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扫视的启动和传导通路

视觉扫视的启动和传导通路

一、视觉性眼扫动的启动与传导通路(论文文献综述)

许扬扬[1](2017)在《精神病前驱期人群的眼动探索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精神病前驱期人群的眼动受损特征,寻找用于临床识别前驱期的眼动指标,并探究眼动指标对前驱期人群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经前驱期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 Syndromes,SIPS)/前驱期综合征量表(Scale of Prodromal Symptoms,SOPS)评估,确定入组100例精神病前驱组被试,同时入组性别、年龄及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80例健康对照,经一年随访后,根据前驱期被试的临床结局将其分为转化(为精神病)组及未转化组,所有被试进行注视点稳定性任务、朝向/反向眼跳任务、平滑追随任务,同时进行认知功能成套测定(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被试的认知功功能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的眼动表现差异,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探索眼动指标识别前驱期及预测转化的价值,分析被试眼动指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90例前驱期被试完成随访,其中转化为精神病16例,未转化74例。眼动表现分析显示,前驱期被试与对照组相比,在注视点聚合度、反向眼跳启动时间、平滑追随精确度-速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相关分析显示前驱期被试的这些眼动指标与其MCCB认知功能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用上述眼动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后,用所得预测概率做ROC曲线区分前驱组与正常对照,所得曲线下面积为0.772。前驱期转化组与未转化组相比,在感觉运动转换功能相关的眼动指标包括注视点聚合度、注视连续性及追随启动阶段速度上差异具有显着性;用上述眼动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后,用所得预测概率做ROC曲线区分前驱组与正常对照,所得曲线下面积为0.723。结论:精神病前驱期人群存在眼动受损,前驱期人群认知功能相关的眼动受损可以用于临床上识别前驱期;精神病前驱期人群感觉运动转换功能相关的眼动受损对其临床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韩军良,赵钢[2](2014)在《应重视眩晕患者的床旁检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众多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对许多医生而言,其临床诊断过程颇为一个棘手的问题[1]。近年,国内专家,曾先后多次就眩晕的相关问题进行过研讨,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对眩晕症候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3]。然而必须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眩晕的临床实

陈婷婷[3](2013)在《视觉运动追踪中的信息整合过程》文中研究指明目标运动追踪中视觉信息和语义信息的整合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追踪运动物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抽取其形状、大小和部件等结构信息,以及随时间推移物体位置变化的速度信息,然后再将这些视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有关物体结构和运动的”概念语义信息匹配起来,还有可能提取一些相关的功能特征,最后通达其名称、预测其位置。已有的研究分别系统考察了概念语义和视觉信息加工对视觉运动追踪中时空预测的作用机制,至于概念语义和视觉信息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很少受到关注。近期一些文章同时考察了概念语义和视觉信息对运动追踪行为(行为反应和眼动模式)的影响,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差异,如,视觉追踪目标的概念范畴不同、分析的指标不同、对材料物理属性的控制方式不同,导致目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当前研究采用“时间遮挡范式”,以基本概念范畴(生物—非生物)中的典型运动实例作为刺激材料,综合行为实验、眼动分析及脑成像等技术指标,系统探讨视觉运动追踪中视觉信息和概念语义信息加工的相互作用。研究一通过同时控制运动速度和目标—背景的语义相关程度,考察了视觉运动追踪中运动信息和背景语义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视觉引导的目标运动追踪受运动速度的影响,不受背景语义的影响;而在记忆引导的目标运动追踪中,背景与目标语义越相关,对追踪快速运动目标的干扰效应越大。研究二通过同时控制目标的语义范畴和整体—局部速度的一致性,系统考察了视觉运动追踪中运动信息和目标语义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视觉引导和记忆引导的生物运动追踪比非生物运动追踪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局部运动信息加工。研究三通过同时控制目标的语义范畴和整体—局部形状的一致性,系统考察了视觉运动追踪中形状信息和目标语义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视觉引导的生物运动追踪比非生物运动追踪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整体形状信息加工,而记忆引导的生物运动追踪不受整体形状信息加工的影响。此外,在神经活动层面,颞上区和额上区是维持视觉引导的目标运动追踪的关键脑区,扣带、海马和丘脑对于维持记忆引导的目标运动追踪至关重要,丘脑是表征整体—局部结构不一致物体运动的重要脑区。此外,小脑的精确计时功能对于生物运动信息加工十分重要。这些结果说明,在视觉追踪运动物体的过程中,个体必须参考生物—非生物范畴内相关的语义知识来估计目标的空间位置或碰撞时间。视觉信息和语义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探讨涉及到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和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运动物体识别的本质,丰富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医学的基本理论。

邸悦[4](2013)在《频闪光对豚鼠眼正视化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出生后视觉环境的改变是诱发屈光发育的关键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任何一种人工照明均无法做到对自然光线的完全模拟,人工照明中的频闪对屈光发育的影响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讨频闪光对屈光发育敏感期豚鼠的眼轴和屈光度的影响及其机理。主要方法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模拟不同频闪频率、亮度及节律的频闪光,利用频闪光诱导豚鼠近视模型,检测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改变,并观察离体眼球形状及后极部超微结构改变;通过视觉电生理的变化评估视网膜传导功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豚鼠视网膜视蛋白表达及巩膜胶原代谢的变化。主要结果:持续暴露于人工照明环境下特定频率的频闪光能刺激豚鼠眼球过度发育,并诱导近视性屈光改变;不同频率、亮度及节律的频闪光对豚鼠眼球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视网膜电图及超微结构改变表明豚鼠眼球视网膜的感光传导功能下降,并出现感光细胞形态异常;频闪组视蛋白表达增加,同时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增高。本文结论:频闪光这种异常光环境对豚鼠眼正视化存在影响,视觉感知过程中频闪光参数改变对视觉传导功能的影响、导致过度正视化最终导致近视的作用,及其中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具体分述如下:第一部分频闪光频率、亮度及节律对豚鼠眼屈光发育的影响目的:探讨持续暴露于不同刺激频率、亮度及节律的低频率频闪光对豚鼠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影响以及频闪光不同参数间的差异性。对象与方法:实验对象为2w龄健康雄性豚鼠,使用频闪调光器进行频闪光刺激。本部分共分频率、亮度及节律ABC共三个实验组,A组72只豚鼠随机分为5个不同频率的频闪组和1个对照组(n=12),频闪组分别予5Hz、1Hz、0.5Hz、0.25Hz、0.1Hz的频率等时交替频闪(明暗周期50%),亮时光照度为6001ux,暗时照度为0,对照组为持续6001ux光照组。B组48只2w龄豚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亮度频闪组及1个对照组(n=12),频闪组均以0.5Hz(1s暗,1s亮)的频率以0-600lux、0-300lux及300-600lux的亮度等时交替频闪,对照组以6001ux持续亮度照明。AB两个研究组所有实验豚鼠均用同一时控开关控制照明时间为正常作息节律6:00-18:00。C组36只2w龄豚鼠随机分为2个不同节律的频闪组及1个对照组(n=12),频闪组以0.5Hz频率0-600lux照明亮度频闪,频闪暴露与停止频闪时间分别为12h/12h(正常作息节律6:00-18:00)和0.5h/0.5h两种节律,对照组以600lux持续照度照明,光照时间为6:00~18:00,与12h/12h频闪组相同。以上3个实验组均使用505nm波长发光二极管,应用照度测量仪测量即时照明亮度,各组实验豚鼠每2w记录屈光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半径,以首次测量日记录为0w,持续观察时间为12w。应用GRAPHPADPRISM Version5.0软件进行图表绘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双眼间差异行配对t检验,每只豚鼠均取左眼参数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前各组豚鼠生物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ABC三个研究组的频闪光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屈光度向近视偏移以及眼轴延长(P<0.05),各组角膜曲率半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点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w时各组间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经统计学比较,A组里5种不同频率中0.5Hz频闪组近视程度及眼轴延长最明显,B组里不同亮度组中屈光度改变及眼轴延长0-6001ux>0-3001ux>300-6001ux>对照组。C组中不同节律组屈光度改变及眼轴延长0.5h/0.5h>12h/12h>对照组。结论:(1)长期暴露于特定低频率的频闪光能刺激豚鼠眼球过度发育并诱导轴性近视形成,不同的刺激频率之间有差异性,0.5Hz频闪光的影响最为显着。(2)降低频闪光的刺激强度或明暗波动幅度有助于减缓屈光发展程度。(3)频闪暴露的节律会对眼球的过度发育造成影响。正常作息节律改变导致豚鼠眼球过度发育的现象提示中枢神经调节机制可能参与其中。第二部分0.5Hz频闪光环境对豚鼠眼球结构、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探讨持续0.5Hz频闪光暴露对豚鼠视觉传导功能及视网膜巩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对象与方法:36只2w龄雄性豚鼠随机分为频闪组及对照组(n=18),频闪组予频闪调光器以0.5Hz频率(明暗周期50%,即1s亮、1s暗)等时交替频闪,实验前先通过照度测量仪测量笼内照明亮度,照度波动0-6001ux;对照组通过控制器旋钮调节笼内光源照度为持续6001ux。2组均使用505nm波长发光二极管,以上2组均由同一时控开关控制,控制光照时间为正常昼夜12h轮替,光照时间6:00-18:00。实验3周后两组豚鼠中各选取6只豚鼠麻醉后取出眼球分离视网膜及巩膜组织,Western-blot观察蛋白水平视网膜视蛋白及后部巩膜MMP-2表达的差异。其余24只豚鼠分别于实验前及第12w测量豚鼠的视网膜电图(F-ERG)及振荡电位(Ops),实验12w后所有豚鼠过量麻醉处死后取出眼球,测量离体眼球水平径、垂直径、前后径。病理学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眼球后极部视网膜及巩膜超微结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GRAPHPADPRISM Version5.0软件进行图表绘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频闪组各豚鼠眼球视网膜视蛋白及巩膜MMP-2表达均增加(P<0.05);第12w时与对照组相比,频闪组的F-ERG的a波潜伏期延长(P<0.05);a波振幅及b波潜伏期及振幅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Ops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眼球水平径、垂直径及前后径分别较对照组增加0.89±0.3mm,0.69±0.2m及0.96+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光镜下频闪光组眼球巩膜纤维出现扩张,电镜下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外段排列紊乱并可见较多变形及脱落的外节盘膜,对照组无明显异常。结论:1.频闪光诱导的豚鼠近视模型视蛋白表达增加,提示视锥细胞感受异常光觉信息有可能是眼轴变化的起始环节。2.频闪中巩膜MMP-2增加,与豚鼠眼轴的延长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3.持续频闪光刺激诱导豚鼠眼球过度发育,可影响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传导功能。

张明,张弢[5](2012)在《自身运动中眼动补偿的神经机制》文中提出自身运动特指观察主体在外界环境中的运动状态,而判断自身运动方向的主要依据来自于视觉系统的光流信息输入.对这种信息的处理是由位于背侧通路的一系列脑区来完成的.由于自身运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眼动和其他躯体运动,它们会严重扭曲来自于视网膜的图像,为自身运动认知造成困难.心理物理研究表明,眼动追踪等因素并未显着改变观察者的自身运动认知精度,预示神经系统必然存在一种补偿机制来矫正眼动和其他躯体运动带来的影响,这种补偿作用的具体神经机制尚未明晰.目前普遍认为,与自身运动认知行为关系最紧密的脑区是内上颞区和顶内沟腹侧.本文通过综述对这两个脑区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自身运动中眼动补偿的可能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期望对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有所助益.

李姗姗[6](2012)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前庭自旋转试验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 SD)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耳科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在短时间内听力突然下降的疾病。目前大多认为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窗膜破裂、变态反应、血管纹功能不良及代谢障碍等有关。突发性耳聋患者常伴有眩晕,故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前庭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现有的研究通过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证实其存在前庭功能障碍,也表明前庭功能正常与否对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 VAT)是通过前庭眼动反射(/estibulo-ocular Reflex, VOR)评估前庭功能的新兴高频检查方法之一,其检测频率为2.0~6.0Hz,其频率范围接近于人体日常生活的正常运动频率,广泛的应用于前庭疾病的检查及前庭功能的评估。本文通过正常人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VAT结果比较分析,探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VAT结果特性及其成因,为临床上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系统的功能评估及前庭康复等方面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方法设定正常人为对照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为实验组,进行对照试验研究。正常对照组为我院医护人员及家属共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10~82岁,平均44.8±9.4岁,听力和视力要求正常,既往无耳科学相关病史(如耳鸣耳聋、中耳炎,也无平衡障碍、眩晕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科疾病、颈椎病等病史,无烟酒嗜好。实验组病例为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229例,男97例,女132例,年龄14~79岁,平均49.7±11.6岁。突发性耳聋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制定的诊断依据,神经学检查无中枢病变体征,影像学排除听神经瘤、颅脑缺血或出血性病变。应用美国WSR的VAT检测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水平、垂直VAT测试。VAT检测共有水平眼动增益、垂直眼动增益、水平眼动相位、垂直眼动相位、水平眼动非对称五项指标。增益等于眼动速度/头动速度,是VOR的强度指标,正常增益接近1,异常结果具有高、低增益两种;相位的实质是与头动输入信息相对应的眼动信息输出的时间差异,代表VOR对适宜刺激的反应敏感度,VOR相位异常结果具有高、低相位两种,两者的本质都属于相位延迟,高相位提示更严重的相位延迟。而非对称值则取自各频率左右方向的眼动速度比,表示左右侧前庭系统功能的强度差异,各个频率的非对称正常参考值为<0±10%,负值表示左侧、正值则为右侧。在VAT水平及垂直测试的增益和相位、水平非对称五项参数指标中出现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即评定为该试验阳性,水平或垂直测试中的增益及相位任意一项异常均记为增益或相位异常。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表示,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与系统自带正常参考值比较:对照组的水平增益、水平相位、垂直增益及垂直相位四项指标在频率为2,3,4,5,6Hz的频段的均值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对称值在频率为2,3,4,5,6,7,8,9,10Hz的频段的均值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的结果分析:实验组229例中VAT异常者为214例(93.4%),增益异常为156例(68.1%),相位异常为182例(79.5%),非对称异常143例(62.4%);2.1增益异常包括:仅水平增益异常为103例(44.9%),仅垂直增益异常为19例(8.3%),水平增益与垂直增益均异常34例(14.8%);高增益92例(40.2%),低增益98例(42.8%),二者比较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增益中高增益者64例(27.9%),低增益者73例(31.9%),二者比较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增益中高增益者28例(12.2%),低增益者25例(10.9%),二者比较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相位异常包括:仅水平相位异常为47例(20.5%),仅垂直相位异常为65例(28.4%),水平相位与垂直相位均异常70例(30.6%);高相位198例(86.5%),低相位54例(23.6%),二者比较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相位中高相位者65例(28.4%),低相位者52例(22.7%),二者比较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相位中高相位者133例(58.1%),低相位者2例(0.9%),二者比较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3.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VAT阳性结果比较:对照组78例中VAT异常率为9%(7例),增益异常率为5.1%(4例),相位异常率为6.4%(5例),非对称异常率3.8%(3例);实验组229例中VAT异常率为93.4%.(214例),增益异常率为68.1%(156例),相位异常率为79.5%(182例),非对称异常率62.4%(143例)。以上两组各阳性率比较卡方检验,P值均=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对照组与实验组的VAT五项指标结果均值比较:3.2.1两组水平增益比较:在频率为2,3,4,5,6Hz的频段的均值比较t检验,在4Hz处两组的水平增益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3、5、6Hz处两组水平增益均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2两组水平相位比较:在频率为2,3,4,5,6Hz的频段的均值比较t检验,在2Hz处两组的水平相位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4、5、6Hz处两组水平相位均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3两组垂直增益比较:在频率为2,3,4,5,6Hz的频段的均值比较t检验,在3、4、5Hz处两组的垂直增益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6Hz处两组垂直增益均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4两组垂直相位比较:在频率为2,3,4,5,6Hz的频段的均值比较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2.5两组非对称结果比较:在频率为2、3、4、5、6、7、8、9、10Hz的频段的均值比较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实验室的VAT正常值与系统的参考值相符,结果客观可靠。VAT的增益指标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可以存在高增益,也可以存在低增益;高增益提示前庭中枢功能减退使得前庭眼反射亢进,低增益提示前庭末梢感应能力下降,其增益的高低与其病因和前庭损伤范围有关。其相位指标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中呈现垂直相位全频段增高的特征,提示其前庭眼反射延迟。其非对称均存在异常,可以提示病变的侧别。VAT的增益指标有益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前庭系统损伤的定性评估和病因分析。

李刚,沈聪[7](2002)在《视觉性眼扫动的启动与传导通路》文中研究表明视觉性眼扫动是神经眼科学中常用的检查项目 ,它的启动与传导通路涉及中枢视觉信息分析、中枢启动、皮层 脑干通路传导、脑干执行系统和小脑调节系统五个方面。本文对这一神经机制进行综述 ,并就其特点与一般躯体运动进行了比较。

二、视觉性眼扫动的启动与传导通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性眼扫动的启动与传导通路(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病前驱期人群的眼动探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精神病前驱期概述
        1.1.1 精神病前驱期人群的症状特点
        1.1.2 精神病前驱期人群的生物学研究
    1.2 眼动检查概述
        1.2.1 注视点稳定性任务
        1.2.2 平滑追随任务
        1.2.3 朝向/反向眼跳任务
    1.3 不同机制介导的前驱期人群的眼动受损
        1.3.1 认知功能介导的眼动受损
        1.3.2 感觉运动转换功能介导的眼动受损
    1.4 研究设想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范式
        2.3.1 注视点稳定性任务
        2.3.2 平滑追随任务
        2.3.3 朝向眼跳及反向眼跳任务
    2.4 评估和测试工具
        2.4.1 前驱期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和前驱期综合征量表(SOPS)
        2.4.2 认知功能成套测定(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随访情况
    3.2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 眼动表现
        3.3.1 注视点稳定性任务
        3.3.2 平滑追随任务
        3.3.3 朝向/反向眼跳任务表现
    3.4 眼动指标的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
    3.5 眼动表现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4.2 认知介导的眼动受损
        4.2.1 注视点稳定性受损
        4.2.2 平滑追随维持阶段受损
        4.2.3 反向眼跳过程受损
    4.3 感觉运动转化功能介导的眼动受损
        4.3.1 注视点稳定性受损
        4.3.2 平滑追随初始阶段受损
        4.3.3 朝向眼跳过程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应重视眩晕患者的床旁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眼位、眼球震颤和前庭-眼反射
    1.1 眼球位置
    1.2 眼球震颤(nystagmus)
    1.3 平滑跟踪(soomth pursuit)
    1.4 扫视眼动(saccades)
    1.5 前庭-眼反射抑制(vestibulo-ocular reflex suppress-sion,VORs)
    1.6 甩头试验(head thrust test,HTT)
    1.7 变位性试验(positional manoeuvres)
    1.8 直线加减速诱发试验(linear accelerated-deceleratedtest,LADT
    1.9 其他诱发眼球震颤的试验[8-9,12]
        1.9.1 Tullio试验
        1.9.2 过度换气
        1.9.3 安纳贝尔征(Hennebert sign,又称Tragal compres-sion)
2 姿势反射
    2.1 Tandem Romberg试验
    2.2 Unterberger征
    2.3 直线行走[13]
3 眼偏斜反应和主观垂直视觉

(3)视觉运动追踪中的信息整合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视觉运动追踪概述
        1.1 视觉运动追踪的研究范式
        1.1.1 平滑追踪任务范式
        1.1.2 时间遮挡范式
        1.1.3 多目标追踪任务范式
        1.2 视觉运动追踪过程
        1.2.1 目标获取
        1.2.2 运动追踪
    2 视觉信息加工机制
        2.1 视觉信息加工通路
        2.1.1 视网膜—纹状皮层的信息处理
        2.1.2 纹状皮层—纹区外皮层的信息处理
        2.2 视觉信息加工过程
        2.2.1 运动信息加工过程
        2.2.2 形状信息加工过程
    3 语义信息加工机制
        3.1 生物—非生物范畴的区分
        3.2 生物—非生物范畴区分的层次
        3.3 生物运动加工特异性
        3.3.1 行为研究
        3.3.2 发展研究
        3.3.3 神经机制研究
        3.4 生物运动加工模型
        3.4.1 早期模型
        3.4.2 近期模型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1.1 视觉运动追踪是否受背景语义和运动信息的共同影响
        1.2 视觉运动追踪是否受目标语义和运动信息的共同影响
        1.3 视觉运动追踪是否受目标语义和形状信息的共同影响
    2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一:视觉运动追踪中背景语义和运动信息的整合加工
        2.2.2 研究二:视觉运动追踪中目标语义和运动信息的整合加工
        2.2.3 研究三:视觉运动追踪中目标语义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
    3 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章 视觉运动追踪中背景语义和运动信息的整合加工
    实验一 目标运动追踪中背景类别和运动速度的相互作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仪器与刺激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结果
        3.1.1 时间判断误差
        3.1.2 位置判断误差
        3.2 眼动结果
        3.2.1 平滑追踪增益
        3.2.2 眼跳幅度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视觉运动追踪中目标语义和运动信息的整合加工
    实验二 生物—非生物运动追踪中整体和局部运动的加工特性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仪器与刺激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结果
        3.1.1 时间判断误差
        3.1.2 位置判断误差
        3.2 眼动结果
        3.2.1 局部运动的注视概率
        3.2.2 眼跳幅度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生物—非生物运动追踪中局部运动和局部形状的相互作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仪器与刺激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结果
        3.1.1 时间判断误差
        3.1.2 位置判断误差
        3.2 眼动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视觉运动追踪中目标语义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
    实验四 生物—非生物运动追踪中整体形状的视觉加工特性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仪器与刺激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结果
        3.1.1 时间判断误差
        3.1.2 位置判断误差
        3.2 眼动结果
        3.2.1 平滑追踪增益
        3.2.2 眼跳幅度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五 生物—非生物运动追踪中局部形状的神经加工特性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与刺激材料
        2.3 数据采集
        2.4 fMRI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行为结果
        3.1.1 时间判断误差
        3.1.2 位置判断误差
        3.2 fMRI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综合讨论和结论
    1 综合讨论
        1.1 背景语义和运动信息在视觉运动追踪中的整合特点
        1.2 目标语义和运动信息在视觉运动追踪中的整合特点
        1.3 目标语义和形状信息在视觉运动追踪中的整合特点
    2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频闪光对豚鼠眼正视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频闪光频率、亮度及节律对膝鼠眼屈光发育的影响
    1 实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0.5Hz频闪光环境对藤鼠眼球结构、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期间承担课题
所获荣誉
致谢

(5)自身运动中眼动补偿的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身运动认知中MST及VIP脑区的作用
    1.1 MST
    1.2 VIP
2 自身运动过程中的眼动补偿问题
3 眼动补偿可能的神经机制
    3.1 补偿过程中的视网膜信号和视网膜外信号
    3.2 眼动补偿的视觉计算
4 总结与展望

(6)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前庭自旋转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与排除标准
    3. 评定标准
    4. 主要设备
    5. 前庭功能检查对受检者和检查者的具体要求
    6. 操作基本流程
    7.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 对照组与系统自带正常参考值比较
    2. 实验组结果分析
    3. 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
三、讨论
    1. 突发性耳聋与眩晕
    2. 前庭自旋转试验
    3. 突发性耳聋的前庭自旋转试验的结果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视觉性眼扫动的启动与传导通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病前驱期人群的眼动探索特征[D]. 许扬扬.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2]应重视眩晕患者的床旁检查[J]. 韩军良,赵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01)
  • [3]视觉运动追踪中的信息整合过程[D]. 陈婷婷.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4]频闪光对豚鼠眼正视化影响的研究[D]. 邸悦. 复旦大学, 2013(03)
  • [5]自身运动中眼动补偿的神经机制[J]. 张明,张弢. 科学通报, 2012(35)
  • [6]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前庭自旋转试验结果分析[D]. 李姗姗.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7]视觉性眼扫动的启动与传导通路[J]. 李刚,沈聪.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2(06)

标签:;  ;  ;  ;  

视觉扫视的启动和传导通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