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转型,联想登顶互联网

世纪转型,联想登顶互联网

一、世纪转型 联想攀上互联网(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1](2021)在《MCN机构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誉馨[2](2021)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建构和叙事策略分析 ——以深圳2010年至2021年的15部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文中指出

李蝉韵[3](2021)在《历史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展陈空间意象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如春,孙华明,傅哲祥[4](2021)在《数字时代的挑战》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个思想进化、技术进化与物质丰富交替前行的演进过程。在技术革命浪潮的荡涤中,工业时代留下各种观念、认知、方式不断地被数字化技术清洗,将原本隐藏在经济表象背后的各种商业逻辑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理解数字时代的趋势,认识数字化面临的挑战,摒弃传统理念和方法,是形成今天数字化转型共识的基础。

李乐飞[5](2021)在《意境观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静[6](2021)在《实践转向下乡村娱乐的行动逻辑研究 ——以H村广场舞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并辅之问卷数据,对H村广场舞活动群体进行了研究。广场舞活动群体作为一个临时性的集合体,群体成员是通过理性地权衡之后,主动地去搭建和维系个体的社会关系网,从而重构原来的关系结构。本文关注广场舞活动群体成员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之间发展与转换的内在逻辑。证实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广场舞活动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状态。群体行动逻辑是个体能动性、理性从众和国家软调控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的观念和需求在改变,国家的治理模式也在变革,以人为本的思想充斥于整个价值体系,但执行效果可能并不能完全达到治理诉求。传统社会中占据优先地位的长辈还没有彻底被年轻人取而代之,但这个天平已经开始向年轻人倾斜,因此反哺的结构在乡村社会中越发的普遍。虽然这种结构使得他们的权威和话语权有所削减,但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过去没有的自由空间,令他们可以成功地摆脱家庭的束缚,做更多私人化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并不是单纯地从家庭关系和阶级地位的文化传统中脱离出来,而是将这些传统视为可利用的资源,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一部分来为个体的生活服务,彰显人的个体性和能动性。但是追求平等和个性的结果不一定是人的多元化,相悖的是,在严密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下,个体必然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和轨迹来完成自己的生命序列,这就决定了此时的人们并不能够发掘和构建出有差异的自我,最终得到的是普适性的结果,继而完成当下的社会整合。

李晶柯[7](2021)在《“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纵观历届获奖作家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作家一旦获得诺奖,便很少再有能达到其获奖前水准的佳作问世,这个现象被称作“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针对“诺奖魔咒”这一现象,在结合诺奖自身特点,梳理“诺奖魔咒”的发生的基础上,对“诺奖魔咒”的产生,“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做出的分析研究。这是本选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原点。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籍作家。随着莫言的获奖,中国百年以来的诺奖情结终于得以实现,但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压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在梳理莫言获奖以前中国文学与诺奖之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基础上,以莫言获奖为节点,对其获奖后的困扰与压力进行分析研究。“诺奖魔咒”在每个诺奖得主身上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对莫言来说,颇繁的社会活动中失去创作的宁静、喧嚣的文学场域难以凝神聚力、网上的捧与骂对创作元气无形的损耗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作为一个有文学追求的作家,莫言深感这些难题对自己的影响。2017年开始,莫言无论从心态还是创作上均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崇尚“文人精神”,经过调整、沉淀、思考、反思,在文学创作上所进行语言的实践、风格的调整、内容的新变,显示出莫言在获奖后积极寻求突破的决心。本文的第三部分,就将以此段时期莫言在面对“诺奖魔咒”时的自我沉淀与自我调整过程中的创作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切关注莫言创作与心态的变化。2020年7月,莫言的最新短篇集《晚熟的人》出版。作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之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坚持探讨人性的基础上,其叙述风格、情感表现、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多个方便都有了新的内容。这是莫言小说创作在经历了获奖之后八年的调整与反思的新的成果。本文的第四部分就聚焦新作《晚熟的人》,对莫言获奖后的创作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本《晚熟的人》,也正是莫言在获奖、沉淀之后对“诺奖魔咒”的答卷之一。

范文轩[8](2021)在《中国现代陶艺中装置艺术语言研究》文中提出回望绵亘千年的中国陶瓷历史,现代陶艺在其中似乎仍如二月草芽,尚待生发。中国现代陶艺从不同文化传统和多种艺术发展中吸取营养,并将自身传统的思想文化内涵植入于当代艺术中无限交流,其发展演化的状态充分展示了文化流动和融合的过程。然而装置艺术语言介入中国现代陶艺的创作对其走向丰富多元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趋势。本文在此文化背景下,对装置艺术与中国现代陶艺的融合过程作一简单梳理,从现今权威的陶艺展览中搜寻中国现代陶艺中装置艺术语言的踪迹,并对典型的中国装置陶艺作品特性进行分析,探求它充满创造力的血液中所流传的本土文化艺术精神的共性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为自我创作实践。与此同时,探寻陶瓷语言作为一种可塑性与表现力极强的媒介在当下和未来所能拓展的无限可能。

顾盼[9](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周安华[10](2021)在《银幕新“核心动作”与新主流电影的原色抒写》文中研究说明2020国产新主流电影继续挑战和突破,它不唯以一种普遍的砥砺性表征、当代性选择,融合大众意志与意趣,饱含现实生活内容与真情实感拓进主流性创作,在叙事美学和表意策略上,三个新"核心动作",也让银幕铿锵有力的原色抒写卓然生辉。这就是:通过反向力量的强化,揭示生活和战争的本相;强化喜剧要素凸显低度美学魅力;借段落化铺陈辽远空间及主题意蕴。显然,还原银幕的真挚和真实,用心感受人和社会之变,倾情演绎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新现代史、新当代史,是新主流电影的必然选择。

二、世纪转型 联想攀上互联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转型 联想攀上互联网(论文提纲范文)

(4)数字时代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进化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化转型是对传统“控制”的替代
三、数字化转型是对传统层级式监管架构的革命
四、数字化转型是对传统银行金融机制的颠覆

(6)实践转向下乡村娱乐的行动逻辑研究 ——以H村广场舞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民俗学的实践研究
        (二)广场舞活动研究
        (三)行动逻辑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
        广场舞活动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H村广场舞活动的区域性存在
    一、调查点概况
    二、进入田野
    三、区域广场舞活动现状
        (一)文化站基础建设和活动组织情况
        (二)广场舞活动群体现状
        (三)周围群众认知现状
第二章 广场舞活动群体的结构与特征
    一、广场舞活动群体的构成
        (一)人员结构
        (二)舞蹈技艺的传承
    二、广场舞活动群体的结构特征
        (一)相对稳定性
        (二)临时性
        (三)松散性
第三章 广场舞活动组织者的实践研究
    一、家庭的个体化
    二、需求与偏好的结合
    三、“自我”的建构
        (一)广场舞活动时间的灵活选择
        (二)主动地“跟从”
        (三)个体关系网的建构
第四章 群体关系的建构与维系
    一、内部的友好与合作
        (一)地缘与趣缘的双重结合
        (二)关系的建立与拓展
    二、内部的竞争与冲突
        (一)经济的竞争
        (二)能力的竞争
第五章 广场舞活动群体的行动逻辑
    一、主体性选择
    二、 “从众”的感染
    三、异质化的国家在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莫言获奖后新作研究
        二、文化批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作为话语的“诺奖魔咒”
    第一节 “诺奖魔咒”的发生
        一、“魔咒”概念的产生
        二、“诺奖魔咒”的发生
        三、“诺奖魔咒”的形成
    第二节 “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一、评审制度是“诺奖魔咒”产生的根源
        二、突破“诺奖魔咒”的鉴定标准
        三、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第三节 破解魔咒的几种密码
        一、突破“诺奖魔咒”的作家
        二、破译魔咒的几种密码
        三、“祛魅”:揭开魔咒面纱
第二章 百年诺奖与莫言获奖
    第一节 中国对诺奖态度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盛名之下莫言陷入种种困扰
第三章 沉淀之后:莫言的自我调整
    第一节 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莫言的自我调整
    第二节 文人精神的寻找与实践
第四章 莫言的新变与坚守:新作《晚熟的人》
    第一节 沉淀之后:有韵味的描写以及情感的克制
    第二节 与时代并进:新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三节 新视角:“莫言”的介入与旁观
    第四节 不变的坚守:小说对人性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现代陶艺中装置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装置艺术及其介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 装置艺术
        一、装置艺术的特性
        二、装置艺术在中国
    第二节 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装置艺术介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
        一、发育中的中国现代陶艺
        二、具有装置艺术特征的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中的装置艺术语言
    第一节 融汇古今的材料与手法
        一、传统材料再利用
        二、新媒体形态的介入
    第二节 拓展外延的主题与呈现
        一、对传统精神符号的运用
        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第三节 立足民族之魂的艺术观念
        一、本土文化精神的当代转化
        二、观照自然与生命
    第四节 外国装置陶艺作品分析
        一、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人文情感与观念表达
第三章 实践结论与成果
    第一节 以《芸芸》为主题的影像装置艺术介入现代陶艺实践
        一、由瓷及人的创作思考
        二、互动式创作实践过程
        三、展览效果与呈现
    第二节 《关于记忆》系列装置陶艺创作实践
        一、以“结”为元素的系列作品的创作构想
        二、实践过程与视觉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何谓布克奖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四)选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一)布克奖的设立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三、轮回与重构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一、元叙事的终结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三)作者之死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二)自我边缘化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一)“欲望中的暴力”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一)人性的危机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三、美的哀悼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银幕新“核心动作”与新主流电影的原色抒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向力量的强化,揭示生活和战争的本相
二、喜剧要素凸显低度美学魅力
三、段落化铺陈辽远空间及主题意蕴

四、世纪转型 联想攀上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 [1]MCN机构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D]. 李昕. 浙江传媒学院, 2021
  • [2]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建构和叙事策略分析 ——以深圳2010年至2021年的15部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D]. 张誉馨. 西北大学, 2021
  • [3]历史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展陈空间意象设计策略研究[D]. 李蝉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数字时代的挑战[J]. 郑如春,孙华明,傅哲祥. 交通财会, 2021(06)
  • [5]意境观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D]. 李乐飞.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实践转向下乡村娱乐的行动逻辑研究 ——以H村广场舞活动为例[D]. 黄静.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7]“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D]. 李晶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8]中国现代陶艺中装置艺术语言研究[D]. 范文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1)
  • [9]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银幕新“核心动作”与新主流电影的原色抒写[J]. 周安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04)

标签:;  ;  ;  ;  ;  

世纪转型,联想登顶互联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