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阻的铁路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分析

带电阻的铁路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分析

一、铁道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耐电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源[1](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杨风原[2](2018)在《一种具有自清洗结构的离子水生成器的设计》文中指出经过离子水生成器电解后,离子水里面会有大量的絮状杂质,一些絮状杂质会依附在内壁和电极上,传统的离子水生成器使用人工清洗,非常不方便,而且倒出来的碱性水不能立即饮用,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沉淀后才可饮用,所以需要对离子水生成器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具有自清洗的功能和去除杂质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离子水生成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具有自动清洗结构和能够有效去除杂质的离子水生成器。机械系统方面,完成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包括电解装置、过滤装置、电极和内壁喷洗装置等部分,并详细介绍了离子水生成器的工作原理,对驱动电机进行了校核,使电机使用寿命更长。运用ANSYS软件,对具有重要连接作用的连杆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根据分析结果,对连杆进行了改进,使其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提高了机械产品可靠性和寿命。控制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根据设计要求,设计了各部分的驱动电路,有水泵驱动电路、液位传感器驱动电路等。使用Keil uVision2开发工具,采用模块化思想,运用C语言编写了程序。本设计实现了碱性离子水的生产、过滤和自动清洗工作,解决了人工清洗内壁和电极上杂质的不方便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张莹[3](2017)在《矿物运输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制过程当中,基于实验室仿真测试平台的全功能测试是检验系统功能完备性及正确性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环境仿真及故障注入技术研制实验室仿真测试平台具有应用价值。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是运行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以及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设备。本文针对具有自动装卸及重车走正线且连续运行等特点的矿物运输系统,设计了矿物运输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搭建了该平台的测试环境,并对该平台进行了测试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了矿物运输业务流程和轨旁运行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测试平台的功能需求,完成了测试平台的总体设计,包括测试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以及测试平台与矿物运输轨旁运行控制系统间的接口设计。(2)研制了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的关键硬件模块,包括数据驱动采集转接单元的硬件及功能软件。(3)完成了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的主要功能软件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编制包括轨旁设备状态仿真、列车运行仿真和故障注入等三部分功能软件,其中,列车运行仿真包括自动行车和手动行车两种仿真模式。(4)搭建了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的测试环境,并完成了平台的功能及其接口的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测试平台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

马骏[4](2016)在《MVB设备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高铁研究领域的技术革新,要求在列车上实现智能化通信设备的全覆盖。在提高列车运行智能化集成度的同时,还要确保各级智能通信设备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网络系统兼容性。于是,国内外各大列车及设备制造商都在不断地研究能够满足列车安全、稳定、可靠的通信设备。因此,为了提高各自产品的互联兼容性,各大厂商在设备上车运行前,需对产品进行符合IEC61375-2标准的一致性测试。本课题主要针对MVB设备一致性测试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为了能够全面的对MVB设备进行一致测试,同时简化人工测试操作,实现更加智能、高效的测试过程。在IEC61375-2一致性测试标准的研究基础上,又深入的调研了目前国内主机厂对MVB设备一致性测试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了两大类共四方面的测试内容,且每一项测试步骤均按照IEC61375-2一致性测试标准进行。为了提高人工测试效率,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制定出了 MVB设备一致性测试平台操作界面和测试工装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测试工装硬件部分按照功能模块分别设计了CPU板卡、RLC测试电路、负载仿真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完成了以STM32F103ZET6微控制器作为中央处理器的测试工装。软件部分包括:一致性测试操作平台界面以及测试工装的软件设计,通过串口通信实现彼此之间指令控制和数据传输。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TCN网络控制设备搭建一致性测试平台,并利用本课题研究的MVB设备一致性测试工装以及测试操作平台,对MVB待测设备的电气特性以及数据链路层通信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最后,将测试操作平台与打印机相连,把本次测试的内容及分析结果打印出来,生成一份内容详细的MVB待测设备的一致性测试报告。该课题的研究为实现自动化智能测试奠定了实践基础。该测试的研究摆脱了人工测试的束缚,降低了人工测试的误差,还提高了一致性测试的效率。

王韬[5](2011)在《分布式牵引变电所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社会的发展对铁路的运输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是提升铁路运输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突飞猛进,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铁设计、研发和制造体系,屡次刷新世界列车运行试验速度记录。电气化铁路的如此高速发展,要求牵引供电设备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容性设备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牵引变电所输配电的重要任务,保障容性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上主要采用预防性试验结合定期检修的方法来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预防性试验不能准确反映电气设备的工作运行状态,定期检修是以必须的花费来发现不一定存在的设备故障,成本高。因此,为了准确反映工况下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故障隐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尤其对容性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是重中之重。论文在研究现有容性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监测层、控制层与管理层组成的分布式系统,系统中不存在模拟信号的长距离传输,避免了模拟信号传输失真所带来的测量误差;系统使用综合测量法,进一步减少了系统的测量误差。论文完成了智能处理单元的硬件设计,针对在线监测系统工作环境复杂,干扰源多,易受瞬态能量冲击,静电积累等问题,分别提出了抗干扰与保护方案。此外,还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完成了站内处理中心与段内工作站的软件开发,软件采用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的三层架构,使用LINQ、XML等技术,层次清楚,可扩展性强。系统在大秦铁路迁安北变电所投入试运行,工作状态可靠,能较好满足应用需求。

周廷荣[6](2010)在《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可靠性筛选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 Diode)简称TVSD。它是为了解决电子设备中电路通断、静电放电以及电磁干扰产生的电压瞬变和电流浪涌等问题而设计出的一种高性能保护用器件,是电子电路中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民用和军用电子产品中。特别是在航天、航空和军用装备等领域的应用中,对其可靠性的要求已变得越来越高了。产品在使用时发生失效,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甚至于会造成人员伤亡。而可靠性筛选可以发现工艺不良情况或缺陷产品,剔除具有潜在缺陷的零部件或产品,淘汰早期失效期产品,降低提交批产品失效率,协助完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可靠性筛选是现代高科技电子产品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质量与可靠性保证方法。本文正是针对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的可靠性筛选问题,以设计研发、批量生产、维持与改进等阶段中可靠性筛选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可靠性筛选的基本原理、作用和条件的基础上,对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的零部件可靠性筛选、封装前的可靠性工艺控制、封装后的可靠性筛选、可靠性筛选程序、使用可靠性等问题作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研究。

李志刚[7](2009)在《FFT在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周界入侵探测的主要任务是当设防周界发生非法入侵时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到入侵的位置并发出早期警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周界入侵探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技术,该技术在现有的周界入侵探测技术中具有漏报率最低、隐蔽性高、受环境影响小、适应各种地理条件等特点。泄漏电缆主要有耦合型和辐射型两种,适用于户外、野外高保安、长周界的安全防范场所。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泄漏电缆埋入地下,如果泄漏电缆空间电磁场的分布状态发生变化,接收电缆收到的电磁能量就会因此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对该入侵信号进行检测。研究了基于泄漏电缆的周界入侵探测器中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提出了FFT在该技术中的应用。FFT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该技术对单频电磁扰动信号的检测,而且可以实现对多频电磁扰动信号的检测。本文提出了FFT在多点入侵扰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将多种频率的电磁信号及其入侵扰动信号看成一个整体,不经过分频、滤波等预处理,直接送入信号处理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利用FFT,对无入侵时的稳定多频电磁信号和有入侵时的多种频率的电磁信号及其入侵扰动信号的混合信号进行对比、判断和识别,准确无误地分辨出入侵扰动信号,从而确定具体的入侵地域。仿真研究结果证明,该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对多点入侵扰动信号的检测,解决了周界入侵检测方法与技术中对多个同时入侵信号的检测这一难题,而且使检测电路更加精简、更便于集成化。

余吉安[8](2009)在《企业资源集成及其能力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新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使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发展,是所有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项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集成战略及提升集成能力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因而,集成成为现代企业成长最关键的活动,集成能力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本文将以现代企业战略理论和集成理论为基础,从战略的角度研究企业资源集成过程和集成能力,阐述企业如何通过集成的方式来实现自身资源的积累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以赢得竞争。论文首先界定了集成的概念和集成的基本问题,从集成单元、集成模式和集成工具三个角度分析企业间竞争能力的差异,以此为基础建立集成创新等效应曲面,然后剖析了局部集成和整体集成及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资源集成的表现,最后论文分析了企业集成能力的构成,并构建集成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且加以案例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论文提出集成“七要素”框架。集成的基本影响因素包括集成目标、集成主体、集成单元、集成模式、集成工具、集成条件和集成环境七个方面。集成过程就是在既定的集成目标指引下,在一定的集成条件下和集成环境中,集成主体通过一定的集成模式,运用一定集成工具,优化集成单元。(2)依据资源理论和集成理论,提出了“企业资源集成”概念,阐明企业资源集成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分析了集成背景下资源的种类,论述了集成单元、集成模式和集成工具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能力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原因,并由此仿照C-D函数构造了企业集成函数。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仍然要依赖于创新,而集成创新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成单元、集成模式和集成工具三位一体的集成创新模式,提出了集成创新等效应曲面。(3)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何种资源是企业的优势资源或关键资源,以便于企业及时获取和控制这些资源。论文比较分析了在战略指导下企业资源的局部集成和整体集成,并运用集成理论剖析了在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资源集成的表现。(4)企业制定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在于企业集成能力。它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物流能力只是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能力,并不是根源。企业集成能力具有根源性、持续性和创新性等特性,并由战略匹配、资源搜索、资源集聚、资源吸收、资源组合优化和集成创新等能力构成,且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侧重于集成能力的不同方面。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集成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提出了提升企业集成能力的措施:组织学习和集成平台建设。最后以企业FSDI(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为案例,对企业集成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分析研究,初步证明了该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现实指导意义。

金哲[9](2007)在《宽带通信中有记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建模与预失真方法》文中指出随着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宽带通信业务的开展,现有的通信频段已经变得越来越拥挤。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广泛采用了非恒包络的线性调制方式和多载波技术,这对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为了提高功率效率,一般让射频功率放大器工作在接近饱和点,此时非线性变得十分严重。要解决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间的矛盾,线性化技术十分关键。预失真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线性化技术,其效果的好坏,与所建立的功放模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WCDMA和OFDM等宽带通信系统中,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记忆效应显着,传统的无记忆建模和预失真技术,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本论文运用非线性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宽带通信系统中,有记忆射频功放的建模和预失真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非线性特性,阐述了放大器建模的基本理论。2.提出了射频功率放大器记忆效应的分析方法。在宽带通信系统中,放大器的记忆效应十分显着,传统的无记忆模型无法分析由记忆效应引起的现象。本文在深入分析记忆效应的表现形式和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ammerstein模型和Volterra级数模型的记忆效应分析方法,分别对有记忆功放的特性曲线和IMD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使理论模型和实际观测到的现象能够很好地吻合。3.提出了基于小波网络的射频功率放大器建模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延时复值小波网络构造有记忆功放模型,并将训练样本、小波函数和放大器本身的特性相结合,对模型进行初始化,然后运用梯度算法训练模型中的复参数。由于复值网络能直接处理放大器输入、输出信号的复包络,所以模型的结构比较简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文献中的BP神经网络模型,所建立的模型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好的时、频域性能。4.阐述了预失真技术的原理,着重研究了基于查询表和基于工作函数的预失真器实现方法,并对二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5.提出了基于简化Volterra级数的放大器预失真线性化方法。一般形式的Volterra模型由于参数数量庞大,很难直接用于高阶有记忆预失真器设计。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简化Volterra级数的预失真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放大器自身的特性,对一般形式的Volterra模型进行简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预失真器。预失真系统的实现采用间接学习结构,并运用限定记忆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更新预失真器参数,以提高线性化系统实时跟踪功放特性变化的能力,减小在线辨识所需的数据存储空间和计算量。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的预失真方法的有效性。

戴玲[10](2005)在《提高脉冲电容器储能密度的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需要能源系统小型化、轻量化。储能元件作为能源系统中占据最大比例重量与体积的部件,其储能密度的提高意义重大。在各类储能元件中,现阶段电容器因其较为成熟的技术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脉冲储能电容器需有中压产品和高压产品。由于高击穿场强的有机膜难以做到3μm 以下,因此不能用于中压等级的高能密电容器。中压产品采用具有高介电常数与低击穿场强的陶瓷介质更为合适,而高压等级则用高击穿场强和低介电常数的金属化薄膜。本文针对提高这两类电容器的储能密度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本文从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两方面对陶瓷电容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采用X7R 类的铁电陶瓷制作的多层陶瓷电容器(MLC)才可满足数百J/L 的储能密度的要求。在改进配方、优化结构与工艺后,研制出的电容器可达到下列指标:电压等级500V-1000V,单片容量1μF-10μF,储能密度数百J/L,反峰70%-80%,重复频率1kHz,寿命107次。对陶瓷电容器的特性研究表明:这类电容器具有长寿命、高反峰的重大优点,但也存在铁电陶瓷的非线性带来的放电波形畸变、放电电流小、发热量大等缺点,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本文还对高储能密度陶瓷电容器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了有损的加速寿命试验和无损的超声波探伤试验两种方法。加速寿命试验以电压为加速因子,检测在各档电压下的寿命,结果表明:放电电压与寿命间满足确定的指数规律。超声波扫描试验结果证明:超声扫描无任何缺陷的样品,必然可以通过额定条件下的寿命试验,而超声波显示有明显缺陷的产品,必然不能通过电气测试,且在电气实验中失效样品的破损部位与扫描照片的缺陷部位相对应。以上研究表明:加速寿命方法适用于MLC 型式试验,而超声波扫描适用于产品合格筛选。这些对高能密陶瓷电容器产品的检验提供了依据。对于高压下常用的金属化膜电容器,提高其储能密度的方式有三种:新型介质材料、新型电极结构和新型加工工艺。前两种方法国内外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第三种方法目前的研究还较少,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低温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对高分子薄膜进行表面处理的新型加工工艺,探索其对膜击穿场强的改进效果和影响因素。

二、铁道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耐电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道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耐电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2)一种具有自清洗结构的离子水生成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离子水生成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离子水生成器的优缺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传统离子水生成器的结构与特点
    2.2 设计方案
        2.2.1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2.2.2 ANSYS有限元分析方案
        2.2.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系统设计
    3.1 离子水生成器的整体结构
    3.2 主要部件的设计
        3.2.1 电解和清洗装置
        3.2.2 过滤装置
        3.2.3 动力系统和进排水系统
    3.3 驱动电机的校核计算
        3.3.1 负载转矩和惯量校核基础
        3.3.2 负载转矩和惯量校核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部位的ANSYS有限元分析
    4.1 ANSYS分析基础
    4.2 连杆有限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1 主要器件
    5.2 硬件设计原则及设计要求
        5.2.1 硬件设计原则
        5.2.2 设计要求
    5.3 主要硬件电路
        5.3.1 总电路图
        5.3.2 各个部分子电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 软件开发工具
    6.2 程序设计
        6.2.1 主程序
        6.2.2 子程序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矿物运输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矿物运输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2.1 矿物运输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2.2 轨旁运行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2.3 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2.3.1 轨旁设备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2.3.2 列车运行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2.3.3 测试平台接口功能需求分析
        2.3.4 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架构及接口设计
    2.4 小结
3 测试平台硬件总体设计及关键硬件研制
    3.1 测试平台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3.2 数据驱动采集单元研制
    3.3 数据驱动采集单元软件研制
    3.4 小结
4 测试平台主要软件设计
    4.1 测试平台软件总体设计
    4.2 轨旁设备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界面显示模块
        4.2.2 轨旁设备模块
        4.2.4 装载和卸载模块
    4.3 列车运行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列车运行仿真模块
        4.3.2 手动行车仿真模块
    4.4 故障注入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信号机故障模块
        4.4.2 轨道电路故障模块
        4.4.3 道岔故障模块
    4.5 小结
5 测试平台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5.2 测试平台环境测试
        5.2.1 轨旁设备仿真测试
        5.2.2 列车运行仿真测试
        5.2.3 故障注入测试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MVB设备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VB总线技术
    2.1 MVB总线技术
        2.1.1 MVB总线概述
        2.1.2 MVB总线物理拓扑
        2.1.3 MVB总线数据格式
        2.1.4 MVB过程数据通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VB设备一致性测试工装的硬件设计
    3.1 一致性测试工装的硬件设计概述
        3.1.1 测试项需求
        3.1.2 微控制选型
        3.1.3 测试工装硬件设计方案
    3.2 测试工装整体设计
        3.2.1 STM32F103核心主板电路设计
        3.2.2 RLC测试电路设计
        3.2.3 负载仿真电路设计
        3.2.4 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3.3 测试工装结构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VB设备一致性测试操作平台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操作系统及软件开发环境
        4.1.1 软件操作系统
        4.1.2 软件设计的开发环境
    4.2 测试平台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2.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2.2 以太网通信程序设计
        4.2.3 电气层波形复现程序设计
        4.2.4 数据链路层分析程序设计
        4.2.5 生成及打印报表程序设计
    4.3 测试工装程序总体设计方案
        4.3.1 串口初始化程序设计
        4.3.2 各测试环节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验证MVB设备一致性测试
    5.1 测试目的及测试平台
        5.1.1 测试目的
        5.1.2 测试平台
    5.2 测试步骤及测试结果分析
        5.2.1 设备电气基本参数测量
        5.2.2 设备带载通信测试
        5.2.3 系统行为测试
        5.2.4 设备状态协议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分布式牵引变电所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容性设备老化分析及监测原理
    2.1 容性设备的老化
        2.1.1 热老化
        2.1.2 电老化
    2.2 容性设备监测原理与方法
        2.2.1 容性设备的监测原理
        2.2.2 介质损耗的测量方法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测量方案的确定
    3.2 系统结构设计
    3.3 通信方式的选择
第4章 硬件设计
    4.1 智能处理单元工作原理及功能
    4.2 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
    4.3 通信保护与抗干扰
    4.4 静电放电保护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开发
    5.1 软件功能与架构设计
        5.1.1 功能设计
        5.1.2 架构设计
    5.2 数据库设计
    5.3 基于LINQ的数据操作模块
    5.4 基于XML技术的系统配置模块
    5.5 通信模块
    5.6 参数计算模块
    5.7 调度模块
    5.8 查询与报表模块
第6章 系统运行与展望
    6.1 系统运行
    6.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6)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可靠性筛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意义
    1.2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简介
        1.2.1 外形尺寸
        1.2.2 内部结构简述
        1.2.3 典型I-V 特性
        1.2.4 主要电性能参数
        1.2.5 主要生产流程
    1.3 可靠性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1.3.1 可靠性
        1.3.2 固有可靠性
        1.3.3 贮存可靠性
        1.3.4 使用可靠性
        1.3.5 可靠度
    1.4 可靠性技术指标
        1.4.1 可靠度
        1.4.2 失效概率
        1.4.3 失效密度
        1.4.4 失效率
        1.4.5 平均寿命
    1.5 国内外可靠性研究动态
        1.5.1 可靠性技术发展历程
        1.5.2 国内外可靠性研究动态
第二章 可靠性筛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条件
    2.1 可靠性筛选的基本原理
        2.1.1 可靠性筛选的定义
        2.1.2 失效概率曲线
        2.1.3 可靠性筛选的原理
        2.1.4 产品失效的判定准则
        2.1.5 可靠性筛选的方法
    2.2 零部件的可靠性筛选
        2.2.1 硅片
        2.2.2 杂质源和铝源
        2.2.3 电极引线组件
    2.3 封装前的可靠性工艺控制
        2.3.1 可靠性工艺控制程序
        2.3.2 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分析
        2.3.3 关键工艺控制点及其控制参数
        2.3.4 工艺环境的控制
        2.3.5 去离子水质量的控制
        2.3.6 气体质量的控制
        2.3.7 化学试剂质量的控制
        2.3.8 封装前镜检的控制
    2.4 封装后的可靠性筛选
        2.4.1 高温寿命
        2.4.2 温度循环
        2.4.3 浪涌
        2.4.4 中间电测试
        2.4.5 IP 冲击
        2.4.6 稳态工作功率
        2.4.7 高温反偏
        2.4.8 X 射线检查
        2.4.9 热冲击
        2.4.10 机械振动
        2.4.11 离心加速度
        2.4.12 终点测试(PDA 的中间电参数变化量 Δ)
第三章 可靠性筛选的应用
    3.1 可靠性筛选程序
        3.1.1 工作要点
        3.1.2 工作内容
        3.1.3 注意事项
        3.1.4 工作程序
        3.1.5 改进和优化
    3.2 可靠性筛选程序的有效性
        3.2.1 可靠性筛选应力的选择
        3.2.2 可靠性筛选应力的作用范围
    3.3 产品各阶段的可靠性筛选
        3.3.1 设计研发阶段
        3.3.2 批量生产阶段
        3.3.3 维持和改进阶段
    3.4 可靠性增长专项技术攻关
        3.4.1 高温性能
        3.4.2 温度循环
        3.4.3 瞬态脉冲峰值功率
    3.5 使用可靠性
        3.5.1 器件选择
        3.5.2 降额使用
        3.5.3 过流防护
        3.5.4 贮存环境条件
        3.5.5 装配和焊接
    3.6 可靠性的预测
        3.6.1 可靠性预测的定义
        3.6.2 可靠性预测的意义
        3.6.3 可靠性预测的方法
        3.6.4 可靠性测算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FFT在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
    1.1 泄漏电缆
    1.2 基于泄漏电缆的周界入侵探测器
    1.3 单机多域周界入侵探测系统
        1.3.1 单机多域周界入侵探测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1.3.2 单机多域周界入侵探测系统的特点
        1.3.3 单机多域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常用的检测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快速傅立叶变换简介
    2.1 傅立叶变换的意义及特点
    2.2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及应用
    2.3 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特点
    2.4 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FT 在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报警器中的应用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系统设计原理
    3.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4 系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FT 在多点入侵扰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
    4.1 仿真的总体思路
    4.2 仿真的软件选择
    4.3 仿真的器件选择和参数设置
    4.4 仿真的结果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企业资源集成及其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
        1.2.1 论文研究对象及有关概念界定
        1.2.2 论文研究方法
        1.2.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和框架
2.企业战略理论和集成理论研究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综述
        2.1.1 经典战略理论
        2.1.2 竞争战略
        2.1.3 资源(能力)理论
    2.2 集成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有关企业资源集成的研究及应用
        2.2.2 国内有关企业资源集成理论及应用研究
    2.3 集成的概念及集成七要素
        2.3.1 集成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3.2 集成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3.3 集成理论的七个问题
    2.4 小结
3.企业资源集成和竞争优势
    3.1 从资源到能力:集成范式
        3.1.1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关系
        3.1.2 集成范式:企业资源、能力与战略
        3.1.3 企业集成函数
    3.2 集成背景下的企业资源
        3.2.1 不同学者对资源的分类
        3.2.2 作为集成单元的企业资源
    3.3 企业资源集成模式与集成工具
        3.3.1 企业资源集成模式
        3.3.2 企业资源集成工具
    3.4 集成创新
        3.4.1 集成创新的概念、特点
        3.4.2 企业集成创新与竞争优势
        3.4.3 企业集成创新分析框架
        3.4.4 集成创新等效应曲面
    3.5 小结
4.企业集成资源识别和资源集成路径
    4.1 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资源识别
        4.1.1 灰色关联识别方法
        4.1.2 灰色关联识别方法在企业资源识别中的应用
    4.2 企业资源集成路径
        4.2.1 企业资源优化的"背包问题"
        4.2.2 企业资源的局部集成和整体集成
        4.2.3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资源集成
        4.2.4 企业成长与企业资源集成
    4.3 小结
5.企业集成能力及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1 企业集成能力
        5.1.1 竞争优势与企业集成能力
        5.1.2 集成主体
        5.1.3 企业集成能力的构成
        5.1.4 企业集成能力的特征
    5.2 企业集成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5.2.1 企业集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5.2.2 企业集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3 企业集成能力评价的方法
        5.2.4 企业集成能力评价方法的算例
    5.3 企业集成能力提升
        5.3.1 组织学习
        5.3.2 集成平台建设
    5.4 小结
6.企业资源集成案例研究——以FSDI为例
    6.1 FSDI概况及其外部环境分析
        6.1.1 FSDI概况
        6.1.2 FSDI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6.1.3 FSDI主要竞争者集成能力比较
    6.2 FSDI资源集成变革措施
    6.3 FSDI集成变革效应
    6.4 小结
7.结束语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宽带通信中有记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建模与预失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放大器建模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预失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2.3 其它线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与无记忆模型
    2.1 引言
    2.2 无线通信中的射频功率放大器
    2.3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
        2.3.1 谐波失真
        2.3.2 互调失真
        2.3.3 AM-AM 与 AM-PM 变换
    2.4 放大器非线性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2.4.1 非线性对信号星座和功率谱的影响
        2.4.2 功率效率、频谱效率与线性度
    2.5 放大器的物理模型简介
    2.6 放大器的无记忆模型
        2.6.1 无记忆模型的基本理论
        2.6.2 幂级数模型
        2.6.3 Saleh 模型
        2.6.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记忆效应与有记忆模型
    3.1 引言
    3.2 放大器的记忆效应
        3.2.1 记忆效应的定义及表现
        3.2.2 记忆效应产生的原因
    3.3 放大器的有记忆模型
        3.3.1 Hammerstein 模型
        3.3.2 延时神经网络模型
        3.3.3 Volterra 级数模型
    3.4 记忆效应的分析方法
        3.4.1 Hammerstein 模型与有记忆功放的特性曲线
        3.4.2 Volterra 模型与 IMD 不对称现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小波网络模型
    4.1 引言
    4.2 小波网络的基本理论
        4.2.1 小波与小波变换
        4.2.2 小波网络的构造
        4.2.3 小波网络与前馈神经网络的关系
    4.3 放大器的小波网络模型
        4.3.1 模型的构造
        4.3.2 参数的初始化
        4.3.3 参数训练算法
    4.4 仿真验证
        4.4.1 WCDMA 信号的估计
        4.4.2 仿真过程与结果
    4.5 Hammerstein 模型、Volterra 模型与小波网络模型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5.1 引言
    5.2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概述
        5.2.1 负反馈
        5.2.2 前馈
        5.2.3 LINC
    5.3 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5.3.1 基本原理
        5.3.2 射频预失真与基带预失真
        5.3.3 查询表预失真与工作函数预失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简化 Volterra 级数的预失真方法
    6.1 引言
    6.2 基于简化 Volterra 级数的预失真器
    6.3 预失真系统的实现方案
    6.4 预失真器参数的辨识算法
    6.5 仿真验证(一)
    6.6 仿真验证(二)
        6.6.1 OFDM 信号的描述
        6.6.2 仿真过程
        6.6.3 仿真结果
    6.7 关于记忆效应的一点讨论
    6.8 小波网络预失真与 Volterra 预失真的对比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提高脉冲电容器储能密度的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脉冲功率技术与储能器件
    1.2 电容器储能原理及关键技术
    1.3 脉冲电容器发展概况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2 陶瓷电容器及其电气特性研究
    2.1 BaTiO_3 的晶体结构与介电特性
    2.2 试验平台
    2.3 陶瓷电容器的电气性能
    2.4 损坏机理分析
    2.5 MLC 的适用范围
    2.6 本章小结
3 陶瓷电容器可靠性研究
    3.1 加速寿命试验研究
    3.2 无损检测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提高膜电容器储能密度的途径
    4.1 新型介质材料
    4.2 新型电极结构
    4.3 新型材料处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等离子体对薄膜表面改性的试验研究
    5.1 等离子体处理参数的选择
    5.2 实验装置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等离子体对薄膜表面改性的机理分析
    6.1 对聚合物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6.2 对聚合物表面物理结构和电气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着作目录

四、铁道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耐电能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一种具有自清洗结构的离子水生成器的设计[D]. 杨风原.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3]矿物运输轨旁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设计[D]. 张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4]MVB设备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D]. 马骏. 大连交通大学, 2016(01)
  • [5]分布式牵引变电所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D]. 王韬.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6]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可靠性筛选工艺研究[D]. 周廷荣.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7]FFT在泄漏电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中的应用[D]. 李志刚.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8]企业资源集成及其能力研究[D]. 余吉安.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1)
  • [9]宽带通信中有记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建模与预失真方法[D]. 金哲. 浙江大学, 2007(02)
  • [10]提高脉冲电容器储能密度的新方法的研究[D]. 戴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带电阻的铁路信号设备中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