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

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

一、半刚性基层上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超[1](2020)在《非均布荷载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文中提出级配碎石为无结合料的颗粒材料有着良好的排水性能、保温性能以及不传递裂缝尖端应力应变的性能,作为半刚性路面的上基层时能够抑制半刚性基层因干缩和温缩产生的反射裂缝。因此,本文运用ABAQUS仿真模拟软件以更符合实际的矩形非均布荷载来分析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特性。首先,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了在不同轴重作用下,级配碎石层厚度和模量的变化对路面结构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轴重对于路面力学指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级配碎石层厚度,模量对于路面力学指标的影响较小。然后,基于库伦摩擦定律分析了静载和半正弦动载作用下,级配碎石层间接触状态的变化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载和动载作用下路面力学指标结果值及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完全光滑接触状态下路面力学指标结果值较大,部分连续的结果值接近于光滑状态,完全连续状态下的结果值最小。最后,基于断裂理论,通过在半刚性基层路面和复合式基层路面上设置反射裂缝,观察不同轴重作用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来分析反射裂缝的扩展情况。结果表明:超载和重载会加快反射裂缝的扩展,级配碎石层可以抑制反射裂缝的扩展。图[69]表[16]参[52]

郭梓烁[2](2020)在《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快速、环保等要求,装配式基层凭借其施工迅速、工厂预制等优势脱颖而出,但目前对于装配式基层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结构设计过于依赖经验、结构设计方法及病害预防措施缺失等问题均限制其进一步推广使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保障基层结构整体性及预防反射裂缝为优化目标选定影响因素及控制指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不同工况下装配式基层模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初步分析了基块构型、基层材料及基层接缝等因素对控制指标的影响规律,以此为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水平。然后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模拟方案,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工况组合,通过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进行影响因素显着性判断,最终确定基块最大剪应力及砂浆最大主应力作为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并给出了最佳结构设计方案。其次,参考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结果及试验路现场实际,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装配式基层与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两类基层结构荷载扩散能力,结合装配式基层传力分析特性表明装配式基层结构整体性与半刚性基层类似;分析不同荷载作用位置下装配式基层结构受力特性,为保证基层结构整体性提出了材料设计要求;对比分析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选定了合理等效指标,然后以指标等效为原则回归拟合得到不同类型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模量与厚度之间的等效关系,并给出了基于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等效的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最后,基于断裂力学基本原理,分析得到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反射裂缝主要由交通荷载作用引起,其裂缝扩展类型为剪切型。基于ABAQUS软件中XFEM模块,建立设置预裂缝的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足尺寸模型,分析了裂缝扩展类型及荷载作用对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并提出超载对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影响较大。总结分析常见防裂措施工作原理,对比分析后提出利用应力吸收层进行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反射裂缝防治工作,并给出了相关设计参数。同时分析其他结构层参数变化对防裂效果的影响,给出了优化设计建议。本文基于以上内容进行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将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旭生[3](2020)在《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主要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低等级薄层沥青路面,由于基层刚度大,面层反射裂缝多,路面使用中破损严重。针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域碎(砾)石丰富的特点,公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会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进行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室内试验,室内试槽试验,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路研究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承载力特性,提出了级配碎石筛孔通过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果试验室试槽试验和依托工程试验路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组成的级配碎石的力学特性、承载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级配碎石形成密实结构不仅与粗细颗粒的相对含量相关,还存在最大尺寸效应;回弹模量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粗集料对级配碎石强度的提高有益;(2)通过对底基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层顶面的当量模量和竖直方向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很好;(3)本文通过室内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槽试验,得到了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性,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4)通过铺筑试验路,并进行三年以上的跟踪检测,实际路用状况表明,本文提出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比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路面的破损明显减少。并结合室内试槽试验及试验路铺筑,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控制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对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希忠[4](2020)在《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呈现新的特点,道路交通荷载与交通流量与日俱增,使得高速公路早期损坏日趋严重,道路服役性能急剧下降,频繁的养护、改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是解决现有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重载、渠化交通的快速增多,全厚式沥青路面也表现出整体强度不足,易产生结构性变形等缺陷,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有机结合,既可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又可同时发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双重优势。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遵循“材料性能分析-设计参数确定-力学响应计算-路面结构设计-现场应用验证”的研究主线,首先基于室内试验,设计了符合法国标准性能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其次,采用法国两点弯曲试验机和简单性能试验机SPT,对EME-14(连续和间断)、EME-20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室内动态模量试验,采用两点弯曲试验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构建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疲劳曲线;再次,采用法国路面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模块,进行了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然后,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框架,结合课题试验路,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最后,采用净现值和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经济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了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和体系,结合我国工程实际,设计了满足法国性能标准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对比了与常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路用性能方面除了低温性能较常规沥青混合料差以外,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优于常规沥青混合料。(2)采用两点弯曲试验仪2PT,测试了不同温度、频率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存储模量、损失模量及相位角,利用SPT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不同温度、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绘制了主曲线;对比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常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差异及不同测试方法动态模量的数值差别,分析了原因。利用两点疲劳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分析了不同应变条件下劲度模量衰变规律,绘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获取了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似,只是在数值上较大;由于受力机制不同,梯形梁两点弯曲动态模量要比单轴压缩模量小;在疲劳试验中,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EME-14-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疲劳斜率曲线斜率最小。(3)基于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版块中的特殊荷载模块,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不同层位的力学响应,以响应改变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合理层位,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层位模量对力学响应的影响,提出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建议,探讨了层间结合状态、温度场对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路面结构进行了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从理论计算角度来讲,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位于下面层和底基层最为合理,可通过提升土基品质,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及富油疲劳层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温度场、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性能影响显着,在设计时应当予以考虑;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说,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最好,疲劳寿命最高。(4)基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结论,结合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调研分析结果,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框架,给出了设计指标和步骤,依托工程实例,采用现场轴载谱测试结果获取的交通参数,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采用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5)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以总造价、养护费用、用户费用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与半刚性路面及全厚式普通路面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评价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的结构优越性,结果表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

白雪峰[5](2019)在《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力度加大,但矿区大部分公路是按照一般等级进行设计施工的。在重载车辆的长期作用下,路面病害较为严重。为满足重载交通下路面病害改造技术的需求,本文选取矿资源丰富的泰安地区对路面结构破坏进行分析及并研究改造方案。本文收集了国内外路面结构及其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外路面结构应用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调查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路面结构类型、建设材料和技术、路面损坏的原因,为典型的路面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诸如泰安市的自然环境条件、轴载特点、建筑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因素,给出了一、二级公路改造的典型结构。针对公路改建为沥青路面结构,利用敏感性分析,对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进行了划分。经计算,分别提出了半刚性基层、复合式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选取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效果验算,选取沥青层底拉应变、基层层底拉应力以及剪应力三个指标,在面层、基层为最不利层间粘结状态下时,在标准轴载100k N和重载作用130k N下路面各结构层的拉应变、拉应力和剪应力都能满足其重载交通及规范要求,可有效提高路面通车性能和使用寿命。针对公路改造工程中的水泥路面结构,首先分析了水泥路面典型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划分了交通等级和基础强度等级。然后提出了不同的水泥路面类型及其应用条件,利用内实验法来确定路基、垫层厚度与土基模量大小间的关系,依据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水泥路面改造工程中典型的水泥路面结构。根据加铺层设计原则,提出了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分离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和组合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典型结构。

王刚[6](2019)在《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其层间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因设计承载能力的要求,通常基层的厚度都大于施工规范要求的最大碾压厚度,不得不分层施工。为了节省工期,提高基层的整体性,特别是近年来大功率摊铺和碾压设备的发展,业主和承包商都希望加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碾压厚度。然而,一些高速公路项目的大厚度(一次性摊铺碾压成型厚度超过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大功率压实机具导致大厚度基层顶面及上部过度碾压,压实度超过102%,粗集料大量压碎,骨架遭到破坏,这种一味满足基层整体压实度,却导致大厚度基层整体力学性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2015年出版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摊铺碾压、层间处治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原材料要求方面:4.75mm以上粗集料含量、集料压碎值、针片状含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断级配骨架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然而,骨架类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试验规程及评价标准基本都是延用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作为沥青路面基层使用,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不应该格外强调密实,即不需要过度的碾压,在水泥胶浆的固结下,主要依靠混合料优良的骨架结构就可以实现大厚度基层的承载作用,应以骨架结构是否优良作为该混合料级配评价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兼顾其空隙率与密实性即可。如何设计具有优良骨架结构并且无需大吨位及大功率机具超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是其面向于大厚度一次性摊铺碾压施工的前提。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什么样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骨架结构;没有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没有一种专门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更没有合适的室内试验评价标准。另外,基层作为下部承载的非表面层,施工质量及表面现状历来不被工程施工人员重视,在上部沥青面层的覆盖下,大厚度基层的质量问题被忽略,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基-面层之间的过渡存在薄弱,甚至基-面层之间出现破碎夹层,严重影响大厚度基层的路用性能和道路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基-面层层间处治也需专门研究。为解决以上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用存在的难题,首先,本文从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材料设计的角度出发,突破以往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设计仅依靠室内试验的短板,采用离散元建模,根据分级掺配的级配设计方法,从混合料内部结构的骨架+结点+空隙三个细观层次来评价及设计具有优良骨架稳定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同时依托室内试验,提出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室内振动成型参数,并且根据力学性能试验提出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室内试验评价标准,最终完成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设计;其次,采用离散元建模模拟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振动压实施工,提出具体参数指导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实际工程应用。最后,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基-面层层间工作环境,对基-面层之间的层间力学响应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并对层间工作状态进行分级,研发高性能的渗固型透层,提出“特殊路段特殊处理”的原则,对基-面层层间结合进行处治,提出不同分级状态下层间处治措施。论文的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如下:(1)根据分级掺配的级配设计方法,采用离散元建模从骨架+接触点+空隙三方面详细的研究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细观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骨架稳定结构评价及控制指标,如:应力传递消减比、悬浮粗集料含量、“非悬浮”粗集料平均配位数、应力集中接触点的数量、应力集中接触点平均增量、平均空隙率减量、空隙率平均变异系数。并且采用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指标设计出三种具有优良骨架稳定特性的级配(G4、G7、G11)面向于大厚度基层应用。(2)采用细观结构评价指标定义了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以筛孔通过率累计差作为混合料级配衰变的评价指标确定了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成型方式为振动压实法,确定其振动成型参数: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为1.5mm、静面压力小于100KPa、激振力为50007000N、偏心角为60o、振动时间为120s。引入加州承载比(CBR)作为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的骨架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指标;结合强度评价指标,提出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评价标准为:骨架稳定性CBR值不低于450%、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5MPa、28天弯拉强度不低于1.2MPa。(3)骨架稳定型(级配G4、G7、G11)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大厚度施工振动压实时间不应低于120s,也不应超过180s,作为大厚度基层施工时其一次性摊铺碾压成型后厚度不宜超过35cm;振动压实120s后,骨架稳定型(G4、G7、G11)水泥稳定碎石上层和下层离析程度平均约为5%,中层离析约2%,离析程度显着小于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选择骨架稳定型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应用于大厚度施工可以有效的减小施工离析。动水冲刷后,骨架稳定型(G4、G7、G11)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冲刷性能明显优于悬浮密实型。(4)以“特殊路段特殊处理”为基本理念,基于单因素对基-面层层间工作状态划分为:“1”、“2”、“特殊”,三个等级;研发渗固型透层,并对基层顶面进行糙化处治,提出质量控制指标,提出不同分级路段层间透层与糙化处治的措施:“1”级处治措施为:乳化沥青透层+基层顶面构造深度≥1.2mm;“2”级处治措施为:高渗透乳化沥青透层+基层顶面构造深度≥1.2mm;“特殊”级处治措施为:渗固透层+基层顶面构造深度≥1.2mm。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设计适用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完成其目标配合比设计,提出适用于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室内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模拟振动压实施工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基-面层层间粘结的难题,为逐渐增加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厚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海军[7](2019)在《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沪宁高速公路在国内高速公路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车以来交通量逐步扩大,为解决交通堵塞的状况决定扩建车道。本文以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为依托,主要研究内容有:本文对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收集了我国、江苏省及沪宁高速公路存在的超载数据。确定了完整的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荷载轴载谱参数,并选用合适的方法对超载进行了当量轴载换算,结果表明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荷载存在严重的超载现象。根据规范表明沪宁高速公路属于极重载交通范畴。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沪宁高速公路重载耐久性沥青路面的设计目标和技术要求,确定了适用于沪宁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本文对在重载条件下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重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性质进行了试验分析,包括高温抗车辙性能,抗压设计参数和疲劳性能等。建议了重载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推荐了重载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马氏和旋转压实两种设计方法的技术标准。对半刚性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收缩性能好的水泥稳定碎石级配。本文采用弹性层状理论体系和有限元法两种方法,分析了在所选路面结构形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破坏机理及结构内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为后期提高路面结构的耐久性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所选择的路面结构铺筑了试验段,通过对不同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受力状态、材料性能、路面使用性能的分析。其中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柔性基层段采用了比较厚的沥青层,有利于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沪宁高速公路工程半刚性基层段提出了新的半刚性基层级配,并加厚沥青层,充分发挥半刚性基层的优势,扬长避短。试验段的观测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几种路面结构形式都是适用于沪宁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耐久性路面结构。

彭凯[8](2016)在《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常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车辙、水损害、沥青面层开裂等问题。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存在着变形大、弯沉大、造价昂贵等问题。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既可以发挥半刚性基层良好的承载能力又可用利用柔性层材料抗疲劳开裂的特点。但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柔性层材料功能的差异性和厚度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因此对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进行结构和材料上的优化设计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本文首先调研了工程依托地广东省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情况,证实了其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在结合工程实例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思想。将沥青稳定碎石抗车辙、抗裂、抗疲劳的功能集中到一体。混合料采用间断半开级配,以发挥这种半空隙型材料粗骨架间隙率VMA大,沥青马蹄脂具有充分填充空间的特点;通过增大沥青用量增加集料表面沥青膜厚度以此提高混合料的抗弯拉性能。级配设计采用体积设计法控制混合料的空隙率。在级配最佳油石比的确定方面,抛开传统马歇尔法的体积指标;而是通过不同油石比下混合料路用性能(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疲劳开裂性能、渗水性能)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并且通过横向对比一般路面的下面层材料AC-25或柔性材料ATB-25验证了设计级配的优异性能。最后,结合优化的柔性层材料提出了几种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通过力学响应、抗车辙性能、抗反射裂缝能力、经济性指标综合比选出最佳结构。其中采用BISAR3.0计算分析各结构层受力情况;抗车辙性能和抗反射裂缝能力分别通过室内全厚式车辙试验和反射裂缝模拟试验分析比较;经济性指标通过计算不同结构单位面积造价表征。确定的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最佳结构为4cmAC-13+6cmAC-20+10cmGSOG-25+半刚性基层+垫层结构。

于丹[9](2013)在《基于道路工况的透层油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速公路路面形式多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基层与面层的结合往往比较薄弱,严重影响到路面结构整体性和使用寿命。近年来,随着公路修筑水平的提高,沥青路面层间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透层作为基层表面洒布的可渗入基层一定深度的沥青薄层,已成为基-面层间处理的关键性措施。但是,目前市场上透层材料种类较多且性能良莠不齐,我国路面设计施工规范在透层材料类型选择和用量标准、施工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等方面又没有明确规定,透层的设计施工多依据经验进行,缺少对道路具体工况的考量,导致材料和用量选择混乱,渗透效果和层间结合质量难以保证。鉴于此,本文系统开展了针对我国透层材料质量标准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深入调查了国内暨陕西省高速公路透层材料类型及应用情况,全面分析工程实践中透层处理存在的问题,为透层处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2)计算分析了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的路面受力状态和寿命,并系统研究了道路线形、气候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工况对路面层间受力状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工况分级区间划定,并提出了基于最不利受力状态的工作状态分级标准。(3)结合透层材料功能特性,探索性地提出了透层材料关键性能——渗透性、流动性和粘结性的试验评价方法和指标。(4)通过不同洒布量下的室内渗透试验和直接剪切拉拔试验,确定了不同透层材料的最佳用量,并建立了洒布量与层间抗剪强度的关系式;并结合层间抗疲劳剪切试验结果,建立了透层材料的疲劳模型,进行了透层材料综合性能排序。(5)根据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层间剪切试验结果,对比工况分级最大剪应力标准值,推荐了不同分级工况的透层材料选择标准。(6)系统研究了半刚性基层界面分级处理标准和以原材料关键指标标准、洒布量精度、最佳洒布时机、洒布速度等为关键控制参数的透层施工工艺标准,结合依托工程十天高速提出了透层质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并全面提出了透层质量评价体系,确定了基于道路工况分级的透层油标准。

廉向东[10](2012)在《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文中指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不佳,使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目前我国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层,而水泥混凝土路面长期使用性能主要与路基和基层有关,良好的路基和基层是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正常运营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车速快、重载、超载车辆比例大等交通特点给路面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于不同基层类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指标,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通过提高基层的长期性能来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交通等级和不同类型基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调查分析了湿热气候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与二灰稳定碎石等半刚性基层、贫混凝土等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状况,分析了基层开裂、基层脱空、层间结合状况及基层刚度等使用状况对混凝土路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基层的长期使用性能,并针对湿热地区气候特点,初步推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合理基层类型。通过室内试验与力学分析,研究了基层与混凝土面板间的层间结合状况、基层开裂对混凝土面板的影响、基层材料的抗冲刷性能以及不同基层类型混凝土板的变形和应变规律。结果表明,基层与混凝土面板间的结合状态极为重要,水泥混凝土面板在基层界面滑动的摩擦系数是研究面板温度应力、面板滑动区与固定区长度、接缝、间距、板端推移量及路面纵向失稳的重要参数;在正常状态下乳化沥青隔离层的摩阻力在0.76~0.87之间,沥青功能层的摩阻力在0.71~1.10之间,土工布隔离层的摩阻力在1.08~2.06之间;粒料基层对混凝土面板的约束最小,混凝土板翘曲变形最大,沥青混凝土基层约束居中,贫混凝土基层对混凝土面板的约束最大,几乎没有翘曲变形产生。通过分析基层的长期性能评价指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研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的预测评价。分析了板底脱空对混凝土面板应力的影响规律,通过不同工况下计算得到的最大应力及脱空部位的最大弯沉值,回归得到考虑疲劳、不考虑温度应力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大容许脱空量。在不利加载位置情况下,分析了基层有(无)裂缝、基层裂缝宽度变化、基层裂缝位置变化对混凝土路面结构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的存在破坏了路面结构整体性和连续性,路面结构的荷载应力显着增大,设置功能层后,显着减小了面板的最大拉应力;而路面结构的温度应力则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充分考虑各类不同基层类型的力学与物理特性,并结合功能层对于路面使用状况的改善作用,推荐出湿热地区不同交通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适用类型。基于基层长期性能的要求,提出同时考虑混凝土面层和基层疲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二、半刚性基层上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刚性基层上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非均布荷载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本构模型及接触理论
    2.1 基本方程
        2.1.1 应力状态
        2.1.2 弹性体基本方程
    2.2 本构模型
        2.2.1 线弹性模型
        2.2.2 塑性模型
    2.3 接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
        3.1.1 沥青面层
        3.1.2 级配碎石层
        3.1.3 半刚性基层
        3.1.4 模型尺寸及材料参数
        3.1.5 荷载及边界条件
        3.1.6 网格划分
    3.2 本章小结
4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特性分析
    4.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力学指标的选取
        4.1.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
        4.1.2 力学指标的选取
    4.2 级配碎石层厚度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4.3 级配碎石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级配碎石接触状态对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特性影响
    5.1 静载作用下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1.1 级配碎石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1.2 级配碎石层与面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1.3 级配碎石层与基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 动载作用下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1 级配碎石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2 级配碎石层与面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3 级配碎石层与基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断裂理论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特性
    6.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6.2 级配碎石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6.3 级配碎石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装配式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2 装配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路面结构反射裂缝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基层基块及接触优化
    2.1 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2.1.1 影响因素
        2.1.2 评价指标
    2.2 装配式基层建模
        2.2.1 路面结构参数
        2.2.2 有限元模型参数
    2.3 基层结构几何构型优化
        2.3.1 横槽槽深
        2.3.2 嵌挤度
    2.4 基层材料强度优化
        2.4.1 基块模量
        2.4.2 砂浆模量
    2.5 基层结构接缝宽度优化
        2.5.1 整体分析
        2.5.2 局部分析
    2.6 多因素分析
        2.6.1 正交试验设计
        2.6.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6.3 最优组合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3.1 装配式基层整体性分析
        3.1.1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模型参数
        3.1.2 基层结构受力分析
        3.1.3 基层荷载传递能力分析
    3.2 基块及砂浆受力分析
        3.2.1 最大主应力
        3.2.2 最大剪应力
        3.2.3 等效应力
    3.3 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等效关系分析
        3.3.1 等效指标合理性分析
        3.3.2 等效原则
        3.3.3 等效关系拟合
    3.4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结构优化
    4.1 断裂力学基础及反射裂缝的扩展机理
        4.1.1 裂纹尖端奇异场
        4.1.2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准则
        4.1.3 反射裂缝扩展分析
    4.2 裂缝结构有限元分析
        4.2.1 裂缝区域模型化
        4.2.2 带预置裂缝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4.3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防裂措施分析
        4.3.1 典型防反射裂缝措施抗裂机理及特点
        4.3.2 几种典型防裂夹铺结构层应力对比分析
    4.4 防裂结构层优化
        4.4.1 应力吸收层厚度优化
        4.4.2 应力吸收层模量优化
    4.5 结构层抗反射裂缝优化
        4.5.1 面层厚度及模量优化
        4.5.2 底基层厚度及模量优化
        4.5.3 土基模量优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2.2 国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分析
    2.1 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分析
    2.2 级配碎石材料承载力特性分析
    2.3 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2.4 级配碎石材料的CBR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试验
    3.1 试槽结构层铺设及检测
        3.1.1 试槽土基
        3.1.2 级配碎石基层
        3.1.3 布设压力测定盒
        3.1.4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测定
        3.1.5 沥青面层
    3.2 试槽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
    4.1 试验路概况
    4.2 级配碎石配合比
    4.3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4.3.1 制作硬路肩
        4.3.2 拌和
        4.3.3 铺筑
        4.3.4 洒布沥青透层油
        4.3.5 碾压
        4.3.6 接缝处理
    4.4 级配碎(砾)石基层施工技术
    4.5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4.5.1 路面弯沉检测
        4.5.2 平整度测定
        4.5.3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及施工控制技术
    5.1 推荐结构组合
        5.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5.1.2 适应公路级别
        5.1.3 推荐路面结构
    5.2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控制技术
        5.2.1 施工工艺
        5.2.2 施工技术控制
        5.2.3 质量控制
    5.3 沥青面层施工控制技术
        5.3.1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5.3.2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控制措施
    5.4 经济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设计现状
        1.2.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全厚式沥青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法国标准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介绍
        2.1.1 总体设计步骤
        2.1.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2 试验原材料性能分析
        2.2.1 沥青胶结料
        2.2.2 矿质集料
    2.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3.1 级配设计
        2.3.2 沥青含量确定
        2.3.3 孔隙率测试
        2.3.4 水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大型车辙试验结果
        2.3.6 模量和疲劳试验结果
        2.3.7 基于我国试验方法的路用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3.1 动态模量概念及试验方法
        3.1.1 动态模量概念
        3.1.2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
    3.2 试验设备、加载原理及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加载原理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2 频率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3 动态模量对比分析
    3.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疲劳概念及试验方法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疲劳寿命分析
        4.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规律
    4.4 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
    5.1 程序简介及分析方法
        5.1.1 程序简介
        5.1.2 分析方法
    5.2 数值模型与参数
        5.2.1 荷载模型
        5.2.2 材料模型
    5.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5.3.1 关键力学指标确定
        5.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合理层位分析
        5.3.3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对比
    5.4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5.4.2 各层模量的影响
        5.4.3 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
        5.4.4 温度场的影响
    5.5 典型路面结构性能及寿命分析
        5.5.1 车辙变形预估
        5.5.2 疲劳寿命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6.1 现有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6.1.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简述
        6.1.2 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1.3 中法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对比
    6.2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6.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6.4 设计步骤
    6.5 设计实例
    6.7 路面结构结构经济技术评选
    6.8 采用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道可道网设计结果

(5)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泰安市一级、二级路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泰安市公路区划
    2.2 泰安市一、二级公路交通量
    2.3 泰安市一级、二级公路现状调查
        2.3.1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2.3.2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2.3.3 水泥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调查
        2.3.4 水泥路面典型破坏及成因分析
    2.4 路面典型结构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2.4.1 环境条件
        2.4.2 交通轴载
        2.4.3 材料供应情况
        2.4.4 旧路使用状况及破损程度
        2.4.5 施工技术水平
        2.4.6 经济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3.1 现有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3.2 沥青路面改造方案的提出
    3.3 重新铺筑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3.3.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3.3.2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分析
        3.3.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3.4 旧沥青路面加铺方案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3.4.1 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层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3.4.2 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层结构方案及力学响应分析
        3.4.3 旧沥青路面加铺补强层结构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路面改造工程典型结构及受力分析
    4.1 水泥路面评价指标
    4.2 重新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4.2.1 设计标准和方法
        4.2.2 路基强度等级划分
        4.2.3 交通等级划分
        4.2.4 结构层材料及厚度设计
        4.2.5 典型结构方案设计
        4.2.6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3 旧水泥路面加铺结构方案设计及力学响应分析
        4.3.1 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典型路面结构及其力学响应分析
        4.3.2 旧水泥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典型路面结构及力学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其层间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应用
        1.2.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1.2.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及数值模拟
        1.2.4 基层与面层层间处治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PFC2D建模
    2.1 大厚度的定义
    2.2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多尺度评价研究方法的选择
    2.3 PFC2D建模主要细观参数的确定
    2.4 PFC2D建模主要宏观参数及其定义
    2.5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PFC2D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多尺度评价
    3.1 基于骨架结构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
        3.1.1 目前对骨架结构的认识
        3.1.2 水泥稳定碎石骨架的定义和构成
        3.1.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力传递规律
        3.1.4 应力传递消减比
        3.1.5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骨架结构应力传递图解析
        3.1.6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骨架结构的稳定性评价
    3.2 基于接触点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
        3.2.1 细观结构接触点的定量描述
        3.2.2 采用应力集中接触点及平均增量评价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结构
    3.3 基于空隙率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
        3.3.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空隙的描述
        3.3.2 空隙率的统计分析方法
        3.3.3 基于空隙率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4.1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4.1.1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4.1.2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目标级配
    4.2 骨架稳定型最佳级配的选择
        4.2.1 基于骨架结构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比选
        4.2.2 基于结点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比选
        4.2.3 基于空隙率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比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及评价标准研究
    5.1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认知及定位
        5.1.1 多种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变形机理对比分析
        5.1.2 骨架稳定型水稳混合料的认知及定位
    5.2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成型方法研究
        5.2.1 总体试验方案
        5.2.2 原材料技术指标
        5.2.3 成型过程
        5.2.4 不同成型方式下不同级配的衰变规律
        5.2.5 不同级配不同成型方式下的干密度与含水量曲线
    5.3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振动成型参数研究
        5.3.1 成型设备及试验方案
        5.3.2 振动频率的确定
        5.3.3 振幅的确定
        5.3.4 静面压力的确定
        5.3.5 激振力的确定
        5.3.6 偏心角的确定
        5.3.7 振动时间的确定
    5.4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5.4.1 试验方案
        5.4.2 成型过程
        5.4.3 各级配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5.5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5.5.1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抗压强度试验及评价分析
        5.5.2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弯拉强度强度试验及评价分析
    5.6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5.6.1 收缩试验方法
        5.6.2 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5.6.3 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5.7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改善方法试验研究
        5.7.1 添加乳化沥青的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5.7.2 添加乳化沥青的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5.8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评价标准研究
        5.8.1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室内试验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
        5.8.2 骨架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标准
        5.8.3 室内试验综合评价标准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离散元建模的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施工模拟
    6.1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施工的PFC2D建模
        6.1.1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卸料的PFC2D模拟
        6.1.2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模型的参数设置
    6.2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过程力学响应
    6.3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过程位移响应
    6.4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施工离析模拟
    6.5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成型后抗冲刷性能评价
        6.5.1 基于DEM-CFD流固耦合的大厚度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动水冲刷模拟
        6.5.2 基于DEM-CFD流固耦合的动水冲刷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面层层间工作状态及分级研究
    7.1 层间有限元建模分析
        7.1.1 层间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确定
        7.1.2 路面结构有限元计算参数的确定
        7.1.3 沥青路面结构层间力学响应
    7.2 基面层层间工作状况分级
        7.2.1 基面层层间工作状态综合分析
        7.2.2 工作状况分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大厚度基层与沥青面层层间处治技术研究
    8.1 渗固透层材料室内试验研究与性能评价
        8.1.1 渗固透层的研发
        8.1.2 渗固透层路用性能评价研究
    8.2 不同层间状况分级的基面层层间处治
        8.2.1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处治及质量控制指表研究
        8.2.2 层间工作状况分级汇总及处治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结构研究、应用现状
        1.2.1 柔性基层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1.2.2 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调查、分析
    2.1 国内外超、重载概况调研
    2.2 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轴载谱的调查分析
    2.3 沪宁高速公路设计交通量的计算
        2.3.1 交通量
        2.3.2 考虑超载的轴载当量换算方法
        2.3.3 沪宁高速公路累计交通量及设计弯沉计算
    2.4 沪宁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界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载耐久性路面结构研究
    3.1 试验段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
        3.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我国方法)
        3.1.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AASHTO1993 方法)
    3.2 试验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
    3.3 试验段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3.3.1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连续配筋混凝土配筋率设计
        3.3.2 连续配筋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合理厚度分析
    3.4 试验段连续配筋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确定
        3.4.1 路面结构方案设计
        3.4.2 连续配筋基层AC面层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载耐久路面材料的选择、设计及性能分析
    4.1 重载耐久沥青混合料的选择
        4.1.1 沥青混合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4.1.2 国外Superpave和 SMA的应用情况
        4.1.3 推荐的重载耐久沥青混合料
    4.2 重载耐久混合料沥青PG等级选择
    4.3 重载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
        4.3.1 马氏方法技术标准
        4.3.2 旋转压实仪技术标准
    4.4 重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研究
        4.4.1 轮辙仪试验研究
        4.4.2 APA试验研究
        4.4.3 推荐的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评价指标
        4.4.4 压实斜率K和混合料车辙性能的关系
        4.4.5 单轴蠕变试验研究
    4.5 沥青混合料抗压性能和疲劳性能研究
        4.5.1 抗压设计参数的试验研究
        4.5.2 疲劳性能试验
    4.6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研究
        4.6.1 水泥稳定碎石的颗粒组成范围
        4.6.2 干缩试验选择收缩最小的级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载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分析
    5.1 计算的路面结构
    5.2 弹性层状体系分析
    5.3 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分析采用的荷载模型
        5.3.2 有限元的后处理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段的铺筑及观测
    6.1 试验路铺筑、施工工艺的研究
        6.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
        6.1.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
        6.1.3 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
    6.2 试验路观测
        6.2.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性能观测
        6.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段性能观测
        6.2.3 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试验段性能观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载交通耐久性沥青路面试验路段的耐久性分析
    7.1 基于路面结构受力状态的耐久性分析
    7.2 基于路面使用性能的耐久性分析
        7.2.1 路面结构的抗水损害能力
        7.2.2 路面结构的抗车辙能力
        7.2.3 路面结构的抗疲劳能力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
    8.1 柔性基层在工程中的应用
    8.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工程中的应用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东省已有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调研
    2.1 广河高速广州段
        2.1.1 路面设计参数
        2.1.2 路面结构
        2.1.3 部分路段检测报告
        2.1.4 路面病害调查
    2.2 广河高速惠州段
        2.2.1 路面设计参数
        2.2.2 路面结构
        2.2.3 路面病害调查
    2.3 佛山一环
        2.3.1 交通条件
        2.3.2 路面结构
        2.3.3 部分路段检测报告
        2.3.4 现场考察
    2.4 韶赣高速曲江至南雄段
        2.4.1 路面结构设计
        2.4.2 路面结构
        2.4.3 路况调研与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及常规配合比试验
    3.1 原材料性能试验
    3.2 常规配合比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稳定碎石级配优化设计
    4.1 优化背景
    4.2 优化目标
    4.3 粗集料间断半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的级配设计(优化)方法
    4.4 抗裂型粗集料间断半开级配ATB——改性沥青GSOG-25
        4.4.1 级配初拟
        4.4.2 基于干捣密度试验的理论空隙率计算
        4.4.3 级配实际空隙率的测试
        4.4.4 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性能试验
        4.4.5 级配调整
        4.4.6 优化级配油石比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5.1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
        5.1.1 采用ATB代替AC-25 分析
        5.1.2 初步拟定路面结构方案
    5.2 路面结构比选
        5.2.1 不同结构类型的力学分析
        5.2.2 不同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
        5.2.3 不同路面结构的抗裂性能
        5.2.4 不同路面结构的经济指标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9)基于道路工况的透层油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间结合力学计算的研究
        1.2.2 层间处治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透层油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透层应用状况调查分析
    2.1 透层作用机理
    2.2 常用透层油类型和经济性分析
        2.2.1 国内常用几种透层油材料
        2.2.2 透层油材料经济性调查分析
    2.3 透层油处治效果调查分析
        2.3.1 国内高速公路透层油应用状况调查
        2.3.2 陕西省高速公路透层油应用状况调查
    2.4 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基面层间受力状态研究
    3.1 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受力响应的影响
        3.1.1 力学分析模型确定
        3.1.2 路面结构及计算点位的选择
        3.1.3 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对层间受力状态的影响
        3.1.4 基面层间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寿命的影响
    3.2 基于道路工况的基面层间工作状态研究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受力状态的道路工况分级
        3.3.1 层间受力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
        3.3.2 工况分级标准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层油原材料技术指标研究
    4.1 透层材料常规性能指标测试
    4.2 透层材料关键指标研究
        4.2.1 透层材料功能特性分析
        4.2.2 渗透能力评价方法和指标
        4.2.3 常温流动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4.2.4 粘结性能评价方法和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层油类型和用量选择标准研究
    5.1 原材料组成
    5.2 半刚性基层上透层油的渗透性能研究
        5.2.1 煤油稀释沥青的渗透性能
        5.2.2 乳化沥青的渗透性能
        5.2.3 改性乳化沥青的渗透性能
        5.2.4 高渗透乳化沥青的渗透性能
        5.2.5 不同种类透层油渗透性能对比分析
    5.3 半刚性基层上透层油的抗剪性能研究
        5.3.1 煤油稀释沥青的抗剪性能
        5.3.2 乳化沥青的抗剪性能
        5.3.3 高渗透乳化沥青的抗剪性能
        5.3.4 不同种类透层油抗剪性能对比分析
        5.3.5 透层油最佳用量确定
    5.4 透层材料抗疲劳剪切性能研究
        5.4.1 剪切疲劳失效机理
        5.4.2 剪切疲劳性能评价方法
        5.4.3 剪切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5.4.4 剪切疲劳方程确定
    5.5 基于工况分级的透层材料选择
        5.5.1 透层材料性能排序
        5.5.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5.5.3 不同工况下的透层材料选择标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透层施工质量标准研究
    6.1 界面处理工艺及标准
        6.1.1 界面处理工艺研究和应用现状
        6.1.2 常用界面处理工艺介绍
        6.1.3 不同界面处理方式研究
        6.1.4 界面处理标准确定
    6.2 透层施工关键控制参数
        6.2.1 原材料关键指标标准
        6.2.2 洒布量精度
        6.2.3 最佳洒布时机
        6.2.4 洒布速度控制
        6.2.5 其他注意事项
    6.3 透层处治效果检测方法
        6.3.1 渗透深度的检测
        6.3.2 层间抗剪强度的检测
    6.4 透层质量控制合理标准研究
        6.4.1 层间抗剪指标
        6.4.2 表面渗透指标
        6.4.3 基于道路工况的透层质量检测标准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参与的科研项目
    2、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所获专利
致谢

(10)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应用及其现状
        1.2.2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类型适用性分析
        1.2.3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
        1.2.4 考虑基层长期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二灰稳定碎石基层
    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3 贫混凝土基层
    2.4 调查结果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层状况对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影响
    3.1 基层开裂
    3.2 基层冲刷
    3.3 基层约束
    3.4 基层刚度
    3.5 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基层类型推荐
        3.5.1 考虑基层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气候分区
        3.5.2 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基层类型推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4.1 层间结合状态试验与分析
        4.1.1 试验设备
        4.1.2 基层对面层约束的室内试验与分析
    4.2 基层冲刷的衰变规律和影响分析
        4.2.1 水泥混凝土板冲刷实验模拟
        4.2.2 轮胎的加载
    4.3 不同基层类型上混凝土板的变形特性
        4.3.1 混凝土板的静态变形和应变
        4.3.2 混凝土板动态弯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
    5.1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预测模型
        5.1.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5.1.2 基层冲刷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5.1.3 基层层间结合状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5.1.4 基层开裂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5.1.5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方法
    5.2 基于现场检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
        5.2.1 基层冲刷状况现场检测评价
        5.2.2 基层开裂状况现场检测评价
        5.2.3 基层层间结合状况现场检测评价
    5.3 基于路面使用状况的基层长期性能综合评价
        5.3.1 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5.3.2 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指标与标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与面层结构协调设计
    6.1 基层脱空与开裂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
        6.1.1 冲刷脱空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6.1.2 基层开裂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
    6.2 不同类型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
    6.3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设计
        6.3.1 基层疲劳应力分析基础
        6.3.2 设层间功能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厚度确定方法
        6.3.3 基层接缝的设置
    6.4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与面层结构协调设计
        6.4.1 面层疲劳应力分析基础
        6.4.2 基于基层耐久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半刚性基层上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均布荷载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D]. 刘世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D]. 郭梓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旭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D]. 徐希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矿区重载公路路面结构破坏分析及改造方案[D]. 白雪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其层间处治技术研究[D]. 王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研究[D]. 李海军. 长安大学, 2019(01)
  • [8]半刚性柔性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优化设计[D]. 彭凯.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5)
  • [9]基于道路工况的透层油质量控制标准研究[D]. 于丹. 长安大学, 2013(05)
  • [10]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D]. 廉向东. 长安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合理厚度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