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属性模型框架

地质属性模型框架

一、地质属性模型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凯,熊保成,刘劲松,王冕,赵逸君,秦丽娟,吴恩政[1](2021)在《一种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的技术探讨》文中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地质大数据挖掘分析面临深刻挑战和变革。在总结国内地质大数据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多级剖分模型的全新的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论述其空间数据、时间数据及多维度属性数据的数据模型,研究该模型的物理存储模式,提出基于该模型的属性数据服务和数据挖掘服务的应用方案。这种数据模型对于地质大数据的汇聚、标准化和服务具有较好适用性,可供海量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地质大数据挖掘参考。

张楠楠[2](2021)在《矿区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煤矿产量大国和消耗量大国,地下采矿和露天矿开采活动频繁不可避免的导致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由于土地利用空间紧张,地表移动和变形往往波及到矿区周边建筑物,而邻近矿区的建筑物类型多为自建砌体和框架建筑物,对地表变形反应敏感且易发生结构破坏。为对地表变形造成的损失进行预防,需对建筑物在所在位置地表变形下的损伤等级进行预测。相较于以建筑物变形指标作为衡量损伤等级的标准,本文从建筑物产生损伤的一般性原因出发,采用极限拉应变法作为标准,基于深梁模型,对曲率变形和水平变形产生的最大拉应变进行研究。考虑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相对刚度比及影响因素不同,将建筑物分为砌体和框架结构,以建筑物属性,地表变形值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同时,根据地表变形值的不同预测方法,将变形值分为建筑下地表变形值或自由场地表变形值两种情况,在自由场地表变形时引入土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基于规范和实际经验设定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并对上四种情况建立地表变形损伤建筑物样本库,训练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实现建筑物损伤等级的预测,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f1值均大于0.85,学习性能满足预测的准确率要求。为避免应用中繁琐的属性特征数据获取流程,利用SVM模型进行单项因子缺失分析来筛选重要性因素,对属性特征进行简化。基于某矿区实际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模型预测损伤等级与建筑物实际裂缝破坏形态确定的损伤等级评估结果一致性高,表明以本文提出的简化SVM模型可快速有效的进行建筑物地表变形损伤等级的预测。

陈璐露[3](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梁栋[4](2021)在《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维地质模型是对实际复杂地质现象的一种近似。建模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了模型的精确度,因此有必要对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在建模过程中,各种来源的不确定性不断传播和累积,导致地质模型质量下降。为保证模型的可用性,应考虑多源不确定性对模型质量的综合影响。同时由于变量间的相关性会影响不确定性的估计,对涉及多个地层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预测时,需要考虑地层内部的空间自相关和地层间的互相关对信息和不确定性传递的影响。本论文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多源不确定性对地质模型的综合影响,提高模型不确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并将不确定性分析的对象从单个点位扩展到涉及多地层的空间邻域,分析多地层结构的联合不确定性,最后通过考虑地层间的相关结构约束修正地质模型,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的建模精确度。本文对建模过程中多源不确定性的传播和累积,以及地质变量间的相互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到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评价和模型修正中。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基于贝叶斯的三维地质模型多源不确定性整合方法针对建模过程中模型质量受多源不确定性影响的问题,本文在贝叶斯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多源不确定性整合方法。该方法可以考虑数据误差、建模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建模者的认知偏差三类不确定性对模型质量的综合影响,全面评估地质模型的综合不确定性。该方法在贝叶斯框架中模拟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传播和累积,首先利用贝叶斯最大熵方法将数据误差和建模方法的不确定性整合为地层面高程的先验概率分布,然后将已有模型视为最佳猜测,构建建模者认知偏差的似然函数,对地层面高程的先验概率分布进行贝叶斯更新得到后验分布,最后根据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计算各地层属性的条件分布,以信息熵为不确定度指标,评价地质模型综合不确定性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利用该方法,评估了湖北宜昌巴东黄土坡三维地质模型的综合不确定性,并分析了地质模型在整合过程中模型不确定性的变化和空间分布。实验验证了多源不确定性整合方法的有效性。(2)基于空间R藤Copula的多地层结构联合不确定性建模方法针对单一位置上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局限性,本文在藤Copula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基于空间R藤Copula的多地层结构联合不确定性建模方法。该方法可以对涉及多个位置、多个地层的复杂地质场景进行联合不确定性分析,提高地层结构形态预测的准确性。该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沉积地层面的空间自相关和地层间的互相关,利用Copula方法描述地层变量间的相关结构,然后针对沉积地层场景,根据地质规则构建藤Copula描述空间邻域中多个地层变量的复杂相关结构,并结合空间Copula方法,建立空间R藤Copula模型,最后计算多地层变量的联合分布和条件分布,分析多个地层的联合不确定性,预测多地层数据约束的地层结构形态。本文以上海地区第四系沉积地层为例,利用该方法对多地层的几何形态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和预测实验,验证了空间R藤Copula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相邻地层互相关约束的地层面模型修正方法针对数据稀疏导致的地层面模型精确度较低问题,本文在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和地层相关结构建模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邻地层互相关约束的地层面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无需新增辅助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中隐含的地层间相关性信息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改善地层面模型的建模精确度。该方法首先将相邻地层间的互相关结构作为约束,利用Copula方法对相邻地层间的相关结构建模,构造多地层变量的联合分布,然后在贝叶斯框架下更新模型,将已有的地质模型视为先验模型,以相邻地层的数据为约束条件,通过多地层变量的联合分布得到待修正地层面的似然函数,根据贝叶斯推断计算地层面在相邻地层约束下的后验修正值。以上海地区第四系沉积地层数据为例,采用本方法对普通克里金和反距离加权方法得到的三维地质面模型进行模型修正,修正前后的交叉验证统计结果验证了该模型修正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对三维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修正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的三维地质模型多源不确定性整合方法,评价地质模型受多源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综合不确定性;发展了一种基于空间R藤Copula的多地层联合概率建模方法,实现多地层结构形态的预测与不确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相邻地层互相关约束的地层面模型修正方法,可无需新增其他类型辅助数据,实现地层面模型的修正,提高地质模型的精确度。上述研究工作,为三维地质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以期通过不确定性分析降低模型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精确度。

朱永光[5](2021)在《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新一代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绿色环保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将成为世界各国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核心竞争力,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各国重塑全球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以新金属材料、精细陶瓷和光纤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是支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物质基础。研发新材料所需的矿产资源被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称为关键矿产(原材料)。近些年,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颁布了关键矿产(原材料)清单,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保障关键矿产的可持续供应。我国自然资源部也于2016年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中首次官方颁布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首次明确提出了战略性矿产概念。战略性关键矿产是指涉及中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且未来存在较大供需矛盾的矿产资源,一方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宗矿产,如铜等,也包括了新兴产业亟需的三稀矿产,如铟、锂、钴、稀土等。与传统的大宗矿产相比,战略性关键矿产在地质属性上具有共伴生、精细化、三稀等特征。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导致其在经济属性展现了高成本、高技术以及高垄断等“三高”特点。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是经济学家和地质学家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是经济、地质、矿业工程领域的交叉科学问题。当前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方法可以分类两大类:以最终可采资源量为核心的物理研究范式和以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成本为核心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在经济学领域,典型的研究方法有自然资源经济领域的Hotelling模型和能源经济领域的Hubbert模型。经济学中一般生产理论假设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取决于其供需曲线的交点,供需两侧往往有不同的影响因素,Hubbert模型是其中的特例。Hubbert模型假定供应曲线是最终可采资源量的指数形式生产函数,存在峰值和拐点。Hotelling模型则是假定矿产资源稀缺性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因此,Hotelling模型的价格成本曲线应当存在一个随着时间上涨的趋势。然而,历史数据显示出战略性关键矿产的最终可采资源量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减少,而是在不断增加,实际价格也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事实表明,虽然传统的Hotelling模型和Hubbert模型在评估传统大宗矿产可供性上有效的,但一方面传统的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战略性关键矿产也有了一些新特征,不再适用传统可供性模型的基本假定。随着战略性关键矿产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社会的关注,如何科学评估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本文以矿产资源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主要特征研究为重点,研究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提出适用于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可供性测度方法。本文从地质、经济、技术、突发事件四个维度分别研究了不同维度下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主要特征对可供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第一,研究了地质因素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共伴生是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主要地质特征。基于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共伴生的地质特征,提出利用Copula函数拟合共伴生矿产资源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了一个包括Copula函数的共伴生关键矿产生产函数,称之为Copula-Hubbert生产函数。考虑到关键矿产铟全球大约95%的产量是从金锌精炼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因此选取金属铟作案例研究,金属锌作为主矿种加入模型中。比较了三种Copula函数拟合结果和传统Hubbert模型的估计结果,预测了全球铟的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全球锌的峰值将在2050年之后达到。同时,本文也发现伴生矿产与主矿产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影响关系,主矿产的生产不容易受到伴生矿产的影响,但伴生矿产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主矿产的生产。实证研究表明,将Copula函数引入到Hubbert生产函数中是解决共伴生相关关系度量的有效方法。第二,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宏观经济因素通过需求影响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产业结构演进是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结构和规模变动的主要驱动力。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品种也从早期的大宗战略性关键矿产到后来的工业关键金属矿产,再到现在高技术关键矿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构建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选取世界26个主要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对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结果显示,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基本影响因素均有显着地影响作用。产业演进过程中,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品种显着增加,存在着多阶段的门限效应。战略性关键矿产品种从早期的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到后来的铅、锌、锡等工业金属,再到后来的高技术矿产。实证研究表明,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目前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还处于工业关键金属矿产阶段,而不是高技术关键矿产阶段。第三,研究了采矿技术因素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影响。从技术演进视角,推导了采矿技术与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地质因素和市场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地质维度的物理机制和市场维度的经济机制两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关键矿产可供性指标,提出了一个二维可供性潜力评价坐标系。其中,物理机制维度选取的是采矿技术的边际效应作为未来可供性潜力评价的指标,市场机制维度选取的储量生产者价格弹性与产量市场价格弹性之比。用上述两个指标构建平面坐标系,将战略性关键矿产分为四个象限对应的四大类:强潜力型、偏技术型、偏市场型以及弱潜力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13种战略性关键矿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锡、铅是强潜力型战略性关键矿产,铁、铝、铜是弱潜力型战略性关键矿产。另外,锆、铬、锂、钴、钨、镍是偏技术型战略性关键矿产,钼是偏市场型战略性关键矿产。第四,研究了突发事件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的影响。基于新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分析了新冠疫情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与传统大宗矿产不同,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下游消费部门在此次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影响,如航空、汽车等行业。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影响规模和强度与新冠疫情在空间地理上的位置和规模直接相关。非洲、南美等主要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地区,虽然未发生大规模停工停产活动,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潜在风险较大,尤其是对依赖于手工小规模矿山的高技术矿种,如钴等。价格低弹性是关键矿产可供性短期影响小的原因,同时也是未来不确定性下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受到较大影响的成因。由于疫情的不可预期性,因此未来的关键矿产供应很难定量预测。目前的流行强度下,至少也要一到两年才有可能逐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然而,考虑到矿业投资的长周期性,这将对未来5-10年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本文从战略性关键矿产基础信息数据、统计标准和分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在理论和应用上主要有以下创新点:第一,基于关键矿产共伴生的主要地质特征,在传统的Hubbert模型基础上,用Copula函数刻画共伴生关键矿产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包含Copula函数的共伴生关键矿产生产函数,并用实证方法证明了其有效性。第二,基于战略性关键矿产的高技术特征,利用技术增长、价格弹性等经济学原理,研究了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物理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建立了战略性关键矿产二维可供性潜力评价模型,完善了矿产资源可供性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第三,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研究发现,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品种存在大宗战略性关键矿产、工业关键金属、高技术关键矿产三个阶段。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正处于工业关键金属阶段,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关键矿产阶段。进而对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潜力进行评估,提出了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分类管理目录,为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朱小龙[6](2021)在《地质文本中油气藏特征提取及成藏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理论及技术的日益发展,描述油气藏地质环境、成藏因素、含油层位等特征的各类地质资料迅速积累,且体量不断增大,给资料管理和信息化服务带来挑战。油气领域的资料种类繁多,其中多数为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调查报告、生产记录和研究文献等,多以文档形式管理,可供查询的文档特征不多且缺少知识描述与关联。仅通过关键词匹配和粗粒度主题相似查找,无法快速精准地从繁杂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很难满足海量地质文本的知识查询需要,导致资料利用率较低,大量蕴含于非结构化文本中的知识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展现。从信息技术发展和我国数字油田建设趋势来看,油气地质资料服务正由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知识图谱技术的出现给油气地质资料知识化服务带来了契机。通过自动抽取文档资料中蕴含信息,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使得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化服务成为可能。本文围绕地质文本中的油气藏特征,结合油气地质资料的特点,对资料中的知识片段进行重新组织并形成知识元。通过提取文本知识元中油气藏特征实体、属性及关系等特征信息,丰富了当前的资料检索模式。采用由底向上的方法逐步构建油气成藏知识图谱,并将其应用于油气地质资料的知识检索服务。通过文献主题筛选和知识关联查询等应用功能,提高了使用者对资料信息的获取效率,并辅助其发现资料蕴含的隐式关联,从而有助于提高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准确度和油气勘探决策的可信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层次主题的油气地质文本知识元提取在分析油气地质资料结构及主题层次的基础上,研究地质文本中知识元的提取。研究利用文本主题分析技术进行文本段落的主题特征获取。顾及油气领域文本主题较强的层次性和聚集性,研究利用领域内的专业词汇对层次主题模型进行约束,以改善主题提取效果。同时,结合油气地质资料结构与实际应用需求,研究油气藏特征知识元的描述。论文提出了基于局部特征算法联合策略和动态规划策略的主题知识元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图表标题-段落主题相似度和图表指示词匹配的图表知识元提取方法,实现地质文本知识元的提取。(2)基于领域知识和机器学习的油气藏特征提取顾及油气地质资料主题知识的对应性和相关性,论文以油气领域本体、专业词汇表、关系数据库元数据等先验知识为辅助,研究地质文本中的油气藏特征信息提取。针对油气藏特征中重叠实体及重叠关系的提取问题,研究利用领域本体在概念及关系语义描述上的优势,提出基于词表特征加强的实体识别模型与基于改进标签策略的关系提取模型,实现文本知识元中的油气藏特征实体、属性及关系等特征信息的提取。(3)基于多特征关联的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针对已有模型在知识表示和关联上的不足,研究建立基于多特征的油气藏知识元间的关联。论文提出了基于主题扩展的三元组知识表示和向量化方法,用于解决油气藏知识表示问题。接着,论文研究了高维空间中的知识元多特征关联方法,用于解决油气藏知识元的抽象表达和关联问题。最后,论文将所构建的油气成藏知识图谱应用于知识服务系统,提供油气藏知识检索及关联服务,验证了论文所提方法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崔海福[7](2021)在《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多维度城市功能区划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功能区是城市各项职能有效发挥的载体,对于调控城市用地政策和城市用地开发,检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城市功能区的挖掘成为城市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城市中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关系到不同的功能类型,这种经济活动的局部化促成了城市区域的功能性。同时,一个区域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如在文化教育区里仍然有饭店、娱乐设施、商业设施等,因此,一个区域可以用不同功能的分布来表达。利用人们的日常活动数据即众源地理数据,可以更细粒度挖掘功能分布,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事实和理论支撑。已有的基于城市众源时空数据进行功能划分研究中,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可塑性面积单元(MAUP)问题,很难确定合适的分析单元,不同大小的空间单元会影响功能识别的粒度;2)大部分研究将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为了单一的功能类型,且缺少对区域中混合功能强度的定量分析;3)未充分挖掘时空数据隐含的语义信息,多数研究仅从数据量的角度对其频率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且较难挖掘多维特征数据中的主题信息。这些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城市功能划分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城市功能区划分中,从空间分析单元的确立、功能主题信息的定量挖掘、多维特征数据计算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时空数据的计算与城市功能结构的分析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空间分析单元优化框架研究针对时空数据的空间分析单元确立方法,通过对时空数据分布模式分析,提出可基于多个标准评估候选分析单元的最优空间分析单元优化框架。该框架依赖于帕累托最优性来选择空间分析单元,从而克服空间分析单元设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MAUP的影响。同时,将该框架用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分析,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变异系数的结合来确定空间自相关模式的分析单元。结果表明,700 m和800 m是该实验区域内最优的空间分析单元。通过多标准的空间分析单元优化框架,可为地理现象研究如城市功能的划分提供空间分析尺度基准。(2)功能主题信息抽取模型研究基于语义主题的功能信息挖掘方法,将传统主题抽取模型应用于时空数据计算中,得到数据所属的特定主题。且对主题信息多样、结构复杂的时空数据,提出基于直方图的主题概率生成模型(H-LDA)。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居民出行行为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将大规模浮动车数据应用于H-LDA模型,从出行轨迹数据中提取了研究区域潜在的功能语义信息。实验表明,基于H-LDA模型生成的功能分布结果精度达到88.1%。同时,基于POI数据计算的功能信息熵(FIE)和基于H-LDA模型计算的主题信息熵(TIE)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2,表明两者之间高度相关。这些都解释了基于H-LDA模型计算城市功能和混合度分布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为相似性功能的度量奠定了基础。(3)顾及多维特征的数据聚类方法研究能够处理多维特征数据的聚类方法,通过引入高斯核函数计算多维特征的相似度,解决多维属性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应用自适应参数设置策略,提高了算法收敛的速度,提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时空大数据的多维特征近邻传播聚类算法(MDF-AP)。通过将MDF-AP算法应用于公开数据集,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对浮动车时空数据的聚类发现,MDF-AP算法在1000米缓冲半径范围内平均匹配点的准确率(ARP)为81.47%,优于对比算法的聚类结果,表明MDF-AP算法在聚类多维时空数据时效果较好。通过多维时空数据的聚类算法,完成属性、空间、时间等多维度特征的综合分析,更准确地提取多维特征数据中隐含的信息,这对实现基于多维度的城市功能区划分具有重要意义。(4)多维度城市功能区划分实验以武汉市三环内为研究区域,利用浮动车轨迹数据,应用全局与局部相关性标准确立了最优空间分析单元,进而利用功能主题信息抽取模型和多维特征数据聚类方法进行了城市空间功能及混合度的计算。同时,与POI数据计算出的城市功能及混合度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1)工作日和周末的浮动车数据最优的分析单元为1000 m;2)对研究区域的功能主题概率划分为了8个聚类类别,且实验区域的功能主题混合程度较高;3)与街景地图对比,发现基于浮动车数据划分的城市功能可以识别道路、桥梁等区域,这对没有长度等属性信息的POI数据是较难的。同时,将FIE与TIE进行比较,发现基于浮动车数据计算的城市功能混合程度更高。以上分析证明,从空间、时间、特征等维度划分的城市功能区符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为城市功能和混合度的识别提供准确、合理的定量结果。

甄文杰[8](2021)在《顾及行人感知的室内导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中大型建筑的数量显着提高,内部构造也日益复杂。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室内环境,寻路作为人类基本的空间活动,其难度在不断加大,以寻路为目的的室内导航具有广阔的受众与潜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们在日益复杂的室内环境下对导航环境的感知,提高人们对室内导航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行人导航方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室内导航包括紧密相关的三个环节:室内模型构建、室内精确定位及室内路径规划。在精准的室内定位技术支撑下,室内模型构建与路径规划算法将是室内导航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对室内导航的研究在这两个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现有的室内空间模型大多是基于室内环境的二维表征或对三维框架下无室内空间要素的建筑物进行空间划分。少有研究讨论三维环境中细粒度和上下文感知的空间划分。同时,现有的方法忽略了人类行为对可导航空间变化的影响,而人类与室内空间要素的交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断地改变着室内空间的可导航性。(2)现有的室内空间框架及导航方法大多都忽略了导航用户的维度属性,隐含地将用户视为室内平面上的一个点。然而,由于复杂的室内环境,即使在相同的导航场景中,个体之间不同维度的差异也会导致路径选择的不同。因此,忽略用户的维度可能会导致已规划好的路径因为室内障碍物而缺乏足够和舒适的空间来进行所需的移动。(3)现有的导航路网缺乏具有尺度特征的视觉呈现,忽略了导航用户对导航路网和导航路径的认知与记忆特点。实际上,现有的视觉指标也仅仅依靠道路本身的独特特征来吸引人的注意,而对视觉注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视觉竞争关系缺乏关注。因此,已有的评价指标通常可以被认为是在局部尺度起作用的自显着性指标,忽略了全局尺度下的认知层次,这导致了这些指标对网格状路网的识别能力较差,无法应用于大型网格状的室内路网。路径规划算法也大都使用单一的最短路径算法,不利于用户对导航路径的认知与记忆。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验研究进行了相关验证:(1)针对现有室内导航空间划分框架的动态化表达的不足,提出一种动态空间划分框架。该框架能通过考虑人的行为规则和人对环境的感知来灵活定义不同的可导航空间。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室内导航环境动态变化的原因,分别从细粒度与粗粒度的角度定义室内空间要素的从属关系与使用属性,以确定其可用性和交互空间的可导航性;设计重叠子空间重新划分的规则,重构出具有多重语义的无重叠子空间并确定其可导航性;判断导航用户在不同尺度上对可导航空间的影响;利用不同粒度的子空间,发展一种从粗粒度到细粒度的可导航空间生成方法。(2)针对现有室内导航对用户维度考虑的不足,提出一种定制化的顾及行人维度的可导航空间生成方法。该方法通过定义和考虑室内用户在三维空间中的物理特征,为用户生成定制化的可导航空间。具体内容包括:分析和定义导航用户的客体空间;根据室内空间要素的功能、位置、大小和使用者所占的空间,确定其交互空间;通过将不可导航的交互空间与所有的客体空间视为障碍,研究一种障碍物间狭小间隙(用户无法舒适通过)的生成方法,并依此生成顾及行人维度的可导航空间。(3)针对现有的室内导航对导航路网视觉表达的不足,提出一种室内导航路网的视觉分层方法和相对应的路径规划算法。这些方法利用人类的视觉注意机制,增强网格状路网的视觉特征,为用户构建心理地图及记忆路径提供帮助。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模拟视觉注意机制,研究局部与全局尺度下几何竞争因素和心理竞争因素对人类视觉注意力的吸引程度;构建面向路网的互显着性度量框架,以提高网格状导航路网的视觉识别能力;发展一种基于视觉显着度的层次化方法及路径规划算法。(4)本文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态空间划分框架能在室内环境中为特定用户提供合适的动态的导航空间;提出的可导航空间生成方法可以为不同维度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自适应导航空间和导航环境中的友好路径;提出的视觉分层方法能够模拟人眼对网格状路网的感知,且生成的导航路径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可以帮助用户记忆路网结构及路径。

阮曙芬[9](2021)在《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专业领域的文本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趋势,如何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成为一个挑战。文本分类作为处理和组织大量文本数据的关键技术,在各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文本分类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深度学习等。其中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由于其简单、计算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问题。但是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的一个主要假设是在给定文档类变量的情况下属性变量之间相互独立,这个假设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成立。同时随着不断更新的文本数据呈现的各种新特征,如非线性结构、类别不平衡、数据冗余等,使得传统算法无法在分类精度和时间复杂度上达到理想的平衡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一般属性加权、类依赖属性加权、混合属性加权三个方面分别对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围绕属性与类别的非线性关联问题,结合逆文档频率信息与深度属性加权思想,对距离相关系数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距离相关系数的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其次,针对一般属性加权在加权过程中忽略属性对不同类别的贡献差异,引入类依赖属性加权思想,结合文本自身特点,对卡方统计理论进行扩展,提出了一种类依赖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然后,针对文本数据中属性与属性的冗余性问题,引入快速属性选择方法,结合扩展互信息理论,提出了一种混合属性选择与加权的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最后,研究了所提算法在地质文本数据分类中的实际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距离相关系数的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Improved Dist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based Feature Weighted Multinomial Naive Bayes,IDCWMNB)。该算法在属性权值的设置过程中,从属性与类别之间的特征分布函数着手,结合文本数据自身异构的特点,通过引入逆文档频率对距离相关系数进行改进,提出了新的权值度量函数,改进后的权值度量函数更好地刻画了属性与类别之间的依赖关系。本文在大量标准文本分类数据集上比较了新算法与现有经典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分类性能。(2)提出了一种类依赖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ClassDependent Feature Weighted Multinomial Naive Bayes,CDFWMNB)。该算法引入类依赖思想,为每个属性在不同类别上设置了不同的权值。权值的度量综合考虑同一属性在不同类别中的分布情况,同一类别中不同属性的分布情况以及属性和类别的整体分布情况。相比传统的一维权值矢量,新算法产生的二维权值矩阵,包含信息更全面,描述更加精准。本文在大量标准文本分类数据集上比较了新算法与现有经典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分类性能。(3)提出了一种混合属性选择与加权的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Mix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Weighting Multinomial Naive Bayes,MSWMNB)。该算法首先通过快速属性选择方法,过滤掉冗余属性,然后基于改进的互信息理论对所选属性进行加权。新算法的创新之一是,在属性选择和加权的过程中,评价函数均考虑了属性间的冗余性,且为了解决冗余性导致计算成本过高的问题,将快速属性选择思想引入文本分类问题;创新之二是,在属性加权过程中,结合词频信息和类别信息对互信息进行扩展,提出了新的权值度量标准。本文在大量标准文本分类数据集上比较了新算法与现有经典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分类性能。(4)研究了所提算法在地质文本数据分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工程地质勘查文本和矿产地质勘查文本进行分类,发现本文所提算法能在海量的专业文本数据中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数据,挖掘蕴含在数据中的关联知识,适应多变的应用环境和专题检索的需求,比传统的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效果更好。其结果可以为地质工程、地质矿产战略研究等提供知识支撑。

胡广[10](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继续不断推进,也就造成了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从未止步,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可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强力支撑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稳定前行,因此继续对油气勘探研究仍至关重要。地下的层位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错位形成了断层。断层既是油气田的边界,也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通道。断层的解释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断层的分布和形态对油气藏的识别和描述起到关键性作用,并对地壳发展构造和天然气、石油等的开采与分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地震数据的体量也越来越大,利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断层解释不仅十分琐碎和耗时,而且难度较以及无法重复验证,复杂的解释流程也对解释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十分高。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的各种方法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方法研究的热点,它提供了一种思路利用更深的神经网络方法来把人类的经验来让计算机进行学习,从而来代替人类判断来解决某些问题。图像分割是指根据图像的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简单的说就是在一副图像中,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在地震勘探领域的断层解释中,地震振幅图像中包含大量的有用关于地下地质构造的信息,通过对些信息的利用可以很好的实现断层解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优势,让计算机来学习地震断层解释的模式,实现从计算机视觉来识别地震数据中的断层,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人为干预以及错误的发生,并大幅度减少断层解释所需要的时间。鉴于此,本文针对地震数据中断层解释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结合目前最流行的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方法,并研究了在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中有效样本难以获取和样本不平衡的问题,还进行了断层识别结果优化后处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的具体工作:(1)分析了深度学习语义分割中地震断层识别问题,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地震振幅图像的端对端的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网络,实现了计算机视觉来识别地震断层,并在合成地震数据上对网络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2)对深度学习地震断层识别方法中样本选择方式进行了研究,针对合成地震数据训练模型来预测实际地震数据中存在的效果不稳定问题,提出使用在待解释三维断层数据中选取部分二维切片数据人工解释断层作为训练样本,并通过数据扩充方法得到足够量的学习样本。(3)针对地震振幅图像中断层和非断层的数量严重不平衡的情况,研究了采用加权的交叉熵损失函数使神经网络朝准确的方向进行拟合学习。(4)对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方法的断层识别结果进行了优化后处理研究,利用孤立小连通区域去除方法消除识别结果中的噪声,利用通过骨架化方法对模型预测的断层进行细化处理并利用剪枝操作去除骨架化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枝节,采用八邻域端点检测方法寻找识别的断层线中断开点并连接不连续的断层。(5)结合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断层识别网络和断层优化后处理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流程,并在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断层识别处理,还对不同数据不同方法识别出来的断层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论证了本文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创新点为:(1)在VGG16网络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针对地震断层识别的端对端深度学习语义分割轻量化网络结构。不仅能减少训练时间和预测时间,还能够实现在较少断层样本情况下保持良好断层识别效果。(2)针对深度学习语义分割识别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断层识别结果优化后处理的方法流程。整个流程包括孤立小连通区域去除的方法剔除噪声,使用基于距离变换骨架提取算法来得到细化的断层并用剪枝算法去除产生的多余枝节,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八邻域端点检测的方法来寻找并连接属于同一断层线上的断开点。

二、地质属性模型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质属性模型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的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时空地质大数据概述
    1.1 国内地质大数据建设的现状
    1.2 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的定义
2 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的模型
    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 时间属性模式
    2.3 维度属性模式
3 时空地质大数据的物理模式
    3.1 数据存储模式
    3.2 数据管理系统
4 数据服务
    4.1 专题地质属性数据服务
    4.2 数据挖掘服务
5 结论与展望

(2)矿区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风险评估应用
        1.2.2 矿区地表移动变形研究现状
        1.2.3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标准
        1.2.4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评估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响应研究
    2.1 建筑物地表变形破坏介绍
        2.1.1 地表移动变形概念
        2.1.2 建筑物破坏形式及裂缝展开
    2.2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响应研究方法
        2.2.1 深梁模型
        2.2.2 数值模拟方法
        2.2.3 研究方法的选取
    2.3 损伤等级评估标准
3 基于深梁模型-SSI的影响因素确定及敏感性分析
    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3.1.1 变形强度值
        3.1.2 土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3.1.3 建筑物属性值
    3.2 基于Sobol的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2.1 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
        3.2.2 目标函数确定
        3.2.3 影响参数取值范围
        3.2.4 敏感性分析建模流程
    3.3 基于建筑物下地表变形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砌体结构灵敏度分析
        3.3.2 框架结构灵敏度分析
    3.4 基于自由场地表变形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砌体结构灵敏度分析
        3.4.2 框架结构灵敏度分析
4 基于SVM的建筑物损伤等级快速预测模型
    4.1 损伤建筑物样本库建立
    4.2 SVM损伤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SVM原理
        4.2.2 SVM模型建立
    4.3 建筑物地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
        4.3.1 基于深梁模型属性的损伤等级预测
        4.3.2 属性特征缺项对比
        4.3.3 简化 SVM 建筑物地表变形破坏等级预测
5 基于简化 SVM 的损伤等级预测实例分析
    5.1 建筑物地表变形破坏实例
    5.2 简化SVM地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3.1 心理认知
        2.3.2 社会空间
        2.3.3 历史文脉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地质模型不确定性来源研究现状
        1.2.2 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来源与表达
    2.1 不确定性来源分析
        2.1.1 数据误差
        2.1.2 建模方法的不确定性
        2.1.3 认知的偏差和局限性
    2.2 不确定性的传播与累积
    2.3 模型不确定性的表达
        2.3.1 不确定性度量
        2.3.2 地层面高程随机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合多源不确定性的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评价
    3.1 多源不确定性整合方法
    3.2 测量误差与建模方法的不确定性的整合
        3.2.1 贝叶斯最大熵方法
        3.2.2 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不确定性整合
    3.3 考虑认知偏差的不确定性更新
    3.4 三维地层属性不确定性
    3.5 三维地质模型综合不确定性
    3.6 巴东黄土坡三维地质模型多源不确定性综合评估
        3.6.1 研究区域
        3.6.2 地层面空间位置概率分布
        3.6.3 三维地质属性概率场
        3.6.4 地质模型综合不确定性分析
        3.6.5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藤Copula的多地层结构联合不确定性建模
    4.1 基于接触点高程函数的多地层结构描述
    4.2 地层面相关结构分析
        4.2.1 相关性度量
        4.2.2 地层面的自相关与互相关
        4.2.3 相关性对不确定性的影响
    4.3 基于Copula的多维相关建模理论
        4.3.1 Copula基本理论
        4.3.2 Copula函数族的选择和参数估计
        4.3.3 条件Copula
        4.3.4 藤Copula模型
        4.3.5 空间C藤Copula
    4.4 基于藤Copula的多地层相关结构建模
        4.4.1 多地层空间邻域空间R藤Copula模型
        4.4.2 模型参数估计
    4.5 多地层结构形态预测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5.1 基于空间R藤Copula的空间预测方法
        4.5.2 多地层结构联合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6 针对断层等情况的处理
    4.7 上海第四系沉积地层结构预测与多地层不确定性分析
        4.7.1 研究区地质背景
        4.7.2 数据统计特征
        4.7.3 实验验证方法
        4.7.4 地层面接触位置预测
        4.7.5 多地层结构联合不确定性分析
        4.7.6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邻地层互相关约束的地层面模型修正
    5.1 地层面建模方法局限性
    5.2 贝叶斯框架下的地层面模型修正
    5.3 基于相邻地层互相关约束的模型修正方法
        5.3.1 基于双地层Copula的模型修正方法
        5.3.2 基于三地层Copula的模型修正方法
    5.4 上海第四系沉积地层面模型修正实验
        5.4.1 利用Qh_3地层面样本数据修正Qh_2地层面模型
        5.4.2 利用Qh_2地层面样本数据修正Qh_1地层面模型
        5.4.3 利用Qh_3地层面和Qh_1地层面样本数据修正Qh_2地层面模型
        5.4.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5)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键矿产的概念
        1.2.2 可供性的定义
        1.2.3 Hubbert模型
        1.2.4 财务模型
        1.2.5 地质类比法
        1.2.6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资源产业理论
    2.2 Hotelling模型
    2.3 Hubbert模型
    2.4 累积可供曲线
    2.5 联合生产理论
    2.6 品位吨位理论
第三章 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
    3.1 主要特征
        3.1.1 地质属性
        3.1.2 经济属性
        3.1.3 环境属性
    3.2 影响因素
        3.2.1 地质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技术因素
        3.2.4 环境因素
        3.2.5 突发事件
    3.3 耦合作用机制
        3.3.1 物理机制
        3.3.2 市场机制
        3.3.3 外生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因素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Copula-Hubbert生产函数
        4.2.1 理论假设
        4.2.2 函数形式
    4.3 实证研究
        4.3.1 铟的伴生特征
        4.3.2 参数估计
        4.3.3 峰值模拟
        4.3.4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因素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理论模型
        5.2.1 理论假设
        5.2.2 门限模型
    5.3 实证研究
        5.3.1 变量与数据
        5.3.2 平稳性检验
        5.3.3 门限效应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因素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理论模型
        6.2.1 理论分析
        6.2.2 地质维度
        6.2.3 市场维度
    6.3 实证研究
        6.3.1 数据及变量
        6.3.2 参数估计结果
        6.3.3 评价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突发事件对可供性影响机制研究
    7.1 问题描述
    7.2 市场影响
        7.2.1 国际市场
        7.2.2 中国市场
    7.3 可供性影响
        7.3.1 理论分析
        7.3.2 在险产量
        7.3.3 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对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门限效应检验结果
    B新冠疫情下国际金属市场预测

(6)地质文本中油气藏特征提取及成藏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油气地质知识服务
        1.2.2 地质资料信息抽取研究进展
        1.2.3 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与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油气藏特征与知识图谱相关理论技术
    2.1 油气藏的特征
    2.2 知识元及知识组织方式
        2.2.1 知识元概念
        2.2.2 知识组织方式
    2.3 知识图谱理论概述
        2.3.1 知识图谱定义与逻辑框架
        2.3.2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2.4 关键技术
        2.4.1 文本表示技术
        2.4.2 主题提取与主题域划分
        2.4.3 实体及关系抽取技术
        2.4.4 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
        2.4.5 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次主题的地质文本知识元提取研究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数据准备
        3.3.1 油气地质资料及预处理
        3.3.2 油气领域本体构建
    3.4 基于词约束h LDA的油气地质文本主题提取
        3.4.1 概述
        3.4.2 词约束h LDA模型设计
        3.4.3 油气地质文本主题提取方法
        3.4.4 实验
    3.5 顾及地质文本特点的油气藏知识元提取
        3.5.1 概述
        3.5.2 主题特征知识元提取方法
        3.5.3 图表关联知识元提取方法
        3.5.4 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领域知识的地质文本油气藏特征提取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基于词表特征加强的油气藏特征实体提取
        4.3.1 概述
        4.3.2 油气藏特征实体类型分析
        4.3.3 油气藏特征实体语料标注
        4.3.4 一种基于词汇特征增强的实体抽取模型
        4.3.5 实验
    4.4 基于改进标签策略的油气藏特征关系提取
        4.4.1 概述
        4.4.2 油气藏特征关系类型分析
        4.4.3 语义重叠的关系标签策略
        4.4.4 一种优化标签策略的关系抽取模型
        4.4.5 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主题的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主题的油气藏知识的表示
        5.2.1 扩展的三元组知识表示方法
        5.2.2 融合异质辅助信息的三元组向量化模型
    5.3 基于多特征的油气藏知识元关联方法
        5.3.1 知识元的抽象表达
        5.3.2 多特征距离度量
    5.4 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与服务系统设计
        5.4.1 油气成藏知识图谱构建
        5.4.2 油气成藏知识服务系统设计
    5.5 油气成藏知识图谱的服务应用
        5.5.1 文献知识主题筛选
        5.5.2 知识信息检索服务
        5.5.3 知识信息关联服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多维度城市功能区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功能区划分
        1.2.2 功能区划分采用的数据
        1.2.3 功能区划分的研究单元
        1.2.4 城市功能区划分方法
        1.2.5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功能区划分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多标准的空间分析单元优化框架
    2.1 空间分析单元优化框架
        2.1.1 空间分析单元划分
        2.1.2 空间分析单元的评估方法
        2.1.3 最优空间分析单元的敏感性分析
    2.2 最优空间分析单元实验与结果分析
        2.2.1 研究区域与数据
        2.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主题的功能信息抽取框架
    3.1 功能主题信息抽取框架
        3.1.1 H-LDA模型
        3.1.2 信息熵
    3.2 主题概率的分布
        3.2.1 研究区域与数据
        3.2.2 功能主题分布
        3.2.3 功能混合度分布
    3.3 结果验证
        3.3.1 功能主题分布验证
        3.3.2 功能混合度分布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顾及多维特征的数据聚类方法
    4.1 多维特征数据聚类方法(MDF-AP)
        4.1.1 多维特征的相似性
        4.1.2 基于高斯核的距离度量
        4.1.3 自适应步长的偏向参数
    4.2 算法评价及分析
        4.2.1 评价方法
        4.2.2 可靠性和复杂性分析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研究区域与数据
        4.3.2 实验结果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维度的城市功能区划分实验
    5.1 功能及混合度计算
        5.1.1 空间分析单元确立
        5.1.2 多维功能主题抽取与聚类
        5.1.3 混合度计算
    5.2 结果验证
        5.2.1 基于POI的功能识别与结果比较
        5.2.2 基于街景地图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顾及行人感知的室内导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划分框架
        1.2.2 顾及行人偏好的行人导航
        1.2.3 导航路网层次化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室内导航模型概述
    2.1 人类寻路问题
        2.1.1 寻路中的行人要素
        2.1.2 行人导航行为与环境感知
    2.2 室内空间表征
        2.2.1 标准模型
        2.2.1.1 City GML
        2.2.1.2 IFC
        2.2.1.3 Indoor GML
        2.2.2 应用模型
        2.2.3 概念模型
    2.3 导航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顾及行人交互的空间划分框架
    3.1 交互语义模型
    3.2 两级子空间划分
        3.2.1 基础定义
        3.2.2 资源子空间重定义
        3.2.2.1 功能空间重定义
        3.2.2.2 功能空间可导航性确定
        3.2.3 结构子空间重组织
        3.2.3.1 室内结构多义性
        3.2.3.2 室内结构空间可导航性的确定
    3.3 个性化子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顾及行人维度的可导航空间生成方法
    4.1 用户客体空间生成
    4.2 资源的功能空间生成
    4.3 顾及行人维度的可导航空间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综合视觉显着度的导航路径生成方法
    5.1 路划的生成
    5.2 综合视觉显着度计算
        5.2.1 几何视觉显着度计算
        5.2.2 心理竞争因素修正
        5.2.3 综合视觉显着度计算
    5.3 基于视觉显着度的路网层次化
    5.4 导航路径生成
    5.5 验证实验
        5.5.1 实验区域与数据
        5.5.2 真实显着道路提取
        5.5.3 路网层次化合理性评估
        5.5.3.1 CVS指标评价
        5.5.3.2 CCVS 模型、LVS 模型和CVS 模型层次化分布差异
        5.5.3.3 CCVS 模型、LVS 模型和CVS 模型层次化评价与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顾及行人感知的细粒度室内导航模拟实验
    6.1 整体实验流程
    6.2 预获取的数据
    6.3 不同时间点的导航路径生成
        6.3.1 实验一:导航空间生成
        6.3.2 实验一:导航路径生成
    6.4 不同用户维度的导航路径生成
        6.4.1 实验二:导航空间生成
        6.4.1.1 非残疾人用户
        6.4.1.2 残疾人用户
        6.4.2 实验二:导航路径生成
    6.5 导航路径验证实验
        6.5.1 实验三:视觉层次与导航路径生成
        6.5.2 实验三:认知实验
    6.6 整体框架对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本分类的发展历史
        1.2.2 文本分类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2.1 引言
    2.2 文本分类简介
        2.2.1 文本预处理
        2.2.2 文本数据表示
        2.2.3 属性降维
    2.3 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2.3.1 朴素贝叶斯模型
        2.3.2 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2.4 拓展的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3.1 引言
    3.2 属性加权方法
    3.3 基于改进距离相关系数的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
        3.3.1 距离相关系数
        3.3.2 改进的距离相关系数
        3.3.3 基于改进距离相关系数的文本分类算法
    3.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4.1 实验平台
        3.4.2 模型评估
        3.4.3 实验设计
        3.4.4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依赖属性加权的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4.1 引言
    4.2 类依赖属性加权方法
    4.3 基于改进卡方统计的类依赖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
        4.3.1 卡方统计加权算法
        4.3.2 改进的卡方统计加权算法
        4.3.3 基于改进卡方统计的文本分类算法
    4.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4.1 实验设计
        4.4.2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属性选择与加权的多项式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算法
    5.1 引言
    5.2 属性选择方法
    5.3 基于改进互信息的混合属性选择与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
        5.3.1 基于互信息的属性选择算法
        5.3.2 基于改进互信息的属性选择算法
        5.3.3 基于改进互信息的快速属性选择算法
        5.3.4 基于改进互信息的混合属性选择与加权文本分类算法
    5.4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5.4.1 实验设计
        5.4.2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进算法在地质文本数据分类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工程地质勘查文本分类
        6.2.1 应用背景
        6.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2.3 词云分析
        6.2.4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6.3 矿产地质勘查文本分类
        6.3.1 应用背景
        6.3.2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6.3.3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地震断层解释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图像分割方法在断层识别中的研究现状
        1.2.4 选题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基本原理
    2.1 图像分割概述
        2.1.1 图像分割的目标
        2.1.2 相关分割算法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实现方式
        2.2.1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2.2.2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2.2.3 模型预测
    2.3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效果的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网络设计研究
    3.1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中地震断层识别问题分析
        3.1.1 基于视觉检测的地震断层解释特点分析
        3.1.2 深度学习中地震断层样本问题分析
        3.1.3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网络分析
        3.1.4 问题分析总结
    3.2 基于VGG16 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网络的断层识别方法
        3.2.1 地震断层训练样本的选取方法
        3.2.2 基于VGG16 改进的语义分割深度学习模型构建
        3.2.3 模型训练方式
        3.2.4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断层预测
    3.3 合成地震断层数据测试
        3.3.1 测试环境配置
        3.3.2 合成地震断层数据生成方法
        3.3.3 合成数据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断层识别结果优化后处理研究
    4.1 骨架的基本概念
        4.1.1 骨架的定义
        4.1.2 骨架的基本性质
    4.2 骨架提取的算法及比较
        4.2.1 骨架提取方法
        4.2.2 骨架计算方法分析比较
        4.2.3 本文断层骨架提取方法
    4.3 优化处理方法
        4.3.1 孤立小连通区域的去除
        4.3.2 断线连接
        4.3.3 剪枝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地震数据断层识别与分析
    5.1 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流程
    5.2 实际地震数据的断层识别
        5.2.1 数据背景介绍
        5.2.2 实际地震数据断层识别
        5.2.3 三维结果讨论
    5.3 不同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地质属性模型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多维时空地质大数据模型的技术探讨[J]. 黄家凯,熊保成,刘劲松,王冕,赵逸君,秦丽娟,吴恩政.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6)
  • [2]矿区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D]. 张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 梁栋.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战略性关键矿产可供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朱永光.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地质文本中油气藏特征提取及成藏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 朱小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7]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多维度城市功能区划分研究[D]. 崔海福.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8]顾及行人感知的室内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 甄文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9]属性加权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算法及应用研究[D]. 阮曙芬.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10]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的断层识别应用研究[D]. 胡广.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地质属性模型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