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滨江蔬菜产业基地

打造滨江蔬菜产业基地

一、构建滨江蔬菜产业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文中指出杭政办函[2021]18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市重点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殷赛花[2](2020)在《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城市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社会呼声高涨,社会各界对保障城市儿童权益的相关实践也在予以积极推进,国内许多城市兴起建设城市儿童公园的呼应举措。2015年6月1日,广州1个市级和12个区级儿童公园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形成在规模和数量上居国内榜首的公益性儿童公园群落,为广州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系列专门性的市、区级户外儿童游憩景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从“生态城市”到“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进化表明,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需扎实有序地推进。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重要构成的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生态效能也需提到更高的层面。笔者在对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儿童公园内盛况空前的游憩景象,到工作日开放时段却是稀稀落落的另一番景象。在对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进一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主体对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使用存在突出的时间和空间不均衡性,严重影响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体验品质和服务效能的提升,阻碍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游憩学、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理论文献的综合研究,以广州多个不同类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设计师访谈法予以调研分析,最后在借鉴美国的“可持续场地倡议”和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针对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与影响游憩景观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其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管理的全寿命周期,提出“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体系和主要构建原则。从满足游憩主体需求的“儿童家庭友好”和促进城市生态健康的“城市生态友好”两个维度来促进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全生命周期内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从城市系统优化、景观效能提升和景观形态完善三个层面提出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优化的策略和举措。

祝心怡[3](2020)在《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同化现象也日益加深。同时人口分布过于密集和集中导致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频发,如大量的耕地和水体被城市建设所占用,林地被砍伐。而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新命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等相关研究方法,对高安市绿地特色地域规划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考证,并最终归纳总结如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系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对高安这座城市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在高安的人工环境塑造方面更是相得益彰,独具一格。高安市分布有华林寨—上游湖景区、贾家古村等着名历史文化景点,并随着历史和人文环境的演化和影响逐步形成高安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地域特色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得出两方面提升意见:生态环境方面,在突出和挖掘城市周边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的打造;人工环境方面,结合自身城市中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城市特色绿地空间规划。争取能找到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

陈刚,彭庭莹,吴清[4](2019)在《南粤古驿道沿线贫困村产业振兴SWOT及路径分析——以德庆县建发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产业发展、SWOT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南粤古驿道规划建设等战略,以德庆县建发村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提出建发村产业发展路径为:1建立"1+N"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建立有机水稻、桑蚕循环农业和热带水果等农业基地;2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3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4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农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一带、二区、四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

汪丹[5](2019)在《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在河谷川地的狭长地带,周边山体是城镇的生态屏障。城镇的高速扩张,使得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山区城镇的川地已无法满足城镇建设的需求。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山体扩张,对山体构造形成很大压力,既影响到生态环境,又影响到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有些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丹凤县竹林关镇为例,对山区城镇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引导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然后对生态系统、居住社区、设施配套、交通组织等进行合理安排和统筹布局,保证城镇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生态型城镇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次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阐述此次研究的意义,列出研究框架。第二章分析竹林关镇的基础资料,包括位置规模、历史沿革、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情况;介绍竹林关镇现状的建设情况,包括竹林关街村、江北新区、州河北林业示范园以及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并对竹林关镇的相关规划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竹林关镇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对生态安全存在一定危险;二是镇区生活和旅游功能混杂,导致产业发展受限;三是空间布局缺乏对生态的保护,没有体现宜居特色。第三章是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用地选择,对镇区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选取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等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镇区用地进行权重赋值打分,得出评价结果,据此对镇区建设用地进行选择。第四章是基于生态搬迁安置的功能区划,首先通过对竹林关的生态容量测算,得出可搬迁的最大人口数量。然后根据现状资源在镇区进行产业建设,在老街区域,依托桃花谷景区和商业水街,发展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在江北新区,依托五千户移民安置,发展生活服务类商业,依托传统民居和大片空地发展传统手工业和农产品精细化加工业,在北部山坡建设万亩花海,发展生态农业;在州河北村,依托山体建设州河北林业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等。在确定社区和产业的基础上,对镇区进行功能分区,分为两带三片五区,两带即丹江综合服务带和银花河滨水游憩带,三片是指江北新区的万亩花海、州河北林业示范园、桃花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五区分别是古镇旅游及商贸区、州河北旅游综合服务区、丹水生活服务展示区、江北生态宜居示范区以及江北工业示范园区。第五章是基于生态宜居的空间布局,首先进行绿地系统规划,通过营造绿色基底、连通绿色廊道、点缀绿色斑块等方式,建立“两江环抱、九廊贯穿、绿心点缀”的绿色格局。然后在五千户生态搬迁的基础上,将镇区划分为三大居住社区,即老街社区、江北社区、州河北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规模,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老街社区配建十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江北社区配建十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州河北社区配建五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然后建立起连接三大社区和各个产业区的道路交通系统,镇区外部交通以建设生命线系统为主,内部交通以构建各个片区的联系网为主,通过镇区慢行系统建设体现生态宜居。最后一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研究结论共有三点,一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指出建设用地应集中在江北新区和州河北村;二是以生态搬迁为基础,将镇区分为旅游和居住两大功能,竹林关街村和州河北村承担旅游职能,江北新区承担居住职能。三是通过建立点线面的网状绿地系统,打造绿色生态基底,建设三大社区,按规模分级配建配套设施,建设慢行系统,最终形成生态宜居的空间布局。本文以生态为导向,在用地选择、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以此推动竹林关城镇发展布局合理,经济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陕南地区同类型的城镇建设布局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高唯[6](2019)在《基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丹凤县商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低空空域开放试行,城乡一体化程度加深,产业特色化程度提升的背景下,通航产业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通航产业。另一方面,我国当下小城镇面临同质化严重,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特色小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占地规模小,发展前景大,对带动城镇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修复等作用显着。在此背景下,我国产生了许多依托通用机场和通航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因此本文以商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商镇应如何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合理,景观独特,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同时论文有助于丰富通航小镇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商镇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路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通航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规划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活动进行梳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继而对研究对象—丹凤县商镇的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城镇建设现状包括自然环境概况,人口与经济社会现状,空间布局现状等;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总体情况,传统产业现状和通航产业现状等;并由此对产城发展的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对商镇建设通航小镇的适宜性进行分析,根据对通航产业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特色小镇的产业体系和功能定位,进而由此分析确定了商镇的资源环境对于发展通航产业和建设特色小镇的适宜性。最后基于理论基础、现状特征和问题、通航产业体系和城镇资源环境条件,提出商镇建设通航小镇的目标、路径和规划策略,规划策略内容包括产业用地规模与产业布局的规划策略,空间布局规划策略和特色景观培育策略。

陈萍[7](2019)在《产业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工矿小城镇空间规划研究 ——以易门县绿汁镇为例》文中认为资源型城镇长期追求经济利益目标而弱化了城镇空间的良性开发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其产业类型单一、转型动力不足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空间规划指导,导致了资源型城镇空间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发展问题并存,使城镇空间难以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镇的城镇化进程。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资源型小城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推动城镇空间优化重组,跟上城镇转型发展步伐。目前国内对资源型工矿小城镇产业转型下的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显示出了其研究深度和内容的明显不足,因此本论文结合经济地理学和规划学理论,以问题、需求与目标导向为研究思路,在充分认识产业转型升级对城镇空间发展的影响和需求下,以绿汁镇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城镇空间规划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产业空间”组织这一纽带,深入分析绿汁产业发展下的城镇空间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并从城镇职能、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用地布局、基础支撑环境等空间层面提出具体规划引导对策。总结出同类型资源型工矿小城镇在未来产业转型下空间规划应结合以下几个重点进行:构筑区域协调的城镇空间结构、创造利于转型的城镇功能空间、优化健全空间基础支撑环境并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以支撑城镇产业转型发展,同时引导资源型小城镇空间可持续发展。

查庆[8](2019)在《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新型城镇化衍生出来的特色小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特色小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先后印发了指导意见指导特色小镇的建设。基于我国特色小镇目前的现状,中东部地区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数量不少,但由于区情差距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相对落后,前期规划阶段出现大量问题,因此,必须重视规划方案的选择,才能提高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率。然而,西部地区规划方案的选择只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且学术界对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且特色小镇评价方法单一,大部分都采用层次分析法,未建立系统的决策分析方法。结合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问题具有模糊、多层次且多属性的特点,本文以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和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索一种新的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方法,为规划方案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的特殊性,结合西部地区典型失败案例总结出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后文建立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法,明确了以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五个指标为准则层,进一步构建了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然后,用直觉模糊语言将定性指标定量化,通过直觉模糊熵和加权模糊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再基于综合集成思想组合改进的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直觉模糊集-TOPSIS评价模型,应用于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从位置及曲线形状反映备选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选出最优方案。最后,本文将建立的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直觉模糊集-TOPSIS评价模型应用于科学规划的国际云裳小镇案例分析中,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为今后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率。

成海燕[9](2018)在《产业集聚视角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及绩效研究 ——以苏浙两省为例》文中提出世界经济的演变和学术研究的进展都表明,产业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产业集聚的空间形式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近年来涌现出来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单元的镇,而是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下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特色小镇位于城乡之间,通过在几平方公里的小空间内实现特色产业的高度集聚,提升企业网络密度和开放性,创造动态空间强化知识溢出效应,实现产业群内的精细分工和组织优化,形成区域的增长极点,并通过历史人文和习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宜业、宜居、宜游。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出现的集聚现象,所包含的集聚力和分散力是不同的,没有一种经济地理模型可以解释所有的经济集聚现象。特色小镇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新模式,其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构成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一般性规律?如何评价特色小镇发展绩效并有效制定发展政策?本文紧紧围绕这四个问题,尝试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和空间经济的相关理论,对基于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本文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和特色小镇发展实践,分析了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并进行了概念界定。特色小镇是个新型的产业空间载体,目前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存在对特色小镇概念认识的分歧,本文分析提出非行政属性、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功能融合叠加为核心要素,并结合辅助要素对特色小镇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特色小镇研究和产业集聚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简要回顾了本研究相关的特色小镇理论、古典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其次,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和古典区位相关理论,研究了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机理。主要内容为:一是运用规模经济理论,析发现特色小镇通过显着提升特色产业生产密度,构建开放式空间网络形成集聚的规模经济,这是特色小镇的核心集聚力;二是运用外部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分析共享中间投入品、匹配劳动力市场、技术和知识溢出对特色小镇专业化集聚效应(MAR外部性)影响,运用雅各布斯的多样化集聚理论分析特色小镇的多样化集聚效应(Jacobs外部性)影响,并对两种外部性进行比较,发现特色小镇的专业化集聚效应比多样化集聚更显着,主导产业专业化分工越精细或者产品的替代弹性小,特色小镇的专业化集聚力就越大,离大中城市越远,难以得到城市的功能服务外溢的特色小镇多样化集聚力越大;三是特色小镇的内生型驱动是产业集聚的关键,但大多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外推型驱动可以加速产业集聚,但必须符合地方发展客观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四是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使得专业化集聚能改善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形成特色小镇的集聚力,也符合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竞争趋势和国际产业转移地理集聚特征。再次,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区域效应、创新体系、关联效应、消费者集聚、宜居性和投融资对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理论模型,这是本研究的核心结论。主要内容为:(1)产业集聚和区域效应共同决定了特色小镇是否能够形成,以及会在哪里形成。当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为正,能够形成特色小镇,增强区域效应有利于增强特色小镇的集聚力,大多数的特色小镇应发生在具有较强区域效应的地区,但当集聚效应足够强时,此时即使缺乏区域效应仍然能够形成特色小镇。(2)区域创新体系决定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关联效应决定特色小镇发展的规模潜力。提升研发机构空间密度和动态开放性,同时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可以增强知识溢出,形成特色小镇的创新活力。通过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延伸,发挥关联效应,可以形成对特色小镇整体发展的带动力,进而决定小镇潜在的经济和人口集聚规模。(3)充分就业、较低土地价格和通勤成本、较好宜居性决定了特色小镇的人口集聚能力。(4)投融资是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重要保障。本文尝试提出的这一新理论,是对我国目前已有特色小镇研究理论的有益探索和丰富。接着,本文从地理空间、产业特征、生产网络视角对特色小镇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基于多维分类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特色小镇相关数据,进行了多维分类下的统计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丰富和验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结论。然后,根据本文提出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基于研究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提出特色小镇的集聚效应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规模潜力和人口集聚四个方面,并受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显着影响的假设,通过引入主导产业分类等控制变量,采用OLS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对前文理论分析进行了较好的验证。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投入与产出视角,构建了特色小镇绩效评价模型,采用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法确定投入产出的各指标所占权重,从而测度出各特色小镇的综合绩效,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和分行业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理论模型,提升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之间的内容逻辑完整性。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形成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改善特色小镇的建设机制、产业集聚发展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注重功能融合、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政策建议。

庄园[10](2018)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镇江新区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镇江新区作为镇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2009年以来率先在江苏省全省范围内试点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先后整治了近8万亩土地,在农业园区和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成功创建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2个,初步形成了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园区概念。农业园区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镇江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关成果,开展文献综述、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从建设内容、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园区服务、辐射效应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园区的发展现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三个维度针对园区发展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明确在园区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分别从园区主体管理服务层面、经营主体层次提高层面、政府及第三方资金帮扶层面、人才培育和技术提高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分析园区发展所需要的自然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得出,新区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理想的农业生产区。研究发现,园区农产品主要集中在粮食、蔬菜、花卉苗木、渔业水产等,发展已颇具成效,园区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已从核心区向四周延展。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不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服务、人才技术培育上,还是在龙头企业招引、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上,都反映出或多或少的问题,园区下一步进行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笔录的整理,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农田建设、产品建设、市场建设、科研建设、风险控制五个方面问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障碍、经营主体层次的制约、财政和金融支持的障碍,这些不利因素从不同程度上都制约着园区的发展壮大。通过调研发现,土地政策、当前园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制约发展的首要原因,而经营主体层次普遍较低、财政和金融支持的不足则加剧了这一制约。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园区必须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协调中优结构,在绿色中谋转型,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共享中促和谐。为了更好地推进园区发展,需要从园区自身与外部两个角度出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用地,提高园区农业绩效;加大资金扶持、项目招引,增强园区建设动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促进园区有序发展;注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育,提升园区竞争力,才能推动园区真正成为农业改革创新的实验田,成为带动县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引擎。

二、构建滨江蔬菜产业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滨江蔬菜产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
    一、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
    二、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
    三、市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
    四、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责任分解
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一、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二、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涉杭任务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三、市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四、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具体项目清单

(2)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儿童公园发展动态
        1.2.2 国内儿童公园发展动态
        1.2.3 国外游憩理论研究
        1.2.5 国内游憩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园绿地与儿童公园
        2.1.2 游憩、游憩系统
        2.1.3 游憩景观
        2.1.4 游憩需求与游憩体验
        2.1.5 全生命周期
        2.1.6 儿童权力公约
        2.1.7 可持续的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游憩学理论
        2.2.2 心理学理论
        2.2.3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理论
        2.2.5 人对环境的需求层次理论
        2.2.6 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城市理论
    2.3 儿童公园功能及其游憩景观解析
        2.3.1 儿童公园的功能及分类
        2.3.2 儿童公园游憩主体
        2.3.3 儿童游乐景观类型
        2.3.4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
    2.4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2.4.1 儿童公园生态系统健康
        2.4.2 儿童公园游憩主体需求
        2.4.3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成本
    2.5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2.5.1 罗里.迈尔斯儿童探险园
        2.5.2 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的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解析
        3.1.1 广州城市概况
        3.1.2 广州城市生态现状
        3.1.3 广州儿童公园发展历程
        3.1.4 游憩景观调研对象选取
    3.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调研
        3.2.1 广州市级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
        3.2.2 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主体时空分布
        3.2.3 广州区级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
    3.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需求问卷调研
        3.3.1 问卷基本情况
        3.3.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主体构成及空间分布
        3.3.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时间特性
        3.3.4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环境及活动需求
        3.3.5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体验需求
        3.3.6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收获需求
        3.3.7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满意度需求
    3.4 广州市儿童公园设计人员访谈
    3.5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调研综合分析
        3.5.1 广州儿童公园景观游憩主体需求
        3.5.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社会功能
        3.5.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生态及其他功能
        3.5.4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可达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体系构建
    4.1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常见问题分析
        4.1.1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与游憩主体需求的错位
        4.1.2 儿童公园部分游憩景观功能效率偏低
        4.1.3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维护管理难度大
    4.2 构建“友好型”游憩景观优化体系
        4.2.1 “友好型”游憩景观理念的提出
        4.2.2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含义
        4.2.3 “城市生态友好”是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的基础
        4.2.4 “儿童家庭友好”是优化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活力的保障
        4.2.5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构成
    4.3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全生命周期
        4.3.1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规划设计
        4.3.2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施工建造
        4.3.3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维护管理
    4.4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构建原则
        4.4.1 系统化原则
        4.4.2 安全互动原则
        4.4.3 复合高效原则
        4.4.4 动态维护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策略
    5.1 广州儿童公园与城市关系优化策略
        5.1.1 构建合宜的城市儿童户外游憩体系
        5.1.2 完善各区级儿童公园的到达交通体系
        5.1.3 加大社区儿童户外游憩景观的建设力度
        5.1.4 提升儿童公园生态基础设施功能
    5.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服务功能效率优化策略
        5.2.1 改善游憩景观的地域适应性
        5.2.2 提升游乐景观的复合多元性
        5.2.3 增强游乐景观的互动参与性
        5.2.4 兼顾各类型游憩群体需求
        5.2.5 强化公园生态效益的提升
        5.2.6 构建智慧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监管平台
    5.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形态优化举措
        5.3.1 游乐设施场地
        5.3.2 主题游憩景观
        5.3.3 沙池
        5.3.4 水景
        5.3.5 雨水花园
        5.3.6 湿地
        5.3.7 草地
        5.3.8 林地
        5.3.9 科普景观
        5.3.10 运动场地
        5.3.11 服务设施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州儿童公园基本信息(一)
    附录2 广州儿童公园基本信息(二)
    附录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2.0版评估系统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城市化对绿地系统的要求
        1.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要求
    1.2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
    1.1 高安市绿地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自然条件
        1.1.3 自然资源
        1.1.4 人文资源
        1.1.5 中心城区现状人口
    1.2 区域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1.2.1 区域绿地分类
        1.2.2 区域绿地现状分析
    1.3 规划区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1.3.1 绿地现状调查方法
        1.3.2 公园绿地调查分析
        1.3.3 防护绿地调查分析
        1.3.4 广场用地调查分析
        1.3.5 附属绿地调查分析
        1.3.6 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分析
        1.3.7 古树名木调查
        1.3.8 园林绿化管理机构调查
        1.3.9 城市绿地总体评价
    1.4 SWOT分析
        1.4.1 优势(strength)
        1.4.2 劣势(weakness)
        1.4.3 机遇(opportunity)
        1.4.4 挑战(threats)
第三章 规划总则与相关研究
    1.1 规划依据
    1.2 规划期限
    1.3 人口规模
        1.3.1 规划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1.3.2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1.4 规划范围
    1.5 规划指导思想
    1.6 规划原则
    1.7 规划目标与指标
        1.7.1 总体目标
        1.7.2 具体目标
        1.7.3 规划指标
    1.8 相关规划研究
        1.8.1 《高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分析
    1.9 《瑞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析
        1.9.1 规划范围
        1.9.2 背景解读
        1.9.3 空间布局策略
        1.9.4 功能结构
        1.9.5 绿化系统规划
        1.9.6 景观系统规划
第四章 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1 理论简述
    1.2 高安市绿地适宜性评价
        1.2.1 影响因子选取与分析
        1.2.2 影响因子权重的给定
        1.2.3 多因子叠加分析
        1.2.4 评价结果分析
    1.3 市域绿地结构与布局
        1.3.1 规划原则
        1.3.2 市域绿地规划结构
        1.3.3 区域绿地分类发展规划
        1.3.4 风景游憩绿地规划
        1.3.5 区域设施防护绿地规划
        1.3.6 生产绿地规划
        1.3.7 文物保护单位规划控制
第五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1 高安市城市格局演变
        1.1.1 中心城区形态演变
        1.1.2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1.1.3 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1.1.4 城市空间环境分析
    1.2 规划对策
    1.3 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1.4 各片区景观风貌引导
        1.4.1 老城区
        1.4.2 城北新区
        1.4.3 瑞阳新区
        1.4.4 新世纪工业园区
    1.5 规划指标
    1.6 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1.6.1 绿地布局调整
        1.6.2 公园绿地布局
        1.6.3 绿地指标
        1.6.4 绿地系统结构
    1.7 公园绿地(G1)规划
        1.7.1 规划原则
        1.7.2 规划指标
        1.7.3 公园绿地规划
    1.8 防护绿地(G2)规划
        1.8.1 道路防护绿地
        1.8.2 高压走廊绿带
        1.8.3 卫生隔离绿带
        1.8.4 防风林带
    1.9 广场用地(G3)规划
        1.9.1 广场用地(G3)
    1.10 附属绿地(G4)规划
        1.10.1 附属绿地规划指标
        1.10.2 居住绿地规划
        1.10.3 工业附属绿地规划
        1.10.4 公共设施附属绿地
        1.10.5 仓储及市政设施附属绿地规划
        1.10.6 城市道路绿地
第六章 专项规划
    1.1 树种规划
        1.1.1 树种规划原则
        1.1.2 植物现状分析
        1.1.3 树种规划目标
        1.1.4 树种总体规划
        1.1.5 植物规划指标
        1.1.6 一般树种规划
    1.2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1.2.1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原则
        1.2.2 防灾避险总体规划
        1.2.3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1.3 生态修复规划
        1.3.1 生态修复定义与特点
        1.3.2 生态修复规划
        1.3.3 高安市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1.3.4 高安市单体生态修复项目规划
    1.4 城市绿道规划
        1.4.1 绿道的定义
        1.4.2 城市绿道功能
        1.4.3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1.4.4 高安市绿道规划
        1.4.5 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5.1 古树名木等级划分
        1.5.2 古树名木的价值
        1.5.3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5.4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基本原则
        1.5.5 高安市古树名木基本情况
        1.5.6 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
        1.5.7 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1.5.8 管理要求与建议
参考文献

(4)南粤古驿道沿线贫困村产业振兴SWOT及路径分析——以德庆县建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三、建发村产业振兴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二) 劣势分析
    (三) 挑战分析
    (四) 机遇分析
四、建发村产业振兴路径
    (一) 建立“1+N”现代农业体系, 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1. 建设有机蔬菜基地
        2. 建设桑蚕生态循环农业基地
        3. 建设有机水稻基地
        4. 建设热带水果基地
    (二) 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 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1. 深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
        2.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3. 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
    (三)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发展
        1.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2.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4. 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农业集聚集约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5)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学术热点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意义
        1.5.1 现实意义
        1.5.2 学术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镇空间发展现状解析
    2.1 背景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历史沿革
        2.1.3 人文资源
        2.1.4 社会经济
        2.1.5 地形地貌
    2.2 .城镇发展空间特征剖析
        2.2.1 城镇建设发展迅速
        2.2.2 建设用地比例失衡
        2.2.3 基础设施严重欠缺
        2.2.4 公共绿地量少质差
    2.3 城镇建设现状问题梳理
        2.3.1 建设用地存在生态威胁
        2.3.2 功能产业发展亟待整合
        2.3.3 空间布局缺乏生态引导
    2.4 相关规划解读
        2.4.1 陕西省层面
        2.4.2 商洛市层面
        2.4.3 丹凤县层面
        2.4.4 竹林关层面
        2.4.5 各版规划评析
    2.5 城镇空间布局生态视角切入
    2.6 小结
3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用地选择
    3.1 用地选择方法
    3.2 层次分析法
        3.2.1 方法及步骤
        3.2.2 选择评价因子
        3.2.3 构建结构矩阵
        3.2.4 确定目标权重
    3.3 评价结果
        3.3.1 评价得分
        3.3.2 用地选择
    3.4 小结
4 基于生态搬迁安置的功能区划
    4.1 功能需求解读
        4.1.1 容量测算
        4.1.2 需求解读
    4.2 产业谱系构建
        4.2.1 目标及原则
        4.2.2 产业发展策略
        4.2.3 产业体系构建
    4.3 城镇功能分区
        4.3.1 基于生态搬迁的安置区
        4.3.2 基于安置就业的工业区
        4.3.3 基于品质提升的居住区
        4.3.4 基于旅游商贸的商业区
        4.3.5 基于旅游配套的服务区
    4.4 小结
5 基于生态宜居的空间布局
    5.1 布局策略
    5.2 以生态资源为基底的绿地系统规划
        5.2.1 营造绿色基底
        5.2.2 连通绿色廊道
        5.2.3 点缀绿色斑块
        5.2.4 绿地系统构建
    5.3 以移民搬迁为基础的居住社区建设
        5.3.1 依托搬迁安置
        5.3.2 聚集零散居民
        5.3.3 逐步迁出置换
    5.4 以生活圈为范围的配套设施建设
        5.4.1 构建层级生活圈
        5.4.2 补足公益性设施
        5.4.3 增加基础配套设施
    5.5 以宜居慢行为目的的道路交通组织
        5.5.1 疏散外围交通
        5.5.2 贯通内部路网
        5.5.3 构建慢行系统
    5.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6)基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丹凤县商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我国低空空域逐步开放,通航产业发展迅速
        1.1.2 产业背景:通用机场改造项目完成,为商镇通航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1.1.3 课题背景:《丹凤县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规划》将商镇确定为特色小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通用航空产业与特色小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1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相关理和实践研究
        2.1.1 国内外通航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1.2 国内外通航产业的实践活动
        2.1.3 通航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启示
    2.2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2.1 国内外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
        2.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实践活动
        2.2.3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启示
    2.3 通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3.1 国内外通航小镇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
        2.3.2 国内外通航小镇的实践活动
        2.3.3 通航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商镇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丹凤县城乡发展及其产城一体化规划相关研究
        3.1.1 丹凤县城镇现状发展情况
        3.1.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的相关研究
    3.2 商镇城镇建设现状的调查
        3.2.1 商镇概况
        3.2.2 商镇土地利用的现状情况
        3.2.3 商镇道路交通体系的现状情况
        3.2.4 商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情况
        3.2.5 商镇绿地景观的现状情况
    3.3 商镇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3.3.1 商镇产业发展的总体现状情况
        3.3.2 商镇传统产业发展的现状情况
        3.3.3 商镇通航产业发展的现状情况
    3.4 商镇产城发展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3.4.1 商镇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问题
        3.4.2 商镇城镇建设的现状特征和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商镇建设通航特色小镇的适宜性研究
    4.1 通用航空特色小镇建设的适宜性分析
        4.1.1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1.2 通用航空产业链的构建和通航小镇的功能定位分析
        4.1.3 通航小镇的建设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和要求
    4.2 商镇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商镇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分析
        4.2.2 商镇通用航空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4.2.3 商镇通用航空设施建设基础和适用飞行器分析
        4.2.4 商镇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
    4.3 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的构建和通航小镇的定位分析
        4.3.1 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的构建
        4.3.2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模式
        4.3.3 通航小镇的定位分析和建设目标的确定
    4.4 通航小镇的建设对商镇产城的影响和要求
        4.4.1 通航飞行活动对商镇开发建设的限制
        4.4.2 通航小镇的建设对商镇资源环境的要求
        4.4.3 通航小镇的建设对商镇产城发展的带动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商镇建设通用航空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研究
    5.1 通航小镇规划目标的确立和策略体系的构建
        5.1.1 通航小镇规划目标的确定
        5.1.2 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的规划路径
        5.1.3 通航小镇规划策略体系的构建
    5.2 通航小镇的产业用地规模与产业布局规划策略
        5.2.1 人口预测与产业用地规模预测
        5.2.2 通航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5.2.3 通航产业的区域联动发展策略
        5.2.4 产业发展的空间时序规划策略
    5.3 通航小镇的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5.3.1 南北联动的功能结构规划策略
        5.3.2 产城一体的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5.3.3 通航飞行限制下的建设控制规划策略
    5.4 通航小镇特色景观培育策略
        5.4.1 传续本地风貌的特色景观培育策略
        5.4.2 凸显航空风貌的通航文化培育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7)产业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工矿小城镇空间规划研究 ——以易门县绿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下的新要求
        1.1.2 国家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转型要求
        1.1.3 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小城镇产业空间面临重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资源型城镇
        1.2.2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总结
        1.4.4 案例研究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发展基础研究
    2.1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2.1.1 产业发展基本规律
        2.1.2 产业发展问题与特征
        2.1.3 产业结构研究
    2.2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空间发展解析
        2.2.1 空间发展演进
        2.2.2 空间发展现状
        2.2.3 空间发展问题
    2.3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基本关系研究
        2.3.1 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发展的内在联系
        2.3.2 小城镇产业转型对城镇空间的影响
        2.3.3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关联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产业转型的资源型工矿小城镇空间规划
    3.1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产业转型路径
        3.1.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3.1.2 产业集群化发展
        3.1.3 依托工业资源,发展旅游业
    3.2 资源型工矿小城镇转型期空间发展内涵
        3.2.1 制定地方政府空间政策导向
        3.2.2 构筑区域协调的城镇空间结构
        3.2.3 创造有利于转型的城镇功能空间
        3.2.4 塑造城镇特色空间风貌
    3.3 产业影响下工矿小城镇空间规划要素选择
        3.3.1 城镇空间结构
        3.3.2 空间形态
        3.3.3 土地利用布局
        3.3.4 基础支撑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汁镇发展概述及建设分析
    4.1 镇域概况
        4.1.1 地理概况
        4.1.2 行政区划及人口
        4.1.3 矿产资源
        4.1.4 城镇建设背景
        4.1.5 区位条件分析
    4.2 绿汁镇现状建设评价
        4.2.1 空间结构
        4.2.2 用地布局
        4.2.3 产业发展特征及问题
        4.2.4 建设评价
    4.3 镇区空间建设认知
        4.3.1 研究范围与区位关系
        4.3.2 用地条件
        4.3.3 空间格局
        4.3.4 用地布局及空间特征
        4.3.5 空间建设评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汁镇区产业转型路径与空间诉求
    5.1 产业转型条件分析
        5.1.1 产业潜力资源与转型方向
        5.1.2 区域产业发展竞合分析
        5.1.3 产业市场分析定位
    5.2 产业转型策略
        5.2.1 区域联合,扩大开放
        5.2.2 优化结构,多元融合
        5.2.3 龙头带动,品牌培养
        5.2.4 注重实施,完善支撑
    5.3 产业发展定位
    5.4 空间发展诉求
        5.4.1 产业用地的转型与分化
        5.4.2 公共服务和休闲游憩空间
        5.4.3 工程设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转型下绿汁镇区空间规划引导
    6.1 镇区空间规划策略
        6.1.1 全域互动扩散与板块联动集聚
        6.1.2 “山、水、田、镇”相生的城镇特色空间
        6.1.3 产业空间融合
        6.1.4 健全服务设施支撑配套
        6.1.5 铜遗产保护开发与城镇文脉塑造
    6.2 产业导向下镇区空间模式建立
        6.2.1 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6.2.2 生态空间管制
        6.2.3 空间形态引导
    6.3 基于产业空间诉求的镇区土地利用
        6.3.1 空间结构构建
        6.3.2 产业空间布局引导
        6.3.3 镇区用地布局
    6.4 配套支撑系统设置
        6.4.1 道路交通构建
        6.4.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4.3 生态绿地景观系统构建
    6.5 空间保障措施
        6.5.1 品牌营销保障
        6.5.2 投资建设保障
        6.5.3 运营管理保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8)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评论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内容及理论
    2.1 西部地区的相关内容
        2.1.1 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
        2.1.2 西部地区的社会状况
    2.2 特色小镇的相关内容
        2.2.1 特色小镇的定义
        2.2.2 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2.2.3 特色小镇的特色表现
        2.2.4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
    2.3 直觉模糊集多属性决策的相关理论
        2.3.1 直觉模糊集的相关理论
        2.3.2 多属性决策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的特殊性分析
    3.1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科学创建分析
        3.1.1 特色小镇申报的基本条件
        3.1.2 科学创建西部地区特色小镇
    3.2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特殊性分析
        3.2.1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优势
        3.2.2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劣势
    3.3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规划问题分析
        3.3.1 西部地区典型失败案例分析
        3.3.2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的问题
        3.3.3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的内容
        3.3.4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的策略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方法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4.2 基于文献和案例分析筛选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
        4.2.1 基于文献分析的过程
        4.2.2 基于案例分析的过程
        4.2.3 基于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结果
    4.3 基于专家访谈法筛选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
        4.3.1 专家访谈法
        4.3.2 访谈对象
        4.3.3 受访资料及结果分析
    4.4 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选择
        5.1.1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5.1.2 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直觉模糊集-TOPSIS评价模型
        5.2.1 直觉模糊集-TOPSIS法
        5.2.2 直觉模糊集-灰色关联分析法
        5.2.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直觉模糊集-TOPSIS评价模型
    5.3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及决策矩阵的规范化
        5.3.1 构建直觉模糊判断矩阵
        5.3.2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5.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专家权重
        5.4.1 直觉模糊熵的定义与运算
        5.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3 专家权重的确定
    5.5 评价模型应用的一般程序
        5.5.1 问题描述
        5.5.2 评价模型的计算步骤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云裳小镇规划方案实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特色
        6.1.3 规划原则
    6.2 国际云裳小镇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6.2.1 综合评价基本流程
        6.2.2 选取综合评价指标
        6.2.3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及决策矩阵的规范化
        6.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专家权重
        6.2.5 方案排序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调查表
    附录 B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产业集聚视角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及绩效研究 ——以苏浙两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小镇
        1.1.2 工业化进程中的特色小镇
        1.1.3 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特色小镇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特色小镇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特色小镇构成要素和概念界定
        2.1.2 与特色小镇相关的概念
    2.2 研究综述
        2.2.1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2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特色小镇的主要理论
        2.3.2 古典区位理论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
        2.3.3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特色小镇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研究
    3.1 规模经济对特色小镇的影响研究
    3.2 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研究
        3.2.1 专业化集聚对特色小镇影响研究
        3.2.2 多样化集聚对特色小镇影响研究
    3.3 市场内生和政府外推驱动力影响研究
        3.3.1 市场内生型驱动力对特色小镇影响研究
        3.3.2 政府外推型驱动力对特色小镇影响研究
    3.4 全球化经济对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影响研究
        3.4.1 全球化产业分工体系对特色小镇影响分析
        3.4.2 后福特制生产方式对特色小镇影响分析
        3.4.3 国际产业转移的地理集聚特征对特色小镇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研究
    4.1 产业集聚效应、区域效应与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1.1 两企业在两个小镇不同选址的纳什均衡模型
        4.1.2 产业集聚效应、区域效应作用下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2 区域创新体系、关联效应与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2.1 区域创新体系下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2.2 产业关联效应下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3 消费者集聚、宜居性与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3.1 消费者集聚函数作用下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3.2 区域宜居性作用下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4 投融资与特色小镇形成机制
        4.4.1 投融资对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影响
        4.4.2 投融资对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的保障路径
    4.5 基于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理论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多维分类下的特色小镇统计分析与案例研究
    5.1 特色小镇的多维分类与形成机制分析
        5.1.1 地理空间视角的特色小镇分类与形成机制
        5.1.2 主导产业视角的特色小镇分类与形成机制
        5.1.3 生产网络视角的特色小镇分类与形成机制
    5.2 多维分类下的特色小镇统计分析
        5.2.1 镇中镇、园中镇和城郊镇的统计分析
        5.2.2 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类特色小镇统计分析
    5.3 案例研究—以东海水晶小镇为例
    5.4 小结
第六章 特色小镇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设和实证模型的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实证模型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特征描述
        6.2.1 数据来源说明
        6.2.2 变量说明
        6.2.3 变量基本统计特征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6.3.2 特色小镇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6.3.3 特色小镇发展潜力影响因素
        6.3.4 特色小镇人口集聚影响因素
    6.4 小结
第七章 特色小镇的发展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7.1 绩效评价方法
        7.1.1 绩效评价模型
        7.1.2 投影寻踪法
    7.2 指标选择
    7.3 数据来源和处理
    7.4 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7.4.1 综合评价分析
        7.4.2 分行业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10)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镇江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梳理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背景概况
    二、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三、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当前存在的问题
    二、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用地,提高园区农业绩效
    二、加大资金扶持、项目招引,增强园区建设动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促进园区有序发展
    四、注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育,提升园区竞争力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构建滨江蔬菜产业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涉杭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J].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D]. 殷赛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祝心怡.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南粤古驿道沿线贫困村产业振兴SWOT及路径分析——以德庆县建发村为例[J]. 陈刚,彭庭莹,吴清. 肇庆学院学报, 2019(04)
  • [5]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D]. 汪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基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丹凤县商镇为例[D]. 高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产业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工矿小城镇空间规划研究 ——以易门县绿汁镇为例[D]. 陈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评价指标及模型研究[D]. 查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产业集聚视角的特色小镇形成机制及绩效研究 ——以苏浙两省为例[D]. 成海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10]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镇江新区为例[D]. 庄园.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打造滨江蔬菜产业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