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光学中涉及相位对比概念的几个问题

通用光学中涉及相位对比概念的几个问题

一、普物光学中涉及相位差概念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俞亚庆[1](2020)在《射电望远镜宽带高效率馈源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作为脉冲星观测、星际分子谱线研究等天文活动的研究工具,射电望远镜对其系统中反射面天线的性能需求与日俱增。在新疆奇台县110 m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Qi Tai Telescope,QTT)的建设需求背景下,本文以实现宽带、高口径效率以及高品质因数G/Tsys值的反射面天线设计为目标,从宽带高性能喇叭馈源技术出发,围绕对称主焦式与标准格里高利反射面系统的馈源设计问题,针对最佳馈源远区场辐射特性、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传输线巴仑、变张角多模喇叭天线以及正交模耦合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研究了对称主焦式、标准格里高利系统的理想馈源远区场辐射特性。以反射面天线焦面场匹配和几何光学分析两种手段,分别对这两类反射面系统的理想馈源口径电场分布以及远区场辐射方向图特性进行了推导与计算;在QTT反射面系统的规划构架下,解析了对称主焦式反射面天线实现100%照射效率的馈源远区辐射电场方向图,并结合几种可以实现反射面天线高照射效率、低副瓣电平的馈源远区场增益方向图的实例,给出了20 cm波段馈源的设计原则;推导了可实现标准格里高利天线良好焦面场匹配的馈源口径电场表达式,并结合由几何光学分析方法得出的实例,给出了Q波段馈源的设计原则。所得的理想馈源设计原则为相关设计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理论基础。2.研制了超宽带内具有近似恒定波束宽度特性的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建立了四脊喇叭天线结构参数与带内反射系数、远区场辐射特性之间的制约关系;研究了加载的介质棒对天线远区场辐射特性的影响;采用了相对介电常数由内向外递减的多层介质棒加载策略,实现了超宽带内具有相对稳定波束宽度的天线设计;三层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样机的测试与仿真结果吻合度较高,其稳定的波束宽度特性表明了该天线适合用作QTT 20 cm波段反射面系统的馈源;四层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设计在反射特性、远区场辐射方向图E面与H面的等化特性以及等效相位中心的稳定性等方面均以有效手段进行了改良。3.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反相结构的超宽带传输线巴仑。针对双面平行带线(Double-Side Parallel Strip Line,DSPSL)导体交换式的传输线巴仑,提出了一种基于90°电场旋转过渡结构的超宽带反相器设计,用以改善巴仑两个平衡输出端口之间的相位不平衡度和幅度不平衡度特性;解析了传输线巴仑结构参数与反射系数、平衡端口间隔离度的制约关系,并给出了一般设计方法。该巴仑样机的测试与数值计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该巴仑可以为20 cm波段馈源的高性能差分馈电手段提供支持。4.研制了宽带内辐射方向图E面、D面和H面具有良好等化特性的变张角多模喇叭天线。以具有旋转轴对称辐射方向图的馈源设计为目标,分析了圆锥喇叭天线口径场各模式对远区总辐射场的贡献量,选择了合适的空间因子取值范围来降低由“3模综合法”带来的近似误差;在指定边缘照射电平情况下,解出了天线具备辐射方向图E面和H面等化特性所需的口径场模比系数分布,建立了天线各结构与模比系数的对应关系,并优化得到了Q波段设计。5.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节阻抗变换结构的小型化鳍线型正交模耦合器(Ortho-mode Transducer,OMT)设计,并以模块化设计方法研制了一款高性能十字转门型OMT。为了满足馈源组对于器件小型化的需求,提出了将切比雪夫阻抗分布用于鳍线型OMT中双脊/阶梯型波导多节阻抗变换器的设计方法,高效地利用有限空间实现了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为了满足馈源组对于器件高性能的需求,以模块化处理的方式,分别优化得到了十字转门型OMT的各个低反射组件,并组装得到了最终的高性能设计。样机的测试结果表明,鳍线型OMT在Q波段内具有低反射、高隔离度与结构紧凑的特点,而十字转门型OMT则在该频段内具备低反射、低插入损耗和高隔离度的特性。6.分析了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与变张角多模喇叭天线在相应反射面系统中的性能表现。将以上两个天线分别用作馈源后,QTT的对称主焦式反射面天线与标准格里高利天线均在各自频段实现了高口径效率、高G/Tsys值以及低副瓣电平特性。本文以上内容从馈源的宽带匹配、辐射方向图控制技术出发,旨在实现高口径效率、高G/Tsys值的反射面天线设计,为下一代高效率、高灵敏度射电天文接收系统的发展作出努力。

龚枭[2](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文中提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距今已有三十六年。这项赛事目前已经作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高中生的重要途径。每年有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物理竞赛打开了自己通往顶尖高校的大门。由于物理竞赛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分析考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划分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四个层次。并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26-35届复赛理论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考查的思维能力层次逐一划分,统计分析历届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情况和各知识板块的思维能力考查情况。然后对四种思维水平的问题考查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另外选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的典型试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有以下主要特点:1.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的题型、题量基本一致。大部分均为计算题,每届题目个数在8-9个。其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中,力学板块分值占比最高,电磁学次之;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三个板块考查占比基本持平,均约为十分之一。2.根据SOLO分类划分结果,26-35这十届复赛试题考查的各思维能力层次占比趋势高度一致,拓展抽象结构问题(E水平)考查最多,关联结构问题(R水平)次之,单点结构问题(U水平)和多点结构问题(M水平)考查很少。整体来看试题要求的思维能力很高。结合具体知识板块分析,五大板块均以考查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为主,其次是关联结构水平问题。对五大知识板块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进行分析,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电磁学、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光学。3.四种思维层次问题考查特征分析表明: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考查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性质、物理规律等。关联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体现在两种知识点的逻辑关联类型:“并联型”关联问题、“串联型”关联问题。拓展抽象问题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四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分别为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特色解题方法、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物理竞赛教练的教学,物理竞赛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使得竞赛教练和备赛学生对复赛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竞赛教练更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参赛选手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崔建华[3](2019)在《基于色散工程的超表面极化调控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波极化调控在信息通信、目标识别、极化成像和生物医学等多种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传统的极化调控器件主要利用具有双折射特性的材料制作而成,存在着可用材料有限、体积大、损耗大等局限性。超表面是一种新型亚波长人工电磁器件,通过改变超表面的亚波长单元结构,可以对从其中通过的电磁波进行灵活调控,进而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相位、极化方式或传播模式等。此外,超表面功能器件还具有小型轻薄、高集成度等优势。超表面的出现为高效便捷、多功能地进行极化调控提供了新途径。针对目前微波波段极化调控中存在的宽带动态调控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色散工程,开展了对极化调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1.基于法诺(FANO)共振模式,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层椭圆形金属贴片结构的弱手性超表面。超表面结构的弱手性能够产生超强旋光性,其厚度仅约为十分之一波长,在谐振频点处可将入射的线极化电磁波调制为交叉极化极化电磁波,交叉极化透过率超过94%。2.通过在各向同性人工结构材料中引入电控元件PIN二极管来构造各向异性极化调控人工结构,提出了一种宽带、动态极化调控各向异性超表面理论模型;基于漫色散调控理论,利用传输矩阵法和等效电路模型等方法分析验证了宽带范围内动态极化调控超表面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可用于宽带动态极化调控的反射式超表面,并完成实验验证。在3.4GHz到8.8GHz的频率范围内,所设计的超表面可以将线极化入射波转换成右旋圆极化或者左旋圆极化反射电磁波,也可保持线极化入射波原有的极化状态。3.将各向异性极化调控超表面与传统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360°电控波束扫描天线相结合,设计出一种能将线极化转换成圆极化的波束扫描天线。工作频率为4.5GHz,在4.45GHz-4.55频率范围内,回波损耗小于-10dB,天线轴比小于3dB。

邸昕鹏[4](2019)在《石英陀螺数字接口电路集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石英陀螺作为一种角速度测量器件,在国防、航天和商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实现了石英陀螺接口电路模拟输出芯片集成,亟待解决数字输出芯片集成问题。开展石英陀螺接口电路数字芯片集成技术研究,实现具有数字输出、片上数字温度补偿和批量化测调功能的高精度石英陀螺接口数字ASIC芯片,对石英陀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英陀螺接口电路数字芯片集成技术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数字驱动电路系统的相位噪声、混叠噪声和量化噪声对检测电路影响非常显着,以往模拟驱动电路的稳定性模型不再适用;检测电路数字化后引入新的噪声源,需要对其噪声进行全面分析,而目前未见相关报道,影响了高精度数字检测电路的优化设计;石英陀螺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高精度数字温度补偿和批量化测调问题,阻碍了石英陀螺的批量化应用。本文根据石英陀螺系统原理,得到了敏感结构的等效电学模型,基于此给出了石英陀螺接口数字ASIC芯片的行为级模型,通过仿真确定了接口电路各主要模块的性能指标,明确了石英陀螺系统对电路设计的要求。对石英陀螺数字驱动电路的稳定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一方面建立数字驱动电路相位噪声模型,得到相位稳定性对检测电路输出精度的影响,进行数字驱动电路相位稳定性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数字驱动电路相位稳定性对数字检测电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数字驱动电路电路噪声和PI控制电路模型,得到幅值稳定性与检测电路输出精度的关系,进行数字驱动电路幅值稳定性的优化设计,减小数字驱动电路幅值稳定性对数字检测电路的影响。该研究为石英陀螺数字驱动电路的设计奠定了基础。针对石英陀螺数字驱动电路引入的噪声和数字检测电路自身产生的噪声,建立石英陀螺数字检测电路全噪声模型,得到了数字检测电路噪声对输出偏置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包括低噪声前级电荷检测电路、解调电路和高精度模数转换电路等模块的石英陀螺高精度数字检测电路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研究了石英陀螺敏感结构的温度特性,得到了驱动信号频率、输出零位、偏置稳定性等参数与温度的关系,设计了一种片上高精度数字温度补偿电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批量化测调方案,通过单次升降温测试,实现了对多个石英陀螺整机系统的输出零位、全温稳定性等参数的批量化标定和补偿。解决了石英陀螺的高精度数字温度补偿问题和批量化测调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0.35μmBCD-MOS工艺参数和设计规则,正向设计并实现了具有数字输出、片上数字温度补偿和批量化测调功能的高精度石英陀螺接口数字ASIC芯片,芯片面积5mm×5mm,与某研究所提供的石英陀螺敏感结构配合进行整机测试,石英陀螺整机偏置稳定性为2.9°/hr(1σ),Allan方差偏置稳定性为1°/hr,补偿后全温区零位温度漂移16°/hr,角速度随机游走0.022°/√hr,非线性度在量程范围内达到0.035%。石英陀螺数字接口电路芯片和整机测试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和芯片设计的正确性。

丁增霞[5](2019)在《超宽带高性能相控阵天线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雷达和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通信设备提出了多功能、高集成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相控阵天线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性能对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高性能的超宽带相控阵天线已成为国内外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结合科研项目,对超宽带小型化、宽角扫描相控阵列天线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超宽带高增益蝶形缝隙天线阵列研究:基于缝隙天线和蝶形天线理论,设计了共面波导馈电的超宽带蝶形缝隙天线,具有良好极化纯度。研究了一种具有高增益特性的新型耦合馈电蝶形缝隙天线,采用寄生结构加载技术实现了小型化设计,获得1~3.5GHz的阻抗带宽,加工实测验证了天线性能,并对单元做出改进组成线阵,实现了一维±45°扫描。2.超宽带低剖面宽角扫描相控阵列研究:阐述了阵元强耦合效应实现阵列超宽带性能的原理,应用该理论设计了具有三倍频程的强耦合Vivaldi相控阵列,采用边缘开槽的方法实现单元小型化,并设计有限阵列验证宽角扫描性能。研究了一种增加天线有效电流路径的设计方法,解决阵列剖面较高的问题,阵列具有六倍频程,并添加宽角匹配层实现了阵列二维宽角扫描。3.X波段宽带宽角扫描小阵设计:针对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了一款X波段宽角扫描Vivaldi相控阵列天线,采用三角布阵减少阵元,降低成本。给出利用小阵中心单元阻抗与辐射特性推导阵列波束扫描特性的方法,设计并加工了5×8元小阵,仿真与实测结果趋于一致,验证了单元波束宽度与阵列增益损耗的关系。

周岩[6](2018)在《新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及其激波控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动控制技术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各类军事需求、经济需求的推动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借助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流动控制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步。本世纪初随着X-43A等飞行器的试飞成功,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突破的关键环节,新型流动控制技术特别是高速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包括零质量、非零质量射流在内的射流式激励器和以直流辉光放电为代表的等离子体式激励器是出现较早且研究最为活跃的两类高速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针对两种激励器的研究积累了丰富成果,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正是在这两类激励器基础上出现的交叉融合,由于兼具射流式激励器诱导射流速度高、穿透能力强以及等离子体式激励器响应速度快、无活动部件或流体供应装置、激励频带宽的优势,在高速流动控制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极有可能成为高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工程应用的突破口。为了推进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流动控制实用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实验手段为主,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开展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和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激波控制特性的研究,针对其所面临的三大应用难题——能量效率问题(长时间周期激励问题)、阵列协同问题(大空间尺度激励问题)和高空稀薄气体环境适应性问题(宽领域范围激励问题)分别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突破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其在高速流场主动流动控制领域的应用优势。为了实现激励器长时工作并降低电源系统体积重量,开展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完整能量传递过程分析和能量效率计算,典型工况总能量效率约为11.3%,其中放电、加热及喷射各过程的转化效率分别为40%、64%和44.2%。由于放电过程处于能量传递路径的上游,因此附加电阻带来的损失较为显着,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能量构成中,射流热能占据主体,占比超过90%。“大电极间距、小电容容量”的参数匹配对于提高放电效率和加热效率均有帮助。首次开展了新型自增压式头部逆向喷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及其钝头体头部激波控制和减阻特性研究,与静止环境或横向射流激励器特性不同,逆向喷流激励器在一次放电后可以产生较明显的多级射流,有利于延长单次放电后激励作用的时间。由于作用范围的不同等离子体合成射流与头部弓形激波存在局部凸起和全局覆盖两种典型的干扰模式。实现了对钝头体的有效减阻,马赫3条件下钝头体峰值减阻率约70%,单次放电最大减阻收益5.35 J。开展了低频大能量、高频小能量横向喷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激波控制特性研究。首次采用高频脉动压力测量手段获得了受控斜劈激波波后壁面压力变化,实现了低频大能量射流对激波的显着弱化,马赫3条件下斜劈壁面压力最大降低79%。实现了2500赫兹高频小能量射流对激波非定常性的调制,且受控激波摆动幅度扩大3.6倍。首次开展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高超声速流动控制实验研究,对于头部逆向喷流激励器,高超声速来流在头部的滞止作用使得激励器具有自增压特性,因此其构型可以沿用超声速流场相同激励器,结果表明头部逆向喷流激励器在马赫数增加后的高超声速流场中可以延续其优良控制特性,并且由于头部激波的脱体距离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减小,逆向喷流对于激波脱体距离的增大效果更为显着,在最强干扰时刻头部激波脱体距离增大约4.6倍(超声速条件下最大为3.2倍)。为了克服高超声速流场低静压稀薄气体环境问题,基于高超声速流场能量综合利用的思想,设计了两种不同增压方式的新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即集气腔(间接)增压式、冲压进气道(直接)增压式激励器。集气腔增压式激励器低压仓原理性实验表明射流峰值速度由256 m/s提升至507 m/s,表明腔体增压对激励器控制力具有显着提升作用,高超声速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在82 kPa增压压力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最大使得25度斜劈激波角度减小约3°。冲压进气道增压式激励器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无台阶和6 mm高度台阶激励器,腔体增压比分别约为4.72和7.69倍,由于分离激波和背风斜面使得射流出口附近流速降低,因此射流的穿透能力和对主流的干扰作用显着增强。实现了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串/并联协同阵列工作。串联式激励器阵列,电源结构简单、易实现轻小型化,放电效率基本与单个激励器相同。串联式阵列击穿放电机理源于直连-悬浮电极的预放电诱导作用,击穿电压取决于总电极间距,随着出口间距的减小,射流卷吸作用增强,速度提高。并联式激励器阵列各个激励器的开闭状态、工作频率、工作相位等都可单独控制,因此其控制特性更加灵活、控制效果更为可控,激励器相位差工作特性可以克服由腔体回填较慢带来的流激励器“饱和频率”限制,实现激励频率的倍增。

李谦[7](2018)在《光声与OCT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视觉系统疾病所造成的视觉功能损伤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视觉系统中,血管与神经构成互不可分的功能整体,其功能异常是许多视觉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血管与神经功能成像技术,提取视觉系统中血管与神经的多种功能信息,对于进一步揭示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与疾病的发病机理,并研究更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光声成像是基于光学吸收的新兴生物成像技术。光声成像中,通过激光激发的光声信号反映了生物组织的光学吸收特性,因此光声成像可实现高对比度的血管结构成像,并且能够无标记地测量血管内SO2的变化,实现基于SO2的血管功能成像。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基于光学散射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生物体内由组织运动或组织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光学性质变化具有高探测灵敏度,因此OCT能够准确测量血管内血流的速度,并通过探测神经组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内源性散射变化实现神经功能成像。光声成像与OCT的结合,可实现两种成像技术的优势互补,形成较理想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基于研制的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Optical-resolution Photoacoustic Microscopy,OR-PAM)与谱域OCT(Spectral-domain OCT,SD-OCT)功能成像平台,通过解决光声与OCT血管-神经功能成像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基于OR-PAM的高对比度血管结构成像与血管树形态提取,基于多波长OR-PAM的SO2准确测量,基于多普勒OCT的血管流速测量,以及基于内源性散射变化探测的OCT神经功能成像,实现视觉系统中血管与神经功能信息的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应用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阐述如下:基于光学吸收的OR-PAM在血管结构与SO2功能成像方面具有比基于散射的纯光学成像技术更高的对比度与准确性。本文首先通过OR-PAM实现猫视皮层血管网的显微结构成像。在此基础上,针对血管树这一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中的功能主体,本文着重进行了血管树自动抓取算法的研发。算法基于血管追踪概念,通过射线投射,在追踪血管树过程中识别血管的方向、分支与血管交叉。借助于OR-PAM的三维、高对比度血管结构成像,本文利用血管树抓取算法首次实现了光声成像结果中对独立血管树的自动抓取。在血管结构成像基础上,本文结合仿体实验、在体实验与理论仿真,对影响OR-PAM SO2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研究,为准确的OR-PAM SO2测量提供新的理论与实验依据。仿体实验以红、蓝墨水分子分别模拟血液中的含氧、脱氧血红蛋白,以不同配比的红蓝墨水混合液模拟不同SO2的血液;在体实验以裸鼠耳部动、静脉血管作为研究对象;理论仿真研究则利用蒙特卡洛光强分布模拟方法产生虚拟血管的光声信号。研究结果显示,光声信号的来源是影响OR-PAM SO2测量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即:当光声信号来自于血管中部时,利用不同波长激光激发的光声信号幅值,可实现准确的SO2测量;反之,血管边缘产生的光声信号无法反映血管内SO2。最后,本文利用OR-PAM对猫初级视皮层动脉在脉搏周期内的SO2时变过程进行了监测。由于OCT自身的共焦效应与相干门作用,基于光学散射的OCT在血流速度检测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文的SD-OCT成像系统通过多普勒OCT技术,可在体测量动、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并提取动、静脉血流随心脏搏动的时变波形。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多普勒OCT与瞬跃扫描的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量方法,从而首次利用SD-OCT实现了视网膜动脉PWV的测量,为基于PWV的血管弹性评估提供了新方法。该方法以脉搏波传播引起的血流时变波形作为脉搏波形,利用瞬跃扫描提取脉搏波在血管不同位置间传播所需的时间,从而测量PWV。以人体的视网膜动脉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瞬跃扫描方法,通过重复实验降低脉搏周期自身波动所产生的误差,并在正常血压被试者上测得20至30 mm/s的PWV,在高血压前期被试者上测得50mm/s的PWV。在神经功能成像方面,OCT可将神经组织内由神经电生理活动引起的内源性散射变化进行三维成像,从而实现无标记的神经功能成像。本文以在体视网膜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利用OCT对经角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下的视网膜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验证了本文SD-OCT成像系统的神经功能成像能力。实验结果显示,OCT可检测到TES引起的视网膜内光散射的变化,且变化幅度与TES电流强度相关。以往研究已证实,TES可通过刺激视网膜内的神经元活动而产生视皮层上的功能响应,但是视网膜内哪些神经组织受到刺激,以及不同神经组织受刺激后的响应特性仍不明了。针对这一问题,借助于OCT的三维成像能力,本文发现TES可引起视网膜内从内层视网膜到视网膜下腔的散射变化,且在内、外层视网膜中,TES主要引起光散射的减弱,而在视网膜下腔中,TES主要引起光散射的增强。在排除其它可能因素后,本文认为TES产生的神经组织电生理活动是散射变化的主要来源。综上,基于光声与OCT成像技术,本文实现了视觉系统中血管、神经功能信息的提取,并通过研发血管树自动抓取算法,为神经-血管耦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工具;通过研究基于OR-PAM的SO2测量准确性,为实现准确的SO2测量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验依据;通过提出基于多普勒OCT的PWV瞬跃扫描测量方法,为无创的血管弹性测量提供了新方法;通过研究TES作用下视网膜内的神经电生理响应,为电刺激下视网膜内神经元的响应提供了新知识。最后,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光声、OCT血管-神经功能成像在视觉系统领域的应用,并为双模态的光声、OCT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奠定了基础。

徐芳雅[8](2018)在《新型菲涅尔光学天线设计》文中认为自由空间光通信,一般以激光作为载波,是一种在自由空间中进行信息传输的无线通信方式。而自由空间光通信与传统的射频通信——无线通信相比,又具保密性好、可使用频谱宽、功耗低、体积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并且传输容量又相对较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而菲涅尔波带片又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因为其结构上使用透明和不透明的圆环交错组成,以避免菲涅尔衍射中的半波带遮挡问题,并且在结构下,与普通的透镜成像相比,菲涅尔又可以有极远的焦点距离,轻便可折叠等优点,因此菲涅尔波带片在测距、红外、远程光通信、全息技术等方面都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卡塞格伦天线结构,将菲涅尔波带片进行优化设计,在传统波带片的结构基础上,添加相位调制部分,使得波带片可以生成光强强度和中空半径都可以调节的空心光束,将这样的相位调制型菲涅尔波带片贴合于天线结构上,使得天线结构避开次镜遮挡问题,减少传输损失,从而提高发射效率。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空间光通信的研究意义以及相比传统通信的优势,整理了近年来空间光通信的发展动态以及趋势,并介绍了一些近年来对波带片相关研究的动态,解释了本文的主题以及研究意义。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了文章中所使用到的理论知识,包括高斯光束的特征以及高斯光束在自由空间传输时的变化矩阵理论,通过对光束通过波带片后的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积分方程进行理论说明;并分析了天线设计上的参数设计方法和要点,为后续的高斯光束转换为空心涡旋光,并通过天线结构的内容设计、分析、研究和效率讨论提供理论基础。在第三章中,主要分析了螺旋相位结构的波带片,以及带有相位调制部分的相位调制型波带片两种波带片的结构,分析了高斯光束经过两种波带片后的能量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着重分析了相位调制型波带片,相位调制部分参数对光线传输的影响变化。在第四章中,主要从两种结构的波带片应用到天线结构上进行分析,根据已经设计好的天线结构,重新设计需要的波带片结构,将波带片结构贴于天线主镜,通过仿真分析新的结构对天线发射效率的提升。

祝尊震[9](2018)在《零差相干光接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光锁相式零差相干光接收机已被广泛用于自由空间激光通信中,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高的接收灵敏度、强的抗背景光干扰能力、低功耗以及兼容复杂的调制格式等,此外,由于零差相干接收是直接解调出基带信号,相比于外差接收方式,大幅度降低了接收带宽。光锁相环的设计是该接收机技术的核心。零差光锁相环主要包括平衡环,科斯塔斯环(Costas loop),同步比特环等。其中,基于Costas环的零差相干光接收机具有优越的频率选择性和激光相位噪声容纳能力,是综合性能最优的锁相接收方式。为此,本论文围绕基于Costas环的10Gbit/s BPSK零差相干光接收机开展研究。光锁相环(OPLL)的环路带宽通常受到环路延迟、激光相频控制带宽等因素的限制,当激光器具有较大的相位噪声和频率漂移时,光锁相系统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为了解决该锁相难题,本系统引入了辅助频率捕获(自动入锁控制电路)技术,实现了在信号光和本振光间存在较大频差的情况下,接收机也能够快速捕获锁定信号光,并能够有效跟踪激光器的频率偏移。因此,可以满足多普勒频移严重的星间激光通信需求。在星间激光通信中,由于卫星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引起严重的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偏范围可达±7 GHz以上,最大变化速率约10.2 MHz/s。由于该值远大于光锁相环的锁定范围,导致接收机难以维持锁相,成为当前星间激光通信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本论文研究的辅助频率捕获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可满足星间激光通信需求的相干光接收。论文详细介绍了相干光接收机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完成了基于Costas环的10 Gbit/s BPSK零差相干光接收机的研制,最后对完成的接收机的性能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接收机的环路带宽为500 KHz,残余相位噪声低于3.6°;在误码率(BER)为1×10-9时,接收灵敏度为-39.5 dBm。而且,本接收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优越的动态特性,即:当信号激光和本振激光之间的初始频差高达±12GHz时,在辅助频率捕获电路的控制下,接收机可以在7.3 s内快速的捕获和锁定信号激光,并且该接收机可以对频偏范围为±8 GHz变化速率为600 MHz以内的多普勒频移信号进行实时跟踪,维持环路的稳定锁定。

张海瀛[10](2018)在《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通过发射正交极化电磁波获取地物的全极化散射信息。全极化干涉SAR(Interferometric SAR,InSAR)系统在获取全极化散射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物干涉信息的获取。相比于单极化SAR系统,全极化SAR/InSAR系统具有更强的地物目标特征信息获取能力,已在农业、林业、海洋、减灾和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极化SAR/InSAR观测数据中往往存在通道串扰、幅度和相位误差,必须进行定标后才能使用,这对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技术提出了需求。本文对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对通道噪声稳健的Ainsworth定标算法研究第三章研究了现有Ainsworth算法对极化通道噪声敏感的问题。首先,理论分析了现有Ainsworth算法对通道噪声敏感的原因;然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对通道噪声稳健的改进Ainsworth定标算法。该算法在考虑交叉通道噪声功率不一致以及低信噪比情况的基础上,修改了迭代过程中交叉极化通道不平衡参数估计公式,并对原有的迭代过程进行了修订。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参数估计性能。在小串扰情况下,结合Ainsworth算法假设条件少以及保持极化方位角信息的优势,改进的Ainsworth算法可以作为优选的定标算法。(2)面向高串扰情况的稳健定标算法研究针对高串扰情况下的极化定标问题,第四章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理论分析了 Quegan算法、A算法和Az算法等典型定标算法应对串扰大小的能力,并利用仿真数据对算法性能随串扰的变化进行了说明。基于理论和仿真分析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高串扰情况下,Az算法性能最优,Quegan算法次之,A算法最差,但是它们都无法保持稳定的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面向高串扰情况的非迭代极化定标算法。该算法在保留串扰参数高阶项的条件下,构建了关于串扰的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即可实现串扰参数的精确估计。为了进一步解决低信噪比、高串扰下的参数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通道噪声功率估计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考虑通道噪声估计的面向高串扰情况的非迭代极化定标算法,在高串扰以及低信噪比情况下,可以实现极化失真参数的精确估计,并且可以实现通道噪声的有效估计。(3)基于裸露地表的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估计定标算法研究针对观测场景中角反射器缺失情况下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估计问题,第五章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理论分析了裸露地表在X、Ka等高频波段下的极化散射特性,并利用X波段机载实测数据对其理论极化散射特性进行了验证。基于理论和实测分析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高频波段下,裸露地表的HH极化通道与VV极化通道间的幅度差和相位差较小,而且后向散射能量中的螺旋散射分量很低。因此,裸露地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布目标定标体。提出了一种面向X、Ka等高频波段全极化SAR数据的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估计定标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裸露地表的相位散射特性,将Shi算法中的二维搜索降为一维搜索,实现了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的稳定求解。同时,该算法利用裸露地表的幅度散射特性对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的搜索范围进行约束,进一步增强了算法的稳定性。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4)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优化处理技术研究针对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处理中遇到的协方差矩阵估计、极化干涉相位不一致问题,第六章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联合功率和同极化与交叉极化间相关系数的定标像素点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功率信息排除图像中的低功率像素点,然后利用同极化与交叉极化间相关系数选取参与协方差矩阵估计的像素点,最后排除功率过高的像素点,避免饱和像素点对协方差矩阵估计结果产生影响。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全极化SAR数据定标处理中应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定标算法的参数估计稳定性以及应对不同场景数据的能力。提出了一种主辅空间极化通道间极化干涉相位校正算法。该算法利用极化差分干涉相位的统计特性解决参数k引起的交叉极化通道干涉相位不一致问题,同时,利用无垂直结构分布区域极化差分干涉相位为零的特性解决极化定标残余相位误差引起的极化干涉相位不一致问题。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实现对极化干涉相位不一致性的有效校正。

二、普物光学中涉及相位差概念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物光学中涉及相位差概念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射电望远镜宽带高效率馈源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电望远镜
        1.2.2 喇叭天线
        1.2.3 正交模耦合器
        1.2.4 巴仑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内容
        1.3.1 作者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反射面天线的馈源近远场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反射面天线相关理论
        2.2.1 反射面系统分类
        2.2.2 反射面天线的增益与口径效率
        2.2.3 噪声温度
        2.2.4 边缘照射电平与地球站品质因数G/T_(sys)
    2.3 对称主焦式系统的馈源辐射方向图设计
        2.3.1 对称主焦式反射面天线的几何关系
        2.3.2 对称主焦式系统的焦面场分析
        2.3.3 球面波的空间扩散衰减效应
        2.3.4 对称主焦式系统的理想馈源辐射方向图
    2.4 对称双反射面系统的馈源辐射方向图设计
        2.4.1 对称双反射面天线的几何特性
        2.4.2 对称双反射面系统的等效原理
        2.4.3 对称双反射面系统的焦面场分析
        2.4.4 对称双反射面系统的理想馈源辐射方向图
    2.5 反射面天线的偏焦问题
        2.5.1 馈源的等效相位中心
        2.5.2 等效相位中心纵向偏焦的影响
        2.5.3 等效相位中心横向偏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宽带内波束宽度具有一致性的喇叭馈源研究
    3.1 引言
    3.2 喇叭天线的口径场模式分析
    3.3 馈源波束宽度控制机理
    3.4 四脊喇叭天线设计
        3.4.1 脊波导理论
        3.4.2 结构的选择与设计
        3.4.3 结构参数分析
        3.4.4 优化设计
    3.5 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设计
        3.5.1 介质中HE_(11)模的传播条件
        3.5.2 四脊喇叭天线的介质加载分析
        3.5.3 三层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的设计与实验分析
        3.5.4 四层介质加载四脊喇叭天线的改进与设计
    3.6 超宽带巴仑设计
        3.6.1 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3.6.2 反相器的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3.6.3 巴仑的基本构成
        3.6.4 巴仑的优化设计与实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内方向图具有旋转轴对称特性的喇叭馈源研究
    4.1 引言
    4.2 变张角多模喇叭天线设计
        4.2.1 多模喇叭天线的工作原理
        4.2.2 天线的结构设计
        4.2.3 天线口径场的模比综合
        4.2.4 天线的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4.3 正交模耦合器设计
        4.3.1 多节阻抗变换理论
        4.3.2 多节阻抗变换器在波导器件小型化中的应用
        4.3.3 基于台阶状双脊结构的鳍线型OMT设计与实验分析
        4.3.4 基于多级台阶结构的十字转门型OMT设计与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馈源在反射面系统上的性能分析
    5.1 系统噪声温度T_(sys)
    5.2 反射面天线的口径效率与地球站品质因数G/T_(sys)
    5.3 反射面天线的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5.3.1 卫星源法测量天线增益G
        5.3.2 冷/热负载-冷空法测量系统噪声温度T_(sys)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现状
        1.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
        2.1.2 思维能力
    2.2 SOLO分类理论
第三章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分析
    3.1 历年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3.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统计分析
        3.2.1 基于SOLO分类的试题思维能力层次划分标准
        3.2.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对思维能力层次的考查统计分析
        3.2.3 试题总体统计分析
    3.3 四种思维能力层次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3.3.1 单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3.3.2 多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3.3.3 关联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3.3.4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复赛典型试题分析
    4.1 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4.2 电磁学部分试题分析
    4.3 光学部分试题分析
    4.4 热学部分试题分析
    4.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5.2.1 对教师的启示
        5.2.2 对学生的启示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色散工程的超表面极化调控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解释
        1.2.1 超表面
        1.2.2 色散工程
    1.3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极化调控超表面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各向异性超表面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2.2.1 方法概述
        2.2.2 色散调控数理模型
        2.2.3 参数反演算法
        2.2.4 等效电路理论
        2.2.5 传输矩阵法
    2.3 手性超表面
        2.3.1 方法概述
        2.3.2 手性超表面参数反演
    2.4 数值计算方法
第3章 极化调控手性超表面的设计
    3.1 引言
    3.2 FANO共振色散模式
    3.3 极化调控手性超表面的设计
    3.4 极化调控手性超表面的色散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宽带极化动态调控超表面设计
    4.1 引言
    4.2 宽带极化动态调控超表面设计的色散控制理论分析
        4.2.1 宽带极化动态调控超表面原理模型
        4.2.2 理想极化调控超表面阻抗分析
        4.2.3 圆极化电磁波的轴比计算方法分析
        4.2.4 对极化动态调控超表面的等效电路分析
    4.3 正交方向混合馈电的反射式宽带极化调控超表面设计
    4.4 正交方向独立馈电的反射式宽带极化调控超表面设计
        4.4.1 考虑馈电的反射式宽度极化调控超表面结构设计
        4.4.2 极化调控超表面的等效阻抗分析
        4.4.3 斜入射情况下的极化调控超表面分析
        4.4.4 极化调控超表面中PIN二极管电磁参数差异影响分析
    4.5 正交方向独立馈电的反射式宽带极化调控超表面制备和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极化调控超表面的电扫描天线
    5.1 引言
    5.2 各向异性极化调控开关超表面
    5.3 基于超表面的圆极化波束扫描天线设计
        5.3.1 电控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模型初步设计
        5.3.2 超表面结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分析
        5.3.3 电控波束扫描圆极化天线模型优化结果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石英陀螺数字接口电路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微机械陀螺及其接口电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机械陀螺国外研究现状
        1.2.2 微机械陀螺国内研究现状
        1.2.3 微机械陀螺接口电路国外研究现状
        1.2.4 微机械陀螺接口电路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机械石英陀螺接口电路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石英陀螺系统原理
    2.1 引言
    2.2 石英陀螺系统原理简介
    2.3 石英陀螺敏感原理
        2.3.1 科里奥利力、寄生科里奥利力和正交耦合
        2.3.2 石英陀螺敏感结构的驱动和检测原理
    2.4 石英陀螺机械域模型和电学模型
        2.4.1 石英陀螺机械域模型
        2.4.2 石英陀螺等效电学模型
    2.5 石英陀螺电路原理
    2.6 石英陀螺接口数字ASIC芯片系统行为级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英陀螺数字驱动电路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数字驱动电路相位稳定性研究
        3.2.1 相位噪声原理
        3.2.2 时变相位噪声模型研究
        3.2.3 数字驱动电路相位稳定性对检测电路影响
        3.2.4 数字驱动电路相位稳定性模型的实验验证
    3.3 数字驱动电路幅值稳定性研究
        3.3.1 数字驱动电路的前级电荷检测电路噪声研究
        3.3.2 模数转换电路噪声研究
        3.3.3 比例-积分控制电路稳定性研究
        3.3.4 数字驱动电路幅值稳定性对检测电路影响
        3.3.5 数字驱动电路幅值稳定性模型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英陀螺数字检测电路全噪声研究
    4.1 引言
    4.2 石英陀螺数字检测电路全噪声研究
        4.2.1 数字检测电路的前级电荷检测电路噪声模型研究
        4.2.2 解调、滤波与模数转换电路研究
        4.2.3 数字检测电路全噪声模型
    4.3 数字检测电路全噪声模型的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英陀螺温度补偿和批量化测调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石英陀螺温度特性研究
        5.2.1 石英晶体的线膨胀系数的温度特性
        5.2.2 石英晶体的密度的温度特性
        5.2.3 石英晶体的弹性顺度系数的温度特性
    5.3 石英音叉的温度特性研究
    5.4 石英陀螺片上数字温度补偿技术研究
    5.5 石英陀螺批量化测调技术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英陀螺接口数字ASIC芯片设计与流片结果测试分析
    6.1 引言
    6.2 石英陀螺数字接口ASIC芯片系统设计
    6.3 石英陀螺数字接口ASIC芯片晶体管级电路设计
        6.3.1 前级电荷检测电路设计
        6.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6.3.3 数字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设计
        6.3.4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6.3.5 自适应相位电路设计
    6.4 石英陀螺数字接口ASIC芯片版图设计和后仿真
    6.5 石英陀螺数字接口ASIC芯片与整机测试
        6.5.1 数字检测电路等效输入噪声测试与分析
        6.5.2 数字驱动电路功能测试
        6.5.3 刻度因数和非线性度测试
        6.5.4 石英陀螺偏置稳定性测试
        6.5.5 石英陀螺角速度输出温度补偿测试
        6.5.6 石英陀螺及其接口电路芯片性能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超宽带高性能相控阵天线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宽带高性能天线研究动态
        1.2.2 超宽带高性能相控阵列天线的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2 阵列天线基础理论
    2.1 带宽的描述
    2.2 相控阵天线基本理论
        2.2.1 均匀直线阵工作原理
        2.2.2 均匀平面阵工作原理
    2.3 互耦影响下的阵列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超宽带高性能蝶形缝隙天线及其阵列研究
    3.1 宽频带缝隙天线理论分析
    3.2 共面波导馈电的蝶形缝隙天线设计
        3.2.1 蝶形天线理论
        3.2.2 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设计
    3.3 新型高增益蝶形缝隙天线研究
        3.3.1 耦合馈电蝶形缝隙天线基本结构
        3.3.2 小型化结构设计
        3.3.3 天线实测结果分析
    3.4 蝶形缝隙天线一维扫描阵列研究
        3.4.1 蝶形缝隙天线阵列单元设计
        3.4.2 一维扫描阵列仿真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超宽带高性能强耦合Vivaldi相控阵天线研究
    4.1 基于强耦合效应的超宽带阵列工作原理
    4.2 宽角扫描强耦合阵列研究
        4.2.1 Vivaldi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
        4.2.2 超宽带阵列单元结构
        4.2.3 宽角扫描阵列研究
        4.2.4 宽角扫描有限阵列设计
    4.3 低剖面宽角扫描强耦合相控阵列研究
        4.3.1 超宽带低剖面阵列单元结构
        4.3.2 低剖面宽角扫描相控阵列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X波段宽带宽角扫描相控阵列天线设计
    5.1 X波段相控阵天线设计要求
    5.2 基于Vivaldi的宽角扫描相控阵列设计
        5.2.1 阵中单元设计
        5.2.2 中心单元有源方向图分析
        5.2.3 小阵扫描性能分析
        5.2.4 阵列整体仿真
    5.3 原理样机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阵列装配与有源驻波测试
        5.3.2 有源单元方向图测试
        5.3.3 阵列扫描情况下的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新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及其激波控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速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2.1 被动式高速流动控制技术
        1.2.2 主动式高速流动控制技术
    1.3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研究进展
        1.3.1 激励器结构优化
        1.3.2 实验观测方法
        1.3.3 数值仿真方法
    1.4 进展小结与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能量效率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及数值计算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零维简化模型
    2.3 能量效率计算方法
        2.3.1 放电效率
        2.3.2 加热效率
        2.3.3 喷射效率
    2.4 能量效率参数影响规律
        2.4.1 放电效率
        2.4.2 加热效率
        2.4.3 喷射效率
    2.5 小结
第三章 新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超声速流场激波控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
        3.2.1 超声速风洞
        3.2.2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电源系统
        3.2.3 实验加工及测试方法
    3.3 新型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波控制及减阻
        3.3.1 实验模型
        3.3.2 流场特性分析
        3.3.3 放电和减阻能量分析
        3.3.4 出口直径的影响
        3.3.5 钝头体直径的影响
        3.3.6 放电电容的影响
    3.4 低频高能横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波弱化及消除控制
        3.4.1 实验模型
        3.4.2 激波弱化和消除特性
        3.4.3 放电电容的影响
        3.4.4 出口直径的影响
        3.4.5 出口位置的影响
        3.4.6 激波发生器构型的影响
    3.5 高频低能耗横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波摆动控制
        3.5.1 典型控制工况
        3.5.2 参数影响规律
    3.6 小结
第四章 新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高超声速流场控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
        4.2.1 高超声速风洞
        4.2.2 低压环境模拟仓
        4.2.3 NPLS及压力测量
    4.3 新型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高超声速流场控制
        4.3.1 实验装置
        4.3.2 流场特性分析
    4.4 集气腔增压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
        4.4.1 集气腔增压式激励器原理性验证
        4.4.2 集气腔增压式激励器高超声速流场工作特性
    4.5 冲压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
        4.5.1 冲压式激励器工作特性数值仿真
        4.5.2 冲压式激励器工作特性实验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阵列工作特性
    5.1 引言
    5.2 串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阵列工作特性
        5.2.1 串联放电电源系统
        5.2.2 放电特性
        5.2.3 流场特性
    5.3 并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阵列工作特性
        5.3.1 并联放电电源系统
        5.3.2 放电特性
        5.3.3 流场特性
        5.3.4 非同步工作特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光声与OCT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
符号标记
单位对照
1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声成像技术
        1.2.2 OR-PAM的功能成像及其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2.3 OR-PAM在眼科成像中的应用
        1.2.4 OCT成像技术
        1.2.5 OCT功能成像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第二章光声与OCT成像系统的研制
    2.1 光声成像技术的实现
        2.1.1 光声成像的原理
        2.1.2 光声成像模式
        2.1.3 光声SO_2成像原理
        2.1.4 共焦式OR-PAM的设计与实现
        2.1.5 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
        2.1.6 系统分辨率测量
        2.1.7 成像结果示例
    2.2 OCT成像技术的实现
        2.2.1 OCT的原理
        2.2.2 时域OCT的原理
        2.2.3 频域OCT的原理
        2.2.4 SD-OCT成像系统及其性能指标
        2.2.5 多普勒OCT的实现
    2.3 本章小结
3 第三章OR-PAM的视皮层血管结构成像及其血管树的自动抓取
    3.1 引言
    3.2 基于OR-PAM的视皮层血管结构成像
        3.2.1 OR-PAM成像系统
        3.2.2 动物准备
        3.2.3 成像结果与讨论
    3.3 血管树自动抓取算法的研究
        3.3.1 算法概述
        3.3.2 射线投射与血管边缘的识别
        3.3.3 血管分支的识别
        3.3.4 血管交叉的识别
        3.3.5 对仿体血管树的抓取结果与讨论
        3.3.6 对视皮层血管树的抓取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OR-PAM的 SO_2 测量准确性研究及其在视皮层搏动血氧提取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OR-PAM成像系统
        4.2.2 仿体制备
        4.2.3 动物准备
        4.2.4 OR-PAM的 SO_2测量方法
    4.3 SO_2测量准确性的仿体实验研究
    4.4 SO_2测量准确性的在体实验研究
    4.5 SO_2测量准确性的理论仿真研究
    4.6 OR-PAM SO_2 测量在视皮层搏动血氧提取中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多普勒OCT血流动态成像及其在视网膜血管弹性分析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多普勒OCT的血流动态成像
        5.2.1 SD-OCT成像系统
        5.2.2 研究对象
        5.2.3 多普勒OCT数据处理
    5.3 基于瞬跃扫描的PWV测量方法
        5.3.1 瞬跃扫描提取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原理
        5.3.2 瞬跃扫描的具体实现
        5.3.3 瞬跃扫描的数据提取
        5.3.4 血管长度测量
    5.4 基于瞬跃扫描的PWV在体测量结果
        5.4.1 对照组——瞬跃距离0 mm
        5.4.2 瞬跃距离0.2 mm
        5.4.3 瞬跃距离0.8,1.3及1.9 mm
        5.4.4 在其它视网膜动脉上进行瞬跃扫描
        5.4.5 在静脉上进行瞬跃扫描
    5.5 实验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第六章基于内源性散射变化的功能OCT及电刺激下视网膜响应的研究
    6.1 引言
    6.2 视网膜电刺激实验方案
        6.2.1 动物准备
        6.2.2 TES设置
        6.2.3 OCT系统
        6.2.4 实验方案
    6.3 基于OCT的视网膜散射变化提取
    6.4 实验结果
        6.4.1 TES引起视网膜内源性散射变化的定性分析
        6.4.2 TES引起的内层视网膜散射变化
        6.4.3 TES引起的外层视网膜散射变化
        6.4.4 TES引起的视网膜下腔散射变化
    6.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新型菲涅尔光学天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空间光通信简介
        1.3.1 光无线通信网的基本技术
        1.3.2 光无线通信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3.3 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成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斯光束传输理论与天线设计理论
    2.1 高斯光束传输变换与菲涅尔波带片设计
        2.1.1 半导体激光器与高斯光束的产生
        2.1.2 高斯光束衍射理论
        2.1.3 柯林斯公式
        2.1.4 卡塞格伦天线结构中的ABCD定律参数分析
    2.2 光学天线设计分析
        2.2.1 光学天线结构分析
        2.2.2 光学天线最优结构参数设计要点
第三章 相位调制型波带片衍射分析
    3.1 螺旋相位型波带片与相位调制型波带片对比分析
    3.2 仿真结果分析
        3.2.1 螺旋相位菲涅尔波带片与相位调制型菲涅尔波带片
        3.2.2 拓扑数p值对光强分布的影响
        3.2.3 相位调制型波带片的相位调制角度与焦点处最大光强分布研究
        3.2.4 相位调制型波带片的相位调制角度与焦点处光强积分大小研究
    3.3 相位调制型菲涅尔波带片的参数与光强分布分析
        3.3.1 相位调制型波带片的环带数N对光强分布影响
        3.3.2 环带数N对光强分布影响规律分析
        3.3.3 相位调制型菲涅尔波带片轴向传播规律分析
    3.4 拓扑数为分数的相位调制型菲涅尔波带片
    3.5 双层相位调制层菲涅尔波带片
第四章 相位调制型波带片天线设计与传输性能分析
    4.1 点光源入射卡塞格伦天线结构分析
    4.2 螺旋相位型波带片卡塞格伦天线参数分析
        4.2.1 卡塞格伦天线参数分析
        4.2.2 波带片结构参数分析
        4.2.3 新型菲涅尔卡塞格伦天线结构仿真结果分析
        4.2.4 新型菲涅尔波带片卡塞格伦天线结构发射效率研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零差相干光接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应用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干光通信基本理论
    2.1 光传输链路
        2.1.1 直接检测链路
        2.1.2 相干检测链路
    2.2 调制方式
        2.2.1 直接调制
        2.2.2 外调制
    2.3 线性相位解调
        2.3.1 反馈线性解调
        2.3.2 I-Q线性解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学锁相环技术分析
    3.1 锁相环
        3.1.1 锁相环基本理论
        3.1.2 环路阶数和类型
        3.1.3 环路稳定性
    3.2 光学锁相环设计
        3.2.1 平衡锁相环
        3.2.2 Costas锁相环
        3.2.3 同步比特环
        3.2.4 抖动锁相环
    3.3 光锁相环性能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STAS环的零差相干接收机设计
    4.1 零差相干光接收系统
        4.1.1 光发射机
        4.1.2 零差相干光接收机
    4.2 关键技术
        4.2.1 90 °光混频器
        4.2.2 平衡探测器
        4.2.3 鉴频鉴相器
        4.2.4 环路滤波器
        4.2.5 光压控振荡器
    4.3 OPLL辅助控制电路设计
        4.3.1 辅助频率捕获电路设计
        4.3.2 多普勒频移补偿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配置
        4.4.2 激光器的调谐曲线测试
        4.4.3 辅助频率捕获测试
        4.4.4 多普勒频移补偿测试
        4.4.5 接收误码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极化SAR/InSAR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极化SAR/InSAR技术应用领域
    1.4 极化SAR/InSAR定标研究现状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全极化SAR定标理论及模型
    2.1 引言
    2.2 全极化SAR定标基本理论
        2.2.1 目标极化散射特性的表征
        2.2.2 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测量
        2.2.3 极化定标中目标散射假设
    2.3 全极化SAR定标模型构建
        2.3.1 雷达系统非理想因素
        2.3.2 传输媒质非理想因素
        2.3.3 雷达平台运动非理想因素
        2.3.4 综合各非理想因素的定标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通道噪声稳健的Ainsworth算法
    3.1 引言
    3.2 Ainsworth定标算法原理
    3.3 Ainsworth定标算法问题理论分析
    3.4 改进Ainsworth算法原理及流程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数据仿真
        3.5.2 基于仿真数据的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高串扰情况的稳健定标算法
    4.1 引言
    4.2 典型定标算法性能随串扰的变化分析
        4.2.1 Quegan定标算法原理
        4.2.2 典型定标算法性能理论分析
        4.2.3 定标算法性能评估指标
        4.2.4 基于仿真数据的典型定标算法性能分析
    4.3 面向高串扰情况的定标算法原理及流程
        4.3.1 面向高串扰情况的定标算法原理
        4.3.2 通道噪声功率估计算法
        4.3.3 面向高串扰情况的定标算法流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数据仿真
        4.4.2 无通道噪声时定标算法性能分析
        4.4.3 高通道噪声时定标算法性能分析
        4.4.4 通道噪声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裸露地表的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估计定标算法
    5.1 引言
    5.2 裸露地表极化散射特性分析
        5.2.1 裸露地表散射特性理论分析
        5.2.2 基于实测数据的裸露地表散射特性分析
    5.3 基于裸露地表的同极化通道不平衡度估计算法
        5.3.1 Shi算法原理
        5.3.2 改进算法原理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测数据说明
        5.4.2 裸露地表区域提取结果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优化处理技术
    6.1 引言
    6.2 全极化SAR数据定标优化处理
        6.2.1 定标区域优化选取方法
        6.2.2 全极化SAR数据定标优化处理流程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全极化InSAR数据定标优化处理
        6.3.1 全极化InSAR基本原理
        6.3.2 极化通道间干涉相位校正算法原理
        6.3.3 极化通道间干涉相位校正算法流程
        6.3.4 全极化InSAR数据定标优化处理流程
        6.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普物光学中涉及相位差概念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射电望远镜宽带高效率馈源的研究与应用[D]. 俞亚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D]. 龚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色散工程的超表面极化调控设计及应用研究[D]. 崔建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19(08)
  • [4]石英陀螺数字接口电路集成技术研究[D]. 邸昕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超宽带高性能相控阵天线的研究与应用[D]. 丁增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新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及其激波控制特性研究[D]. 周岩.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光声与OCT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D]. 李谦.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8]新型菲涅尔光学天线设计[D]. 徐芳雅.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9]零差相干光接收技术研究[D]. 祝尊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全极化SAR/InSAR数据定标技术研究[D]. 张海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通用光学中涉及相位对比概念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