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段宏利[1](2021)在《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指出

田金娇[2](2020)在《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之一,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且污染问题严重。长期以来,政府通过征收水资源费的方式引导各用水主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但在征收过程中,由于收费混乱、执法不严等原因,水资源费的保护力度微乎其微。作为水资源费的延伸和发展,水资源税的试点推广构成我国完善绿色税制的重要一环。自2016年河北省率先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以来,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并存。一方面,水资源税通过税收杠杆等作用调节用水需求,倒逼用水主体节约用水,同时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税率差抑制地下水超采,推动供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税征税标准低,尤其对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优惠力度较大,在税制规则上弱化了对水资源使用量的调节作用,因此,探究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对于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制,加强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水资源税政策是否对水资源具有节水效应。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方法,梳理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介绍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从理论基础、(水)资源税的绿色效应、国际经验借鉴和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从水资源“费改税”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税费比较几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费和水资源税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第四部分阐释了水资源税对用水量和供水结构的影响机理。文章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水资源税政策对用水量及供水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部分。第五部分首先对有效样本适用双重差分法的条件进行检验,第六部分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和对供水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使用部分样本重新估计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为文章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水情以及国际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制的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税政策对于工业用水量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使得地下水供水量显着减少,基本达到节约用水和优化供水结构的政策意图。但是,水资源税在农业和生活领域的节水效应暂不明显,这与政府对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政策优惠、农业水资源税计征难度大以及生活用水需求缺乏弹性相关。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在内容上采用双重差分法定量分析水资源税对总用水量和分行业用水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定量分析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的影响,而以往研究主要围绕水资源税进行定性分析和问题阐述。二是选用的研究数据为16个省152个城市的市级数据,而现有文献对水资源税进行的少量定量研究一般主要选取省级数据,且主要选用河北省省级用水量相关数据进行简要分析。

白雪[3](2019)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物流园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水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水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要素。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来是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但北方地区的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研究区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物流园区,通过分析其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地下水资源,并对其提出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研究区面积为400km2。论文通过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地面电测深及水文测井、水、土(岩)样测试、综合研究等方法,分析其含水层岩性、厚度、富水性、渗透性、水质、水量等变化规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圈定了水量相对丰富、分别采用均衡法和干扰井群法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通过水样实验资料分析其水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以下主要成果:研究区地下水现状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1516.31×104m3/a,多年平均为1070.28×104m3/a,地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资源总量为731.28×104m3/a,第四系潜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为386.09×104m3/a,承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为345.19×104m3/a(其中,现状开采量53.19×104m3/a,水源地新增允许开采资源量292.00×104m3/a),最终得出研究区地下水仍有一定的开采潜力。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下水潜水指标为Ⅰ、Ⅱ、Ⅲ类水,水质较好。绝大部分承压水属于Ⅱ、Ⅲ类水,水质较好,适宜饮用。只是部分指标如镉、铬、总硬度、硫酸盐、亚硝酸盐等超标,需适当处理,方可饮用。通过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最终给出拟选水源地,面积约31.22km2。根据拟选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时单井涌水量可按2000m3/d计,井距500m,按单排或双排式布井,可布开采井4眼。

朱永华[4](2019)在《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 ——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诸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生态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植被变化及其与水问题间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受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与气候条件等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区域水循环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植被变化与生态水文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典型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广阔区域。近几十年来,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干涸、植被退化和沙漠化等不断加剧,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1980~2015年间的植被演变和生态水文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模型模拟等方法,监测和分析了变化环境下区域生态水文特征,解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植被变化等时空演变过程及规律,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和规律,应用多源遥感资料进行水资源反演模拟,探索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水文条件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植被变化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关系,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植被演变的生态水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被种类锐减,植被群落斑块化趋势严重,处于群落演替的早期向中期发展的过程中。在区域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生态水文条件发生了变化,对植被逆向演替产生促进作用,草原类型演化过程为:草甸草原、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向荒漠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转变,体现在植被群落演化过程为:从松属、篙属、栎属、黎科、莎草科、禾本科向篙属、松属、黎科、禾本科、莎草科、栋属演化,继而向篙属、藜科、松属、栎属、禾本科、莎草科演化,进一步向篙属、黎科、莎草科、松属、禾本科、麻黄属演化,直至现状的篙属、黎科、莎草科、禾本科群落构成。(2)研究区年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在时间序列上呈微小波动上升的趋势,变化率为0.004/yr,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在时间尺度上,降水(P)与气温(T)是NDVI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且P对于T对于NDVI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在空间尺度上,植被NDVI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综合作川的结果,其中人类因素驱动影响增加显着。(3)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持续显着增加,对区域NDVI影响较为明、显,草地受影响较耕地更为突出,显现出从非地带性草甸植被向地带性典型草原植被的演替过程。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逐渐在区域中部形成两个较大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则为次要因素。(4)基于不同GRACE卫星数据所反演的不同尺度研究区总水资源储量(TWS)与地下水储量(GW)的变化值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异质性明显,JPL数据反演结果更能反映研究区水资源量时空变化特征。(5)构建了区域多元逐步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型,二种模型估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精度均不够理想,其中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基本上可用于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预测预报。终上所述,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1951~2015年期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土地利用向灌溉种植农业发展规模较大,大量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致使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TWSC值在时间序列上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致使部分区域出现土壤沙化和草原退化植被逆向演替的现象;虽然年NDVI在时间序列上呈微小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其空间分异性较强;地下水埋深持续显着增加,对NDVI影响较为明显;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较好模拟了地下水埋深变化过程和趋势,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植被空间分异和生态水文条件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天莹,杜淑芳[5](2017)在《内蒙古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内蒙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用水需求量明显增加,供水压力不断加大。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滞后,人口、产业与水资源分布不协调等问题,加剧了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人口和产业承载力,加快缺水城市中水管网建设,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替代优质水,提升流域用水管理的整体意识,推行农业用水定额内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城市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陈云飞[6](2017)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以石河子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相较于其他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已提出的3种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DRAV模型、VLDA模型和VDEAL模型)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经典模型(DRASTIC模型)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本次研究以内陆干旱区绿洲城市-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开展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首先,通过资料收集获得评价模型指标分区图,采用叠置指数法在MapGIS平台上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每种模型对应的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其次,将4种模型对应的潜水脆弱性评价结果分别与石河子市潜水硝酸盐氮(NO3--N)含量分布和点位符合率进行模型一致性、合理性分析,同时进行模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合适的石河子市潜水脆弱性评价模型;最后,应用对比分析结果对石河子市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进行划分,为石河子市地下水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DRAV模型和VLDA模型分别是内陆干旱区地下水固有和特殊脆弱性评价模型,即类似西北干旱地区绿洲城市-石河子市县域尺度下,皆适用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VDEAL模型由于适应于空间尺度大于县域尺度的潜水脆弱性评价,故不适合石河子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2)在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方面,DRAV模型和DRASTIC模型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评价方面,VLDA模型评价结果优于VDEAL模型的评价结果。(3)DRAV模型和VLDA模型共同优点是:二者所需指标较少且易获得,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以直接依据常规的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获得模型所需的指标,不需要再投入勘查工作,经济合理;而区别在于VLDA模型脆弱性评价结果的时空动态性优于DRAV模型。(4)综合DRAV模型和VLDA模型评价结果,石河子市潜水极高、高脆弱性区域在良利村-石河子镇-马家坪村以南,主要是由于含水层自身和人类活动两方面造成的。

马强[7](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内蒙古自治区既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实现增产、增收、增绿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探讨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认为现代特色农业相对于传统特色农业: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不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逐步加大。二是功能不同,更加关注农业多功能融合。三是特色的内容不同,创造特色的环节和途径更加广泛。四是发展方式不同,发展主要依靠现代集约型方式。五是在区域发展中的任务与地位不同,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区域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打破大宗粮食作物与特色农产品的传统界限,将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按照比较优势就是特色、差异化就是特色的理念,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巩固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对新时代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现代特色农业基本内涵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内容包括: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以及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创新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方法:以城乡统筹理论为指导,综合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及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研究结果,从点、区、带多层次相结合,优化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所处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向农业主体功能区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开发重心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主要以综合应用科技投入和机械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为支撑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协调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许斌[8](2010)在《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吉林省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荒漠化危害严重。近几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和农业大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沙化、贫瘠化、草场退化的趋势加剧。如何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保护现有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白城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人通过分析白城市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白城市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提出了白城市地下水保护的方案和措施:研究制定农业地下水总量控制方案,划定研究区内典型区域的地下水管理水位,探索农业地下水取水管理措施,编制地表水与地下水配置方案,研究提出白城市农业用水的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配置方案;制订研究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并划定了研究区内典型区域——洮儿河冲洪积扇地区的地下水管理水位,提出不同水位情况下相应的地下水管理预案;以达到保护地下水,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依据的目的。

杨齐青,马震,孙晓明,方成,施佩歆[9](2009)在《华北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供水前景分析》文中指出华北地区是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50%以上,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达54.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城镇供水安全已成当务之急。笔者在本文中阐述华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采补平衡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区内拟选的85处可供建立城市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的供水条件与前景,对保障华北地区主要城市供水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尹晓红[10](2009)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运行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我国被逐渐接受,但是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人口、资源条件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着,这些地区差距的存在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实践和探索。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理论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运行体系进行了研究,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对现有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述评,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论框架。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指出区域循环经济是由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技术子系统、支撑子系统相互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系统具有生产、消费和循环转化三大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类福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系统的三大目标。第三,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第四,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型,该模型包括循环经济主体、循环经济客体和循环经济调控三大部分,其中循环经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三大类型;循环经济客体可概括为四个层次(企业、园区、城市、区域)、五次产业(资源产业、广义农业、广义工业、广义服务业、环境产业)和五个环节(开采、生产、消费、流通、回收);循环经济调控方式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实施手段。最后,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评价了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的生态产业链,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路径和对策建议。

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结构与安排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源税征税的理论研究
        2.1.1 资源税的理论基础
        2.1.2 资源税的功能定位
    2.2 资源税的绿色效应研究
        2.2.1 资源税的绿色效应
        2.2.2 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
    2.3 中国水资源税(费)的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2.4 国外水资源税改革的经验借鉴
    2.5 关于用水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5.1 农业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2.5.2 工业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2.5.3 生活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2.5.4 总用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第3章 水资源税(费)改革的典型事实
    3.1 中国水资源税(费)的改革历程
        3.1.1 水资源费的实施及推广历程
        3.1.2 水资源税的试点及推广历程
    3.2 水资源费与水资源税的比较
        3.2.1 水资源费与税的相同点
        3.2.2 水资源费与税的不同点
    3.3 水资源税的改革现状
第4章 水资源税对用水量和供水结构的影响机理
    4.1 水资源税对用水量的影响
        4.1.1 水资源税的杠杆效应
        4.1.2 水资源税的心理效应
        4.1.3 水资源税的资金供给功能
    4.2 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的影响
        4.2.1 水资源税的杠杆效应
        4.2.2 水资源税的参照点效应
第5章 研究方法设计
    5.1 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变量选取
        5.1.1 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5.1.2 工业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5.1.3 生活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5.1.4 河长制对于用水量的影响
    5.2 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5.2.1 样本选取
        5.2.2 变量定义
    5.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1 描述性统计(一)
        5.3.2 描述性统计(二)
    5.4 同趋势检验
第6章 回归结果及解释
    6.1 回归结果
        6.1.1 水资源税对用水量的影响
        6.1.2 控制变量对用水量的影响
    6.2 稳健性检验
    6.3 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的影响
        6.3.1 供水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6.3.2 水资源税对供水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的政策建议
        7.2.1 提高水资源税的征税标准,强化税收调节作用
        7.2.2 改变水资源税的征管方式,合理使用税款
        7.2.3 加强水资源税的宣传工作,优化纳税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物流园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际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研究发展趋势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区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区以往工作量
        1.3.2 本次研究工作量
    1.4 立题的工程应用价值
    1.5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
2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
        2.1.3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2.1 地形
        2.2.2 地貌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3 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3.3 地下水富水地段
    3.4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4.1 地下水的补给
        3.4.2 地下水的径流
        3.4.3 地下水的排泄
        3.4.4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5 地下水化学特征
    3.6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环境地质
4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评价原则和方法
        4.1.1 计算分区
        4.1.2 评价原则
        4.1.3 评价方法
    4.2 参数计算与选取
        4.2.1 水文参数
        4.2.2 水文地质参数
        4.2.3 水文地质参数的选择
    4.3 地下水天然储存量的计算
        4.3.1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4.3.2 、地下水均衡计算
        4.3.3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4.3.4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4.3.5 允许开采量保证程度论证
    4.4 地下水水质评价
        4.4.1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4.4.2 地下水水质评价
    4.5 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
        4.5.1 区内地下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4.5.2 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 ——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源卫星数据在生态水文研究中应用
        1.2.2 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
        1.2.3 区域植被生态水文规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目的和目标
    1.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括
    2.2 研究区气候特征
        2.2.1 降水
        2.2.2 气温
        2.2.3 风速及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2.3 研究区水文特征
        2.3.1 径流量
        2.3.2 蒸发
    2.4 研究区土壤植被特征
    2.5 研究区社会经济特征
3 植被调查及其动态分析
    3.1 天然植被群落调查与分析
        3.1.1 采样点布设与调查取样
        3.1.2 样品测定与分析方法
    3.2 植被群落演替过程
        3.2.1 植被群落演化过程考证
        3.2.2 植被群落历史调查分析
        3.2.3 植被群落现状调查分析
    3.3 植被群落演替分析
        3.3.1 研究区植被演替方向
        3.3.2 植被演替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植被指数及其驱动力分析
    4.1 植被指数动态变化
        4.1.1 数据与方法
        4.1.2 NDVI变化分析
    4.2 气候变化分析
        4.2.1 数据与方法
        4.2.2 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4.3 植被指数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4.3.1 时间尺度响应关系
        4.3.2 空间尺度响应关系
        4.3.3 驱动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资源变化及其与植被演化耦合影响分析
    5.1 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分析
        5.1.1 数据与方法
        5.1.2 地下水埋深特征变化分析
    5.2 LUCC时空变化分析
        5.2.1 数据与方法
        5.2.2 时空特征分析
    5.3 地下水埋深变化与LUCC响应关系
        5.3.1 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5.3.2 耦合分析
    5.4 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因素识别
        5.4.1 数据与方法
        5.4.2 典型区地下水埋深与降水特征分析
        5.4.3 突变年份确定及突变特征分析
        5.4.4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贡献
        5.4.5 典型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5.5 水资源与植被演化响应关系
        5.5.1 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变化响应关系
        5.5.2 植被指数与LUCC响应关系
        5.5.3 LUCC环境下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响应关系
        5.5.4 不同植被类型与地下水埋深响应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反演
    6.1 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分析
        6.1.1 数据与方法
        6.1.2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6.1.3 空间变化分析
    6.2 GLDAS水文模型数据分析
        6.2.1 数据与方法
        6.2.2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6.2.3 空间变化分析
    6.3 地下水资源量时空变化分析
        6.3.1 数据与方法
        6.3.2 基于GRACE卫星数据反演地下水储量变化分析
        6.3.3 基于观测井反演地下水储量变化分析
    6.4 区域水资源变化分析及其与NDVI响应关系
        6.4.1 水文因子变化分析
        6.4.2 水文因子与NDVI响应关系
    6.5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拟
    7.1 模型构建
        7.1.1 模型因子选取
        7.1.2 地下水埋深变化估算模型构建
    7.2 模型误差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内蒙古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变化
    (一) 供水总量有所增长, 用水普及率提高
    (二) 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 再生水利用量增加
    (三) 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管理趋于严格
    (四) 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三、城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浪费较严重
    (二) 河流、湖泊等水体不同程度污染, 加剧了城市缺水
    (三) 城市人口规模、产业布局与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四) 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滞后, 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 涉水部门多, 协调和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四、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 将水资源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蓄水、供水、排水和水资源再利用能力
    (三) 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四) 加快推进西部的呼和浩特、包头两大城市和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开发利用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 替代部分优质水
    (五)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提升水资源管理一体化水平
    (六) 发挥市场在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更好地优化配置水资源
    (七)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研究, 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6)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以石河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硝酸盐污染现状
    2.5 小结
第3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3.1 四种模型简介
    3.2 评价指标参数分区
    3.3 评价方法
    3.4 小结
第4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DRASTIC模型评价结果及验证
    4.2 DRAV模型评价结果及验证
    4.3 VLDA模型评价结果及验证
    4.4 VDEAL模型评价结果及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5.1 四种模型评价结果对比
    5.2 最优模型的筛选
    5.3 石河子市潜水脆弱性评价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1.1.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1.1.3 发展特色产业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1.4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为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2.2 丰富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研究理论与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特色农业研究
        1.3.2 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研究
    1.4 理论方法和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与框架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的构建
    2.1 对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
        2.1.1 新时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2.1.2 从农业基本特性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
    2.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2.3 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2.3.1 共同特征
        2.3.2 主要区别
    2.4 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基本内容
        2.4.1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2.4.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2.4.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4.4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2.4.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3.1 特色农业理论基础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钻石”模型
        3.1.3 创新理论
        3.1.4 垄断、竞争理论
        3.1.5 产品差别化理论
    3.2 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3.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3.2.2 制度创新理论
        3.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3.2.6 中国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4.1 内蒙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分析
        4.1.1 内蒙古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趋向下降
        4.1.2 内蒙古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与劳动力份额下降不对称
    4.2 对新时代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新认识
        4.2.1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中的作用
        4.2.2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4.2.3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4.3 内蒙古多功能农业价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5.1 内蒙古农业发展成就
    5.2 内蒙古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5.2.1 数量发展阶段
        5.2.2 优化农业阶段
        5.2.3 现代农业阶段
    5.3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综合评价
        5.3.1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测算
        5.3.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5.4 内蒙古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5.4.1 城乡一体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4.2 较长时期稳定增长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态势
        5.4.3 多功能性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主要特征
        5.4.4 制度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5.4.5 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趋势
        5.4.6 现代要素投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依靠
        5.4.7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5.4.8 惠农政策体系成为政府支农的主要形态
        5.4.9 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6.1 内蒙古区域农产品产量构成
        6.1.1 内蒙古农作物产量构成
        6.1.2 内蒙古畜产品产量构成
    6.2 内蒙古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
        6.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6.2.2 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6.2.3 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的选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
    7.1 内蒙古国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特征
        7.1.1 区位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7.1.2 地域辽阔,适宜开发面积少,空间结构不合理
        7.1.3 资源富集,开发利用效率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7.1.4 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7.1.5 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人口与经济集聚不协调
    7.2 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
        7.2.1 农业主体功能区
        7.2.2 农业辅助功能区
    7.3 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7.3.1 内蒙古水土资源分布特点
        7.3.2 内蒙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研究
    7.4 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7.4.1 特色农作物区域布局
        7.4.2 特色畜产品区域布局
    7.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及区域重点产业
        7.5.1 现代特色农业战略重点区
        7.5.2 现代特色农业一般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8.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8.1.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 SWOT 分析的技术路线
        8.1.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1.3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组合分析
    8.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8.2.1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8.2.2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
        8.2.3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
        8.2.4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
        8.2.5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
        8.2.6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全文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水资源保护研究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气象、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耕地
        2.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地质条件
        3.1.1 地层
        3.1.2 区域地质构造
        3.1.3 地形地貌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
        3.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3.2.3 地下水动态特征
        3.2.4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及变化规律
        3.2.5 水文地质分区
第四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供需平衡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
        4.1.1 水资源量
        4.1.2 水质概况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2.1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4.2.2 地表水开发利用情况
    4.3 地下水取水工程及开发中的问题
        4.3.1 地下水取水工程
        4.3.2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4.1 2008年水资源供需情况
        4.4.2 2011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4.3 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第五章 农业取水合理配置研究
    5.1 农业取用地下水控制总量分配方案
        5.1.1 农业取用地下水控制总量的确定原则、依据和方法
        5.1.2 农业取用地下水控制总量分配方案
    5.2 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配置方案
        5.2.1农业用水现状
        5.2.2 灌区基本情况
        5.2.3 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配置方案
第六章 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研究
    6.1 实施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保护目标
        6.1.1 实施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1.2 实施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目标
    6.2 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6.2.1 建立行之有效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制度
        6.2.2 加强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的能力建设
        6.2.3 加快实施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6.3 洮儿河冲洪积扇地下水保护及管理预案
        6.3.1 洮儿河冲洪积扇基本情况
        6.3.2 洮儿河冲洪积扇水文地质条件与水资源概况
        6.3.3 地下水动态类型
        6.3.4 地下水水位埋深动态情况
        6.3.5 影响该区地下水位动态因素的分析
        6.3.6 地下水管理水位划定
        6.3.7 地下水位管理预案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
ABSTRACT

(9)华北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供水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1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
    1.2 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
    1.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 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条件分析
    2.1 应急供水地下水水源地选择原则
    2.2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供水前景分析
        2.2.1 北京市
        2.2.2 天津市
        2.2.3 河北省
        2.2.4 山东省
        2.2.5 山西省
        2.2.6 河南省
        2.2.7 内蒙古自治区
3 结语

(10)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运行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循环经济的实践
        1.3.1 国外循环经济的实践
        1.3.2 国内循环经济的实践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2.1.1 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
        2.1.2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1.3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2.1.4 区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2.2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简介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2.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2.3 循环经济的区域性
        2.3.1 区域的划分
        2.3.2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
        2.3.3 区域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3.4 区域循环经济的特点
    2.4 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4.1 生态学基础
        2.4.2 经济学基础
        2.4.3 系统学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3.1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要素
    3.2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
    3.3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功能
    3.4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特征
    3.5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目标
    3.6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
        3.6.1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向
        3.6.2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3.6.3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原理
    3.7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调控机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4.1.3 指标体系的释义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灰色系统的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体系
    5.1 区域循环经济运行模型
    5.2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主体
        5.2.1 企业
        5.2.2 公众
        5.2.3 政府
    5.3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客体
        5.3.1 区域循环经济的五次产业
        5.3.2 区域循环经济的四个层次
        5.3.3 区域循环经济的五个环节
    5.4 区域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
        5.4.1 规范政府的管理职能
        5.4.2 引导企业推行绿色管理
        5.4.3 拓宽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
    5.5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5.5.1 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5.5.2 培育企业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5.5.3 完善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
    5.6 主要手段及其效应分析
        5.6.1 行政手段
        5.6.2 经济手段
        5.6.3 教育手段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评价及运行体系
    6.1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状况
        6.1.1 区位条件
        6.1.2 经济状况
        6.1.3 资源状况
        6.1.4 环境状况
    6.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6.2.1 有利条件
        6.2.2 制约因素
    6.3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6.3.1 评价模型的计算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4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架构
    6.5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路径
        6.5.1 企业层面
        6.5.2 园区层面
        6.5.3 城市层面
        6.5.4 自治区层面
    6.6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6.6.1 政府干预
        6.6.2 市场调节
        6.6.3 公众参与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D]. 段宏利. 内蒙古大学, 2021
  • [2]水资源税的节水效应研究[D]. 田金娇. 山东大学, 2020(10)
  • [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物流园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D]. 白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变化环境下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水—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及地下水反演模拟研究 ——以西辽河流域通辽平原区为例[D]. 朱永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内蒙古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J]. 天莹,杜淑芳. 前沿, 2017(08)
  • [6]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以石河子市为例[D]. 陈云飞.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马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研究[D]. 许斌. 吉林大学, 2010(09)
  • [9]华北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供水前景分析[J]. 杨齐青,马震,孙晓明,方成,施佩歆.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04)
  • [10]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运行体系研究[D]. 尹晓红. 天津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