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理学会第二十四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中国护理学会第二十四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一、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森[1](2020)在《天津市护理学会创建与发展回顾》文中研究说明天津市护理学会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展工作,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是护理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学术机构,是发展天津市护理事业的重要社会团体。简述天津市护理学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天津护理事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洪胜男[2](2019)在《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环境逐渐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公益慈善组织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公益慈善组织在实现其目标功能、运营管理、社会成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公益慈善组织还存在对其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法规体系不完善、公信力建设问题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成效难以量化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偏弱等问题。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和鼓励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治理力度、创新监管方向,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对慈善、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救助等体系予以全面优化和改进。党和国家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评估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成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简称为“恤孤助学会”)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恤孤助学会十五年来的发展情况、项目运行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恤孤助学会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在社会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一章至第二章构成本文的研究基础。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国内外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二章对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社会保障、恤孤助学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依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第三方社会治理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建立本文的理论基础,明确研究视角。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本文的主体部分,对恤孤助学会的发展情况、公益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第三章对恤孤助学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创会、发展脉络、基本架构、制度建设、财务与审计等,这一部分的分析透视该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基础,是效果评价研究的重要依据。第四章对恤孤助学会运营的项目以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细致地分析访贫助学、重症病童救助、成长关怀、专项基金、募捐等公益慈善项目,从项目本身成效和项目产生的连带效应两个方面评价分析恤孤助学会所产生实际社会效果。第五章分析了恤孤助学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社会组织发展日新月异,恤孤助学会面临着资金募集、新媒体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政府重视支持、社会发展需要、理论研究聚焦等发展机遇。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从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恤孤助学会作为广东省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慈善项目有效地促进社会保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其实施项目的模式可推广、可复制,对于尚在成长发展中的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来说意义重大,有实际参照参考作用。恤孤助学会可为国内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广东方案和成功经验,为国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参考模式。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明确了恤孤助学会进一步发展应把握的方向,要继续优化完善品牌项目,主动宣传推广项目,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研究理论成果,与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持续发挥好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作用。

乔刚[3](2017)在《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内在活力,有效发挥其自身优势。本文从社会组织的视角出发,对研究生教育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是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本文以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为基础,从理论层面构建了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三种基本行为模式:委托-代理模式、松散关联模式、分离自主模式,并分析了它们的特质特征,其中,委托-代理模式、松散关联模式是政府等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为,分离自主模式是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改革行为。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三种不同行政体制下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研究发现,在分权制的美国,社会组织是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核心力量;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治理则是形成了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局面;在集权制的法国,具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在政府指导下独立自主开展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动。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在开展学术研讨、参与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独立实施评估等行为方式上具有共性。本文运用组织理论和案例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运行模式、组织职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组织以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主动发挥参政议政职能、开展第三方评价、创新研究生教育治理手段、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组织体系等为途径,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它们也面临着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智库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挑战。本文在大量访谈、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分离自主模式是我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所作为的理性选择。在分离自主模式下,社会组织要树立独立自主的行动理念,构建主动服务的行为意识,采取主动作为的行动方式,实施长效服务的行动机制。社会组织要以创新驱动为基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强化自身公信力建设,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明晰与多元主体关系,以提高服务为根本、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和谐共治的关系。

段宗文[4](2014)在《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30年发展史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前言2014年6月24日是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这30年,是国家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30年。超声医学作为一门集医学、声学、电子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经过这30年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成立30年的历史,正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伴随着超声医学迅速发展,而取得长足发展的历史。为了庆祝学会成立30年,总会策划编辑《学会30年发展史回顾》文集。依照分工,由我执笔编写一篇有关学会30年发展历史的文章。由于缺乏一手历史资料,篇

张礼永[5](2011)在《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 ——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文中指出近代中国经过几番磨难,终于深刻地体会到新式教育的重要。教育行政者有感于教育的落后,故而从清末的“预备立宪”开始,到辛亥以后的“五族共和”,以及北伐后的“定都南京”,都将“教育普及”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只是中央政府愿虽宏,力却薄,且贫困至极,又不可能走“先富后教”的道路,只好借助民间的力量,但是千余年来民众未曾有过团体生活的训练,不能全部交由民间,故而只能走官倡民助的“第三条道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新式学堂,树立现代学制,没有丝毫的经验能够传承,也不能依靠一两位学者的个人见解,故而需要众人商议,群策群力,这就使得中国的教育研究,从最初就不是学者的业务,而是众人的事务,这就产生了中国式的教育会,与西方的不一样,这是当时教育研究组织的第一类。随着新式学校的逐渐发展,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急需要解决、但是行政机关一时无力解决的问题,如职业教育问题、儿童教育问题、民众教育问题等,故而出现了指向于各种问题的各式教育社,它们是当时教育研究组织的第二类。到了一定的阶段,教育学术落后的问题开始突显出来,并且成为教育继续发展的障碍,故而又出现了新一类的教育研究组织,即教育学会。从地方型的教育会,到事业型的教育社,再到学术型的教育学会,由此构成了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的基本形态。它们是“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力量,三者随着新式教育发展逐渐出现:民国前期(辛亥革命后至北伐战争前),立足于地方的教育会,因中央及省级教育行政的萎缩,而联合组成全国性的教育会联合会,并和后起的教育社密切联系,在军阀混战的空隙中,直接指导了20年代的教育改革,实为本国民间教育研究运动的一个高峰。民国后期(北伐战争后至解放前),执政的国民党鉴于此前民众运动风起云涌,感受到了有“威胁”,故而对于社会组织加强了控制,地方的教育会面临着被停摆的困境,其后经过整顿才得以恢复,但元气已伤,不复此前光景。教育社当时亦受波折,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类别、数量、人员诸方面均有进步。此后,它们与教育学会又联合组成了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继续坚持着教育的研究,展现了我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三级教育研究组织自身也有所变化,如从自然人变成了社团法人,从会长制转向了委员制,就教育研究而言,从民间代议的形式,转向了民间合议等等。走中国式的“第三条道路”来发展教育,原本为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却有意料之外的收获,那就是符合国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至于走这条道路所经受的种种波折,以及道路本身的起起伏伏、疙疙瘩瘩,则可能是学习所免不了的学费。今日之中国,依然还很不富裕,普及教育的追求也未更改,教育学术研究水平依然需要加以提高,历史的经验值得加以关注。

孙明明[6](2007)在《护理学会60历史回顾(图片解说文)》文中研究表明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适值党的十七大刚刚闭幕的日子,我们迎来了河南省护理学会60华诞。河南省护理学会成立于1947年7月11日,在省卫生厅、科协、民政厅和历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拥有近3万名会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本刊编辑部[7](2007)在《这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10月到2007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这5年,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周期,也是中国教育又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周期。这5年,中国共产党徐徐拉开一场大规模社会重建的帷幕,重振东北,中部崛起,建设新农村……一个个政策兴奋点,围绕科学发展、实现和谐这个宏大主题次第推开。这5年,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成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命题。这5年,全国教育战线在注重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下大气力,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这5年,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这5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着增强。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国家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这5年,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2006年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已经胜利召开。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出这期专题,希图站在十七大的时间原点上,回望中国共产党5年执政之路,审视十六大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走向;在历史的脉络中,勾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图谱,并与读者一起想象未来5年之中国,未来5年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孙大权[8](2005)在《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其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影响到新中国的人口论。这一重要经济学术团体,今日学界对之却了解甚少。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和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形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者群体,他们参加或组织的学术团体在各地广泛成立,为中国经济学社创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11月,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等人与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等共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其最初目的是为社员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1924年马寅初等人加入后,学社宗旨改变为:发展中国经济学术和改进中国现实经济。这一改变,适应了社会需要,导致了学社的长足的发展。 在马寅初、刘大钧的积极领导下,中国经济学社由北京市的一个小团体,向天津、上海、美国等地扩张,到1927年11月,学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在此之后,马寅初等人开始了大量吸收商界和政界社员,学社的组织与影响就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延伸。同时,学社开始了艰辛的基金筹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到30年代中期,学社拥有杭州房产一处,南京地皮14亩,基金20万左右。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学社的发展势头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学社继续在重庆聚集社员,坚持发展,但学社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不断贬值,社员的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重大分化,特别是马寅初被软禁后,学社发展进入后期,走向衰落,一直到1953年正式结束。 中国经济学社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集体学术活动就是举行年会,前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是社务会议。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召开,确立了进行社务会、学术讨论会、讲学会、各种宴会以及参观游览等多种活动。在1927年至1936年间,学社在杭州、青岛、广州等地举行了10次年会,每次年会都受到了经济学界、政府、工商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1938年至1943年学社总部西迁重庆后,还召开了三次有影响的年会。同时,中国经济学社还举办了多种学术事业,如:出版丛书,创办社刊,建立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等等,发表了被经济学界公认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刘大钧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次工业普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社骨干社员马寅初、刘大钧、卫挺生、何廉、唐庆增、顾翊群、潘序伦等人的经济思想,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关于经济哲学:主张“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既反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激),又批判保守的传统封建思想(不随),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等方面,主要是受英美的马歇尔、克拉克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而不是王亚南所说的主要受奥国派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证和统计方法。 在应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他们多在切磋和争论中相互影响。关于统制与放任:1932年10月,武育干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主张,社员多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前提下,由政府联合工商界上层统制全国经济。在统制经济理论流行时,顾翊群运用哈耶克理论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运用比较优势论批判了贸易保护主义,主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9](2000)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文中研究指明摘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987年成立至1997年召开该会成立十周年大会期间学会活动的大事。

林菊英[10](1983)在《中华护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文中认为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全体同志们:中华护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自7月8日开幕,历时五天.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是在上届会员代表大会后,经过了漫长曲折的十九年后召开的,是在党的十二大和六届全国人大会议精神鼓舞下,在全国各行各业正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大会受到中国科协、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关怀,得到首都

二、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护理学会创建与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护理学会的起源
2 天津市护理学会建立
    2.1 天津市护理学会初期概况
    2.2 新中国天津市护理学会的建立
        2.2.1 学会的定名
        2.2.2 学会的定位
    2.3 护理学会初建的职责与任务
3 天津市护理学会近70年的发展
    3.1 宗旨和职责的拓展
    3.2 会员及组织发展
    3.3 专业技术的发展
    3.4 护理科研的发展
    3.5 护理国际交流的发展
    3.6 学会科普工作的发展
    3.7 保护护士权益的发展
    3.8 推荐英才,树立护理职业榜样
4 小结

(2)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益组织
        2.1.2 慈善、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
        2.1.3 公益慈善组织
        2.1.4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2.1.5 社会保障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2 第三方治理理论
        2.2.3 社会融合理论
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展情况
    3.1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创建和发展历史
        3.1.1 创建和登记情况
        3.1.2 公信力建设发展情况
        3.1.3 社会认可
    3.2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基本架构和有关制度
        3.2.1 组织机构和成员
        3.2.2 制度综述分析
        3.2.3 章程
    3.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财务与审计情况
        3.3.1 财务情况
        3.3.2 审计情况
4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效果评价分析
    4.1 项目成效分析
        4.1.1 访贫助学项目成效
        4.1.2 重症病童救助项目成效
        4.1.3 成长关怀项目成效
        4.1.4 专项基金项目成效
        4.1.5 募捐筹款项目成效
    4.2 项目连带成效分析
        4.2.1 项目推动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等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
        4.2.2 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成效分析
        4.2.3 宣传成效
5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1 面临的挑战
        5.1.1 资金筹集瓶颈
        5.1.2 宣传格局的突飞猛进带来的冲击
        5.1.3 理论成果研究滞后
        5.1.4 人员变动
        5.1.5 访贫助学项目入户家访成本高昂
    5.2 迎来的机遇
        5.2.1 减贫是世界共同课题
        5.2.2 政府支持公益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5.2.3 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5.2.4 拓展志愿服务队伍
6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多方筹措资金,与政府加强合作
        6.2.2 加强宣传,主动推广复制项目经验
        6.2.3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完善品牌项目
        6.2.4 加强理论成果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逻辑起点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社会组织的界定
        1.3.2 研究生教育治理界定
        1.3.3 行为模式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有关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有关教育治理研究
        1.4.3 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研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治理理论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治理理论的特征解析
        2.1.3 治理理论的指导价值
    2.2 组织理论
        2.2.1 组织理论的基本内涵
        2.2.2 组织的结构特征解析
        2.2.3 组织理论的指导价值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涵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解析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价值
    2.4 博弈理论
        2.4.1 博弈理论的基本内涵
        2.4.2 博弈理论的特征解析
        2.4.3 博弈理论的指导价值
第3章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行为模式
    3.1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内涵解析
        3.1.1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内涵
        3.1.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角色
    3.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行为模式构建
        3.2.1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应然行为模式
        3.2.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特质
第4章 国外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研究
    4.1 国外社会组织及其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1.1 美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1.2 英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1.3 法国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
    4.2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共性
        4.2.1 组织召开各种学术类活动,为会员交流提供良好平台
        4.2.2 多途径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
        4.2.3 主动提供教育信息类服务,助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2.4 开展研究生教育咨询服务,充当政府高校之间的桥梁
        4.2.5 独立实施教育质量的评估,保障本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4.2.6 吸纳国内外会员广泛加入,参与全球研究生教育治理
第5章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研究
    5.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发展历程
        5.1.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的背景
        5.1.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发展历程
    5.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运行模式
        5.2.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性质与宗旨
        5.2.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组织结构
        5.2.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主要职能
    5.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运行模式
        5.3.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性质与宗旨
        5.3.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组织结构
        5.3.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主要职能
    5.4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贡献与挑战
        5.4.1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贡献
        5.4.2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动因
        5.4.3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6章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行为模式的理性选择
    6.1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现实行为困境
        6.1.1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困境
        6.1.2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困境缘由
    6.2 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行为模式的理性选择
        6.2.1 分离自主模式是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理性选择
        6.2.2 分离自主模式下社会组织的行动机制
    6.3 分离自主模式下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路径
        6.3.1 以创新驱动为基础,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
        6.3.2 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强化自身的公信力建设
        6.3.3 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明晰与多元主体关系
        6.3.4 以提升服务为根本,不断增强核心能力建设
    6.4 分离自主模式下多元主体和谐关系构建的维度
        6.4.1 多元主体以协调思路助推社会组织长久发展
        6.4.2 政府以服务为动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治理改革
        6.4.3 培养单位以开放姿态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6.4.4 社会以共享为目标培育研究生教育治理文化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5)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 ——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告别"鸡肋"的教育组织之研究
        一、本项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之发达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育组织再认识:中国探索教育建设之路
        一、从"教育政论"走向"教育新政"
        二、谋求新式教育在中国之普及
        三、贫困之国不可能"先富后教"
        四、贫困之国宜选"第三条道路"
    第三节 以教育研究推动教育普及的实现
        一、教育研究从学者事业到众人事务
        二、教育研究合众人之力的取向
        三、官办的教育研究组织之不良
        四、民治的教育研究组织之得力
第一章 教育会:地方自治制下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第一节 教育会的"前三阶"
        一、努力兴学的各地学务会
        二、补助行政的奏定教育会
        三、改行研究的部定教育会
    第二节 各省教育会的事业
        一、教育会与地方自治
        二、教育会与地方教育
        三、教育会的权力漩涡
    第三节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一、教育研究的民间代议
        二、"双十节"的集议及议案
        三、全教联的建树与冒进
        四、全教联的消退与再议
        五、全教联的毁誉共存
    第四节 教育会的"后三段"
        一、教育协会的兴起及冲击
        二、教育会的恢复与调整
        三、成为法人的教育会
第二章 教育社:以推进教育事业为中心任务
    第一节 教育的"目的之会"
        一、地方之会与目的之会
        二、联合而成与扩充而来
        三、教育研究的民间合议
    第二节 业有专攻的教育社
        一、传播"新教育"的共进社
        二、改进中国教育的改进社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职教社
        四、推动儿童教育的儿教社
        五、促进社会教育的社教社
    第三节 教育社的事业
        一、对内的交流与向外的传播
        二、实现和未克实现的教育丛书
        三、拓宽了教育实验的范围
        四、与国际教育组织的交流
    第四节 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
        一、应对第七届世界教育会议之产物
        二、由联合办事处至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
        三、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之解散
第三章 教育学会:以开展教育学术研究为重点
    第一节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考
        一、别有隐情的成立
        二、三重的成立动机
        三、教育学者的自由结合
    第二节 教育学会的定位及事业
        一、中国教育研究的中心
        二、教育学会的七项任务
        三、教育学会与教育部的关系
        四、教育学会与编译馆的合作
        五、构建中国的教育专业组织
    第三节 中国教育学会的终结
        一、两支教育大军的会师
        二、又一次的教育七团体
        三、中国教育工会的兴起
结论
    第一节 民治教育研究组织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一、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员有五点变化
        二、作为教育组织之一类有五点变化
        三、教育研究组织自身亦有五点变化
    第二节 教育研究意识的觉醒与规范之追求
        一、教育合群之道心智为上
        二、追求教育研究的规范性
    第三节 教育研究组织与教育行政机关的距离
        一、辅助机关与咨询机关之间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中
    第四节 教育建设需契合本国国情的缩影之一
        一、贫困之国的权宜之计
        二、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前后学习经济学与商科专业的留学生群体的出现
        一、学习“法政”的留日学生群体
        二、经济学留欧生群体
        三、程度高的经济学留美生群体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
        一、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二、经济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经济着作、期刊的出版发行
    第三节 民国初年各种经济学术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
        一、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学社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组织发展与基金筹募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组织的演变
        一、北京时期的组织演变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组织发展
        三、重庆时期的组织演变
        四、中国经济学社组织活动的结束
        五、中国经济学社社员构成分析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基金
        一、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和使用
        三、中国经济学社基金的破产
第三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学术活动与举办的学术事业
    第一节 举行年会
        一、北京时期的三次年会
        二、1927年第四届上海年会
        三、1928—1931年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年会
        四、1932—1935年杭州、青岛、长沙、广州年会
        五、1936年上海年会的举行与1937年福州年会的筹备
        六、重庆时期的三次年会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举办的学术事业
        一、出版书籍
        二、创办刊物
        三、举办的其他学术事业
    第三节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
        一、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及维持
        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主要学术工作
第四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上):基本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
        一、反对马克思主义
        二、批判传统经济思想
        三、辩护资本主义
    第二节 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
        一、价值论
        二、消费论
        三、生产论
        四、交易论
        五、分配论
    第三节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一、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
        二、注重经济实务研究
        三、实证研究与统计方法
第五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下):应用理论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论与自由放任论
        一、中国经济学社与统制经济思潮的兴起
        二、中国经济学社关于统制经济的主要思想
        三、顾诩群、唐庆增的自由经济论
    第二节 财政思想
        一、财政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社关注的重点
        二、卫挺生等人的“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论
        三、姚庆三对凯恩斯财政学理论的传播
        四、马寅初等人的战时财政论
    第三节 货币金融思想
        一、银价跌落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
        二、银价爆涨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
        三、抗战初期维持法币汇价的讨论
    第四节 劳资协调论与人口控制论
        一、劳资协调论
        二、人口控制论
第六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
        二、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术着作界的主力军
        三、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学社强烈的干政愿望
        二、社员大量进入政府经济立法和决策机关担任要职
        三、社员多次参加全国财经会议
        四、社员的经济政策建议被国民党政府采纳的实例
        五、学社提倡的经济思想对国民政府经济决策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工商界的合作与互动
        一、工商界对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者的重视
        二、工商界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支持
        三、经济学者成为工商界的代言人
        四、经济学者为工商界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新中国人口思想的间接影响
附录一、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简历表
附录二、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着述表
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护理学会创建与发展回顾[J]. 张克森. 天津护理, 2020(05)
  • [2]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益慈善项目运营与成效研究[D]. 洪胜男.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3]社会组织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为模式研究[D]. 乔刚.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30年发展史回顾[A]. 段宗文. 学会30年发展史回顾——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征文选编, 2014
  • [5]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 ——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D]. 张礼永.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6]护理学会60历史回顾(图片解说文)[A]. 孙明明. 河南省护理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 2007
  • [7]这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事记[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7(30)
  • [8]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D]. 孙大权. 四川大学, 2005(04)
  • [9]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J].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 编辑学报, 2000(04)
  • [10]中华护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J]. 林菊英. 中华护理杂志, 1983(05)

标签:;  ;  ;  ;  ;  

中国护理学会第二十四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