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芸[1](2021)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融合发展机制,对于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目前已经探索形成了两种模式,即联合示范模式和以经营性农技推广为中介的融合模式。农技推广融合发展应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各项职能,全面提升经营性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效益,并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农技推广融合发展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应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推进公益性机构改革,创新经营性组织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机制。

赵丹旭[2](2021)在《河北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接受者,服务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切实满足农户需求,才能体现推广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从农户角度出发,分析农户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服务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质量、提高农户满意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ACSI模型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模型,构建服务质量、农户预期、感知价值、农户满意度、农户抱怨、农户未来接受情况六个潜在变量。通过文献研究,对专家学者观点进行总结,确立25个潜在变量。对构建的农户满意度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成立。根据构建的农户满意度模型,结合河北省11个设区市495份问卷调查结果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现状及农户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满意度为一般。其中农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与其他观测变量相比较高,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人员等方面较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对服务感知价值的满意度较低,服务在生产成本投入与生产利益提高方面没有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对服务有一定抱怨度,服务仍存在一定问题,使农户对服务有所不满。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影响满意度的程度,结果显示,农户预期、服务质量、服务感知价值、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户满意度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户对服务的满意度。由此提出建立多元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明确主体职责;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服务供给;增加资金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感知价值;建立农户需求反馈机制,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对策建议。

李红[3](2020)在《机构改革背景下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农技推广服务是引导农民采纳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进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政府机构部门调整与职能优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政府涉农机构改革,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论文以机构改革为背景,以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推广学、公共政策学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系统阐述了农业推广学、公共政策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描述了机构改革后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现状,分析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机构改革,优化该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机构改革背景下,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职能与人员调整衔接不顺畅、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配备不充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新业务难开展、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不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权责不清、农技推广投入资金缺乏制度保障、缺乏专业的农技推广服务人才、从业人员素质影响农技推广业务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偏离农户需求;为此,提出机构改革后太仓市优化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的对策有:推进农技推广服务建设与改革,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农技推广服务资金投入,助推产业发展、加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对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扶持新型农业主体、开拓农技推广服务新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陆倩倩[4](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渐从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向以政府、市场经济主体、科研院校为主的多元主体推广模式转变。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可以联结不同主体,互相弥补单主体推广时的不足,不仅能提高供给端能力,也能激活需求端的潜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必须要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需要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给予支撑。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而言,尽管政府已明确划分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且呼吁各方主体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农业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无法形成有效匹配的问题依旧存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比较分析数据、实地调研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未能深度耦合的因素。在借鉴了美国以大学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法国以农民协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色列以政府系统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官民双轨运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4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后,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一是,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贯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尾端;其二是,要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公共农业R&D能力建设和科研院校技术创新辐射能力;其三是培育市场需求端拉力主体,主要包括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技推广中介机构;最后是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的法律政策,激励多元主体积极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存在技术供需矛盾的问题,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与市场接轨不洽等方面。农村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需要更多具有地域性、针对性的农业关键性技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尤其注重地域性技术的推广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元主体推广农业技术不断给农民赋能,提高农民可持续自主发展能力。

佟大建[5](2019)在《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推广服务获取与农业技术扩散》文中指出公共农技推广是推动农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共农技推广均面临着推广资源有限的制约,这使得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无法对所有农户直接提供农技推广服务(Evenson,1997)。因此,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普遍采取的推广模式是:先由农技推广员指导和培训示范户,然后期望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能够与示范户沟通,并模仿示范户的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户间的扩散。然而,由于忽视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以及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对技术扩散的影响,这种农技推广模式的有效性近年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上述农技推广模式较为符合中国当前的情景。尽管近年来农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主体数量和经营耕地面积比例不断增加,但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户整体上仍将处于数量众多、分散且小规模经营的阶段(林万龙,2017;郭庆海,2018),公共农技推广部门仅能选择极少部分农户作为示范户。在公共农技推广资源有限以至于仅能选择极少部分农户作为示范户的现实约束下,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是否较有可能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成为示范户?公共农技推广是否提升了示范户的农业技术采纳水平?示范户是否将农业技术扩散给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示范户与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合理选择示范户以提高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给予了解答,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社会经济地位对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影响。该部分研究首先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中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的比例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对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和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直观上得出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农户间的差异化分布;其次,引入可能影响农户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控制变量,借助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公共农技推广资源有限以至于仅能选择极少部分农户作为示范户的现实约束下,出于降低推广交易费用和加强示范效应的逻辑,公共农技推广部门倾向于选择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作为示范户;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相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能力较强,结果导致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相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较有可能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研究内容二:公共农技推广对农户技术采纳影响。该部分研究首先采用可以克服公共农技推广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分别分析了公共农技推广对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即示范户和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技术采纳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公共农技推广对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技术采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提升了示范户的技术采纳水平;示范户将非知识型技术扩散给了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但未将知识型技术扩散给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对于非知识型技术,示范户主要将其扩散给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研究内容三: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该部分研究在测算示范户与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总体差异和细分差异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别估计了示范户与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总体差异和细分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示范户与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总体差异的扩大对非知识型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不显着,对知识型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二,对于非知识型农业技术,示范户与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之间在户主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扩大促进了其扩散,在经营规模上的差异扩大抑制了其扩散;对于知识型农业技术,示范户与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之间在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网络规模、家中是否有人为村干部及是否有人认识县农委负责人上的差异扩大促进了其扩散,在经营规模和家中是否有人为合作社带头人上的差异扩大抑制了其扩散。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是:第一选择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社会网络规模较大以及在乡村社会充当意见领袖的农户作为示范户,提高公共农技推广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二,提高示范户示范带动的能力与激励,促进技术扩散;第三,正确看待合作社,当前不宜夸大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而是根据其实际运行情况有针对性的选为示范户;第四,不能仅依靠规模户的示范效应实现农业技术扩散,示范户应主要选择小农户。

刘崇敏[6](2019)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文中提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是推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组织服务体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至今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然而在这一体系下,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从相关概念和理论着手,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的梳理,以求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产生启示,在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的梳理后发现基层农技队伍的发展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大同市为代表,通过研究,发现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职称层次低、人员保障待遇水平较低、晋升渠道狭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组织服务体系下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保障基层农技队伍投入,改革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创新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机制的对策。

吴春露[7](2019)在《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规模的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将发生深刻变革,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技推广工作必须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农业科技推广成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着机构松散、人员身份复杂、人才缺失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解决,因此,完善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必然。本文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威远县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该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简单、农技推广示范机制不完善等。同时分析了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外一些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国家经验基础上,结合威远县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威远县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对策:要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地方立法;加大投资强度,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郭冰[8](2019)在《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政策效果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梨树、埇桥和宜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是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1978年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以家庭经营为主,刺激了技术服务的需求,威胁着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型经营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技推广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元,农技推广需求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农技推广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能力的完善,提升农技推广效能,2017年开始探索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通过建立农技人员合理取酬新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机构与新型经营组织融合发展、农技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3种模式。通过农技推广增值取酬机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农技推广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技推广体系增值取酬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农技推广增值取酬机制的取得的主要成效: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高,受到新型经营组织欢迎,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再通过梨树、埇桥和宜丰三个试点县农技人员增值取酬试点现状、取得的成效分析,比较同一地区不同模式下基层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效果,对比参与人员与其他人员、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差距,得出以下结论:(1)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机制作用显着,提高了农技服务整体质量,科学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以及提升了辐射带动和推广示范效应,促进了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2)比较农技人员增值取酬不同模式,农技人员自主参与模式下成效显着,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埇桥区农技人员自主创业模式整体成效好,宜丰县和梨树县农技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模式下整体成效较好。试点农技人员在个人特征结构、服务供给方式和整体服务质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优势,试点地区在农技服务运行机制、农技服务供给环境和供给方式上优势显着。而非试点地区农技人员虽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示范展示等技术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试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3)梳理农技人员增值取酬不同模式的成效,得出持续性长效性的政策和法律保障、规范化的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管理、试点农技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遴选确定以及分类规范的增值服务内容对于农技人员社会化分流机制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机制试点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相关政策保障、农技人员积极性、增值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界限以及农技服务供给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尽量完善农技员自主参与增值取酬和离岗创业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农技人员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机制:规范增值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

陈俊红,龚晶,李芸,田有国,杜洪燕[9](2019)在《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创新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实地调研,采取案例研究和对比方法,提炼典型模式,分析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结果表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组织再造、社会化组织有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农科教推协同推广4种模式。基层实践推动了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变革,公益性推广服务职能得到拓展、农技供给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化服务市场快速发展、政府主导作用日益突出。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公益性机构改革和提高政府对农技推广的管理能力。

陈俊红,田有国,龚晶,杜洪燕,刘哲[10](2018)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行为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涉及众多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各主体的自身发展、行为实践及相互协作程度,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和力度。本文基于陕西、甘肃、河北等8省调研,采取案例研究和对比方法,总结归纳我国农技推广各主体的行为实践和经验,为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供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得到全面履行,引导和规范了社会化服务、建设了类型多样试验示范基地、探索了效率优先的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对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我国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主体探索了延伸式服务、合作式服务、引导式服务、农技综合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示范带动服务和托管式技术服务7种模式,教学科研机构创新了科技小院、试验示范站、四体融合、三位一体和技术总承包等5种模式。然而,不同主体农技推广过程中,存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主体活力不足、经营性服务组织能力不强、教学科研主体创新不够、多元化主体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扶持经营性主体发展壮大、推进农科教推一体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推广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二、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农技推广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政策建议

(2)河北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2.1.2 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1.3 农户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顾客满意度理论
3 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3.1 农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3.2 数据可靠性分析与模型评价
        3.2.1 数据来源及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3.2.2 数据可靠性分析
        3.2.3 模型评价
        3.2.4 模型结果分析
4 河北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调查
    4.1 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现状
        4.1.1 供给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4.1.2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1.3 服务内容逐渐拓宽
        4.1.4 服务方式与方法向信息化发展
    4.2 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总体满意度
        4.2.2 服务质量满意度
        4.2.3 感知价值
        4.2.4 农户抱怨与未来行为
        4.2.5 结论
5 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模型分析及结果
        5.2.1 模型分析及检验
        5.2.2 模型回归结果
    5.3 结论
6 河北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的提升对策
    6.1 建立多元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明确主体职责
        6.1.1 建立垂直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管理
        6.1.2 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各主体功能
    6.2 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服务供给
        6.2.1 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
        6.2.2 适当转变服务内容重心,保障服务内容有效供给
        6.2.3 发展多样化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农户需求
    6.3 增加资金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感知价值
        6.3.1 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合理利用资金
        6.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生产支持
    6.4 树立“农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快高素质农民的培育
        6.4.1 以农户需求为核心,建立农户需求反馈机制
        6.4.2 加快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促进农民职业化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3)机构改革背景下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技术服务
        2.1.2 农业技术推广
        2.1.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2.2.4 双向沟通理论
第3章 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的现状
    3.1 太仓市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基础设施建设
        3.1.3 人员情况
    3.2 太仓市及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做法
        3.2.1 成立改革机构组织
        3.2.2 组织宣传发动
        3.2.3 实施举措
        3.2.4 保障措施
    3.3 机构改革后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成效
        3.3.1 理顺管理机制
        3.3.2 优化服务职能
        3.3.3 拓展服务内容
        3.3.4 创新服务手段
        3.3.5 提高服务质量
第4章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职能与人员调整衔接不顺畅
        4.1.2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4.1.3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配备不充分
        4.1.4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新业务难拓展
        4.1.5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不高
    4.2 成因分析
        4.2.1 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权责不清
        4.2.2 农技推广投入资金缺乏制度保障
        4.2.3 缺乏专业的农技推广服务人才
        4.2.4 从业人员素质影响农技推广业务开展
        4.2.5 农技推广服务偏离农民需求
第5章 机构改革后优化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优化的政策建议
    5.1 推进农技推广服务建设与改革,提升管理水平
    5.2 保障农技推广服务资金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5.3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
    5.4 加强对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训,扶持新型农业主体
    5.5 开拓农技推广服务新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对乡镇农技服务站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太仓市农技推广人员情况表
致谢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研究
        1.4.2 定量研究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农业技术推广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农业发展思想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科技推力与需求拉力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3.1 1949 —1978 年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期
    3.2 1979 —2003 年五级推广网络重构期
    3.3 2004 —2016 年多元推广网络形成期
        3.3.1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3.3.2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
    3.4 2017 年至今多元推广网络发展期
        3.4.1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要求
        3.4.2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发展要求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
    4.1 政府
        4.1.1 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
        4.1.2 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
    4.2 科研院校
        4.2.1 科研院校服务动力
        4.2.2 科研院校经典推广形式
    4.3 市场经济主体
        4.3.1 涉农企业
        4.3.2 农民合作社
        4.3.3 农业技术扩散中介机构
第五章 多元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
        5.1.1 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不足
        5.1.2 科研院校辐射范围碎片化
    5.2 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
        5.2.1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
        5.2.2 涉农企业服务功能弱化
        5.2.3 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成长速度慢
    5.3 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5.3.1 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法律留白空间大
        5.3.2 配套政策难调动多元主体推广积极性
第六章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1.2 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2.1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2.2 法国以农业协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3.1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3.2 以色列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4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4.1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4.2 日本以官民双轨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第七章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7.1 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
        7.1.1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7.1.2 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7.2 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
        7.2.1 政府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硬件投入
        7.2.2 科研院校提升农技推广辐射能力
    7.3 培育市场需求拉力端主体
        7.3.1 整合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
        7.3.2 挖掘本地涉农企业内生发展力量
        7.3.3 扶助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
    7.4 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法律政策
        7.4.1 更新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耦合法律
        7.4.2 制定配套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激励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推广服务获取与农业技术扩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经济地位
        2.1.2 技术扩散
        2.1.3 示范户
        2.1.4 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户
        2.1.5 未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户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扩散理论
        2.2.2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获取与示范户选择研究
        2.3.2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
        2.3.3 农业技术推广中技术扩散效应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分析框架、研究假说及数据说明
    3.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3.1.1 分析框架
        3.1.2 研究假说
    3.2 数据说明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4 公共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4.1 计划经济时期推广体系的确立
    4.2 改革开放初期,队伍壮大(1978~1984)
    4.3 市场化改革阶段(1985~)
    4.4 当前基层公共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基层公共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展望
    4.6 本章小结
5 社会经济地位对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影响
    5.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在农户间的分布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2.2 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农户间的分布
    5.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公共农技推广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
    6.1 公共农技推广对示范户技术采纳的影响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示范户与未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特征比较分析
        6.1.3 倾向得分估计
        6.1.4 匹配质量检验
        6.1.5 隐性偏差检验
        6.1.6 估计结果
    6.2 公共农技推广对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未直接获取与未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特征比较分析
        6.2.3 倾向得分估计
        6.2.4 匹配质量检验
        6.2.5 估计结果
    6.3 公共农技推广对未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技术采纳的异质性影响
        6.3.1 计量模型设定
        6.3.2 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7.1 社会经济地位总体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
        7.1.1 计量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1.3 估计结果
        7.1.4 稳健性检验
    7.2 社会经济地位细分差异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2.3 估计结果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农业科技服务
    2.2 农业技术推广
    2.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5 人力资本理论
    2.6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理论
    2.7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和基层农技队伍发展概况
    3.1 创建阶段(1949-1957 年)
        3.1.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1.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2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7 年)
        3.2.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2.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3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3.3.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3.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4 改革发展阶段(1992-2011)
        3.4.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4.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5 创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
        3.5.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5.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6 分析总结
4 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分析
    4.1 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概况
        4.1.1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
        4.1.2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
        4.1.3 大同市在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措施
        4.1.4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4.2 基层农技队伍存在的问题
    4.3 基层农技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对策
    5.1 保障基层农技队伍投入
    5.2 改革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
        5.2.1 促进基层农技队伍可持续发展
        5.2.2 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5.2.3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考核体系
        5.2.4 拓展基层农技人员晋升流动渠道
    5.3 创新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机制
        5.3.1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基层农技队伍
        5.3.2 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农技推广团队
        5.3.3 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基层农技队伍建设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2.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3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3.1 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及水利条件
        3.1.3 地形及土地资源
        3.1.4 森林资源
    3.2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3.2.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2.2 农业水利装备设施
        3.2.3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3.3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3.3.1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现状
        3.3.2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3.3.3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主要做法及成效
4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4.1.1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4.1.2 农技推广队伍薄弱
        4.1.3 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
        4.1.4 农技推广示范机制不完善
    4.2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成因
        4.2.1 农技推广管理不畅
        4.2.2 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待遇差
        4.2.3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4.2.4 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4.2.5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挑战
5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概况
        5.1.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1.2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1.3 印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2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启示
        5.2.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5.2.2 加强科研教育推广协作
        5.2.3 丰富农业科技推广内容
        5.2.4 保障农业科技推广资金
        5.2.5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6 对策建议
    6.1 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
    6.2 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6.2.1 突出政府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中主导地位
        6.2.2 推行农科教企、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推广机制
    6.3 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立法
    6.4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6.5 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6.5.1 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
        6.5.2 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6.5.3 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6.6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政策效果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梨树、埇桥和宜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技推广人员增值取酬
        2.1.2 农技推广人员增值取酬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2.2.3 公平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技推广体系相关研究
        2.3.2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2.3.3 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的研究
        2.3.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发展现状
    3.1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政策背景和运行机制
        3.1.1 政策出台背景
        3.1.2 运行机制
    3.2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模式
        3.2.1 农技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模式
        3.2.2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融合模式
        3.2.3 农技人员创新创业模式
        3.2.4 不同试点模式发展情况
    3.3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取得的主要成效
        3.3.1 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
        3.3.2 受到新型经营主体欢迎
        3.3.3 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第四章 案例地区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政策效果与困境
    4.1 基本情况介绍
        4.1.1 吉林省梨树县
        4.1.2 安徽省蛹桥区
        4.1.3 江西省宜丰县
    4.2 案例地区增值取酬试点开展情况
        4.2.1 主要模式介绍
        4.2.2 增值收益分配方式
        4.2.3 增值取酬机制主要内容
        4.2.4 参与试点农技人员基本情况
        4.2.5 增值服务对象
    4.3 增值取酬效果比较
        4.3.1 不同模式下的效果比较
        4.3.2 试点农技人员与其他农技人员比较
        4.3.3 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比较
    4.4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成功经验
        4.4.1 持续性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4.4.2 规范化的农技推广机构管理
        4.4.3 遴选合适的农技人员和服务对象
        4.4.4 分类规范增值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方式
    4.5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存在的主要困境
        4.5.1 部分试点地区相关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未能跟上
        4.5.2 农技人员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4.5.3 增值服务与公益性服务之间界限不明显
        4.5.4 农技人员品种和技术选择与现实的矛盾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新机制的政策建议
        5.2.1 完善农技员自主参与增值取酬和离岗创业相结合的模式
        5.2.2 建立健全农技员增值取酬激励约束机制
        5.2.3 提升农技员人力资本水平
        5.2.4 优化增值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创新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创新的做法
    1.1 政府主导下组织再造模式
    1.2 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模式
    1.3 社会化组织有偿服务模式
    1.4 农科教推协同推广模式
2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创新的经验分析
    2.1 公益性农技推广的职能得到拓展
    2.2 现代农业技术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
    2.3 社会化组织推动农技服务市场发展
    2.4 政府协同推广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3 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顶层设计
    3.2 深入推进公益性推广机构改革
    3.3 提高政府对农技推广体系管理能力

(10)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行为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2 我国不同主体农技推广的典型模式分析
    2.1 公益性主体农技推广的典型模式
        2.1.1 延伸式服务模式
        2.1.2合作式服务模式
        2.1.3 引导式服务模式
    2.2 经营性主体农技推广的典型模式
        2.2.1 农技综合服务型
        2.2.2 农业信息化服务型
        2.2.3 技术示范带动服务型
        2.2.4 托管式技术服务型
    2.3 教学科研主体农技推广的典型模式
        2.3.1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
        2.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模式
        2.3.3 安徽农业大学“四体融合”模式
        2.3.4 广东省农科院政研企“三位一体”模式
        2.3.5湖北省农科院“技术总承包服务”模式
3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主体活力不足
    3.2 经营性农技推广主体能力不强
    3.3 教学科研主体推广创新不够
    3.4 农技推广多元主体融合度不高
4 完善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4.1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4.2 扶持经营性农技服务主体发展壮大
    4.3 加快推进农科教推一体化建设
    4.4 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推广机制

四、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农技推广融合发展研究[J]. 李芸.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02)
  • [2]河北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户满意度评价研究[D]. 赵丹旭.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机构改革背景下太仓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优化研究[D]. 李红. 扬州大学, 2020(05)
  •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D]. 陆倩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推广服务获取与农业技术扩散[D]. 佟大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D]. 刘崇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春露.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8)
  • [8]农技人员增值取酬政策效果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梨树、埇桥和宜丰为例[D]. 郭冰.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创新及经验研究[J]. 陈俊红,龚晶,李芸,田有国,杜洪燕. 科技管理研究, 2019(04)
  • [10]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行为实践研究[J]. 陈俊红,田有国,龚晶,杜洪燕,刘哲.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4)

标签:;  ;  ;  ;  ;  

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