2 “肝藏血,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3 “肝主疏泄、藏血,应时而变”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4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松果腺-MT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情志与疾病的认识
        2 松果腺-MT参与情志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3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Gs、Gi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AC-cAMP-PKA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CREB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理论内涵
        1.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现状及不足
        1.2 从“五藏应时”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理论内涵
        1.3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
    2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四季调控海马的相关性
        2.1 海马调节情志功能与中医“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密切相关
        2.2 松果腺-MT对海马的直接调控作用
        2.3 松果腺-MT-海马与情志的季节性变化相关
    3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3.1 “松果腺-MT-海马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
        3.2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与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松果腺-MT对海马MTR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MT浓度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血清MT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对血清MT表达的影响
        4.3 四季节律对海马MTR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松果腺-MT-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3.3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AMP表达的影响
        3.4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PKA表达的影响
        3.5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
        3.6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松果腺-MT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cAMP-PKA-CREB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4.6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特点
        4.7 松果腺-MT多途径调控海马功能
        4.8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季节性调控Gs/Gi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1.1 理论研究方面
        1.2 实验研究结论
    2 特色与创新点
        2.1 理论创新
        2.2 思路创新
        2.3 方法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2)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乳腺癌发病及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机制研究
        1.3 分型分类研究
    2. 乳腺癌患者治疗及其毒副作用
        2.1 乳腺癌治疗方法
        2.2 治疗后毒副反应及干预
    3. 灸治肿瘤
        3.1 艾灸减轻化疗后毒副作用
        3.2 艾灸对肿瘤免疫影响的研究
        3.3 艾灸通过调节基因调控、蛋白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3.4 艾灸调节其它因素发挥抗肿瘤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艾灸降低乳腺癌化疗所致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实验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医学伦理原则与质量控制
        1.6 安全性评价
        1.7 治疗方案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乳腺癌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2.2 两组乳腺癌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
    3. 讨论
        3.1 艾灸对乳腺癌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3.2 初步结论
        3.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础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配置
    2 方法
        2.1 造模、分组与处理
        2.2 小鼠体质量与肿瘤体积、质量的测定
        2.3 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4 脏器指数测定
        2.5 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检测
        2.6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2.7 免疫组化化学技术
        2.8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2.9 q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2.10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体质量影响
        3.2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抑瘤效应差异的比较
        3.3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3.4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干预组对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
        3.6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7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微血管及微环境相关蛋白的影响
        3.8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PD-1和PD-L1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艾灸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应证据
        4.2 艾灸抑制肿瘤瘤体生长的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果与结论
        1.1 研究结果
        1.2 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脾虚模型大鼠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脾主肌肉”的研究现状
        1 脾主肌肉的中医认识
        1.1 “脾主肌肉“的生理病理内涵
        1.2 “脾主肌肉”的现代探讨
        2 脾主肌肉的临床研究
        3 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肌肉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 炎症反应
        2. 糖代谢异常
        3. 线粒体损伤
        4. 激素调节异常
        5. 神经传递异常
        6. 其他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脾虚证模型大鼠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处理
        2.3 样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脾虚模型大鼠证候类指标的变化
        3.2 脾虚模型大鼠肌肉相关指标变化
        3.3 脾虚大鼠血清相关指标的变化
        4. 讨论
        4.1 脾虚证模型复制
        4.2 脾虚证模型大鼠骨骼肌的变化
        4.3 脾虚证模型大鼠骨骼肌存在糖代谢异常及炎性病理状态
        4.4 脾虚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肌肉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处理
        2.3 样本采集
        2.4 指标观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模型大鼠脾虚证候的影响
        3.2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3.3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机制的探查
        4. 讨论
        4.1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证大鼠的干预作用
        4.2 脾虚大鼠骨骼肌损伤及补中益气汤的防治作用
        4.3 脾虚大鼠骨骼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4.4 脾虚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果及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1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2.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5)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左金丸治疗胃热证的研究进展
    1.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展
        1.2.1 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1.2.2 中医证候研究
        1.2.3 中药安全性评价
    1.3 肠道菌群在中医药中的研究进展
        1.3.1 中药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
        1.3.2 肠道菌群对中药的代谢作用
        1.3.3 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胃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左金丸的干预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左金丸水提液和辣椒水煎液的制备
        2.2.2 模型建立及给药
        2.2.3 样品采集
    2.3 检测指标
        2.3.1 大鼠体征及一般行为学观察
        2.3.2 大鼠胃黏膜形态学大体情况
        2.3.3 大鼠血清中IL-2、IL-8水平的检测
        2.3.4 大鼠胃组织中PGE2、EGF水平的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大鼠一般体征观察
        2.5.2 大鼠胃黏膜损伤情况
        2.5.3 大鼠胃黏膜病理学分析
        2.5.4 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2、IL-8含量的变化
        2.5.5 大鼠胃组织中PGE2、EGF含量的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1H-NMR左金丸干预胃热证代谢组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左金丸水提液和辣椒煎液的制备
        3.2.2 模型建立及给药
        3.2.3 样品采集
        3.2.4 胃组织样本预处理及1H-NMR测定
        3.2.5 ~1H-NMR代谢物指纹图谱处理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大鼠胃组织~1H-NMR代谢物谱图
        3.3.2 左金丸对胃热证大鼠胃组织代谢表型的影响
        3.3.3 左金丸对胃热证相关大鼠胃组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3.4 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代谢通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HPLC-QTOF/MS左金丸干预胃热证代谢组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左金丸水提液和辣椒煎液的制备
        4.2.2 模型建立及给药
        4.2.3 样品采集
        4.2.4 血清样品预处理
        4.2.5 UHPLC-QTOF/MS测定
        4.2.6 质控(QC)样本的检测
        4.2.7 UHPLC-QTOF/MS数据处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仪器稳定性
        4.3.2 内标响应情况
        4.3.3 血清样品的UHPLC-QTOF/MS图谱
        4.3.4 多元统计分析
        4.3.5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
        4.3.6 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代谢通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16SrRNA高通量测序左金丸干预胃热证肠道菌群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方法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左金丸水提液和辣椒煎液的制备
        5.2.2 模型建立及给药
        5.2.3 样品采集
        5.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5.2.5 PCR扩增和产物纯化
        5.2.6 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5.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16SrRNA可变区(V3+V4)区扩增结果
        5.3.2 大鼠肠道菌群组间α多样性分析
        5.3.3 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5.3.4 大鼠肠道菌群组间β多样性分析
        5.3.5 物种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
        1.3 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
        1.4 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持续性与间歇性给药的临床评价
        1.5 戈舍瑞林+比卡鲁胺内分泌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2. 中医学对前列腺癌和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研究
        2.1 中医学对前列腺癌和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认识
        2.2 对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
        2.3 对雄激素缺乏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3. 益肾潜阳方组方及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3.1 底方六味地黄汤的现代运用及研究
        3.2 底方二仙汤的现代运用及研究
        3.3 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一般资料
        2.1 年龄
        2.2 Gleason评分
        2.3 TNM分期
        2.4 用药时间
        2.5 睾酮T水平
    3. 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方法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常见症状比较
        4.2 PSA比较
        4.3 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4.4 KPS评分比较
        4.5 AMS评分比较
        4.6 IPSS评分比较
        4.7 骨密度T值比较
        4.8 VAS疼痛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
        1.1 对常见症状的影响
        1.2 对PSA水平的影响
        1.3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4 对KPS评分的影响
        1.5 对AMS量表的影响
        1.6 对IPSS量表的影响
        1.7 对骨密度T值的影响
        1.8 对VAS疼痛评分的影响
    2. 安全性评价
    3. 益肾潜阳方的配伍意义、临证加减
        3.1 配伍意义
        3.2 临证加减
    4. 病例脱落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模型建立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虚寒、虚热证PLS模型评价
        3.2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体温变化
        3.3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内分泌激素及代谢相关指标改变
        3.4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指标改变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方测证”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用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药品制备
        2.3 实验给药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的影响
        3.2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温度指标的影响
        3.3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脾及胸腺指数的影响
        3.4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代谢内分泌激素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3.5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IL-1β等细胞因子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治疗给药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RNA提取及质检
        2.5 转录组测序方法步骤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样本总RNA质检结果
        3.2 转录组测序各组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对比用基因库及其链接
        1.2 基因表达水平(数据可靠性)分析
    2 数据分析方法
        2.1 差异基因及其聚类分析
        2.2 基因功能分析(GO Analysis)
        2.3 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KEGG pathway)
        2.4 可变剪切分析
        2.5 SNP/INDEL分析
        2.6 基因结构注释优化
    3 实验分析结果
        3.1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GO功能分析
        3.2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
    4 小结
第五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及数据可靠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提取
        2.2 引物设计
        2.3 荧光定量PCR实验步骤
    3 数据处理
    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性结果
        4.1 基因扩增曲线
        4.2 基因熔解曲线
        4.3 实时荧光PCR数据结果
    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虚寒证模型组及右归丸治疗后虚寒证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影响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左归丸治疗后虚热证模型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变化
    7 小结
第六部分 TMT联合NanoLC-LTQ-Orbitrap技术分析虚寒、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组大鼠肝差异表达蛋白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治疗给药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组织样本前处理
        2.5 肽段提取及标记
        2.5.1 肽段提取
        2.5.2 同位素标记
        2.6 标记后样品预分离
        2.6.1 流动相A、B配置方法
        2.6.2 HPLC预分离梯度设置
        2.7 差异蛋白质组学实验步骤
        2.7.1 蛋白组学实验流程
        2.7.2 Orbitrap Fusion Lumos MS/MS分析测量方法设置
        2.8 差异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及分析
        2.8.1 数据处理使用软件
        2.8.2 软件分析及数据处理内容
    3 实验结果
        3.1 虚寒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3.2 虚热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第七部分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分析方法
    2 分析结果
        2.1 虚寒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改变
        2.2 虚热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表达比较
        2.3 右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性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2.4 右归丸治疗后与虚寒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2.5 左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3 小结
第八部分 Western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表达及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数据可靠性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抗体选用及前处理
        2.1 抗体选择
        2.2 样品前处理
    3 实验流程
    4 数据处理
    5 统计分析
        5.1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5.2 条带
        5.3 灰度分析
        5.4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寒证模型组、右归丸治疗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热证模型组、左归丸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5.6 数据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虚寒、虚热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方法
    2 IL-1、Lipin-1 在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中的地位及作用
    3 中医对虚寒证、虚热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建立依据
    5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发生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6 现代技术手段在虚寒证、虚热证病证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7 虚寒证、虚热证治疗药物治疗选用依据
    8 右归丸对虚寒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9 左归丸对虚热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10 实验结果讨论
    11 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论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8)疏肝补肾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及海马p38MAPK/ERK5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PPS的认识
    2 中医对PPS的认识
        2.1 PPS的病因病机
        2.2 PPS的中医辨证分型
        2.3 中医PPS与肝郁证的关系
        2.4 疏肝补肾法论治PPS肝郁证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动物模型建立
        2.3 行为学观察
        2.4 给药方法及剂量
        2.5 样本的采集及保存方法
        2.6 指标测定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体重变化
        4.2 围绝经期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
        4.3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4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HPA轴的影响
        4.5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雌激素的影响
        4.6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7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8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β-EP的影响
        4.9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海马ERK5、p38MAPK表达影响
    5 讨论
        5.1 围绝经期大鼠模型的建立
        5.2 PPS肝郁证模型的建立
        5.3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5.4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HPA轴的影响
        5.5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E2 水平的影响
        5.6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神经递质5-HT、DA水平的影响
        5.7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5.8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模型β-EP的影响
        5.9 疏肝补肾法对PPS肝郁证大鼠海马ERK5、p38MAPK表达影响
        5.10 方药分析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玛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外来中药药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甘温健脾”中药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玛咖对饮食失节、劳倦伤脾所致脾虚证小鼠的影响
    实验二 玛咖对环磷酰胺诱导法脾虚证小鼠的影响
    实验三 基于脾虚证小鼠模型对玛咖原粉、水提物及醇提物甘温健脾药性的比较实验研究
    实验四 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实验五 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基于NEI网络和转录组学技术探查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郁证内涵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肝郁证诊断及关联疾病分布
        2 肝郁证的现代病生理内涵
        3 肝郁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4 肝郁证方-证相关的探查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抑郁症与NEI网络
        2 抑郁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肝郁证模型大鼠NEI网络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转录组学及柴胡疏肝散作用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疏肝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D]. 韩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D]. 薛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脾虚模型大鼠肌肉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D]. 范方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研究[D]. 张璐.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6]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D]. 朱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D]. 于婉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8]疏肝补肾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及海马p38MAPK/ERK5表达影响的研究[D]. 卓泽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费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基于NEI网络和转录组学技术探查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杨宗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舒缓中药对应激小鼠血浆cAMP、cGMP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