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和化学地热学及其应用

同位素和化学地热学及其应用

一、Isotope and chemical geotherm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论文文献综述)

杨博文[1](2021)在《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热输运特性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二维材料在电、光等多个领域均具有极为优异的物理特性,近年来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对二维材料器件的性能而言,材料的热学特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热学性能是当下对二维材料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并掌握不同条件对材料热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二维材料的传热机理,提高材料及器件的性能,对拓展二维材料机理认识和拓宽二维材料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研究了随机掺杂、超晶格及局部应变对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热输运特性的调控效果;探究了随机掺杂比、超晶格周期长度及纳米压头压入深度等参数对二维材料的热导率影响规律;通过对调控后系统进行声子行为分析,揭示了不同调控方法对材料热学性能的作用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探究了随机掺杂对二维材料热导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随机掺杂的材料热导率随掺杂比x增大呈现U型轮廓;当x=0.5时,材料具有最低的热导率。声子行为分析表明是由于声子-杂质散射和声子的局域化。2.分析了超晶格对二维材料热导率的影响机理。发现超晶格材料的热输运特性随其周期长度l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热导率最低的点所对应的长度为相干长度lp。当l<lp时,因声子间的干扰系统出现相干声子模态,此时的超晶格系统可视为一种“全新的材料”;而当l>lp时,超晶格中界面的减少降低了声子-界面散射的次数,从而使热导率回升。3.揭示了局部应变对二维材料热输运特性的影响机理。材料的热导率随金刚石纳米压头的深入逐渐降低,当压入深度超过断裂点,材料将被破坏,其热导率将回升至一个低于材料本身热导率的值。声子行为分析显示,板材热导率的降低是由发生在应变作用点的超强声子散射、微小的不均匀应变产生的声子散射以及板材整体应变产生的声子软化共同作用导致的。通过对二维材料进行机械性质分析发现,导致纳米压头穿透板材的原因在于局部作用点所受应力达到极限以及板材本身的波动传递。

朱孟辉[2](2021)在《镱离子掺杂硼酸钪和钨酸锶晶体的生长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即受激辐射光放大,具备亮度高、单色性、相干性和方向性好等特性,在军事对抗、机械加工、显示、医疗等诸多领域中都能够发现激光技术的活跃身影。自其诞生以来,经过60余年不断的发展和突破,激光技术已经获得了巨大进步,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未来,激光技术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技术链中的重要一环,会在更多应用领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激光器由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构成。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增益介质,其中激活离子的种类确定了输出波长和应用领域。全固态激光器的增益介质是固体,以激光晶体、玻璃、陶瓷为主,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结构简单等优势,符合高集成、“功能复合材料器件一体化”的趋势,成为当前激光器研究的一大热门方向。其中,稀土离子掺杂的激光晶体是一类优秀的增益介质,受到广泛关注。镱离子(Yb3+)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激活离子,其发射峰集中在近红外1 μm附近。虽然人们对Yb3+掺杂激光晶体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泵浦源条件而进展缓慢。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益于高功率InGaAs激光二极管技术的进步,Yb3+掺杂激光晶体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得到显着提升,后来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类不可或缺的增益介质。Yb3+作为激活离子具有独到的优势,其能级结构简单,无激发态吸收,可实现高掺等。此外,Yb3+的4f电子受外层电子的屏蔽较小,电子跃迁容易与晶格振动产生相互作用,即电子-声子耦合作用,进而改变辐射发光的能量传递过程,产生光谱展宽和新的辐射波长等现象,有利于实现超短超快激光输出。因此,研究Yb3+掺杂晶体的光谱展宽机制和电子-声子耦合效应对高性能超快全固态激光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阴离子基团中,硼酸根离子(BO3)3-的键长最短,在稀土离子中,钪(Sc3+)的离子半径最小,因此ScBO3基质晶体中晶体场效应强,是获得大脉冲能量激光的理想增益介质。另外,B—O键的离子性非常大,Yb:ScBO3晶体中电子-声子耦合作用明显,光谱展宽效应增强,有望实现近红外超短脉冲激光输出及边带发射。SrW04是一种常见的拉曼激光增益介质。Yb:SrWO4晶体中存在不等价取代产生的多种电荷补偿缺陷,导致其发射光谱产生非均匀加宽,同时又存在电子-声子耦合效应产生的均匀加宽,使其同样具有宽的发射光谱,有利于获得近红外宽带调谐及超快激光输出。但是,受限于晶体较高的熔点和B2O3的强烈挥发,目前光学级Yb:ScBO3晶体的生长仍然是一个挑战,对晶体的光学性质研究尚显不足。Yb:SrWO4晶体目前也仅有物理性质和基本光谱性质的报道,未对其谱线展宽机制和激光输出潜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生长高质量晶体,研究这两种宽光谱Yb3+离子掺杂激光晶体的谱线加宽机制对未来激光输出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立足于Yb:ScBO3和Yb:SrWO4两种激光晶体,优化晶体生长参数,分别使用光学浮区法和提拉法生长了 Yb:ScBO3和三种掺杂水平的Yb:SrW04晶体,测定并分析了其结构及热学性质,测试了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了各自的光谱展宽机制,明确了电子-声子耦合效应和电荷补偿对光光谱展宽的作用,为后续激光输出工作奠定了基础。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Yb:ScBO3晶体生长和光谱性质研究采用光学浮区法生长了 Yb:ScBO3晶体,详细分析了转速、温度、气氛等生长参数对晶体结晶情况的影响。通过平衡晶体生长速度、H3BO3用量和O2含量的关系,在H3BO3过量总质量的6 wt%,生长速度为0.2 mm/h,转速为17.5 r/min的条件下,在50%O2+50%Ar气氛中生长得到了掺杂浓度为10 at.%的Yb:ScBO3单晶,结晶区域约为5mm×3 mm×2mm。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所得到的Yb:ScBO3晶体开展了物相分析测试,通过Rietveld结构精修得到实际Yb:ScBO3晶体的晶胞参数,分析了 Yb3+的掺杂对ScBO3晶体的晶胞参数产生的影响。测试了 Yb:ScBO3的室温吸收光谱并计算了吸收截面,以波长为893 nm的氙灯为泵浦源,测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荧光光谱,并使用Fuchtbauer-Ladenburg(F-L)法计算了对应发射截面。计算了增益截面并得到了有效正增益波长范围。计算了黄昆-里斯因子S,结果表明Yb:ScBO3晶体中存在较强的电子-声子耦合效应,对光谱的均匀加宽有重要作用。(二)Yb:SrWO4晶体生长和物性研究采用提拉法生长了 Yb3+离子理论掺杂浓度为0.5 at.%,1 at.%,5 at.%的Yb:SrWO4晶体,对晶体的结构、组分、密度和热学、光学性质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XRD测试表明所生长的Yb:SrWO4晶体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良好的单晶性。摇摆曲线表明晶体具有较高的光学质量。Rietveld结构精修分析了因Yb3+离子的掺杂浓度的不同而导致的晶胞参数变化规律。测试了三组晶体的组分,得到了晶体的实际掺杂浓度及化学式,计算了有效分凝系数。测定了不同Yb3+掺杂浓度Yb:SrWO4晶体的比热容、热膨胀系数、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分析总结了晶体热学性质随温度和掺杂浓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了晶体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以及热冲击系数。测定了不同掺杂浓度Yb:SrWO4晶体的室温非偏振、偏振透过光谱、荧光寿命和室温偏振荧光光谱。根据透过光谱数据算得了偏振吸收截面,使用倒易法计算了偏振发射截面,使用波长为976 nm的光纤耦合二极管激光器作为泵浦源测试了三组Yb:SrWO4晶体的室温和低温(77 K)荧光光谱,并计算了黄昆-里斯因子S。结果表明,不同掺杂浓度Yb:SrWO4晶体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均具有明显的偏振特性,最大吸收波长为969 nm,最大吸收截面为1.49×10-20 cm2,最大发射波长为1003 nm,最大发射截面为1.75×10-20 cm2。发射带宽为 150 nm,半峰宽为 50.84 nm,宽于 Yb:KLu(W04)2、Yb:NaY(WO4)2和Yb:NaGd(WO4)2等常见的钨酸盐激光晶体。Yb:SrWO4晶体的光谱展宽机制可归因于电荷补偿缺陷产生的非均匀加宽和电子-声子耦合产生的均匀加宽的协同作用。以上结果说明Yb:SrWO4晶体兼具宽光谱和优良的热学性能,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高功率超快激光增益介质。

舒国阳[3](2020)在《单晶金刚石同质连接机制、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我国航空宇航领域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系统中如宇航探测、高频通信等技术进一步对电子、光学器件提出了功能综合性、集成性和小型化的要求,也因此带来了由电路及芯片结构复杂、单位功率增加等造成散热不足的严重问题,导致器件寿命大幅缩减甚至过热破坏,因此亟需更为优良的材料和器件结构设计等解决方案。集热、力、光、电等优异属性于一身的金刚石材料及其器件,可满足航空宇航领域先进装备对功率器件高通量热管理技术的迫切需要,成为关键和必要的材料及器件解决方案。其中,大尺寸、高晶体品质,以及具有特殊结构的单晶金刚石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是核心问题。而当前最典型和成熟的单晶金刚石技术,包括高温高压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依旧由于制备和加工技术的不完善,造成材料尺寸小、晶体质量不高、结构单一等“卡脖子”问题,极大制约了金刚石材料原本的优异性能的发挥。本文为解决航空宇航领域所需的单晶金刚石在大尺寸、高品质、多结构等方面难以协调的问题,通过对CVD金刚石制备技术的研究,整合性提出了金刚石“同质连接”的新概念,即基于金刚石同质外延和相互连接的有效协同调控,形成大面积、多尺度、多结构单晶金刚石的技术。这一概念并不仅仅适用于经典的马赛克拼接,而是广泛地囊括了单晶金刚石异质外延、多晶金刚石生长等各个细分方向,成为贯穿CVD金刚石生长制备领域的普适概念。通过对“同质连接”概念相关技术细节的深入探索分析,本文将研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1)同质外延动力学机制、过程及强辅助工艺;(2)连接过程及机制;(3)同质连接金刚石材料性能;(4)三维多尺度结构技术与设计。首先,探索了同质外延初期形核,确认了岛状模式向台阶生长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台阶迁移和沉积生长速度的关系;探究了中断-继续生长界面的缺陷及掺杂状态与分布,发现了该过程对表面生长模式产生的扰乱和复原现象;此外,调控并获得了高品质金刚石高速率生长所需的高功率密度等离子体环境,获得了多晶态36μm/h的高沉积速率,为金刚石的制备提供原理和技术支持。而后,对金刚石“连接”的概念进行广义化详述,并对其中晶核连接形成界面的微观动力学机制和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金刚石晶核尺寸、晶向等偏差对连接界面的影响;对同质连接技术中“横向生长”这一关键过程进行了研究,探明了金刚石在较大等离子体密度梯度及约150℃温度梯度的双重影响下,侧表面由上至下呈现出单晶相形貌改变、杂质浓度逐渐增大,并在下部逐渐向多晶-纳米晶/非晶的晶态转变情况。之后,以mosaic拼接单晶金刚石为典型技术作为高品质同质连接金刚石的代表,对样品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质量优良的连接界面并表征了样品晶体属性及热学性能:发现了界面处仅20μm范围内呈现应力和缺陷富集区,位错密度上升至107/cm2量级,但样件的整体导热性能依然很好,具备2470W/mK以上的极高热导率,相比无连接界面处(2530W/mK)仅有极小程度的降低。在优化工艺下实现了英寸级大面积的单晶金刚石同质连接样品的制备。最后,采用同质连接技术对金刚石宏观及微纳尺度的三维结构进行了设计制备,验证了宏观三维结构的内应力和缺陷分布,制备了极窄几乎无应力区的优质界面;微纳尺度三维周期有序结构由于其结构特殊性,实现了光学反射增益和法布里波罗干涉,突破了该结构传统上仅能制备多晶/纳米晶态的限制,实现了单晶态的金刚石光子晶体结构,在提升光学性能的同时具备了单晶金刚石其他典型的优异属性。上述结构的实现可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电子器件热管理及光学元件等应用中对具有异形三维结构、多尺度空间结构的材料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何珍珍[4](2020)在《GeTe-AgSbTe2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调控》文中指出热电材料用于热电转换系统,具有使用寿命长、无机械运动、无噪音、绿色环保等优点,主要在航天、生物及电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GeTe)100-x(AgSbTe2)x材料,即TAGS-x材料,由于其高Seebeck系数、较低的热导率、综合性能优异,被认为是规模化应用潜力较高的候选材料之一。TAGS基热电材料的热电优值在1.5左右,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掺杂等途径很难显着提升其热电性能。本论文通过引入少量Pb2+取代(GeTe)100-x(AgSbTe2)x中的部分阳离子Ge2+以优化载流子浓度,利用GeTe-PbTe伪二元合金中PbTe在GeTe中的固溶和脱溶析出以实现热导率的降低,另外增加GeTe 比例来提高其电学性能,最终达到热电性能的提升的目的。实验采用真空熔融-淬火-SPS烧结的方法制备了(Ge1-xPbxTe)90(AgSbTe2)10和(Ge1-xPbxTe)95(AgSbTe2)5系列样品,通过物相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电学性能及热学性能的测试对其微观组织与热电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Ge1-xPbxTe)90(AgSbTe2)10(x=0,0.1,0.15,0.20,0.25,0.30)系列样品的实验结果表明:Ag、Sb元素的固溶使得Pb在GeTe基体相中的最大固溶量增加。x<0.15的样品为单相固溶体组织,在x=0.15时开始有富PbTe析出相(颗粒状,块状,条带状析出相)产生。随着Pb含量(x)增加,样品Seebeck系数增加而电导率逐渐下降;最终在温度为753K时,x=0.15样品的功率因子值为2942.06μW/mK2。Pb元素饱和固溶的GeTe基体相和不断增加的富PbTe析出相导致热导率显着降低,最低热导率为1.34W*m-1K-1(x=0.15);最终x=0.15样品实现最高热电优值ZT为1.65,相比于x=0(未含Pb)样品的热电优值(ZT=0.73),提高了 1.26倍。(2)烧结工艺优化的(Ge1-xPbxTe)90(AgSbTe2)10 样品(x=0,0.13,0.15,0.17,0.20)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梯度烧结温度后,样品烧结致密,富PbTe析出相尺寸较小。随着x(Pb含量)的增加,样品Seebeck系数有效增加,而电导率降低;Pb固溶引入的晶格缺陷(原子质量波动和应力-应变区)、多种尺寸的富PbTe析出相及相界面形成的多尺度声子散射中心增强了对相应波长声子的散射。在753K,x=0.17样品热导率低至1.19 W*m-1K-1,功率因子为2642.18μW/mK2,最终热电优值ZT达到最大值1.8,相对同一温度下的x=0样品提升了 25.7%。(3)(Ge1-xPbxTe)95(AgSbTe2)5样品(x=0,0.13,0.15,0.17,0.20)的结果表明:增加 GeTe 比例后,Pb在基体相中最大固溶量下降,富PbTe析出相的尺寸和析出量随x增大而增加,与(Ge1-xPbxTe)90(AgSbTe2)10系列样品相比,(Ge1-xPbxTe)95(AgSbTe2)5样品的Seebeck系数降低了 80μV/K左右,电导率有所增加。x=0.13样品在753K时,功率因子可以达到3104.04μW/mK2,热导率为1.38 Wm-1K-1,最大热电优值ZT达到1.69,相比同一温度x=0样品提升了 21.6%。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海[6](2020)在《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皖江经济带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受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控制,隆起山地和断陷盆地相间发育,为区内地热资源的成生与赋存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造就了该区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本文以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地温场及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区内地热系统控制因素与形成条件,揭示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赋存环境及其在循环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混合作用等;厘清了地热资源形成的盖层、热储层、来源及通道等要素特征,构建了本区的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基于地热系统成因分析,对区内地热资源进行了分区,圈定了典型地热田,评价了其地热资源量和地热水质量,提出找热靶区,可为皖江经济带乃至安徽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发育规律。本区地热资源发育受地壳厚度、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区内地热资源主要发育在地壳厚度较薄、大地热流值较高的庐枞盆地、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内,热水多出露在北东向、近东西向控热断裂构造和北西向导水断裂构造控制的交汇处。(2)研究区地热资源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上地幔传导热,大别山隆起区、庐枞盆地等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存在岩石放射性元素锐变热以及岩浆活动的余热。大地热流值在33.56m W/m2~156.42m W/m2之间(均值79.20 m W/m2),地热地温梯度在1.59℃/100m~5.49℃/100m(均值3.41℃/100m),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根据测温曲线升温特征,将其划分为线性升温型、稳定不变型、跳跃突变型以及先升后降型四种地温增温类型。线性增温型和稳定不变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传导形式,跳跃突变和先升后降型热量传递表现为热对流形式。(3)研究区热水水化学类型变化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庐枞盆地、定远盆地以及巢湖穹断褶带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HCO3-Ca?Mg型;大别山隆起、江南台隆等构造单元水化学类型为HCO3-Na、HCO3?SO4?Na型;合肥盆地等中新生代盆地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Cl-Na型。隆起山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程度较低,TDS较低,沿水流路径主要发生长石矿物、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溶解作用,沉积盆地地热水水岩相互作用有所提高,TDS较高,水岩相互作用表现为岩盐溶解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4)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浆岩类、变质岩类四类热储。合肥断陷盆地碎屑岩类热储温度为60℃~70℃,定远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50℃~75℃之间,庐枞断陷盆地碳酸盐岩类热储热储温度为75~100℃,大别山隆起及江南台隆岩浆岩与变质岩热储温度在110℃~120℃,巢湖穹断褶带碳酸盐岩类热储温度在60℃~100℃之间。热储埋深在931.80~2641.69m之间,热储循环深度在961.80 m~2671.37m。各热储地热水主要接受现代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高程在416.67~1183.33m,沉积盆地碎屑岩类热储处于封闭状态,存在少量“古沉积水”,地下冷水混合不明显;碳酸盐岩类、岩浆岩类及变质岩类热储等隆起山地热储处于半开放~开放状,冷热水混合作用强烈,地下冷水混合混入比例在60%~88%之间。(5)构建了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和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2类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沉积盆地地热系统热储层(碎屑盐岩类、碳酸盐岩类)连续分布,且有较厚的隔热盖层,热水经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由地壳内部获得热量后沿岩层断裂主要以热传导方式上涌,经地热钻孔揭露而形成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热储(碳酸盐岩类、花岗岩类、变质岩类)发育于断裂带中,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着导水断裂至其交汇的深大断裂而向深部循环,在深部高温、高压的驱动下,地热能被流体携带着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向地表运移,在断裂交汇处形成温泉或人工钻孔揭露。(6)估算研究区地热资源总储量为1.35×1015KJ,可开采量为2.63×1014KJ,开采资源量可达2.95×107W。大别山隆起、巢湖穹断褶带可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靶区。

彭琪[7](2020)在《拉月隧道温泉成因机制及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东起成都、西至拉萨,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拟建拉月隧道是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的重要组成之一,该隧道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北部区域,靠近于着名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加之该区域属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热带,其地质构造与地热条件极为复杂。据现场调查,区内水热活动较活跃,在隧道进口端及沿线东南侧的河流两岸均有温泉出露,其水温介于18.5~91.5℃之间。此外,研究区测温钻孔特征也进一步揭示该区域属于地热异常区。因此,极有必要对隧道区域地下热水成因、隧道穿越段地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隧道工程热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本文首先以拉月隧道区内出露的温泉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其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并对各温泉的受控因素及形成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然后再以隧道穿越段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纵断面二维地温场数值模型,模拟隧道沿线地温分布特征,并对拉月隧道各段岩温进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1)拉月曲北岸的拉月温泉与排龙温泉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控制,迫龙藏布北岸的长青沸泉主要受通麦—通灯断裂控制,易贡藏布附近的甲中温泉和拍拍温泉主要受控于嘉黎—易贡藏布断裂。(2)研究区各温泉的氢氧同位素(δD—δ18O)特征表明,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为温泉的主要补给水源,其补给高程在4300~4600 m范围内,经硅—焓混合模型分析得知各温泉在上升运移途中存在浅层地下冷水混入,因此计算的补给区高程可能要比实际低。(3)利用SiO2地热温标和多矿物平衡图估算各泉点热储层温度,并采用地温梯度法估算其循环深度。其中拉月温泉热储温度在116.88~142.94℃范围内,其循环深度约4800 m;排龙温泉热储温度在131.92~156.35℃之间,其循环深度在5300 m左右;长青沸泉热储温度在150.61~162.29℃之间,其循环深度约为5500 m;甲中温泉热储温度在94.58~122.75℃范围内,其循环深度在4100 m左右;拍拍温泉热储温度在122.60~148.06℃之间,其循环深度约为5000 m。(4)研究区温泉演化模式: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过程所伴随的一系列活动产生的热量为综合热源,周围山区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沿断裂破碎带向深部运移,汲取深部热源热量形成高温热水,而后因受深部环境中温度、压力等条件影响,使其沿构造薄弱带(断裂、裂隙密集带)向上运移,在河流沟谷附近出露成泉。不同出露位置的温泉,其运移通道性质有所差异,由于围岩性质、水—岩作用程度、浅层地下水混入程度等方面差异,使得区内出露的各温泉点温度和水化学特征各不相同。(5)隧道纵断面地温场数值模型表明,拟建拉月隧道在部分段落存在热害问题,其可能遭遇热害的热源主要受控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模型预测隧道沿线岩温在10.44~81.93℃之间,其中Ⅴ级严重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42%,Ⅳ级较严重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7%,Ⅲ级中等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19%,Ⅱ级轻微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16%,Ⅰ级无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16%。

武思蕊[8](2020)在《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由于兼具良好的导电性和柔韧性,并且灵敏度高,适用于多种复杂位置的测量而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勘探、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主要应用于开发多功能柔性传感器。但是由于环境、人为等多方面因素,柔性导电材料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纹、划伤等缺陷,影响材料使用性能,需要进行定期更换,会增加使用成本,尤其是一些高精度精密柔性传感器材料。因此,在保证柔性导电材料的电、热学性能的同时开发出具有高效自修复性能的功能性柔性导电材料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材料,采用化学法将四氧化三铁(Fe3O4)修饰到石墨烯片层上制备磁性石墨烯,再通过外界均匀磁场的干预控制磁性石墨烯片层在聚氨酯中规则排列,同时利用钝化后的碳纳米管支撑起石墨烯片层制备出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微观形貌、化学光谱及物理性能的分析,揭示出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效能。并深入研究磁性石墨烯的添加量及高温热处理对材料自修复效能的影响。此外,引入的寡层石墨烯(LG)提高了复合材料电、热学性能的同时也强化了材料的自修复效能。实验结果表面:(1)结合SEM和Raman、FTIR光谱分析,经磁场调控后制备的复合材料,其内部的石墨烯片层规则排列,片层轮廓清晰可见,无明显堆叠、团聚现象,且较大部分含氧官能团被脱去,保证了复合材料能够充分发挥石墨烯优异的电、热学性能,从而保证材料的自修复性。(2)通过对比有无磁场环境下的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复合材料热扩散系数及修复效能可知,磁场调控下,热扩散系数有效提高了10%~12%。且不同测试温度下,热扩散系数平均下降量约为0.003 mm2/s,能够保证高温下材料热扩散系数的稳定性,从而使缺陷修复时间提高了50%,实现了复合材料的快速、高效自修复。通过对比缺陷修复前后的电、力学性能研究中也发现,未经磁场调控的电阻率、抗拉强度分别相差0.026Ω·cm、7.7 MPa,而经磁场调控的为0.006Ω·cm、2.4 MPa。磁场的调控不仅使制备出的自修复柔性复合材料本身具有优异的导电、抗拉性能,而且也保证了复合材料电学、力学性能方面的可修复性。(3)通过研究磁性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自修复效能影响发现:分别以磁性石墨烯含量4%和6%为分界点,热扩散系数先增后降,表面电阻率先减后增,说明适当增加磁性石墨烯含量有助于加强复合材料的电、热学性能,从而提高修复效能。通过研究高温热处理对复合材料自修复效能影响发现:高温热处理可以有效除去复合材料中残余的含氧官能团,其中,600℃高温热处理即可达到最佳状态,保证复合材料具有较好修复效能的同时也可降低高温对材料内部结构的破坏。(4)研究发现,引入LG替代还原GO后,从Raman、FTIR光谱仪以及XRD和XPS分析可看出LG缺陷程度低,与石墨烯具有几乎相同的层间距和共轭轨道,且在溶剂和水中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优化后复合材料自修复时间缩短了约1 min,重复修复率也较好。在每一个测试温度下优化后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系数比原复合材料高约0.0025 mm2/s,表面电阻率降低了0.013Ω·cm。LG的引入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强化材料自修复性能的有效手段。

王伟[9](2019)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确定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高中物理作为高中理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培养理科思维。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对核心概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提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注重过程评价,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学习,明确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并围绕它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最核心的方法及最有效的途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意在通过文本梳理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及其简略描述;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例分析等方式简述一些围绕核心概念开展对应教学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的结论有:(1)通过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的长篇梳理和对一线教师发放的调查问卷和汇总结果,笔者总结并概括出“力与运动”、“功与能”、“静电场和磁场”、“变化的电磁场”、“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波动及其性质”、“动量守恒”、“原子结构与原子核”、“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10个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2)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基于已有文献和一线教学实践提出围绕核心概念开展对应教学的有效策略:第一,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增强核心概念教学的意识;第二,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环节,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力度;第三,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的日常化。

余冠廷[10](2019)在《Mg2XⅣ(XⅣ=Si,Ge,Sn)与Mg3XV2(XV=Sb,Bi)基材料的制备及热电性能》文中认为Mg基热电材料具有组成元素含量丰富、绿色环保、价格低廉、质量轻便等特点,尤其是Mg2XⅣ(XⅣ=Si,Ge,Sn)基和Mg3X2V(XV=Sb,Bi)基热电材料都已实现热电优值zT>1.0的突破,被视为中温区最具应用前景的材料体系之一。本文以上述两类Mg基热电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成分与合成制备工艺的优化,探讨提高材料热电性能的途径。对于已有较多研究的Mg2XⅣ基传统热电材料,重点探讨如何在引入晶体缺陷以大幅抑制材料本征热导率的同时,有效调控载流子浓度以维持高功率因子,从而实现材料电声输运性能的同步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其推向为进一步实现商业化应用而研究的百克级大尺寸试样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对于新型Mg3X2V基热电材料,重点研究如何有效改变材料的电输运传导方式,利用掺杂及固溶合金化等多重手段调节载流子类型及浓度,实现材料热电性能的显着提升。另外,针对Mg基热电材料的较差P型性能,试图通过提高空穴浓度及引入缺陷散射机制来改善其热电性能。本研究工作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在大剂量Sb掺杂的Mg2(Si,Sn)基热电材料的阳离子位掺杂Zn,有效提高了材料的Seebeck系数,维持了材料较为优异的电学性能,同时Zn-Sb双掺杂可大幅降低材料的热导率,从而实现了材料综合热电性能的显着提升。成分为Mg2Si0.4Sn0.5Sb0.1Zn0.025的材料试样在823 K时热电优值zT达到1.42,并具有很好的重复测试稳定性。2)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制备了N型Mg3(Sb,Bi)2基热电材料,通过引入过量Mg减少镁空位和阴离子位的Te施主掺杂,可以将本征为空穴载流子主导的电输运过程转变为N型电子传导。在此基础上,通过Sb位固溶Bi进一步降低了材料热导率,通过Mg位Mn、In掺杂优化了材料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实现了热电性能的整体提升。实验所得N型Mg3(Sb,Bi)2基材料在780 K下的最大zT值达到1.1。3)在Sb/Bi固溶的Mg3Sb2材料中通过Ca在Mg位的取代和Bi固溶量的增加成功获得了P型材料试样。输运机制分析表明,添加Ca可以调节材料的能带结构,降低材料的空穴形成能,从而提高受主浓度;同时添加Ca所引入的晶体缺陷可增强对声子的散射,从而降低材料的晶格热导率。研究还发现,在Mg2Ge材料中固溶大量Sb并掺杂少量Ag,以及在Mg3Sb2材料中利用Zn取代Mg也可以实现材料从N型传导转为P型传导特性。4)系统研究了Mg2(Si,Sn)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退火热处理实现材料在整个测试温度区间内热电优值zT的全面提升,最大提升幅度约为130%。成功利用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得高性能的Mg2(Si,Sn)材料试样,在逐步完善工艺参数的基础上将其应用至大尺寸材料的合成制备中,成功获得组分为Mg2Si0.35Sn0.635Sb0.015的百克级大尺寸圆柱(直径约60 mm,厚度约12 mm)材料试样,并研究了其不同区域的物相、形貌、热电性能及均匀性。

二、Isotope and chemical geotherm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tope and chemical geotherm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热输运特性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二维材料性质研究现状
        1.2.1 二维材料基础物性研究现状
        1.2.2 二维材料热学性质研究现状
        1.2.3 二维材料应用现状
    1.3 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研究现状
        1.3.1 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物理特性研究进展
        1.3.2 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热学特性研究进展
        1.3.3 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范围的拓宽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研究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理论建模
        2.1.1 系统模型的建立
        2.1.2 原子间势函数的选取
        2.1.3 系统边界条件的确定
        2.1.4 系统模拟条件的选择
    2.2 热导率的计算
        2.2.1 分子动力学计算材料热导率
        2.2.2 NEMD计算热导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机掺杂对热导率的影响研究
    3.1 简介
    3.2 随机掺杂系统的构建
    3.3 模拟方法
    3.4 模拟结果与声子行为分析
        3.4.1 热导率计算结果
        3.4.2 时空间热输运分析
        3.4.3 谐性声子群速度及参与比
        3.4.4 声子波包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晶格对热导率的影响
    4.1 简介
    4.2 超晶格系统的构建
    4.3 模拟方法
    4.4 模拟结果与声子行为分析
        4.4.1 热导率计算结果
        4.4.2 声子态密度
        4.4.3 谐性声子群速度及参与比
        4.4.4 声子波包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局部应变对热导率的影响
    5.1 简介
    5.2 局部应变模拟系统的构建
    5.3 模拟方法
    5.4 单点应变对热输运特性的的影响与分析
        5.4.1 热导率计算结果
        5.4.2 应力场与局部声子态密度
        5.4.3 非谐性声子行为分析
    5.5 多点应变对热输运特性的影响与分析
        5.5.1 热导率计算结果
        5.5.2 声子态密度与径向分布函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镱离子掺杂硼酸钪和钨酸锶晶体的生长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全固态激光器
    §1.3 固体激光材料
    §1.4 激光晶体的光谱展宽机制
    §1.5 Yb~(3+)离子掺杂晶体
    §1.6 Yb:ScBO_3晶体和Yb:SrWO_4晶体的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Yb:ScBO_3晶体生长
    §2.1 引言
    §2.2 生长方法与装置
        §2.2.1 光学浮区法
        §2.2.2 晶体生长设备
    §2.3 生长工艺
        §2.3.1 多晶粉料的制备
        §2.3.2 多晶料棒的制备
        §2.3.3 晶体生长过程
        §2.3.4 Yb:ScBO_3晶体生长参数的探索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Yb:ScBO_3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Yb:ScBO_3晶体结构
    §3.3 Yb:ScBO_3晶体的光谱性质
        §3.3.1 吸收光谱
        §3.3.2 荧光寿命
        §3.3.3 荧光光谱
        §3.3.4 增益截面
        §3.3.5 黄昆里斯因子S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Yb:SrWO_4晶体的生长及光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Yb:SrWO_4晶体照片
    §4.3 Yb:SrWO_4晶体结构
    §4.4 Yb:SrWO_4晶体的组分表征
    §4.5 Yb:SrWO_4晶体物相分析
    §4.6 晶体品质鉴定
        §4.6.1 高分辨X射线衍射
        §4.6.2 电荷补偿缺陷分析
    §4.7 晶体密度
    §4.8 晶体硬度
    §4.9 热学性质
        §4.9.1 比热容
        §4.9.2 热膨胀
        §4.9.3 热扩散
        §4.9.4 热导率
        §4.9.5 热冲击系数
    §4.10 光学性质
        §4.10.1 透过光谱
        §4.10.2 吸收截面
        §4.10.3 荧光寿命
        §4.10.4 激发光谱
        §4.10.5 荧光光谱
        §4.10.6 增益截面
        §4.10.7 黄昆里斯因子S的计算
        §4.10.8 量子产率
    §4.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单晶金刚石同质连接机制、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金刚石
        1.2.1 金刚石与钻石
        1.2.2 金刚石的结构
        1.2.3 金刚石的理化性质
    1.3 人造金刚石技术
        1.3.1 高温高压法(HPHT)
        1.3.2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1.3.3 金刚石的同质连接技术
    1.4 CVD金刚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析
        1.4.1 高品质单晶金刚石的相关研究
        1.4.2 大尺寸、大面积金刚石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简析及创新点
        1.4.4 研究意义
    1.5 总体思路和组织结构
        1.5.1 总体思路
        1.5.2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简介
    2.1 MPCVD金刚石生长系统
    2.2 拉曼光谱(Raman)及光致发光光谱(PL)
    2.3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与光学表面轮廓仪
    2.4 扫描电镜(SEM)及聚焦离子束(FIB)
    2.5 X射线衍射、摇摆曲线与极图
    2.6 发光光谱仪
第三章 同质外延单晶金刚石生长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3.1 同质外延初期籽晶表面演化动力学过程
        3.1.1 籽晶及其准备
        3.1.2 生长前的表面处理
        3.1.3 初期表面演化与台阶流动模式形成
    3.2 中断生长的影响
        3.2.1 中断-继续生长引入缺陷和杂质富集界面
        3.2.2 中断生长对台阶流动模式的扰乱与复原
    3.3 高密度等离子体强辅助工艺研究
        3.3.1 等离子体环境的监测
        3.3.2 高低功率密度下的等离子体状态
        3.3.3 高功率密度等离子体下金刚石的高速沉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质连接过程及技术研究
    4.1 金刚石同质连接的广义概念
    4.2 金刚石同质连接的动力学过程
    4.3 金刚石横向生长研究
        4.3.1 直立生长的实验过程
        4.3.2 温度梯度测定
        4.3.3 生长形貌及晶态的梯度分布及拉曼光谱
    4.4 大尺寸同质连接金刚石样品的制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性能表征与分析
    5.1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界面质量分析及优化
        5.1.1 同质连接样品制备和界面质量优化
        5.1.2 同质连接界面的晶体质量表征
        5.1.3 同质连接界面的微纳精细表征
    5.2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热学性能
        5.2.1 热导率的测试
        5.2.2 等效界面热阻的测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多尺度三维结构设计
    6.1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宏观三维结构设计
        6.1.1 三维空间结构设计和实现过程
        6.1.2 三维结构样品表面及连接界面的形貌及状态
        6.1.3 三维结构单晶金刚石同质连接界面缺陷及应力
        6.1.4 三维结构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CVD层厚度
    6.2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微纳三维结构设计
        6.2.1 光子晶体结构简介
        6.2.2 单晶金刚石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制备过程
        6.2.3 “自下而上”金刚石同质外延沉积和连接过程
        6.2.4 微纳三维结构同质连接样品的晶态及质量
        6.2.5 同质连接单晶金刚石微纳三维结构的光学性能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GeTe-AgSbTe2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热电材料概述
        1.2.1 热电材料基本效应
        1.2.2 热电优值的相关参数
        1.2.3 热电材料的应用
    1.3 提高热电材料性能的方法
        1.3.1 降低热导率k
        1.3.2 电功率因子PF的提高
    1.4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Ge Te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TAGS-x(Ge Te-AgSbTe_2)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2 实验方法及设备
    2.1 原料及仪器
        2.1.1 原料
        2.1.2 仪器
    2.2 实验工艺
    2.3 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
        2.3.1 熔融法制备粉末
        2.3.2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制备烧结块体
    2.4 材料表征方法及设备
        2.4.1 物相分析
        2.4.2 显微微观结构分析
        2.4.3 原位XRD
    2.5 材料性能测试及设备
        2.5.1 电导率测试
        2.5.2 Seebeck系数测试
        2.5.3 热导率测试
3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的制备与热电性能
    3.1 制备工艺
    3.2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物相及微结构
        3.2.1 物相组成
        3.2.2 微观组织及EDS分析
        3.2.3 原位变温XRD
    3.3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的热电运输性能
        3.3.1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合金的电学性能
        3.3.2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合金的热学性能
        3.3.3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合金的热电优值
    3.4 优化烧结工艺后的(Ge1-xPbx Te)90(Ag Sb Te2)10 固溶体物相组成及微结构
        3.4.1 物相组成
        3.4.2 微观结构及EDS分析
    3.5 优化烧结工艺后(Ge1-xPbx Te)90(Ag Sb Te2)10 固溶体的热电运输性能
        3.5.1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合金的电学性能
        3.5.2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合金的热学性能
        3.5.3 (Ge_(1-x)Pb_xTe)_(90)(AgSbTe_2)_(10) 固溶体合金的热电性能
    3.6 小结
4 (Ge_(1-x)Pb_xTe)_(95)(AgSbTe_2)5 固溶体微观结构和热电性能
    4.1 (Ge_(1-x)Pb_xTe)_(95)(AgSbTe_2)5 固溶体合金的相组成及微结构
        4.1.1 相组成
        4.1.2 微观结构及EDS分析
    4.2 (Ge_(1-x)Pb_xTe)_(95)(AgSbTe_2)5 固溶体合金的热电运输性能
        4.2.1 (Ge_(1-x)Pb_xTe)_(95)(AgSbTe_2)5 固溶体合金的电学性能
        4.2.2 (Ge_(1-x)Pb_xTe)_(95)(AgSbTe_2)5 固溶体合金的热学性能
        4.2.3 (Ge_(1-x)Pb_xTe)_(95)(AgSbTe_2)5 固溶体合金的热电优值
    4.3 小结
5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系统成因类型划分
        1.2.2 地下热水流动模式及成因研究
        1.2.3 地热流体热储环境
        1.2.4 控热因素
        1.2.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6 研究区地热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皖江经济带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文地质单元
        2.3.2 含水系统特征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2.4.1 地壳物理场特征
        2.4.2 莫霍面变化特征
        2.4.3 居里面变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热资源分布及形成条件
    3.1 地热资源概况
    3.2 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3.2.1 地壳厚度制约地热资源分布
        3.2.2 构造演化活动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2.3 断裂构造控制地热资源出露
        3.2.4 褶皱构造对地热资源的控制作用
    3.3 地热田形成条件
        3.3.1 地表温度异常特征
        3.3.2 地热田分区特征
        3.3.3 典型地热田形成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温场及大地热流特征
    4.1 测温及热导率测试
    4.2 地温场特征
        4.2.1 地温梯度特征
        4.2.2 水平地温特征
        4.2.3 垂向地温特征
        4.2.4 地温传递控制模式
    4.3 大地热流特征
    4.4 地温场控制因素分析
        4.4.1 区域构造演化控制热源分配
        4.4.2 地质构造控制地温场分布
        4.4.3 岩浆余热对大地热流的影响
        4.4.4 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流体形成机制研究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
    5.2 地热流体宏量组分特征
        5.2.1 地热流体宏量元素含量
        5.2.2 地热流体化学类型
        5.2.3 宏量组分相关性特征
    5.3 微量组分特征
        5.3.1 微量组分含量
        5.3.2 微量组分相关性
    5.4 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5.4.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4.2 地热流体滞留时间及赋存环境
        5.4.3 地热流体补给效应分析
    5.5 地热流体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5.5.1 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5.5.2 矿物饱和指数特征
        5.5.3 主要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1 地热系统形成要素特征
        6.1.1 热储与盖层特征
        6.1.2 地热流体通道
        6.1.3 热源与水源
    6.2 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估算
        6.2.1 阳离子地热温标
        6.2.2 SiO_2地热温标
        6.2.3 地球化学热动力温标
        6.2.4 热储温度范围
    6.3 热储深部循环特征
        6.3.1 热储埋深
        6.3.2 循环深度特征
    6.4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4.1 成因类型划分
        6.4.2 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4.3 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1 地热资源分区
    7.2 地热资源量评价
        7.2.1 地热资源储量
        7.2.2 地热资源可开采热量
        7.2.3 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
    7.3 地热水质量评价
        7.3.1 理疗热矿水评价
        7.3.2 生活饮用水评价
        7.3.3 地热水腐蚀性评价
        7.3.4 碳酸钙结垢评价
    7.4 地热勘查靶区评价
        7.4.1 评价指标选取
        7.4.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7.4.3 勘查靶区划分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拉月隧道温泉成因机制及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化学及同位素方法
        1.2.2 深埋长隧道地热问题
        1.2.3 地温场数值模拟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
    2.4 研究区地热特征
        2.4.1 地热地质背景
        2.4.2 温泉出露及分布特征
第3章 研究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水样采集
    3.2 水化学特征
        3.2.1 常见组分分析
        3.2.2 特征组分分析
        3.2.3 元素比例特征分析
        3.2.4 水化学类型特征分析
    3.3 同位素特征
        3.3.1 补给水源
        3.3.2 补给区高程
    3.4 冷热水混合作用
        3.4.1 硅—焓方程法
        3.4.2 硅—焓图解法
        3.4.3 结果分析
第4章 研究区温泉成因分析
    4.1 热源及水源分析
    4.2 热储温度
    4.3 循环深度
    4.4 温泉成因模式
第5章 拉月隧道地温场数值模拟
    5.1 地温场基本概念
    5.2 热分析基本原理
        5.2.1 传热的基本方式
        5.2.2 热传导数学模型
    5.3 地温场数值模型
        5.3.1 建立地质模型
        5.3.2 边界设定及参数取值
        5.3.3 地温场数值模拟
        5.3.4 模型校验
        5.3.5 计算结果
    5.4 高温对隧道工程影响分析
        5.4.1 隧道高温热害分级
        5.4.2 高温热害对隧道建设的影响
        5.4.3 隧道高温热害处理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石墨烯基柔性复合材料的发展
        1.2.1 石墨烯概述及碳纳米管表面预处理
        1.2.2 石墨烯基柔性复合材料的发展
        1.2.3 石墨烯基柔性复合材料存在的不足
    1.3 自修复柔性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自修复柔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石墨烯基自修复柔性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自修复机制
    2.1 石墨烯、热塑性聚氨酯的性能
        2.1.1 石墨烯的性能
        2.1.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
    2.2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机理
        2.2.1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自修复复合材料导电机理
        2.2.2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自修复复合材料导热机理
    2.3 磁场诱导磁性石墨烯排列对自修复性能影响机理
    2.4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微波下的自修复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3.2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3.2.1 磁性石墨烯的制备
        3.2.2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的表征
        3.3.1 测试表征方法
        3.3.2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导电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及影响因素
    4.1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缺陷设计
    4.2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修复性能分析
        4.2.1 热学可修复性能分析
        4.2.2 电学可修复性能分析
        4.2.3 力学可修复性能分析
        4.2.4 重复修复性能分析
    4.3 不同氧化石墨烯含量对石墨烯磁性的影响
    4.4 不同磁性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的修复性能影响
    4.5 高温热处理对复合材料的修复性能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研究
    5.1 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优化路线
        5.1.1 方案设计
        5.1.2 优化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5.2 优化后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表征
        5.2.1 微观结构表征
        5.2.2 化学键合及缺陷程度分析
    5.3 优化后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性能
    5.4 优化后磁性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确定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课题的背景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1.4.1 研究设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
        2.1.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2 “核心概念”的概念界定
        2.1.3 “核心概念”的研究现状
    2.2 “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2.2.1 “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2.2.2 “教学策略”的特点
        2.2.3 “教学策略”的分类
        2.2.4 “教学策略”的构成
第3章 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调查与确定
    3.1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3.1.1 高中物理力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3.1.2 高中物理电磁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3.1.3 高中物理热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3.1.4 高中物理光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3.1.5 高中物理现代物理导论学范围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
        3.1.6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文本分析汇总
    3.2 一线教师对核心概念的建议
        3.2.1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3.2.2 调查数据汇总和结果分析
    3.3 研究结论
第4章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4.1 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增强核心概念教学的意识
        4.1.1 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4.1.2 提高学生学习核心概念的参与度
    4.2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环节,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力度
        4.2.1 围绕核心概念制定教学目标
        4.2.2 围绕核心概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
    4.3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的日常化
        4.3.1 围绕核心概念编制概念图
        4.3.2 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
        4.3.3 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有效的提问与评价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Mg2XⅣ(XⅣ=Si,Ge,Sn)与Mg3XV2(XV=Sb,Bi)基材料的制备及热电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热电效应简介
    1.2 热电器件及热电转换效率
    1.3 热电输运理论
        1.3.1 SPB模型及电学输运
        1.3.2 声子散射机制
    1.4 热电材料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1.4.1 热电材料发展历程
        1.4.2 热电材料研究现状
    1.5 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方法
        1.5.1 载流子浓度的优化
        1.5.2 能带结构的调控
        1.5.3 多尺度声子散射
    1.6 中温区Mg基热电材料
        1.6.1 Mg_2~(Ⅳ)(~(Ⅳ)=Si,Ge,Sn)基化合物热电材料
        1.6.2 Mg_3X~V_2(X~V=Sb,Bi)基化合物热电材料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2 材料的合成制备工艺
        2.2.1 钽管封装熔炼和热压烧结
        2.2.2 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
        2.2.3 低温固相反应
    2.3 材料的测试及表征方法
        2.3.1 物相结构
        2.3.2 微观形貌、结构及成分
        2.3.3 电导率与Seebeck系数
        2.3.4 热学性能
        2.3.5 霍尔系数
        2.3.6 声速
第三章 N型 Mg_2~(Ⅳ)(~(Ⅳ)= Si,Sn)基热电材料的性能
    3.1 引言
    3.2 不同Si/Sn对Mg_2(Si,Sn)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
        3.2.1 工艺及表征
        3.2.2 热电性能
    3.3 Sb掺杂/固溶Mg_2Si_(0.4)Sn_(0.6-x)Sb_x材料热电性能
    3.4 Zn-Sb双掺杂Mg_(2-y)Si_(0.4)Sn_(0.5)Sb_(0.1)Zn_y材料热电输运机制及性能
        3.4.1 工艺及表征
        3.4.2 热电性能
        3.4.3 热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3.5 Bi合金化Mg_2Sn基热电材料的探索
        3.5.1 工艺及表征
        3.5.2 热电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型 Mg_3Sb_2基热电材料的性能
    4.1 引言
    4.2 N型 Mg_3(Sb,Bi)_2 \基热电材料的合成制备及Te掺杂
        4.2.1 工艺及成分表征
        4.2.2 热电性能
    4.3 Sb/Bi固溶比例对Mg_3Sb_2基热电材料性能的影响
    4.4 Mn掺杂Mg_3Sb_(1.78)Bi_(0.2)Te_(0.02)
        4.4.1 成分表征
        4.4.2 热电性能
        4.4.3 Mn掺杂优化研究
    4.5 In掺杂Mg_3Sb_(1.7)8Bi_(0.2)Te_(0.02)
        4.5.1 成分表征
        4.5.2 热电性能
    4.6 Ca掺杂Mg_(3.20(Sb,Bi)_2的实验探索
        4.6.1 工艺及成分表征
        4.6.2 热电性能
        4.6.3 Mg过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型Mg基热电材料的探索
    5.1 引言
    5.2 Ag掺杂Mg_2(Ge,Sb)材料
        5.2.1 工艺及表征
        5.2.2 热电性能
        5.2.3 Mg过量对Ag掺杂Mg-2(Ge,Sb)材料的性能影响
    5.3 Zn掺杂Mg_3(Sb,Bi)_2材料的探索
    5.4 Ca掺杂Mg_3(Sb,Bi)_2材料的P型性能
        5.4.1 工艺及表征
        5.4.2 热电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型Mg_2(Si,Sn)基热电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大尺寸试样的合成制备
    6.1 引言
    6.2 Mg_2(Si,Sn)材料的热稳定性
        6.2.1 工艺及表征
        6.2.2 热电性能
    6.3 Mg_2(Si,Sn)材料制备工艺中还原性气氛的影响
    6.4 低温固相反应合成Mg_2(Si,Sn)材料的探索
        6.4.1 工艺及表征
        6.4.2 热电性能
    6.5 大尺寸Mg_2(Si,Sn)热电材料的低温固相反应制备及性能研究
        6.5.1 制备工艺
        6.5.2 成分、结构、微观形貌及其均匀性
        6.5.3 热电性能及均匀性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Isotope and chemical geotherm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类石墨烯碳基二维材料热输运特性的调控[D]. 杨博文. 山东大学, 2021(12)
  • [2]镱离子掺杂硼酸钪和钨酸锶晶体的生长及其性能研究[D]. 朱孟辉. 山东大学, 2021(11)
  • [3]单晶金刚石同质连接机制、结构及性能研究[D]. 舒国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GeTe-AgSbTe2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调控[D]. 何珍珍.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皖江经济带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D]. 刘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7]拉月隧道温泉成因机制及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D]. 彭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磁性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导电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研究[D]. 武思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确定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Mg2XⅣ(XⅣ=Si,Ge,Sn)与Mg3XV2(XV=Sb,Bi)基材料的制备及热电性能[D]. 余冠廷. 浙江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同位素和化学地热学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