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基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

亚甲基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

一、亚甲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曹雨[1](2021)在《离子液体中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纤维素基吸附剂是一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吸附材料,但天然纤维素结晶度高,存在大量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因此纤维素难以溶解,化学反应可及度低,难以得到改性均匀的产品。离子液体作为一种高效绿色溶剂,在溶解纤维素方面有极大优势,为制备新型功能纤维素材料提供了途径。本论文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为溶剂,均相合成了含有不同官能团的改性纤维素材料,并应用于染料吸附,研究了不同材料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获得高吸附容量的吸附剂,在纤维素分子上引入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制备了阳离子改性纤维素。首先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溶解微晶纤维素,得到澄清透明纤维素溶液。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将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到纤维素分子链上。探究引发剂用量,阳离子单体用量,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和阳离子含量的影响,表征其结构和性能,并应用于染料酸性蓝40(AB40)的吸附。结果表明制得样品的接枝率最高32.36%,阳离子含量为25.15%。纤维素溶解再生后会导致结晶度下降,晶型从纤维素Ⅰ型变为纤维素Ⅱ型。相分离法使得溶剂交换,再生纤维素内部呈现气凝胶三维多孔结构,中性,无盐条件适合AB 40的吸附,酸、碱和Na2SO4会降低染料的吸附率,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阳离子含量为25.15%的阳离子改性纤维素最大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1052.29 mg·g-1,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吸附剂与染料的结合属于化学吸附,静电引力是主要作用力。用2 mol·L-1NaOH溶液中作为解吸溶液,28 h可达到脱附平衡,经脱附—吸附循环3次后可以保持59.71%的初始吸附容量。(2)为了提高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纤维素分子上引入端氨基超支化物制备了端氨基超支化物改性纤维素。以丙烯酸乙酯和二乙烯三胺为反应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超支化物。在纤维素溶液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完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端氨基超支化物与支链上的环氧基开环反应,得到端氨基超支化物改性纤维素。红外光谱表征了改性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证明目标产物的生成。改性纤维素呈现气凝胶结构,结晶度下降,晶型从纤维素Ⅰ型变为纤维素Ⅱ型。吸附实验表明,改性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吸附阴离子染料AB 40的能力,吸附适宜pH值为3,无盐。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吸附剂与染料的结合属于化学吸附,静电引力是主要作用力。用pH值为12的NaOH溶液可实现染料脱附,24 h可达到脱附平衡,浓度梯度为脱附驱动力,24 h可达到脱附平衡,吸附剂循环使用5次后,吸附容量仍可保持初始容量的61.14%。(3)为了提高吸附剂的适用范围,纤维素分子上引入L-赖氨酸制备了两性纤维素。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接枝桥梁,在纤维素溶液中均相制备得到L-赖氨酸改性纤维素。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测定产物的官能团特征,证明目标产物的成功合成。改性纤维素内部呈现气凝胶三维多孔结构,结晶度下降,晶型从纤维素Ⅰ型变为纤维素Ⅱ型。L-赖氨酸的引入赋予纤维素基材料pH可控性,从而赋予其携带不同电荷的能力。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CGL2.0可在酸性溶液中除去阴离子染料活性红2,适宜条件pH值为3,吸附过程属于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CGL2.0对活性红2理论单分子层吸附容量可达1210.65 mg·g-1;吸附剂CGL2.0在碱性溶液中除去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溶液pH值为11,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定位吸附,静电引力是主要吸附作用力,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亚甲基蓝的理论单分子层吸附容量在1077.91 mg·g-1。用pH值为12的NaOH溶液和pH值为2的盐酸分别完成活性红2和亚甲基蓝的脱附,90 min可达到脱附平衡,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活性红2吸附能力保持87.63%,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保持93.00%,两性纤维素利用静电引力完成吸附过程,也利用静电斥力完成脱附过程,相比于浓度差驱动,静电斥力在脱附过程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更快的脱附速率和更显着的脱附能力。

卢青子[2](2021)在《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防灭火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主要的化石能源,2020年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保障能源安全”列为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煤矿火灾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其防治技术研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被列为鼓励类产业。在煤矿内因火灾中,60%以上是由煤自燃引起的。常用的防治煤自燃方法中,凝胶防治煤自燃优势明显。但现有的矿用防灭火凝胶普遍存在强度低、保水时间短且失水后便失效的问题。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井下防灭火的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其环保性好、强度较大、外表面拥有能阻燃的弹性固体膜、保水性能好,失水后依旧能防治煤自燃。该复合凝胶制备原理为:先利用海藻酸钠、聚丙烯酸钠、气化炉渣制备黏稠的混合浆体,然后利用氯化钙诱导混合浆体表面凝胶化形成弹性固体膜。结合现场实际,通过保水性实验筛选出水的pH=6时、水的pH=7.5(普通自来水)时、水的pH=9时的最佳配方。当氯化钙溶液与气化炉渣等物质混合浆体质量比为1:2时,复合凝胶保水性最好。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雾化喷洒氯化钙溶液制备复合凝胶是可行的,为减少氯化钙溶液的浪费提供了新思路。该复合凝胶可用于防治采空区煤自燃、灭火、堵漏风通道。程序升温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凝胶可抑制煤自燃,其抑制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根据水pH=6时、水pH=7.5时、水pH=9时的最佳配方制备的复合凝胶。同步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30℃-300℃范围内,复合凝胶总体不会释放热量促进煤自燃,相反复合凝胶受热分解吸收热量,抑制煤自燃。复合凝胶热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根据水pH=9时、水pH=7.5时、水pH=6时的最佳配方制备的复合凝胶。堵漏性能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水pH=9时的最佳配方制备的复合凝胶堵漏性能最佳;根据水pH=6时的最佳配方制备的复合凝胶堵漏性能较差;根据水pH=7.5时的最佳配方制备的复合凝胶堵漏性能介于二者之间。灭火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下的该复合凝胶均能使燃烧的煤在200秒内快速降温至100℃以下,随后隔氧窒熄。对比防灭火用的凝胶泡沫、市场购买高分子凝胶、水玻璃/泥浆复合凝胶,研制的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各项性能优异,优势明显。综合分析,用于覆盖在采空区遗煤上的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推荐优先使用用水pH为6时的最佳配方制备。用于封堵漏风通道以及灭明火的复合凝胶推荐使用用水pH为9时的最佳配方制备。

王双虎[3](2021)在《氢动力微马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也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因。脑缺血时脑细胞得不到氧及营养物质的及时供应会引起炎症反应,其主要的原因是产生过剩的氧自由基,从而激活炎症细胞因子。反过来炎症因子也会促进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使细胞结构明显破坏,造成损伤级联反应。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从寻找可以清除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药物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微纳米马达能够将化学或外部能量转换成机械运动以完成复杂任务,由于其主动运动能力、货物运输和有效穿透能力,微纳米马达在各种生物医学应用中表现出优异的潜力。同时近年研究发现氢气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有前途的治疗策略,氢分子可以特异性清除细胞毒性高的活性氧,包括·OH和ONOO-而且还能保存正常信号所需的其他活性氧,非常有利于抗氧化和抗炎。本研究通过用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PLGA层不对称地涂覆Mg球来制造氢动力微马达(HPMs)。HPMs通过与水反应从局部产生的氢气,不仅作为运动的推进剂,而且作为清除活性氧和炎症的活性成分。借助脑立体定位仪将HPMs精确注射入MCAO大鼠的侧脑室,在体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第一章:HPMs的制备及其运动相关研究通过旋涂的方法成功制备具有不对称结构的HPMs球形结构,SEM和EDX结果显示在微马达内部观察到了来自Mg球的镁的元素分布和来自PLGA壳的碳和氧的分布,证明了 Janus结构的成功形成。由于产生的氢气不断分离,微马达在人工脑脊液和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速度高达51.1 μms-1 和61.12 μm s-1。第二章:HPMs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治疗的研究通过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细胞活力实验和溶血实验得出SiO2@PLGA和HPMs、以及Mg球均不具有细胞毒性。同时通过检测DCFH-DA含量和Cellrox染色可以得出Mg球和HPMs具有清除ROS的能力。最后通过qPCR和ELISA方法得出Mg球和HPMs可以减轻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mRNA水平和含量。第三章:HPMs精准治疗大鼠MCAO的应用研究通过建立大鼠MCAO模型,借助脑立体定位仪将HPMs精确地注入其侧脑室。通过清除ROS和其引起的炎症,MCAO大鼠的梗死体积显着减少,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提高,副作用最小,证明了 HPMs在抗缺血性卒中方面的有效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研制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清除活性氧能力的高性能医用高分子材料,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或其他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生物可降解微马达因其体积小、功能多、用途广,为微创治疗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赵静丽[4](2020)在《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壳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作为废弃物而丢掉,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残留的蛋清等物质易产生微生物,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造成蛋壳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蛋壳可应用于医药、化工以及营养强化等多种领域,而对蛋壳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了现在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为了实现蛋壳的资源化利用,以蛋壳为原料,采用固定化细胞发酵技术为基础,探究了不同包埋载体的理化指标及对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包埋载体,同时通过结构表征探究了发酵液中的蛋壳粉对固定化细胞机械强度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摇瓶发酵的工艺条件,并以摇瓶发酵的工艺条件为基础进行5 L发酵罐的扩大培养,初步摸索了在发酵罐中制备蛋壳源乳酸钙的参数设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 研究了海藻酸钠(SA)、海藻酸钠-聚乙烯醇(SA-PVA)和海藻酸钠-活性炭(SA-C)三种包埋载体对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影响。考察并比较了不同包埋载体的机械强度、传质系数、包埋率、产乳酸钙性能以及重复使用稳定性等指标,确定其最适包埋载体,并对最适包埋载体的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C载体为最适的包埋载体,其乳酸钙产量最高达到101.02±1.83 g/L,且在重复发酵18次后仍保持高产率,在重复发酵10次时有缩短发酵周期的趋势。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SA-C包埋载体在重复发酵18次后其内部仍聚集了许多菌体细胞,且内部构造强度仍然很好,维持着高密度细胞发酵,这可能是其在重复发酵10次后有缩短发酵周期趋势的主要原因。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的操作稳定性、温度、p H及储存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都有明显的提高。2. 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探究了SA-C固定化细胞的性能,并测定溶胀率、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能谱(EDS)探究发酵液中的蛋壳粉对固定化细胞机械强度稳定性的影响。TGA的结果显示,活性炭的加入改善了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溶胀率的结果显示,发酵液中蛋壳粉的存在有效的防止了固定化细胞吸水溶胀的现象,溶胀率过高,易导致固定化细胞的机械强度变弱。此外,XRD和EDS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发酵液中蛋壳粉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提供钙离子(Ca2+),以维持固定化细胞的机械稳定性。3. 以筛选出来的最适包埋载体海藻酸钠-活性炭对蒙氏肠球菌细胞进行包埋,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其生产蛋壳源乳酸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响应面实验结果得出其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活性炭浓度为1%,蛋壳粉含量为11 g,接种量为1.6%,且各因素对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的影响依次为:蛋壳粉>接种量>海藻酸钠>活性炭。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的乳酸钙的产量达到105.52±1.07 g/L。4. 以摇瓶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基础进行了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制备蛋壳源乳酸钙的5 L发酵罐的扩大培养,通过探究通气速率、搅拌转速、蛋壳粉含量、接种量及初始葡萄糖浓度等参数对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最适的发酵罐的参数设置为通气速率1.2 v v-1m-1,搅拌转速为180 rpm,蛋壳粉含量为6%,接种量为4%及初始葡萄糖浓度为80 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乳酸钙产量达到98.38±2.12 g/L,与同一发酵条件下的游离细胞发酵(乳酸钙g/L h:1.32)相比,固定化细胞发酵(乳酸钙g/L h:1.46)的乳酸钙产率较高。

毛正鑫[5](2020)在《基于糠醛渣的吸水/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糠醛渣,是一种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资源的工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合理地利用。本课题的研究则是基于糠醛渣,采用微波辅助氢氧化钠溶液提取糠醛渣纤维素,并分离得到糠醛渣木质素;以糠醛渣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接枝法成功制备了糠醛渣纤维素吸水树脂;以糠醛渣木质素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通过红外光谱仪(FI-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糠醛渣纤维素吸水树脂和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分别对糠醛渣纤维素吸水树脂的吸水(液)性能和糠醛渣木质素微球对水中六价铬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分离得到糠醛渣纤维素及木质素。已有报道中,较多的是直接针对于糠醛渣进行改性处理,本课题欲将糠醛渣中的有效成分分离,使其功能性得到更好的展现。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实验得到提取纤维素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为1:20g/m L、搅拌速度为400r/min、碱液浓度为11%、反应时间为43min、反应温度为66℃。通过FT-IR、SEM、XRD对其进行表征,糠醛渣纤维素整体表现出无规则螺旋状,糠醛渣木质素呈现出棍棒状结构。糠醛渣纤维素的组成为纤维素85.4%、木质素9.83%、无机盐4.77%,糠醛渣纤维素的含量与提取条件的关系可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表示Y=84.25+1.59A+0.94B+2.43C-0.22AB+0.61AC+1.3BC-3.75A2-3.21B2-2.36C2(A,碱液浓度/%;B,时间/min;C,温度/℃);糠醛渣木质素的组成为木质素58.3%、纤维素24.7%、无机盐17.0%。第二步,制备得到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已有较多学者使用生物质资源作原料制备吸水树脂,本课题中欲使用生物质废弃资源当作原料,变废为宝。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复合单体(mAA:mAM=2:1)用量9.00g、反应温度为62℃、AA中和度65%、引发剂用量2.20g、交联剂用量为0.07g和油水体积比1.3:1。制备得到的吸水树脂对去离子水、自来水和人工尿液的吸水(液)倍率分别为179g/g、40.5g/g和18.3g/g。通过FT-IR、SEM、XRD对其进行表征,接枝了AA和AM的吸水树脂与糠醛渣纤维素的形貌没有明显差异,仍然呈现无规则形状,晶形变化不明显。第三步,制备得到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当下六价铬的吸附研究技术较为成熟,本课题欲制备出一种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微球材料,提高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案得到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木质素用量0.60g,PEI用量2.25g,EPI用量2.25mL,SDBS用量0.075g,温度56℃,油水体积比4.5:1。通过FT-IR、SEM、XRD和激光粒度仪对其进行表征,微球表面有少量孔洞和纤维状结构,平均粒径为135μm,均匀性为0.290,粒径分布较均匀,接枝了PEI的木质素形貌发生显着变化,由棍棒状变为球形,结晶度也大幅降低。第四步,对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得到微球对水中Cr(VI)吸附的最佳条件为Cr(VI)初始浓度为140mg/L,pH=5,吸附剂用量为20mg,55℃条件下吸附120min,吸附量达到最大为263mg/g。通过探讨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吸附模型,发现微球对Cr(VI)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且二级动力学模型比较适用于描述其吸附行为。微球对Cr(VI)的吸附为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

高博[6](2019)在《多巴胺氧化自聚合反应及其改性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多巴胺(DA)是一种典型的含儿茶酚的单体,具有多功能性,在碱性环境或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自聚合反应,生成聚多巴胺(PDA)。通过控制反应条件,DA可在多种材料表面沉积成PDA涂层,也可以氧化-自组装成PDA微球(PDA Ps)。海藻酸钠(ALG)等天然阴离子多糖水凝胶很难实现高载药能力,因为凝胶网络吸附药物的能力很弱。采用传统离子交联的水凝胶易在生理盐水中快速溶胀而导致药物的暴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引发条件对DA氧化自聚合反应及其产物成球性能的影响,利用DA/PDA组分对海藻酸钠进行改性,优化成胶与药物吸附性能。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多巴胺的氧化自聚合反应及其微球产物的制备我们系统地比较了氨水(碱性)与高碘酸钠(酸性)引发条件下,多巴胺氧化反应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高碘酸钠引发体系中,反应介质、单体与引发剂的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氧化产物组成及其自组装过程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纳米激光粒度仪(DLS)表征产物的化学组成与显微形貌,并基于此对氧化自聚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合理推测。载药和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DA Ps对加替沙星(GFLX)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低浓度PDA Ps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为其在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2、多巴胺/聚多巴胺改性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对GFLX的体外释放研究在本论文中,用物理共混和化学共聚的方法制备多巴胺改性的藻酸钠水凝胶:(1)预先制备形貌均一的PDA Ps并分散到海藻酸钠溶液中,通过Ca2+交联,制备了一种PDA颗粒嵌入式水凝胶(ALG-PDA)。(2)氨水溶液(AS)或高碘酸钠(SP)用于引发ALG溶液中的DA反应,再进一步通过Ca2+交联,分别制得掺入DA/PDA组分的ALG-DA-AS和ALG-DA-SP两种水凝胶。通过UV-Vis、SEM、1H NMR和FT-IR来表征掺入的DA/PDA组分在水凝胶中的化学组成与显微形貌。通过流变学测试,可以确定ALG-DA-SP水凝胶的溶胶-凝胶转变时间。在以加替沙星(GFLX)作为模型药物的载药和体外释放实验中,三种改性水凝胶与普通ALG水凝胶相比,均具有更高的载药能力和更慢的释放速度。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ALG、ALG-DA-AS和ALG-DA-SP三组水凝胶均具有相对较低的细胞毒性。溶胀实验表明,ALG-DA-SP水凝胶由于其共价交联结构,在生理盐水中浸泡72 h仍能保持完整的结构。本论文系统地表征了DA/PDA组份在凝胶网络中的存在形式,并阐述了其对凝胶形成与结构稳定性、药物吸附性能的影响。这为我们开发用于医疗和制药应用的原位形成水凝胶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车丽君[7](2019)在《镧改性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除磷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磷是生物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含磷物质进入湖泊、水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平衡。因此,减少和控制水体中的磷酸盐浓度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在常用的废水除磷工艺中,吸附法除磷具有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选择性好且可再生利用等优点而被证明是更有前景的除磷方法。然而,天然吸附剂存在吸附吸附效果不稳定和能力偏低的问题。因此,研究出吸附效率高、吸附选择性好的吸附剂尤为重要。本文以低浓度含磷废水作为处理对象,制备出了镧(La)改性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吸附实验研究。本文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镧改性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Fe3O4@C@CS-La。并通过改变CS与Fe3O4@C质量比、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的投加体积分数和La3+浓度来实现Fe3O4@C@CS-La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化,优化结果表明,CS与Fe3O4@C质量比为1:2、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投加体积分数为1.67%、La3+浓度为0.15mol/L时制备的Fe3O4@C@CS-La磁性复合材料能取得76.61%的磷酸盐去除率。表征结果显示,在Fe3O4@C@CS的表面成功地负载了镧。并且所制备的Fe3O4@C、Fe3O4@C@CS和Fe3O4@C@CS-La均是纳米级介孔微球,并拥有良好的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47.04emu/g,37.56emu/g和33.79emu/g)和较高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65.78m2/g、75.11m2/g和77.25m2/g)。单因素实验显示,Fe3O4@C@CS-La磁性复合材料在反应时间为150min、pH=4.5和投加量为0.1g/L时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8.99%。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在溶液初始pH为4.5,温度分别为288K、298K、308K、318K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8.36mg/g、61.60mg/g、63.65mg/g、67.78mg/g,且吸附是自发、吸热的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此外,溶液中一定浓度的Cl-、SO42-、NO3-、Ca2+和Mg2+离子有利于磷酸盐吸附在Fe3O4@C@CS-La磁性复合材料表面,而HCO3-的存在会对Fe3O4@C@CS-La的磷酸盐吸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最后,通过解吸实验对Fe3O4@C@CS-La的重复使用性进行评估。解吸结果表明吸附磷酸盐后的Fe3O4@C@CS-La可通过3mol/L的NaOH溶液实现吸附的解吸和再生,5次连续吸附-解吸实验后,Fe3O4@C@CS-La仍具有较高的磷酸盐吸去除率。Zeta电位、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测试结果证实了磷酸盐在Fe3O4@C@CS-La磁性复合材料表面的吸附机制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和配体交换作用。

徐亦驰[8](2019)在《功能性水凝胶为基础的生物活性微球构建及取向性诱导材料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电喷雾技术用以构建包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海藻酸钠-明胶(Alg-Gel)水凝胶微球,并将这种生物活性细胞微球植入3D打印聚己内酯(PCL)支架中增殖和分化,形成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的组织工程软骨结构生物支架。同时,利用人肌腱干/祖细胞(hTSPCs)和I型胶原(COLI)与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IOPs)混合在磁场中诱导生物各向异性COL I-IOPs-hTSPCs水凝胶,促进干细胞增殖和成肌腱方向分化潜能,以期将成果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重要组织器官损伤的早期修复。方法:首先优化电喷雾技术以生物制造海藻酸钠-明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g-Gel-hBMSCs)水凝胶微球,从对微球的多分散性、生产效率和尺寸圆度的分析比较来确定生物制造的标准化流程。利用BioCAD和3D打印机设计制作并打印出特制三维结构PCL支架。实验分组为:海藻酸钠-干细胞水凝胶微球2D孔板培养组(Alg-hBMSCs+2D),海藻酸钠-明胶-干细胞水凝胶微球2D孔板培养组(Alg-Gel-hBMSCs+2D),海藻酸钠-明胶-干细胞水凝胶微球3D打印PCL支架培养组(Alg-Gel-hBMSCs+PCL+2D)和海藻酸钠-明胶-干细胞水凝胶微球3D生物反应器培养组(Alg-Gel-hBMSCs+3D)。分别进行干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的检测以及实验末点的支架力学强度分析。同时,使用肌腱组织中最为丰富的COLI包埋hTSPCs,混合IOPs在磁场中诱导产生生物各向异性,IOPs首先被均一线性排列。实验分组为:单纯I型胶原混合干细胞组(COL I-hTSPCs),I型胶原混合入干细胞及无规则排列(Random)IOPs组(COL I-R/IOPs-hTSPCs)和诱导出生物各向异性的均一线性排列(Aligned)IOPs组(COL I-A/IOPs-hTSPCs)组。分别分析各时间点的水凝胶收缩情况,干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IOPs和hTSPCs在水凝胶中的各向异性随着实验进展的改变和对比,细胞形态的比较以及共48个成肌腱方向相关基因和谱系/交联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制定出最优化电喷雾技术标准化流程,即10×106/mlhBMSCs包埋在1.5%w:v海藻酸钠-0.5%w:v B型明胶微球中,在8kV/0.6bar的电压/气压值下使用内径为0.150mm的喷射针头(30G)和3%w:v的CaCl2固化液,制造出完整的、稳定的,具有较窄的尺寸范围分布和良好球体形状的水凝胶微球。与单纯海藻酸钠-干细胞微球相比,海藻酸钠-明胶-干细胞微球更能有效提高接种后hBMSCs的活性和增殖能力(p<0.05)。Alg-Gel-hBMSCs水凝胶微球在3D打印PCL支架中和在3D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增殖情况更加优于上述两组2D孔板中培养(p<0.05)。与此相似,DNA含量、GAG含量和GAG/DNA比值,以及II型胶原(COL Ⅱ)基因和聚蛋白多糖(ACAN)基因的表达,Alg-Gel-hBMSCs+PCL+2D组和Alg-Gel-hBMSCs+3D组也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这两组的COLI基因的表达虽然随着实验进展也在不断上调,但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2D孔板培养组(p<0.05)。生物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剥离后悬浮生长的COLI水凝胶收缩情况非常严重,其在第一天体积缩小量可达80%之高(p<0.05),而附着于培养皿的COL I水凝胶在整个实验周期中未发生收缩。具有生物各向异性IOPs均一线性排列的COL I-A/IOPs-hTSPCs组从第3天起就具有明显更高的细胞增殖能力(p<0.05),且该组细胞的形态更加狭长,细胞横轴/纵轴比在第7天明显小于其他组(p<0.05),表现出类似于梭形肌腱细胞的形态。从细胞骨架染色图像中还可看出,COL I-A/IOPs-hTSPCs组hTSPCs逐渐被A/IOPs诱导和其同向均一线性排列,至第7天时其程度更加明显,而A/IOPs则随着实验进展其程度有所下降,甚至在第7天时已不及hTSPCs。此外,该组细胞纵向首尾相接串联形成细胞链,其数目和每个细胞链中融合的细胞个数均高于其他组。所有的基因表达在第3天各组间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至第7天,成肌腱相关基因ACTA2、THBS4、TNC、TGF β1,肌腱相关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6A1,转录因子基因SCX和胶原蛋白交联基因BGN、FN的表达第三组均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成肌腱相关基因mRNA水平上调5至7倍,前两组基因的表达在第3天和第7天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喷雾法制备的Alg-Gel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很好地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与Alg微球相比,Alg-Gel使hBMSC的生物活性和增殖水平更高,并更加支持和促进软骨形成。在自行设计的3D打印PCL支架上植入组装含有干细胞的水凝胶微球和在3D生物反应器中组的生化分析和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其hBMSC的增殖水平更高,成软骨分化潜力更大。利用IOPs在磁场作用下诱导COLI生成生物各向异性水凝胶并装载hTSPCs能明显促进hTSPCs均一线性排列和生长,使其梭形形状更加狭长,并促进细胞的纵向首尾相连形成条丝状细胞链,使其具有更高的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在分化方面具有更高的向成肌腱方向分化的能力,为结合生物各向异性和组织工程技术早期修复重要组织器官损伤的临床应用开辟新的思路,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转化前景。

王浩宇[9](2019)在《多糖引导制备生物材料用于MR成像和光热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多糖生物大分子作为模板构建生物材料用于医学成像或治疗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合成策略,为了进一步推动这种高效安全合成方法学的发展,亟需发展新策略用于构建高性能生物医学材料,促进生物医学材料的潜在临床转化。针对目前临床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对比剂弛豫率较低、血液循环时间短、缺乏器官或组织靶向性等不足,同时针对常规纳米探针合成步骤繁琐和生物相容性较差等缺点,本研究提出使用多糖生物大分子为模板,模仿生物矿化过程简单、高效构建安全的高弛豫MRI纳米探针。光热治疗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无创性肿瘤治疗手段,常利用光热转换剂来增强光热转换效果。目前大多数光热转换剂的合成步骤繁琐,具有潜在生物毒性。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多糖生物大分子,简单高效合成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光热转换能力的碘淀粉水凝胶用于肿瘤光热治疗。【材料与方法】使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模板负载钆离子,采用一锅法在室温碱性的条件下成功构建透明质酸-氧化钆(HA-Gd2O3)纳米探针,通过高倍透射电镜(HRTEM)、动态光散射(DL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FT-I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纳米探针进行物理学和材料学基本性质的表征。通过细胞MTT、活体分布、体重监测、血生化分析和组织H&E染色等实验评估纳米探针在细胞和活体中的生物相容性。通过T1弛豫率的测定和活体T1WI成像,对比了HA-Gd2O3纳米探针与钆喷酸葡胺(Gd-DTPA)的T1WI增强效果。利用碘淀粉变色实验简单制备碘-淀粉复合物,进一步使用多糖大分子海藻酸钠(ALG)-Ca2+包裹复合物得到碘-淀粉水凝胶。通过紫外-可见光-近红外(UV-vis-NIR)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可注射性实验对水凝胶的基本性质进行表征。通过体外和体内稳定性实验评估凝胶在还原性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利用体外升温实验测量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通过细胞MTT、活体监测、血生化分析和H&E染色评估水凝胶生物的安全性。通过细胞杀伤实验和肿瘤光热治疗评估材料光热治疗的效果。【结果】我们通过一锅法在温和条件下成功构建出HA-Gd2O3纳米探针,其在生理盐水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0.5 T磁场下弛豫率为14.95 mM-1s-1。细胞和活体毒性评估实验表明HA-Gd2O3纳米探针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探针活体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探针主要在肝脏和脾脏富集。小鼠活体MRI结果显示,HA-Gd2O3纳米探针相比于Gd-DTPA有更好的T1增强效果,具有肾上腺靶向成像的能力。我们将可溶性淀粉与碘液混合提纯成功制备得到碘-淀粉复合物,进一步使用ALG-Ca2+包裹得到可注射的碘-淀粉水凝胶。UV-vis-NIR光谱显示碘-淀粉水凝胶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85 nm处,在近红外区也具有较高的吸光度。在体内和体外还原性环境下,碘-淀粉水凝胶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体外升温实验证明在808 nm激光照射下,碘-淀粉水凝胶具有很强的升温能力,光热转换效率约为17.2%,在细胞和活体水平具有良好的光热杀伤肿瘤能力。一系列毒性评估实验证明碘-淀粉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研究利用多糖大分子成功构建了生物相容性好且弛豫率高的HA-Gd2O3磁共振纳米探针,成功用于活体MR成像。为构建高弛豫率MRI探针提供了新的策略,拓宽了多糖引导制备材料的生物应用。本研究利用经典的碘淀粉变色反应得到光热性质优良的碘-淀粉水凝胶,首次将碘-淀粉复合物用于肿瘤光热治疗。这种简单高效的合成策略丰富了多糖引导制备的生物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丁俊杰[10](2019)在《凹凸棒石纳米棒增强聚合物基复合膜的构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凹凸棒石(Pal)由于具有独特的纳米棒状晶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功能基团,因而能够与聚合物基体较好地结合,作为聚合物补强填料应用前景广阔。但天然Pal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的变价致色金属离子(如Fe(III))会影响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透光率、耐老化等性能,制约了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此外,天然的亲水性聚合物基体亲水性强,耐水性能差,制约了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以揭示变价致色金属离子对亲水性聚合物结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提高亲水性聚合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耐水性能为目标,通过酸溶蚀除去天然砖红色Pal(RPal)中的变价致色金属离子,得到白色凹凸棒石纳米棒(HPal),并以其为填料制备了一系列海藻酸钠/凹凸棒石(SA/Pal)纳米复合膜,研究了除去变价致色金属离子对复合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三氯甲基硅烷(MTCS)涂覆改性的SA/PVA/Pal复合膜,研究了复合膜的结构以及机械强度、耐水性、化学稳定性等性能,得到的结果如下:(1)采用水热酸溶蚀方法成功地在较低酸浓度(2.0mol/L)条件下高效地溶出了天然Pal中的八面体致色金属离子,得到了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Pal纳米棒。相比之下,水热酸溶蚀方法较常压酸溶蚀方法溶出离子的效率更高,可以更好的保持棒晶长径比,这有利于将Pal的应用扩展到更多领域。在相对较低的酸浓度(≤2.0mol/L)下,砖红Pal的酸浸工艺成功地去除了Pal晶体中相关的赤铁矿(α-Fe2O3)和部分Fe(III)和Fe(II)而没有损坏棒状晶体结构,Pal的颜色也由砖红色变为白色,与砖红RPal相比,酸浸出的Pal有利于制备性能优异的SA/Pal纳米复合膜材料。(2)酸溶蚀处理后Pal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加,Si-OH数量明显增多,有助于改善Pal与SA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Pal与SA分子链上的羧基或羟基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由此增强物理交联,提高SA/Pal复合膜中SA与Pal之间有机-无机界面的结合强度,有利于复合膜材料被拉伸时的应力传递,从而提高材料机械性能。与Pal原矿相比,酸溶蚀处理Pal的活性更高,这也有利于增强与SA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膜的塑性、耐水性等综合性能。(3)酸溶出Pal八面体中的变价致色金属离子后,不仅提高了膜的机械性能,耐水性能,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复合膜的透光率与抗老化性能。在紫外光照条件下暴露72 h后,SA/RPal复合膜明显变脆,拉伸强度从11.05降至6.71 MPa,但SA/HPal复合膜仍保持良好的柔韧性,拉伸强度从14.66降至12.09 MPa,表明Fe(III)的去除明显提高了膜材料的抗老化性能。(4)制备了SA/PVA/Pal复合膜并进行了表面疏水改性,探索了Pal含量和硅烷改性程度对复合膜的拉伸强度(TS)和断裂伸长率(EB)的影响。与纯SA/PVA膜相比,Pal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当Pal的添加量为4%时,TS达到最大值16.44 MPa。这种提升可归因于聚合物基体与Pal之间良好的界面结合,此外还由于SA与PVA,PVA与Pal以及SA与Pal之间产生较强的氢键作用与氢键网络的形成。当Pal添加量达到8%时,由于Pal在聚合物基体中发生团聚,导致复合膜机械强度降低。(5)疏水膜材料表面光滑,具有完整的聚合物层,并且三氯甲基硅烷纳米丝均匀的分散在膜的表面,纳米丝平均直径约为50 nm,与纯SA/PVA膜相比,改性膜的接触角从72.7°增加到111.8°,表现出优异的耐水性,拉伸强度从11.43 MPa增加为28.69 MPa,可见机械强度也明显提升。经硅烷处理的SA/PVA/Pal复合膜不仅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疏水性能,而且在不同的pH条件下也可以保持稳定,对有机溶剂也具有高的排斥性,表明疏水膜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二、亚甲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甲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液体中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见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生物法
        1.2.2 化学法
        1.2.3 物理法
    1.3 常见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3.1 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
        1.3.2 吸附剂种类
        1.3.3 纤维素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4 离子液体对纤维素的溶解与加工
        1.4.1 离子液体对纤维素的溶解
        1.4.2 纤维素溶解机理
        1.4.3 纤维素衍生物在离子液体中的制备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酸性蓝40 的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阳离子纤维素的制备
        2.3.2 接枝率测定
        2.3.3 阳离子含量测定
        2.3.4 红外光谱测试
        2.3.5 元素含量测定
        2.3.6 扫描电镜测试
        2.3.7 结晶结构测试
        2.3.8 酸性蓝40 吸附实验测试
        2.3.9 脱附与循环吸附实验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主要实验参数对接枝率和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元素含量分析
        2.4.4 形貌结构分析
        2.4.5 结晶性能分析
        2.4.6 溶液pH值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2.4.7 阳离子含量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2.4.8 无机盐Na_2SO_4质量浓度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2.4.9 吸附等温线
        2.4.10 吸附动力学
        2.4.11 脱附性能
        2.4.12 循环使用性能
        2.4.13 吸附剂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氨基超支化物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对酸性蓝40 的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端氨基超支化物的制备
        3.3.2 环氧基纤维素的制备
        3.3.3 端氨基超支化改性纤维素的制备
        3.3.4 红外光谱测试
        3.3.5 核磁共振测试
        3.3.6 氨基含量测定
        3.3.7 扫描电镜测试
        3.3.8 结晶结构测试
        3.3.9 酸性蓝40 吸附实验测试
        3.3.10 脱附与循环吸附实验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核磁谱图分析
        3.4.3 氨基含量分析
        3.4.4 形貌结构分析
        3.4.5 结晶性能分析
        3.4.6 溶液pH值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3.4.7 无机盐Na_2SO_4质量浓度对算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3.4.8 吸附等温线
        3.4.9 吸附动力学
        3.4.10 脱附性能
        3.4.11 循环使用性能
        3.4.12 吸附剂作用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性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两性纤维素的制备
        4.3.2 红外光谱测试
        4.3.3 元素含量测定
        4.3.4 氨基酸结构定性测试
        4.3.5 扫描电镜测试
        4.3.6 结晶结构测试
        4.3.7 活性红2 和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4.3.8 脱附与循环使用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元素含量分析
        4.4.3 氨基酸结构定性分析
        4.4.4 形貌结构分析
        4.4.5 结晶性能分析
        4.4.6 溶液pH值对染料的吸附影响分析
        4.4.7 吸附等温线
        4.4.8 吸附动力学
        4.4.9 脱附性能
        4.4.10 循环使用性能
        4.4.11 吸附剂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防灭火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制备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复合凝胶原料及其理化性质
    2.2 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的制备
    2.3 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配方初步筛选及保水性影响因素分析
    2.4 气化炉渣复合凝胶覆膜前后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阻燃堵漏性能测定
    3.1 复合凝胶的阻化性能
    3.2 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
    3.3 复合凝胶的堵漏性能
    3.4 复合凝胶灭火实验
    3.5 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配方优选
    3.6 本章小结
4 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与几种矿用防灭火凝胶性能比较
    4.1 用于对比实验的防灭火凝胶
    4.2 保水性能对比
    4.3 阻化性能对比
    4.4 灭火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氢动力微马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PMs的制备、表征及其运动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
    2.5 分析与讨论
    2.6 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PMs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治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分析与讨论
    3.6 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PMs精准治疗大鼠MCAO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4.7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微纳米马达的生物降解性: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蛋壳源乳酸钙
        1.1 蛋壳源乳酸钙的制备
        1.2 实验室已有研究情况
    2 固定化细胞技术
        2.1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2.2 固定化细胞的主要载体
        2.3 固定化细胞发酵的优缺点
    3 固定化细胞生产乳酸钙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主要技术路线
        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定化蒙氏肠球菌载体的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蒙氏肠球菌的生长曲线
        2.2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的机械强度、传质系数和包埋率
        2.3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生产乳酸钙产量的比较
        2.4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的重复使用稳定性
        2.5 不同载体固定化细胞的微观结构
        2.6 温度和pH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7 固定化细胞的贮存稳定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壳粉对固定化细胞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 热重分析(TGA)
        2.3 溶胀率分析
        2.4 外貌形态的变化和机械强度
        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6 X射线能谱分析(EDS)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糖加入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2 蛋壳粉添加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3 海藻酸钠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4 活性炭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5 氯化钙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6 接种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7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扩大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通气速率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2 搅拌转速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3 蛋壳粉含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4 接种量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2.5 初始葡萄糖浓度对乳酸钙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糠醛渣的吸水/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糠醛渣
    1.2 纤维素的提取和改性
        1.2.1 纤维素的提取
        1.2.2 纤维素的改性
    1.3 木质素的提取和改性
        1.3.1 木质素的提取
        1.3.2 木质素的改性
    1.4 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
        1.4.1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4.2 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的研究现状
    1.5 木质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1.5.1 木质素微球的制备方法
        1.5.2 木质素微球的应用研究
    1.6 木质素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6.1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1.6.2 染料的吸附
    1.7 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选题意义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糠醛渣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提取与分离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糠醛渣的预处理
        2.1.4 糠醛渣纤维素、木质素的提取与分离
        2.1.5 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1.6 糠醛渣纤维素、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氢氧化钠浓度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2.2 固液比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2.3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2.4 反应时间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2.5 搅拌速度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2.6 提取糠醛渣纤维素的最佳条件
        2.2.7 糠醛渣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2.2.8 糠醛渣、糠醛渣纤维素和糠醛渣木质素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9 糠醛渣、糠醛渣纤维素和糠醛渣木质素扫描电镜分析(SEM)
        2.2.10 糠醛渣、糠醛渣纤维素和糠醛渣木质素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 小结
3 糠醛渣纤维素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1.2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的制备
        3.1.3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的结构表征
        3.1.4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的吸水(液)性能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丙烯酸中和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3.2.2 引发剂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3.2.3 交联剂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3.2.4 复合单体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3.2.5 油水体积比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3.2.6 反应温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3.2.7 制备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的最佳条件分析
        3.2.8 最佳制备条件下吸水(液)性能测试
        3.2.9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10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扫描电镜分析(SEM)
        3.2.11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12 糠醛渣纤维素/AA/AM吸水树脂的吸水速率曲线及动力学
    3.3 小结
4 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1.2 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制备
        4.1.3 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木质素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4.2.2 PEI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4.2.3 分散剂SDBS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4.2.4 交联剂EPI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4.2.5 油水体积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4.2.6 反应温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4.3 制备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最佳条件分析
    4.4 最佳制备条件下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粒径分布
    4.5 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扫描电镜分析(SEM)
    4.6 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红外光谱分析(FT-IR)
    4.7 糠醛渣木质素/PEI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4.8 小结
5 糠醛渣木质素/聚乙烯亚胺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Cr(VI)标准曲线的绘制
        5.2.2 木质素微球对Cr(VI)溶液的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r(VI)标准曲线
        5.3.2 Cr(VI)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5.3.3 LMS用量对吸附量的影响
        5.3.4 吸附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5.3.5 溶液pH对吸附量的影响
        5.3.6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5.3.7 糠醛渣木质素改性前后对Cr(VI)吸附量的比较
        5.3.8 Cr(VI)吸附等温线
        5.3.9 Cr(VI)吸附动力学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多巴胺氧化自聚合反应及其改性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医用水凝胶材料
        1.1.1 水凝胶的定义
        1.1.2 水凝胶的分类
        1.1.3 医用水凝胶的应用
    1.2 天然多糖水凝胶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1.2.1 天然多糖水凝胶载体的简介
        1.2.2 天然多糖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1.2.3 天然多糖水凝胶的改性
    1.3 多巴胺及其聚合产物的制备与应用
        1.3.1 多巴胺及聚多巴胺
        1.3.2 多巴胺氧化自聚合反应
        1.3.3 多巴胺及其聚合物的应用
    1.4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多巴胺的氧化自聚合反应及其微球产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多巴胺的氧化自聚合反应与聚多巴胺微球的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2.4 聚多巴胺微球的吸附动力学
        2.2.5 聚多巴胺微球的体外细胞毒性表征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性/碱性)条件引发多巴胺氧化自聚合反应
        2.3.2 聚多巴胺微球的自组装调控
        2.3.3 聚多巴胺微球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2.3.4 聚多巴胺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巴胺/聚多巴胺改性藻酸盐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对GFLX的体外释放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多巴胺改性的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
        3.2.3 UV-Vis测试
        3.2.4 ~1H NMR表征
        3.2.5 FT-IR表征
        3.2.6 形态学表征
        3.2.7 流变学测试
        3.2.8 膨胀率和结构稳定性测试
        3.2.9 吸附和体外释放试验
        3.2.10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表征与结果
        3.3.1 DA/PDA掺入ALG水凝胶中的表征
        3.3.2 流变学表征
        3.3.3 溶胀实验和结构稳定性测试
        3.3.4 药物吸附实验
        3.3.5 体外释放实验
        3.3.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4 实验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镧改性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除磷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前言
    1.2 水中磷的来源及危害
        1.2.1 水中磷的来源
        1.2.2 富磷水体的危害
    1.3 国内外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化学沉淀法
        1.3.2 膜分离法
        1.3.3 生物法除磷
        1.3.4 吸附法除磷
    1.4 吸附法除磷的研究进展
        1.4.1 天然吸附剂
        1.4.2 人工合成吸附剂
    1.5 磁性纳米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性质和结构
        1.5.2 Fe_3O_4的制备方法
        1.5.3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壳聚糖和稀土元素镧概述
        1.6.1 壳聚糖的概述
        1.6.2 稀土元素镧的概述
    1.7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路线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和优化
        2.2.1 Fe_3O_4@C的制备
        2.2.2 Fe_3O_4@C@壳聚糖的制备
        2.2.3 镧改性Fe_3O_4@C@CS的制备
        2.2.4 Fe_3O_4@C@CS-La合成条件的优化实验
    2.3 材料性能的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4 磁性能分析(VSM)
        2.3.5 Zeta电位分析
        2.3.6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2.4 吸附实验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Fe_3O_4@C@CS-La对含磷废水的吸附实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吸附实验研究及材料表征
    3.1 Fe_3O_4@C@CS-La合成条件的优化
        3.1.1 壳聚糖/Fe_3O_4@C质量比对Fe_3O_4@C@CS-La吸附效率的影响
        3.1.2 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投加量的影响
        3.1.3 镧浓度的影响
    3.2 磁性复合吸附剂的表征
        3.2.1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4 磁性能分析(VSM)
        3.2.5 Zeta电位分析
        3.2.6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3.3 吸附条件的确定
        3.3.1 吸附饱和时间的确定
        3.3.2 pH对吸附的影响
        3.3.3 吸附剂投加量的确定
    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3.5 吸附等温线研究
    3.6 吸附热力学研究
    3.7 吸附选择性研究
    3.8 镧浸出研究
    3.9 本章小结
4 吸附剂的解吸、再生及吸附机理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Fe_3O_4@C@CS-La磁性纳米复合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吸附剂的解吸、再生实验
        4.2.1 不同浓度Na OH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4.2.2 解吸时间的确定
    4.3 五次连续吸附-解吸实验
    4.4 吸附机制的研究
        4.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2 Zeta电位分析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4.4 吸附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功能性水凝胶为基础的生物活性微球构建及取向性诱导材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优化电喷雾技术生物构建海藻酸钠-明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水凝胶微球并植入3D生物打印聚己内酯支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诱导Ⅰ型胶原-顺磁性纳米氧化铁微粒-人肌腱干/祖细胞复合物生物各向异性改变干细胞生长排列和促进增殖分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3D生物打印技术和微组织构建在软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
致谢

(9)多糖引导制备生物材料用于MR成像和光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透明质酸引导简易合成高灵敏和高生物相容性的氧化钆纳米探针用于活体磁共振成像
    1.1 材料和方法
        1.1.1 试剂
        1.1.2 HA-Gd_2O_3纳米探针的制备
        1.1.3 仪器及材料的表征
        1.1.4 HA-Gd_2O_3纳米探针的稳定性评估
        1.1.5 弛豫率测定及体外T_1加权成像
        1.1.6 HA-Gd_2O_3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评估
        1.1.7 HA-Gd_2O_3纳米探针的细胞摄取实验
        1.1.8 HA-Gd_2O_3纳米探针的活体器官分布
        1.1.9 HA-Gd_2O_3纳米探针的活体毒性评价
        1.1.10 活体MR成像
    1.2 结果及讨论
        1.2.1 纳米探针的制备、表征及稳定性评估
        1.2.2 弛豫率测定及体外T_1加权成像
        1.2.3 细胞及活体毒性评估
        1.2.4 活体MR成像
    1.3 小结
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碘-淀粉水凝胶用于肿瘤光热治疗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剂
        2.1.2 碘-淀粉水凝胶的制备
        2.1.3 仪器和材料的表征
        2.1.4 碘-淀粉水凝胶稳定性的评估
        2.1.5 碘-淀粉水凝胶光热转换性能的评估
        2.1.6 细胞培养和肿瘤模型构建
        2.1.7 碘-淀粉水凝胶的细胞毒性评估
        2.1.8 碘-淀粉水凝胶的细胞光热治疗实验
        2.1.9 碘-淀粉水凝胶活体稳定性评估
        2.1.10 碘-淀粉水凝胶的肿瘤光热治疗及活体毒性评估
        2.1.11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碘-淀粉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2 碘-淀粉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2.2.3 碘-淀粉溶液和碘-淀粉水凝胶的稳定性评估
        2.2.4 碘-淀粉水凝胶的光热转换性能评估
        2.2.5 碘-淀粉水凝胶的肿瘤细胞毒性评估
        2.2.6 碘-淀粉水凝胶的肿瘤细胞光热杀伤实验
        2.2.7 碘-淀粉水凝胶的活体光热治疗和毒性评估
    2.3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靶向磁共振成像分子探针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凹凸棒石纳米棒增强聚合物基复合膜的构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凹凸棒石概述
        1.2.1 凹凸棒石结构
        1.2.2 凹凸棒石的理化性质
    1.3 凹凸棒石的应用与改性
    1.4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2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4.2.1 共混法
        1.4.2.2 原位聚合法
        1.4.2.3 乳液共混共凝法
        1.4.3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1.4.3.1 包装领域
        1.4.3.2 环境修复
        1.4.3.3 生物应用
        1.4.3.4 药物医学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水热酸化凹凸棒石纳米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2.2.2 不同方法酸处理凹凸棒石纳米棒的制备
        2.2.3 水热酸化处理砖红色凹凸棒石
        2.2.4 凹凸棒石纳米棒的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方法酸处理制备凹凸棒石纳米棒
        2.3.1.1 FTIR分析
        2.3.1.2 XRD分析
        2.3.1.3 形貌分析
        2.3.1.4 化学组成
        2.3.1.5 Zata电位
        2.3.2 水热酸化处理凹凸棒石的结果与讨论
        2.3.2.1 颜色变化
        2.3.2.2 FTIR分析
        2.3.2.3 XRD分析
        2.3.2.4 形貌分析
        2.3.2.5 Zata电位
        2.3.2.6 BET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SA/Pal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3.2.2 水热酸化处理凹凸棒石纳米棒的制备
        3.2.3 SA/Pal复合膜的制备
        3.2.4 复合膜的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3.3 SA/Pal复合膜结果与讨论
        3.3.1 FTIR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SEM分析
        3.3.4 EDX分析
        3.3.5 热性能分析
        3.3.6 机械性能
        3.3.6.1 Pal含量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3.6.2 酸浓度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3.7 剪切流变性能
        3.3.8 耐水性能
        3.3.9 透光率
        3.3.10 耐老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SA/PVA/Pal疏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4.2.2 SA/PVA/Pal复合膜的制备
        4.2.3 SA/PVA/Pal-MTCS疏水膜的制备
        4.2.4 复合膜的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4.3 SA/PVA/Pal复合膜与疏水膜的结果与讨论
        4.3.1 FTIR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EDX分析
        4.3.4 热稳定性分析
        4.3.5 SEM分析
        4.3.6 机械性能
        4.3.7 耐水性能
        4.3.8 化学稳定性
        4.3.9 疏水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亚甲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中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 曹雨. 江南大学, 2021(01)
  • [2]覆膜气化炉渣复合凝胶防灭火实验研究[D]. 卢青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氢动力微马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治疗研究[D]. 王双虎.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固定化蒙氏肠球菌发酵蛋壳制备乳酸钙的研究[D]. 赵静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糠醛渣的吸水/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毛正鑫.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多巴胺氧化自聚合反应及其改性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D]. 高博. 暨南大学, 2019(03)
  • [7]镧改性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除磷性能的研究[D]. 车丽君. 重庆大学, 2019(01)
  • [8]功能性水凝胶为基础的生物活性微球构建及取向性诱导材料制备[D]. 徐亦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9]多糖引导制备生物材料用于MR成像和光热治疗[D]. 王浩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凹凸棒石纳米棒增强聚合物基复合膜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 丁俊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亚甲基蓝海藻酸微球的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