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特色的提升与创新

城市景观特色的提升与创新

一、城市景观特色的整治与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马向明,赵嘉新,魏冀明,胡秀媚,文艳[1](2021)在《万里碧道:生态文明背景下广东河湖水系水-岸协同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河流水系的治理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广东在近年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建设万里碧道的战略构想。万里碧道在理念认识、制度设计、设计范式三个方面,初步探索形成一条水—岸协同治理的新路径:在理念方面基于全面系统认识河流水系的价值,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岸协同共治,促进河流廊道沿线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制度方面通过"1+3"的顶层设计,依托河长制推进协同治理;设计方面基于河流四维属性创新跨专业协同、过程适应的设计范式。

人民智库课题组[2](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韩博,金晓斌,顾铮鸣,尹延兴,刘静萍,周寅康[3](2021)在《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文中认为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国土整治事业与研究都历经国土整治规划、专项国土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个阶段,促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土整治的最重要历史任务;目前形成了以解决国土空间与资源利用问题为目标,以服务政策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土地利用研究为理论支撑,以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对象并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拓展的研究体系;形成了包括业务管理部门与特色科研单位为核心的分散组团式研究群体;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围绕土地整治规划选址与分区决策、土地整治项目全流程监测监管与绩效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政策成效评估等现实需求以及土地整治驱动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特色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经世致用特点。面向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应重点围绕"理论框架—问题识别—规划决策—技术体系"解决关键问题,以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姚维清,吕明,郑雄彬,张晓婷[4](2021)在《基于人文视角的南宁城市风貌规划路径》文中研究指明生活品质和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空间、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呼唤城市提供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品质环境和精神产品。文章从人文视角出发,以生活环境、交往空间、归属感和场所精神三大人文需求内涵特征为导向,提出人文视角下的城市风貌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以南宁为例,探讨其城市风貌规划路径,重点介绍了回应市民需求的6类风貌行动计划,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王招林[5](2021)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城市步入存量转型发展,城市更新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是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重要手段,构建面向统筹实施的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强化自身的时效性、协同性和操作性尤为重要。文章首先梳理当下微改造规划的类型及困惑,认为微改造规划是"扁平压缩"的统筹实施型规划,并由总体行动规划和分项改造工程两个层次构成;其次基于"统筹"和"操作"微改造规划目标的构建,从纷繁芜杂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梳理提炼出街巷道路、河湖水系和公园广场三大改造载体,借助植物绿化、建筑环境、城市家具、城市管线及铺装景观五项环境改造要素来"拆解转译"和"上下传导",并通过技术和主题两种改造控制方式加以传导和落实,从而构建面向统筹实施的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方法;最后,通过改造规划的有效引导、管理制度的优化实施、工作机制的健全来保障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的有效实施。

于萍萍[6](2021)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转型探讨——杭州城市有机更新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中后期,城市建设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本质已进入存量时代,存量用地的更新已成为城市内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思路、模式的全面转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面向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杭州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先行实践者,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更新体系构建、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创新、空间品质提升、文化传承和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新时期杭州城市更新取得显着成效,形成城中村改造的杭州模式,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和"未来社区"等创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推广。本文旨在通过整合杭州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总体特征,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转变思路,为其他城市的更新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和启示,积极推动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

陈莎[7](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文中认为农地是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不仅提供食物、纤维等物质产品,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物质与能量循环、娱乐休闲、农业文化承载等多种服务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农地资源退化、乡村环境恶化、生态风险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推进区域协调战略、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农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影响机理及可持续决策实现,对优化农地多功能利用,引导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决策,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廊下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评估测度和空间表达。综合运用定量指标、模型模拟和社会价值感知等方法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运用GIS空间制图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相互联系,识别农地空间主导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之间的关联。(2)农户(行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影响因素识别。分析农户(家庭/个体)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对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作用,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及其主导特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类型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农地管理与利用决策优化方案制定。运用情景分析工具以满足规划的多目标(矛盾)权衡、动态变化和公众参与需求,探讨不同情景下各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可能性,全面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与农地系统的互动及农地功能“权衡”,制定可供选择的农地管理(规划)方案;借助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工具拓展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探讨农户利用决策优化的可能性和可选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农地提供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供给服务与其他类型的服务存在较强的权衡(负向)关系,调节服务内部以及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之间大多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正向)关系,各项文化服务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出空间集聚、互相影响、强弱不一的“簇”模式,反映出物质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休闲等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复合性和异质性,“簇”的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管理措施及地物布设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每个农户家庭(也可视为一个小型的“农场”单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是由资源系统、治理系统、资源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的。农户采纳不同的生计决策和土地利用行为会导致差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服务权衡模式:工厂生产型、复合功能型、专业产粮型和公众偏好型。不同的服务权衡模式与自然、社会、管理、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农业经营者虽然在工作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都包括户外工作、体力劳动等),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所处位置的景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提升自身及家庭福祉具有独到的理解,差异性的需求、价值认知及工作动机都会影响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和策略。(3)KESHO情景规划工具能够整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未来情景构建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内容,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观点及价值偏好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产业发展轨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满足——不同的政策治理——以及(最终)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格局上。在研究所构建的2种不同情景(BAU情景和GE情景)下,耕地、林地、农林水复合用地、水域、村庄及其他建设用地的面积和空间布局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全面提升农地的生产性、生境活力、韧性,有必要制定并落实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相关的土地管制规则和调控措施,同时增强不同利益主体的环境共识和协同努力。(4)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引致物质生产-栖息地质量的矛盾关系,经济型、增值型和弱农型等不同特点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差异明显。通过农户的精心设计和妥善管理,有可能实现生产功能和非生产功能的同时提升,即实现“双赢”。可以考虑的政策思路有:采取种养结合、农林牧混和的利用方式,适当保留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农户与政府、公益机构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助共持,提升农民素养和技术水平;强化农产品品牌塑造,优化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促进农业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8](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21]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反映。2021年6月22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目录前言一、发展基础(一)"十三五"城市管理主要成效(二)对标美丽宜居花城,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9](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提出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10](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海政发[2021]17号各有关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8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021年8月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城市景观特色的整治与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景观特色的整治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万里碧道:生态文明背景下广东河湖水系水-岸协同治理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背景
    1.1 广东解放后治水历程
    1.2 问题与挑战
    1.3 小结:传统治水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水治理问题
2 万里碧道:广东协同治水新探索
    2.1 已有经验与启示
    2.2 万里碧道的内涵与主要任务
    2.3 全省碧道的建设蓝图与计划
3 万里碧道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创新
    3.1 万里碧道建设的战略目标
    3.2 广东万里碧道的创新
结语
图片来源

(2)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3)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与新时代背景
2 国土整治研究进展总结回顾
    2.1 国土整治文献计量分析
    2.2 国土整治概念内涵研究进展
    2.3 乡村振兴目标下国土整治研究进展
        2.3.1 面向资源环境优化的农用地整治研究
        (1)乡村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与方法研究
        (2)政策战略设计与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3)整治规划实施与评估监测技术研究
        (4)生态效应解析与转型路径设计研究
        2.3.2 面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
        (1)乡村系统与空间布局优化理论研究
        (2)整治潜力内涵解析与测算方法研究
        (3)多维成效评估与乡村振兴促进研究
        2.3.3 面向人地系统协调的国土综合整治研究
        (1)国土综合整治理论解析与战略设计
        (2)全域综合整治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
        (3)乡村生态修复路径思考与策略探析
    2.4 国土整治研究特征总结
3 乡村振兴目标下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
    3.1“人—地关系”理论支撑下的国土整治框架构建
    3.2 基于系统观的乡村空间规律认识与问题识别
    3.3 面向可持续土地系统的多尺度国土整治规划决策
    3.4 多学科交叉与新数据集成下的技术体系构建
4 结论

(4)基于人文视角的南宁城市风貌规划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综述
2 两类不同的城市风貌研究方法体系
    2.1 以风貌内涵特征为导向的城市风貌研究方法体系
    2.2 以人文需求内涵特征为导向的城市风貌研究方法体系
        2.2.1 以生活环境需求为导向,制定6类风貌行动计划
        2.2.2 以交往空间需求为导向,制定5类风貌行动计划
        2.2.3 以归属感和场所精神需求为导向,制定5类风貌行动计划
3 基于人文视角的城市风貌规划路径
4 南宁城市风貌规划实践
    4.1 基于市民需求调研,划定风貌敏感区域
        4.1.1 选择市民需求的风貌要素
        4.1.2 精确划定风貌敏感区域
    4.2 制定回应市民需求的风貌行动计划
        加强对城市路网格局的整体把控行动—以南宁重要干道风貌精品线路、百里邕江秀美景观带为例4.2.1 框定格局:
        (1)陆地道路界面:优化城市纵横路网格局,增强通达性和导向性。
        (2)水路滨水界面: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慢行步道,加强两岸空间界面管控。
        4.2.2 整治空间:将滨水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的打造行动—以“白沙大桥—柳沙半岛”滨江地带打造为例
        (1)着重打造由桥梁、绿带、水系等组成的滨水环境。
        (2)将滨江环境景观引入城市内部。
        4.2.3 丰富景观:景观廊道和街道对景整治行动—以民族大道打造为例
        (1)延续沿线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特色建筑风貌。
        (2)保障沿线标志建筑的视线通廊可“一步一景”。
        (3)塑造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沿线绿化、小品景观节点。
        4.2.4 嵌入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现代化表达行动—以北湖工业区改造为例
        (1)保护和延续工业红砖建筑风貌,引导其功能转变,以满足现代需求。
        (2)营造具有工业历史艺术审美的场地,植入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4.2.5 打造亮点: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亮点塑造行动—以东盟商务区改造为例
        (1)维持建筑风貌特征。
        (2)增强开敞空间联系。
        (3)美化主要空间界面。
        4.2.6 激发活力:恢复历史景观及营造文化场所行动—以“三街两巷”改建为例
5 结语

(5)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特征
    2.1 时效性
    2.2 协同性
    2.3 操作性
3 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层次
    3.1 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的困惑
        3.1.1 大而空的规划内容
        3.1.2 技术手段的不成熟
        3.1.3 环境管理的缺陷
    3.2 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类型
    3.3 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层次
4 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方法
    4.1 两层微改造规划目标的构建
        4.1.1 总体行动规划
        (1)分项梳理
        (2)分类控制
        (3)分级管理
        (4)分时行动
        4.1.2 专项改造工程规划
        (1)内容上能实施
        (2)实施中易操作
    4.2 三大微改造载体的筛选
        4.2.1 街巷道路
        4.2.2 河湖水系
        4.2.3 公园广场
    4.3 五项微改造要素的深化
        4.3.1 植物绿化
        4.3.2 建筑景观
        4.3.3 城市家具
        4.3.4 铺装景观
        4.3.5 市政管线
    4.4 两种改造控制方式的传导
        4.4.1 技术控制
        4.4.2 主题控制
5 面向统筹实施的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保障
    5.1 注重实效——突显规划有效引导
    5.2 强化长效——优化实施管理制度
    5.3 快速成效——健全改造工作机制
6 结语

(7)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1.2 单一供给服务型农地利用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
        1.1.3 农地管理决策趋向主体多元性、需求多样性、利用多宜性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地
        1.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1.4 空间韧性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权衡的研究视域
        2.2.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价值评估
        2.2.3 农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2.2.4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决策应用
        2.2.5 文献评述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土地利用分析框架
    3.1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管理决策相融合的重点与难点
        3.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理论优势与应用挑战
        3.1.2 生态系统服务应用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尺度结构和权衡规律-权衡决策关联
    3.3 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概念框架
4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测度与空间表达
    4.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
        4.1.1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内容选择
        4.1.2 采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4.1.3 评估结果与空间格局
    4.2 农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和“簇”识别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
        4.2.3 生态系统服务簇
    4.3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机理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关系
        4.3.2 生态系统服务簇与空间特征的关联关系
    4.4 小结
5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影响因素
    5.1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的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2.1 样本的获取与分布
        5.2.2 变量选择及指标体系
    5.3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5.3.1 农户家庭耕地资源特征
        5.3.2 家庭人口资源特征
        5.3.3 农户家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特征
    5.4 农户行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识别
    5.5 不同权衡类型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利用规划
    6.1 情景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6.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2.1 情景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6.2.2 KESHO情景规划工具
    6.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导向的情景界定和展开
        6.3.1 情景基础界定
        6.3.2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情景建立
    6.4 建模
        6.4.1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6.4.2 土地需求量确定
        6.4.3 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概率确定
    6.5 情景分析的综合、反馈及规划方案输出
        6.5.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
        6.5.2 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布局及调控政策
        6.5.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及因果链
        6.5.4 验证、评估与反馈
    6.6 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优化
    7.1 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框架
    7.2 物质生产和栖息地质量的评估计算
        7.2.1 生计指数
        7.2.2 综合丰度
    7.3 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权衡关系分析
    7.4 农户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
        7.4.1 阻碍可持续农业的约束因素
        7.4.2 通向农业可持续的路径与措施
        7.4.3 农地整治中的生态过程与服务权衡:基于PPF曲线的再审视
    7.5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参与科研项目

(9)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10)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目录
第一章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着
        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轨道
        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取得新成就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疏减行动成为新亮点
        四、生态绿网格局优化,宜居宜游进入新阶段
        五、城市大脑逐步健全,科技支撑面向新领域
    第二节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生态制度体系仍需完善
        二、生态环境质量还需提升
        三、生态空间格局有待优化
        四、科技支撑力度亟待加强
        五、生态生活体系仍待健全
        六、生态文化氛围仍需营造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战略机遇与压力挑战并存
        一、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机遇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规划目标
    第五节规划指标
第三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一、加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联动发展
        二、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三、构筑产业空间组织新形态
    第二节构建创新引领的绿色经济体系
        一、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
        二、优化创新产业生态
        三、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第三节探索开展碳中和示范创建
        一、推动落实碳中和目标
        二、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发展
        三、强化示范应用和制度保障
第四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加清新空气供给
        一、大力推进移动源低排化
        二、严格VOCs综合治理
        三、精细治理扬尘污染
        四、强化重点时段污染治理
    第二节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三水统筹”
        一、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
        二、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
        三、不断强化水生态修复
        四、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
    第三节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洁净安全环境
        一、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
        二、深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
        三、加强建设用地风险全过程管控
        四、强化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保护
    第四节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一、强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二、严格危险化学品和风险源监管
        三、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四、有效减少噪声污染
第五章夯实美丽海淀生态基底,守好中心城区生态门户
    第一节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管控
        一、优化空间布局,塑造有序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区域特色生态空间结构
        三、严格“三区三线”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二节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一、完善绿色空间体系
        二、建设重点生态廊道
        三、加快城市公园建设
        四、科技提升生态品质
    第三节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和调查评估
        二、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
        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四、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第六章打造宜居生态生活,着力提升民生福祉
    第一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二节加强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管理
        一、强化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
        二、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三、实施塑料污染防治行动
    第三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推动形成绿色消费
        二、推进绿色细胞建设
        三、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第七章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第一节持续提升生态文化引导力
        一、构建生态文化保护体系
        二、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品牌
        三、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第二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一、强化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三、引导公众参与
第八章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全面推动生态文明重大制度落地
        一、进一步完善生态空间及自然资源保护制度
        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二节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严明的领导责任体系
        二、健全务实的企业责任体系
        三、健全积极的全民行动体系
        四、健全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
        五、健全严格的监管体系
        六、健全有效的政策体系
        七、健全规范的市场体系
        八、建立诚信的信用体系
        九、建立健全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第三节提升与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治理能力
        一、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
        二、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三、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
        四、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
第九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第一节重点工程
    第二节效益分析
        一、生态环境效益
        二、经济效益分析
        三、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章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
    第二节加强项目支撑,多元筹措资金
    第三节深化创新驱动,加强基础研究
    第四节加快人才培养,推动公众参与

四、城市景观特色的整治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万里碧道:生态文明背景下广东河湖水系水-岸协同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 马向明,赵嘉新,魏冀明,胡秀媚,文艳. 南方建筑, 2021(06)
  • [2]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3]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J]. 韩博,金晓斌,顾铮鸣,尹延兴,刘静萍,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1(12)
  • [4]基于人文视角的南宁城市风貌规划路径[J]. 姚维清,吕明,郑雄彬,张晓婷. 规划师, 2021(19)
  • [5]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规划研究[A]. 王招林.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21
  • [6]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转型探讨——杭州城市有机更新实践[A]. 于萍萍.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21
  • [7]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农地格局与利用决策研究[D]. 陈莎. 浙江大学, 2021(01)
  • [8]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9]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10]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标签:;  ;  ;  ;  ;  

城市景观特色的提升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