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

“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

一、“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霞[1](2021)在《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是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并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使党内集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党内集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提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这个问题,不是对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转变,给我们党与时俱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水平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总的逻辑理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以对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基本概念和本质的把握为基础,围绕“如何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这一基本问题,搭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时代必然性,力图探寻新时代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本论文的正文总共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阐释。本部分内容旨在解决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依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的前提性问题。本文认为,在理论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是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源泉。在本质和特征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把握和运用规律,落脚点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意义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第二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部分内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共计22次的党内集中教育,从背景、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成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从哪里起步”“经历了什么样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起步于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历经了奠基与开创、继承与曲折、创新与发展、完善与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本部分内容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基本经验,试图回答我们党在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根本追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成效检验的方法和标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根本保证和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第四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部分内容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发展“是否必要”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第五部分,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本部分内容从优化和完善党内集中教育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新形势下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优化内容体系,以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健全体制机制,以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以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总之,要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高海峰[2](2018)在《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观格局所承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发展为目的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上的“不平衡”,并对“绿水青山”有着强烈的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欠发达的县域是诸多问题集中体现的区域,本文的研究对象粤西北部地区的各县域就是这类区域的典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思路上,将县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县域的发展看作一套系统中的两套子系统,分别对两套子系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再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将两套子系统进行相互联系,以发掘它们在同一套系统中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对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不同对象主导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等几个部分的研究。本研究各章节的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对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综述表明:1)针对欠发达县域的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力研究较缺乏;2)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3)由于可持续生计方法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且具备作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框架的基本条件,以该方法作为本文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章中,通过对选用的源自贫困研究的可持生计方法框架进行研究,在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联。对该框架的研究表明,县域景观格局是县域追求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间点上发展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格局中的各类景观要素是县域追求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本。此外,还探讨了以可持续生计方法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框架时必需的全面性,以及针对不同参与者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差异。第三章中,基于遥感、GIS、Fragstats等工具的支撑,通过景观格局指数、修正概率转移等具体方法,分别对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进行研究。县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研究包括景观要素组成变化和空间变化模式两部分,研究表明县域景观要素的组成呈人工化的变化趋势,变化的过程表现出缺乏计划性;而对县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县域景观格局虽然仍具有较强的生态恢复力,土地利用也有一定的潜力,但整体呈破碎化、多样性增强的变化趋势,生态风险持续增加。第四章中,基于选用的发展评估工具,以统计数据和政策、法律文件等资料作为支撑,评估和描述了粤西北部地区县域发展的多方面特征,并对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县域景观格局及其中要素的变化支撑着县域的发展在波动中一定程度缩小了“不平衡”的现象,县域景观格局及其中的各类要素的变化都随发展上不同阶段的特点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县域对稳固第一产业基础上推动工业化发展策略的追求。第五章中,针对政府和农民两类推动景观变化的参与者发展主体对象,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可持续生计方法框架研究了他们推动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力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政府层面,不同层级的政府主导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农民层面,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根本驱动力,是可持续生计方法框架中的生计产出向生计资本反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机会成本,通过对果林景观、农作物景观、农宅景观变化的具体研究,发现还有诸多因素对农民推动景观变化产生影响。第六章探讨了县域在发展“不平衡”缩小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维持策略。在政府层面,对县域空间管控中,需由注重对结果的管理更多转为对过程的管理,对部分景观变化过程管理的控制性指标进行了探讨。在农民层面,一方面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合提供第一产业所需的社会资本,并由城乡规划体系提供空间引导途径,正向引导农民推动对景观格局影响小的要素变化;另一方面,在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增强农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反向制止农民推动不利于县域景观格局的要素变化。本文以粤西北部地区县域为例,对发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区域的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欠发达区域景观格局研究的内容、理解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和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增强不同层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并为决策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

谭晓玲[3](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庾新顺[4](2011)在《抓住机遇推进广西跨世纪的发展》文中认为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抓住历史发展的新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广西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为在新世纪的富民兴桂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刊编辑部[5](2003)在《《贵州政报》2003年目录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永魁[6](2002)在《认真学习贯彻“5·31”重要讲话 努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周生贤[7](2002)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同志们:在全党上下、各行各业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在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5周年之际,在林业第六大工程启动前夕,把大家请来,开一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就当前的林业形势与任务做一次全面研讨,进一步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这次会议的

周生贤[8](2002)在《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周生贤[9](2002)在《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周生贤[10](2002)在《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同志们: 在全党上下、各行各业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在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5周年之际,在林业第六大工程启动前夕,把大家请来,开一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就当前的林业形势与任务做一次全面研讨,进一步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这次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5.31”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要求为指针,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明确新任务,全面抓好六大工程,加速推进五大转变,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根据局里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二、“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内集中教育
        (二)科学与科学化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
        (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概述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三)斯大林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奠基与开创
        (一)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
        (二)“运动式”整风整党模式的创立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继承与曲折
        (一)整风整党运动与中心工作两结合两促进
        (二)整风整党运动发生转折并偏离正确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创新与发展
        (一)整风整党运动优良传统的全面恢复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式”集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集中教育过程管理的全面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完善与深化
        (一)以融入经常为目的的“主题式”学习教育的逐步完善
        (二)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持续深化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本质特征: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一)贯彻思想建党方针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根本特征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本质
    二、价值旨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一)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原则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四、成效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
        (一)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由人民来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五、根本保证: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党的领导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正确政治路线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根本保障
第四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国内局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二)帮助我们党统筹国内局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
        (二)助力我们党推进党建新布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辅助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 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明确目标定位,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
        (一)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三)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切入点
    二、优化内容体系,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优化内容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优化内容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三、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健全体制机制的主要方向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
        (一)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
    五、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2)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景观格局受到以发展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影响
        1.1.2 发展“不平衡”和相对贫困背景下的县域状况
        1.1.3 “绿水青山”诉求下的县域状况
        1.1.4 景观科学的发展与可持续研究的深入
    1.2 研究时段
    1.3 研究区域
        1.3.1 研究区域界定
        1.3.2 研究区域概况
    1.4 研究对象
        1.4.1 研究对象
        1.4.2 代表性研究对象的选取
        1.4.3 代表性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景观格局研究
        1.5.1.1 国内外景观格局研究知识图谱
        1.5.1.2 城市化相关景观格局研究
        1.5.1.3 生态敏感地区景观格局研究
        1.5.1.4 县域景观格局研究
        1.5.1.5 景观格局中的景观要素组成研究
        1.5.1.6 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
        1.5.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
        1.5.3 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1.5.4 文献评述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研究框架
第2章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的关联建构及研究基础
    2.1 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关联建构的步骤
    2.2 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中要素变化的深入研究
        2.2.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分类:过程研究和结果研究
        2.2.1.1 景观格局变化的过程研究:时间段中景观要素的相互转化
        2.2.1.2 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果研究:时间点上景观格局的状态
        2.2.2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基础:遥感与地理信息处理
    2.3 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的关联
        2.3.1 以可持续生计方法作为评估和描述发展的工具
        2.3.2 景观格局及其中要素在发展评估框架中的位置
        2.3.3 县域景观格局与发展关联研究基础:数据与信息支撑
    2.4 参与者为了发展而主导的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2.4.1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中的全面性
        2.4.2 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框架:以景观变化为反馈终点的重构
        2.4.3 参与者推动景观变化的目的:景观作为短暂结果的背后动机
        2.4.4 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基础:多样化的论据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
    3.1 县域景观格局的构成:多属性的五类景观要素
    3.2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过程:时间点间的动态变化
        3.2.1 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景观组成变化研究
        3.2.1.1 景观组分百分比反映的各类景观地位
        3.2.1.2 景观组分变化速度分析
        3.2.1.3 景观组分保留率和变化率
        3.2.1.4 基于修正概率法的景观组分转入与转出贡献率变化分析
        3.2.1.5 基于修正概率法的景观组分优势转移过程及贡献率变化分析
        3.2.1.6 景观组成变化研究小结
        3.2.2 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模式
        3.2.2.1 景观要素变化的空间模式的阶段性特征
        3.2.2.2 景观空间的主导变化模式分析方法:人工预判+几何指数变化分析
        3.2.2.3 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4 耕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5 林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6 未利用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7 水域景观空间变化模式
        3.2.2.8 景观空间局部变化模式分析的局限性
        3.2.2.9 代表县各类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研究小结
    3.3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果:时间点上的静态对比
        3.3.1 县域景观格局中的组分百分比变化分析
        3.3.2 基于景观组分百分比的县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3.3.3 基于景观组分百分比的县域景观生态恢复力变化
        3.3.4 县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3.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研究
        3.3.4.2 选定景观格局指数的作用、意义和计算方法
        3.3.4.3 最佳景观分析粒度研究及指数计算结果
        3.3.4.4 粤西北部县域五类景观的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3.4.5 粤西北部县域整体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4.1 粤西北部县域发展评估和分析
        4.1.1 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所处的城乡发展背景
        4.1.2 粤西北部地区县域发展评估
        4.1.2.1 县域发展评估方法
        4.1.2.2 县域各时间阶段发展的特点
        4.1.2.3 县域发展评估小结:起伏中由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
        4.1.3 代表县域发展深入分析
        4.1.3.1 粤西北部县域绝对人均GDP水平依然落后
        4.1.3.2 代表县域的总体生计策略
        4.1.3.3 代表县域的第一产业与自然资本
        4.1.3.4 “双转移”政策前后的代表县域工业化
        4.1.3.5 代表县域生计产出中的城乡公平性
        4.1.3.6 粤西北部地区代表县域生计特征小结
    4.2 县域发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4.2.1 建设用地—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主导影响
        4.2.1.1 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U”型增长
        4.2.1.2 牧业主导的建设用地变化速度攀升
        4.2.1.3 不同的工业化导致的景观空间变化模式差异
        4.2.1.4 耕地保护政策下建设用地转入途径的变化
        4.2.2 耕地景观—第一产业与保护政策共同的主导影响
        4.2.2.1 不同的第一产业特色对耕地景观的直接影响
        4.2.2.2 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对耕地景观转入贡献率的提高
        4.2.2.3 耕地保护从指标到空间的变化对耕地景观转出贡献率的降低
        4.2.2.4 不同发展阶段对耕地景观变化速度的“∩”型间接影响
        4.2.2.5 不同发展阶段对耕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的影响
        4.2.2.6 第一产业现代化引发的耕地景观斑块形状简单化
        4.2.3 林地景观—林业及其上下游工业的主导影响
        4.2.3.1 林业周期长、面积大特点导致的林地景观组分的波动变化
        4.2.3.2 县域速生林政策导致的林地景观组分变化速度增加
        4.2.3.3 林业及相关产业与林地景观变化的关系
        4.2.3.4 “退耕还林”和果林种植对林地转入的影响
        4.2.3.5 耕地保护政策间接导致的林地景观减少
        4.2.3.6 “双转移”政策影响下的林地景观空间变化模式转变
        4.2.4 未利用地—景观变化的中间过程
        4.2.5 水域景观变化—第一产业稳定的支撑
        4.2.6 县域景观格局总体变化—不同阶段发展的内外特点共同影响
        4.2.6.1 县域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的稳固第一产业、推动工业化
        4.2.6.2 相对发展速度与县域景观保留率的反比关系
        4.2.6.3 县域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程度和景观生态恢复力的波动变化
    4.3 县域发展中的景观格局变化总体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和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1 参与者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基础
        5.1.1 理论框架搭建的铺垫
        5.1.2 “由上至下”的非线性概括:县域层面难以更深入
        5.1.3 “由下至上”的探讨角度:参与者的确定
        5.1.4 景观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时空
    5.2 政府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2.1 上层政策推动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2.1.1 “空降式”的工业产业转移园
        5.2.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人工景观变化
        5.2.1.3 上层政策下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2.2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5.2.2.1 研究方法
        5.2.2.2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影响
        5.2.2.3 县级政策对镇区人工景观变化的响应
        5.2.2.4 镇区人工景观变化与政策的影响与响应
        5.2.3 政府主导的人工景观变化驱动力小结
    5.3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3.1 发展框架下农民推动景观变化主要驱动力:生计反哺
        5.3.2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途径与比较
        5.3.2.1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的途径
        5.3.2.2 农民主导景观变化途径的比较
        5.3.3 农民推动景观变化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5.3.4 基于统计数据的种植业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3.4.1 第一产业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可行性
        5.3.4.2 粤西北部气候与气象变化对种植业景观的影响
        5.3.4.3 持续扩大趋势中果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3.4.4 政策—经济影响下农作物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5.3.4.5 种植业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小结
        5.3.5 基于实地调研的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因素分析
        5.3.5.1 研究时空尺度、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5.3.5.2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力分析框架
        5.3.5.3 驱动力分析框架下的各驱动因素分析
        5.3.5.4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的分类论述
        5.3.5.5 农宅景观空间变化模式驱动因素分析小结
        5.3.6 政府和企业在农民推动景观变化途径中的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展“不平衡”缩小中的县域景观格局维持探讨
    6.1 县域发展中景观格局维持的主要问题和内容
        6.1.1 景观格局维持的主要问题
        6.1.2 县域景观格局维持的三方面内容
    6.2 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结果控制转向过程控制
        6.2.1 当下县域空间管理现状:难以协同且注重结果
        6.2.2 林地景观变化过程中的维持管理转变探讨
        6.2.2.1 即将出台的“生态红线”难以维持林地景观组分百分比
        6.2.2.2 林地景观数量的主要控制政策: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
        6.2.2.3 县域发展中的林地景观百分比控制管理政策建议
        6.2.3 未利用地控制:产业园分期规划中的空间变化模式
        6.2.3.1 产业园使未利用地长期保持的三方面原因
        6.2.3.2 降低未利用地保持时间的三方面影响因素探讨
        6.2.3.3 降低未利用地保持时间的规划策略保障:指标设定探讨
    6.3 农民生计引导:促进有利于景观格局的生计反哺
        6.3.1 传统和谐人地关系对农民生计引导的思考
        6.3.2 引导农民参与景观格局维持的途径:生计反哺引导的两个方向..
        6.3.3 正向引导农民生计反哺中的景观变化:“政企联合”+规划
        6.3.3.1 正向引导农民景观空间变化的途径:城乡规划体系
        6.3.3.2 村级规划对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空间引导案例
        6.3.3.3 政策、规划引导下农民推动景观变化的响应案例
        6.3.4 反向制止农民生计反哺不合理农宅景观的策略探讨
        6.3.4.1 农宅与人口的不相匹配变化—“空心化”定义、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6.3.4.2 可持续生计方法视角下的反向制止探讨:增加共同利益促进社会资本转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D]. 李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粤西北部地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发展研究[D]. 高海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4]抓住机遇推进广西跨世纪的发展[J]. 庾新顺. 文史春秋, 2011(09)
  • [5]《贵州政报》2003年目录索引[J]. 本刊编辑部. 贵州政报, 2003(24)
  • [6]认真学习贯彻“5·31”重要讲话 努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J]. 罗永魁. 广西林业, 2002(06)
  • [7]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周生贤. 林业经济, 2002(09)
  • [8]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周生贤. 中国林业, 2002(17)
  • [9]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周生贤. 森林与人类, 2002(08)
  • [10]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J]. 周生贤. 国土绿化, 2002(08)

标签:;  ;  ;  ;  

“三个代表”与广西林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