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源于创新——江西省南城县人民武装部解读

业绩源于创新——江西省南城县人民武装部解读

一、业绩源于创新——解读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论文文献综述)

徐雷[1](2018)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县委书记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因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必须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而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推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也是学界政界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干部成长有关理论来研究县委书记成长问题。论文主要由绪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第一,在绪言部分,首先,论述了选题的价值。本文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由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注为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从着眼于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需要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引出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现有关于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对县委书记成长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第二章至第四章沿着“干部如何成长为县委书记、干部成长为县委书记后当好县委书记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应该怎么办”的思路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在第一章“县委书记成长理论”中,运用干部成长理论等知识,从县委书记成长概念的界定、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等方面来进行县委书记成长的理论分析。其中,在“基本概念”上,主要对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成长与成长规律进行了界定;在“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上,主要从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上,主要从党的事业要求、人民群众期望、岗位职责要求、个人发展需求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上,主要从成长为县委书记、当好县委书记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成长为县委书记”中,总结了干部如何成长为县委书记,得出了三点规律性认识,包括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三个方面。其中,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上,主要从顺应时代的要求、契合地域的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上,主要从强劲有力的外部推动、充分持久的个人努力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上,主要从长时间的任前积累、多层级多序列的历炼、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打磨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在第三章“县委书记履职过程中的风险点”中,提炼了干部在成长为县委书记后当好县委书记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包括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两个方面。其中,在“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上,主要从地方政治生态的“异化”、干部制度存在漏洞、亲情的“绑架”、“问题上级”的误导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上,主要从理想信念的动摇、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的缺失、群众观念的淡薄、组织观念的弱化、工作职权的错位、政绩观出现偏差、廉洁意识的丧失、生活追求的低俗等八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第四章“推动县委书记履职的对策建议”中,主要从组织和县委书记个人两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推动县委书记履职,分别为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和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其中,在“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上,主要从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净化地方政治生态、加强组织培养、完善干部制度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上,主要从基础性履职条件和拓展性履职条件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在基础性履职条件上,主要从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烈的群众观念、严格的组织观念、明确工作职权、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的廉洁意识、良好的生活作风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拓展性履职条件上,主要从敢于担当的魄力、突出的领导才能、扎实的基层调查、丰富的知识积累、顽强的意志决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在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了县委书记的成长条件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使得研究县委书记成长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研究县委书记成长规律永远在路上。

张荣辉[2](2012)在《公务接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公务接待作为我国党政机关的一项重要政务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公务接待理论和改革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各地公务接待现状及改革实践情况比较研究,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公务接待进行思考,分析公务接待的政治后果和经济后果,最后提出公务接待的发展前景及可能的改革方向。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对选题背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务接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分析界定文中所涉及的公务接待相关概念,阐明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用什么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结果。第二章,主要对本文中运用的主要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介绍,包括官僚制理论、行政文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管理理论等,并找出运用到公务接待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章,主要对公务接待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对目前我国各地的公务接待现状及改革实践进行列举归纳,总结归纳我国公务接待的工作原则、基本特点、地位与作用。第四章,主要以X市接待办公室的公务接待实践为实例,对公务接待的具体实施标准和相关流程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分析X市公务接待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以期发现公务接待改革新思路。第五章,主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务接待的合理性,及其产生异化的根源。第六章为结语部分,主要针对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特点,以及公务接待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成果,提出了权利监督权力是公务接待异化的治本之策,即用人民的权利限制公务接待的异化,包括公务接待信息公开化、公务接待经费货币化、公务接待制法律化、公务接待开支适度化。

于院芳[3](2012)在《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文中提出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英才辈出,前仆后继,记录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英模画面,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动中。英雄模范所展现出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使他们成为引领时代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旗帜。时势造就英模,时代需要英模,这是社会进步之必然,之必需。英模是时代的产物,它直接或间接地折射着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一个社会或是团体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一直以来,对于英模人物的研究,人们多是将其视为一种政治环境,从思想教育、政治宣传等角度来认识,而较少的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进行理性的学术解读。拨乱反正是党和政府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稳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它作为社会主义时期全党工作实现伟大转折的前奏和开端,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历史转型特色。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文革”时期的英模人物进行了拨乱反正,同时也对涌现出的大量的英模人物进行了表彰和宣传,像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优秀的科学家等等。通过对这些英模人物的归类整理,以英模人物谱系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构成英模文化的主体进行解读,从而揭示这一时期英模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机制。树立英模典型在中国已绝不是仅仅意味着一种普通的宣传方式,英模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经过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重大战略转移,对中国历史上的若干失误和错误进行了全面纠正,扭转了国内混乱的局面。英模文化也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复苏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模文化是一种具有正面示范和激励功能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具有普世性的特点。结合拨乱反正这一时代背景,英模文化还表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色:英模人物类型多样化;对英模人物报道的真实性得到一定的回归;英模文化的宣传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英模人物的报道宣传,受众参与度提高等等。英模文化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缺陷。通过对英模文化各个方面详细的分析,认识和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进而尝试构建中共倡导的英模文化史学体系,深入探讨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流变。这一时期英模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模式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贺威[4](2010)在《新闻传播中记者情感介入探析 ——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无须多言,新闻要求客观、公正。基于此,或许有人认为,记者的情感有可能影响新闻的公正、客观,而持否定态度。对情感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理性才是新闻的力量。然而,我们翻开人类的新闻传播史,就会发现新闻传播从来就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认识的统一。新闻报道中的记者情感,属于“主观认识”,特别是在采写灾难新闻时,记者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常常能起到以情感人,唤起人们抗击灾难的信心。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人民日报为此进行了长达75天的连续报道,无不闪烁着记者的同情、唤醒、奋起、抗击、激励、歌颂、宏扬等情感元素的光芒,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雪灾的伟大胜利。本文试图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分析记者面对灾情的感受,分析记者倾注情感的新闻作品,试图找出灾难新闻采写中记者的情感介入规律。

张辉[5](2005)在《组织结构、行政权力与利益关系 ——县级行政决策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是当前我国地方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级。县制产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长期沿用和稳定,对历代行政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层次。就目前各行政层级的关系来看,县是上层与基层、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在党的组织机构及国家政权结构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策、任务以及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通过县这个层次贯彻下去;公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县反馈到上级领导机关。除此之外,县还代表国家对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行使直接管理的职能。时至今日,县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逐步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发展为拥有自身利益追求的行动者。 决策是县级党政行为的核心内容,研究县级行政决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对于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央政府决策的研究,已有的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的研究也多为基础性、静态的研究,即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现有的政治、行政制度进行描述。从行政学以及决策学的角度来探讨县级行政决策的模式,以及如何将西方先进的决策理论与当前的县级行政决策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县级政权在决策上拥有极大的自由度,全国近两千个县可谓形态各异,但是在拥有个性的同时也仍然存在共性和规律可寻。本文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的经验材料,对县级行政决策过程进行条分缕析,试图能够对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予以弥补。 县级行政决策是一个权力配置的过程,是一个横向部门权力分化和纵向层次权力分化相结合的权力网络体系,是行政权力在组织机构、制度体制既定的条件下的动态运作过程。而组织结构、行政权力、利益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了县级行政决策的生态循环。三者的关系也构成了本文的分析框架。 本文通过对决策制定、执行、监督、反馈全过程的论述,揭示县级行政决策运行的全貌;通过对制度、结构与人互动的分析,提出当前县级行政决策运作的模式。决策者的政治活动如何导致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是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分析,从制度内和制度外两个层面予以论述。本文通过对县级行政决策现状的分析,指出其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在论文的结构上,包括绪论,共分为六章。绪论对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决策、行政决策、县级行政决策等;综述国内外目前关于县级行政决策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的方法、目的、意义和框架作了交代。第一章论述县级行政决策的环境、合法性源泉、决策原则、方式、内容以及决策的模式,目前存在的不足

徐政武,梅勇[6](2003)在《业绩源于创新——解读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文中指出 2002年7月初,从南京军区传来喜讯: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党委被评为“先进旅团党委”。该人武部是华东五省一市人武系统惟一获此殊荣的集体。寻着他们的工作历程,经过近半年的深入采访,记者找到了他们之所以能创下如此佳绩的答案:苦干,实干,勇于创新。

二、业绩源于创新——解读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绩源于创新——解读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的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二)县委书记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总指挥”
        (三)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要求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四)开展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是推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的视角与观点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县委书记成长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新时期
        (二)县委书记的成长与成长规律
    二、制约县委书记成长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个人因素
    三、县委书记成长的动力
        (一)党的事业要求
        (二)人民群众期望
        (三)岗位职责要求
        (四)个人发展需求
    四、县委书记成长的周期
        (一)成长为县委书记
        (二)当好县委书记
第二章 成长为县委书记
    一、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因时因地”
        (一)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契合地域的需求
    二、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内外用力”
        (一)强劲有力的外部推动
        (二)充分持久的个人努力
    三、成长为县委书记需要“深耕细作”
        (一)长时间的任前积累
        (二)多层级、多序列的历炼
        (三)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打磨
第三章 县委书记履职过程中的风险点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
        (一)地方政治生态的“异化”
        (二)干部制度存在漏洞
        (三)亲情的“绑架”
        (四)“问题上级”的误导
    二、来自县委书记个人的风险
        (一)理想信念的动摇
        (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的缺失
        (三)群众观念的淡薄
        (四)组织观念的弱化
        (五)工作职权的错位
        (六)政绩观出现偏差
        (七)廉洁意识的丧失
        (八)生活追求的低俗
第四章 推动县委书记履职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县委书记履职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二)净化地方政治生态
        (三)加强组织培养
        (四)完善干部制度
    二、创造县委书记履职的个人条件
        (一)基础性履职条件——守住履职底线
        1.坚定的理想信念
        2.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3.强烈的群众观念
        4.严格的组织观念
        5.明确工作职权
        6.正确的政绩观
        7.牢固的廉洁意识
        8.良好的生活作风
        (二)拓展性履职条件——实现履职更好效果
        1.敢于担当的魄力
        2.突出的领导才能
        3.扎实的基层调查
        4.丰富的知识积累
        5.顽强的意志决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公务接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公务接待是一个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1.1.2 本人在接待部门工作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便利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述评
    1.3 公务接待相关概念界定
        1.3.1 接待的概念
        1.3.2 公务接待的概念
        1.3.3 公务接待异化的概念
    1.4 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本文逻辑框架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4.3 本文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公务接待的相关理论
    2.1 官僚理论
        2.1.1 官僚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官僚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2 行政文化理论
        2.2.1 行政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2.2 行政文化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3 公共选择理论
        2.3.1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3.2 公共选择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4 委托代理理论
        2.4.1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4.2 委托代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第三章 公务接待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与基本特征分析
    3.1 新中国建立以来公务接待的历史变迁
        3.1.1 建国前的公务接待
        3.1.2 改革开放以前的公务接待
        3.1.3 改革开放以后的公务接待
    3.2 公务接待的现实状况
    3.3 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的改革实践
        3.3.1 国内地方政府公务接待改革的实践效果
        3.3.2 国内现行公务接待管理的改革主要模式
    3.4 我国公务接待的原则与特点
        3.4.1 我国公务接待的原则
        3.4.2 我国公务接待的特点
    3.5 公务接待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
        3.5.1 公务接待在我国的地位
        3.5.2 公务接待在我国的作用
第四章 X市公务接待实践考察
    4.1 X市基本情况
    4.2 X市接待办的公务接待工作情况
        4.2.1 X市接待机构历史沿革
        4.2.2 X市接待办公室的职能
        4.2.3 X市接待办近年来的公务接待概况及特点
    4.3 X市公务接待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3.1 公务接待非公务化
        4.3.2 公务接待标准虚化
        4.3.3 公务接待交易化
        4.3.4 公务接待政治化
        4.3.5 公务接待私人化
        4.3.6 公务接待奢侈化
第五章 X市公务接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1 公务接待的政治学分析
        5.1.1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是公务接待的基础
        5.1.2 官员身份固化与公务接待非公务化
        5.1.3 自上而下的权力分配机制与公务接待政治化
        5.1.4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务接待保密化
        5.1.5 公共行政文化建设与公务接待私人化
        5.1.6 公共行政伦理建设与公务接待奢侈化
    5.2 公务接待的经济学分析
        5.2.1 公务接待的自利性选择
        5.2.2 公务接待的成本收益分析
        5.2.3 公务接待异化的交易动机
        5.2.4 公务接待的公共财政约束
第六章 结语:用权利监督权力——公务接待异化的治本之策
    6.1 公务接待信息公开化
    6.2 公务接待经费货币化
    6.3 公务接待制度法律化
    6.4 公务接待开支适度化
参考文献
致谢

(3)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一 、英模文化的缘起
    (一)英模文化
        1、“英模”的语意
        2、“文化”的语意
    (二)英模文化形成的因缘
        1、英模文化形成的根源
        2、英模文化形成的有利支持
        3、英模文化形成的文化根基
    (三)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1、英模文化形成发展的政治氛围
        2、英模文化形成发展的经济基础
        3、英模文化形成发展的文化基础
        4、拨乱反正时期的国际背景
二、 拨乱反正时期对英模人物的拨乱反正
    (一)拨乱反正时期对“文革”时否定的英模人物的重新恢复
    (二)拨乱反正时期追认的“文革”中的英模
        1、军队英模序列
        2、同“四人帮”作斗争的英雄
        3、对“知青”英模的社会政治认定
        4、对“万能典型”大寨的社会政治认定
    (三)拨乱反正时期否定的“文革”中的英模
三、拨乱反正时期新生英模之人物谱系
    (一)军队序列
    (二)共青团序列序列
    (三)“三八红旗手”
    (四)群众劳动模范序列
    (五)科教领域
    (六)运动员序列
    (七)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
四、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人物之探究
    (一)英模人物类型的多样化
        1、劳模典型
        2、军人典型
        3、知识分子典型
        4、运动员典型
        5、时代特色典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二)英模人物之心态探究
        1、朴素的感恩心态
        2、坚定的政治信仰
        3、积极向上的心理诉求
        4、革命英雄主义情结
    (三)英模人物之品德探究
        1、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
        2、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五、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形成机制
    (一)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指导思想
        1、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成为新的思想枷锁
        2、邓小平思想对英模文化的影响
    (二)英模的选树
        1、树立英模的标准
        2、英模类型的确定
        3、英模形象的树立
    (三)英模的宣传与培养
        1、英模的宣传
        2、英模的培养
    (四)英模的旌表和优抚
        1、授予政治荣誉
        2、附属政治待遇
        3、提高经济待遇
六、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社会效应
    (一) 英模文化的社会引导作用
        1、人生观引导
        2、精神引导
        3、政策引导
    (二) 社会教育
        1、社会规范
        2、榜样示范
    (三) 社会凝聚
    (四) 时代特征的合格承载者
    (五) 促进社会发展
        1、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
        2、为道德建设指引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七、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定位
    (一)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特点
        1、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发展概述
        2、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特征
    (二)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局限性
        1、树立典型的政治性
        2、英模形象的绝对化和片面化
        3、棺材效应
    (三) 拨乱反正时期英模文化的现实启示
        1、英模文化的出路和改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闻传播中记者情感介入探析 ——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从欣喜瑞雪到雪灾的沉重,记者情感在认识中嬗变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抗冰雪报道回顾
        一、第一阶段:感受瑞雪的欣喜
        二、第二阶段:考问大雪中的应急、交通
        三、第三阶段:倾情投入抗击冰雪报道
        四、第四阶段:镇定思痛,反思雪灾
    第二节 受新闻事件和人物影响,情感率直而真切
        一、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给记者带来心灵冲击
        二、记者亲自参与救灾活动使情感得以升华
    第三节 在弘扬主旋律中体现情感的积极乐观
        一、直呈灾难现场,情感悲而不伤
        二、寻找灾难中的温情,唤起社会的爱心
        三、“谱写”救灾英雄,诠释生命的值价
        四、突出灾难中“救”的基调,给人以希望
第二章 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第一节 直接呈现式的情感表达
        一、采写以情感为主题的报道
        二、新闻报道和评论直接抒情
        三、新闻图片捕捉感人瞬间
    第二节 借人他之口的客观表达
        一、引用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原话
        二、摘录个人日记,网友留言和博客
        三、根据读者来信整理成文
    第三节 藏于写作技法的委婉表达
        一、闲笔不闲,营造情境
        二、白描细节,言简情浓
        三、主体融入,物我交融
        四、主体旁观,情景交融
第三章 以人为本传播的情感介入
    第一节 记者情感介入是人性的必然
        一、记者情感介入是人的特性
        二、灾难中记者介入的情感体现了人性的善
        三、记者情感介入是职业角色要求
    第二节 情感介入是新闻传播的必然要求
        一、记者情感介入是实现新闻人文关怀的前提
        二、源自于感受对象的记者情感是新闻信息
        三、新闻情感是构成新闻审美价值的要素
    第三节 记者的情感介入符合社会价值
        一、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集体认同感
        二、情感的感染作用,利于受众的行动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的情感教育
第四章 新闻报道中记者情感介入的启示
    第一节 关于记者情感介入的思考
        一、对客观性报道的再认识
        二、选择的情感事实与所有事实需不需要平衡?
        三、表达什么情感?
        四、事实和情感如何对位?
        五、何时表达感情,表达多少?
        六、表现形式如何突破?
    第二节 记者情感介入要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生命,从人的角度写新闻
        二、情商助推事业
        三、采访和写作以尊重事实为首要原则
        四、从受众接受的角度考虑情感表达
        五、多些来自普通公民、自下而上的情感表达
        六、厘清灾难与常态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5)组织结构、行政权力与利益关系 ——县级行政决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框架
第一章 县级行政决策概述
    第一节 决策环境
    第二节 合法性
    第三节 决策原则、方式、范围
    第四节 决策的模式
    第五节 县级行政决策的独立性
    第六节 县级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制度安排与行政权力的分配(上)
    第一节 决策机构
    第二节 决策者
    第三节 决策信息的输入
    第四节 决策的程序
第三章 制度安排与行政权力的分配(下)
    第一节 机构与方式
    第二节 反馈与评估
    第三节 监督与问责
    第四节 缺陷及弥补
第四章 利益关系的博弈
    第一节 政府间关系
    第二节 公众参与
    第三节 利益团体
    第四节 部门利益
    第五节 决策风险
第五章 县级行政决策发展
    第一节 民主化
    第二节 法制化
    第三节 科学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业绩源于创新——解读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成长问题研究[D]. 徐雷.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公务接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张荣辉. 复旦大学, 2012(03)
  • [3]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D]. 于院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4]新闻传播中记者情感介入探析 ——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D]. 贺威. 广西师范学院, 2010(03)
  • [5]组织结构、行政权力与利益关系 ——县级行政决策的实证研究[D]. 张辉. 复旦大学, 2005(07)
  • [6]业绩源于创新——解读江西省南城县人武部[J]. 徐政武,梅勇. 中国民兵, 2003(01)

标签:;  ;  

业绩源于创新——江西省南城县人民武装部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