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一、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珠[1](2021)在《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有无特异性,病理类型与影像学特征之间有无关联性。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1例,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原发部位以咽淋巴环最多见,其余依次为鼻腔、涎腺、甲状腺、鼻窦及口腔、喉部及眼部。51岁-60岁、71岁-80岁为2个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275:1。T/NK细胞来源者28例,占30.77%,多发生于鼻腔,以弥漫浸润型或混合型为主,影像学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整,边界欠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B细胞来源者63例,占69.23%,多发生于咽淋巴环,以肿块型为主,影像学表现病变形态较为规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密度均匀,中度-明显强化。结论: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具有特异性,不同病理分型与影像学表现有相关性,可为初步诊断提供依据。

孙思[2](2020)在《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T、MRI和18F-FDG PET/CT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4例(其中CT检查108例、MRI检查87例、18F-FDG PET/CT检查53例)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病理活检或穿刺结果作为“金标准”。(1)CT检查的108例中,HL 10例,NHL9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74例、24例);MR检查的87例中,HL 9例,NHL7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62例、16例),观察各种CT/MR特征在NHL、HL以及在两种不同细胞来源类型NHL中的出现率。(2)对PET/CT检查的53例患者通过不同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分型分组:其中HL组9例、NHL组44例(含B细胞来源35例、T/NK细胞来源9例);53例按照起病部位分为原发淋巴结组34例、原发淋巴结外组19例;NHL44例按侵袭性分为侵袭性NHL33例与惰性NHL11例,统计各病灶标准化摄取值的平均SUVmax值,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性检验;(3)将行PET/CT检查的53例淋巴瘤患者通过Ann Anbor分期法进行分期,I、II、III及IV期患者分别有12、17、13、11例,获取所有病灶的SUVmax值,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另搜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来院就诊患者中疑似“淋巴瘤”患者共102例(CT检查、MR检查和PET/CT检查分别46例、31例、25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为淋巴瘤者81例,比较CT、MR和PET/CT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结内淋巴瘤在CT及MR上最常见的征象为淋巴结肿大,结外淋巴瘤征象各器官差异较大,共同特征为肿块出现率高,密度/信号多均匀。囊变、钙化及坏死等征象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的及T/NK细胞来源的NHL在显示肿块、形态、囊变、钙化、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这些CT特征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上)两组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瘤在MR中囊变、环形强化等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和T/NK细胞来源的两组NHL,其MR形态、信号均匀、信号混杂、囊变影像特征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两者的均匀强化、不均匀强、环形强化征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ET/CT检查者中,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SUVmax值分别为15.48±7.25、8.26±2.64,两组差异性检验t=3.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与NHL组、B细胞来源NHL与T/NK细胞来源NHL、原发淋巴结组和原发淋巴结外组之间的SUVmax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9、0.652、0.760)。(3)PET/CT检查中,各分期的SUVmax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6.23±2.45、6.58±4.12、11.12±5.04、10.55±4.38,各级之间F=5.086,P<0.05;两两比较示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I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CT、MR及PET/CT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瘤的敏感度分别为86.1%、88.0%、90.0%,特异度分别为40%、66.7%、8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8%、91.7%、91.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4%、57.1%、66.7%,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641(P=0.0358)、AUC=0.744(P=0.0026)、AUC=0.807(P=0.0008)。结论: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征象主要为淋巴结肿大,有肿块者多密度/信号均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各分类和分型之间征象缺乏特异性;PET/CT的SUVmax值对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判断及淋巴瘤临床分期上有一定价值。PET/CT在淋巴瘤检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CT及MRI,在淋巴瘤的检查及临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王小琴,刘良发[3](2020)在《102例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简称淋巴瘤(1ymphoma),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可根据临床病理学表现初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而根据发病部位可将发生于颅底以下、锁骨以上、颈椎以前部位,包括眼、耳、鼻、喉、口腔、颌面、甲状腺、唾液腺、颈部软组织等部位的淋巴瘤称之为头颈部淋

余思睿[4](2019)在《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或富含淋巴的结外器官,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根据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淋巴结淋巴瘤和结外淋巴瘤,其中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占25%~50%。结外淋巴瘤(Extranodal Lymphoma)指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的淋巴瘤,有其独特的特点,儿乎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及组织,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因发病部位而异,而发生于肌肉软组织的淋巴瘤非常罕见,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除了肌肉受累,同时也可侵犯邻近皮下、肌间隙脂肪、骨骼及神经等组织。肌肉淋巴瘤(Musclelymphom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发生。按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氟-18氟-2-脱氧-D-葡萄糖(2-Fluorine-18 fluorine-2-deoxy-D-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技术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公认。尽管18FF-FDG 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18FF-FDG PET/CT在肌肉淋巴瘤的诊断上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且需要与肌肉的生理学浓聚相鉴别,本研究旨在系统性分析肌肉淋巴瘤在PET/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与肌肉生理性浓聚加以鉴别。此外,由于肌肉受损时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会增高,且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与淋巴瘤诊断相关,本文同时研究上述指标与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关系以及是否可以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发生。第一部分 18F-PET/CT在淋巴瘤肌肉侵犯中的检验效能评估目的探讨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影像特点,并比较PET和CT对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的检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5月所有到本中心行18F-FDG PET/CT并经病理、影像学及临床确诊的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的PET/CT图像及临床相关资料。并随机抽取34例影像学上表现为18F-FDG PET/CT肌肉生理性浓聚的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实验组(淋巴瘤肌肉侵犯)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病灶分布特点(结内外侵犯及累及肌肉)、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PET代谢肿瘤/非肿瘤比值(T/NTratio)以及同病灶CT密度T/NT比值。分析对照组(肌肉生理性浓聚)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常见累及肌肉及SUVmax与前者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分析。同时通过分析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的PET代谢肿瘤/非肿瘤比值(T/NT ratio)以及同病灶CT密度T/NT L比值,探讨PET和CT对病灶的探测能力。结果1.68例肌肉淋巴瘤患者中,94.1%(64/68)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8%(4/34)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占42.6(29/68)%,其次为NK/T细胞淋巴瘤,占11.8%(8/68),滤泡性淋巴瘤8.8%(6/68),间变大细胞淋巴瘤7.4%(5/68),T淋巴母性淋巴瘤5.9%(4/68),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4.4%(3/68),B淋巴瘤母性淋巴瘤2.9%(2/68),套细胞淋巴瘤2.9%(2/68),MALT淋巴瘤2.9%(2/68),浆细胞淋巴瘤 1.5%(1/68),脂膜炎性淋巴瘤 1.5%(1/68),Burkitt淋巴瘤 1.5%(1/68)。69.1%(47/68)表现为局限性肌肉侵犯,30.9%(21/68)表现为全身肌肉广泛侵犯。54.4%(37/68)表现为肌肉肿胀及疼痛,45.6%(31/68)无明显肌肉相关临床症状。2.最常累及的肌肉为中轴部位肌肉,以髂腰肌、腰大肌和臀部肌肉为主。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于肌肉生理性浓聚(SUVmax:14.5±10.7 vs.4.9±1.9,t=4.838,P<0.0001)。79.4%病灶呈现为结节状和块状,而肌肉生理性浓聚均表现为沿肌肉走行的条状或片状浓聚。淋巴瘤肌肉侵犯均未累及头颈部肌肉,而肌肉生理性浓聚有52.9%位于头颈部。3.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F-FDG明显高摄取,显示清楚,而在CT上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难以确认。病变处CT未见密度异常者5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肌肉者28例,密度稍高于正常肌肉者1例。病灶处PET代谢T/NT比值明显高于CT密度T/NT>比值(15.5±11.4vs.0.8士0.2,t=7.515,P<0.0001)。结论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在18F-FDG代谢、病灶形态及分布上与肌肉生理性浓聚存在明显不同,能够与肌肉生理性浓聚相鉴别。18F-FDGPET/CT能灵敏地、全面地检出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第二部分 部分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F)等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并研究其是否可以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5月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PET/CT检查前后3天内的LDH、CK、β2-MG、SF水平,并随机抽样34例无肌肉侵犯的淋巴瘤患者,收集上述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相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瘤肌肉侵犯与否、侵犯范围及病灶代谢增高程度与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关系。结果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中,LDH增高45例,CK增高7例,β2-MG增高59例,SF增高45例,34例对照组(无肌肉侵犯的淋巴瘤患者)中,LDH增高14例,CK增高4例,β2-MG增高21例,SF增高9例;淋巴瘤侵犯组血清LDH、CK、β2-MG与对照组无差异,SF略高于对照组;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者的肿瘤侵犯范围及病灶代谢增高程度与血清LDH、CK、β2-MG水平无相关性或仅低相关,而SF水平与病灶代谢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结论淋巴瘤肌肉侵犯的18F-FDG代谢与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不存在或仅存较低统计学相关性,这些血液学指标无法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及病灶侵犯的范围。淋巴瘤肌肉侵犯组和对照组SF的水平有差异,且其与淋巴瘤肌肉侵犯存在一定相关性,SF可以反映一定情况下肿瘤负荷的程度,SF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淋巴瘤患者存在肌肉侵犯。

王苏[5](2019)在《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从一以声嘶为主诉的主要累及喉旁间隙、室带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为引线,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原发于喉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检索万方、pubMed、知网、SCI数据库,结合本文病例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本文报告的一名40岁女性患者,因声嘶入院,武汉同济医院电子喉镜示左室带、喉室隆起,遮盖左侧声带,表面光滑;武汉同济医院核磁共振增强报告示左侧杓会厌皱襞及双室带增厚、强化,伴喉室狭窄,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经手术切除病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为左侧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术后于血液科进一步诊治,行相关专科检查,未行放化疗治疗,随访1年余未复发。使用万方、知网、pubMed、SCI数据库检索2019年3月12日前发表的原发于喉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中英文病例文献,目前已检索到相关文献中有完整病例的中文2篇,英文19篇,共21篇。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包括胃,眼,肺,甲状腺,皮肤,乳腺等,可导致喉部受累,但是原发于喉部的病例比较少见。MALT淋巴瘤单纯累及喉部时,以声门上区最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为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呼吸困难,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以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为主,辅以遗传学分析,影像学辅助明确病变部位共同诊断;需要与慢性炎症、喉癌、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结内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治疗方面,早期喉部MALT淋巴瘤,可单纯活检或部分切除来定性诊断,再行放疗治疗;取材定性困难,手术对喉功能影响不大者,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可观察处理。

王小琴,刘良发[6](2016)在《头颈部淋巴瘤的诊疗新进展》文中指出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它是发生于淋巴结以及结外淋巴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头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以及富含淋巴组织的器官,据统计,头颈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占头颈部所有恶性肿瘤的5%左右,是淋巴瘤第二大的好发部位[1-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淋巴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淋巴瘤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

王蕊,刘洋[7](2015)在《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CT诊断》文中提出近年来,NHL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淋巴瘤是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淋巴结,也可以发生于淋巴结外器官。扁桃体淋巴瘤属于结外型淋巴瘤,早期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故病理诊断前多被诊断为炎症、结核、恶性肉芽肿、扁桃体癌等而延误治疗[2]。扁桃体淋巴瘤的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主要集中于1535岁的人群,儿童的发病几率也相对较高。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单侧扁桃体肿大、咽部异物感、咽部疼痛、发

朱凌[8](2014)在《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常规磁共振图像无法鉴别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与MALT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2种病变的可行性。内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指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是无创性检查,包括动态增强MR(DCE-M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将1H-MRS、DWI-MR、DCE-MR检查用于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及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分析功能检查各自的诊断意义及多模态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常规及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25例、MALT淋巴瘤20例,45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检查及3种MR功能成像检查。1H-MRS空间定位采用点分辨波谱法(PRESS),以病变内胆碱化合物(3.2ppm)的检出作为诊断MALT淋巴瘤的标准。DWI-MR检查中,分别于b值为500s/mm2和1000s/mm2时测得ADC均值。DCE-MR分析中,测量每个病例的TTP、TTS、SIstart、SImax、SIending,并计算ISI、RWO数值,分析TIC曲线分型。成果:25例腮腺淋巴上皮病患者及20例MALT淋巴瘤患者常规磁共振图像表现经X2检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功能性磁共振检查所有参数中,1H-MRS胆碱峰、DWI-MR检查中b=1000 s/mm2时ADC均值、DCE-MR检查中TTP和ISI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恶性肿瘤低的ADC均值反映了这两种病变的病理学特征。DCE-MR检查所测TTP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90%。根据TTP、ISI阈值,TIC曲线分为3型,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多为缓慢上升型或平台型(Ⅱ型)和晚期上升型(Ⅲ型),以Ⅱ型为主,MALT淋巴瘤多为快速上升型(Ⅰ型)。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与MALT淋巴瘤的鉴别准确率。腮腺MALT淋巴瘤多表现为囊实性肿瘤,是与其他非MALT淋巴瘤相鉴别的影像学特征要点。结论:多模态磁共振(1H-MRS、DWI-MR、DCE-MR)检查能为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更具有临床意义。

徐宁[9](2014)在《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恶性淋巴瘤是头颈部继鳞状细胞癌和涎腺肿瘤后第三类最常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化,病理分型的也十分繁琐。对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性别、年龄、首发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检查等特点,进一步探讨临床病例特点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本地区的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预防、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军区医院病理科,经河南省抗癌协会病理会诊中心专家会诊,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首发于头颈颌面部的恶性淋巴瘤初诊患者病例762例,并对其中的132例进行随访。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活检,并以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指标,均诊断为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采用Epidata3.1对数据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17.0软件的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来讨论淋巴瘤的生存相关影响因素。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一般情况:①发病年龄从3岁至85岁,平均年龄47岁,从61岁至70岁阶段达高峰;发病部位以颈部最多,占45.7%,其它较多为鼻咽部(20.2%),扁桃体(10.24%),腭部(8.92%);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②霍奇金淋巴瘤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15.35%;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84.65%;其中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57.87%,好发部位主要有鼻咽部(46.81%),扁桃体(17.69%),腭部(15.42%),唾液腺(11.36%);③无痛性肿块型好发部位是颈部和鼻咽部,表现为原发部位为溃疡坏死型的病变,以腭部和扁桃体较为常见;表现为弥漫性炎症浸润型在鼻咽部和腭部较多见,原发组织水肿红斑型常见于面颊部。2.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临床Ⅰ期和Ⅱ期较多,占58.42%,Ⅲ期和Ⅳ期占41.58%。在64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以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多见(478例),占74.11%,常见的类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urkit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套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样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浆细胞瘤;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67例,占25.89%,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次是前驱T淋巴母细胞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3.预后分析:132例淋巴瘤患者的1、3、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4.85%、57.36%、34.18%;生存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是否放疗、是否化疗的患者之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原发部位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1.发病年龄从3岁至85岁,平均年龄47岁,从61岁至70岁阶段达高峰;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发病部位以颈部最多见。2.临床Ⅰ期和Ⅱ期较多;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型比T细胞型多见,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NHL1年生存率较高,但5年生存率较低;年龄、疾病分期、病理分型是NHL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年龄越高的NHL患者预后较差;早期患者预后明显较晚期患者好;B细胞型较T细胞型淋巴瘤预后好;化疗是NHL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即接受规律化疗的患者预后好于未化疗患者。由于本组研究中病例数比较少、临床病历资料不完善,并且随访时间较短暂,致使本组研究中完整的数据缺失较多,目前只能看出存在一些差异的趋势,因此,关于影响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因素还需扩展病例数,同时延长随访时间获得更具体的信息来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田皞,王伟,曾亮,周晓,喻建军,李赞[10](2013)在《头颈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14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于头颈部的结外型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为该病的诊治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01~2011年诊治的146例原发于头颈部并经病理证实为结外型淋巴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根据病检结果及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3年生存率为55%,5年生存率为41%。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类型生存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原发于头颈部的结外型淋巴瘤可发于多个部位,部分位置隐蔽,不易发觉,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针刺活检和术中快速病理切片可提高诊断率和患者生存率。

二、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
        1.2.2 MR检查方法
        1.2.3 ~(18)F-FDG PET/CT显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淋巴瘤在CT、MRI、PET/CT检查中各自影像学特点分析
        2.1.1 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点
        2.1.2 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点
        2.1.3 ~(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2.2 CT、MRI、PET/CT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特征
    3.2 CT影像学表现
    3.3 MRI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3.4 PET/CT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3.5 CT、MRI、PET/CT对淋巴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不足之处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MRI 和 PET/CT 在淋巴瘤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102例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 累及器官
        2.1.2 临床表现
        2.1.3 首发部位及细胞来源
        2.1.4 临床分类与病理类型
        2.1.5 全身症状
    2.2 治疗
    2.3 随诊情况
3 讨论

(4)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8)F-PET/CT在淋巴瘤肌肉侵犯中的检验效能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部分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在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病例报告
    一、病史
    二、影像学资料
    三、组织病理学
    四、手术
    五、随访
    六、原发于喉部的 MALT 淋巴瘤的文献汇总
讨论
    一、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三、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头颈部淋巴瘤的诊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L的病因研究
2 头颈部ML的临床基本特征
3 头颈部ML的组织病理特征
4 头颈部ML的诊断
5 头颈部ML的预后评价研究
    5.1 头颈部ML的临床分期和分型
    5.2 头颈部ML的治疗与预后

(7)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腮腺类肿瘤型BLEL与 MALT淋巴瘤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分析
第二部分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应用及分析
    第一节 ~1H-MRS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节 DWI-MR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节 DCE-MR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鉴别诊断意义
第四部分 腮腺MALT淋巴瘤与非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9)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发病情况
    2 临床分期
    3 病理分型
    4 预后分析
    附图
讨论
    1 发病情况
    2 发病部位与临床特征
    3 病理分型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预后分析
    6 研究存在的不足
小结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
    3 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头颈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14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2.1 鼻腔
        1.2.2 鼻咽部
        1.2.3 扁桃体
        1.2.4 舌根
        1.2.5 硬腭
        1.2.6 口颊
        1.2.7 喉
        1.2.8 大涎腺
        1.2.9 甲状腺
        1.2.10 头皮
2 方法
    2.1 诊断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结果
4 讨论

四、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头颈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D]. 刘玉珠.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D]. 孙思.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3]102例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 王小琴,刘良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2)
  • [4]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D]. 余思睿.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2)
  • [5]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D]. 王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头颈部淋巴瘤的诊疗新进展[J]. 王小琴,刘良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22)
  • [7]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CT诊断[J]. 王蕊,刘洋. 新疆医学, 2015(03)
  • [8]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D]. 朱凌.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9]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D]. 徐宁. 郑州大学, 2014(02)
  • [10]头颈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146例临床分析[J]. 田皞,王伟,曾亮,周晓,喻建军,李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3(03)

标签:;  ;  ;  ;  ;  

头颈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