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一、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广,王永红[1](2021)在《作物株型与产量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作物株型主要包括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和穗部形态等,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作物株型的驯化或改良已在作物产量的突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作物株型分子调控网络的不断解析,为通过分子设计改良作物株型、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关注水稻等模式作物株型调控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对株型改良和产量的贡献,并对作物株型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针对我国未来粮食增产面临的瓶颈,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面向2035年进行了战略布局.

刘瑞珍[2](2021)在《利用TaPAY1基因创制小麦分蘖新种质》文中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重要农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饲料、能源作物。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小麦产量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小麦品种的重要标准。产量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优化协调的结果。分蘖数目影响单位面积穗数进而影响小麦产量。水稻PAY1基因是调控分蘖数目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中,我们克隆小麦中PAY1基因的同源基因TaPAY1,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RNA干扰技术创制了多分蘖的新种质材料。具体结果如下:我们通过基因表达量分析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等预测并分离了小麦TaPAY1基因。TaPAY1具有TaPAY1-A、TaPAY1-B、TaPAY1-D三个等位基因,TaPAY1与水稻PAY1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aPAY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TaPAY1基因在单棱期和二棱期的小麦茎尖、腋芽、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以及根中均有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TaPAY1基因在叶原基、幼叶、SAM以及小穗原基中均表达。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TaPAY1的表达可能受到一些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为探究TaPAY1的功能,我们构建了p Ubi::TaPAY1-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Fielder小麦的幼胚为材料进行遗传转化,获得TaPAY1-RNAi植株。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与Fielder对照相比,TaPAY1-RNAi-T2代2#、6#和7#株系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分蘖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2#、6#和7#株系中TaPAY1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了影响小麦分蘖数目的关键基因TaPAY1,创制了TaPAY1-RNAi多分蘖小麦新材料,希望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中间材料。

李红,何炜,连玲,魏毅东,蔡秋华,王颖姮,谢华安,张建福[3](2020)在《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产量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课题。由于人口不断增长、水稻种植面积有限、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粮食安全问题仍日益突出,如何保持水稻持续性产出和提高水稻产量依旧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水稻株型与产量密切相关,主要综述水稻株型研究进展,并展望理想株型今后发展方向。

马梦影,巩文靓,康雪蒙,段海燕[4](2020)在《水稻理想株型改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理想株型的构建与优化可以为水稻产量的提升创造新的可能。为了加强对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研究,本研究归纳了5种水稻理想株型的经典模式,分析了理想株型水稻根、茎、叶、穗的形态特征,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现的影响水稻株型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网络,并提出水稻育种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鑫瑞[5](2020)在《基于RIL群体剖析水稻株型性状相关QTL》文中指出株型改良一直是提升水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株型形成的遗传机制,挖掘及利用新的株型相关的基因/QTL,可进一步丰富分子育种的理论,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鉴于此,本文利用籼稻IR36(父本)和粳稻J07-23(母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的重复试验,对株型及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分析。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2年里,对该RIL群体的株型和穗部等21个相关性状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大部分性状在RIL群体中呈双向超亲分离,近似于正态分布。2.共筛选出210对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引物,构建了J07-23/IR36重组自交系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1505cM,标记的平均距离为7.17cM。3.对株高、有效穗数和剑叶长等10个株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两年中共定位到62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5、6、7、8、11和12号染色体,贡献率的变化范围为4.21%-30.29%。其中主效QTL位点6个,分别是qPH8b、qEPP4b、qEPP12、qFLW1a、qFLW1b和qFLA4。有10个QTL在两年中被重复鉴定,主效QTL-qFLA4在两年中都稳定表达,贡献率分别为15.38%和16.97%;与有效穗数和倒二叶长相关的QTL在两年间没有被重复定位到。4.在J07-23/IR3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在第1、4、6和8号染色体上发现了5个QTL簇。第1号染色体RM6902-RM600区间,发现控制叶片性状的QTL 7个(qFLW1a、qFLA1、qSLW1a、qFLW1b、qFLWR1、qSLW1b和qSLA1);在RM1198-RM6321区间,检测到株高及叶片性状QTL 5个(qPH1、qFLL1、qSLL1、qSLW1b和qSLWR1);第4号染色体RM3839-RM273区间,检测到有效穗数及叶片性状QTL 6个(qEPP4a、qFLW4a、qFLW4b、qFLA4、qSLL4和qSLA4);第6号染色体RM6734-6-112区间,检测到叶片性状QTL 4个(qFLW6、qFLA6、qSLL6b和qSLA6b);第8号染色体8-6.41-RM3395区间,检测到株高及叶片性状QTL 6个(qPH8a、qPH8b、qFLL8、qFLWR8、qSLL8和qSLWR8)。5.对穗长、穗重、枝梗数等11个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两年共定位到74个QTL,分布在第1、2、4、5、6、8、9、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的变化范围为4.28%-43.30%,其中主效9个,分别是qSBN2、qSN1b、qBN2a、qBN8、qBN12、qSSR2b、qSSR8b、qSSR12和qGD1b。有11个QTL在这两年间都被鉴定到,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qSN1b仅在2019年被检测为主效QTL,可能是由于环境影响所致。此外,还发现几个新位点,分别是qSBN3b、qPBN6、qGN10和qGD3c。6.穗部相关性状在第1、2、3和4号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较明显,在第1号染色体RM1254-RM259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11个(qPW1a、qPW1b、qSBN1a、qSBN1b、qSN1a、qGN1a、qBN1、qFGW1a、qGD1a、qSN1b和qGD1b);在RM5501-RM1198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5个(qPW1c、qSN1c、qGN1b、qFGW1b和qFGW1c);在第2号染色体2-136-RM498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5个(qSBN2、qSN2、qBN2b、qFGW2和qGD2b);在第3号染色体RM231-R3M10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5个(qPL3、qSBN3a、qSN3、qGN3和qGD3a);第4号染色体RM2848-RM273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7个(qPW4、qPBN4、qSBN4、qSN4、qGN4a、qFGW4和qGD4)。

张继峰[6](2020)在《粳稻株型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株型相关性状包括株高、分蘖数、分蘖夹角、剑叶夹角及穗部性状。株型相关性状均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是水稻产量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株型形成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表达产物行使功能,因此对这些基因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95份来自世界各地的粳稻品种,于2018和2019年分蘖盛期调查水稻分蘖数和分蘖角度,齐穗期测量水稻剑叶角度,成熟期考察水稻株高和穗角度。结合高通量重测序获得的788,396个高质量多态性SNP,利用TASSEL 5.0软件的MLM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采用GEC软件计算出的有效独立SNP数目进行阈值的确定,判定SNP标记与目标性状关联的显着性。根据2年检测到的峰值SNP和水稻每条染色体LD衰减距离,确定粳稻株型相关性状主效QTL,并进一步提取共定位QTL区间内所有基因外显子区非同义突变SNP和启动子区SNP进行单倍型分析,结合基因注释筛选影响粳稻株型性状的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粳稻5个株型性状在2年中均呈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且2年总趋势基本一致。2018和2019年5个株型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介于12.41-70.31%和12.46-79.96%。2018和2019年株高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2.41%和12.46%;2年剑叶角度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31%和79.96%;分蘖数2年变异系数分别为32.58%和29.55%;2年分蘖角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1.75%和28.76%;2018和2019年穗角度变异系数分别为30.84%和29.51%。表型相关性分析显示,分蘖数与株高呈显着负相关,分蘖角度与分蘖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角度与穗角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剑叶角度与株高呈极显着正相关,穗角度与株高呈极显着正相关。(2)采用TASSEL 5.0软件的MLM模型,分别对粳稻株高、分蘖数、分蘖夹角、剑叶夹角和穗角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P<5.46×10-6阈值条件下,2018-2019年共检测到54个影响水稻株型性状QTL,其中11个QTL(q PH2.4、q PH4、q PH6.1、q PH7.1、q TN9、q TA4、q FLA1、q FLA3、q PA1、q PA2和q PA5)在两年中能够稳定表达。(3)将本试验定位QTL与前人株型相关性状QTL和基因相比对,结果显示,q TN9、q PH2.4、q PH6.1和q PH7.1均位于已经定位水稻株型相关性状QTL区间内,q FAL3和q PH7.1区间分别检测到影响水稻叶角度基因Os RLCK107和株高发育基因Os PHR2,同时确定6个新的共定位株型相关QTL(q PH4、q TA4、q FLA1、q PA1、q PA2和q PA5)。对9个重要QTL(q PH2.4、q PH4、q PH6.1、q TN9、q TA4、q FLA1、q PA1、q PA2和q PA5)区间内所有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并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预测10个影响水稻株型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剖析了5个水稻株型发育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预测了10个影响水稻株型相关性状QTL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将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基因,同时为后续株型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坚实的基础。

姜建芳[7](2020)在《基于两性生殖细胞MNU诱变系列水稻株型突变体的创制及其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化学诱变又在作物种质创新和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水稻的研究重点已由结构基因组向功能基因组转变,旨在揭示功能基因组表达以及性状调控机制,水稻品种培育也趋向多样化育种目标的实现。水稻粳稻和籼稻品种的基因组分别含有32000–5000和46022-55615个基因。水稻突变体的利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功能基因组学的鉴定进程,而大多数水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知。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诱变效率低所致的水稻基因突变材料的不足。近年来,本实验室确立了对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变方法。与已报道的水稻基因诱变方法相比,该方法可显着提高光谱诱变效率,其应用可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多样化育种时代下未知水稻功能基因的鉴定、遗传机制的阐明及品种培育所需的各种基因突变材料的规模化开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水稻株型性状是决定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与生物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向关于水稻植株性状表达的未知功能基因鉴定和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多样的株型性状基因突变材料。本研究通过对水稻品种(辽盐6号)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所得M2-M3后代植株群体的筛查,创制出致死型、秆形、叶形与叶色、穗形与穗色、颖形与颖色等突变性状58份,其中获得并表征了纯合基因型秆形、叶形、颖色共21份株型性状突变体(命名为OSPM系列)。与野生型相比,各纯合基因型突变体表现出显着的植株和籽粒外观性状。OSPM1-OSPM7为矮化秆突变体,其中OSPM1-OSPM4表现为极端显着矮化且叶长、穗长和千粒重均显着降低;OSPM4植株除显着矮化外,叶宽与千粒重显着增加,且生育期延迟。OSPM8-OSPM10为多分蘖秆突变体,株高与千粒重显着减少,生育期均延迟,其中OSPM9还表现出叶片与野生型比显着增宽这一特征。OSPM11-15为细卷叶突变体,其中OSPM11-14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均显着低于野生型;OSPM15株高降低,分蘖数和穗长显着增多,同时千粒重也显着增加。OSPM16-19为宽叶突变体,其中OSPM16和OSPM19叶夹角显着变小,株高降低,株型紧凑,叶色较深,此外OSPM16生育期显着延迟;OSPM18株高和千粒重显着升高。OSPM20为紫黑颖突变体,OSPM21为红棕颖突变体,这两类突变体具有株高、剑叶长和千粒重均显着降低的外观性状特征。进一步选取代表性矮化秆、多分蘖秆、细卷叶、宽叶和颖色突变体进行微观性状解析,OSPM1作为矮化秆突变体呈现横向薄壁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且单位面积内维管束增多,纵向薄壁细胞长度显着缩短。OSPM8作为多分蘖秆突变体呈现节间厚壁细胞显着增加,纵向薄壁细胞明显变短。OSPM11作为细卷叶突变体呈现小维管束数目显着减少,近轴面泡状细胞严重变形且排列不规则。OSPM16作为宽叶突变体呈现大维管束数目显着增多且外有厚壁细胞堆积,小维管束明显增大。OSPM20作为紫黑颖突变体其颖壳中类黄酮和花青素的含量极显着升高,而OSPM21作为红棕颖突变体其颖壳中只有花青素的含量显着增高的微观性状特征。遗传分析表明OSPM1、OSPM8和OSPM11表型均受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OSPM16是受一对单显性核基因控制的。本研究所获得的系列纯合基因型突变体中,宽叶、紫黑颖和红棕颖是未见报道的新型株型突变体,矮化秆、多分蘖秆和细卷叶是具有新型植株和组织细胞特征的突变体。所得的系列突变体都可适用于水稻育种、遗传、基因鉴定和定位、克隆分离基因及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研究中,有望促进关于水稻植株组织生长发育的未知基因功能的鉴定、相关性状分子机制的表达以及多样化新品种的培育。

马超[8](2020)在《粳稻不同产量层次间品种株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是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株型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我国水稻单产有两次突破,株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优良的株型可有效的调节植株个体的空间结构,改善群体受光态势,协调高效冠层持续时间和光合速率的关系,使群体光合效率和物质生产达到动态平衡。本试验79个粳稻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产量聚类,分为高产层次、中高产层、中产层次、中低产层次和低产层次。研究不同产量层次的株型特征,明确不同产量层次间株型特征的差异,揭示株型特征与产量间的关系,以期为粳稻株型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粳稻高产层次株型特征:剑叶长在36.97-39.04 cm范围内,倒二叶长在38.20-40.23 cm范围内,倒三叶长在36.97-39.27 cm范围内。剑叶宽在1.61-1.68 cm范围内,倒二叶宽在1.20-1.24 cm范围内,倒三叶宽在0.98-1.03 cm范围内。剑叶厚在0.196-0.218 mm范围内,倒二叶厚在0.180-0.217 mm范围内,倒三叶厚在0.147-0.173 mm范围内。剑叶基角在5.32-9.62°范围内,倒二叶基角在9.58-12.12°范围内,倒三叶基角在18.16-21.54°范围内。剑叶开角在6.01-11.00°范围内,倒二叶开角在14.70-17.38°范围内,倒三叶开角在25.78-31.15°范围内。冠层幅宽在9.9-10.7cm范围内。株高在102.2-105.3 cm范围内,重心高在47.2-49.3 cm范围内,单茎茎鞘重在1.44-1.53 g范围内。第1节间长在9.9-11.2 cm范围内,第2节间长在14.7-16 cm范围内,第3节间长在19.7-21.7 cm范围内。基部茎粗在6.79-7.19 mm范围内。第1节弯曲力矩在753.53-919.90 cm·g范围内,第2节弯曲力矩在415.77-554.34 cm·g范围内,第3节弯曲力矩在245.81-327.73 cm·g范围。第1节间抗折力在13.37-23.70 N范围内,第2节间抗折力在10.81-18.60 N范围内,第3节间抗折力在8.78-14.60 N范围。2.粳稻中高产层次株型特征:剑叶长在35.59-38.19 cm范围内,倒二叶长在37.05-40.12cm范围内,倒三叶长在34.36-37.04 cm范围内。剑叶宽在1.59-1.68 cm范围内,倒二叶宽在1.20-1.28 cm范围内,倒三叶宽在1.00-1.06 cm范围内。剑叶厚在0.178-0.241 mm范围内,倒二叶厚在0.123-0.185 mm范围内,倒三叶厚在0.124-0.194 mm范围内。剑叶基角在6.01-10.00°范围内,倒二叶基角在14.16-18.54°范围内,倒三叶基角在17.93-22.23°范围内。剑叶开角在5.26-10.41°范围内,倒二叶开角在16.01-21.00°范围内,倒三叶开角在24.01-30.00°范围内。冠层幅宽在8.6-9.2cm范围内。株高在105.24-108.38 cm范围内,重心高在47.8-50.2 cm范围内,单茎茎鞘重在1.38-1.55g范围内。第1节间长在12.86-14.15 cm范围内,第2节间长在20.51-22.00 cm范围内,第3节间长在17.55-21.08 cm范围内。基部茎粗在5.78-6.27 mm范围内。第1节弯曲力矩在822.33-961.14 cm·g范围内,第2节弯曲力矩在547.85-677.80 cm·g范围内,第3节弯曲力矩在286.19-381.58 cm·g范围内。第1节间抗折力在11.10-20.50 N范围内,第2节间抗折力在9.20-16.20 N范围内,第3节间抗折力在7.74-14.50 N范围内。3.粳稻中产层次株型特征:剑叶长应在33.96-36.32cm范围内,倒二叶长应在35.33-37.77 cm范围内,倒三叶长在32.92-35.59 cm范围内。剑叶宽应在1.57-1.65 cm范围内,倒二叶宽应在1.07-1.16 cm范围内,倒三叶宽应在0.96-1.02cm范围内。剑叶厚应在0.163-0.216 mm范围内,倒二叶厚应在0.111-0.169 mm范围内,倒三叶厚应在0.098-0.141 mm范围内。剑叶基角应在7.06-13.43°范围内,倒二叶基角应在13.28-17.36°范围内,倒三叶基角应在16.83-22.73°范围内。剑叶开角在6.92-13.82°范围内,倒二叶开角在17.19-24.27°范围内,倒三叶开角在24.19-33.27°范围内。冠层幅宽在8.5-9.5cm范围内。株高在106.52-111.01 cm范围内,重心高在50.7-53.2 cm范围内,单茎茎鞘重在1.30-1.42g范围内。第1节间长在13.45-15.01 cm范围内,第2节间长在16.46-18.18 cm范围内,第3节间长在23.88-27.96 cm范围内。基部茎粗在6.24-6.66 mm范围内。第1节弯曲力矩在822.33-961.14 cm·g范围内,第2节弯曲力矩在547.85-677.80 cm·g范围内,第3节弯曲力矩在286.19-381.58 cm·g范围内。第1节间抗折力在12.27-25.10 N范围内,第2节间抗折力在10.08-17.30 N范围内,第3节间抗折力在8.05-12.80 N范围内。4.粳稻中低产层次株型特征:剑叶长在30.94-33.29 cm范围内,倒二叶长在34.94-37.00cm范围内,倒三叶长在34.76-37.14cm范围内。剑叶宽应在1.45-1.50 cm范围内,倒二叶宽应在1.06-1.11 cm范围内,倒三叶宽应在0.90-0.97cm范围内。剑叶厚应在0.124-0.238mm范围内,倒二叶厚应在0.105-0.178 mm范围内,倒三叶厚应在0.086-0.160 mm范围内。剑叶基角应在9.72-14.57°范围内,倒二叶基角应在15.44-19.57°范围内,倒三叶基角应在21.51-27.00°范围内。冠层幅宽在8.9-9.5cm范围内。株高在102.76-107.14 cm范围内,重心高在48.9-51.1 cm范围内,单茎茎鞘重在1.29-1.42g范围内。第1节间长在11.48-12.69cm范围内,第2节间长在16.72-18.14cm范围内,第3节间长在19.57-23.34cm范围内。基部茎粗在5.83-6.18 mm范围。第1节弯曲力矩在765.11-898.73 cm·g范围内,第2节弯曲力矩在455.73-569.65 cm·g范围内,第3节弯曲力矩在145.67-218.50 cm·g范围内。第1节间抗折力在11.84-28.90 N范围内,第2节间抗折力在9.38-19.70 N范围内,第3节间抗折力在7.43-16.80 N范围内。5.粳稻低产层次株型特征:剑叶长在31.11-35.40 cm范围内,倒二叶长在36.31-39.10 cm范围内,倒三叶长在36.31-39.10 cm范围内。剑叶宽应在1.59-1.64 cm范围内,倒二叶宽应在1.20-1.26 cm范围内,倒三叶宽应在0.97-1.02 cm范围内。剑叶厚应在0.010-0.156 mm范围内,倒二叶厚应在0.010-0.126 mm范围内,倒三叶厚应在0.010-0.132 mm范围内。剑叶基角应在9.11-17.20°范围内,倒二叶基角应在17.21-20.50°范围内,倒三叶基角应在26.10-31.00°范围内。剑叶开角在8.21-16.30°范围内,倒二叶开角在29.31-36.60°范围内,倒三叶开角在34.01-42.00°范围内。冠层幅宽在8.8-10.6cm范围内。株高在96.01-100.20 cm范围内,重心高在44.3-50.4 cm范围内,单茎茎鞘重在1.22-1.37g范围内。第1节间长在8.11-9.90cm范围内,第2节间长在19.61-21.20cm范围内,第3节间长在18.91-22.35cm范围内。基部茎粗在5.41-5.82 mm范围。第1节弯曲力矩在644.89-788.11cm·g范围内,第2节弯曲力矩在457.96-566.56 cm·g范围内,第3节弯曲力矩在127.02-190.51cm·g范围内。第1节间抗折力在10.80-27.40 N范围内,第2节间抗折力在8.63-17.50 N范围内,第3节间抗折力在6.93-10.60 N范围内。

韦叶娜[9](2020)在《直立穗水稻R499产量及稻米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保持其高产稳产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其品质,这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直立穗的发现,对构建水稻的优良株型来保证其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而不同穗型水稻所适应的栽培措施亦不尽相同。研究两种穗型水稻因株型差异造成的群体小气候差异,并充分利用其特点,探索一个适宜的农艺相关措施来改善直立穗型水稻生长环境,使水稻的产量及其稻米品质的有效提高已经成了当今育种的必要手段之一。以蜀恢498(弯曲穗籼稻)作为对照材料,并采用裂区试验来分析R499(直立穗恢复系籼稻,品种为主因素)在36.23万穴/hm2、26.46万穴/hm2、17.83万穴/hm2、13.16万穴/hm2、11.90万穴/hm2的栽培密度(副因素)下,其在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群体小气候、农艺性状、纹枯病发病率及其产量、食味蒸煮品质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齐穗期还是齐穗后20 d,R499群体内光照强度及垂直光照强度普遍高于对照R498,而R499反射光照强度小于R498,R499群体下部温度总是高于对照,白天湿度总是低于对照,群体上部两个材料温湿度差异与下部相反;两个试验材料生长在过低的栽培密度(11.90万穴/hm2)下均达到相对饱和从而无法完成对外界多余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继续生长,从而造成在该密度条件下的群体小气候特征有异于其它栽培密度下所表现出的规律,但对于对栽培密度改变的适应性,直立穗型水稻R499是优于对照R498的,故而R499能够构建出更加适宜群体自身的田间群体小气候。(2)在各栽培密度下,R498穗弯曲度均大于50°,而R499穗弯曲度均小于40°,两个试验材料各自符合前人定义的弯曲穗、直立穗穗弯曲度的特点;R498分蘖数、株高、穗长均大于R499;不同栽培密度下各农艺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R499农艺性状总体受栽培密度影响的程度较对照更小,其能够在栽培密度改变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自身更为优异的群体结构。(3)栽培密度变化时,试验材料穗弯曲度的增大抑制群体上部光照强度,对下部温度有抑制,对下部相对湿度有促进;株高与上部的光照强度、下部温度有拮抗作用;穗长对齐穗期下部光照强度有较大影响,并对群体下部温度有抑制,对下部相对湿度有所促进;而分蘖的增加能够促进群体下部齐穗期光照强度,抑制齐穗后20 d光照强度,并会抑制群体下部温度,总体促进下部相对湿度。(4)穗型、栽培密度的改变均造成纹枯病发病率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R498纹枯病发病率随栽培密度的降低总体有减小的趋势,而R499则与之相反,这是因为R499群体间隙、通透性并没有因为栽培密度的降低而有过多的增大,群体温湿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再一次表明R499群体生长对栽培密度的适应性均优于R498。反射光照强度的增大能够降低纹枯病发病率,当降低上部温度而提高下部温度即降低下部相对湿度时会降低两个试验材料的纹枯病发病率。(5)R499的产量在各栽培密度下小于R498,但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R499与对照产量的差值却在逐渐减小,表明R499随栽培密度增加的增产效应大于R498;随栽培密度的降低,两个材料的产量、产量性状不一定增加,而群体在较低有效穗数的栽培密度下有较高产量主要是因为有结实率、单穗总粒数的贡献。除穗弯曲度外,其它的农艺性状对单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单穗穗重的影响会间接影响到两个试验材料的产量。而影响产量的群体小气候主要是齐穗期光照和齐穗后20 d的相对湿度,各产量性状主要受齐穗期垂直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的影响。纹枯病发病率的提高会通过降低单穗穗重及单穗总粒数来降低水稻产量。(6)两个试验材料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直链淀粉含量、RVA特征值(回复值、崩解值、消减值)均达到了显着以上的差异,而不同栽培密度下的两个试验材料直链淀粉含量与RVA特征值的消减、回复值会呈现极显着正相关,而其与崩解值会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498在11.90万穴/hm2密度条件下的4个食味蒸煮品质特征值均存在不同于其它处理的规律表现,再一次验证上述R498在此密度条件下生长已达饱和的结论;R499食味蒸煮品质在各栽培密度下普遍优于对照。影响试验材料食味蒸煮品质的群体小气候主要是齐穗期的温度及光照强度,除此以外穗弯曲度及株高会与食味蒸煮品质存在拮抗作用,纹枯病发病率对两个试验材料的食味蒸煮品质起着负调控作用。综上,两种穗型的试验材料对于栽培密度的改变,其群体小气候、植株的农艺性状、纹枯病发病率、产量以及食味蒸煮品质均有不同的表现,但以R499为代表的直立穗型恢复系籼稻较弯曲穗型恢复系籼稻R498各性状对栽培密度的改变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其产量及品质有更大的潜能,在种植时可根据所需及具体环境情况合理调整栽培密度以获得最高所需收获,本试验结果建议可适当密植获取高产及优质。

李昂[10](2020)在《水稻散生基因LAZY3的精细定位》文中提出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提高受到广大的关注。理想株型可以通过提高水稻单产而增加水稻的产量。分蘖角度和分蘖数是水稻株型构成的两个重要要素,分别与水稻的种植密度和有效穗数紧密相关,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我们在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野栽交可育后代中发现了散生性状的自发突变体。在散生自发突变体自交F2群体中,本实验随机选择散生性状和直立性状植株DNA构建混池进行重测序,对控制表型的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然后通过隐性分析法(RCA),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对散生基因LAZY3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如下:(1)突变体表型特征及农艺性状统计分析:直立性状植株分蘖角度接近零度,散生性状植株分蘖角度接近30度;直立性状植株分蘖数较散生性状植株增多(P<0.01);直立性状植株百粒重极显着低于散生性状植株(P<0.01),总粒重极显着高于散生性状植株(P<0.01);直立性状植株穗长与散生性状植株相比无显着性变化。(2)初步定位:在F2群体中,随机选取50份散生性状植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散生群体混合池,50份直立性状植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直立群体混合池。散生群体混合池和直立群体混合池分别进行重测序,共获得44.45 Gbp Clean Bases测序数据,Q30达到80%;平均每个样品测序深度为59.35 X。通过两样品池间基因型存在不同的SNP位点,采用欧式距离算法对目标位点关联分析,在第8染色体上出现一个峰,根据关联阈值判定,共得到1个与散生性状相关的侯选区域,总长度为7.84 Mb。利用两混池间基因型存在差异的InDel进行目标位点关联分析,在第8染色体上也出现一个峰。根据关联阈值判定,共得到1个与散生性状相关的侯选区域,总长度为7.79 Mb。对SNP和InDel相关联的候选区域取交集,共得到1个与散生性状相关的侯选区域,总长度为7.78 Mb。因此,初步将目的基因定位在8号染色体7.78 Mb的区间内。(3)精细定位:在8号染色体关联区域内开发散生性状植株与直立性状植株之间具有多态性SSR、InDel分子标记。利用纯合的散生性状植株自交群体和纯合的直立性状植株自交群体,采用SSR、In Del标记结合BSA-RCA分析的方法,把水稻散生基因LAZY3定位在分子标记XS51与XS52之间的10Kb区间内。

二、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作物株型与产量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作物分蘖数形成的新机制
    1.2 作物分蘖角度驯化机制及分子调控网络解析
    1.3 作物穗部性状调控机理及对产量的贡献
    1.4 作物株型与环境之间的互作
2 未来发展趋势
    2.1 不同时空维度下株型性状的动态研究
    2.2 塑造适应机械化管理和收获的作物株型
    2.3 探讨极端温度、低肥等环境条件对作物株型的调控规律
    2.4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关键作物株型性状进行精准改良
3 我国面临的瓶颈与对策
    3.1 传统增产手段接近极限,需要通过合理密植化种植等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3.2 作物株型的动态调控网络及其环境可塑性研究有待加强
    3.3 需要突破相关作物遗传转化难,尤其是受转化背景限制的难题
    3.4 作物遗传资源狭窄且利用率低
4 面向2035年战略布局
    4.1 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解析株型调控机理
    4.2 开展作物株型与环境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
    4.3 开展主要作物的密植和抗倒伏研究
    4.4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作物株型分子设计及加速株型的人工驯化

(2)利用TaPAY1基因创制小麦分蘖新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产量的决定因素
        1.1.1 提高小麦单产水平是关键
        1.1.2 育种工程的发展对增产的贡献
        1.1.3 分蘖对小麦产量及育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2 小麦分蘖的形成
        1.2.1 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
        1.2.1.1 生长素对分蘖的调控
        1.2.1.2 细胞分裂素对分蘖的调控
        1.2.1.3 赤霉素对分蘖的调控
        1.2.1.4 油菜素甾醇对分蘖的调控
        1.2.1.5 独脚金内酯对分蘖的调控
        1.2.1.6 环境因素对分蘖的影响
        1.2.1.7 播种方式对分蘖的影响
    1.3 禾本科分蘖性状与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1.3.1 调控禾本科分蘖数目的基因研究进展
        1.3.2 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载体
        2.1.3 酶、试剂盒及其它生化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引物序列
        2.1.6 实验测序
        2.1.7 分析软件
        2.1.8 数据库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基因组提取(CTAB法)
        2.2.2 试剂盒法提取植物RNA
        2.2.3 反转录合成cDNA
        2.2.4 qRT-PCR分析
        2.2.5 制备培养基
        2.2.5.1 制备LB培养基
        2.2.5.2 制备YEP培养基
        2.2.5.3 制备GM培养基
        2.2.6 制备感受态细胞
        2.2.6.1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2.2.6.2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2.2.7 载体的构建
        2.2.7.1 PCR扩增
        2.2.7.2 DNA胶回收
        2.2.7.3 连接与转化
        2.2.7.4 大肠杆菌筛菌
        2.2.7.5 大肠杆菌测序
        2.2.8 小麦的遗传转化与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2.2.9 亚细胞定位
        2.2.9.1 构建35S::TaPAY1-GFP载体
        2.2.9.2 农杆菌瞬染烟草法
        2.2.10 小麦原位杂交技术
        2.2.10.1 固定包埋小麦材料
        2.2.10.2 制备探针
        2.2.10.3 检测探针浓度
        2.2.10.4 组织材料切片及烘干
        2.2.10.5 脱蜡复水
        2.2.10.6 探针杂交
        2.2.10.7 杂交后处理
        2.2.10.8 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
        2.2.11 构建进化树
3 结果与分析
    3.1 TaPAY1基因的鉴定与克隆
    3.2 TaPAY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3 TaPAY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3.4 TaPAY1启动子分析及激素和胁迫处理对其表达量的影响
    3.5 TaPAY1-RNAi小麦多分蘖材料的创制
    3.6 TaPAY1-RNAi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分析
4 讨论
    4.1 TaPAY1是水稻PAY1的同源基因
    4.2 TaPAY1影响小麦分蘖
    4.3 TaPAY1基因的下一步工作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根系的研究进展
2 茎秆的研究进展
3 叶片的研究进展
4 分蘖的研究进展
5 株高的研究进展
6 穗部的研究进展
7 展望

(4)水稻理想株型改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理想株型的发展
    1.1 水稻株型的概念
    1.2 理想株型概念的提出
    1.3 理想株型经典模式
2 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概述
    2.1 根部
    2.2 茎部
    2.3 叶部
    2.4 穗部
3 构建水稻理想株型相关基因概述
4 理想株型基因调控网络
    4.1 IPA1(OsSPL14)
    4.2 npt1 (OsOTUB1)
5 展望

(5)基于RIL群体剖析水稻株型性状相关QT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理想株型
    1.2 分子育种
    1.3 QTL研究
        1.3.1 QTL定位的作图方法
        1.3.2 QTL的作图群体
    1.4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研究进展
        1.4.1 株高QTL定位研究进展
        1.4.2 有效穗数QTL定位研究进展
        1.4.3 叶片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1.4.4 穗部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
        2.2.2 指标测量
    2.3 DNA的提取
    2.4 多态性筛选
    2.5 统计分析与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型性状分析
        3.1.1 株型性状的表型分析
        3.1.2 穗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1 株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株型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4 株型和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3.4.1 2018年株型相关性状QTL分析
        3.4.2 2019年株型相关性状QTL分析
        3.4.3 两年株型相关性状QTL比较分析
        3.4.4 2018年穗部相关性状QTL分析
        3.4.5 2019年穗部相关性状QTL分析
        3.4.6 两年穗部相关性状QTL比较分析
    3.5 多效应区间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水稻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4.1.2 水稻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粳稻株型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株型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1.1.1 株高研究进展
        1.1.2 分蘖数研究进展
        1.1.3 分蘖角度研究进展
        1.1.4 剑叶角度研究进展
        1.1.5 穗型研究进展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一般步骤
        1.2.2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表型鉴定
    2.4 表型数据分析
    2.5 全基因组重测序
    2.6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分析
    2.7 粳稻株型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8 候选基因分析和单倍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株型相关性状的表现
        3.1.1 表型分析
        3.1.2 相关性分析
    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 候选基因分析
        3.3.1 粳稻株高候选基因分析
        3.3.2 粳稻分蘖数候选基因分析
        3.3.3 粳稻分蘖角度候选基因分析
        3.3.4 粳稻剑叶角度候选基因分析
        3.3.5 粳稻穗角度候选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与前人QTL分析结果比较
    4.2 候选基因单倍型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两性生殖细胞MNU诱变系列水稻株型突变体的创制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功能基因组和多样化育种时代下水稻种质的创新和利用
        1.1.1 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种质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1.2 水稻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多样化育种时代下种质创新的方向
    1.2 水稻诱变与突变体开发的主要技术途径
        1.2.1 物理诱变
        1.2.2 生物诱变
        1.2.3 化学诱变
    1.3 水稻株型突变体利用研究
        1.3.1 水稻基因组研究以来功能基因的鉴定
        1.3.2 水稻株型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水稻两性生殖细胞MNU诱变所得M_2-M_3群体中株型突变性状的表达与分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水稻两性生殖细胞MNU诱变所得M_2 群体中株型突变性状的表达.
        2.3.2 水稻两性生殖细胞MNU诱变所得M_3 群体中株型突变性状的表达与分离
        2.3.3 纯合基因型株型性状突变体的确定
    2.4 讨论
第三章 纯合基因型秆形突变体的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纯合基因型秆形突变体的外观性状表征
        3.3.2 纯合基因型秆形突变体组织细胞的微观性状表征
        3.3.3 纯合基因型秆形突变体的遗传式样解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纯合基因型叶形突变体的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纯合基因型叶形突变体的外观性状表征
        4.3.2 纯合基因型叶形突变体组织细胞的微观性状表征
        4.3.3 纯合基因型叶形突变体的遗传式样解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纯合基因型颖色突变体的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纯合基因型颖色突变体的外观性状表征
        5.3.2 纯合基因型颖色突变体颖壳色素的表征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粳稻不同产量层次间品种株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株型的概念
        1.2.2 株型特征
        1.2.3 国内外超高产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取样与测定方法
        2.2.1 叶片特征
        2.2.2 茎秆特征
        2.2.3 理论产量
    2.3 相关计算公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聚类分析
    3.2 粳稻不同产量层次的株型特征
        3.2.1 叶部特征
        3.2.2 茎秆特性
    3.3 粳稻株型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3.1 叶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3.2 茎秆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粳稻不同产量层次叶部特征
    4.2 粳稻不同产量层次茎秆特征
5 结论
    5.1 粳稻高产层次株型特征
    5.2 粳稻中高产层次株型特征
    5.3 粳稻中产层次株型特征
    5.4 粳稻中低产层次株型特征
    5.5 粳稻低产层次株型特征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直立穗水稻R499产量及稻米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稻株型与田间小气候
    1.2 水稻穗型与田间小气候
    1.3 田间管理与田间小气候
    1.4 田间小气候与稻田病虫害发生
    1.5 田间小气候与稻谷产量
    1.6 田间小气候与稻米品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群体小气候指标
        2.3.2 农艺性状
        2.3.3 纹枯病
        2.3.4 产量及产量性状
        2.3.5 食味蒸煮品质指标
        2.3.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499 田间小气候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1.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光照强度日变化情况
        3.1.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垂直光照强度情况
        3.1.3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温度日变化情况
        3.1.4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相对湿度日变化情况
    3.2 R499 农艺性状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2.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穗弯曲度动态变化情况
        3.2.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分蘖动态变化情况
        3.2.3 不同栽培密度下成熟期R499 农艺性状指标间特征
    3.3 R499 纹枯病发病率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4 R499 产量及产量性状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5 R499 食味蒸煮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5.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直链淀粉含量特征
        3.5.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RVA图谱特征值情况
        3.5.3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食味蒸煮品质指标间关系
    3.6 R499 纹枯病发病与田间小气候及农艺性状关系
    3.7 R499 产量性状与纹枯病、田间小气候及农艺性状关系
    3.8 R499 食味蒸煮品质与纹枯病、田间小气候及农艺性状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4.1 直立穗R499 纹枯病发病率对田间小气候、农艺性状的响应
        4.1.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田间小气候特征
        4.1.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农艺性状特征
        4.1.3 R499 田间小气候与农艺性状关系
        4.1.4 R499 纹枯病发病率与田间小气候、农艺性状关系
    4.2 直立穗R499 产量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4.3 直立穗R499 食味蒸煮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5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水稻散生基因LAZY3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2.1 水稻理想株型的定义
        2.2 水稻理想株型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2.2.1 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2.2.2 水稻株高的研究进展
        2.2.3 水稻穗型的研究进展
        2.2.4 水稻叶型的研究进展
    3 水稻分蘖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克隆
        3.1 分蘖角度遗传分析及基因克隆
        3.2 分蘖数遗传分析及基因克隆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表型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表型特征鉴定
        2.2 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2.2.1 分蘖数的统计分析
        2.2.2 穗长的统计分析
        2.2.3 百粒重、总粒重的统计分析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散生性状表型特征鉴定
        3.2 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3.2.1 分蘖数的统计分析结果
        3.2.2 穗长的统计分析结果
        3.2.3 百粒重、总粒重的统计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水稻重测序及散生基因LAZY3的初步定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准备
        2.2 水稻重测序BSA文库构建、测序及比对参考基因组
        2.3 变异检测和注释
        2.4 关联分析(SNP、In Del)
        2.4.1 高质量SNP、In Del筛选
        2.4.2 ED方法关联分析
        2.5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3 结果分析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统计
        3.3 变异检测和注释
        3.4 关联分析(SNP)
        3.4.1 高质量SNP筛选
        3.4.2 ED方法关联结果
        3.5 关联分析(InDel)
        3.5.1 高质量InDel筛选
        3.5.2 ED方法关联结果
        3.6 候选区域筛选
        3.7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3.7.3 候选区域内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7.4 候选区域内中的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7.5 候选区域中对应的基因COG分类统计
    4 讨论
第四章 水稻散生基因LAZY3的精细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材料来源
        1.1.2 主要的试剂和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总DNA的提取
        1.2.1.1 溶液的配置
        1.2.1.2 DNA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和电泳
        1.2.2.1 引物设计
        1.2.2.2 PCR扩增
        1.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1.2.3 标记与水稻散生基因LAZY3的连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作物株型与产量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文广,王永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10)
  • [2]利用TaPAY1基因创制小麦分蘖新种质[D]. 刘瑞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J]. 李红,何炜,连玲,魏毅东,蔡秋华,王颖姮,谢华安,张建福. 福建稻麦科技, 2020(04)
  • [4]水稻理想株型改良的研究进展[J]. 马梦影,巩文靓,康雪蒙,段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9)
  • [5]基于RIL群体剖析水稻株型性状相关QTL[D]. 王鑫瑞.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粳稻株型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D]. 张继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基于两性生殖细胞MNU诱变系列水稻株型突变体的创制及其表征[D]. 姜建芳. 山西大学, 2020(01)
  • [8]粳稻不同产量层次间品种株型特征研究[D]. 马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直立穗水稻R499产量及稻米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D]. 韦叶娜.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水稻散生基因LAZY3的精细定位[D]. 李昂.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