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录

《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录

一、《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邝兵[1](2011)在《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标准化战略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问题,选择研究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将标准化推到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标准已被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它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占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技术制高点,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质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并进一步表现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竞争。在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标准。占有知识产权和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竞争日趋激烈,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约在促进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将标准、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成本。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步入了关键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成为迫切任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标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水平的标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适应市场的标准,建立新型的消费价值观需要更为适用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标准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选择这一课题,一方面是因为深圳的标准化战略在全国起步较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有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中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亟需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使标准化战略由自发转向自觉。同时,选择这一课题,也是秉承经济学的重要传统,从鲜活的实践需求出发,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研究最现实的经济学问题,希望对中国标准化领域的理论提升和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化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标准化的基本理论:根据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标准化从传统的基础工作发展成为战略的必然性及其战略作用的具体体现,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阐述了标准化的战略作用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阐明了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应用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了标准化在企业创造价值全过程的重要作用,并从国家宏观层面论述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分析了国际“标准化战略热”的背景、特点,通过对国外标准化战略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研究了中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及成因,提出了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发展目标、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部分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剖析和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先行地区——深圳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了标准化战略的内在规律,总结了相关工作经验。论文的结论是:(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标准化已必然性地从基础走向战略,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国际发达国家(区域)已率先认识到这一趋势,纷纷制定本国(区域)的标准化战略,运用标准化手段抢占国际国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世界潮流。(三)中国在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已显滞后,但可以发挥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关键是要深刻认识标准化的发展规律,及早制定并大力实施中国的标准化战略。(四)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要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好政府、企业、技术机构、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作用,以完善中国的标准体系为目标,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带动,以在优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突破口,在国际标准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为八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其次,研究了标准及标准化的基本理论以及标准化从基础走向战略的发展过程,并从经济学角度对标准化的战略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分析。第三,运用战略管理理论阐述了标准化战略的特点。第四,根据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了企业标准化战略和国家标准化战略。第五,分析了中国标准化工作的进展、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了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对策。最后,研究了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践,总结了其主要经验。

李兰玉[2](2014)在《基于THz-TDS技术的农药分子解析与鉴别》文中研究说明太赫兹(THz, Terahertz)波是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波长在3mm~30μm THz范围内的电磁波(1THz),属于远红外波段。THz光谱包含着丰富的光谱信息,可以用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和种类鉴别。近些年来,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利用THz光谱技术对很多物质进行了THz光谱研究,在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与X射线、红外光谱等其他应用较成熟的光谱相比较,利用THz光谱检测物质在理论解析方面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寻找合适的理论解析方法,对促进THz光谱向实际应用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透射式THz-TDS技术,从实验、理论模拟解析、模式识别等方面对农药的THz光谱进行检测鉴别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其次对THz光谱技术以及其光谱特性进行了阐述。对THz光谱在无损检测领域、化学生物医学领域等进展进行了总结概括,最后阐述了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以及其数据处理模型。(2)对光谱进行解析时涉及到的量子化学理论模拟研究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总结概括。详细阐述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中从头计算方法、半经验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基组理论中的最小基组等。对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03软件、Material Studio中的DMol3程序、CRYSTAL09软件使用过程中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总结。(3)本文对杀菌剂百菌清进行太赫兹光谱检测。基于透射式THz-TDS系统测得百菌清分子的时域光谱数据,进一步基于菲涅尔数据处理模型,获得百菌清分子在0.4~3.0THz的吸收谱和折射率谱。突破常用的Gaussian单分子理论模拟的局限性,为更全面对百菌清农药分子THz实验光谱进行佐证和阐释光谱产生机理,引入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Mol3程序和CRYSTAL09软件对百菌清进行晶体结构理论模拟研究,并分析了吸收谱中部分特征吸收峰的振动模式,对实验特征吸收峰进行了归属。(4)本文利用THz-TDS技术对具有相似结构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及其衍生物三唑醇、己唑醇进行了光谱检测,获得了它们在常温氮气环境下的吸收谱和折射率谱。实验光谱分析表明,具有相似结构的三种三唑类杀菌存在位置相近的特征吸收峰,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利用DMol3程序中的BLYP和PW91密度泛函在DNP基组上对三种三唑类杀菌剂进行了单分子和晶体结构模拟解析,对三种具有相似结构的杀菌剂太赫兹光谱产生机理进行了解析。(5)在小样本情况下,引入PCA和LS-SVM相结合的模式识别方法,分别对4-氯-2-甲基苯氧基乙酸和1-萘乙酸、戊菌唑和己唑醇两组农药进行分类鉴别,均取得了较好的分类鉴别效果。

王晓天[3](2013)在《基于微流挤压工艺的SOFC一体化成形过程模拟及参数优化》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的矿物燃料能源出现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其他的新型能源来替代石油、煤炭等燃料。同时,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发展高效、可再生、绿色能源产品的高潮。这就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OxideFuelCell,SOFC)的出现创造了发展的环境与机会。SOFC是一种全固态的能源转化装置,这种电池的阳极、阴极与电解质层的原材料均是非金属陶瓷粉末,工作温度为600℃1000℃。在高温下,SOFC具有很高的能量转化率,并且是环境友好、燃料使用性强、拥有很长使用寿命的能源供给装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在开展SOFC的研究。本文首先对SOFC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SOFC的结构、原理、材料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分析SOFC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从单元构件的制备角度出发,选择微流挤出成形方法进行电池体的制备,探索了新型制备工艺在SOFC中的应用前景。其次,对微流挤出工艺方法的理论与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陶瓷塑性成形中的应用。包括分析陶瓷浆料的流变学性能及其对挤出流动的影响;建立并分析浆料的粘性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与能量方程;建立成形浆料的粘度模型,对影响微流挤出精密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之后对成形过程的分析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最后,使用ProE与VisualC++建立参数化的三维挤出模型,以建模时划分的挤出模头功能段为对象,用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FLOTRAN,分析挤出模头引流段、分流段、压缩段和平直段对挤出流动的影响,再根据有限元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使用APDL参数化语言,对工艺参数与挤出机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结果。

朱佳[4](2012)在《锌慢性处理特异性下调培养海马神经元表面含有NR2A亚基NMDA受体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脑是人体含锌最丰富的器官之一,而锌在脑内的分布又非常特异,它主要存在于海马、皮层、杏仁核等部位。在神经元内锌可以与若干种酶、转录因子等蛋白紧密结合构成辅基或者结构性单位,同时它也能和金属硫蛋白疏松结合构成神经系统中流动的“锌库”,最为特别的是锌在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突触前囊泡内大量存在,其浓度能够达到μ.M级别,并且能够随着神经元兴奋与谷氨酸同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调节突触后神经元的功能。上诉三种锌组分构成神经体统内锌的主要来源,这三部分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精细调节,一同构成了神经系统内锌平衡,而这种平衡对于神经系统的稳定又是至关重要的。锌在神经系统一个重要功能的体现是其对各种受体的调节,由于锌分布部位的特异性,在神经元兴奋时又与谷氨酸同时释放,这些都提示锌对于谷氨酸受体的调节可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也已发现锌对NMDA受体的调节非常复杂,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锌对NMDA受体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构象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依赖于NMDA受体亚基的构成。对于含有NR2A亚基的NMDA受体(NR2A-containing NMDA),锌在低浓度时(5-300nM)表现为高亲和力电压非依赖性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时(45-79μM)表现为低亲和力电压依赖性抑制作用。而对于NR2B-containing NMDA受体锌的抑制作用为电压依赖性的同时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μM级别。锌随着突触释放可以由突触后神经元上的若干受体、通道进入到突触后神经元引起后者胞内锌浓度([Zn2+])的增加,而这部分锌能够调节胞内若干条信号通路,比如蛋白激酶C (PKC)-Src激酶信号通路,Ca-钙调蛋白激酶(CaMKⅡ)信号通路等,而这些信号途径是胞内调节NMDA受体重要的途径。因此锌被认为是参与了NMDA受体介导兴奋性以及突触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因子。NMDA受体活性的改变被认为是退行性疾病中(比如Alzheimer Disease, AD)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在这些疾病过程中锌浓度异常增加也是一种极其明显的病例改变,但是关于锌慢性增加和NMDA受体之间的关系现在还知之甚少。本文的工作主要是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实验系统中发现,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给予100nM锌慢性处理发现,锌能使NR2A-containing NMDA受体表面表达下降且使NMDA受体功能发生改变,而锌慢性处理之后NR2A-PSD95-Src复合物的解离可能是主要机制。这种现象揭示了锌离子对NMDA受体存在着慢性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是慢性疾病过程中NMDA受体功能改变的一个重要机制。

王孝红[5](2012)在《隧道LED灯具系统级热管理及强化散热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隧道采用LED照明系统不仅可有效提高隧道照明安全等级,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节能减排意义。目前,制约LED照明系统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散热。因此,开展LED散热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界面微结构模型的LED高效散热机理研究及全热链多尺度模拟》(批准号:611540032)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热致声原理的隧道LED照明系统散热机理研究》的资助。本文着眼于隧道LED灯具的系统级热管理,研究散热结构的整体散热性能。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了包括固体散热结构和流体空间的整体计算模型,并通过物理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和计算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利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自然对流下,研究隧道特殊环境对板翅式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的影响,以及芯片功率对其最佳安装高度的影响规律;(2)强制对流下,板翅式换热器和百叶窗翅片换热器的方向敏感性研究,以及翅片间距和入口风速对板翅式换热器方向敏感性的影响规律;(3)基于场协同原理,探索强化LED散热的机理。通过上述研究工作的开展,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自然对流下,与开放空间相比,隧道拱顶对LED整体散热性能影响较大,随着拱顶距离的减小和芯片功率的增大,这种影响作用越明显。以板翅式换热器为例,当LED功率为60W时,拱顶对其影响范围只有0.8H(52mm),而当功率增加至150W时,其影响范围增大至4H(260mm)。当芯片功率为100W,拱顶距离从2H(130mm)减小至0.2H(13mm)时,芯片结温升高了8.5K,翅片表面平均换热系数减小了1.1 W/(m2·K)。(2)强制对流下,板翅式换热器的整体散热性能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敏感性。流场方向与翅片平行时的换热性能优于流场方向与翅片垂直时的换热性能。当芯片功率为150W,入口风速为2.5m/s时,后者芯片结温比前者升高了18.3K,翅片表面平均换热系数增加了11.1 W/(m2·K)。(3)随着翅片间距的增大,板翅式换热器的方向敏感性逐渐弱化。当芯片功率为150W,入口风速为2.5m/s,翅片间距从5mm增大至15mm时,板翅式换热器在两个不同安装方向上翅片表面平均换热系数的差值减小了7.1W/(m2·K)。(4)随着入口风速的减小,板翅式换热器的方向敏感性逐渐弱化。当芯片功率为150W,翅片间距为15mm,入口风速从3.0m/s减小至0.5m/s时,板翅式换热器在两个不同安装方向上翅片表面平均换热系数的差值减小了8.8W/(m2-K)。(5)与板翅式换热器相比,百叶窗翅片换热器克服了方向敏感性的缺点,在两个方向均表现出优良的换热性能。当芯片功率为90W,入口风速为2.5m/s时,两个不同安装方向上的芯片结温仅相差3.6K,翅片表面平均换热系数相差3.3 W/(m2·K)。(6)场协同原理表明,换热结构的改进优化了翅片间流场分布,改善了流场与温度场之间的协同性,从而提高了LED的整体散热性能。因此,通过散热结构的改进,优化散热表面流场与温度场之间的协同性,也是强化LED散热的有效途径。

吴振永[6](2011)在《AMPA受体影响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胰腺p细胞内胰岛素的分泌受到精确而复杂的调控,是内分泌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胰岛之间、胰岛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激素与激素之间、细胞与激素之间均存在着互相调作用,分子机制相当复杂却又高度有序。高血糖可以促进p细胞内ATP水平提高,调节ATP敏感性的钾通道(KATP)的通道活性。胞内ATP升高可以关闭KATP通道,ADP增多则可以激活KATP通道。高糖时KATP通道关闭,可以使细胞膜去极化进而导致细胞内钙升高和钙依赖性的激活cAMP,诱发β细胞胰岛素分泌囊泡的胞吐。许多代谢分子参与了胰岛激素分泌的调节,包括神经递质和线粒体。胰岛内部含有丰富的交感神经、非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元和非胆碱能兴奋性神经元,末端分泌许多神经递质,调节胰岛内激素的分泌。谷氨酸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其中AMPA受体亚型是由GluR1、GluR2、GluR3和GluR4四种亚基组成的异四聚体,与神经细胞内许多信号途径关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胰岛和胰岛瘤细胞上表达谷氨酸受体,胰岛中的谷氨酸可能由α细胞和神经元分泌而来,有证据提示谷氨酸可以调节胰岛素的释放,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利用胰腺组织切片电生理记录,活细胞成像等多种实验技术研究了胰岛p细胞上AMPA受体的功能。单细胞巢式PCR检测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证明在β细胞上存在功能性的AMPA受体。AMPA受体激活后可以升高β细胞胞内钙和促进胰岛素分泌囊泡在细胞膜上的锚定,从而可以放大去极化导致的囊泡分泌和葡萄糖刺激引起的胰岛素释放。这种作用依赖于ATP敏感性的钾离子通道,因为在Kir6.2敲除老鼠上AMPA受体对胞内钙和胰岛素释放的影响完全消失,另外AMPA受体激活降低了KATP通道的电导,增加其介导的电压振荡。谷氨酸-AMPA受体信号通路受到了GluR2相互作用蛋白PICK1的调控,它可以抑制AMPA受体对β细胞电压振荡和分泌的影响。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在生理状态下记录到了胰岛β细胞上功能性的AMPA电流;2、首次确认激活β细胞上AMPA受体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3、首次证明AMPA可以直接影响KATP通道的ATP敏感性,降低KATP通道的电导;4、第一次在胰岛β细胞中证明PICK1可以调节AMPA受体的膜表达,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5、运用TIRFM技术证明AMPA受体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囊泡的停泊和转运。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AMPA受体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新的信号通路,提示AMPA受体激活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囊泡在细胞膜上的锚定,并进一步调节β细胞分泌。本论文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调控机理,为以胰岛素分泌囊泡锚定减少为标志的胰岛素紊乱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李江波[7](2010)在《基于ARM的燃气调压器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燃气调压器是燃气工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设备。调压器的阀体漏率和静压特性曲线是衡量其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在出厂前需经过严格的测试。本文根据燃气调压器阀体气密性检测和调压器静压特性检测的功能要求,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完成了基于ARM的燃气调压器检测系统的研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本章首先介绍了燃气调压器在燃气输配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调压器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建立了传统冒泡法检漏的数学模型,根据本文的具体条件估算该方法检漏的灵敏度。通过对差压法检漏的Simulink仿真,分析温度、压力、容积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压差法气密性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同时对现有调压器静压特性检测系统提出了改进方案。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基于ARM的硬件平台的构建。根据检测系统的要求,详细论述包括核心板,数据采集电路、SD卡存储电路等外围电路的硬件原理图设计,并完成了硬件底层驱动程序开发。第四章,主要是完成Boot Loader引导加载程序设计;搭建基于μC/OS-Ⅱ并扩展图形用户界面μC/GUI和FAT16文件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基于多任务的软件设计方法开发应用层软件。分别实现了气密性检测子系统和静压特性检测子系统的功能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第五章,论述了系统的调试和试验方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方清贤[8](2009)在《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设计仿真、驱动控制与保护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工作是对断路器直线电机驱动机构的原理、静态吸力、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该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驱动力平滑、振动小、动作行程长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电气开关、断路器等场合。其中静态磁场的计算采用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限元方法,对永磁单独作用的机构静态吸力特性和激磁电流与永磁共同作用的吸力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本文主要针对提出的三种结构的直线电机:三种斜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改进型C结构在电磁性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对直线同步电机驱动机构的磁场和力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直线电机驱动机构概念及其设计要点,然后利用磁路法和有限元法对该电机的气隙磁场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且应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与虚位移法对直线电机一对极下的电磁推力作了一些计算,最后设计了该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还进行了试验,测得到了电机稳态运行时的电流、电压波形。对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监测和维护,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讲解了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处理方法。文章的最后对设计的驱动机构的优缺点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总结,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该项研究的未来和推广作了一定的预测。

惠国华[9](2008)在《基于随机共振和定向多壁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阵列的SF6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SF6)自法国化学家Moissan和Lebeau于1900年首次合成以来,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SF6气体泄漏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因此准确、安全、方便、快速的检测SF6气体泄漏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SF6属于惰性绝缘气体,是已知化学稳定性最好的物质之一,传统的基于吸附-脱附、氧化-还原原理的气敏传感器对SF6气体检测无能为力。气相色谱/热导池检测器(GC/TCD)法可以检测SF6气体,但这种检测方法已经基本被更高精度的色谱检测方法取代。SF6是不可燃烧的无机气体,一些新发展的色谱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GC/FID)等)也无法达到检测的目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设备能够检测微量SF6气体,但和气相色谱设备一样存在着价格昂贵(单套设备通常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人民币左右)、体积庞大、单次检测时间长、须在专门实验室检测、运行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目前进口SF6气体便携式检测仪,如DNS200、GasCheck5000is型,检测范围基本在1~1000ppm,但是高达27000~60000人民币的高昂价格让人望而却步。此外,红外光谱吸收法检测SF6气体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但是检测设备复杂、成本高、加工难度较大。紫外光电离法和强电压电离法检测SF6气体,在检测过程中破坏SF6气体分子产生了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对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新型的SF6气体检测技术的研究已经被许多科研机构和电力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结合传感器理论和纳米材料技术,我们设计了基于随机共振理论和定向多壁纳米碳管电离型气敏传感器阵列的SF6气体检测系统。使用阳极氧化铝(AnodicAluminum Oxide,AAO)模板作为基底,以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Deposition,CVD)法在模板上快速生长定向多壁纳米碳管作为一体化电极,与铝电极构成电离型气敏传感器。论述了气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验研究了该传感器的放电特性和影响因素。出于优化电场效应、增强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气敏性的需要,本文实验研究了纳米碳管直径、间距和高度的可控制备方法,最终传感器采用了符合电场效应优化条件的纳米碳管材料。为了解决单个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存在着的“交叉敏感性”的问题,本文的SF6气体检测系统采用了传感器阵列的设计方法,阵列中的传感器具有不同极性或不同极板间距。使用4传感器阵列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实现了对纯氩气、SF6、氮气、二氧化碳的定性检测。随机共振理论在微弱信号检测领域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中SF6气体检测系统对ppm级SF6气体的检测输出信号处于微安级,如何准确、快速的处理实验数据给出结果十分关键。本文首先对双稳态系统的随机共振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旨在研究双稳态系统的参数对随机共振产生的影响,为随机共振在SF6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检测系统采用2个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阵列结合双稳态随机共振方法,以信噪比极大值标定SF6气体浓度,实现了轻度(500~1000ppm)、中度(1000~2000ppm)、重度污染(高于2000ppm)三级浓度的监测。实验观察到外加白噪声诱发碳管气敏传感器系统内部1.65MHz周期性分量产生多重随机共振现象,本文采用多稳动力学系统随机共振的数值仿真研究,得到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的随机共振曲线,为实验所观察到的多重随机共振提出了一种解释。该数值仿真方法使用三势阱折线分段势函数,邻接两个双稳态随机共振以构建多稳态随机共振模型。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更多重随机共振现象,该方法也可以发展到更多重的情况,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本文在SF6气体检测系统的设计基础之上,制备AA0模板,并以其为基底定向生长多壁纳米碳管制作传感器电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4传感器阵列实现氩气、SF6、氮气、二氧化碳的定性检测;以双稳态随机共振结合2传感器阵列标定SF6气体浓度,在中国国家和行业SF6防护标准的框架下,以系统实时检测实验数据计算信噪比极大值,根据信噪比极大值判断空气中的SF6气体污染情况,实现轻度、中度、重度三级污染监测。采用了多重动力学模型数值仿真研究了气体放电中的多重随机共振现象。基于随机共振和定向多壁纳米碳管电离型传感器阵列的SF6气体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灵敏度、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可重复检测、体积小、成本低、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检测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对优化气敏传感器场效应的纳米碳管可控制备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实验研究,以多稳态动力学模型数值仿真研究了气体放电中的多重随机共振现象,设计使用了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阵列检测SF6气体,以双稳态随机共振方法进行信号处理,实现SF6气体的定量检测。

李练[10](2006)在《我国增发监管政策及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增发新股融资方式自1998年6月在我国正式采用以来,增发新股数量、增发融资净额及其占市场总融资额的比重均增长迅速,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重要的股权再融资手段。为了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证券管理机构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上市公司增发股票进行资格限制。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对增发的态度也随之几经变化。然而,增发监管政策是否真的达到了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在遴选“优质”上市公司的同时对市场有哪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如何表现?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和机制是怎样的?这是本文需要解答的问题。 研究采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存在以及不存在增发监管政策的情形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构成了博弈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行动次序的先后使双方构成了非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代表的公司业绩指标成为博弈双方传递的信号。政府对上市公司增发条件的设置导致了博弈可能的均衡路径的改变。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监管政策促使了公司业绩披露混同均衡的产生,即增发监管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诱导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 论文的实证部分从某个方面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证明。在增发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行为影响的实证中,运用扩展的琼斯模型,引入roe所在不同区内的标识作为虚拟变量,以制度设计演变过程中两个关键时点划分的时间区间,对每个时间区间内的roe做回归分析,从而验证新股发行制度中监管政策的变迁是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发监管政策的出台确实诱导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盈余信息。 结合文章在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结果,论文指出设置增发限制条件对上市公司操纵市场的行为“治标未治本”。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逐步弹性化、市场化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条件,最终摒弃单纯的以公司取得的财务指标为增发资格依据。同时完善相关立法与会计制度,加大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执法力度,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

二、《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标准及标准化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
        一、标准
        二、标准化
    第二节 标准的种类与标准体系
        一、标准的种类
        二、标准的级别
        三、标准体系
    第三节 标准化基本原理
        一、关于标准化原理的研究概况
        二、标准化的方法原理
        三、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
第二章 标准化的发展:从基础走向战略
    第一节 标准化的发展简史
        一、远古时代标准化
        二、古代标准化
        三、近代标准化
        四、现代标准化
    第二节 标准化的特点
        一、标准化的共同特点
        二、现代标准化的新特点
    第三节 对标准化作用的传统理解
        一、从标准化的定义看标准化作用的传统理解
        二、对标准化传统理解的局限性
    第四节 从经济学角度对标准化作用的再认识
        一、标准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二、标准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径
        三、标准化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标准化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五节 对标准化作用的定量评价
        一、德国的实证研究
        二、英国的实证研究
        三、中国的实证研究
        四、对上述实证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标准化战略
    第一节 战略及标准化战略的涵义
        一、战略的涵义
        二、战略的作用与本质
        三、战略的特性
        四、标准化战略的涵义
    第二节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二、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战略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标准化战略
        一、标准化是企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过程符合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三、标准化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四、标准化是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规则体系
第四章 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第一节 企业价值链理论
        一、企业价值链的概念
        二、企业价值链的内涵
        三、对企业价值链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创造价值基本活动中标准的作用
        一、"内部物流"中标准的作用
        二、"生产经营"中标准的作用
        三、"外部物流"中标准的作用
        四、"市场销售"中标准的作用
        五、"服务"中标准的作用
    第三节 创造价值辅助活动中标准的作用
        一、"采购"中标准的作用
        二、"技术开发"中标准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标准的作用
        四、"企业基础设施"中标准的作用
    第四节 标准化对企业的战略作用
        一、标准构成企业进入壁垒的一部分
        二、掌握标准使企业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三、通过标准可以有效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四、加强标准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五、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大幅降低企业成本
第五章 国家标准化战略研究
    第一节 国家在实施标准化战略中的作用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二、标准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第二节 国外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决定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凸显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三、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四、建立新的消费价值观体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第三节 国外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措施
        一、各国标准化战略的共同点
        二、各国标准化战略的不同点
    第四节 部分国家(区域)标准化战略
        一、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战略
        二、欧洲标准化发展战略
        三、部分国家的标准化战略
    第五节 国外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确立标准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
        三、建立以自愿性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制
        四、加强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快培育标准化人才队伍
        六、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第六章 中国标准化工作进展、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中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一、中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标准的总体状况
        三、中国国家标准的发展状况
        四、中国国家标准类型变化的趋势
        五、中国国家标准的属性状况
    第二节 中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国家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
        二、中国技术标准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为数不多
        三、按照中国标准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
        四、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比例过低
        五、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十分有限
        六、企业标准化人才明显不足
    第三节 中国标准化问题的成因
        一、标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标准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存在脱节的矛盾
        三、对国外标准的跟踪机制不完善
        四、缺乏标准创新机制
        五、与主要利益相关国家没有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
        六、缺乏国际型标准化人才
        七、标准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证
        八、中国的标准化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九、中国标准化战略实施非常滞后
第七章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对策
    第一节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一、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增强标准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三、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取向
        一、将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起来
        二、将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紧密结合起来
        三、将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紧密结合起来
        四、将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节 中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工程
        二、实施标准化水平提升工程
        三、实施国际标准化突破工程
        四、实施标准化项目示范工程
        五、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
        六、实施标准化基础强化工程
第八章 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践
    第一节 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概况
        一、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过程
        二、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原则与目标任务
        三、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第二节 深圳开展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成效
        一、深圳开展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二、深圳开展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第三节 深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经验总结
        一、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二、将试点工作和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相结合
        三、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四、将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五、积极探索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的有效机制
        六、全方位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七、充分利用国家资源推动深圳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八、敢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标准化工作经验和模式
        九、注重抓好标准化的薄弱和关键环节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2)基于THz-TDS技术的农药分子解析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太赫光谱技术简介
        1.2.1 太赫兹光谱技术简介
        1.2.2 太赫兹光谱的特性
    1.3 太赫兹光谱技术的相关进展及应用
        1.3.1 无损检测领域
        1.3.2 化学生物医学领域
    1.4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1.5 论文研究内容
2 THz 光谱理论解析方法
    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1.1 理论计算方法
        2.1.2 理论计算基组
    2.2 理论模拟技术路线
        2.2.1 Gaussian 程序
        2.2.2 Materials Studio 软件
        2.2.3 CRYSTAL09 软件
    2.3 模式识别分类鉴别方法
        2.3.1 特征提取法
        2.3.2 LS-SVM 分类鉴别法
3 百菌清太赫兹光谱解析
    3.1 百菌清的 THz 实验光谱
    3.2 百菌清 THz 光谱理论解析
        3.2.1 百菌清 THz 光谱理论模拟分析
        3.2.2 百菌清 THz 光谱理论模拟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三唑类杀菌剂太赫兹光谱解析
    4.1 杀菌剂的 THz 实验光谱
    4.2 杀菌剂的 THz 光谱理论模拟解析
    4.3 杀菌剂的 THz 光谱理论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两组除草剂和杀菌剂农药 THz 光谱鉴别
    5.1 两种乙酸的分类鉴别
    5.2 两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分类鉴别
    5.3 本章小结
6 论文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基于微流挤压工艺的SOFC一体化成形过程模拟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2-1 SOFC背景与概述
        2-1-1 SOFC背景
        2-1-2 SOFC概述
    §2-2 SOFC电解质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萤石结构
        2-2-3 氧化锆基氧离子导体
        2-2-4 氧化锆电解质薄膜的制备
    §2-3 电极材料
        2-3-1 SOFC阴极材料
        2-3-2 SOFC阳极材料
        2-3-3 电极的制备
    §2-4 SOFC发电系统
        2-4-1 平板式SOFC系统
        2-4-2 管式SOFC系统
    §2-5 小结
第三章 微流挤出成形与SOFC
    §3-1 微流挤出成形理论与发展
        3-1-1 挤出成形理论与技术发展
        3-1-2 挤出过程的微流化与精密化
        3-1-3 精密挤出技术的应用前景
    §3-2 陶瓷浆料流变学特性及影响因素
        3-2-1 浆料的稳定分散性
        3-2-2 浆料流变学性质
        3-2-3 陶瓷浆料特性影响因素
    §3-3 黏性浆料挤出流动的数学描述
    §3-4 影响微流挤出精度的因素
        3-4-1 影响微流挤出的工艺参数
        3-4-2 影响微流挤出的物料特性参数
    §3-5 小结
第四章 微流挤出成形过程模拟与有限元分析
    §4-1 挤出机头流道设计与建模
        4-1-1 挤出模头的结构设计
        4-1-2 挤出模头参数化建模方法
    §4-2 挤出模头引流与分流段的影响
        4-2-1 挤出模头引流段影响
        4-2-2 挤出模头分流段影响
    §4-3 压缩段对挤出成形的影响
    §4-4 平直段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挤出模流道及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5-1 基于流动平衡的流道优化设计
    §5-2 压缩段参数调整
    §5-3 压缩段和平直段联合优化
    §5-4 结果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锌慢性处理特异性下调培养海马神经元表面含有NR2A亚基NMDA受体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次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5)隧道LED灯具系统级热管理及强化散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芯片级
        1.2.2 封装级
        1.2.3 系统级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LED散热模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2.1.1 热传导
        2.1.2 热对流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2.2.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2.2 CFD的求解过程
    2.3 控制方程的常用离散格式
    2.4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4.1 直接数值模拟(DNS)
        2.4.2 大涡模拟(LES)
        2.4.3 Reynolds平均法(RANS)
    2.5 FLUENT软件介绍
    2.6 小结
3 隧道特殊环境对LED散热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3.2.1 实验装置介绍
        3.2.2 实验过程
        3.2.3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
    3.3 模型介绍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值方法及边界条件
        3.3.3 模拟工况
    3.4 收敛标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3.5 隧道拱顶对LED散热性能的影响
        3.5.1 流场分析
        3.5.2 温度场分析
        3.5.3 翅片表面换热特性分析
    3.6 小结
4 强制对流下板翅式换热器整体散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介绍
        4.2.1 物理模型
        4.2.2 模拟工况
    4.3 板翅式换热器方向敏感性研究
        4.3.1 流场分析
        4.3.2 温度场分析
        4.3.3 翅片表面换热性能分析
    4.4 翅片间距对板翅式换热器方向敏感性影响
        4.4.1 流场分析
        4.4.2 温度场分析
        4.4.3 翅片表面换热性能分析
    4.5 入口风速对板翅式换热器方向敏感性影响
        4.5.1 流场分析
        4.5.2 温度场分析
        4.5.3 翅片表面换热性能分析
    4.6 百叶窗翅片散热结构方向敏感性研究
        4.6.1 流场分析
        4.6.2 温度场分析
        4.6.3 翅片表面换热性能分析
        4.6.4 板翅式换热器与百叶窗翅片换热器对比
    4.7 小结
5 隧道LED散热机理探索
    5.1 引言
    5.2 对流传热的物理机制
    5.3 对流传热的场协同原理
    5.4 LED强化换热机理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6)AMPA受体影响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次
1. 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ARM的燃气调压器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燃气调压器在燃气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1.2 燃气调压器及其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1.2.1 燃气调压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1.2.2 燃气调压器质量检测的内容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燃气调压器检测试验方案设计
    2.1 气密性检测试验方案设计
        2.1.1 气密性检测的试验方法
        2.1.2 冒泡法检测精度的定量分析
        2.1.3 差压检测过程的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
        2.1.4 差压法检测方案设计
    2.2 静压特性检测试验方案设计
        2.2.1 燃气调压器的静压特性
        2.2.2 试验平台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燃气调压器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核心板设计
        3.2.1 主控制器选型
        3.2.2 存储器电路设计
        3.2.3 存储器驱动程序设计
    3.3 A/D转换电路设计
    3.4 SD卡存储模块设计
    3.5 其它外围模块设计
        3.5.1 LCD与触摸屏电路设计
        3.5.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5.3 其它外围电路设计
    3.6 系统电源设计
    3.7 硬件抗干扰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燃气调压器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构架
    4.2 引导加载(Boot Loader)程序设计
        4.2.1 Boot Loader的基本概念
        4.2.2 Boot Loader的设计分析
    4.3 μC/OS-II操作系统在S3C44B0X平台的移植
        4.3.1 关于μC/OS-II操作系统
        4.3.2 μC/OS-II操作系统的移植
    4.4 基于μC/OS-II扩展的RTOS体系结构
        4.4.1 基于FAT16文件系统的移植
        4.4.2 μC/GUI图形界面程序开发
    4.5 系统应用层软件设计
        4.5.1 μC/OS-II操作系统的任务管理
        4.5.2 系统任务的划分与相互间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燃气调压器系统调试与试验结果
    5.1 硬件与软件调试
    5.2 检测系统调试与试验
        5.2.1 气密性检测系统试验
        5.2.2 静压特性检测系统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设计仿真、驱动控制与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目前中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的现状
    1.2 直线驱动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现状
    1.3 研制开发直线驱动的意义
    1.4 永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1.5 直线驱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1.6 直线驱动技术展望
    1.7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8 本章小节
2 直线驱动的原理、发展和现状
    2.1 直线电机的原理
    2.2 直线电机的历史与发展
    2.3 直线电机的应用
    2.4 本章小节
3 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中直线电机的设计仿真
    3.1 电磁设计
    3.2 设计仿真
    3.3 本章小节
4 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控制
    4.1 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机构的硬件
    4.2 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软件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检测与维护
    5.1 借鉴真空开关永磁式驱动系统(机构)的机械状态在线检测
    5.2 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温度在线检测
    5.3 借鉴真空开关永磁式驱动系统(机构)的检修维护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随机共振和定向多壁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阵列的SF6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气敏传感器概述
        1.2.1 气敏传感器概述
        1.2.2 现有气敏传感器对SF_6气体检测的局限性
    1.3 SF_6气体概述
        1.3.1 SF_6气体性质及应用
        1.3.2 SF_6的危害性
        1.3.3 SF_6气体分析方法的发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随机共振理论概述
    2.1 随机共振类型
        2.1.1 双稳态随机共振(Bi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
        2.1.2 单稳态随机共振(Mono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
        2.1.3 非周期信号随机共振(Aperiodic Stochastic Resonance)
        2.1.4 随机自共振(Autonomous Stochastic Resonance)
        2.1.5 耦合随机共振(Coupled Stochastic Resonance)
    2.2 随机共振系统的表征
        2.2.1 信噪比
        2.2.2 驻留时间分布
        2.2.3 脉冲间隔直方图
    2.3 随机共振在传感领域中的应用
    2.4 随机共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碳管结构、性能与制备
    3.1 纳米碳管的结构
    3.2 纳米碳管的性质
        3.2.1 纳米碳管的力学性能
        3.2.2 纳米碳管的电学性能
        3.2.3 纳米碳管的场致发射性能
        3.2.4 纳米碳管储氢性能
    3.3 纳米碳管的制备
        3.3.1 纳米碳管的制备方法概述
        3.3.2 基于AAO模板的CVD法制备定向纳米碳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的设计及性质研究
    4.1 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的设计
        4.1.1 气体放电特性
        4.1.2 气敏传感器的电极结构
        4.1.3 单气敏传感器实验系统
        4.1.4 传感器工作原理
        4.1.5 纳米碳管电场效应与传感器
        4.1.6 纳米碳管的可控制备与传感器
    4.2 单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对单一气体的响应
    4.3 单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对混合气体的响应
        4.3.1 单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对混合气体的响应
        4.3.2 单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检测混合气体应用分析
    4.4 影响因素
        4.4.1 电极间距
        4.4.2 环境温度
        4.4.3 大气压强
        4.4.4 相对湿度
        4.4.5 传感器重复性及寿命
    4.5 不同性质电极的击穿脉冲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体放电中多重随机共振现象的研究
    5.1 气体放电中的多重随机共振现象
        5.1.1 实验系统及条件
        5.1.2 实验结果
    5.2 多稳态共振系统的数值仿真
        5.2.1 多稳态系统模型
        5.2.2 模拟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稳态随机共振理论的仿真研究
    6.1 双稳态随机共振理论
        6.1.1 朗之万(Langgevin)方程
        6.1.2 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
        6.1.3 双稳态系统的动力特性模型
    6.2 参数对随机共振系统的影响
        6.2.1 信号幅度
        6.2.2 噪声强度
        6.2.3 双稳态系统参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系统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实验
    7.1 传感器阵列气体检测的优势
    7.2 传感器阵列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
    7.3 三次样条插值算法拟合响应曲线及插值误差分析
    7.4 主成分分析法气体定性检测实验
        7.4.1 主成分分析概述
        7.4.2 检测系统及实验
        7.4.3 检测结果
    7.5 双稳态随机共振低浓度SF_6气体定量检测实验
        7.5.1 系统设计及实验
        7.5.2 检测结果
        7.5.3 检测实验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8.2 本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我国增发监管政策及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上市公司增发的研究
        1.2.2 证券市场监管的研究
        1.2.3 证券市场的博弈研究
        1.2.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2 我国的证券监管与增发实践
    2.1 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
        2.1.1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
        2.1.2 我国对证券发行的监管
        2.1.3 我国证券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2.2 我国上市公司的增发历程
        2.2.1 我国增发新股的产生和发展
        2.2.2 我国增发监管政策的变迁
3 发达国家(地区)证券监管与增发
    3.1 发达国家(地区)证券市场监管概述
        3.1.1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3.1.2 证券发行监管比较
        3.1.3 对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
    3.2 发达国家增发历程及增发监管
        3.2.1 增发规模国际比较
        3.2.2 国外增发新股的运作情况
        3.2.3 国外有关增发新股的政策规定
    3.3 国际比较的结论与借鉴
4 增发监管政策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4.1 上市公司实施增发的效用函数分析
    4.2 上市公司实施增发的博弈分析
        4.2.1 博弈模型的假设
        4.2.2 不存在增发“门槛”的博弈分析
        4.2.3 存在增发“门槛”的博弈分析
5 上市公司对增发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反应实证研究
    5.1 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
    5.2 模型与假设
    5.3 实证结果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小结
    6.2 增发监管的政策建议
        6.2.1 逐步减少计划管制和政府干预,推行证券上市的市场化
        6.2.2 完善对增发新股资格的监管,实行多维考评、动态调整和分类设计
        6.2.3 加强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6.2.4 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加强中介机构监管
        6.2.5 完善相关立法,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执法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论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邝兵. 武汉大学, 2011(07)
  • [2]基于THz-TDS技术的农药分子解析与鉴别[D]. 李兰玉.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2)
  • [3]基于微流挤压工艺的SOFC一体化成形过程模拟及参数优化[D]. 王晓天.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
  • [4]锌慢性处理特异性下调培养海马神经元表面含有NR2A亚基NMDA受体表达[D]. 朱佳. 浙江大学, 2012(09)
  • [5]隧道LED灯具系统级热管理及强化散热机理研究[D]. 王孝红. 浙江大学, 2012(06)
  • [6]AMPA受体影响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机制[D]. 吴振永. 浙江大学, 2011(12)
  • [7]基于ARM的燃气调压器检测系统研究[D]. 李江波. 浙江大学, 2010(08)
  • [8]真空开关永磁直线电机设计仿真、驱动控制与保护系统研究[D]. 方清贤. 浙江大学, 2009(05)
  • [9]基于随机共振和定向多壁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阵列的SF6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D]. 惠国华. 浙江大学, 2008(09)
  • [10]我国增发监管政策及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 李练. 重庆大学, 2006(02)

标签:;  ;  ;  ;  

《真空电子技术》2002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