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动化服务器实现自定义符号绘制的参数化方法

基于自动化服务器实现自定义符号绘制的参数化方法

一、基于自动化服务器的参数化方法实现自定义符号的绘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礼祺[1](2021)在《基于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基于Revit软件,开发了Dynamo建模程序,自动生成全桥BIM模型。将BIM模型轻量化处理,与WebGL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开发搭载BIM模型的桥梁可视化监测平台。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BIM技术的起源及在智慧交通平台上的主要应用,对目前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BIM系列平台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并选择Revit作为核心建模软件。阐述了Revit参数化族的设计思想,以桥梁标准构件族为例进一步介绍参数化的优势,突出其对Dynamo自动建模的意义。为提高建模效率,建立了桥梁工程中复用性较高的参数化族,如桩基、墩柱、T梁、湿接缝和横隔板等;设计了Dynamo参数化自动建模程序,达到通过读取excel表格信息,自动生成BIM模型的目的。依托晋城市泽州县桃园大桥工程背景,按照本文设计的Dynamo建模程序进行全桥模型建立,并赋予参数化信息,实现了桥梁参数化自动建模,验证了可视化编程的可行性和与传统建模方法相比的优越性。基于B/S架构开发桥梁监测平台,实现监测数据上传,生成分析图表,预警等级设定,超限数据导出,电子邮箱提醒,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引用BIMFACE引擎对BIM模型轻量化处理,结合WebGL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将BIM模型嵌入监测平台,并通过虚拟引擎建立城市模型,美化了平台用户界面,突出了BIM技术与监测平台的综合优势,提升了桥梁运维的可视化管理水平。

郑子文[2](2020)在《基于BIM+GIS的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地铁运营维护是地铁建成后最重要的阶段,任何区间隧道的故障或停运都可能给数十万人出行造成影响。在地铁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传统依靠二维信息进行设备管理的方式具有局限性,对于地下隧道内复杂的设施设备不够直观。本文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高效参数化三维建模优势,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的组织管理优势,进行隧道设备管理实用性研究,实现隧道内设备信息的可视化、可管理化、可查询化。具体研究内容和工作包括:(1)对传统三维建模和BIM建模进行对比分析,结合BIM与GIS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论述,说明二者融合的优势和价值。(2)针对BIM+GIS融合在地铁隧道设施运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利用Revit软件建立相关参数化信息模型,并分析设备作用和相互关系,反映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探讨宏观和微观不同种类模型参数化建模的技术和方法。(3)建立相关隧道设施模型并开发基于SuperMap的三维隧道设施设备查询管理系统管理平台,采用开放数据库连接(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ODBC)接口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了 BIM技术与GIS技术的融合。(4)在三维隧道设备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查询与空间分析,包括设施设备的运行监控、设备养护管理、设备巡检、上下行设备管理、设备预警和资料整理等功能,实现设施设备可视化展示和设备分类分组查询管理功能。

高建新[3](2020)在《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边坡隧道洞口段往往是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段,施工较为困难,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保障顺利进洞,确保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在土木行业中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BIM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BIM技术在边坡隧道洞口段施工中的应用还未成熟,尚未能利用BIM对边坡隧道洞口段施工进行科学指导。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在边坡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并完成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Revit API与C#语言进行了 Revit二次开发,实现了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参数化建模,探讨了一套BIM高效建模手段,在创建以及修改模型时无需手动反复修改。用参数化形式高效精准创建模型,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工作并大大降低了错误率,为BIM在边坡隧道洞口段的应用提供模型基础。(2)探讨实现基于BIM的隧道洞口段的动态施工信息管理,对隧道洞口段设计施工阶段过程中工程设计信息,施工进度信息,监控量测信息,动态设计信息进行管理,借助于相关施工理论进行分析,借助BIM直观展示工程状态,查询工程信息。将BIM与施工信息相结合,实现利用BIM管理动态施工,为设计施工人员利用BIM科学对隧道洞口段进行动态施工信息管理提供参考。(3)研究基于IFC标准的边坡信息模型,对IFC边坡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子类表达方面的拓展,依据IFC标准文件的继承关系,在IFC原有标准中增加了边坡物理元素的定义,同时对边坡参数信息属性进行了有效拓展。利用基于CS-RF算法的监测信息时间序列,对边坡沉降监测值进行预测,利用IFC读写功能,将监测历史数据以及沉降预测值中的预警数据信息写入IFC文件,形成基于IFC标准的边坡信息模型。(4)对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制订系统开发流程,确定系统需求分析,制定总体的功能框架,确定开发平台选择,进行系统各功能模块程序开发。研发了易于一线设计及施工管理人员使用的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并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展开试运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信息分析与管理效果,验证了本文系统的开发方法和程序的适用性。本文开发技术为实现利用BIM科学指导边坡隧道洞口段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通过该系统将BIM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充分发挥信息化施工的巨大优势。

邱营[4](2020)在《基于Revit实现木屋结构的参数化建模及数据提取》文中提出随着制造业领域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传统制造业也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步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然而传统制造业的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着设计工具多样性,数据格式不统一,生产工具信息化、集成化程度低带来的数据交互问题。本文中木屋建筑的加工产业就面临着模型设计、加工数据提取过程中效率低下等问题。对此本文中就木屋建模过程困难,难以贴合实际,及木方模型加工数据提取过程效率低下、数据格式不统一等情况,基于Revit平台及其插件Dynamo,对木屋整体开发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建模方法,并针对常用的门窗、孔槽等模型元素进行了族库设计。解决了木屋整体三维模型的建立,木方加工数据的提取及数据的格式转换等问题。木屋整体建模过程使用切割法,将连续的墙、屋顶、楼板模型分割为符合实际情况的一根根木方模型,并且可以对每个木方模型进行修改形状,数据编辑等操作,大大提高建模效率与模型的准确度。在木方加工数据提取过程中,使用直线与实体相交的方法,以相交线段的端点坐标为原始数据进行列表计算,判断每个木方模型的长度及槽、孔位置等加工数据,并通过实例讲解加工数据输出格式的转换方法,大大提高了数据的适用范围。实现了木屋结构在Revit平台上的CAD/CAM一体化。

谢聪[5](2020)在《基于统一数据定义的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如何快速地设计和制造电子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中,PCBA是各类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有的设计意图和设计内容最终都通过物理载体PCB板和其上的元件来实现。由于目前生产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PCBA仍需手工装配大量元器件,因此,PCBA的快速设计和制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电子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与PCBA相关的工作环节包括:电路设计、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由于各环节所使用的软件平台各不相同,导致产品在各环节之间流转时需要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的重复输入。并且,由于PCBA三维模型构建工作量大,导致快速仿真和三维电装工艺设计难以开展。为此,本文研究基于统一数据定义的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构建统一数据库进行数据集中管理的设计思想。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将元器件的电气属性、结构属性、仿真属性、通用工序(工步)和三维模型放置在统一数据库中进行集中管理,然后在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分别建立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工具、PCBA快速仿真工具和三维电装工艺设计与发布工具,实现元器件信息在不同软件平台之间的共享。(2)研究并实现了集成库的构建及管理。首先明确了集成库需要管理的数据对象;然后针对这些数据对象进行了共享模式和数据库的设计;第三,对元器件模型的编码方式、集成库的文件管理和角色权限管理等功能进行了设计;第四,重点研究了批量截取元器件缩略图的算法;最后开发实现了集成式三维元器件库管理工具。(3)研究了元器件快速建模的关键技术。首先使用VPL数据库中元器件的几何数据参数化出本体和引脚模型的实例,然后研究了引脚定位坐标的计算算法,最后将本体与引脚进行装配并输出元器件零件级的三维模型。(4)研究并实现了PCBA三维模型的快速构建。首先进行了PCBA装配信息的解析;然后研究了PCB板的生成算法,重点研究了草图曲线的绘制算法;第三,提出基于中心对齐的方法并运用坐标变换理论进行了元器件装配定位坐标的计算;第四,研究了PCBA三维模型自动装配的关键技术;最后开发实现了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工具。经过大量的测试和试用,集成式三维元器件库管理工具和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工具已经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韩冬辰[6](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赵亮[7](2019)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与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物质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对建筑面积、居住环境和舒适度等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能源消耗持续上升,因此建筑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刻不容缓。对于建设项目而言,能源消耗贯穿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本文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和多目标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界定和识别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其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节能动力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关系,探究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社会、自然和经济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建设项目节能多目标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工程项目案例验证优化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能客观反映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提出的建筑能耗、采光和成本多目标优化策略能获得平衡多性能目标的非支配解和进行成本预测。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Citespace分别绘制了国际、国内建设项目节能研究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界定,构建了政府政策、节能技术、节能认知和设施管理对节能动力作用的理论模型。(2)根据实证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开发了节能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并对江苏省内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和相关专业背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工具对调研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因子分析识别出影响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的5个因子,共包含33个二级测量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拟合指标检验和修正,最终构建出建设项目节能驱动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和理论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厘清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政府政策、节能技术、节能认知和设施管理对节能动力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3)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自然和经济维度出发,确立以降低能耗为自然维度目标,以采光性能为社会维度目标,以项目成本为经济维度目标的建设项目节能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BIM技术、参数化驱动和云计算等方法进行建筑能耗和采光模拟,研究了不同参量因素下建筑能耗和采光性能的变化机理。(4)针对本文提出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Optimo作为优化引擎,分析NSGA-II算法在经典多目标优化问题上的收敛性、多样性和局限性;提出包括BIM模型建立、参数化驱动开发、建筑性能模拟、多目标优化设计、帕累托前沿分析、节能决策和评估6个步骤的基于NSGA-II算法的建筑性能多目标优化策略;并采用遗传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实现成本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5)以某会展中心项目为例,选取窗墙比、建筑朝向、窗高、玻璃材质和墙体材质等设计参量,通过Dynamo参数化驱动BIM模型进行基于NSGA-II算法的项目能耗、采光性能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过程的收敛效果较好,并计算出平衡多性能目标要求的非支配解。将优化结果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进行训练,结果表明训练数据的迭代误差较小,可用于项目成本的预测分析。论文从工程项目管理视角厘清了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并探究了节能驱动机制,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融合BIM技术、参数化驱动、云计算、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进行建筑能耗、采光和成本多目标优化的策略,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复合权衡节能调控,提升了我国建筑节能研究的信息化水平。该论文有图89幅,表55个,参考文献353篇。

孟飞[8](2019)在《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铁接触网具有点多线长、环境复杂、故障率高等特点,对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都有较高要求。随着铁路工程信息化的发展,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提高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高铁接触网BIM技术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现阶段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仍然存在管理手段落后,各环节相互割裂,各参与方之协同程度低等问题,使得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质量安全隐患较多。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BIM技术开展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梳理了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归纳总结了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从实体维、时间维、主体维、版本维和类型维对高铁接触网信息进行分类,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深入研究了IFC标准,利用IFC标准的动态扩展机制,定义了高铁接触网BIM模型身份信息、定位信息和技术信息属性集,设计了基于IFC标准的高铁接触网BIM模型数据结构,实现了高铁接触网BIM数据结构的标准化。研究了面向高铁接触网BIM模型的数据库存储技术,利用NoSQL型数据库MongoDB实现了高铁接触网结构化IFC数据和非结构化文档数据的存储,为解决海量BIM数据的集成与共享管理提供了有效地解决方案。(2)提出了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方法提出了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概念模型,深入研究了高铁接触网BIM参数化建模技术,开发了高铁接触网BIM构件库管理平台,实现了接触网BIM模型的参数化装配。研究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设计审核技术,建立了BIM审核流程。设计了高铁接触网专业内与专业间BIM协同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管理模块。(3)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技术分析了基于BIM技术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内涵,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总体框架。其次,研究分别建立了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WBS分解结构及编码体系。然后,提出了高铁接触网施工BIM模型的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了施工BIM模型的自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施工BIM模型的自动生成。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设计了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深入研究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腕臂结构预装配技术,设计了基于BIM的腕臂预装配工作流程和平台,经试验验证,有效减小了腕臂结构的安装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4)提出了面向高铁接触网智能运维的BIM数字化交付方法建立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信息模型基本结构,建立基于SpreadXML格式的高铁接触网交付BIM信息的数据格式。设计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流程,以及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检测检修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为智能运维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持。

何列松[9](2020)在《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协同制图是提高地图制图工作效率,快速更新地图产品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有效方法。目前,CSCW领域单独研究文本、图像编辑、图形设计方面协同工作相对较多,地图(同时包含大量图形、图像、文本、OLE等)协同编辑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DBMS或者DFS研究普通关系型事务相对较多,而针对包含复杂关系的空间数据编辑事务相对较少;协同制图中前台用户交互编辑地图研究相对较多,而后台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步地永久写入更新前台编辑成果的研究相对较少。面向协同制图研究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解决协同制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前台地图交互编辑与后台地理信息更新保持数据一致性,提高多用户协同制图交互界面的协调同步性,平衡兼顾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生产更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针对协同制图中目前存在的地图编辑事务执行和处理效率不高、地图编辑长事务并发处理复杂、多客户端集中协同制图时地图协同同步显示难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协同制图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MELT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思路。2.介绍了协同制图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了MELT相关的概念;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归纳了目前协同制图中还存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总结了传统GIS长事务核心问题和开展研究的难点。3.设计了MELT模型,它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及其变化模拟协同制图MET,分别提出了基于虚拟内存和普通内存如何管理和操作地图文档状态及其变化数据的方法,说明了基于地图文档代理MET的原理,设计了事务列表管理协同制图MET,而后详细介绍了设计的地图文档模型详细结构。针对一类特殊制图对象OLE进行扩展建模,以支持对OLE对象的事务操作模拟。4.研究了基于单列表和双列表的协同制图事务组织与调度技术,设计了协同制图MET串行化协议,提出相交并发事务处理方法,阐述了协同制图中自动事务和用户长事务的内涵,研究了GRCP自动方法,设计实现了基于矢量栅格混合金字塔索引的协同制图多客户端同步显技术。5.构建了集中式协同制图实验平台CoMapping系统,开发了基于MELT的地图文档多源数据集成软件模块,构建了地图要素编辑功能框架,实验解决了几类典型GRCP的地图编辑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比例尺、不同数据量大小的地图数据,对基于地图文档模拟的MELT模型进行了事务管理能力测试、事务并发处理实验和基于协同工作组的多客户端地图同步协同显示实验,验证了MELT模型对协同制图机制的支持和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的解决效果。在本论文最后总结中归纳了以下创新点:(1)基于虚拟内存的动态单备份和基于磁盘和内存存储的静态多备份的地图文档模型改进了传统MELT模型,通过地图文档状态备份和变化数据存储管理,成功模拟了数据库MET,克服了DBMS中GIS长事务执行时间长、DDL操作受限等缺点,提高了MET执行效率和MET管理能力。(2)设计了协同制图事务三元组模型,建立了MELT并发处理规则,实现了基于协同制图MELT优化、合并、丢弃等并发处理方法,支持协同制图事务串行化处理,维护了事MELT的ACID特性,确保了地图编辑成果数据的一致性。(3)设计实现了以双线道路交叉口处理、注记压盖同色线划和填充点符的地图图形关系自动处理方法,这些处理不增加地图文档数据量且不影响地图编辑其他流程,不仅显着减少了编辑事务数量和用户编辑工作量,还显着降低了MELT前后地图文档状态变化数据量。(4)采用基于矢量栅格混合金字塔索引,通过将Drawpile改进的CoMapping实验系统,实现了多用户协同制图客户端地图同步显示机制,显着提升了协同制图视图显示的同步协调性。

陈艳亭[10](2019)在《基于BIM和WEB在隧道动态施工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隧道工程具有受力特点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信息数据的难获取性、数据繁多且抽象的特点,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远程自动监测是降低隧道施工阶段潜在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传统的隧道施工理念与当前建筑工程信息化的要求相违背,BIM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代表了建筑行业新的技术和发展方向。随着Web技术的成熟及硬件的支持,更加促进了建筑工程的信息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隧道施工过程监测的信息化与信息的集成,本文将BIM技术与Web技术相结合,采用PHP网络编程技术和MySQL数据库开发了隧道施工信息化监测系统,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使用Revit软件进行了隧道BIM参数化快速建模的方法。尝试使用不同的族样板建立构件的适用性,扩充隧道构件的族库。采用编程语言拓展Dynamo插件的节点包,解决在拼装过程中不同截面不能无缝连接的问题,实现了模型的快速拼装。(2)通过WebGL与Three.js技术,实现了隧道BIM模型在Web端显示与部分信息集成。首先将隧道三维模型统一到IFC格式,然后将IFC格式的文件转换为JSON格式,作为网页外部的调用文件,最后调用基于脚本语言WebGL的执行文件,最终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完成3D模型与信息的显示。(3)使用PHP网络编程技术和MySQL数据库,开发了B/S三层架构的隧道监测安全管理与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分为BIM信息模型、工程信息管理、仪器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时程曲线显示、数据报表输出、超限预警七个模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时效性和可扩充性。(4)系统各模块功能的实现。将开发的隧道监测安全管理与信息集成系统应用于乐童隧道中,可完成BIM模型在Web端的三维显示;并在隧道BIM模型上直观、实时的反映监测数据的变化,从而降低人为处理大量监测数据带来的信息滞后性,有利于作业人员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的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二、基于自动化服务器的参数化方法实现自定义符号的绘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自动化服务器的参数化方法实现自定义符号的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逻辑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结构
第2章 BIM主流软件平台选型
    2.1 BIM主流平台软件介绍
        2.1.1 Autodesk系列软件
        2.1.2 Bentley系列软件
        2.1.3 图软的ArchiCAD系列软件
        2.1.4 天宝的Tekla系列软件
        2.1.5 达索的CATIA系列软件
        2.1.6 广联达的MagiCAD系列软件
        2.1.7 Rhino系列软件
    2.2 BIM主流平台软件对比
        2.2.1 Revit
        2.2.2 Bentley
        2.2.3 Archicad
        2.2.4 Tekla
        2.2.5 CATIA
        2.2.6 MagiCAD
        2.2.7 Rhino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BIM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应用
    3.1 什么是参数化设计思想
    3.2 参数化设计在Revit中的体现
    3.3 以面向对象思想理解参数化设计思想
    3.4 桥梁参数化族建立
        3.4.1 桩基与墩柱参数化族
        3.4.2 承台与系梁
        3.4.3 盖梁与挡块
        3.4.4 垫石支座楔块
        3.4.5 桥台
        3.4.6 湿接缝和横隔板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Dynamo可视化编程技术在桥梁项目中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Dynamo简介
    4.3 什么是可视化编程语言
    4.4 节点的组成
    4.5 常用节点介绍
        4.5.1 输入型节点
        4.5.2 数据管理节点
        4.5.3 几何图元节点
        4.5.4 自定义节点
        4.5.5 代码块节点
        4.5.6 Python Script节点
    4.6 手动建模、Revit插件、Dynamo程序对比
        4.6.1 传统手动建模的难点
        4.6.2 Revit二次开发插件介绍
        4.6.3 Revit二次开发的目的
        4.6.4 为什么选择Dynamo进行二次开发
    4.7 基于点模型的建立
    4.8 建立线形模型
        4.8.1 基于公制结构框架-梁和支撑族建立T梁模型
        4.8.2 基于轮廓族建立箱型截面梁
    4.9 本章总结
        4.9.1 Dynamo优势
        4.9.2 Dynamo不足
第5章 基于WebGL技术在桥梁可视化监测平台中的应用
    5.1 WebGL简介
        5.1.1 WebGL作用
        5.1.2 Three.js框架
    5.2 BIM模型轻量化处理
        5.2.1 轻量化处理步骤
        5.2.2 轻量化引擎介绍
    5.3 数字孪生
        5.3.1 现阶段建筑行业中的数字孪生
        5.3.2 数字孪生模型四大技术体系
    5.4 B/S架构与C/S架构介绍
    5.5 软件技术选型
        5.5.1 数据库配置
        5.5.2 mybatis
        5.5.3 thymeleaf
        5.5.4 mail
        5.5.5 Java
    5.6 前端页面配置
        5.6.1 Html
        5.6.2 CSS
        5.6.3 Java Script
    5.7 本章总结
第6章 平台功能介绍
    6.1 BIM模型云端展示
    6.2 自然环境设置
        6.2.1 需求背景
        6.2.2 地理环境设置
        6.2.3 天气环境设置
        6.2.4 自然环境成果展示
    6.3 城市环境设置
        6.3.1 利用Qgis软件提取城市建筑、道路模型
        6.3.2 blender软件处理道路模型线宽
        6.3.3 利用Cinema4D修改建筑模型纹理
        6.3.4 利用BIGEMAP软件获取地形贴图
        6.3.5 在C4D中加载地形图
        6.3.6 Unreal Engine4 材质编程
        6.3.7 UI界面设计
        6.3.8 城市环境成果展示
    6.4 BIM构件信息查询
    6.5 BIM模型剖切
    6.6 沉浸式漫游
    6.7 用户权限设置
    6.8 监控预警设置
    6.9 数据导入及数据分析
    6.10 邮箱预警提醒
    6.11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BIM+GIS的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BIM+GIS研究现状
        1.2.2 设施设备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BIM和 GIS的平台与基础理论
    2.1 技术简介
    2.2 依据BIM建模的必要性
        2.2.1 BIM建模的优势
        2.2.2 BIM不同三维建模平台的对比
        2.2.3 BIM平台的选择
    2.3 三维GIS理论
    2.4 BIM技术和GIS技术融合理论
        2.4.1 融合理论简述
        2.4.2 融合方式
        2.4.3 BIM模型和GIS融合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 Revit的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系统模型构建
    3.1 Revit概述
        3.1.1 图元分类
        3.1.2 Revit“族”
        3.1.3 Revit的应用特点
    3.2 BIM技术在地铁隧道中应用框架
    3.3 地铁隧道及设施设备研究
        3.3.1 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系统方式研究
        3.3.2 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3.3.3 模型构建路线
    3.4 地铁隧道设施构件参数化建模
        3.4.1 箱型族设备模型的参数化建模
        3.4.2 管线类设备模型参数化建模
        3.4.3 专用运转设备的建模
        3.4.4 附件设备的建立
        3.4.5 图纸管理
        3.4.6 地铁隧道设施设备模型展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GIS平台选择及二次开发
    4.1 GIS三维平台
        4.1.1 Arc Globe和Arc Scene
        4.1.2 Skyline三维平台
        4.1.3 Google Earth
        4.1.4 Super Map
    4.2 GIS平台的选择
    4.3 属性数据的转换
    4.4 几何图形和坐标投影转换
    4.5 基于Super Map二次开发平台研究
        4.5.1 系统开发原则
        4.5.2 系统平台的开发和框架
        4.5.3 需求分析
    4.6 系统的主界面及功能模块介绍
        4.6.1 系统主界面
        4.6.2 功能模块介绍
    4.7 本章小结
5 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和分析应用
    5.1 模型管理展示
        5.1.1 可视化设备管理
        5.1.2 场景漫游
        5.1.3 设备査询功能
        5.1.4 设备显示管理
    5.2 平台功能的具体应用
        5.2.1 系统用户管理
        5.2.2 设备运行监控
        5.2.3 设备的日常养护管理
        5.2.4 创建巡检计划
        5.2.5 上下行管理
        5.2.6 设备预警分析
        5.2.7 资料整理功能
    5.3 地铁设施平台运维管理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BIM的研究现状
        1.2.2 BIM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的应用现状
        1.2.3 IFC标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参数化建模
    2.1 Revit参数化建模介绍
    2.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2.2.1 开发环境
        2.2.2 开发方式
    2.3 基于Revit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参数化建模
        2.3.1 边坡锚杆建模
        2.3.2 边坡独立锚墩建模
        2.3.3 边坡锚索肋板墙建模
        2.3.4 边坡挂网喷锚防护网建模
        2.3.5 隧道衬砌建模
        2.3.6 隧道仰拱和仰拱填充建模
        2.3.7 边坡隧道洞口段监测传感器建模
        2.3.8 边坡地质体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隧道洞口段的动态施工信息管理
    3.1 BIM设计与信息
        3.1.1 BIM设计与信息的意义
        3.1.2 基于BIM的设计与信息数据管理
        3.1.3 基于BIM的设计与信息数据查询
    3.2 BIM施工进度与信息
        3.2.1 BIM施工进度控制意义
        3.2.2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数据管理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信息查询
    3.3 BIM监测数据管理
        3.3.1 基于BIM的监控量测意义
        3.3.2 基于BIM的监测数据表格查询
        3.3.3 基于BIM的监测数据图表查询
    3.4 BIM动态设计与信息
        3.4.1 BIM动态设计意义
        3.4.2 基于BIM的动态设计数据管理
        3.4.3 基于BIM的动态设计信息查询
    3.5 小结
4 基于IFC标准的边坡信息模型研究
    4.1 IFC标准的定义和体系结构
    4.2 IFC标准边坡领域扩展方法研究
        4.2.1 IFC标准实体拓展思路
        4.2.2 IFC标准属性集拓展思路
    4.3 基于IFC标准的边坡结构数据体系
        4.3.1 基于IFC的边坡空间结构表达
        4.3.2 基于IFC的边坡物理元素表达
        4.3.3 基于IFC的边坡参数信息表达
    4.4 基于IFC标准的边坡监测数据管理
        4.4.1 基于IFC的边坡监测信息表达
        4.4.2 基于IFC的边坡监测数据读写实现
    4.5 基于CS-RF算法监测信息时间序列预警的IFC读写
        4.5.1 CS-RF算法的实现
        4.5.2 边坡监测数据时间序列预测
        4.5.3 预警数据IFC读写
    4.6 小结
5 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信息系统二次开发
    5.1 系统方案设计
        5.1.1 系统开发流程
        5.1.2 系统需求分析
        5.1.3 总体功能框架
        5.1.4 开发平台选择
    5.2 程序实现及工程应用
        5.2.1 工程简介
        5.2.2 功能菜单
        5.2.3 BIM参数化建模模块
        5.2.4 BIM动态施工信息管理模块
        5.2.5 IFC标准信息拓展模块
    5.3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Revit实现木屋结构的参数化建模及数据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CAD/CAM技术的发展
        1.1.2 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CAD/CAM研究现状
        1.2.2 建筑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1.2.3 基于BIM的参数化研究现状
    1.3 平台选取——Revit
        1.3.1 常用BIM软件性能比较研究
        1.3.2 Revit建筑设计基础
        1.3.3 Dynamo可视化编程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第2章 Revit参数化建模
    2.1 建模方案
        2.1.1 叠层墙法
        2.1.2 切割法
    2.2 木屋建模
        2.2.1 木屋结构分析
        2.2.2 木屋整体模型
        2.2.3 墙面模型修改
        2.2.4 楼板模型修改
        2.2.5 屋顶模型修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数据提取
    3.1 参数获取方法
    3.2 数据提取
        3.2.1 墙面数据提取
        3.2.2 获取槽位置数据
        3.2.3 获取孔位置数据
        3.2.4 获取头尾倾角
        3.2.5 数据整理
        3.2.6 屋顶与墙面数据提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AM加工
    4.1 机床介绍
        4.1.1 硬件介绍
        4.1.2 软件介绍
    4.2 数据转换实例
        4.2.1 加工中心输入数据格式
        4.2.2 数据转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统一数据定义的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研究现状
        1.3.2 集成式元器件库构建研究现状
        1.3.3 UGNX二次开发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章节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目标
    2.3 系统流程
    2.4 系统整体框架
    2.5 系统数据流程
        2.5.1 系统总体数据流程
        2.5.2 集成式三维元器件库管理的数据流程
        2.5.3 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的数据流程
    2.6 系统功能模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成式三维元器件库的设计
    3.1 集成式库管理的设计思想
    3.2 集成式库管理的内容
    3.3 集成式库的架构与共享模式的设计
        3.3.1 集成式库的架构体系
        3.3.2 集成式库的共享模式
    3.4 集成式库的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的选型
        3.4.2 数据库概念模型的设计
        3.4.3 数据库逻辑模型的设计
        3.4.4 数据库物理模型的设计
    3.5 模型分类及编码方式的设计
        3.5.1 特殊字符转义的设计
        3.5.2 模型分类的设计
        3.5.3 模型编码方式的设计
    3.6 集成式库管理的设计
        3.6.1 库文件管理的设计
        3.6.2 元器件分类树管理的设计
        3.6.3 通用工序(工步)管理的设计
        3.6.4 元器件数据查询的设计
        3.6.5 角色权限管理的设计
    3.7 元器件快速建模的关键技术
        3.7.1 元器件快速建模的思想
        3.7.2 本体模型库的建立
        3.7.3 引脚模型库的建立
        3.7.4 参数化模型实例技术
        3.7.5 装配定位坐标的求解
        3.7.6 输出零件模型关键代码
    3.8 批量截取元器件缩略图算法研究
        3.8.1 缩放因子的计算
        3.8.2 模型姿态的设置
        3.8.3 截图定位坐标的计算
        3.8.4 截取缩略图关键函数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关键技术
    4.1 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的思想
    4.2 PCBA装配信息的解析
        4.2.1 Emn文件的解析
        4.2.2 Emp文件的解析
        4.2.3 BOM文件的解析
    4.3 PCB板生成算法研究
        4.3.2 直线生成算法
        4.3.3 圆弧生成算法
        4.3.4 圆生成算法
        4.3.5 位号刻写关键技术
        4.3.6 PCB板生成算法效果实例
    4.4 装配定位坐标的计算
    4.5 PCBA的装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库与PCBA三维模型构建的实现
    5.1 概述
    5.2 集成式三维元器件库的实现
        5.2.1 集成库主界面
        5.2.2 元器件三维模型库管理的实现
        5.2.3 封装库管理的实现
        5.2.4 结构与仿真属性管理的实现
        5.2.5 工序(工步)库管理的实现
        5.2.6 元器件快速建模的实现
        5.2.7 批量截取元器件缩略图的实现
    5.3 PCBA三维模型构建的实现案例
        5.3.1 案例描述
        5.3.2 程序流程
        5.3.3 输入源文件
        5.3.4 设置元器件过滤
        5.3.5 BOM表与元器件库的检测
        5.3.6 PCBA自动装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与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全生命周期能耗理论
    2.2 知识图谱理论
    2.3 建设项目管理领域的多目标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3.1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于知识图谱的节能影响因素识别
    3.3 影响因素和测量指标的界定
    3.4 建设项目节能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建设项目节能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的方法
    4.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4.3 数据分析和处理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5 假设检验和关键路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建设项目节能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
    5.1 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5.2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成
    5.3 基于BIM的建筑能耗和采光模拟
    5.4 基于NSGA-II算法的建筑性能多目标优化
    5.5 基于神经网络的项目成本预测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案例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建筑能耗和采光性能优化与分析
    6.3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成本预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信息模型
        1.3.2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与方法
        1.3.3 铁路BIM技术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
    2.1 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
        2.1.1 高铁接触网概述
        2.1.2 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
    2.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
        2.2.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的内涵
        2.2.2 高铁接触网信息分类
        2.2.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
    2.3 基于IFC标准的高铁接触网BIM数据模型
        2.3.1 IFC标准基本框架
        2.3.2 IFC标准的扩展方式
        2.3.3 基于IFC标准的高铁接触网BIM数据模型
    2.4 高铁接触网BIM数据的存储管理
        2.4.1 结构化IFC数据存储
        2.4.2 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2.4.3 基于增量存储的BIM数据版本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协同设计方法
    3.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协同设计的概念模型
    3.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参数化建模技术
        3.2.1 BIM模型构件参数化建模与管理
        3.2.2 参数化装配
        3.2.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设计审核
    3.3 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工作机制
        3.3.1 高铁接触网专业内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3.3.2 高铁接触网专业间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3.3.3 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
    4.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管理总体框架
    4.2 高铁接触网施工工作结构分解
        4.2.1 进度、成本与质量WBS分解
        4.2.2 施工WBS编码
    4.3 高铁接触网施工BIM模型自动生成
        4.3.1 表面模型的自动生成
        4.3.2 BIM模型与施工信息集成
    4.4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管理技术
        4.4.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管理
        4.4.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成本管理
        4.4.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腕臂预装配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智能运维的高铁接触网BIM数字化交付
    5.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信息模型
        5.1.1 高铁接触网运维管理业务分析
        5.1.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信息模型基本结构
        5.1.3 高铁接触网BIM交付信息的数据格式
        5.1.4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工作流程
    5.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运维管理工作流程
        5.2.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检测检修管理
        5.2.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应急管理
    5.3 本章小结
6 高铁接触网BIM施工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
    6.1 高铁接触网BIM施工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6.1.1 逻辑架构
        6.1.2 物理架构
        6.1.3 功能设计
        6.1.4 安全架构
    6.2 高铁接触网BIM施工管理平台应用验证
        6.2.1 工程概况
        6.2.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管理应用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总体解决方案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制图理论与方法
    2.1 协同制图概念
        2.1.1 协同制图的CSCW起源
        2.1.2 协同制图相关概念
    2.2 协同制图模型与方法
        2.2.1 长事务模型
        2.2.2 长事务并发控制方法
    2.3 地图制图协同工作机制
        2.3.1 工作组机制
        2.3.2 基于任务划分的协同制图工作流
    2.4 基于MELT的空间数据库更新机制
        2.4.1 基于C/S架构的协同制图数据库更新
        2.4.2 基于B/S架构的协同制图数据库更新
    2.5 协同制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5.1 基于空间数据的协同制图事务效率问题
        2.5.2 协同制图长事务并发处理复杂度问题
        2.5.3 协同制图地图同步显示问题
        2.5.4 传统GIS长事务核心问题
        2.5.5 研究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LT模型构建
    3.1 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及变化的MET存储模型
        3.1.1 虚拟内存的MET存储模型
        3.1.2 普通内存的MET存储模型
        3.1.3 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备份与变化的MET模型
    3.2 地图文档模型定义
        3.2.1 基于虚拟内存的地图文档模型变量定义
        3.2.2 文档状态信息在虚拟内存中统一存储
        3.2.3 地图文档中MET三元组模型
        3.2.4 基于地图文档的MELT模型
    3.3 OLE对象的编辑事务支持
    3.4 基于MELT模型的I/O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LT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4.1 协同制图事务组织与调度技术
    4.2 协同制图长事务并发处理技术
        4.2.1 协同制图MET串行化协议
        4.2.2 相交事务并发处理方法
        4.2.3 协同制图中自动事务与用户长事务
    4.3 基于MELT的GRCP自动处理方法
        4.3.1 几种典型的GRCP问题
        4.3.2 GRCP模型及其扩展
        4.3.3 几种典型GRCP方法
        4.3.4 其他GRCP技术体制设计
    4.4 协同制图多客户端同步显示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ELT的协同制图实验
    5.1 集中式协同制图实验平台的构建
    5.2 基于MELT的地图文档多源数据集成
    5.3 地图要素编辑
        5.3.1 地图要素编辑功能划分
        5.3.2 地图编辑处理功能模块架构
        5.3.3 地图要素编辑处理的工作流程
        5.3.4 地图要素编辑测试
    5.4 GRCP的地图编辑
        5.4.1 GRCP的地图编辑功能
        5.4.2 GRCP测试
    5.5 基于地图文档的MELT模型实验
        5.5.1 基于MELT模型的事务管理能力测试
        5.5.2 面向协同制图的MELT并发处理实验
        5.5.3 基于协同制图工作组的多客户端地图同步显示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展望
        6.3.1 应用前景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基于BIM和WEB在隧道动态施工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BIM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现状
        1.3.3 Web技术在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标准与技术介绍
    2.1 隧道动态施工信息化监测
        2.1.1 工程数据信息化
        2.1.2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
    2.2 BIM概述
        2.2.1 BIM起源
        2.2.2 BIM特点
        2.2.3 BIM标准
    2.3 WEB技术
        2.3.1 服务器共享
        2.3.2 基于WebGL的3D模型WEB显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BIM模型的建立及其WEB显示
    3.1 BIM隧道模型建模思路
        3.1.1 选择BIM软件
        3.1.2 隧道BIM模型建立流程
    3.2 隧道BIM模型的建立
        3.2.1 族的类型及属性
        3.2.2 参数化族库的建立
        3.2.3 参数化族构件的整合
    3.3 隧道BIM模型的WEB显示
        3.3.1 BIM模型WEB显示的意义
        3.3.2 浏览器端3D模型的显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施工信息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1.1 系统开发要求
        4.1.2 系统开发流程
    4.2 系统的构建
        4.2.1 基于B/S结构
        4.2.2 MySQL数据库
        4.2.3 PHP访问MySQL数据库
    4.3 系统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4.3.1 数据传输
        4.3.2 数据采集
        4.3.3 数据显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在乐童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隧道BIM模型的建立
        5.2.1 隧道参数化构件模型
        5.2.2 隧道整体模型的拼装
    5.3 隧道BIM模型Web端的信息集成
    5.4 隧道施工信息监测系统的应用
        5.4.1 监测仪器布置
        5.4.2 监测时程曲线
        5.4.3 监测数据报表
        5.4.4 监测数据预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基于自动化服务器的参数化方法实现自定义符号的绘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D]. 张礼祺.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BIM+GIS的地铁隧道设施设备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D]. 郑子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D]. 高建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基于Revit实现木屋结构的参数化建模及数据提取[D]. 邱营.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统一数据定义的PCBA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D]. 谢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7]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节能驱动机制与多目标优化策略研究[D]. 赵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D]. 孟飞.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1)
  • [9]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D]. 何列松.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10]基于BIM和WEB在隧道动态施工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D]. 陈艳亭.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基于自动化服务器实现自定义符号绘制的参数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