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告别》看校歌中的人文精神

从《告别》看校歌中的人文精神

一、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干成,周伟[1](2022)在《传承与新生——不同版本中《送别》的文化内涵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歌曲《送别》是学堂乐歌早期代表性乐曲之一,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学堂乐歌《送别》在新式学堂中广为传唱,深受大众喜爱。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送别》作为学堂乐歌、影视配乐,改编为现代混声合唱作品,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功能,从这三个方面剖析歌曲《送别》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内涵变化,有利于探讨经典学堂乐歌作品自诞生以来所体现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钟乙萌[2](2021)在《清末民初学堂乐歌曲调的分类梳理及研究》文中认为

许丹红[3](2019)在《李叔同《送别》的诗歌意蕴》文中研究表明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诗歌、绘画、音乐和文学等领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新的前进方向。他的《送别》是学堂音乐的开创性作品,以美国流行音乐艺术家约翰·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为基础,包含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

高源[4](2019)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叔同(1880-1942)出生于天津富商之家,1942年,时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经历了清朝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着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本文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历程、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思想、音乐创作的贡献、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李叔同生平、音乐教育生涯梳理,探讨了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叙述了李叔同的家世和学习经历,以及其家世和学习经历对李叔同以后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对李叔同音乐创作之路,以及李叔同创作的爱国歌曲、抒情歌曲和哲理歌曲,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特点。第三部分,研究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创作的贡献及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以历史研究法、音乐文献研究法、音乐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从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意义,以及李叔同音乐创作的特点与时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李叔同音乐艺术生涯、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其思想、贡献、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力图在音乐史学的视野下,建构一代名家大师的较为立体的多元化的艺术风貌,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添砖加瓦。

李瑞彪[5](2018)在《“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文中研究指明"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不少学者对学堂乐歌、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做出了许多基础性工作,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大多停留在学堂乐歌或近代音乐教育单项层面,较少将两者合并展开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本文广泛收集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及"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三方面着手,将之分类梳理、归纳与分析,为学界提供参考价值。

陈俞村[6](2018)在《钱仁康中西音乐共性研究成果探析》文中提出钱仁康先生作为我国着名的音乐理论家,他的研究成果涉及音乐学的各个领域。其中,中西音乐共性研究成果作为钱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术代表,在当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钱先生发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中西音乐存在的共性规律,用丰富的中西音乐作品来论证这一观点。他的研究方法、治学精神、学术思维等方面无论对当时还是现今的学者们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旨在通过研究钱先生的《钱仁康音乐文选》(2013版上卷)和《学堂乐歌考源》的研究,不仅可以从中管窥钱先生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学术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为笔者研究相关领域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而且希望通过对钱先生这一研究成果的探析,为后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张蒙君[7](2018)在《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学堂乐歌产生于20世纪初,在大批对西方教育有所了解的维新派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学堂乐歌随新式学堂的建立而产生,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学堂乐歌通过新颖的形式较为成功的传播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而且在音乐形式与审美表达方面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启蒙和思想启蒙的发端。学堂乐歌的出现,不论对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因为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校音乐教育,随后的抗战歌曲乃至早期流行音乐的出现同样与学堂乐歌有着重要联系。同时,它的意义又是多维的,包括文化与音乐等多个方面。从文化方面来讲,学堂乐歌如同社会转型的信号弹,带给广大学生明确的新文化信号,鼓舞学生和民众在新文化语境下发声,从音乐方面来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对近现代音乐产生重要影响。当代人应该发掘学堂乐歌中恒久经典的内涵和中西融合的经验,运用到现代音乐教育和现代儿童歌曲创作中。本文根据是否原创作品将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分为两类,从美学和艺术学角度分析学堂乐歌的的词曲特点,发现学堂乐歌的现代美学表现逐步成熟过程。总结学堂乐歌的创新创作经验,发掘黎锦晖的乐歌创作贡献,探讨学堂乐歌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魏德儒[8](2017)在《李叔同声乐作品《送别》的艺术风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李叔同声乐作品《送别》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当今社会,年轻的一代由于受到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对我国的传统,包括与传统相关的音乐等产生了极大的疏离感,甚至于断裂成了两个世界。学习研究近现代歌曲能够培养读者对于我们本民族歌剧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目的,提升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季德方[9](2017)在《李叔同《送别》与美日歌曲关系初探》文中提出李叔同的歌曲《送别》,采用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乐曲,选取中国古典文化意象填词,同时也受到日本歌词的影响。这首歌曲词曲交融,独具韵味。本文探求李叔同留学日本时所接受的外国音乐文化熏陶对他后来创作《送别》的影响。

白雪[10](2017)在《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文中指出2003年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应运而生。此次改革将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了选修与必修两个模块,分别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其它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音乐鉴赏》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作品纳入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且掌握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其中学堂乐歌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知识放入教材中。学堂乐歌的产生是历史的特定性,作曲家用外国的曲调来填词,使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在中国传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学堂乐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大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以唤起民心、凝聚民心、改造民心、振兴中华,同时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教育家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在人文精神以及音乐审美观念上影响巨大。笔者通过对高中不同版本《音乐鉴赏》中的优秀学堂乐歌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以贵州省实验中学的高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学堂乐歌的教学探究,拟从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继承,使传统的学堂乐歌与现代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能够紧密结合。本课题将根据高中音乐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学堂乐歌作品,找出现代高中音乐教育中学堂乐歌的发展空间及对学生审美提高的意义。

二、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传承与新生——不同版本中《送别》的文化内涵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堂乐歌《送别》
    (一)创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音乐形态特征
二、影视作品中的《送别》
    (一)电影《早春二月》里的《送别》背景音乐
    (二)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插曲
三、混声合唱版的《城南送别》
    (一)创作者简介
    (二)音乐形态特征
        1.呈示部
        2.中部
        3.再现部
        4.尾声
    (三)意境传承中的新生
        1.情感意境的传承
        2.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四、结语

(4)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李叔同生平综述
    一、李叔同少年时期
    二、李叔同青年时期
    三、李叔同晚年时期
第二章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研究
    一、李叔同教育启蒙时期
        (一)传统教育
        (二)新式教育
    二、李叔同艺术教育实践时期
        (一)开设乐歌课
        (二)编写《国学唱歌集》
        (三)主办《音乐小杂志》
        (四)戏剧演出
        (五)回国从事教育工作
    三、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形成时期
        (一)爱国奉献
        (二)以学生为本
        (三)“先器识而后文艺”
        (四)乐歌创作
第三章 李叔同的音乐创作研究
    一、爱国歌曲的创作特点
    二、抒情歌曲的创作特点
    三、哲理歌曲的创作特点
第四章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创作的贡献及影响
    一、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贡献及影响
        (一)推广及普及社会音乐教育
        (二)坚持音乐教育中“爱国奉献”的核心思想
        (三)贯彻“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审美
    二、李叔同音乐创作的贡献及影响
        (一)开创新格局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美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位论文文献目录表
附录二
附录三: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堂乐歌研究综述
    (一) 学堂乐歌的兴起研究
    (二) 李叔同学堂乐歌词曲研究
    (三) 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
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一)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二)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特征研究
    (三)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潮流研究
三、“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一) 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影响
    (二) 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启示
四、结语

(6)钱仁康中西音乐共性研究成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音乐共性研究成果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文选》的新旧版本简介
    第二节 《考源》的简介
第二章 中西音乐结构规律的共性研究成果探析
    第一节 顶真格旋律的研究
    第二节 句句双的研究
    第三节 双拽头体与巴歌体的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中西音乐其他方面的共性研究
    第一节 “词语描绘”的研究
    第二节 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脉脉相通的西方传统音乐
    第三节 中西音乐题材“杜鹃”的共性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钱仁康中西音乐共性成果的评价及其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1章 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1 中国社会转型的迫切愿望
        1.1.1 统治阶级应对民族危机
        1.1.2 新兴社会阶层与新兴资本走上历史舞台
    1.2 早期的新文化浪潮
        1.2.1 新式文化兴起
        1.2.2 思想先进的新士绅群体
        1.2.3 学生群体投身文化浪潮
        1.2.4 美学现代性现实条件
第2章 学堂乐歌的美学价值
    2.1 旧曲填词形式的改编乐歌
        2.1.1 国外曲调填词而成的改编乐歌
        2.1.2 传统曲调填词的改编乐歌
    2.2 原创性质的学堂乐歌
        2.2.1 李叔同沈心工的原创乐歌
        2.2.2 黎锦晖的原创学堂乐歌
第3章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
    3.1 学堂乐歌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3.2 曲折发展体现社会发展曲折性
    3.3 对当代歌曲创作的借鉴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8)李叔同声乐作品《送别》的艺术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李叔同以及作品《送别》简介
    1. 李叔同简介:
    2.《送别》的创作背景:
三、艺术歌曲《送别》的创作特点
四、艺术歌曲《送别》的艺术风格
    1. 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2. 简约流畅的音乐风格
    3. 淡雅的审美意境
结语

(10)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
第一章 学堂乐歌的音乐文化价值
    第一节 学堂乐歌概况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内容
        三、学堂乐歌的审美意义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一、“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
        二、“新思想的倡导者”曾志忞
        三、“通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
第二章 高中音乐课程的学堂乐歌解读
    第一节 高中《音乐鉴赏》的学堂乐歌
        一、教材理念
        二、教材内容
        三、教材中的学堂乐歌
    第二节 贵阳市高中学堂乐歌教学现状调查
        一、贵州省实验中学概况
        二、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三、教学现状结果分析
    第三节 《音乐鉴赏》学堂乐歌实践教学
        一、教材选择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效果
第三章 学堂乐歌教学的文化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学堂乐歌实践教学引发的文化思考
        一、学堂乐歌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实施
        三、多元并举中西兼融
    第二节 对贵阳市高中音乐学堂乐歌教学的建议
        一、优化整合和扩充教材中学堂乐歌的素材内容
        二、教师建立学堂乐歌音乐教材的紧密联系
        三、积极宣传学堂乐歌的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承与新生——不同版本中《送别》的文化内涵变迁[J]. 干成,周伟. 戏剧之家, 2022(04)
  • [2]清末民初学堂乐歌曲调的分类梳理及研究[D]. 钟乙萌.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3]李叔同《送别》的诗歌意蕴[J]. 许丹红. 名作欣赏, 2019(23)
  • [4]李叔同的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研究[D]. 高源.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5]“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J]. 李瑞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7)
  • [6]钱仁康中西音乐共性研究成果探析[D]. 陈俞村. 天津音乐学院, 2018(12)
  • [7]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D]. 张蒙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李叔同声乐作品《送别》的艺术风格[J]. 魏德儒. 当代音乐, 2017(17)
  • [9]李叔同《送别》与美日歌曲关系初探[J]. 季德方. 文学教育(上), 2017(08)
  • [10]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D]. 白雪.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从《告别》看校歌中的人文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