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无效数据的规则地形网格构造等高线研究

包含无效数据的规则地形网格构造等高线研究

一、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Contoursfrom Regular Terrain GridsContaining Invalid Data(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21)在《大规模三维电力场景的建模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年来,随着智能设备以及数字化理念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智慧城市、数字化工厂等应用正在积极推进社会的运转。其中,精准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真实场景、设备设施及周边环境提供了逼真的表达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场景重建中,航空摄影影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面高程信息以及场景纹理信息,为相关建筑提供高质量的三维模型数据,但对于化工厂以及变电站等复杂场景的重建,由于其具有复杂的设备器械,仍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基于大规模电力场景提出相关快速建模方法,其主要分为以下三点:1)基于等高线的三维地形模型生成方法。该方法以地形的等高线数据作为输入,通过对等高线均匀采样、依据采样点对三维网格曲面进行插值,插值过程中加入岭回归方法进行初步平滑优化,最后使用卷积平滑的方法对地形进行进一步的平滑优化,可以得到平滑且逼真的三维地形模型;2)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快速剖切方法。该方法以大规模三维场景模型和剖切平面作为输入,首先对其输入模型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简练高效的数据结构,基于当前数据结构快速定位被剖切三角面片,再根据被剖切三角面片计算相交点,最后由相交点集将其封闭成闭环并进行孔填充形成剖面得到当前剖切平面所剖切的剖面图,期间还使用GPU进行性能优化;3)基于Z-buffer算法优化的大型变电站场景模型快速消隐方法。首先,为了简化计算,将场景模型数据整合并重构;其次,通过透视投影变换将变电场景模型像素化;进一步,基于Z-buffer算法高效的像素化计算特性提出了快速模型筛选方法,从而得到变电场景的子模型遮挡关系。最后,实验中将所得遮挡关系列表融合现有消隐算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大幅度提升消隐的运算性能;尽管国内外学者们都相继探索自动建模方法,有了较为逼真的重建效果,但是由于遮挡、噪声和密度不均等原始数据的缺陷,大场景的重建尚未达到完全自动化的质量水平。相比于包含较为规整的城市场景以及设备类别较少的室内场景,工业场景的三维结构的复杂度以及设备种类上的丰富度则更繁琐。因此,我们所提出的大规模三维变电场景的快速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真实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国三维软设计件自主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贡献。

李洋[2](2020)在《基于地形语义分割的多分辨率三维地形建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形模型是对地形特征的整合和缩形,是人们在三维空间表示地形的载体和工具。计算机的出现让地形模型实现数字化,“数字地球”的构想大大推动了三维地形建模技术的发展,然而数据量的大幅增加也给目前的地形建模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快速准确地实现三维地形建模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三维仿真领域实际应用需求,研究改善三维地形模型数据冗余和局部失真问题的有效方式,提出一种基于地形语义分割的多分辨率三维地形建模方法,并实现基于地形点云数据的完整建模流程,得到地形实体模型。对多组数据样例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能够有效改善模型数据冗余以及局部失真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一种基于提取散列点云高斯曲率极值点的地形语义提取方法。该方法以基于提取高斯曲率极值点的特征曲线提取方法为基础,通过设置算法特征点提取阈值,并结合散列点云曲率估算算法,改良算法特征区域提取效果。为达到算法改良目的,本文提出一种“特征线轮廓区”的概念,并以此概念为指导完成对山区地形的地形语义定义工作,得到:“山脊”,“山谷”、“山顶”、“山坡”以及“平地”五种语义区域,并依据此定义方式实现了地形语义区的提取分割。该语义提取方法将地形数据的离散性与地形语义的连续性相结合,能够实现地形语义区域的精确分割,有利于提升模型构建精度。(2)提出一种基于地形语义分割的点云数据不规则分块方法。该方法以地形语义提取结果为基础,将语义区作为点云数据分块依据,对点云数据进行逻辑分块。区别于传统的矩形边界规则分块方式,该分块方式具有数据块边界形状不固定、不同数据区数据量不完全相等的特点,能够很好的保护地形细节信息,不会因为分块导致细节丢失或细节扭曲现象出现,有利于改善当前三维建模中存在的模型局部失真问题。(3)利用基于语义区的点云数据分级简化技术实现了地形表面多分辨率分布。本文以数据分块结果为基础,不同的数据块对应不同的语义特点,采用不同等级的数据简化率对各数据块进行重采样,实现数据分级简化。该工作使得地表不同语义区之间存在简化率差异,从而形成地表的多分辨率分布,同时分级简化工作能有效减少部分语义区域的点云数量,筛除无用数据,对当前三维建模中存在的数据冗余现象能起到明显改进作用。

李金标[3](2020)在《基于3D Mine煤层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以河南省超化镇王村煤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我国可供建井的煤矿储量并不充足,且井田的勘探方法和程度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综合勘探开发技术进行资源利用的研究。随着国内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及三维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固体矿产勘探及开发研究,是目前固体矿产资源勘探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王村煤矿为研究对象,以3D Mine矿业软件为平台,通过对目标矿山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源的获取、地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完成了Access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的录入工作;同时在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建模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在3D Mine矿业软件中进行了试验验证,实现了在3D Mine矿业软件下矿山地表、地层、巷道、矿体四个部分的实体三维模型构建,直观的展示了矿山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成果。对目前常用的地形模型、地层模型、巷道模型、矿体模型的三维构建及空间数学插值方法分别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根据王村煤矿矿体特征——层状矿体、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产状稳定、围岩界线明显、矿体与围岩沉积接触等特点,最终确定本矿山采用表面构模法进行地表建模,多层DEM面构模法生成地层模型,巷道中线法生成巷道模型最为合理;矿体建模环节分别采用了双层DEM构模法中的全煤层法和网格估值法进行矿体表面建模,并利用空间数学插值法的普通克里格法和距离幂次反比法分别进行矿体实体建模。经过探采对比验证,对空间形态及资源储量进行精度评价,相较其他方法而言,使用网格估值建模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的组合方法建立矿体实体模型,其矿体形态歪曲率误差最小,底板位移误差平均值2.75m,资源储量与地质报告吻合度更高,采矿权范围内资源储量误差仅为0.83%。对于煤矿矿区勘查程度较低、钻孔工程稀疏或勘查成果资料(尤其勘探线剖面图)提供不足时,采用此方法可快速准确掌握矿体信息,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杨龙[4](2020)在《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不同专业设计成果协同性差、信息传递流失、设计师无止境的重复劳动等原因严重阻碍着我国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对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建筑物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本文从BIM的核心理念要求入手,就BIM在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设计阶段的应用进行如下研究:(1)本文根据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BIM设计应用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并总结设计单位应用BIM的阻碍,并针对BIM应用涉及的各方,提出促进BIM设计应用的合理化建议。(2)建立模型。基于大长线性构造物核心建模软件Civil3D,详细研究了由地形、地质、地物组成的环境模型和道路以及相关专业组成的工程模型建模设计操作步骤,梳理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工程建模设计流程。(3)协同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分为参建各方全员参与的管理协同和多专业共同作业的设计协同,阐述了管理协同和协同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详细研究了道路工程设计协同阶段主要建模软件与相应其他工程建模软件、集成渲染漫游展示平台等软件之间的数据协同交互方式。(4)成果交付。本文结合当前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图纸交付文件编制办法和深度规定的要求,针对不同设计阶段探究BIM成果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并详细研究了交付成果中的分析评价报告、可视化浏览模型、本地化出图和工程量计算。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梳理总结了一套BIM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的具体方法,为推广和促进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了一些思路。

陈方吾[5](2020)在《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网络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坡地下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建模及地上三维实景可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边坡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远程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共同编辑数据、保存数据等。随着计算机Cesium开源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和Web端可视化理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实体模型的技术条件。当大型边坡工程发生危险时,需要快速应用少量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并Web端可视化展示,从而对边坡治理工程作出合理的应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雅西高速公路瓦厂坪段变形边坡、薛城一号边坡、深圳田心石场边坡,在地下边坡三维地质体模型及地上三维实景模型的快速构建并进行边坡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确定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展示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建模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分析地上边坡三维实景快速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三维实景模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快速建模技术的具体步骤及其优点。(2)分析地下三维边坡快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地质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插值拟合算法、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等理论,并重点分析构建地上地下三维实体模型的关键技术。(3)结合地上地下建模的基础理论,针对边坡工程分别采用地上和地下快速建模的手段进行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Itas CAD、EVS、GOCAD三个地质体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并分析关键建模技术。(4)对比分析三个建模软件的的优点,具体分析如何快速实现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并提出一套根据具体的地质数据丰富程度实现快速建模的方案。(3)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系统研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Cesium三维地球开源平台研发可视化展示系统,详细介绍系统的平台架构基础、包括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框架、环境架构等。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维边坡地上模型和地下模型的格式转化技术手段。(2)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架构、数据管理手段、数据功能实现方法等。实现了多维地球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和地上地下一体化漫游,并且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创建精细化地上三维实景模型加载到可视化系统,再将快速构建的边坡地下三维地质体模型加载可视化系统,最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综合展示。(3)在基于Cesium开源平台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构建边坡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通过前端的应用打包和发布、后端应用发布、实现了Web端可视化浏览和展示。开发了网络版地质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地质体详细信息管理和查询功能,最后实现三维地质体可视化、钻孔和岩芯信息可视化、剖面可视化,对具体的工程进行实际应用检验。

周中元[6](2020)在《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和民用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导航信息是船舶航行及海洋开发作业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电子海图能够实时动态显示基于海图背景的导航信息并能辅助航海人员高效的完成各类作业任务,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电子海图仅能提供基本的二维航行信息,对于三维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等信息不能够形象地描述,依然需要航海人员人为处理各种设备所接收的诸多数据。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对整体情况的有效分析把握,同时降低了航海作业实现效率。因此如何在二维电子海图的基础上,实现本船态势信息显示的同时实现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信息的三维显示,使航海人员运用视觉方式找出规律以及隐藏的内在现象,更好的支撑航海人员进行决策,成为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电子海图的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温度场信息三维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综述了电子海图、海洋平台及软件、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在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与思路。针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电子海图基础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主要包括电子海图基本概念及相关坐标系、地形可视化高程模型分类以及三维可视化方法。其次,基于电子海图数据进行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研究主要从三维地形模型实现流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S-57格式电子海图数据获取以及高程模型网格化建立,详细分析了高程数据模型内插方法,并针对单一插值算法应用时的缺陷,提出一种移动曲面拟合与反距离加权平均混合插值的改进方案,设计了仿真验证。再次,对光线投射算法进行分析,针对温度场数据量较大情况下采用传统三线性插值导致重采样过程效率低下的缺点,提出一种利用空间几何中的性质,向量向外延伸确定采样点的方法,实现计算的简化。同时针对图像合成提出变步长采样的方式,实现对采样效率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仿真实验方案对改进后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基于S-57电子海图数据,在VS2010及Open GL开发环境中设计实现了海底地形与海洋环境温度场三维可视化融合显示系统软件。系统整体目标是基于电子海图数据基础上实现本船态势信息、三维地形信息、海洋温度场的融合显示。

杨燕[7](2019)在《三维场景中地形与建筑物集成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三维场景可视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虚拟战场、城市规划、街景导航等众多领域。随着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场景中的地形数据精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目前计算机硬件水平有限,这就使得如何实现海量地形数据的实时渲染成为难点。此外,三维场景中不仅存在地形数据,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地物模型,这些模型与地形数据之间如何集成显示也是当前三维场景可视化的另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DirectX图形接口研究了大规模三维场景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海量三维地形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数据的实时调度策略,层次细节模型中的裂缝消除和地形与地物的无缝匹配,最终实现了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实时高效绘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海量三维地形的数据组织与管理策略。通过对常用的数字地形的组织结构研究分析,采用了基于规则格网模型的地形数据组织。研究并分析了层次细节模型的原理及常用的LOD模型简化算法,提出一种结合CPU-GPU协同构网的三维地形数据组织策略,充分利用GPU的高速并行计算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据组织策略使得最终渲染的地形三角网可达到百万级别,同时CPU负载始终维持在10%左右,帧速率维持在60Fps左右。可以认为,本文的算法既能保证一定的渲染效果,又能提高渲染效率。(2)研究了基于视点的地形数据裁剪策略和裂缝消除方法。通过对常用的可见性剔除策略研究及分析,提出了基于AABB包围盒的视锥裁剪策略,通过该方法可大大减少渲染时CPU与GPU之间传输的数据量,提高渲染效率。针对层次细节模型中的裂缝问题,研究并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常用的裂缝消除算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视点动态调整顶点位置的裂缝消除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改变地形原有拓扑结构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地形的无缝渲染和平滑过渡。(3)研究了三维地形与建筑物的无缝匹配技术。通过对常见的地物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并分析,采用了结合二维GIS数据和建模软件的模型构建方法。针对地形与建筑物的集成可视化,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重构的模型匹配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实现视觉层面的模型匹配,而且在数据上建筑物与地形也已融为一体。此外,针对匹配过程对建筑物周围地形产生的失真现象,本文提出了多影响域下的局部修正函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校正影响域内的地形顶点高程值,可以减弱甚至消除失真现象。(4)三维场景集成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了模型渲染中的纹理映射方法,通过纹理映射可进一步提高三维场景的逼真度,同时实现了三维天空的模拟和渲染。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三维场景集成可视化系统,对其进行了整体架构设计,各模块功能分析,实现了一个真实感强、交互性好的三维场景集成可视化系统。

梁步青[8](2019)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文中认为客家是汉民系中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是历史上中原汉民渐次南下并与土着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赣闽粤三省毗邻区是客家民系成形区,也是客家人核心聚居地。而位于赣闽粤交界处的赣州是接纳北方汉民南迁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发祥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聚居地。赣州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生存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村落与民居文化。赣州客家村落与民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是江西省乃至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本论文运用文化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大数据的研究范式,借助ArcGIS平台,构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以数据库为依托,系统认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全面揭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空间分布与分异规律,准确划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深入探索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与闽、粤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通过上述方法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次建立了以1093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开展全面普查与登录,结合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以及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分析等方式,收集村落、民居文化基础信息,对全域村落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识别与筛选,最终选定1093个客家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引入“文化因子”概念,从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的关键文化因子入手,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3大类,10小类文化因子;借助“类型学”方法对文化因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建立文化因子类型系统。数据库较完整、系统地涵盖了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地理环境属性、物质形态属性、历史人文属性共四大项子系统数据。2)揭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与规律,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动力机制。在地理分布上,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呈现集聚分布状态,“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村落往往依山而建,顺应山体呈线性延展,相对水体而言,其与山体依附关系更强;民居表现为“大共性、小分异”的总体分布特征。在历史演进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着的集聚分布状态,聚集区域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演变。本论文针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中原汉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和中原文化是客家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的根源;赣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农耕生产条件是基本所在;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的创新因素导致区域差异性的出现;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是村落、民居形态特征形成的内在因素。3)科学划定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甄别出各个文化区的中心区和边缘区,梳理各文化区的文化景观特征,揭示各文化区的形成机制。本论文制定系统的文化区划原则与方法,提取数据库中体现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将村落布局、民居类型这两个因子作为主导因子,根据村落模式对文化区进行初步划分;叠加村落规模、巷道形式等其他因子,根据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对文化区进一步细分,结合自然地物、行政区等边界,划分出六个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六大文化区是并列关系,文化区内中心区、边缘区呈主次关系。地区开发、地形地貌、移民文化、古道交通、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等是各文化区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4)与闽、粤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进行对比分析,以同一民系、跨省域的视角,深入剖析赣闽粤客家三地文化景观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从共性中寻找特性。三地自然环境类似,同属客家文化圈层,在村落选址、社会形态等方面颇为相似;但三地有高山大岭相隔,是三个互不统属的区域,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客居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客家典型民居。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粤东北的围龙屋即为三地典型民居,其在防御性、秩序性、文化性等方面差异性显着。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系统开展赣州客家村落与民居文化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传统村落、民居的创新研究方法,并丰富传统村落、民居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有效促进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客家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张晓婧[9](2019)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冀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分形是一门基于分形几何研究自然复杂形态的学科,为建筑设计的创新与评价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对于分形几何在传统民居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出现了一些尝试。现阶段对于冀南传统民居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采用系统思维对民居平面布局、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层面上,而顺应传统民居“自下而上”自组织生长模式的定量与科学分析不足,应用分形理论能够弥补此项不足,对其生长模式、建造规律、背后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进行深层次探讨。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其空间形态、生成规律、生长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分形的视角研究冀南传统民居,客观定量分析研究冀南传统民居及其背后的形成规律,能够补充现有研究成果,拓展研究方法及思路,对于本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创造具有冀南地区地方特色的新建筑、现代规划与建筑设计等有着重要价值。以学科交叉的视点切入,以分形理论为指导,通过探索针对冀南传统民居的分形研究原则、策略,使用分形量化结合Grasshopper编程模拟计算法、分形类比法及分形自相似构成的方法对冀南传统民居聚落及建筑层面空间形态、形成规律、自然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传统民居整体聚落层面及建筑单体层面的维数值变化趋势等规律,挖掘计算数据背后隐藏的影响因素、形成规律等分形学上的特征,对现代规划及建筑设计提供启示。传统民居分形设计策略与方法揭示了传统民居的生成方式、形态特征和复杂的分形生成规律,探索了传统民居的分形审美与评价。冀南传统聚落空间的生长整体遵循自相似衍生,平原与山地聚落遵循着不同的聚落发展模式,但都以与自然环境相似和谐作为首要发展规律,空间形态与自然地形地貌形成耦合的迭代关系,山地民居的竖向构造较平原民居更为复杂;传统民居建筑延续了聚落的自然分形特征,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自下而上”自组织构成了“间-宅-院-街区-聚落”独特的分形系统。在现代城市规划应做到充分尊重城市当中的自然条件,控制规划系统维数与自然维数相接近,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将分形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作为规划依据和手段对其空间形态与交通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构分形系统的城市空间;关注对于建筑地域性与建筑丰度的设计,构建建筑的文化符号,建立部分与整体和谐发展的建筑形式语言秩序,实现“分形元”空间与建筑整体、建筑环境等的协调统一。

苏俊波[10](2019)在《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这种大规模建设将持续30-35年,在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我国必须加强建筑的节能工作。率先开展建筑节能先进标准行动,实施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试点。其中发现集成化建筑设计方法在建筑节能上有重大的作用。国内外大量学者通过研究,构建了集成化建筑设计的方法、流程及整体框架图。集成化建筑设计是将建筑作为整个系统(包括技术设备和周边环境)从全寿命周期来加以考虑和优化设计的流程。它的关键是从项目开始立项阶段就进行多专业的配合的设计方法。目前针对湖南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以及丘陵的地形特征的详细集成化设计流程比较少。通过归纳整理,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湘中丘陵地区的多层城镇住宅,实地调研并总结出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民居的低能耗自适应策略,通过提炼这些自适应策略作为集成化设计的策略,以及在集成流程中加以运用,接下来重点阐述湘中丘陵地区城镇住宅的集成设计流程,重点研究城镇住宅应变气候动态变化的自适应策略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本文阐述的集成化设计思路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的集成化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叙述课题背景与意义,界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与范围。对国内外集成化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和发展进行综述;第二章阐述集成化设计的概念以及在住宅领域的设计原则与评价方法,第三章调研和分析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上溪村,得出传统村落中民居的布局地形环境、构造做法、遮阳与通风的自适应策略,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通过提炼传统民居的自适应策略与集成化设计的应用,从湘中丘陵地区的气候背景出发,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阐述集成设计的前期阶段、方案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得出一套适合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的集成设计策略与集成流程。第五章为案例实证,对湘中某已建小区(采用传统设计方法)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集成设计方法对现状小区优化,将两者用计算机模拟软件的结果进行对比。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一套适合湘中丘陵地区特殊的地形与气候背景下的多层城镇住宅的集成设计流程与技术策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解决当前湘中城镇化建设中新建和既存城镇住宅建筑的典型能耗问题,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集成化设计方法,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生态住宅的要求。

二、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Contoursfrom Regular Terrain GridsContaining Invalid Dat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Contoursfrom Regular Terrain GridsContaining Invalid Data(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模三维电力场景的建模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形建模方法
        1.2.2 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快速剖切方法
        1.2.3 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快速消隐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基于等高线的三维地形生成方法
    2.1 地形数据及处理
        2.1.1 等高线数据获取
        2.1.2 等高线采样
    2.2 三维曲面建模
        2.2.1 网格插值方法及岭回归优化
    2.3 卷积平滑方法优化曲面平滑度
    2.4 实验
        2.4.1 网曲面平滑试验
        2.4.2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规模变电站三维场景模型的快速剖切方法
    3.1 大规模变电站场景模型数据与预处理
    3.2 定位被剖切三角面片
    3.3 计算相交点
    3.4 三角化方法
        3.4.1 环带检测
        3.4.2 不同多边形的三角化策略
    3.5 性能优化策略
        3.5.1 优化数据结构
        3.5.2 并行策略
        3.5.2.1 定位三角形以及计算交点的并行优化策略
        3.5.2.2 CUDA优化策略
    3.6 实验
        3.6.1 实验数据
        3.6.2 剖切方案的高效性
        3.6.3 剖切方法的剖切结果
        3.6.4 计算性能的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规模变电站三维场景模型的快速消隐方法
    4.1 大规模变电站场景模型数据与预处理
    4.2 透视投影变换
    4.3 三维场景像素化方法
    4.4 模型筛选方法
    4.5 Open Cascade消隐方法
    4.6 实验
        4.6.1 数据预处理
        4.6.2 Open CASCADE消隐实验
        4.6.3 实验结果与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地形语义分割的多分辨率三维地形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形生成技术
        1.2.2 地形语义分割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三维地形建模相关理论
    2.1 数字高程模型
        2.1.1 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
        2.1.2 数字高程模型的表示
    2.2 地形语义相关理论
        2.2.1 地形语义的概念
        2.2.2 地形语义的表达
    2.3 地形特征曲线提取方法
        2.3.1 基于地表几何形态分析的方法
        2.3.2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分析的方法
        2.3.3 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 基于地形语义分割的三维地形建模
    3.1 建模准备工作
        3.1.1 建模区域选取
        3.1.2 原始数据展示
        3.1.3 三维建模流程
    3.2 基于高斯曲率极值点提取的地形语义提取方法
        3.2.1 点云数据曲率估算算法
        3.2.2 基于高斯曲率极值点提取的地形特征曲线提取方法
    3.3 地形语义分割及数据简化
        3.3.1 语义分割的实现
        3.3.2 点云数据分级简化
    3.4 基于点云数据整体的三维地形建模
        3.4.1 实体模型构建
        3.4.2 多分辨率纹理拼接融合
        3.4.3 模型纹理映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形建模效果分析
    4.1 多分辨率地形材质纹理生成效果分析
    4.2 三维地形特征保持状况测试
    4.3 三维地形建模效率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3D Mine煤层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以河南省超化镇王村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
        1.2.2 国内外主要三维地质建模软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质
        2.1.2 区域构造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自然经济地理
        2.2.2 前人地质工作程度及矿山开发情况
        2.2.3 研究区地层
        2.2.4 含煤地层及煤质
        2.2.5 构造
第3章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3.1 资料现状与数据需求
    3.2 数据库的建立
第4章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适用性分析
    4.1 地形模型构建方法适用性分析
    4.2 巷道模型构建方法适用性分析
    4.3 矿体模型构建方法适用性分析
        4.3.1 矿体三维建模方法适用性分析
        4.3.2 矿体空间插值方法适用性分析
第5章 三维矿山模型的建立
    5.1 地形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2 地层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3 巷道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4 矿体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4.1 网格估值构建矿体模型
        5.4.2 全煤层法构建模型
第6章 三维地质模型精度评价
    6.1 空间形态对比
        6.1.1 煤层底板等高线对比
        6.1.2 煤层空间层位对比
        6.1.3 巷道工程空间层位对比
    6.2 煤层储量计算
        6.2.1 原地质报告储量计算参数及结果
        6.2.2 储量精度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BIM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
    2.1 现状与建议
        2.1.1 现状分析
        2.1.2 应用建议
    2.2 BIM设计软件介绍
        2.2.1 国外道路软件介绍
        2.2.2 国内道路软件介绍
        2.2.3 本论文应用软件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道路工程BIM建模
    3.1 概述
    3.2 环境建模
        3.2.1 地形地物建模
        3.2.2 地质建模
    3.3 工程建模
        3.3.1 平面设计
        3.3.2 纵断面设计
        3.3.3 道路工程
        3.3.4 管线工程
        3.3.5 其他工程
        3.3.6 场地工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设计与成果交付
    4.1 概述
    4.2 协同设计
        4.2.1 管理协同
        4.2.2 设计协同数据交互
    4.3 交付要求和内容
        4.3.1 交付要求
        4.3.2 交付内容
    4.4 设计分析评价报告
        4.4.1 场地分析
        4.4.2 设计规范检查
        4.4.3 视线分析
        4.4.4 虚拟驾驶
        4.4.5 行车轨迹模拟分析
        4.4.6 碰撞检查
    4.5 BIM可视化浏览模型
        4.5.1 移动端浏览模型
        4.5.2 场景效果图
        4.5.3 漫游视频
    4.6 本地化出图
        4.6.1 对象与样式
        4.6.2 代码与代码集
        4.6.3 道路平面设计图
        4.6.4 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4.6.5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4.6.6 竖向设计图
        4.6.7 工程模型渲染图
        4.6.8 样板文件与本地化
    4.7 工程量计算
        4.7.1 土石方与材质计算
        4.7.2 付款项目工程量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践应用
    5.1 项目概况
    5.2 建立模型
        5.2.1 场地分析
        5.2.2 场地整平
        5.2.3 停车场设计
        5.2.4 道路设计
        5.2.5 模型整合
    5.3 评价分析
    5.4 计算工程量
    5.5 设计出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研究现状
        1.2.3 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基础理论
    2.1 地上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2.1.1 无人机倾斜摄影
        2.1.2 无人机边坡三维实景建模方法
    2.2 地下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2.2.1 地质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2.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3 插值拟合算法
        2.2.4 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上三维边坡快速建模技术的工程应用
    3.1 概述
    3.2 地上三维实景快速建模方法
    3.3 工程应用
        3.3.1 瓦厂坪大桥危险段边坡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3.3.2 薛城1号边坡地上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3.3.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优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的工程应用
    4.1 基于Itas 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4.1.1 快速构建瓦厂坪大桥边坡地质数据库
        4.1.2 快速创建三维地表模型
        4.1.3 构建空间地层分界面
        4.1.4 面生成体模型方法
        4.1.5 模型检验
    4.2 基于EVS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快速建模
        4.2.1 EVS建模步骤
        4.2.2 EVS构建瓦厂坪、田心石场边坡模型
    4.3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4.3.1 GOCAD建模步骤
        4.3.2 GOCAD构建瓦厂坪三维边坡模型
    4.4 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esium开源平台构建边坡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系统
    5.1 Cesium平台架构基础
        5.1.1 WebGL技术
        5.1.2 Cesium开源平台
        5.1.3 Node.js环境
        5.1.4 Angular框架
        5.1.5 Cesium模型格式
    5.2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与数据加载实现
        5.2.1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
        5.2.2 基于Cesium的模型数据加载实现代码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总体设计
        5.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3 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
    5.4 系统应用
        5.4.1 地质体信息管理
        5.4.2 钻孔和岩芯信息管理及可视化展示
        5.4.3 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海图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海洋平台及软件研究现状
        1.2.3 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电子海图三维可视化基础
    2.1 电子海图基础
        2.1.1 电子海图概念介绍
        2.1.2 三维可视化相关坐标系
    2.2 海图高程模型
        2.2.1 规则网格模型
        2.2.2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2.2.3 等高线模型
        2.2.4 海图高程模型对比
    2.3 三维可视化方法
        2.3.1 面绘制方法基本理论
        2.3.2 体绘制方法基本理论
        2.3.3 三维可视化方法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海图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
    3.1 S-57电子海图数据获取
        3.1.1 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模型
        3.1.2 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结构
        3.1.3 ISO8211Lib函数封装与解析
        3.1.4 电子海图高程数据获取
    3.2 高程模型网格化建立
    3.3 数字高程模型内插方法研究
        3.3.1 高程数据内插方法分析
        3.3.2 高程数据移动曲面插值
        3.3.3 高程数据移动曲面插值改进
    3.4 高程数据模型仿真实验
        3.4.1 算法仿真实现流程
        3.4.2 高程数据仿真图像对比
        3.4.3 高程数据仿真数据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环境温度场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概述
    4.2 海洋标量场可视化方法基本流程
    4.3 海洋温度场三维可视化模型
        4.3.1 海洋温度数据类型及采样形式
        4.3.2 海洋温度场散乱数据插值
    4.4 海洋温度场可视化算法
        4.4.1 光线投射算法原理
        4.4.2 光线投射算法基本流程
        4.4.3 数据分类与传输函数
        4.4.4 重采样与插值计算
        4.4.5 图像合成
    4.5 基于光线投射算法的优化
        4.5.1 光线投射算法分析
        4.5.2 光线投射算法改进
    4.6 仿真实验
        4.6.1 重采样过程改进方案改进验证
        4.6.2 图像合成改进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子海图三维可视化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概述
    5.2 开发环境设置
    5.3 软件结构
    5.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系统整体功能
        5.4.2 地形三维可视化实现
        5.4.3 温度场三维可视化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三维场景中地形与建筑物集成可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量地形数据的组织管理研究现状
        1.2.2 海量地形数据的渲染技术研究现状
        1.2.3 三维地形地物集成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大规模三维地形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2.1 数字地形的组织结构
        2.1.1 等高线模型
        2.1.2 规则格网模型
        2.1.3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IN)
        2.1.4 结合规则格网模型的数据读取与存储
    2.2 地形简化技术研究
        2.2.1 LOD技术及其模型分类
        2.2.2 地形简化算法研究
    2.3 改进的地形简化及网格构建算法
        2.3.1 可编程渲染管线工作流程
        2.3.2 CPU-GPU结合的协同构网方式
        2.3.3 纹理数据的采样方法
        2.3.4 基于三角形的网格构建算法
    2.4 测试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规模三维地形的快速渲染算法研究
    3.1 基于视点的视锥裁剪
        3.1.1 视锥裁剪的基本原理
        3.1.2 常见的包围盒的构建方法
        3.1.3 基于AABB包围盒的视锥裁剪方法研究
    3.2 裂缝的产生及常见的裂缝处理方法
        3.2.1 裂缝的产生
        3.2.2 常用的裂缝处理方法
    3.3 改进的基于视点的裂缝处理方法
        3.3.1 节点评价原则
        3.3.2 基于顶点动态调整的裂缝消除方式
        3.3.3 裂缝处理的具体实现方法
    3.4 测试与分析
        3.4.1 裂缝消除算法测试分析
        3.4.2 不同的地形简化算法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匹配方案研究
    4.1 三维地物模型的构建
        4.1.1 三维地物模型的常用构建方法
        4.1.2 基于二维GIS数据的地物模型方法
        4.1.3 建筑物模型数据的组织
    4.2 常用的模型匹配方法
    4.3 基于网格重构的模型匹配算法
        4.3.1 网格匹配的主要步骤
        4.3.2 基于R树索引确定融合区间
        4.3.3 无约束的Delaunay三角网重构
        4.3.4 插入建筑物底面约束
    4.4 局部地形修正
        4.4.1 基于高斯函数的修正模型
        4.4.2 建筑物影响域范围选择
        4.4.3 多影响域下的修正函数
    4.5 测试与分析
        4.5.1 R树索引测试与分析
        4.5.2 地形匹配实验测试与分析
        4.5.3 地形与建筑物的集成精度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规模三维场景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框架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5.2.1 数据组织管理模块
        5.2.2 建筑物与地形数据匹配模块
        5.2.3 场景实时渲染模块
        5.2.4 三维场景实时交互模块
    5.3 三维场景可视化软件效果展示
        5.3.1 纹理映射的基本原理
        5.3.2 三维天空的模拟实现
        5.3.3 三维场景可视化软件效果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层面
        1.1.2 区域层面
        1.1.3 理论层面
    1.2 研究范围的说明
        1.2.1 研究空间范围的说明
        1.2.2 研究对象范围的说明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传统村落及民居相关研究
        2.1.1 国内研究概况
        2.1.2 国外研究概况
    2.2 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
        2.2.1 文化地理学研究动态
        2.2.2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
    2.3 赣州地区相关研究
        2.3.1 赣州客家研究概况
        2.3.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
    2.4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第三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生成背景
    3.1 自然环境
        3.1.1 地形地貌
        3.1.2 水系河流
        3.1.3 气候特征
    3.2 区位特色
        3.2.1 赣州建置沿革与区划演变
        3.2.2 南北交往之要冲
        3.2.3 军事战略之要地
    3.3 赣州客家传统聚居点的生成
        3.3.1 赣州与客家
        3.3.2 赣州客家传统聚居点的开辟与形成
    3.4 赣州客家传统聚居点所体现的文化特质
        3.4.1 社会结构:宗族组织
        3.4.2 生存策略:聚族而居
        3.4.3 营建思想:风水理念
        3.4.4 生产生活方式:耕读传家
        3.4.5 信仰体系:祖先崇拜与多神崇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4.1 数据库样本的选定与文化因子的提取
        4.1.1 样本的选定
        4.1.2 文化因子的提取
    4.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因子解析
        4.2.1 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4.2.2 村落地理环境属性因子
        4.2.3 村落物质形态属性因子
        4.2.4 村落历史人文属性因子
    4.3 数据库的建立
        4.3.1 数据库的技术路线
        4.3.2 数据库的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
    5.1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分布特征
        5.1.1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5.1.2 村落地理环境属性因子分布特征
        5.1.3 村落物质形态属性因子分布特征
        5.1.4 村落历史人文属性因子分布特征
    5.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5.2.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5.2.2 村落布局、民居类型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3 其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形成的因素
        5.3.1 源头:移民迁徙与中原文化因素
        5.3.2 基本:自然环境与农耕生产因素
        5.3.3 差异: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因素
        5.3.4 内在:宗族文化与风水文化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
    6.1 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划
        6.1.1 文化区概念与类型
        6.1.2 文化区划原则与方法
    6.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的确定
        6.2.1 以主导因子为依据的初步划分
        6.2.2 以相似性和差异性为依据的局部细分
        6.2.3 各文化区详细边界的确定
    6.3 各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6.3.1 赣州中部集中式、条带式+单行排屋、堂横屋、堂厢式文化区
        6.3.2 赣州西部条层式+单行排屋、多联排文化区
        6.3.3 赣州南部散点式、条带式+围屋、堂横屋文化区
        6.3.4 赣州东部条带式、散点式+堂横屋文化区
        6.3.5 赣州东南部条带式、散点式+堂横屋、围龙屋、围屋文化区
        6.3.6 赣州西北部条带式、散点式+单行排屋、堂横屋文化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与闽、粤客家对比研究
    7.1 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比较
        7.1.1 特殊的地理环境
        7.1.2 人口迁徙与客家文化圈
    7.2 村落选址与形态特征比较
        7.2.1 选址讲究风水,土地使用紧凑
        7.2.2 宗族社会组织,单姓结构为主
        7.2.3 粤基本无巷道,赣闽形式多样
    7.3 民居类型与形态特征比较
        7.3.1 三地客家民居的共性分析
        7.3.2 主流类型堂横屋的普遍分布和差异比较
        7.3.3 三地典型民居类型的比较和联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分形理论的冀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冀南传统民居研究不足
        1.1.2 “自下而上”的分形思维
        1.1.3 分形理论与传统民居研究的交叉创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与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分形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2.1 分形理论
        2.1.1 分形几何
        2.1.2 分形几何与欧式几何
        2.1.3 分形的分类
    2.2 分形维数
        2.2.1 分形维数概念及建筑学空间含义
        2.2.2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2.3 建筑的尺度层级
    2.4 分形的建筑外部形态设计
    2.5 分形的内部空间组织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民居分形设计研究原则、策略与方法
    3.1 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分形原则
        3.1.1 传统民居自相似构成原则
        3.1.2 分形迭代的传统民居生成原则
        3.1.3 传统民居尺度变换原则
        3.1.4 传统民居分形镶嵌原则
        3.1.5 过程与丰度分形原则
        3.1.6 传统民居分形美学原则
    3.2 传统民居分形研究策略
        3.2.1 和谐相似性策略
        3.2.2 自组织适应性策略
    3.3 传统民居分形设计研究方法
        3.3.1 分形自相似构成方法
        3.3.2 分形量化分析方法
        3.3.3 分形类比的方法
        3.3.4 Grasshopper编程计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冀南传统聚落总体空间形态分形设计探索
    4.1 冀南传统聚落概况
        4.1.1 冀南传统聚落类型
        4.1.2 调研及传统聚落代表的选择
    4.2 冀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4.2.1 聚落总图尺度层级的选取
        4.2.2 聚落分形维数计算
        4.2.3 聚落分形维数值分析
    4.3 冀南传统聚落空间的自相似组织与扩展
        4.3.1 冀南传统聚落的自相似性
        4.3.2 冀南传统聚落空间的自相似生长
    4.4 冀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自然地形的分形同构
        4.4.1 基于自然分形维度的聚落形态
        4.4.2 等高线分形相似的聚落交通组织
    4.5 冀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4.5.1 构建分形系统的城市空间
        4.5.2 基于自然维度的分形规划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形思维的冀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5.1 冀南传统民居概况
        5.1.1 冀南传统民居类型
        5.1.2 调研及传统民居代表的选择
    5.2 冀南传统民居立面形态解析
        5.2.1 民居立面尺度层级的选取
        5.2.2 民居立面分形维数计算
        5.2.3 基于分形维数的民居立面形态分析
    5.3 基于自然分形维度的冀南传统民居形态研究
    5.4 冀南传统民居空间的分形迭代
        5.4.1 空间的分形迭代特征
        5.4.2 空间的分形迭代系统
    5.5 冀南传统民居的分形美
        5.5.1 自相似对称的分形美
        5.5.2 人性化属性的分形美
        5.5.3 自然有序的分形美
    5.6 冀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5.6.1 建筑丰度的设计
        5.6.2 符合地域性的建筑设计
        5.6.3 自相似迭代建筑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Grasshopper编程计算过程电池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集成化设计
        1.3.2 传统村落民居的自适应技术
        1.3.3 湘中丘陵地区
        1.3.4 集成化设计与传统村落民居自适应技术的关系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住宅集成化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
    2.1 住宅集成化设计的概念
        2.1.1 集成化建筑设计方法的特点
    2.2 住宅集成化设计的总体原则
        2.2.1 整体设计的原则
        2.2.2 气候适应的原则
        2.2.3 能源高效的原则
    2.3 集成化设计各阶段的设计原则
        2.3.1 场地设计阶段
        2.3.2 建筑设计阶段原则
        2.3.3 设备设计阶段原则
    2.4 集成化设计的评价体系
        2.4.1 国外评价体系
        2.4.2 国内评价体系发展
    2.5 小结
第3章 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民居低能耗自适应体系
    3.1 湘中传统民居概论
    3.2 新化县自然因素研究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形地貌
        3.2.3 气候
    3.3 新化县水车镇上溪村住宅现状及生活方式分析
        3.3.1 上溪村简介
        3.3.2 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
        3.3.3 房屋朝向布局
        3.3.4 基本户型分析
        3.3.5 细部构造分析
    3.4 遮阳体系
        3.4.1 自然地形遮阳
        3.4.2 屋檐遮阳
        3.4.3 走廊遮阳
    3.5 通风体系
        3.5.1 基地通风
        3.5.2 天井通风
        3.5.3 开敞空间通风
        3.5.4 屋架通风隔热
    3.6 水的综合应用
    3.7 能源模式分析
    3.8 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民居现状总结以及自适应策略分析
第4章 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流程及主要阶段
    4.1 设计建设要点
    4.2 设计前期阶段
        4.2.1 气候分析
        4.2.2 能源系统与目标
        4.2.3 室内环境目标
    4.3 方案阶段设计方法及流程
        4.3.1 场地选址
        4.3.2 场地因素
        4.3.3 总体布局
        4.3.4 方案整合
        4.3.5 拟定方案
        4.3.6 户型设计
        4.3.7 方案阶段成果
    4.4 初步阶段设计方法及流程
        4.4.1 自然通风分析
        4.4.2 自然采光分析
        4.4.3 外窗遮阳与采暖分析
        4.4.4 总平面太阳辐射分析
        4.4.5 屋顶太阳能分布
        4.4.6 小结
    4.5 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法及流程
        4.5.1 围护结构材质
        4.5.2 楼梯间热压通风技术
        4.5.3 太阳能光电通风屋面
    4.6 小结
第5章 案例优化对比研究
    5.1 小区简介
    5.2 方案阶段优化对比
        5.2.1 日照分析
        5.2.2 室外风环境分析
        5.2.3 对比小结
    5.3 初步设计阶段优化对比
        5.3.1 户型设计
        5.3.2 采光分析
        5.3.3 遮阳分析
        5.3.4 室内通风分析
        5.3.5 总平面太阳辐射分析
        5.3.6 太阳能在屋顶的分布分析
    5.4 施工图设计阶段优化对比
        5.4.1 围护结构材质分析
        5.4.2 新型技术的使用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B 湘中丘陵地区冷水江市桃园小区住宅能耗问卷
附录C 技术参数详细值
致谢

四、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Contoursfrom Regular Terrain GridsContaining Invalid Data(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模三维电力场景的建模与方法研究[D]. 王睿.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地形语义分割的多分辨率三维地形建模技术研究[D]. 李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3D Mine煤层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以河南省超化镇王村煤矿为例[D]. 李金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龙.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5]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D]. 陈方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D]. 周中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三维场景中地形与建筑物集成可视化技术研究[D]. 杨燕. 东南大学, 2019(06)
  • [8]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D]. 梁步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9]基于分形理论的冀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 张晓婧.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方法研究[D]. 苏俊波.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包含无效数据的规则地形网格构造等高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