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一例

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一例

一、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燕[1](2021)在《儿童肝脏未分化性胚胎肉瘤及间叶性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肝脏未分化性胚胎肉瘤(UES)及间叶性错构瘤(MH)的影像表现。方法选取7例经病理确诊相关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3例UES及4例MH,患儿均行超声及CT检查。结果 UES位于肝右叶1例、肝左叶1例、占据肝左右叶1例,4例MH均位于肝右叶。超声检查以实性为主2例,表现为高回声伴少许囊性暗区,未见钙化。囊性为主1例,囊间有不伴钙化的偏强回声。CT平扫表现为混杂密度的囊实性肿块,伴厚薄不均分隔,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3例均不伴钙化,1例伴出血; MH均以囊性为主,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伴条索状高回声分隔,分隔较薄,无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1例伴类圆形壁结节。CT平扫表现为液性密度为主肿块,有薄分隔,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分隔轻度强化。结论 UES与MH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存在相似之处,但预后差距巨大,部分患儿即使存在较典型影像学表现仍可能出现误诊,因此必须结合病理活检。

王浥霏,朱雪明,张闽,吴怡,廖健毅,盛茂,李晓忠[2](2021)在《婴儿胸壁错构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婴儿胸壁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5例发生于婴儿的胸壁错构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胸壁肿块,常伴呼吸道症状,男女比例为3∶2,左侧与右侧比例为3∶2,3例患儿累及一根肋骨,2例患儿病灶累及多根肋骨,中位年龄7个月。CT表现为来源于肋骨的肿块呈膨胀、筛网状结构,肿块内密度不均,呈不规则钙化密度影及软组织团块影。病理学大体上表现为囊性与实性相间的肿块,囊性区可有黏液、出血。镜下瘤组织实性区由透明软骨组织、胶原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可见软骨内成骨;出血性囊性区见动脉瘤样骨囊肿样结构。所有标本中以上成份均以不同比例呈现,免疫组化可提示病变各组织成分来源。5例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治疗。结论婴儿胸壁错构瘤是一种临床非常罕见的良性疾病,术前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

白云,何偲,肖萍,刘丹,蔡玲玲,邹继珍[3](2021)在《婴儿软骨间叶性错构瘤二例》文中提出患儿1 男, 6个月, 因呼吸急促、哭闹时口唇发绀3个月, 咳嗽2周入院。体格检查提示体温为36.3℃, 脉搏120次/min, 呼吸35次/min;右侧第6肋明显迂曲变形, 相应肋间隙增宽, 呼吸规律, 呼吸音粗, 未及啰音。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为先天性心脏病可能。胸部X线检查提示右侧胸腔巨大占位伴肋骨破坏(图1)。胸部CT检查提示右胸腔中上部巨大不规则占位, 密度不均, 右侧第36肋骨明显破坏,

袁世俊,李金凝,彭海腾,蔡静,刘欢欢,张财源,汪登斌[4](2019)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病理与CT表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在儿童与成人的临床、病理与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MHL中7个病灶的临床、病理与CT资料,分析并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本组病例包含5例儿童(中位年龄1岁)与1例成人(年龄65岁),其中成人病例含2个病灶。5例儿童MHL均位于肝脏右叶,其中4例MHL表现为双房或多房囊性,囊液密度均匀;1例病灶为囊实性,囊内见液平影;囊壁无强化或轻至中度强化。1例成人MHL的2个病灶分别位于肝脏左、右叶,均为实性,病灶在CT上呈稍低密度,增强后较大病灶主体无强化、局部轻度延迟强化,较小病灶呈轻度延迟强化。儿童MHL镜下见纤维组织将疏松水肿的间叶组织分隔成囊腔,可见小胆管增生及血管。成人MHL镜下见增生、变性的胶原纤维、散在分布的肝细胞岛与畸形的血管和胆管。结论:MH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在儿童与成人间具有一定共性与差异,对MHL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李兰,谢萍[5](2019)在《成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超声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成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9岁。因皮肤黄染1个月余入院,入院后行腹部彩超:左肝内探及范围80mm×50mm的囊状液暗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透声欠佳,可见多条分隔光带,该液暗区似与胆总管相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囊状液暗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另于左肝内可见扩张的胆管,较宽处内径8mm,右肝内可见扩张的胆管,较宽处内径5mm,肝内胆管未见明显结石。胆囊大小59mm×18mm,形态正常,内透声可,内未见明显结石,囊壁毛糙,胆总管较宽处内径12mm,内透声欠佳,内可见多条分隔光带。行胆管病损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管空肠吻合术。病理结果:(左肝及肝门)间叶性错构瘤。结论:成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在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掌握其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有利于临床医生对这一良性病变做出正确的诊断。

朱黎,赵新湘,李迎春,郝金钢,简远熙[6](2018)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及MRI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的CT、MRI特征。方法搜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MHL患者的CT、MRI资料,对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平扫密度/信号、强化程度及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MHL中,4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CT平扫2例呈低密度影,3例呈等-低密度影,1例呈等密度影;增强扫描2例病灶增强早期边缘见结节状强化影,后期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但延迟期仍有点片状无强化区,3例病灶内见点条状不均匀强化,1例以间隔强化为主。MRI平扫T1WI上2例呈稍低信号,4例呈等、稍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4例呈稍高、高信号,2例呈等、稍高、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病灶增强早期边缘见结节状强化,后期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但延迟期仍有点片状无强化区,3例病灶增强早期见多发条索状不均匀强化影,后期强化较前明显,1例病灶内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始终未见强化。结论 MHL 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由于该肿瘤相对少见,术前明确诊断仍存在一点的困难,易误诊,需要术后随访总结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张胜男[7](2018)在《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普外科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肝脏肿瘤22例患儿病历,总结分析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女13例(59.1%),男9例(40.9%);发病年龄20天-5岁,中位初诊年龄7月;良性肿瘤13例(59.1%),恶性肿瘤9例(40.9%),其中1例膈肌转移,其余8例均局限于肝脏;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其余均无合并其他疾病;22例患儿临床表现为腹部膨隆、腹部包块、腹痛、呕吐等,其中以腹部膨隆为最常见症状,也是家属就诊的主要病因;本组患儿中良恶性肿瘤在RBC、HB、AFP、ALT、AST及TBA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WBC、LDH、PLT及TB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诊断灵敏度依次为:增强CT或MRI 86.4%,平扫CT77.2%,B超63.6%。肝脏良性肿瘤经手术治疗后,无病生存率100%;肝脏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为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生存率为66.7%。结论: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90%以上发于2岁以内,B超为首选筛查手段,CT或MRI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血清AFP在6月龄以上患儿中是良恶性肿瘤鉴别的主要肿瘤标志物;良性肝肿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肝母细胞瘤若不能一期切除,应给予新辅助化疗,待瘤体缩小再手术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发现复发、转移应积极处理。

王晓霞,钟玉敏,袁新宇,周莺,施美华[8](2017)在《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间叶性错构瘤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肝右叶,4例位于肝左叶,2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15例病灶的最大径为530cm,平均(11.52±6.84)cm。CT表现为囊实混合型10例、实性型5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斑点状钙化灶。结论术前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应注意与肝脏其他囊实性肿瘤相鉴别,结合临床和CT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于皎乐,陈志峰[9](2017)在《两种表现近似但预后迥异的儿童囊样肝脏肿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UES)及间叶性错构瘤(MH)两种罕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90年1月2015年12月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治疗的4例UES和MH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UES及MH的病例各2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发病年龄11个月15岁,其中3例为女性。2例MH患儿仅表现为腹部膨隆,不伴全身症状,1例UES患儿表现为腹部膨隆,同时伴腹部疼痛、发热、厌食及体重减轻。4例患儿实验室检查均无显着异常,仅有1例患儿出现肝酶及甲胎蛋白轻度升高。超声及CT检查均提示存在囊性和/或实性病灶。2例MH患儿接受肿瘤切除手术,1例UES患儿行三段肝脏切除术,另1例接受半肝切除术。2例UES患儿均于术后接受化疗治疗(IRS-Ⅳ方案)。1例患儿在治疗9年后复发死亡,其余3例患儿均存活至今。结论 UES与MH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上存在相似之处,但预后迥异,极易引起误诊。尽早进行病理活检及外科手术对于诊断及后续治疗的制订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并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策略可显着改善UES预后。

蔡思雨[10](2017)在《胸膜肺母细胞瘤患者DICER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DICER1综合征的共病特征、潜在新表型以及综合征所包含各个表型的突变携带率,为DICER1综合征的遗传咨询与疾病管理提供支持。探索DICER1综合征的标志性疾病——胸膜肺母细胞瘤(pleuropulmonary blastoma,PPB)患儿的DICER1基因突变携带率,并明确我国患儿的病理分型分布和共病情况,为寻找高危人群制订筛查方案提供基础,辅助疾病诊断和疾病管理。方法:对Pub Med、Embase、万方和CNKI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检索与DICER1综合征相关的文献。总结DICER1综合征的共病特征,探索DICER1综合征的潜在新表型,并对DICER1综合征所包含各个疾病的突变携带率进行合并统计。之后,于北京儿童医院连续收集PPB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血液样本,对所有样本的DICER1基因全长加2kb启动子区域进行测序,以检测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是否携带DICER1基因突变。测序结果经过SNV及In Del检测得到的结果文件经过文本处理和annovar/VEP/snp EFF软件注释后得到最终的结果文件。根据数据的可信度、变异的位置、变异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等信息,对变异结果进行筛选。同时收集患儿临床信息与家族史。然后对其中一个双生子家系的血液样本和患儿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该研究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IEC-C-028-A10-V.05),所有患者及其亲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之后,回顾性调查北京儿童医院2006-2016年之间的PPB病例,提取数据内容包括确诊日期、首次诊断、入院诊断、出院主诊断、病理分型、是否幼时易患呼吸道疾病、肺囊肿病史、其它共病史、随访日期信息等信息。所有数据均用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确诊年龄(月)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基本信息与诊断信息用构成比进行描述。结果:(1)研究最终纳入48篇文献,并从中摘录共病患者72例。其中女性46例(64%),男性18例(25%),其余8名患者的性别未知。72例患者中有31例(>40%)患有2种以上共存疾病,其中19例患者不仅患DICER1综合征已包含疾病,还患有DICER1综合征尚未包含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疾病、肿瘤、囊性病变、息肉病等,这些与DICER1综合征并发的疾病可能是DICER1综合征的潜在表型。PPB、囊性肾瘤和塞-莱二氏细胞瘤合并的DICER1种系突变携带率分别为66.9%、73.2%和57.1%。上述疾病合并的DICER1体细胞突变携带率分别为92.4%、87.9%和43.3%。(2)12例PPB患者(病理分型结果6例为Ⅱ型,6例Ⅲ型)及其一级亲属的DICER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7例患者携带致病性DICER1突变,其中6例病例携带的突变为导致蛋白截短的移码突变或无义突变;另一个病例携带影响剪接位点的DICER1突变。双生子家系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双生子为同卵双生,该患儿肿瘤组织携带135,109个体细胞突变,包括TDG基因的无义突变和DICER1基因RNase III结构域内的错义突变。此外,肿瘤组织的某些癌症驱动基因也发生突变,如EGFR,ALK和FOXA1。12例患者中2例突变阳性病例在PPB确诊前曾被诊断患有肺囊肿。此外,一例患者具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3)2006-2016年期间于儿童医院就诊的PPB病例共27例;15例男性,12例女性。病理分型仅2例为Ⅰ型,5例为Ⅱ型,6例为Ⅲ型。首诊为PPB的病例仅1例(3.7%);首诊时患儿常被诊断为肿物性质待查(n=9,33.3%)和肺囊性病变(n=5,18.5%)。2例患者首诊为肺囊性病变,而儿童医院入院诊断为肿物性质待查,提示病情进展。1例患者患双侧PPB;2例患者患先天性肺囊肿;2例患者患肺大疱;一例患者患肾上腺肿瘤。结论:DICER1综合征共病的发生提示该患者及其亲属很可能携带可遗传的致病性DICER1基因种系突变。因此有必要为DICER1综合征的共病患者提供分子遗传学检测,并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和疾病管理。中国PPB患者的种系突变频率与已发表的研究相似,但北京儿童医院PPB患儿的诊疗现状则提示我国PPB患儿,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就诊的PPB患儿面临着误诊率高而导致延误治疗的诊疗困境,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将DICER1突变的检测整合到临床诊疗过程中,用以辅助疾病诊断和疾病管理,尤其是有助于鉴别PPB和先天肺囊肿。

二、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肝脏未分化性胚胎肉瘤及间叶性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1.2.2 CT检查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病理结果
3 讨论

(2)婴儿胸壁错构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影像学特点
    2.3 病理检查
        2.3.1 大体观察
        2.3.2 镜检
        2.3.3 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影像学特征
    3.3 病理特征
    3.4 鉴别诊断
    3.5 治疗与预后

(4)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病理与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检查
    1.3 影像学分析
    1.4 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手术后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病理学表现
    3.3 CT影像学表现
    3.4 预后
    3.5 鉴别诊断

(5)成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超声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文献复习并讨论

(6)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及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影像学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CT、MRI表现 (图1、2)
    2.2 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
    3.2 病理学
    3.3 影像学表现
    3.4 鉴别诊断

(7)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史特点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病理学特点
    2.6 治疗与预后
3 讨论
    3.1 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概述
    3.2 肝脏血管瘤
    3.3 肝内胆管囊腺瘤
    3.4 肝间叶性错构瘤
    3.5 先天性肝囊肿
    3.6 肝母细胞瘤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形态及大小
    2.2 CT表现
    2.3术前诊断及术中情况
3讨论

(9)两种表现近似但预后迥异的儿童囊样肝脏肿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
    2.3 影像学特点
    2.4 病理检查
    2.5 治疗及预后
3讨论

(10)胸膜肺母细胞瘤患者DICER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DICER1综合征的共病与遗传特征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DICER1综合征和共病的定义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摘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
        2.2 DICER1综合征共病分析
        2.3 患者DICER1综合征种系和体细胞突变携带率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2.2 二代测序结果与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2.3 PPB 患者家族史
        2.4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2.5 合并的种系突变携带率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胸膜肺母细胞瘤患儿诊疗现状的回顾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诊断信息
        2.3 共病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胸膜肺母细胞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 PPB 的临床特征
    2. PPB的遗传学特征
    3. PPB的鉴别诊断与筛查
    4. DICER1综合征的特征
    5. DICER1综合征包含的其他疾病的临床特征
    结论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出现的英文缩写与注释
    附录2 通过阅读全文排除的文献及排除原因
    附录3 二代测序引物信息
    附录4 胸膜肺母细胞瘤患儿家族史调查问卷
    附录5 50 个肿瘤易感基因测序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肝脏未分化性胚胎肉瘤及间叶性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J]. 王海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11)
  • [2]婴儿胸壁错构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 王浥霏,朱雪明,张闽,吴怡,廖健毅,盛茂,李晓忠.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11)
  • [3]婴儿软骨间叶性错构瘤二例[J]. 白云,何偲,肖萍,刘丹,蔡玲玲,邹继珍.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10)
  • [4]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病理与CT表现[J]. 袁世俊,李金凝,彭海腾,蔡静,刘欢欢,张财源,汪登斌.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9(09)
  • [5]成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超声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李兰,谢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05)
  • [6]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及MRI表现[J]. 朱黎,赵新湘,李迎春,郝金钢,简远熙.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8(08)
  • [7]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D]. 张胜男.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8]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表现[J]. 王晓霞,钟玉敏,袁新宇,周莺,施美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09)
  • [9]两种表现近似但预后迥异的儿童囊样肝脏肿瘤临床分析[J]. 于皎乐,陈志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17(24)
  • [10]胸膜肺母细胞瘤患者DICER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蔡思雨. 首都医科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新生儿间叶性错构瘤误诊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