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

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

一、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顺轩[1](2021)在《低质煤的粒度调控和界面修饰及成浆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煤浆储运安全便捷、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是一种可有力支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的类液体燃料。我国低质煤储量丰富,若将其作为水煤浆制备原料,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低质煤利用效率。但由于低质煤中较高的矿物含量及复杂的煤质组成,导致其无法直接制备合格水煤浆。本论文以我国山东鲁西南地区金达(JD)和级索(JS)两种低质煤为实验样品,通过矿物分离装置对低质煤进行提质与改性处理,并解析了煤质组成、表面性质与颗粒成浆性能的关系;然后通过粒度调控改善精煤颗粒成浆性能,并揭示了微细颗粒在水煤浆级配过程中影响机制;最后通过分散剂的界面修饰作用进一步提高精煤颗粒成浆浓度,并建立了分散剂强化精煤分散的机理模型及其吸附机制。实验样品经矿物分离处理后,对比了低质煤及其精煤的煤质组成、颗粒表面性质及微观结构变化,探究了不同煤颗粒成浆性能的差异。经矿物分离装置处理后,低质煤中高岭石和石英组分被有效脱除,JD和JS煤中矿物脱除率分别为84.04和77.77%。精煤颗粒罩盖矿物显着减少,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平整,比表面积与孔隙体积均大幅度降低,具有更强的疏水性。两种精煤最大成浆浓度相比其低质煤均提高了6%,制备的水煤浆热值是其对应低质煤浆体热值的2.99和1.58倍。为改善精煤颗粒成浆性能,通过微细颗粒进行粒度调控,考察了不同级配方式对水煤浆性质影响及微细颗粒在级配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浆体中微细颗粒含量增加,水煤浆稳定性和流动性均逐渐提高,而成浆浓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微细颗粒占比为16%时,获得的三峰级配水煤浆浓度最大,可达70%。微细颗粒在粒度级配过程中对成浆浓度存在双面影响:一是适量微细颗粒可填充粗颗粒间空隙,提高颗粒堆积效率,有利于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二是微细颗粒对水分束缚能力较强,过量引入将导致浆体中自由水含量减少,使成浆浓度下降。通过分散剂修饰作用进一步提高颗粒成浆浓度,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钠(SLF),聚萘甲醛磺酸钠盐(NSF)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三种阴离子分散剂对精煤颗粒成浆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分散剂在精煤颗粒上吸附机制。研究表明,NSF修饰的精煤颗粒成浆浓度最大;分散剂吸附于精煤与水界面,增强颗粒荷负电性作用是改善精煤颗粒成浆性能的主要原因;胶体稳定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分散剂修饰后颗粒的静电排斥能增大了1~3倍,颗粒能够更好地维持稳定分散状态。精煤颗粒主要由可燃有机质、高岭石、石英和黄铁矿组成,由于分散剂NSF在石英上吸附量占比最小,其在精煤颗粒上吸附主要受煤中有机质、高岭石和黄铁矿影响;XPS和接触角测试表明,分散剂在煤上吸附机制为NSF中疏水基团与有机质表面的疏水结合作用,以及NSF中亲水磺酸基团与金属元素Al和Fe的成键作用。为分析成浆浓度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考察了水煤浆浓度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装置对煤制甲醇工艺经济性影响。结果表明,水煤浆浓度由63%增加至68%,对于180万t/a甲醇生产车间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86亿CNY,并减少CO2排放量0.65 Mt。引入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装置(CCS)将使单位甲醇生产成本增加7-8%,但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征收碳税带来的甲醇成本上涨问题,其经济平衡点为碳税费用60 CNY/t。

李磊[2](2021)在《超细颗粒对高浓度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及成浆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揭示高浓度煤浆成浆机理为目的,围绕超细研磨过程中煤粒表观特性变化、高浓度煤浆中多尺度颗粒空间分布特征和交互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宽粒度分布成浆实验、超细颗粒表观特性表征、多尺度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计算、数学模型推导等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细浆和超细浆最佳掺入比例为15%;先将粗粉和超细浆混捏,再加入添加剂,浆体性能最佳,先将超细浆和添加剂混捏,再加入粗粉,浆体性能最差;利用纳米CT对高浓度煤浆进行三维重构,骨骼化图像中大量超细颗粒包覆于粗颗粒表面,粗颗粒表面和间隙处超细颗粒数量比介于109-579之间。(2)随着颗粒间距变小,颗粒间总作用势能遵循“先正后负,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变化临界点约为11μm,定义小于11μm的煤颗粒为超细颗粒;制浆过程中搅拌使大量超细颗粒突破“能垒”,黏附于粗颗粒表面,形成连生体水膜结构。(3)粗颗粒增加煤浆固含量起提浓作用,细颗粒填充于粗颗粒间隙提高堆积效率,超细颗粒进一步填充间隙并包覆于粗颗粒表面,起到降低粗颗粒沉降速率及滚珠润滑作用,通过精准调控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粒径与占比,使浆体呈现紧密填充-分散吸附-润滑流变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粒控提浓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及修正。

曹成[3](2021)在《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炭占据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作为我国四大煤化工示范区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成为我国的现实之选。水煤浆(CWS)作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一种方式,已被现代煤化工企业广泛应用。水煤浆是由煤粉、水、分散剂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制备而成,分散剂是制备水煤浆的必备原材料。化学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煤粉颗粒的表面性质,促使煤粉均匀的分散在水中,降低水煤浆粘度,进而形成流动良好的浆体。本文制备出了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三聚氰胺系分散剂以及木质素系分散剂等单一分散剂,通过制浆实验对单一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对比,在成浆粘度满足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水煤浆的成浆浓度越高,说明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越好。使用同一煤种,同一水剂的情况下,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以及三聚氰胺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木质素系分散剂。成浆浓度在62%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流动性等级在B+以上。除此之外,本文将单一分散剂进行复配用以提高水煤浆的成浆性能。因木质素分散剂和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方式一致,可采用化学复配的方式进行复配,并将化学复配的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复配后的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单一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成浆浓度达到62%时,成浆粘度为732c P,流动性等级为A。本文不仅将单一分散剂进行了化学复配,还将单一分散剂进行了物理复配,将木质素系分散剂分别与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以及三聚氰胺系分散剂进行了物理复配。具体是指,在保持总添加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单一分散剂间的添加比例进行制浆实验,通过水煤浆的成浆性能择优选择出单一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通过物理复配制浆实验可以得知最佳成浆性能的复配比例,萘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6:4,此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2.57%,水煤浆成浆粘度为406.67c P,流动性等级为A;聚羧酸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4:6,此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2.78%,成浆粘度为890.67c P,流动性等级为A-;三聚氰胺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6:4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62.78%,成浆粘度在618.33c P,流动性等级为A。本文通过对单一分散剂进行筛选,选择出制备原料少,制备工艺条件简便的萘系分散剂作为中试实验生产的首选分散剂。因此本文对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并将优化后的制备条件应用到中试生产过程中。中试生产实验基地选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截止到2021年4月20日,本中试生产线已生产出近60t的萘系分散剂,并将中试实验所制得萘系分散剂与实验室制得的萘系分散剂进行制浆实验。通过成浆性能对比,同浓度下中试生产出的萘系分散剂所制得水煤浆的成浆粘度与实验室制出萘系分散剂制得的水煤浆粘度相差不大,且流动性等级一样。本文最后将萘系分散剂与化工厂1、化工厂2和化工厂3所使用的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实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萘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所使用的水煤浆分散剂。经过调研,化工厂1目前在工业制得水煤浆成浆浓度为59%,化工厂2工业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0%,化工厂3工业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0%。而在实验室中,使用萘系分散剂在相同的煤种和水剂进行制浆,制得水煤浆的最高成浆浓度分别为62%,64%,64%。众所周知,成浆浓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成浆浓度的提高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使用高效复配型分散剂,水煤浆的成浆浓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比煤耗降低10.91Kg/1000Nm3,比氧耗降低9.27Nm3/1000Nm3,有效气量增加4242.23 Nm3/h,经过计算,可为企业带来0.27亿元的经济效益。

李和平[4](2021)在《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文中研究指明水煤浆的制备是现代煤化工中气化法生产合成气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围绕低阶煤制水煤浆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煤种筛选、添加剂筛选、大型煤气化制浆工段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对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地区10余种煤种的选择,系统分析了煤-水-添加剂作用体系下,煤-水界面张力、煤-水接触角、煤的分子结构、添加剂的复配组成等对水煤浆制浆浓度、表观黏度与粒度的影响。建立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以煤质和添加剂特性参数为基础的添加剂筛选流程。结合水煤浆工业生产实际,系统建立了从百克级到50公斤级,以煤种筛选与添加剂筛选为目标的实验室干法小试评价、湿法小试评价、湿法放大评价和模式生产评价实验体系。并建立了以权重分析法为基准的工业用水煤浆添加剂筛选新方法。通过对多家添加剂用户的反馈,符合工业实际要求。其基本过程为: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添加剂对宁夏、陕西、内蒙、新疆煤种的适配作用关系,从煤-水-剂三元组分的表面吸附、分子间作用力传递等,构建了基于添加剂分子量、pH值、临界胶束浓度、特性黏度等条件因子的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的筛选方法。分别利用乌氏黏度计、FTIR和电导率仪分析测定了 MU、GNAI和NDF添加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临界胶束浓度,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表面接触角仪测定、计算了添加剂与煤的极限吸附量和表面张力,用pH计测定了单种添加剂与复配添加剂的pH值,基于以上测定分析,结合湿法制浆实验,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低阶煤制浆的添加剂筛选流程,结果表明:添加剂与煤的表面吸附特性是影响水煤浆制备的重要因素,20℃时0.1 g/L的添加剂与煤的表面张力值为45 mN/m~60 mN/m,萘系添加剂的pH值大于7.5,木质素磺酸盐及高含量木质素磺酸盐复配添加剂溶液选配的较适宜pH值范围为7.0~8.7,通过添加剂的复配可以发挥各添加剂组分在分散和粒子制备方面的优势,获得良好的制浆效果。(2)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颗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颗粒级配技术是水煤浆制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气化水煤浆湿法生产中颗粒直径较大,颗粒分布较宽的实际问题。基于大工业工况气化用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煤浆成浆浓度难以预测的实际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颗粒多间隙分布的堆积模型。该工作的核心点在于:基于颗粒堆积几何位相关系,将煤颗粒的堆积从三维切割成二维的想法。通过考察颗粒填充空隙分布和出现概率,建构多组分颗粒堆积间隙的概率算法,颗粒堆垛的稳态与不稳态,得到了以ΣPVT、ΣPST、ΣPVQ和ΣPSQ为评价指数的间接计算体积填充效率和以间隙配位数Zv为核心的颗粒堆积密度计算新方法。其基本做法为:利用余弦定理、Heron公式和Bretschneider公式,分别计算了稳态三颗粒级配堆垛模式和非稳态四颗粒级配堆垛模式下三颗粒的级配堆垛间隙面积与四颗粒级配堆垛的间隙面积,推导了级配堆垛模式的概率分布,计算了各堆垛模式下的级配堆垛概率分布、级配堆垛间隙面积,累积级配堆垛间隙面积。该研究为理解水煤浆制备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其他领域中无限多颗粒堆积的堆积效率的计算和分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该方法的拟合结果与国际上经典方法拟合的结果一致,对于双组分颗粒的计算优于国际通行算法。(3)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围绕工业湿法水煤浆的生产实际,基于颗粒级配堆垛模型的启发,建构了基于三种钢棒稳态堆垛与四种钢棒非稳态堆垛的钢棒级配堆垛模型,通过间隙面积分布计算与概率计算,建立了以累积钢棒堆垛间隙面积指数Smax,Smin,D为指标的水煤浆成浆浓度评价新方法。基于钢棒的级配堆垛的间隙分布与概率分析,此方法的重要功能在于:建立了稳定三棒级配堆垛和非稳定四棒级配堆垛,利用概率分析、三角形边角关系、Heron公式、Bretschneider公式定量计算了不同级配堆垛条件下钢棒堆垛间隙的分布与大小。通过计算钢棒堆垛间隙当量直径De,钢棒堆垛三角形面积Smin,钢棒堆垛四边形面积Smax和间隙分布概率P。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水煤浆颗粒尺寸级配规律,将颗粒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并进行了堆垛概率分布对比分析,提出了水煤浆颗粒尺寸的调节方法。分析和讨论了钢棒级配堆垛与棒磨机筛分效应的关系。另外,对粗细堆垛间隙概率分布比值PL/PS与粗细颗粒比值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模拟计算、模拟分析、现场试验等手段,系统建立了棒磨机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钢棒磨损、钢棒补加模型算法,为湿法水煤浆制备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4)低阶煤制水煤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通过对八家水煤浆生产企业的分析,探讨了原料煤粒度对水煤浆粒度分布、黏度和浓度的影响。分析了溢流粗颗粒浓度与黏度的关系,讨论了黏度与有效合成气转化率、水煤浆浓度和合成气浓度的关系。综述并比较了入煤量与入水量的关系、入煤浓度与200目筛分率的关系、入煤量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影响以及入磨率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控制煤泥水浓度和粒度分布的长期稳定是煤泥水处理的难点之一。要综合控制棒材分级、磨机进料量和添加量等工艺条件。煤浆颗粒的200目筛分率在54%-57%之间,有利于煤泥在高浓度范围内的稳定运行。粗颗粒在煤浆中的作用是降低接触概率,减小颗粒间的摩擦,从而降低煤浆的黏度。同时,浆料中的粗煤颗粒在磨矿过程中具有自磨作用,有利于提高磨矿效率,加快细煤颗粒的生产。高浓度、低黏度的水煤浆有利于获得高效的合成气转化。溢流粗颗粒的数量是控制水煤浆浓度的重要技术因素。(5)溢流式棒磨机钢棒磨损损伤力学研究通过对湿法制浆用溢流式棒磨机运行条件的综合分析,利用流体力学与断裂力学原理,分别从棒磨机对煤粒冲击作用、煤粒子在棒磨机中的流动行为与钢棒磨损行为等出发,分析对比了不同型号棒磨机中不同钢棒的最大冲击力,钢棒磨损断裂作用等。并利用ANSYS对两种钢棒级配条件下钢棒对煤粒破裂过程的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堆垛间隙条件下颗粒的流动行为等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超声探伤、磁粉探伤、断口显微组织形貌分析、硬度分析、显微硬度分析等测试方法对钢棒磨损断裂行为进行判定。结合磨矿原理、破裂矩阵方法等,对湿法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的磨机工况对水煤浆制浆颗粒形成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综合以上研究工作,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气化水煤浆湿法制浆过程中煤-水-添加剂-磨矿体系流程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工业水煤浆湿法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易树萍[5](2020)在《生物油关键组分及煤的吸附对生物油煤浆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生物油是生物质热解所得液体产物,含水含氧量高、热值低、酸性及腐蚀性强、稳定性差,难以直接利用。将生物油与煤混合制备生物油煤浆,可以代替水煤浆,作为燃料或气化原料。由于生物油与煤的组成、结构都比较复杂,因此,生物油的组成、煤种以及煤对生物油组分的吸附作用决定了生物油煤浆的性质,进而影响生物油煤浆的制备及应用。采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与生物油制备煤浆,考察了煤种对生物油煤浆流变性、触变性、粘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煤浆性质的主要煤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无烟煤及变质程度较高烟煤可以制备出稳定且粘度低的生物油煤浆,是适合制备生物油煤浆的煤种;褐煤所制煤浆体系的粘度高且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制备生物油煤浆;变质程度较低的烟煤能否制备出稳定的生物油煤浆取决于生物油的组成。通过灰度关联法得到影响生物油煤浆特征粘度的主要煤质因素有:总酸性官能团含量、O/C、酚羟基官能团以及羧基官能团含量。该部分研究为选取适宜制备生物油煤浆的煤种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对原始生物油进行减压蒸馏,获得了不同水分含量的生物油样品,考察了生物油中水分含量对煤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煤浆根据其流变特性指数是否大于0.800可被分为强假塑性煤浆和弱假塑性煤浆,弱假塑性煤浆大部分可以稳定储存,而强假塑性煤浆能否稳定与制浆煤种及生物油中水分含量有关。水分是影响生物油煤浆性质最大的组分,随制浆用生物油水分含量升高,煤浆逐渐由弱假塑性转变为强假塑性。生物油中存在一特殊的水分含量,CWmin(煤浆特征粘度最小水分含量),由该水分含量生物油所制煤浆特征粘度最低。CWmmin的值与制浆煤种和煤粉浓度都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生物油中水分的含量而显着改善生物油煤浆的性质。通过向实际生物油中添加共溶组分及糖类的模型化合物,制备了不同共溶组分含量及糖类含量的生物油样品,考察了共溶组分及糖类含量对生物油煤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油中共溶组分及糖类含量变化对煤浆的稳定性影响较小;生物油中双亲性共溶组分含量升高可降低生物油粘度和煤浆特征粘度;生物油中疏水性共溶组分含量升高使生物油粘度轻微降低但会使煤浆特征粘度增大;生物油中糖类含量升高使生物油粘度及煤浆特征粘度都增大。因此,双亲性共溶组分含量较高或疏水性共溶组分及糖类含量较低的生物油可以制备出稳定且粘度较低的煤浆。通过测定制浆前后生物油组成变化以及制浆后煤浆体系中可自由流动生物油的量,考察了煤种及生物油组成对煤吸附生物油中各组分的影响;并利用模型化合物配制不同类型的模拟生物油,考察了热解木质素对生物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对生物油中共溶组分的吸附选择性强,对水分及糖类的吸附选择性弱,对热解木质素的吸附选择性取决于生物油的组成,对低水分含量生物油中热解木质素的吸附选择性弱,对高水分含量生物油中热解木质素的吸附选择性强。热解木质素是生物油煤浆保持稳定的必要组分,但当煤浆体系中热解木质素析出量较大时,煤浆也不稳定。当生物油煤浆中可自由流动液体的热解木质素含量超过4.50 wt.%时,煤浆可以保持稳定。由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煤吸附生物油组分的主要煤质因素有煤样的O/C、总酸性官能团、酚羟基官能团及羧基官能团含量。而且,煤对生物油组分的吸附特性是影响生物油煤浆体系能否稳定的关键因素,不同煤种所制煤浆的稳定性依赖于煤浆中可自由流动液体的含量。变质程度较低的煤种对生物油中组分的吸附能力强,所制煤浆体系中可自由流动液体含量低;而变质程度较高煤种对生物油中组分的吸附能力弱,所制煤浆体系中可自由流动液体含量较高。综合全文研究结果,获得了生物油煤浆体系的分散及稳定机制。

杨明顺[6](2020)在《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对灰熔/黏特性影响及其水热脱除》文中指出我国高碱低阶煤资源储量丰富、应用比例逐年增大,但这类煤在燃烧或气化等转化利用中易在锅炉、气化炉内发生煤灰沉积、结渣,严重制约装置的安稳运行。论文以高碱低阶煤灰沉积、结渣问题为导向,采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伊宁矿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白音华矿区的高碱低阶煤样品,以及工业粉煤锅炉、气流床气化炉的灰渣样品,开展高碱低阶煤的逐级化学萃取(sequential chemical extraction experiment,SCEE)、热解、燃烧、水热处理(脱碱)等试验,应用XRD、XRF、SEM-EDS、FT-IR、TG等,考察高碱低阶煤中碱金属赋存特性、钠钾热迁移行为,探究水热脱碱后煤的成浆、热解、燃烧等加工转化性能的变化及机制。此外,结合Fact Sage、MATLAB、Aspen Plus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展高温下煤中矿物质演化、水煤浆气化等建模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研究煤灰熔融性和黏温特性(简称煤灰熔/黏特性)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高碱低阶煤中Na、K的赋存特性区别明显。各试验煤样中Na元素均以水溶态为主,而K元素则以白榴石KAl Si2O6、正长石KAl Si3O8、钾长石KAl Si O4等不溶态为主。干基煤中Na含量较高,准东煤ZD-1-R、ZD-2-R的分别为3.257mg/g、2.915mg/g,胜利煤SL-6-R的为2.072mg/g,伊宁煤YN-1-R、YN-2-R的依次为1.840mg/g、1.554mg/g;K含量相对较低,胜利煤的为0.493mg/g,准东、伊宁煤的介于0.15~0.3mg/g。Na、K含量均显着高于Cl含量,说明碱金属并非以Na Cl、KCl为主要赋存形式。随着自然煤层纵向加深,准东煤中Na含量降低、K含量变化不大;胜利煤中K显着降低,Na则呈现中层低,上、下层高的“夹板”特征。高碱低阶煤中Na、K的热演化行为差异显着。在燃烧或热解升温过程中,Na、K在500℃时已开始析出。在815℃燃烧温度下,煤灰中Na2O、K2O的逃逸率分别达到35.81%、26.79%。与Na相比,K以钙长石(Ca,Na)(Si,Al)2Si2O8、白榴石KAl Si2O6和K(Si3Al)O8等形式富集于煤灰渣中,逃逸率较低,在高温下呈现相对“惰性”。在工业气流床气化装置中,Na主要向飞灰中富集,而K同时向飞灰、灰渣中富集。Fact Sage模拟显示,气化温度超过1200℃后,Na转化为Na2SO4(g)、Na2O(s)和Na(g)等形式,K转化为K2O(s)、K(g)和KO(s)等形式。高碱低阶煤灰的熔融性指标(FT、ST、DT)、黏温特性指标(T2.5、T25、Tcv)与其灰分、灰成分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K含量越高,煤灰熔/黏特性温度指标随之增大,Na与之相反。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高碱低阶煤灰熔/黏特性预测模型,FT、ST、DT预测模型的训练误差分别为0.459%、0.583%、0.409%,小于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的误差1.705%、1.699%、2.186%;T2.5、T25、Tcv预测模型的训练误差分别为0.813%、0.323%、1.193%,明显小于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的误差2.539%、3.808%、3.258%。提出了煤气化适应性指数(AIG),赋予K元素在高碱低阶煤转化中的“示踪”功能,建立了简单明了、计算方便的K2O-AIG预测解析式(r2=0.87~0.97)。高碱低阶煤在300℃、60min的水热处理条件下,煤质显着提高,干基灰分中Na2Oeq含量降低至2%以下,准东煤灰Na2O、K2O脱除率最高分别达82.05%、67.39%。煤中大部分Na可经水热脱除,但K以白榴石KAl Si2O6、正长石KAl Si3O8、钾长石KAl Si O4等形式存在,相对难以脱除。水热脱碱机制是涉及脱水、脱氧、脱硫、脱灰、脱碱和碳化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简称“五脱一化”过程),煤中元素发生了迁移变化,Na+、K+等无机成分进入液相当中,少量C、S等有机质以CO、CO2和H2S等形式进入气相。经水热脱碱后,煤灰熔融性特征温度上升,粘污和结渣倾向性减弱。实验室水热处理最高可将低阶煤的成浆浓度提升约10个百分点,但以工业气化废水为水热介质时提浓幅度下降约2~3个百分点。基于水热废液合成的聚羧酸型添加剂FY-AD,比商品添加剂制浆浓度增加约1个百分点。搭建了水热处理提浓制浆连续中试装置(0.2t/d干煤),使工业煤浆浓度提升近7个百分点。水煤浆气化模拟表明,褐煤水煤浆浓度增大,合成气有效气(H2+CO)增加,CO2下降,比煤耗、比氧耗指标均明显降低。经水热处理后,胜利煤的热解表观活化能由9.418KJ/mol上升为14.323KJ/mol,准东煤的热解表观活化能由14.206KJ/mol增加至16.985KJ/mol;燃烧表观活化能也发生明显变化。试验煤样热解、燃烧性能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煤中有机质在水热过程中的流失行为,Na等碱金属主要是在热解或燃烧后期与煤中炭基质发生反应。

芦海云[7](2020)在《碱木质素—萘型水煤浆分散剂结构调控及其分散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水煤浆分散剂普遍存在着对低阶煤适用性差、用量大且分散降黏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制备适用于低阶煤的低成本、高性能水煤浆分散剂,本文以一种低阶的神东长焰煤(JC)为制浆原料,研究了碱木质素(AL)的化学改性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萘磺酸甲醛缩聚物(NSFC)的合成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以及产物分散性能的变化,通过构建JC分子结构模型和其与NSFC的相互作用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NSFC在煤表面和煤/水界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热解改性降低了JC的水分和挥发分,提高了半焦的煤阶,使得半焦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含量大幅减少,降低了半焦的亲水性,同时使得半焦的微孔结构更加丰富,这是引起JC的定黏浓度从65.2%提高到69.6%的主要原因。利用成浆性好的半焦与JC混配,可以提高JC浆体的浓度,而且混配样的成浆浓度和流变特性主要受所选焦样成浆性能力的影响,成浆性能好的焦样更有利于提高混配样的成浆浓度,改善混配样的流变性能,从气化反应性来看,半焦与JC在1000 oC以上均具有很高的转化率。利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将环糊精(β-CD)枝接到AL分子结构上,不仅提高了改性AL(β-CD-AL)的分子量,还增加了β-CD-AL结构中亲水基团羟基的数量,β-CD-AL作为水煤浆分散剂在降黏和提高浆体稳定性方面效果突出,JC煤粒对AL的最大吸附量从7.22 mg/g减少到对β-CD-AL4的最大吸附量4.82 mg/g,虽然吸附量下降,但浆体的定粘浓度从57.2%升至58.7%,而且相同的浓度下,β-CD-AL4提供的Zeta电位比AL强约2 m V,此外,有效枝接在AL结构上的β-CD含量对β-CD-AL的性能影响显着,随着β-CD含量的增高,浆体的Zeta电位降低,浆体的稳定性提高,这主要归因于在碱性环境下β-CD的空间结构提供的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效应的共同作用。通过对NSFC合成条件的优化研究,当萘磺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C,萘与浓硫酸摩尔比为1:1.15,反应时间3 h,2-萘磺酸(2-NSA)收率最高;当反应温度115°C,反应时间60 min,萘和水的摩尔比为1:2.3,1-萘磺酸(1-NSA)水解的转化率最高;缩合反应在酸度为30%,萘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105°C,反应时间2 h的条件下,2-NSA全部与甲醛聚合生成NSFC,但是1-NSA在酸度40%或以上时,极易发生过渡缩合而结焦。等温吸附和接触角实验表明,由于NSFC的芳环与JC表面形成π~π作用,并在JC表面形成单分子物理吸附,使得NSFC的吸附构型中亲水基团-磺酸基朝向外部,从而增强JC表面的亲水性;HPLC分析表明,缩合产物在磺化度和分子量方面存在差异,酸度大于40%条件下,NSFC以枝状结构为主且分子量较大;从NSFC对水煤浆的降黏分散作用上可知,高磺化度和线性结构的NSFC具有更好的降黏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浆体的稳定性方面,随着缩合程度的加深,枝状结构的NSFC含量增加,在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方面作用更明显。根据JC的分子结构信息,利用软件ACD/Chemsket构建了JC分子模型,并通过13C NMR和密度结果的比对,证明了模型的合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NSFC与JC的相互作用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NSFC-2与JC表面的吸附程度最紧密,随着NSFC聚合度的增加,吸附能量减弱,扩散系数也随之降低,这主要是随着NSFC链长的增大,使得分子之间作用力如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变得越大,减弱了NSFC与煤的相互作用。通过对NSFC-5在JC/H2O界面的吸附特性可知,NSFC-5增大了体系中水分子的扩散系数,水分子运动更加活跃,并使得部分存在于JC孔隙内部的束缚水脱离了JC的作用力而转变为自由水,这部分增加的自由水是NSFC起到降低CWS体系黏度的根本原因。

胡侠[8](2019)在《基于神华煤的多原料制浆成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石油化工及煤化工所产生的含碳固体、液体可燃物——高硫石油焦、兰炭末及BDO焦油废液在利用或处理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低、处理难、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提出利用水煤浆气化技术处理的方法。探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石油焦样、兰炭末样等固体原料的成浆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水煤浆气化中使用最为广泛、最稳定的原料煤种神华煤为主力煤种,与石油焦、兰炭末、BDO焦油废液进行掺配,探究其对神华煤掺配制浆的成浆性的影响,并探究了BDO焦油废液对成浆性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固体可燃物与神华煤掺配的成浆性预测模型。采用元素分析仪、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水煤浆粘度计等仪器,检测并分析了不同煤质煤种、石油焦、兰炭末等固体原料成浆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原料基础性质、原料粒度中位径、原料>250μm与<30μm颗粒的粒度分布面积比α、原料中氧化物含量及官能团等因素对成浆性的影响,得出影响原料成浆性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建立单原料成浆浓度预测模型:Y=22.55-1.052Mad+0.052Aad+0.508HGI+0.156Oad+0.257D50-0.739α+1.297Na2O+0.205SO3。采用Herschel-Bulkey模型、触变环面积计算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比例石油焦、兰炭末掺配神华煤对浆体粘-浓特性、流变性、触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石油焦的添加使同浓度浆体假塑性增强,流变指数n增大,浆体触变环面积、粘度及稳定性有所降低;而兰炭末掺配神华煤对浆体成浆浓度能提高1%,浆体粘度随着掺配量的增大而降低,触变性下降明显。BDO焦油废液对神华煤水煤浆成浆性在浆基3%以内造成浆体流变指数n降低,浆体流动性变差;添加量在3%以上后浆体流动性变好,在添加量为5%及以上时流动性达到A,且浆体粘度下降。结合BDO焦油废液部分组分对神华煤的成浆性结果,采用SEM-EDX、MAPPING及微电位仪对不同焦油废液添加量下浆体表观形貌、微区化学组成、元素分布及颗粒电负性进行表征,发现焦油废液中有机组分对浆体流变性有显着影响,而浆体粘度变化受焦油中无机金属阳离子影响;焦油废液添加量较大时,浆体形成“油包煤”结构使浆体流动性好,粘度降低。结合神华煤与石油焦、兰炭末及部分其他样品的成浆性结果,分别利用SPSS软件中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及神经网络中多层感知器建立神华煤的多原料配煤成浆浓度预测模型,经模型验证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准确的预测成浆浓度,精确度分别为1%及0.1%。图[34]表[31]参[97]

袁晨博[9](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煤化工气化炉配煤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气化是煤化工领域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石油资源替代战略的核心技术。气化生产中配煤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保证配煤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配煤成本,科学合理的配煤是当前配煤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之一。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产煤区,煤炭以高活性低阶煤为主,非常适合煤炭气化生产,然而鄂尔多斯地区煤种分布稀疏,给煤化工气化炉用煤及配煤带来成本管理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配煤成本为优化目标,气化炉产气量为主要约束,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煤化工气化炉多煤种的用煤和配煤优化问题。首先,根据原料煤的物理化学特性,结合专家经验,建立比例配煤模型。结合气化炉对入炉煤质的要求,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确定配煤煤质的约束条件及其范围。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构建煤种与煤质之间的线性模型。通过遗传优化算法,在气化炉产气量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给出了成本最低的多煤种配煤策略。通过对鄂尔多斯部分煤种进行多煤种配煤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配煤方式,经过优化的配煤成本下降了1.75%。其次,将大数据与神经网络技术结合,根据现场数据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气化炉煤质对产气量影响的非线性过程模型,对配煤模型配出的煤质进行产气量预测,通过产气量评价配煤效果。将非线性过程模型应用于杭锦伊泰2台气化炉,模型预测的产气量满足允许误差,泛化能力较好。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基于产气量核算的配煤优化人机交互系统,操作人员不需要接触算法和程序,通过输入煤质参数和配煤要求可以得到较好的配煤比例和产气效果,再结合比例配煤模型进行比例微调,使其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提升产气效率,辅助操作人员给出最佳的配煤方案。本文从配煤优化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配煤的现状,完成了配煤优化建模。实验给出了优化配煤的配煤策略,通过对产气量的预测实现了对配煤结果的评估,最终实现了对配煤策略的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于飞[10](2019)在《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及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油煤浆是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的原料,作为一种固液分散体系,其稳定性下降会导致大量固体颗粒沉积与堵塞管道,影响油煤浆的储存、输送及反应,提高油煤浆的稳定性是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工艺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本论文以固含量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以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及轻油收率为反应性能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添加剂类型及加入量对不同类型油煤浆稳定性及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FT-IR、XRD及粒径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油煤浆静置固体沉积物及反应后固体残渣的特征进行了表征,优化出能够提高油煤浆稳定性及反应性能的添加剂,并初步探讨了添加剂对于稳定油煤浆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油煤浆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煤浆的稳定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VP和曲拉通X-100对油煤浆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效果不是很显着。添加不同类型的聚合物,聚合物A能够显着提高油煤浆的稳定性,在合适的添加量下可使煤粉颗粒在油煤浆中分散均匀,浆体底部无煤粉沉降及团聚现象;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A稳定油煤浆的能力不同,分子量越高稳定效果越显着,且对不同浓度及煤种的油煤浆均适用。在油煤浆浆态床加氢反应体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剂SDBS后,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及轻油收率均有所提高,且固体残渣收率降低,粒径减小,结构疏松,芳香度及支链化程度较低,煤转化程度提高。添加聚合物A后,反应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及轻油收率略高于无添加剂,固体残渣性质介于无添加剂及SDBS之间,粒径较均匀。聚合物A能够在保持油煤浆反应性能的同时显着提高浆体的稳定性,是较好的油煤浆添加剂。

二、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质煤的粒度调控和界面修饰及成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1 水煤浆技术简介
        1.2.2 水煤浆技术的优势
        1.2.3 水煤浆技术的应用前景
    1.3 水煤浆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煤质特性
        1.3.2 颗粒浓度及粒度分布
        1.3.3 水煤浆分散剂
        1.3.4 水煤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室常用设备及试剂
    2.2 实验煤样
    2.3 实验样品处理方法
        2.3.1 低质煤矿物分离处理方法
        2.3.2 煤中可燃有机质制备方法
        2.3.3 水煤浆制备方法
    2.4 水煤浆性质检测方法
        2.4.1 颗粒粒度分布
        2.4.2 流变行为
        2.4.3 流动性
        2.4.4 稳定性
        2.4.5 初始屈服应力
    2.5 分析测试方法
第3章 低质煤的提质与改性处理
    3.1 引言
    3.2 低质煤矿物分离处理及粒度分析
    3.3 低质煤处理后组成及结构变化
        3.3.1 矿物组分分析
        3.3.2 颗粒微观形貌及表面元素分布
        3.3.3 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3.4 低质煤处理后颗粒表面性质变化
        3.4.1 颗粒表面亲疏水性分析
        3.4.2 颗粒表面荷电性分析
    3.5 低质煤处理后颗粒成浆性分析
        3.5.1 成浆浓度
        3.5.2 颗粒周围自由水含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粒度调控对颗粒成浆性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级配水煤浆样品制备及粒度分析
    4.3 粒度级配对水煤浆性能影响
        4.3.1 水煤浆流动性分析
        4.3.2 水煤浆稳定性分析
        4.3.3 水煤浆流变行为分析
    4.4 粒度级配中颗粒堆积效率分析
        4.4.1 颗粒填充状态
        4.4.2 颗粒堆积效率
    4.5 不同粒度颗粒对水束缚能力分析
    4.6 粒度级配改善颗粒成浆性作用机制
    4.7 粒度级配对精煤成浆性影响
        4.7.1 金达与级索精煤成浆浓度
        4.7.2 金达与级索精煤浆体流动性
        4.7.3 金达与级索精煤浆体稳定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散剂界面修饰作用及其吸附机理
    5.1 引言
    5.2 分散剂改善浆体性能研究
        5.2.1 不同分散剂水煤浆样品制备及粒度分析
        5.2.2 不同分散剂对水煤浆性能影响
        5.2.3 分散剂改善颗粒成浆性作用机理
        5.2.4 分散剂改善浆体性能机理模型
    5.3 分散剂在精煤颗粒上吸附过程研究
        5.3.1 煤中矿物质分析与有机质提取
        5.3.2 分散剂NSF在各颗粒上吸附实验
        5.3.3 分散剂NSF与各颗粒结合机制
        5.3.4 分散剂在煤颗粒上吸附机理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浆浓度对煤制甲醇工艺经济性影响
    6.1 引言
    6.2 煤制甲醇工艺经济性分析
        6.2.1 基建投资成本分析
        6.2.2 单位甲醇生产成本分析
    6.3 水煤浆浓度对经济性影响
    6.4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对经济性影响
        6.4.1 水煤浆提浓前经济性分析
        6.4.2 水煤浆提浓后经济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超细颗粒对高浓度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及成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
        1.2.1 影响水煤浆性能的关键因素
        1.2.2 水煤浆制浆工艺的发展
    1.3 超细颗粒的研究进展
        1.3.1 超细颗粒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
        1.3.2 超细颗粒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3.3 多尺度颗粒在浆态条件下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水煤浆粒度级配理论研究
        1.4.1 堆积理论的发展
        1.4.2 连续级配粒度分布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2 超细颗粒掺入对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煤样选取与制备
        2.1.2 实验仪器与原理
    2.2 神府东胜煤特性分析
        2.2.1 煤质分析
        2.2.2 研磨特性分析
    2.3 粒控提浓成浆性实验
        2.3.1 水煤浆制备与测试
        2.3.2 不同超细颗粒掺混比例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原料掺入顺序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2.4 基于纳米CT技术的原位煤浆表征
        2.4.1 纳米CT技术概述
        2.4.2 X—ray Nano—CT成像技术表征煤浆三维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超细颗粒特性对浆体性能及颗粒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
    3.1 超细颗粒粒度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研磨时间下超细颗粒粒径特性
        3.1.2 粒度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1.3 粒度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表面形貌分析及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表观形貌分析
        3.2.2 不同工艺下成品煤浆的表观形貌分析
        3.2.3 表观形貌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表面官能团分析
    3.4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Zeta电位分析
        3.4.1 Zeta电位分析
        3.4.2 双电层水膜结构的形成
    3.5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润湿特性及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5.1 润湿性变化
        3.5.2 润湿性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6 固液体系中多尺度颗粒间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3.6.1 粒径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影响的研究
        3.6.2 高浓度煤浆中颗粒空间分布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高浓度煤浆成浆机理及粒控提浓工艺模型建立
    4.1 高浓度煤浆成浆机理阐释
        4.1.1 粗颗粒在高浓度煤浆中的作用
        4.1.2 细颗粒在高浓度煤浆中的作用
        4.1.3 超细颗粒在高浓度煤浆中的作用
    4.2 粒控提浓工艺模型建立
        4.2.1 模型的目的及假定条件
        4.2.2 考虑吸附水膜的颗粒模型
        4.2.3 单个粗颗粒表面包覆超细颗粒数量理论计算
        4.2.4 粗颗粒之间叠加超细颗粒数量的理论计算
        4.2.5 粗颗粒间隙填充细颗粒的数量和粒径理论计算
    4.3 模型验证成浆性实验
        4.3.1 成浆性实验
        4.3.2 模型验证结论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水煤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1.1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简述
        1.1.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简述
    1.2 水煤浆的性质与制备
        1.2.1 水煤浆的性质
        1.2.2 影响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因素
        1.2.3 水煤浆的分类及应用
        1.2.4 水煤浆技术的特点
    1.3 水煤浆添加剂
        1.3.1 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
        1.3.2 水煤浆分散剂的作用
        1.3.3 单一水煤浆分散剂
        1.3.4 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评价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产物分析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凝胶色谱分析
        2.3.3 聚合度的测定
    2.4 煤粉分析
    2.5 水煤浆评价实验
        2.5.1 水煤浆的制备
        2.5.2 水煤浆成浆性能的评价
第三章 单一分散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3.1 木质素系分散剂
        3.1.1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1.2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反应机理
        3.1.3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1.4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1.5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2 萘系分散剂
        3.2.1 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2.2 萘系分散剂反应原理
        3.2.3 萘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2.4 萘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2.5 萘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3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
        3.3.1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3.2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反应机理
        3.3.3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3.4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3.5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4 聚羧酸系分散剂
        3.4.1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4.2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4.3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4.4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5 含氨废水制备萘系分散剂
        3.5.1 测定含氨废水中的氨氮含量
        3.5.2 含氨废水制备萘系分散剂
        3.5.3 红外光谱分析
        3.5.4 凝胶色谱分析
        3.5.5 成浆性能评价
    3.6 不同单一分散剂的成浆性能分析
第四章 复配型分散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4.1 化学复配
        4.1.1 制备过程
        4.1.2 复配型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4.1.3 复配型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4.2 物理复配
        4.2.1 木质素与萘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4.2.2 木质素与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4.2.3 木质素与聚羧酸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第五章 中试生产及产品性能评价
    5.1 中试生产制备条件优化
        5.1.1 水解反应的优化实验
        5.1.2 缩合反应的优化实验
    5.2 中试生产实验
        5.2.1 中试生产工艺方案
        5.2.2 中试工艺流程设计
        5.2.3 物料守恒
    5.3 生产线建设
        5.3.1 厂房布置
        5.3.2 设备布置
        5.3.3 管道布置
        5.3.4 中央控制系统
    5.4 中试产品性能评价
        5.3.1 色谱分析
        5.3.2 中试产品测试
        5.3.3 成浆性能评价
第六章 经济效益分析
    6.1 化工厂 1 的经济效益分析
    6.2 化工厂 2 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化工厂3 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的利用与能源危机
    1.2 水煤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煤浆制备的颗粒级配技术
        1.2.2 煤粉的粒度级配
        1.2.3 磨矿工艺技术
        1.2.4 棒磨机磨矿研究进展
        1.2.5 水煤浆添加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作用机制研究
    2.1 水煤浆添加剂的特性参数测试与筛选
        2.1.1 原料及制备
        2.1.2 添加剂特性参数测试
        2.1.3 湿法制浆实验
        2.1.4 结果与讨论
        2.1.5 小结
    2.2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研究
        2.2.1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体系与流程
        2.2.2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小试评价流程
        2.2.3 宁东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放大实验评价流程
        2.2.4 宁东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流程
    2.3 水煤浆添加剂评价案例分析
        2.3.1 某科技公司添加剂样评价
        2.3.2 宁夏某甲醇厂添加剂实验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颗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
    3.1 棒磨机湿法制浆
    3.2 实验过程
        3.2.1 湿法制浆性能测试
        3.2.2 以干煤粉为原料制备水煤浆
    3.3 颗粒级配堆垛模型
        3.3.1 水煤浆分析
        3.3.2 水煤浆的颗粒堆积模型
        3.3.3 稳态三颗粒堆积的概率分析
        3.3.4 非稳态四颗粒堆积的概率分析
        3.3.5 稳态三颗粒堆积的间隙面积计算
        3.3.6 不稳态四颗粒堆积的间隙面积计算
        3.3.7 四种评价指数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平均颗粒尺寸
        3.4.2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3.5 工业水煤浆样品的案例分析
        3.5.1 ABC堆垛模式下的颗粒堆垛级配拟合分析
        3.5.2 ABCD堆垛模式下的颗粒堆垛级配拟合分析
    3.6 实验室水煤浆样品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
    4.1 水煤浆研磨工艺概述
    4.2 钢棒堆积级配模型
    4.3 实验过程
        4.3.1 棒磨机
        4.3.2 棒磨机钢棒堆垛级配实验设计
    4.4 概率计算与分析
        4.4.1 稳态三棒堆垛级配的概率计算
        4.4.2 不稳态四棒堆垛级配的概率计算
    4.5 钢棒堆垛级配的间隙面积计算
    4.6 钢棒堆垛级配的累计堆垛间隙面积计算
        4.6.1 稳态三棒堆垛级配
        4.6.2 不稳态四棒堆垛级配
    4.7 钢棒堆垛级配对比分析
        4.7.1 钢棒直径的影响
        4.7.2 级配比例的影响
        4.7.3 棒磨机钢棒磨损机制
        4.7.4 棒磨机钢棒补加机制
        4.7.5 综合对比分析
        4.7.6 钢棒堆垛级配的间隙面积分布机理
    4.8 棒磨机的筛分效应
    4.9 湿法制浆过程中钢棒对煤粒的破碎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阶煤制水煤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
    5.1 湿法制浆工艺
    5.2 湿法制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
        5.2.1 入料粒度的影响
        5.2.2 制浆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5.2.3 浆体参数关联分析
        5.2.4 磨机填充率的计算与分析
    5.3 溢流制浆设计
        5.3.1 棒磨机湿法制浆现场工艺简述
        5.3.2 溢流制浆工艺优化设计与分析
第六章 溢流式棒磨机钢棒磨损损伤力学研究
    6.1 基础原理
        6.1.1 粉碎功耗理论
        6.1.2 粉碎动力学
        6.1.3 粉碎模型
        6.1.4 破裂矩阵模型
    6.2 钢棒冲击力分析
    6.3 ANSYS模拟分析
    6.4 流动阻力分析
    6.5 钢棒级配比例对煤浆颗粒分布的影响
    6.6 棒磨机钢棒断裂失效分析
        6.6.1 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
        6.6.2 样品测试与分析
        6.6.3 实验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贡献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5)生物油关键组分及煤的吸附对生物油煤浆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能源现状
    1.2 生物质能
    1.3 生物油
    1.4 生物油的应用
        1.4.1 燃烧
        1.4.2 气化
        1.4.3 提质
    1.5 生物油煤浆
    1.6 煤浆燃料应用概况
        1.6.1 油煤浆应用
        1.6.2 水煤浆应用
        1.6.3 油水煤浆和水油煤浆
    1.7 煤浆流体性质的评价指标
    1.8 影响煤浆性质的因素
        1.8.1 制浆用煤样的性质
        1.8.2 制浆用液体的组成及性质
        1.8.3 煤浆体系中固相对液相组分的吸附特性
    1.9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生物油样品配制
        2.2.1 不同水分含量生物油制备
        2.2.2 不同糖类及共溶组分含量生物油制备
    2.3 生物油煤浆的制备及性质测试方法
        2.3.1 生物油煤浆制备方法
        2.3.2 生物油煤浆流变特性及粘度测试方法
        2.3.3 生物油煤浆触变性测试方法
        2.3.4 生物油煤浆稳定性测试方法
第3章 煤种对生物油煤浆性质的影响
    3.1 实验原料
    3.2 煤种对煤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3.3 煤种对煤浆触变性的影响
    3.4 煤种对煤浆特征粘度的影响
    3.5 煤种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3.6 影响煤浆性质的主要煤质因素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油中水分对煤浆性质的影响
    4.1 实验原料
    4.2 水分对煤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4.3 水分对煤浆触变性的影响
    4.4 水分对煤浆特征粘度的影响
    4.5 水分对最大成浆浓度的影响
    4.6 水分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油中共溶组分及糖类对煤浆性质的影响
    5.1 实验原料
    5.2 共溶组分及糖类对煤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5.3 共溶组分及糖类对煤浆触变性的影响
    5.4 共溶组分及糖类对煤浆特征粘度的影响
    5.5 共溶组分及糖类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对生物油组分的吸附以及热解木质素的作用
    6.1 实验部分
        6.1.1 吸附实验
        6.1.2 模拟生物油配制
    6.2 煤种对吸附的影响
    6.3 生物油组成对吸附的影响
    6.4 热解木质素对生物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6.5 生物油煤浆体系的分散及稳定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对灰熔/黏特性影响及其水热脱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碱煤中碱金属赋存特性研究进展
        1.1.1 煤中钠钾元素赋存形态
        1.1.2 煤中钠钾元素丰度定量研究
    1.2 高碱煤中钠钾的热迁移研究进展
    1.3 高碱煤中钠钾对煤灰化学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1.3.1 煤灰沉积、结渣的危害
        1.3.2 煤中钠钾元素对煤灰化学行为影响机制解析进展
    1.4 高碱煤的灰熔/黏特性模拟预测研究进展
    1.5 高碱煤中碱金属的脱除研究进展
    1.6 文献综述结论
    1.7 论文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案
        1.7.1 研究目标
        1.7.2 技术路线
        1.7.3 主要内容与方案
    1.8 本章小结
2 样品、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煤样采制与编号
    2.2 主要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3.1 煤的元素分析仪
        2.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
        2.3.4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2.3.5 X-荧光光谱仪(XRF)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
        2.3.7 热重分析仪(TG)
        2.3.8 气相色谱仪(GC)
        2.3.9 煤灰熔融性测试仪
        2.3.10 煤灰黏温特性测试仪
    2.4 主要实验方法
        2.4.1 煤的逐级化学萃取试验
        2.4.2 实验室煤的快速升温热解试验
        2.4.3 实验室煤的燃烧试验
        2.4.4 煤的热重热解/燃烧试验及反应动力学分析
        2.4.5 工业粉煤气流床气化与粉煤燃烧锅炉装置取样分析
        2.4.6 高碱煤的水热处理(脱碱)试验
    2.5 主要模拟及计算方法
        2.5.1 利用BP神经网络建模
        2.5.2 Fact Sage模拟研究
        2.5.3 水煤浆气化过程模拟
    2.6 本章小结
3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特性
    3.1 试验方法
    3.2 煤质特性
    3.3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特征
        3.3.1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的丰度
        3.3.2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的形式
        3.3.3 高碱低阶煤中主要矿物成分
        3.3.4 钠钾在高碱低阶煤层的纵向分布特征
        3.3.5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与氯的伴生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在热转化过程中的演化
    4.1 试验方法
    4.2 实验室规模研究
        4.2.1 碱金属在高碱低阶煤快速升温热解中的迁移
        4.2.2 碱金属在高碱低阶煤燃烧中的迁移
    4.3 工业装置规模研究
        4.3.1 碱金属在工业粉煤锅炉燃烧中的迁移
        4.3.2 碱金属在工业粉煤气流床气化中的迁移
    4.4 碱金属的热迁移及矿物质演化模拟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碱低阶煤灰熔/黏特性建模研究
    5.1 样本量的建立
        5.1.1 煤灰熔融性建模数据
        5.1.2 煤灰黏温特性建模数据
    5.2 高碱低阶煤灰熔融性建模研究
        5.2.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5.2.2 线性回归分析
        5.2.3 BP神经网络建模
    5.3 高碱低阶煤灰黏温特性建模研究
        5.3.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5.3.2 线性回归分析
        5.3.3 BP神经网络建模
    5.4 高碱低阶煤气化适应性指数的提出及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的水热法深度脱除
    6.1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水热处理温度对煤中碱金属的影响
        6.2.2 水热处理时间对煤中碱金属的影响
        6.2.3 水热处理后煤质变化
        6.2.4 水热处理后煤的表面官能团变化
        6.2.5 水热处理后煤灰成分变化
        6.2.6 水热处理反应的副产物特性
        6.2.7 高碱低阶煤水热脱碱机理的探究
    6.3 本章小结
7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加工转化性能的影响
    7.1 试验方法
    7.2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灰熔/黏特性的影响
        7.2.1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灰熔融性的影响
        7.2.2 水热脱碱对煤灰黏结性能的影响
    7.3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的成浆及模拟气化性能的影响
        7.3.1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7.3.2 基于工业固定床气化废水对褐煤进行水热提浓制浆
        7.3.3 基于水热废液制备聚羧酸型水煤浆添加剂
        7.3.4 褐煤水煤浆气流床气化模拟
        7.3.5 低阶煤水热处理提浓制浆连续性中试装置(0.2t/d)的建设与运行
    7.4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热解性能的影响
        7.4.1 高碱低阶煤热解特征参数
        7.4.2 高碱低阶煤热解反应动力学解析
    7.5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燃烧性能的影响
        7.5.1 高碱低阶煤燃烧特征参数
        7.5.2 高碱低阶煤燃烧反应动力学解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碱木质素—萘型水煤浆分散剂结构调控及其分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
        1.1.1 煤质的影响
        1.1.2 粒度分布的影响
        1.1.3 制浆工艺与设备
    1.2 水煤浆分散剂研究进展
        1.2.1 木质素系分散剂
        1.2.2 萘系分散剂
        1.2.3 聚羧酸系分散剂
        1.2.4 非离子型分散剂
    1.3 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1.4 表面吸附的分子模拟
        1.4.1 计算模块介绍
        1.4.2 分子模拟在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4.3 分子模拟在吸附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路线与内容
2 实验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热解实验
        2.2.2 AL改性实验
        2.2.3 NSFC合成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色谱分析
        2.3.2 酸度和收率的计算
        2.3.3 表面张力的测定
        2.3.4 粒度与孔结构分析
        2.3.5 酸性基团的定量
        2.3.6 红外光谱分析
        2.3.7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3.8 ~(13)C NMR分析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10 等温吸附实验
    2.4 水煤浆的性能评价
        2.4.1 干法制浆
        2.4.2 粘度与流变性测量
        2.4.3 浆体浓度和稳定性测量
        2.4.4 接触角与Zeta电位
    2.5 表征分析结果
        2.5.1 XPS解析
        2.5.2 ~(13)C NMR谱图解析
3 JC成浆特性研究
    3.1 热解对煤质特性的影响
    3.2 水煤浆浆体的特性
        3.2.1 浆体的黏浓特性
        3.2.2 浆体的流变特性
    3.3 气化反应特性
    3.4 小结
4 AL的化学改性
    4.1 β-CD 结构与性质
    4.2 改性AL表征
        4.2.1 FTIR结果分析
        4.2.2 GPC结果分析
    4.3 改性AL性能
        4.3.1 分散性能测试
        4.3.2 吸附量与Zeta电位分析
    4.4 小结
5 NSFC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5.1 合成条件优化
        5.1.1 磺化反应条件优化
        5.1.2 水解反应条件优化
        5.1.3 缩合反应条件优化
    5.2 结构与性能分析
        5.2.1 FTIR分析
        5.2.2 HPLC分析
        5.2.3 分散性能分析
        5.2.4 等温吸附与接触角
    5.3 小结
6 JC与 NSFC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1 JC的结构分析与模型构建
        6.1.1 JC的基本结构参数
        6.1.2 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 JC分子模型的优化
        6.2.1 几何构型与能量优化
        6.2.2 密度的模拟计算
        6.2.3 NSFC分子模型构建
    6.3 真空下NSFC与 JC的相互作用
        6.3.1 构建模型
        6.3.2 相互作用能
        6.3.3 密度分布
        6.3.4 均方根位移分析
    6.4 水相中NSFC与 JC的相互作用
        6.4.1 构建模型
        6.4.2 密度分布
        6.4.3 均方根位移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神华煤的多原料制浆成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1 国外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水煤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3 成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水煤浆制浆原料的研究现状
        1.3.1 含碳固体可燃物、废弃物制浆研究
        1.3.2 工业废水掺配制浆研究
    1.4 水煤浆成浆性预测模型研究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2 实验部分
    2.1 煤样的制备
        2.1.1 煤质分析
        2.1.2 原料灰成分及熔融温度分析
        2.1.3 原料粒度分析
    2.2 水煤浆的制备与浆体性能评价
        2.2.1 水煤浆的制备
        2.2.2 水煤浆浆体性能测试
    2.3 实验多原料的FT-IR检测
    2.4 样品电负性检测
    2.5 样品表观形貌及微区化学组成检测
3 多原料单料成浆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原料的基础性质
        3.1.1 原料基础性质
        3.1.2 原料的粒度分布及分析
    3.2 各原料的成浆性研究
        3.2.1 不同原料的成浆性能研究
    3.3 原料基础性质及粒度参数对成浆性的影响
    3.4 原料中氧化物对成浆性的影响
    3.5 原料官能团对成浆性的影响
    3.6 原料的单原料成浆性模型
    3.7 小结
4 多原料配煤成浆性研究
    4.1 固体原料对神华煤成浆性的影响
        4.1.1 石油焦、兰炭末掺配神华煤的粘浓特性
        4.1.2 石油焦、兰炭末添加量对的流变性的影响
        4.1.3 石油焦、兰炭末添加量对的触变性的影响
        4.1.4 石油焦、兰炭末添加量对的稳定性的影响
    4.2 BDO焦油废液对神华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4.2.1 BDO焦油废液掺配量对成浆性能的影响
        4.2.2 BDO焦油废液主要组分对成浆性的影响
        4.2.3 添加BDO焦油废液对成浆性的影响的机理初探
    4.3 小结
5 固体原料的掺配模型
    5.1 固体原料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5.2 固体原料的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的对比及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数据驱动的煤化工气化炉配煤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水煤浆制备工艺流程
        1.1.2 水煤浆气化工艺
        1.1.3 入炉煤质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案
2 基于成本核算的多煤种入炉煤质配煤问题研究
    2.1 多煤种配煤模型的构建
    2.2 基于成本最低的多煤种优化配煤模型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数据驱动的气化炉工艺过程模拟
    3.1 数据预处理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模与及优化
    3.3 基于工业数据的仿真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产气量核算的配煤优化研究
    4.1 配煤系统架构及模块
    4.2 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3 优化配煤模块运行
    4.4 配煤系统运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及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工艺的发展现状
    1.3 不同煤浆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煤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影响煤浆性能的因素
    1.4 不同煤浆体系稳定性研究现状
        1.4.1 影响不同煤浆体系稳定性的因素
        1.4.2 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4.3 添加剂对煤浆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1.5 添加剂在重油加氢体系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2 原料油和原料煤的性质
        2.2.3 添加剂的选取
        2.2.4 油煤浆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2.2.5 离心后固体的表征
    2.3 表面活性剂对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3.1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3.2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 高分子聚合物对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4.1 不同高分子聚合物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2 聚合物A的添加量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3 不同静置时间下聚合物A的添加量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4 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A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5 聚合物A对不同油煤浆体系稳定性影响
        2.5.1 聚合物A对不同煤种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5.2 聚合物A对不同浓度油煤浆的固含量的影响
    2.6 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影响机理的初步研究
        2.6.1 不同添加剂下油煤浆粘度的差异
        2.6.2 沉积物粒径分析
        2.6.3 沉积物微观形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对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原料基本性质
        3.2.3 高压釜反应及产物分离
        3.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2.5 反应产物及固体残渣表征方法
    3.3 添加剂对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反应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添加剂对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添加剂对反应产物状态的影响
        3.3.3 添加剂对不同油煤浆体系加氢反应的影响
    3.4 添加剂对固体产物残渣性质的影响
        3.4.1 固体残渣粒径及微观形貌分析
        3.4.2 固体残渣结构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质煤的粒度调控和界面修饰及成浆性研究[D]. 胡顺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超细颗粒对高浓度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及成浆机理研究[D]. 李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D]. 曹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D]. 李和平. 宁夏大学, 2021
  • [5]生物油关键组分及煤的吸附对生物油煤浆性质的影响[D]. 易树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6]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对灰熔/黏特性影响及其水热脱除[D]. 杨明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7]碱木质素—萘型水煤浆分散剂结构调控及其分散机理研究[D]. 芦海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8]基于神华煤的多原料制浆成浆性研究[D]. 胡侠.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数据驱动的煤化工气化炉配煤优化研究[D]. 袁晨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10]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及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D]. 于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煤质分析在水煤浆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