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要有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要有文化内涵

一、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1](2021)在《人性化视角下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研究》文中指出

张心蕊[2](2021)在《哈尔滨纪念性广场中文化元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实力有所提高,带动城市建设中涌现了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做为其中重要的节点,是提高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哈尔滨大量的广场建设,也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哈尔滨城市广场文化内容方面,内容深度相对较浅。本文正是以哈尔滨纪念性广场中的文化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广场的实际案例,主要分析哈尔滨纪念性广场初期发展、转型期以及现当代三大发展时间段,并归纳每个广场的文化元素在各个时期的运用与表达方式,继而对其中的方式方法进行提取分类,然后对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整体文化元素表达与运用的方式进行共性分析,总结内在规律。无论何种纪念性广场也无法脱离文化元素的表达和运用。本文研究梳理出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文化元素的表达与运用的规律和体系,有助于哈尔滨构建具城市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广场环境,及对哈尔滨城市广场建设者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程鑫[3](2021)在《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以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方式由量的扩张转向了质的提升,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表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会客厅和居民重要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功能品质对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影响颇深。但是,由于早期城市广场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城市长远发展考虑不足,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设计与管理水平等,导致其在后续使用中跟不上城市发展节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部分老旧广场的功能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给城市形象和居民使用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并给居民营造舒适的户外空间,论文以城市广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场的起源、发展和演进,明确了广场的功能、构成以及在城市中承担的使命等,并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旧城市广场在尺度、环境、服务设施、文化特色、空间联系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广场事关民生,为解决这一重点问题,论文尝试从住建部推行的城市双修工作入手,对城市广场进行更新改造。通过分析影响城市广场更新的主要因素,确定城市双修与城市广场之间的关系,学习城市双修相关优秀案例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等,根据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制定了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的工作策略。在问题和目标导向下,通过对老旧城市广场进行更新改造来解决阻碍城市广场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为验证城市双修理念指导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选取笔者熟悉的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进行更新改造。在广场更新设计过程中,笔者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次前往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问题,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广场的设计目标和定位,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等,对市民文化广场进行更新规划设计。在广场总体规划设计中,对广场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地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完善调整;在专项设计中,以突出主题和塑造特色为目的,在铺装、景观、服务设施等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对广场景观的增量提质和功能丰富,极大提升了广场的整体品质。在论文中通过理论研究和更新设计所总结出的经验方法,期望能为同类型城市广场的更新改造与规划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倪志航[4](2020)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连市区广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广场是市民活动与休憩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变迁也在不断成长与变化,但是在不断推陈翻新的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两个不良的发展方向:一种则为建筑坐落后的边缘场地,不仅缺乏设计与整体协调,而且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另一种则以形而建,追求规模气势却徒有其表,使得广场逐渐丧失了其本应有的活力。因此对于广场空间的优化组织,增强城市广场空间活力,提升居民的参与感,是目前城市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广场空间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始终贯穿大连近百年的城市发展,大连也因其城市广场的地标特色而文明,但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许多广场空间正在不断丢失其原有的活力。在大连广场空间不断发展以及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形式感而忽视广场功能以及广场活力的根本来源——城市居民。城市因人而生,广场空间更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载体,广场空间的利用效率不仅会直接影响了城市的活力,甚至城市形象也会因其陶染,同时对于城市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大连广场空间的活力构成要素对于城市广场,现场踏勘获取数据以分析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类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并总结居民对广场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因素,以客观的量化综合法为主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辅助分析影响城市广场活力的敏感要素研究如何以有效将活力注入大连广场空间中展开研究,最后总结提出提升广场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连市奥林匹克广场空间的活力重塑方案之中。

刘福龙[5](2019)在《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城市景观建设的数量和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同时普遍出现了“雷同化”现象,一种新的认同危机开始在城市景观中蔓延,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和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积极探求能够有效解决认同危机的策略成为当今城市景观学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论文将引入源于建筑学领域的场所精神理论,提出运用公共艺术手段介入城市景观定向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可行性,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与归纳,构建起系统的协同介入策略,进而经过实际项目的应用研究和POE评价研究,最终形成“支撑理论引入—实践案例分析—理论策略构建—实际项目应用”的整体化研究思路。论文研究整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二部分为基础理论和史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以及概念的阐述;其次对当今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史学研究角度探求公共艺术在东西方园林史中基于场所精神表征的实践经验和价值意义,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第三部分为主体理论研究内容:论文分别从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历程、元素、场地类型、感知主体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将“城市景观、人、公共艺术”三者有机关联,把场所精神理论、城市景观理论、公共艺术理论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整体建构起“四三三”研究的主体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核心研究内容,即介入策略和POE评价的系统化构建。论文结合对当今国内外已建成的优秀项目案例的研究以及大量项目实践的分析,在遵循中国传统的“立象以尽意”造物哲学观的前提下,构建起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一核两式五维”介入策略。所谓“两域”是指在两类场地区域中,在最大限度传承与创新原有景观构成元素基础上所采取的:1)原有丰富实体元素和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策略;2)原有受损或缺失元素的再生与重塑策略。所谓“五维”是指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当今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真实需求前提下的:1)审美维度表征策略;2)生态维度表征策略;3)体验维度表征策略;4)交互维度表征策略;5)归属维度表征策略。同时,在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起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方法和指标集。从“应用”到“评价”,形成了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整体化介入策略。第五部分为应用实践研究内容,结合一项本人历时两年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对“一核两式五维”理论策略的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验证了策略应用的有效性和其推广的价值性。论文最终形成了以下三个创新点:(1)创建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一核两式五维”公共艺术介入策略,为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方法。(2)提出“城市景观—人—公共艺术”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为基于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思路。(3)从价值认同需求出发,并结合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相关评价方法及标准,构建起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方法及指标集,为检验公共艺术介入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解决的效能提供了新评价机制。

王华[6](2019)在《山地城市广场的空间文化研究——以重庆为例》文中认为山地城市广场是山地文化的空间沉淀。相比平原城市,具有多维的空间体系、脆弱的生态本底以及复合的民族文化资源。本文在深入挖掘山地城市广场空间文化内涵,以重庆四个典型的山地广场为例,研究山地城市广场的空间文化元素与空间文化单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山地城市广场空间文化结构,探究山地城市广场的空间文化价值观与现实发展困境,试图从空间与文化两个维度提出山地城市广场空间文化发展策略,塑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董华琳[7](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得以扩展,在带动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诸如,小城镇历史文化风貌遭到破坏,历史文化遗迹遭到毁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城镇的景观环境也日渐衰败。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城镇为了追求政绩造成本土地域文化的逐渐消失,人们逐步认识到地域文化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城镇的灵魂在于它独有的特色而存在,为城镇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城镇可持续性发展。面对当下城镇化的猛烈冲击,小城镇的地域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使之顺应时代的潮流,保护和弘扬我国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来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的话题。在建设小城镇时,广场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广场设计体现并传承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打造出小城镇的新形象,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到得快速发展,其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加重视,因此小城镇的公共空间设计得到了重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在建设规划中,广场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一种新手段。广场设计对于激发城镇活力、改善城镇历史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场不仅能够提升城镇的品质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优秀的广场设计能够融入到整个环境之中,人性化的设计使人们感受到城镇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近几十年来广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弥补了城镇公共空间的缺失,但也呈现了一系列问题,脱离本国的实际一味的盲目模仿西方广场模式,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本国历史文化的丧失。现今不少学者专家们提出对本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之一些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的兴起,各地方政府开始挖掘各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但却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文化被滥用,设计手法缺乏创新。一些地方文化广场的兴起,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部分力量,但对于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为此,文章中提出对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对于国内外的广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时,总结设计方法和理念,对陈留镇广场的实践案例进行印证。在陈留镇广场设计中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对陈留镇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找到陈留镇广场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宜于小城镇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的综合效益。其次陈留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汉文化、河图文化等,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广场景观设计元素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本土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体现,游人身临其中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还能满足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需求。如今文化广场不计其数,如何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建造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避免文化上的单一重复也是当今设计师所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研究项目的所在地陈留镇,项目的设计最终是为了塑造文化景观在陈留镇的新形象,同时挖掘陈留的地域性文化进行体现,并将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现代广场设计中,为现代城镇新形象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对小城镇地域性历史文化深入研究,在新城镇建设中将广场设计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先是通过对广场设计背景的调查研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设计目标;接下来分析广场的设计原则、设计手法、设计表现,运用到实践案例陈留镇广场中,提出实施策略。最后将地域文化与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总结,供今后参考和借鉴。

赵阳[8](2017)在《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性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广场是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所处地域的特征、历史沿革及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大连市是伴随近现代西方列强的租借和殖民而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是以欧洲城市为蓝本加以建设的。就城市广场而言,它与西方城市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由于受到沙俄和日本统治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形式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我国城市广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在设计方面侧重绿化和形式感而忽视了广场原本的特质,使许多广场成为冷漠的城市空地。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的精神场所产生迫切的需求,意识到公共空间自身文化内涵发展的可能。因此,只有合理塑造广场文化,才能实现其对城市意义的象征以及市民文化交流的媒介作用。本文立足塑造城市广场的文化内涵、赋予广场主体意识、彰显地域文化特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观点,对城市广场的文化性进行解析,剖析广场文化的内涵,从地域性和时代性两个层面,对城市广场文化的地方性和演化进程做了多维的分析和例证,力图呈现其逻辑性和完整性。文章以大连这个有着百年历史文化,同时又追求创新发展的旅游城市作为城市广场文化研究的样本,对大连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城市空间的文化构成进行研究,为实现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特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分析,挖掘大连现代广场文化发展有别于全国城市广场的本质特点,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城市广场的设计意识,对我国现代城市广场的多元文化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对大连人民广场和大连星海广场进行了调研,收集与之相关的历时性、地域性、社会性的图片和文字等材料。本文从空间界面、广场肌理、广场性质、语言符号等层面入手,将大连人民广场和星海广场的设计结合大连城市文化结构进行具体研究,透视其问题的本质,如此一来,才能在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层面把握正确的方向,有助于研究文化提取的途径,建立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目标体系,塑造城市广场文化,提高广场文化品质的标准。

朱晓菲[9](2014)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以昌邑文化广场为例》文中认为在“生态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建筑”等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广场迅速蓬勃发展,与城市绿地、自然风貌、公园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广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彰显一座城市特色的重要平台,被喻为“城市的客厅”,作为城市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散步休闲、集会聚集的户外活动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出现了“文化热”,城市广场建设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和商业利益化气息,地域文化淡化,城市面临地域文化日渐缺失的局面。目前,广场建设理论脉络并不成熟,在价值观念定位、环境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国内关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还未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城市广场建设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广场中地域特色不突出、功能单一、人性化设计缺乏的问题,开展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地域特色以及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套方法原则,找出城市广场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结合点,并总结出一套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手法,并通过概括归纳分类为不同要素进行方法原则的阐述,有利于正确地把握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地域文化特征。以昌邑文化广场为例,理论结合实践,将地域性理论融入到城市广场设计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分析其地域性因素、区位条件、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空间及景观结构等,验证了本文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美城市空间形态,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未来城市广场空间建设的思路,为日后中国城市广场与地域特色的融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料。

张艺馨[10](2014)在《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和运用》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热潮,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在全国各地被大量地兴建。由于历史因素和对城市广场空间本质的认识不足,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和冲击,城市广场的设计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以地方特色的缺失为甚。地方文化因其自身特性成为城市广场寻求自身特色的最佳手段。而城市广场也是当代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日益边缘化的地方文化寻求保护与传承的最佳载体。本文从地方文化与城市广场的相关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目前当今中国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地方文化与城市广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以大量感性材料的收集为基础,归纳整理出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中表达的载体,系统地分析研究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并以代表性实例加以验证,提出地方文化与相关民俗活动结合的重要性及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地方特色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最后,结合设计实践,从设计层面提出解决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广场设计问题的可行方案,以期能够对今后的相关实践予以借鉴。

二、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2)哈尔滨纪念性广场中文化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哈尔滨纪念性广场的初期发展
    一、传统俄式文化元素的运用
        (一)经典的木构建造模式
        (二)顶部的多样造型
        (三)多面的视觉布局
    二、拜占庭式文化元素应用
        (一)具有宗教性的平面布局
        (二)勾勒轮廓的穹顶
        (三)多样形制的窗户
    三、伊斯兰文化元素的运用
        (一)极具典型性的布置
        (二)伊斯兰文化符号的装饰元素的运用
        (三)融合的建造手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纪念性广场元素丰富的转型期
    一、苏联红军主题的呈现
        (一)丰富生动的纪念雕塑
        (二)浮雕元素的多重表现
        (三)色彩元素的有力搭配
    二、抗日战争文化主题的呈现
        (一)纪念碑的文化承载
        (二)内容多样的浮雕
    三、融入城市精神文化元素
        (一)多维展现的雕塑
        (二)刻画生动的浮雕
        (三)异域特色的构筑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当代纪念性广场的多元化文化元素
    一、早期建筑中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转化
        (一)地域传统历史文化广场中的提炼与表达
        (二)殖入建筑元素的提炼与表达
    二、公共艺术的主题性塑造
        (一)金源文化主题元素
        (二)抗战文化主题元素
        (三)城市精神主题文化元素
    三、临时性广场的主题纪念性表达
        (一)具有传承性的冰灯
        (二)主题多样的冰雕
        (三)可塑性极强的雪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文化元素的发展特征与价值
    一、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文化元素的共性特征
        (一)多元化的塑造方式
        (二)融入西方文化元素
        (三)视觉属性的营造
    二、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文化元素的发展脉络及影响因素
        (一)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文化元素的历史文化脉络
        (二)哈尔滨纪念性广场文化元素发展影响因素
    三、哈尔滨纪念性广场的内在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社会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以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老旧城市广场建设问题突出
        1.1.2 政府部门推行城市双修工作
        1.1.3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更新改造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双修
        1.3.2 城市广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案例分析
        1.4.1 国内外城市广场研究现状
        1.4.2 案例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研究
    2.1 城市广场更新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2.1.1 城市总体规划
        2.1.2 城市经济发展
        2.1.3 政府的支持与参与
    2.2 城市双修与城市广场之间的关系
        2.2.1 城市广场是城市双修的工作对象
        2.2.2 城市双修理念指导城市广场更新
    2.3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策略
        2.3.1 生态保护优先,修复自然环境
        2.3.2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功能设施
        2.3.3 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广场特色
        2.3.4 统筹推进,规划先行
        2.3.5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2.3.6 循序渐进,有机联系
    2.4 本章小结
3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调研分析
    3.1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概况
    3.2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现状问题调研
        3.2.1 规模宏大,缺乏设计
        3.2.2 植被结构简单,观赏性低
        3.2.3 交通流线设置欠佳
        3.2.4 配套服务设施缺失
        3.2.5 地域文化表现不足
        3.2.6 人性化与安全性考虑不当
        3.2.7 广场与周边环境缺乏联系
    3.3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现状分析
        3.3.1 区位分析
        3.3.2 场地分析
        3.3.3 周边环境分析
        3.3.4 使用人群分析
        3.3.5 市民文化广场SWOT分析
    3.4 安阳市城市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3.4.1 自然资源
        3.4.2 历史文化资源
    3.5 安阳市城市双修相关工作进展
    3.6 本章小结
4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4.1 设计目标与定位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定位
    4.2 设计理念与原则
        4.2.1 设计理念
        4.2.2 设计原则
    4.3 总体规划设计
        4.3.1 规划依据
        4.3.2 总平面设计
        4.3.3 功能分区与布局
        4.3.4 道路交通组织
        4.3.5 景观结构布局
        4.3.6 周边环境设计
    4.4 专项设计
        4.4.1 竖向设计
        4.4.2 海绵设施设计
        4.4.3 铺装设计
        4.4.4 植物种植设计
        4.4.5 景观营造设计
        4.4.6 服务设施设计
        4.4.7 人性化设计
        4.4.8 智能化设计
        4.4.9 照明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居民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连市区广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求形式主义,忽略市民需求
        1.1.2 地域特色不足,文化内涵缺失
        1.1.3 生活节奏加快,活动空间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研究对象的划分
        1.4.1 研究区域概况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3 研究对象的划分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研究基础
    2.1 城市广场“活力”解析
        2.1.1 “活力”概念解析
        2.1.2 空间活力产生来源——使用者
        2.1.3 空间活力产生的条件——场所
        2.1.4 活力及其要素评价方法选择
    2.2 环境行为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2.2.1 环境行为学概述
        2.2.2 国内外环境行为学研究进展
        2.2.3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3 城市广场概述
        2.3.1 概念解析
        2.3.2 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史
        2.3.3 国内外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研究
        2.3.4 不同城市广场类型的活力特点
        2.3.5 广场空间构成要素与广场活力的联系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广场活力构成要素研究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3.1.1 研究样本选择
        3.1.2 研究样本概述
        3.1.3 初步数据收集
    3.2 使用者行为活动分析
        3.2.1 行为需求分析
        3.2.2 行为类型分析
        3.2.3 行为特征分析
    3.3 物质环境要素分析
        3.3.1 广场基础基面分析
        3.3.2 广场围合分析
        3.3.3 公共设施分析
        3.3.4 广场绿化分析
        3.3.5 景观小品分析
    3.4 地域文化要素分析
        3.4.1 自然环境要素分析
        3.4.2 社会文化要素描述
        3.4.3 社会发展要素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大连城市广场活力数据分析及评价
    4.1 广场活力评价
        4.1.1 评价目标
        4.1.2 活力评价维度
        4.1.3 活力评价体系
    4.2 数据补充调查
        4.2.1 数据获取内容
        4.2.2 数据获取与问卷发放
        4.2.3 数据计算方法
    4.3 大连城市广场活力表征数据分析
        4.3.1 使用者人数
        4.3.2 活动时长
        4.3.3 活力指数分析
    4.4 大连城市广场活力构成数据分析
        4.4.1 复杂数据计算
        4.4.2 评价数据指标检验
        4.4.3 平均值分析
        4.4.4 相关性分析
        4.4.5 地域文化特征描述
    4.5 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
        4.5.1 层次分析法权重评价结果
        4.5.2 相关性分析—AHP法综合比对结果
    4.6 大连城市广场活力构成要素评价
        4.6.1 影响活力的敏感要素
        4.6.2 影响活力的不敏感要素
    4.7 本章小结
5 大连市广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5.1 大连市城市广场活力营造原则
        5.1.1 可达性原则
        5.1.2 整体性与多样化原则
        5.1.3 互动性与主题化原则
        5.1.4 安全性与整洁性原则
    5.2 大连市城市广场活力营造方法
        5.2.1 优化广场路径
        5.2.2 合理的亚空间组织
        5.2.3 设施的多样化与互动性提升
        5.2.4 安全感的保障与提升
        5.2.5 增强文化内核
        5.2.6 优化管理
    5.3 奥林匹克广场改造应用
        5.3.1 步行优化设计
        5.3.2 亚空间组织营造
        5.3.3 设施的多样化与互动性提升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城市广场构成评分调查
附录B 研究研本广场基础数据列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国家“文化认同”战略的提出
        1.1.2 家乡的城市景观改造和建设项目
        1.1.3 主流媒体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的关注和呼吁
        1.1.4 本人的专业研究和实践
    1.2 研究的背景
        1.2.1 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的趋同与存异
        1.2.2 时代的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
        1.2.3 国外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的缘起与发展
        1.2.4 国内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建设的机遇和困境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综述
    1.5 研究的范畴、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的范畴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论文研究框架及逻辑关系
    1.6 研究的方法
        1.6.1 以学科交叉与文献综合为研究根基
        1.6.2 以历史启示为研究参考
        1.6.3 以实践课题为研究支撑
        1.6.4 以国内外纪实考察为研究视野
        1.6.5 以纵横向比较归纳为研究依据
    1.7 基本概念与理论
        1.7.1 景观与城市景观
        1.7.2 认同与认同理论
        1.7.3 场所与场所精神理论
        1.7.4 表征的概念及内涵
        1.7.5 公共艺术的概念、属性与历史流变
    1.8 研究的创新点
    1.9 小结
2 城市景观中的场所精神与公共艺术
    2.1 相关理论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诉求的阐述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 城市景观中的场所精神
        2.2.1 城市景观引入场所精神的意义
        2.2.2 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缺失的主要层面
    2.3 公众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及分析
        2.3.1 关于公众对城市景观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
        2.3.2 调研的总结与启示
    2.4 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价值认同取向
        2.4.1 审美价值认同取向
        2.4.2 生态价值认同取向
        2.4.3 体验价值认同取向
        2.4.4 交互价值认同取向
        2.4.5 归属价值认同取向
    2.5 公共艺术的场所效应与场所精神表征语境
        2.5.1 公共艺术的场所效应
        2.5.2 共艺术的场所精神表征语境
    2.6 小结
3 中西方古代造园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启示
    3.1 西方古代造园中的介入启示
        3.1.1 神性精神的表征
        3.1.2 征服精神的表征
        3.1.3 唯理精神的表征
        3.1.4 尚感精神的表征
    3.2 中国古代造园中的介入启示
        3.2.1 敬畏意境的表征
        3.2.2 共融意境的表征
        3.2.3 隐喻意境的表征
        3.2.4 写意意境的表征
    3.3 小结
4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表征
    4.1 介入表征的历程
        4.1.1 介入定向感的表征
        4.1.2 介入认同感的表征
    4.2 介入定向感表征的构成元素
        4.2.1 实体元素
        4.2.2 空间元素
        4.2.3 事件元素
    4.3 介入认同感表征的维度
        4.3.1 审美维度
        4.3.2 生态维度
        4.3.3 体验维度
        4.3.4 交互维度
        4.3.5 归属维度
    4.4 小结
5 公共艺术介入策略及理论构建
    5.1 传统造物哲学观的启示
        5.1.1 “立象以尽意”的哲学内涵诠释
        5.1.2 公共艺术的完形、立象与尽意
    5.2 “两式”定向感介入策略
        5.2.1 原有场地实体与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式策略
        5.2.2 载入场地事件元素的再生和重塑式策略
    5.3 “五维”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1 审美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2 生态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3 体验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4 交互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5 归属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4 小结
6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
    6.1 POE评价相关阐释
        6.1.1 评价的内涵
        6.1.2 建成环境评价
        6.1.3 POE评价的含义
        6.1.4 POE评价的思想根源
    6.2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释义
        6.2.1 含义
        6.2.2 内在制约因素分析
        6.2.3 评价的目的
    6.3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模式
    6.4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测量及程序
        6.4.1 评价的测量
        6.4.2 评价的程序
    6.5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集构建
        6.5.1 国外可借鉴的评价指标
        6.5.2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6 小结
7 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应用研究——以河南灵宝函谷关历史文化景区项目为例
    7.1 项目概况
    7.2 策略应用之“两式”定向介入策略
        7.2.1 原有场地实体与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式策略
        7.2.2 载入场地事件元素的再生与重塑式策略
    7.3 策略应用之“五维”认同介入策略
        7.3.1 审美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2 生态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3 体验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4 交互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5 归属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4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景区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
        7.4.1 运用李克特量表法的问卷统计分析
        7.4.2 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
        7.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7.4.4 模糊综合评价值计算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一:公众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问卷
附件二:公共艺术介入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公众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件三:公共介入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专家问卷

(7)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提出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1.2 国内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1.3 河南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着重提高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收集、整理文献综合分析法
        1.5.2 走访座谈评析法
        1.5.3 实际案例分析归纳法
        1.5.4 理论联系实践印证法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
2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相关概述
    2.1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地域
        2.1.3 地域文化
        2.1.4 地域文化的特征
    2.2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形成及重要性
    2.3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性文化的迫切性
    2.4 小城镇建设中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目标定位
        2.4.1 促进区域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
        2.4.2 迎合新时代精神需求
        2.4.3 创造文化多元性
    2.5 小城镇建设中空间形态呈现的地域文化特色
        2.5.1 外环境空间
        2.5.2 街巷空间
        2.5.3 建筑空间
        2.5.4 街道空间
        2.5.5 小型公园空间
        2.5.6 广场空间
    2.6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广场在体现城镇地域文化中的作用
    3.1 传统城镇聚落广场的演变与作用
        3.1.1 传统城镇聚落广场的演变
        3.1.2 传统城镇广场的发展历程
        3.1.3 传统城镇中广场的作用
    3.2 小城镇广场的相关理论
        3.2.1 小城镇的界定及特点
        3.2.2 小城镇广场的定义与形成
        3.2.3 小城镇广场的分类
    3.3 小城镇广场的特点及其在当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1 小城镇广场自身的特点
        3.3.2 小城镇广场与城市广场的对比
        3.3.3 小城镇广场在当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 小城镇广场作为体现城镇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3.4.1 小城镇广场作为体现城镇地域文化载体的地位分析
        3.4.2 小城镇广场中地域文化的价值功能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地域文化特色小城镇广场设计方法的探究
    4.1 我国小城镇广场现存的问题
    4.2 小城镇广场的设计原则及其指导理念
        4.2.1 凸显小城镇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
        4.2.2 提升小城镇的整体空间序列品质
        4.2.3 注重小城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2.4 传承小城镇宝贵的历史文化
    4.3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城镇广场的目标及意义
        4.3.1 彰显小城镇的个性化
        4.3.2 增强城镇居民的认同感
        4.3.3 提升城镇居民的归属感
        4.3.4 提高城镇居民的自豪感
        4.3.5 进一步增进城镇居民的舒适感
    4.4 国内外小城镇广场的实例分析
        4.4.1 意大利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广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4.4.2 三门峡马嵬驿广场、沈丘槐店镇文化广场、永城芒砀山汉文化广场
    4.5 小城镇广场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
        4.5.1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方法上的体现
        4.5.2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思想上的体现
        4.5.3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手法上的体现
        4.5.4 地域文化在广场空间环境要素上的体现
5 实践案例分析小城镇广场的地域文化特色
    5.1 陈留镇概况
        5.1.1 陈留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5.1.2 陈留镇历史文化古迹
    5.2 陈留镇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5.3 陈留镇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
    5.4 陈留镇地域文化与陈留镇广场
        5.4.1 陈留镇文化与陈留镇广场
        5.4.2 陈留镇广场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方法
    5.5 陈留镇广场设计的目标和设计原则
        5.5.1 陈留镇广场设计的目标
        5.5.2 陈留镇广场设计原则
    5.6 陈留镇广场实例解析
        5.6.1 广场的场地分析
        5.6.2 广场设计理念与思想
        5.6.3 广场景观设计的表现
        5.6.4 陈留镇广场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剖析及表现手法
        5.6.5 地域文化在陈留镇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塑造要素
    5.7 陈留镇广场设计实施策略
        5.7.1 规划设计方案机会优化降低成本
        5.7.2 规划设计中利用土地可能性的边界
        5.7.3 规划设计中建筑物的形态特征与造价
    5.8 本章总结
6 地域文化与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6.1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6.1.1 小城镇地域的基本特色
        6.1.2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设计的意义
        6.1.3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传承与发展
    6.2 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6.2.1 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6.2.2 可持续性发展对小城镇广场设计的意义
        6.2.3 可持续性发展对小城镇广场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6.3 小城镇广场价值体现
        6.3.1 城镇传统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6.3.2 增强城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6.3.3 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上进一步促进城镇旅游业发展
        6.3.4 展现小城镇的现代文化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8)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对象的范围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广场的文化性解释
    2.1 城市广场文化的定义
        2.1.1 城市广场文化的内涵
        2.1.2 城市广场文化的二重性
    2.2 城市广场文化的地域性
        2.2.1 城市广场地域文化的概念
        2.2.2 城市广场地域文化形成的相关因素
        2.2.3 城市广场地域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2.3 城市广场文化的时代性
        2.3.1 城市广场文化时代性的概念
        2.3.2 现代城市广场的文化价值体现
        2.3.3 现代城市广场与历史环境的文化共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构成
    3.1 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属性
        3.1.1 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特异性
        3.1.2 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开放性
        3.1.3 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主题性
    3.2 大连城市广场的历史沿革
        3.2.1 大连城市广场的产生
        3.2.2 大连城市广场的演变
        3.2.3 大连城市广场的发展
    3.3 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特征
        3.3.1 欧洲文化与日本文化
        3.3.2 妈祖文化与基督教文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城市广场基于文化性的改建与创新
    4.1 大连城市广场基于文化性的改建——以大连人民广场为例
        4.1.1 广场的历史特征
        4.1.2 广场空间的组织机理
        4.1.3 广场文化的纪念性与受众心理影响
    4.2 大连城市广场基于文化性的创新——以大连星海广场为例
        4.2.1 广场设计的背景与现状
        4.2.2 广场空间的组织机理
        4.2.3 广场设计中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大连城市广场文化性的方法
    5.1 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挖掘
        5.1.1 大连城市广场文化资源提取的途径
        5.1.2 广场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
        5.1.3 广场设计中时代特征要素的挖掘
    5.2 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塑造
        5.2.1 建构大连城市广场文化的目标体系
        5.2.2 大连城市广场文化塑造的手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以昌邑文化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城市广场发展综述
        1.3.2 国内城市广场发展综述
        1.3.3 我国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广场相关概念与分类
        2.1.2 地域特色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批判的地域主义
        2.2.2 城市空间解析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规划理论
        2.2.5 行为科学与场所组织理论
3 城市广场地域特色景观设计研究
    3.1 地域特色研究
        3.1.1 地域特色表达层次
        3.1.2 地域特色构成与特征
        3.1.3 影响城市广场设计的地域性因素
    3.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3.2.1 城市广场功能与作用
        3.2.2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3.2.3 城市广场形式多样化
4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手法
    4.1 设计理念
        4.1.1 历史传承理念
        4.1.2 地域文化亲和理念
        4.1.3 人性化理念
        4.1.4 可持续发展理念
    4.2 城市广场空间设计
        4.2.1 比例尺度
        4.2.2 围合与沟通
        4.2.3 整合与分离
        4.2.4 二维平面与三维体
    4.3 城市广场造景与布局手法
        4.3.1 空间景观轴线组织手法
        4.3.2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
        4.3.3 对比手法
        4.3.4 藏引手法
        4.3.5 隐喻手法
        4.3.6 类比手法
        4.3.7 借声手法
        4.3.8 点色手法
        4.3.9 光影手法
    4.4 城市广场中地域特色表达载体设计
        4.4.1 建筑
        4.4.2 植物
        4.4.3 水体
        4.4.4 小品设施
        4.4.5 铺地
        4.4.6 色彩
        4.4.7 灯光
5 实证研究——以昌邑市文化广场为例
    5.1 昌邑市地域性因素分析
        5.1.1 昌邑市自然环境
        5.1.2 昌邑市社会文化条件
        5.1.3 昌邑市经济技术概况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区位分析
        5.2.2 总体布局
        5.2.3 设计理念
        5.2.4 功能分析
        5.2.5 空间结构
        5.2.6 景观分析
        5.2.7 交通流向
    5.3 昌邑文化广场地域特色要素设计
        5.3.1 建筑
        5.3.2 植物
        5.3.3 水体
        5.3.4 小品设施
        5.3.5 铺地
        5.3.6 色彩
        5.3.7 灯光
    5.4 昌邑文化广场评述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图表目录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和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框架
2.地方文化与城市广场的相关概念
    2.1 地方文化
        2.1.1 地方文化概念的相关论述
        2.1.2 地方文化的特征
        2.1.3 地方文化形成的因素
        2.1.4 全球化浪潮下的地方文化危机
    2.2 城市广场概述
        2.2.1 城市广场的起源及定义
        2.2.2 城市广场的类型
        2.2.3 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
        2.2.4 目前我国城市广场在实践中的问题
    2.3 城市广场景观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2.3.1 城市广场是地方文化的载体
        2.3.2 地方文化是城市广场特色营造的最佳素材
    2.4 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景观中的价值体现
        2.4.1 社会价值
        2.4.2 经济价值
        2.4.3 审美价值
    2.5 本章小结
3.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与运用
    3.1 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载体
        3.1.1 雕塑
        3.1.2 小品设施
        3.1.3 铺装
        3.1.4 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其他载体
    3.2 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3.2.1 再现与抽象
        3.2.2 隐喻与象征
    3.3 代表性实例调研
        3.3.1 代表性实例一——西安市大雁塔广场东西苑
        3.3.2 代表性实例二——山东潍坊世界风筝都广场
    3.4 城市广场所承载的特色民俗活动
        3.4.1 促进人的相关活动是城市广场地方特色营造的重要因素
        3.4.2 影响城市广场中地方民俗活动的因素
        3.4.3 促进城市广场中地方民俗活动的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
    4.1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目标及意义
        4.1.1 城市特色感的体现
        4.1.2 市民归属感的改善
        4.1.3 使用舒适感的提升
    4.2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4.2.1 人性化原则
        4.2.2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4.2.3 整体性原则
        4.2.4 生态可持续原则
        4.2.5 经济性原则
    4.3 结合地方文化的城市广场设计方法
        4.3.1 调查与分析
        4.3.2 定位
        4.3.3 总体规划
        4.3.4 景观设计要素
        4.3.5 小结
    4.4 结合地方文化的城市广场设计实践
        4.4.1 宝鸡市及其地方文化
        4.4.2 广场总体设计
        4.4.3 宝鸡市政后广场的地方文化表达
        4.4.4 总结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性化视角下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研究[D]. 王晨. 江南大学, 2021
  • [2]哈尔滨纪念性广场中文化元素研究[D]. 张心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以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为例[D]. 程鑫.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连市区广场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研究[D]. 倪志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D]. 刘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6]山地城市广场的空间文化研究——以重庆为例[A]. 王华.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2019
  • [7]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D]. 董华琳. 河南大学, 2019(01)
  • [8]大连城市广场的文化性研究[D]. 赵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以昌邑文化广场为例[D]. 朱晓菲.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4)
  • [10]地方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和运用[D]. 张艺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城市广场要有文化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