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目标

“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目标

一、“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隗淑琴[1](2008)在《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占国土面积94%以上,占全国总人口73%以上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流,县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如何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更好的增强经济活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根据我国县域经济实际,结合区位理论、点轴扩散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经典理论,全面分析了章丘市的现有资源和经济发展条件,指出了章丘市的产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体现章丘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规划了章丘经济发展的现在与未来。从发挥全市整体竞争优势出发,以宏观层面研究为主线,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开放性的思维、开拓性的视野研究论证提高章丘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的战略路径,为实现“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首善之地”以及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参考。

于金镒[2](2006)在《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更紧密的分工合作;在产业、投资、技术、财政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协调统一。由于同一区域内社会文化历史渊源的同根性、经济社会体制的相似性和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全球化。相比较而言,东北亚或环黄海区域(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内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成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由目前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的经贸合作,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将有助于本区域内各国迈向新一轮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的增长期,加快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为选题,目的是在研究世界范围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剖析其对环黄海经济合作及环黄海经济圈构建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机制,提出胶东半岛城市与日韩产业对接的措施以及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策选择,为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共分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总结、评述了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本章研究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总结了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研究认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和成功运作,为环黄海区域内中、日、韩、朝等四国探讨和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超越经济社会体制差异,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历史文化传统优势,以及各国在产品、技术、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从资源、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寻求各方“共赢”的利益结合点,不仅使环黄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而且将推

殷晓峰[3](2006)在《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迈进了21世纪,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工作母机”。新时期的山东省教师教育,急需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以提升山东省的教育实力。以全球视野,从山东省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现状和问题,结合教师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探寻新时期山东省教师教育的发展策略,颇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此亦是论文作者的选题出发点和研究总目的。 论文依托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及其解释模式,结合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教育等有关思想,就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问题,作了一番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主要观点和内容如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状貌都与其所依托的背景息息相关。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接轨、小康社会及“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建设目标引领,都是新时期山东省教师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正处在全面变革时期,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一体化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消极因素。 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的构建既要把握时代背景、现状及问题分析为将要构建的发展策略提供的现实依据、应然性及可行性前提,又要理顺策略内容之间的层次及内在逻辑关系;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总目标是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的构建的着眼点和衡量标准。按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创新性地从理念转变策略、体系创新策略、模式重构策略、管理转型策略、课程优化策略、条件保障策略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构建方案。

庞敦之[4](2006)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上的跟进,政府决策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但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不相符的是,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甚少。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来看,过去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甚少,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内涵,也没有建立起适合大多数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即便有的地方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也大都是肤浅的、定性的或应用范围和实用性很有限的。因此,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和优化方案既可以弥补以往理论研究的不足,又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优化本地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利用了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系统视角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科学界定,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范围、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构建了四级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其次,设计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熵值法、G1法和“乘法”集成法,并以此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再次,在更大区域内,利用战略眼光对山东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在对未来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定性、定量预测基础上,设计了未来15年优化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的总方案,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创新。本文构建指标体系时把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指数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指数的二级指数。二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模型的创新。本文的评价模型是一种利用“乘法”集成法把G1法和熵值法综合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型,所以,评价更科学、更客观。三是本文不限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而是跳出山东省,在更大区域内利用战略眼光对山东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比较,得出“加强山东同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也是优化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的一种方案”。四是本文的趋势预测方法虽然也有人在研究其它问题时提到过,但本文设

卢涛[5](2005)在《省情与发展:山东新世纪竞争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布局逐步清晰,一个新的地区发展高潮正在兴起。在我国经历改革开放“长三角”和“珠三角”两轮发展高潮后,哪里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在新世纪、新机遇面前,“东部率先发展”①的着力点在哪里?面对国家经济增长极向环渤海经济圈北移的趋势,山东也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半岛城市群制造服务业基地”等竞争性发展战略,那么,山东能否担当起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增长极”的重任?其省情特征和竞争优劣势在哪里?未来发展战略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又应是什么?山东的情况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正确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山东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乃至东部地区实现新跨越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战略管理理论分析方法为指导,选用经过修正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作为地区竞争力分析框架,在对全国31省市区竞争力指数指标计算的基础上,从东部沿海尤其是苏浙鲁粤等省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探讨了山东省情及经济发展的特征、竞争优势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山东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向及政策建议,力图为山东新世纪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国家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参考。作者研究认为,山东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型的经济起飞阶段,总体竞争力在全国较为领先,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则相对落后。但其基础设施先进、自然资源丰富和人力成本低等特点以及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东部沿海地区未来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成为中国下一轮发展增长极的基础条件和成功的可能性,但未来发展制约因素还很多,目前暂不具备充当增长“领头雁”的条件,近期战略发展的基调应该是调整,即采取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竞争优势导向的发展战略,依据省情和比较优势实际调整竞争力结构,在保持适度较快发展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并在全国新一轮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李建国,张鸣[6](2005)在《崛起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记潞安矿业集团王庄煤矿》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的神州大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巨大的“明灯璀璨”主题雕塑矗立在工业广场中央,被太阳光照射得晶莹透亮,葱茂的绿色、飞转的天轮、轰鸣的火车、涌动的喷泉,汇织成一曲新型工业化交响乐。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煤炭战线的明灯”、“矿井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中国煤矿全面发展典范”的潞安矿业集团王庄煤矿。

刘赟[7](2005)在《人才竞争与山东省人才战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智力资源,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年轻人才。这充分显示了人才资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研究人才战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把握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与质量的竞争,也是人才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资源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加紧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面临人才严重匮乏和大量流失的严峻局面。为此,研究人才发展战略,探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新对策,对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国内外人才竞争的策略研究,以及人才流动规律与趋势的分析、人才引进政策的比较,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在人才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发展模式构想。在软硬环境建设上,特别强调加强人文环境、资源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建设,通过优化环境,构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并且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山东省人才竞争战略的对策。 本论文在研究中采取了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八大部分。

王诗成[8](2004)在《关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山东腾飞的引擎在海洋 ,优势和希望在山东半岛 ,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是顺势应时的重大举措。应将海洋强省与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一起列为山东省第五大发展战略 ,以青岛、烟台为“龙珠” ,以威海、东营、潍坊、日照、滨州为“两翼” ,搭起半岛海洋生态圈、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半岛城市圈和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圈的骨架 ,翘起山东腾飞的“龙头” ,以此带动到 2 0 10年山东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李文秀[9](2004)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凯[10](2003)在《全面建设生态省 构筑发展新优势》文中提出

二、“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的创新点与方法
        1.2.1 研究的创新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经济
        2.1.1 经典的区位理论
        2.1.2 点轴扩散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2 县域经济
        2.2.1 县域经济解析
        2.2.2 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2.2.3 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2.2.4 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2.3 可持续发展
        2.3.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意义
        2.3.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2.4 政府行为
        2.4.1 区域经济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2.4.2 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章丘市基本情况简介
        3.1.1 章丘的市情概况
        3.1.2 章丘的建置沿革
    3.2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3.3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第四章 章丘市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4.1 与全国百强县及周边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4.1.1 与全国部分百强县比较分析
        4.1.2 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
    4.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4.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4.2.2 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4.2.3 工业化进程与资源瓶颈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
        4.2.4 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尚未形成
    4.3 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4.3.1 胶济城市连绵区加速整合
        4.3.2 济南市大都市区的东拓
    4.4 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4.4.1 自然禀赋
        4.4.2 交通区位优势
        4.4.3 社会发展资源
    4.5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4.5.1 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
        4.5.2 “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战略的提出
    4.6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体系
        4.6.1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体系的构成
        4.6.2 章丘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1.3 战略定位
    5.2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5.2.1 布局原则
        5.2.2 布局架构
        5.2.3 产业导向与发展重点
        5.2.4 产业集聚与空间布局
    5.3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5.3.1 实施农业特色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3.2 加大工业强市力度,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5.3.3 突出旅游发展特色,争创经济发展新亮点
        5.3.4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打造创新型品牌城市
        5.3.5 深化内外开放进程,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5.3.6 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3.7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创建生态宜居型新城
        5.3.8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教育城建设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2)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
    2.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概况
        2.1.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2.1.2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点
        2.1.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2.2 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剖析
        2.2.1 欧盟
        2.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2.2.3 东盟
        2.2.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启示
        2.3.1 发展经验
        2.3.2 启示
第三章 环黄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合作模式的现实选择
    3.1 环黄海经济圈四方基本情况分析
        3.1.1 资源状况
        3.1.2 产业状况
        3.1.3 经贸现状
    3.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2.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
        3.2.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可能性
    3.3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现实性分析
        3.3.1 环黄海地区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3.3.2 环黄海地区经济互补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四章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
    4.1 环黄海经济圈的区域界定
        4.1.1 环黄海经济区
        4.1.2 环黄海次经济区
    4.2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与组建原则
        4.2.1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
        4.2.2 环黄海经济圈的组建原则
    4.3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方案
    4.4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与特征
        4.4.1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
        4.4.2 环黄海经济圈的特征
    4.5 环黄海经济圈的运作机制
        4.5.1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合作机制
        4.5.2 环黄海经济圈地区合作机构
        4.5.3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运作机制
    4.6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的重点
    4.7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4.7.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促进因素
        4.7.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山东经济发展
    5.1 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是山东省的必然选择
        5.1.1 山东省与日韩的经济技术交流状况
        5.1.2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2 环黄海经济圈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2.1 有利于山东省紧密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5.2.2 有利于山东省贸易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2.3 有利于山东省资本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2.4 有利于山东省加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5.3 山东省参与推进环黄海经济圈合作的机制
        5.3.1 学术交流促进机制
        5.3.2 企业合作机制
        5.3.3 城市合作机制
        5.3.4 资源联合开发机制
    5.4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6.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安排
        6.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义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
        6.1.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原则
        6.1.4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
    6.2 环黄海经济圈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6.2.1 国际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发展趋势
        6.2.2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6.2.3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6.2.4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6.2.5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区域选择
    6.3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比较分析及对接
        6.3.1 产业比较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分析
        6.3.2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共振点分析
第七章 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7.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7.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及产业定位
        7.1.2 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制造业的关系
        7.1.3 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关系
        7.1.4 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7.1.5 制造业发展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7.1.6 发展制造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7.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2.1 生态良性发展
        7.2.2 外向型经济
        7.2.3 投资环境改善
        7.2.4 产业一体化
        7.2.5 产业结构调整
    7.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7.3.1 依据科学发展观,确定建设与发展战略
        7.3.2 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制造业水平
        7.3.3 完善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园区
        7.3.4 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7.3.5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7.3.6 统筹兼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3.7 提高核心竞争力
        7.3.8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7.3.9 实现与日韩经贸合作的新突破
        7.3.10 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
        7.3.11 建立环黄海区域跨国公用信息交换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主要概念界说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框架
一、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背景
    (一) 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
    (二)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构建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
    (四)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接轨
    (五) 小康社会及“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宏伟建设目标引领
二、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基本现状
    (二)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三、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观念滞后,教师教育战略地位弱化
    (二) 制度落后,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 模式陈旧,教师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四) 保障不力,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巫待理顺
    (五) 资格制度欠完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入
    (六) 整体素质偏低,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构建
    (一) 观念转变策略
    (二) 体系创新策略
    (三) 模式重构策略
    (四) 管理转型策略
    (五) 课程优化策略
    (六) 条件保障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与致谢

(4)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创新点
2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区域竞争力理论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5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现状
3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系统视角
    3.1 区域与区域系统
    3.2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3.3 区域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作用方式分析
    3.4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劣的实质
4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
    4.1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范围分类
    4.2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成
5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评价模型
    5.1 评价方法概述
    5.2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模型
    5.3 评价指标预处理方法
    5.4 权重确定方法
    5.5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评价方法
6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评价
    6.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特征
    6.2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系数的计算过程
    6.3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7 山东省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研究
8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总方案
    8.1 山东省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展望
    8.2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趋势预测模型
    8.3 设计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备选方案
    8.4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方案相关计算
9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具体方案
    9.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目标、原则和动力
    9.2 优化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路
    9.3 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对策
10 结语
    10.1 结论
    10.2 研究不足
    10.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5)省情与发展:山东新世纪竞争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1.2 背景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2 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3章 机遇与挑战: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
    3.1 基本省情
    3.2 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3.3 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的SWOT 分析
第4章 经济发展阶段及增长来源
    4.1 经济发展的阶段定位
    4.2 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动力源泉
    4.3 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5章 未来发展潜力与趋势----地区竞争力分析
    5.1 地区竞争力及其指标选择与计算
    5.2 东部沿海10 省市分项竞争力比较分析
    5.3 与东部省市竞争力差距原因分析
    5.4 总体竞争优势及战略方向选择
第6章 山东之路:回顾、反思与建议
    6.1 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总结
    6.2 发展战略的评价与反思
    6.3 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地区竞争力指标选择及在 IMD 框架内新旧指标体系对照表
附录 B:全国31 省市区竞争力指标数据总对比表(2003 年)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人才竞争与山东省人才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人才研究现状
    (三) 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观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创造性结合的产物
    (二) 人才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 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观
二、世界各国间人才竞争的历史与现状
    (一) 人才竞争的历史与现状
    (二) 人才竞争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三) 全球人才竞争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三、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与发展现状
    (一)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分布情况
    (二) 我国部分省区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
    (三) 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向分析
四、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与问题
    (一) 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及分布情况
    (二) 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三) 山东省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
五、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
    (一) 专业技术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二) 山东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六、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当代成功经验
    (一) 准确把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自身特点
    (二) 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三) 学习借鉴当代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经验
七、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二) 战略目标
    (三) 重点任务
八、山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议
    (一) 实施重点载体建设工程
    (二) 实施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建设工程
    (三) 实施双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四)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工程
    (五)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投入优先战略
    (六) 实施人才安全、人才保护和无障碍流动体制
    (七) 健全法规保障
    (八) 营造良好环境
    (九) 维护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关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海洋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构想
    (一) 战略思路
    (二) 战略布局
    (三) 战略目标
三、建设海洋强省优势条件
    (一) 向海洋进军的大氛围, 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天时”。
    (二) 优越的区位优势, 丰富的物质基础, 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地利”。
    (三) 人心向海、群龙腾飞的可喜局面, 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人和”。
四、建设海洋强省的重点工程
    (一) 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 构筑半岛海洋生态圈。
        1、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
        2、半岛生态渔业经济带建设。
        3、半岛渔业创汇基地建设。
    (二) 实施临海工业工程, 构筑半岛海岸带经济圈。
    (三) 实施港航工程, 构筑半岛城市圈。
    (四) 实施滨海旅游工程, 构筑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圈。

(10)全面建设生态省 构筑发展新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四、“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隗淑琴. 天津大学, 2008(08)
  • [2]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 于金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3]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 殷晓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06(09)
  • [4]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及优化方案设计 ——以山东省为例[D]. 庞敦之.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5]省情与发展:山东新世纪竞争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D]. 卢涛. 清华大学, 2005(04)
  • [6]崛起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记潞安矿业集团王庄煤矿[J]. 李建国,张鸣. 当代矿工, 2005(10)
  • [7]人才竞争与山东省人才战略问题研究[D]. 刘赟. 山东大学, 2005(01)
  • [8]关于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构想[J]. 王诗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9]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J]. 李文秀. 理论学习, 2004(06)
  • [10]全面建设生态省 构筑发展新优势[J]. 张凯. 山东环境, 2003(05)

标签:;  ;  ;  ;  ;  

“富而美”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