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除臭馏分甲酯化响应面模型研究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除臭馏分甲酯化响应面模型研究

一、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响应曲面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新娟[1](2016)在《小麦胚芽预处理及其油脂精炼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小麦胚芽和小麦胚芽毛油为试验材料,研究五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小麦胚芽油中非水化磷脂(nonhydratable phospholipids,NHP)含量、理化特性、VE及脂肪酸的影响,以及精炼加工小麦胚芽毛油的工艺和其对小麦胚芽油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微波预处理降低小麦胚芽油中NHP含量的工艺优化小麦胚芽初始水分含量对微波处理小麦胚芽所提取的油脂中的NHP含量的影响大于微波时间大于微波功率;初始水分含量和微波时间对NHP含量影响分别呈极显着(P<0.01)和显着(P<0.05)水平,微波功率对NHP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优微波处理小麦胚芽工艺为水分含量26.00%、微波时间3 min、微波功率480 W,在此条件下提取的小麦胚芽油中的NHP含量最低,为0.087 mg/g。(2)五种不同预处理对小麦胚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135℃下对小麦胚芽烘烤150min、热风干燥90min,油脂的提取率较高,NHP含量较低;常压蒸汽处理10min,高压蒸汽处理30min就能够有效地钝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酶和脂肪氧化酶等酶,显着降低小麦胚芽油中的磷脂含量和NHP含量。与其他四种预处理相比,微波处理不仅能提高小麦胚芽油提取率、降低NHP含量,还能够提高油脂中的磷脂含量;常压蒸煮和微波处理能够降低小麦胚芽中生育酚的损失;不同预处理对小麦胚芽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没有影响;不同预处理小麦胚芽的扫描电镜图(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显示,常压和高压蒸煮淀粉颗粒糊化程度和蛋白质变性程度最大,淀粉颗粒表面出现裂痕,并逐渐被蛋白质膜包裹;微波使淀粉颗粒部分发生糊化,烘烤和热风干燥处理的小麦胚芽淀粉颗粒形态完整,糊化程度较轻。(3)精炼对小麦胚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优化后的精炼工艺为:磷酸辅助水化脱胶工艺为:磷酸添加量0.5%(w/w)、脱胶温度60℃、脱胶时间30 min、加水量为小麦胚芽油初始磷脂含量的3倍;碱炼脱酸工艺为:超量碱0.22%(w/w),碱练温度60℃,碱炼时间40min,碱液质量分数8.00%;以白土:活性炭(18:1)为吸附剂的真空吸附脱色最佳工艺参数为: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25min,添加量5.98%(w/w);220℃下脱臭10min能够最大限度保留VE,并除去臭味。精炼工艺中的脱酸环节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胚芽油酸价和磷脂含量至0.38mgKOH/g和160 mg/Kg,脱色能够明显降低油脂色泽;精炼对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影响很小,但对VE影响明显,其损失率达到51.75%,其中在脱酸和脱臭环节损失最多,说明脱酸和脱臭工序对小麦胚芽油品质影响较大。

王素君[2](2016)在《食用植物油微量营养成分同步检测及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食用植物油作为膳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提供必要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同时,食用植物油还包含脂溶性维生素,植物甾醇,类胡萝卜素,角鲨烯,多酚,微量元素等营养功能成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用植物油的营养功能。开展食用植物油营养功能评价对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建立了维生素、植物甾醇和类胡萝卜素类9种营养功能成分同步检测技术,并开展了主要食用植物油的抗氧化、抗菌能力评价,通过关联分析,揭示了食用油抗氧化能力的分子基础,为评价食用植物油的营养功能提供了基础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建立了维生素、植物甾醇、类胡萝卜素类9种营养功能成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高灵敏同步检测技术。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豆甾醇、β-谷甾醇,角鲨烯、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叶黄素提取条件,最优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75℃,超声时间40min,超声功率为100%。与经典回流皂化相比,萃取条件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适合大批量处理样本。建立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9种主要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豆甾醇、β-谷甾醇,角鲨烯、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叶黄素的检出限2.150.0ng/mL,定量限6.1180.0ng/mL,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4.1%112.0%之间,日间精密度和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2.1%9.9%。验证实验结果后显示本提取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合食用油中三类营养功能成分同步定量分析。2.研究了食用植物油抗氧化活性,揭示了其分子机理。采用了ABTS、FRAP和DPPH三种方法的乙醇体系评价食用植物油提取液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实验结果发现:含有生物活性物质较高食用植物油,如葵花籽油、核桃油、油菜籽油和芝麻油的的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其它植物油。用DPPH体系对植物油中93份样品进行抗氧化能力评价,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模型为Y=-2.1055-1.2742X1+0.3748X2-1.4091X3+2.4997X4-6.5845X5+20.404X6+15.521X7+30.007X8+431.74X9(R2=0.8401),其中X1-X9分别为豆甾醇,β-谷甾醇,角鲨烯,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番茄红素,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Y为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水平p=0.0441<0.05,建立了食用植物油抗氧化活性与9种营养功能成分的定量回归模型。该模型反映β-谷甾醇、α-生育酚、δ-生育酚、γ-生育酚、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是食用植物油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3.研究10种主要食用植物油抗菌活性。本章节以10种主要食用植物油为对象,其中有6种初榨食用植物油,4种市售食用植物油。研究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四种受试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亚麻籽油、紫苏籽油和芝麻油的抑菌活性最佳。同时考查了不同精炼程度提取相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毛油和精炼程度最低的四级油的抑菌率在50%以上,一级和二级菜籽油的抑菌率均在20%以下,初榨油要明显优于精炼菜籽油。

胡贺娇[3](2016)在《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分子生态学与营养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是我国特有、濒危、珍贵鹿类动物,主要分布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该物种曾一度被国际组织认定为已经灭绝的物种,上个世纪90年代被中外科学家在野外调查时重新发现。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8月初-9月末)连续两年秋季,采用非损伤取样法——粪便样品,对西藏马鹿的遗传多样性、种群性比及数量、食物组成、食物选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生理健康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从野外采集的199份西藏马鹿粪便样品中,利用非损伤取样法成功提取出了87份DNA分子片段。对12个多态性高,无紧密连锁关系的微卫星位点进行了PCR分析,并进行了个体识别,最终识别出的87份粪便样品分属于50只西藏马鹿个体。对这50只个体性别鉴定结果为:雌:雄≈1:0.79,表明西藏马鹿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个体数量,有利于西藏马鹿种群的发展。2、运用R软件Capwire包中的TIRM和ECM两种模型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分别别为:TIRM模块得到西藏马鹿数量为87只,97.5%的判别率下的置信区间为87~90只;ECM模块得到的西藏马鹿数量为65只,97.5%的判别率下的置信区间为65~67只。利用该软件包的似然比测试得到的P值不显着偏离0,说明调查区域内的不同的个体的捕捉率不同,因此以模块TIRM结果为种群数量估计值。本次粪便采样覆盖面积(即调查抽样面积)为264.5km2,在97.5%的判别率下马鹿种群数量置信区间为87~90只,密度为0.329~0.340只/km2。本次实地调查确认:西藏马鹿目前仅分布于面积2680.6 km2的西藏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内。西藏马鹿实际适栖面积为650.4 km2,其余2030.2km2为白唇鹿(C. albirostris)的主要分布区。故2013~2014年秋季西藏马鹿种群总数量约为214~221只。3、通过50只个体基因型数据统计指出,西藏马鹿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58±0.1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4.91±0.16个,单个微卫星座位的PIC在0.39~0.90之间,平均值为0.67±0.013,12个座位中只有位点T123为中度多态性位点,其他11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45~0.91,平均为0.72±0.01;平均表现杂合度为0.52±0.11。遗传分析数据显示,目前西藏马鹿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不会由于自身遗传因素而导致衰退。4、通过粪便显微切片技术分析得出西藏马鹿秋季采食的植物共有37种,隶属于18个科,26属,采食比率较高的依次为菊科(21.62%)、豆科(13.51%)、禾本科(13.51%)、蔷薇科(8.11%);对西藏马鹿所食植物中的水分(W)、粗蛋白(CP)、粗脂肪EE)、能量(E),纤维素(C)和单宁(T)等物质含量测定结果:水分(62.13%)、粗蛋白(11.06%)、粗脂肪(8.88%)、能量(17812.53J/g)、纤维素(22.86%)、单宁(0.14%)。5、选择食物组成、能量、纤维素和蛋白质4个主要营养成分为因变量,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西藏马鹿偏向蛋白质和能量高的食物,对蛋白质高纤维素含量低,能量高纤维素含量低的植物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回避,分析认为西藏马鹿秋季取食策略为食物营养均衡型策略。此外,还通过对西藏马鹿粪便样品中氮含量与秋季主要采食的20种植物的平均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初步探讨了鹿粪氮含量与可食植物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关系。6、采用沉淀法和漂浮法对西藏马鹿粪便样品中寄生虫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酶联免疫法对粪便样品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西藏马鹿粪便中寄生虫感染率低,免疫球蛋白较圈养梅花鹿含量低,说明西藏马鹿生理健康状态良好。综上所述,尽管我国西藏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营养状态良好,但鉴于目前分布面积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当地有关部门应尽快加大该物种目前的唯一分布地——西藏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力度,以利于这一特有、濒危、珍贵鹿科动物种群数量的迅速恢复。

李慧星[4](2015)在《微生物法脱色印染染料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印染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塑料、造纸、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等行业,使人类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然而,在染料生产和印染过程中,10%-20%的染料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产生大量的有色废水,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印染染料含有复杂的芳香环结构、生物可降解性低,不仅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浓度,且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因此,染料废水是工业废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废水的脱色是治理染料废水的关键问题。微生物法脱色染料废水有经济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具有较好前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用于脱色染料的微生物主要有白腐真菌和细菌等,其中细菌可以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脱色染料,白腐真菌脱色染料包括有胞内脱色(In vivo decolorization)和胞外脱色(In vitro decolorization)两种工艺技术,胞内脱色是指在添加或不添加营养物的条件下,将菌株接种于含染料的环境中,菌株生长和代谢的过程中脱色染料,而胞外脱色是首先培养白腐真菌生产酶,然后利用粗酶液或纯化的酶脱色染料。论文在充分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择刚果红(Congo red)、甲基橙(Methylorange)、苯胺蓝(Aniline blue)、靛蓝(Indigo carmine)和天青B(Azure B)5种染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菌株(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Trametes sp. SYBC-L4,Bacillus sp.MZS10)从白腐真菌胞外脱色染料、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吸附偶联白腐真菌胞内脱色染料和细菌脱色染料三个方面递进展开研究。此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紫外-可见光谱(UV),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研究和解析染料的脱色机制,以期为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腐真菌胞外脱色染料。基于“以废治废”的理念,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固态发酵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木薯渣(cassava residue)生产锰过氧化物酶(MnP)脱色染料靛蓝和甲基橙。(1)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筛选和优化产酶诱导剂,获得较优条件是79.5mM·kg-1乙酸,3.21mL·kg-1大豆油和28.5g·kg-1碱性木质素。在该条件下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固态发酵木薯渣6天,MnP酶活力达到最大值186.38nkat·gds-1。利用制备得到的MnP粗酶液脱色靛蓝(30mg·L-1),6h后脱色率达到90.18%。通过UPLC和GC-MS分析出Isatin是靛蓝的脱色代谢物,并推测了MnP氧化脱色靛蓝的反应途径。(2)单因素试验研究MnP脱色甲基橙的工艺条件,设计Box-Behnken试验方案优化Mn2+浓度、H2O2浓度和酶液量三个因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MnP脱色甲基橙的“黑箱”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数值寻优,优化脱色条件。试验建立模型的误差、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0009,0.9971,1.21和6.82,模型有效且能够用于预测和优化工艺。遗传算法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酶液量0.6mL (0.7U·mL-1),Mn2+浓度4mM,H2O2浓度0.49mM,该条件下脱色1h,甲基橙(30mg·L-1)脱色率达到90.74%。2.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吸附偶联白腐真菌胞内脱色染料。利用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发酵生产MnP能够有效脱色染料,但由于产酶工序和脱色工序是分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操作不便,成本高等问题。因此,试验研究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吸附和白腐真菌胞内脱色的偶联技术。(1)为了突出比较白腐真菌胞内脱色和胞外脱色两种工艺技术,试验选择产漆酶菌株毛栓菌Trametes sp. SYBC-L4分别通过胞内脱色和胞外脱色三种染料,包括刚果红,苯胺蓝和靛蓝,从pH适用范围、漆酶介体两个方面来比较上述两种工艺技术。结果表明:Trametes sp. SYBC-L4对染料有较好的脱色能力。胞外脱色在pH4.5,漆酶介体HBT浓度2.5mM,脱色时间36h的条件下,100mg·L-1染料刚果红,苯胺蓝和靛蓝的脱色率分别为67.91%,94.58%和99.02%。胞内脱色在pH4.5,HBT浓度0mM,脱色10天的条件下,1000mg·kg-1染料刚果红,苯胺蓝和靛蓝的脱色率分别为57.82%,92.53%和97.26%。此外,比较胞内脱色技术和胞外脱色技术发现胞内脱色不需要添加漆酶介体,pH适用范围广,更加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2)胞内脱色的必要前提是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能够吸附一定量的染料,且菌株对染料具有耐受性。试验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木薯渣吸附刚果红偶联Trametes sp. SYBC-L4胞内脱色新工艺。通过SEM和FTIR分析发现木薯渣的表面较粗糙且有孔洞,其化学官能团包括羟基、氨基和羰基是吸附刚果红的潜在活性位点。木薯渣能够有效吸附刚果红,最大吸附量为59.2mg·g-1,且吸附过程满足于Langmuir模型和Pseudo-second-order模型。同时,木薯渣吸附刚果红后形成的共基质(Congo red loaded cassava residue)可以作为底物被Trametes sp. SYBC-L4利用而进行胞内脱色刚果红,在含水量60%,pH5.5和温度30℃的条件下培养16天后脱色率达到81.6%。3.细菌脱色染料。白腐真菌能够有效治理染料废水,但由于真菌的生长和代谢周期长,治理染料废水的效率往往较低。因此,试验通过筛选、分离和应用细菌脱色染料,以期提高脱色效率。(1)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能够高效脱色、脱毒染料天青B的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 MZS10。在单因素优化培养基的条件下,5-L发酵罐中培养14h后脱色率达到93.55%(40mg·L-1)。通过UPLC-MS分析出Bacillus sp. MZS10脱色天青B的多种代谢物,并分析出脱色机制是:天青B分子结构中的碳氮双键(C=N)被还原形成活性氨基(-NH),氨基与发酵液中葡萄糖的羟基(-OH)缩合形成稳定的无色产物。此外,以甜高粱种子为对象进行植物毒性分析发现,染料天青B脱色代谢物的毒性小于天青B的毒性。(2)研究Bacillus sp. MZS10脱色染料靛蓝,在5-L发酵罐中培养15h后脱色率达到87.31%(100mg·L-1)。通过UV、UPLC-MS和FTIR分析了Bacillussp. MZS10脱色靛蓝的代谢产物,提出靛蓝脱色新机制-还原脱色途径,即靛蓝分子中的碳碳双键(C=C)和碳氧双键(C=O)双键被还原,形成脱色代谢物磺酸基吲哚啉,达到脱色目的。

朱庆莉,臧连运,云志[5](2010)在《响应曲面法优化α-生育酚提取中的甲酯化条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棉籽为原料提取α-生育酚过程中,原料的甲酯化处理是重要的步骤之一。采用Statistica软件中的中心复合响应曲面法,以α-生育酚的提取量为主要考察对象,兼顾甲酯化率,对棉籽中游离脂肪酸的甲酯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考察了催化剂(KOH)浓度、甲醇与原料的比例、甲酯化时间、石油醚用量及其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并建立了α-生育酚的提取量和考察因素间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绘制了响应曲面图。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甲醇为0.1mol.L-1,甲醇/原料为2.0mL.g-1,甲酯化时间为3h,石油醚与甲醇的体积比为1∶3。α-生育酚的提取量可达到1.10mg.g-1(棉仁粉),回收率达93.2%,酯化率94.5%。

呼晓姝[6](2010)在《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宝枫种仁油富含多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尤其是神经酸的含量为5.52%,具有极高的保健作用。本文对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为元宝枫种仁油和神经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元宝枫翅果的水分含量、翅果出仁率和种仁含油量进行了动态分析;(2)采用索氏提取法、压榨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元宝枫种仁油进行提取,并对其油脂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检测;(3)采用低温结晶法和分子蒸馏法对元宝枫种仁油混合脂肪酸中神经酸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4)以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水迷宫和跳台试验对元宝枫油混合脂肪酸四级蒸馏产物改善记忆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顺义地区元宝枫种仁和油脂形成、累积过程从7月底开始,翅果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的高峰值均出现在10月底,此时翅果出仁率为34.75%,种仁含油量为46.69%,折合成翅果含油量为16.22%。因此,在北京顺义地区,元宝枫翅果适宜采收期为10月底。且在此时期翅果水分含量在8%~9%,较适宜油脂的提取及开发利用。(2)三种提取方法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提取效果较为理想,其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超声功率为80 W,超声时间为50 min,料液比为1:16,提取3次,提取得率为37.02%。用压榨法制取的元宝枫种仁油其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成分和文献值基本相符,其中北京顺义地区元宝枫种仁油中神经酸的含量(6.07%)较云南地区元宝枫种仁油中的含量(5.52%)高约10%,是提取开发神经酸的有利资源。(3)两种分离方法中分子蒸馏法的分离效果较好。采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得到适宜的分离条件为:系统压力0.1Pa;蒸馏温度112℃~115℃;进料温度60℃;进料速率25 mL/h~40 mL/h;刮膜器转速300 r/min。经过四级分子蒸馏,可以将原料中的神经酸由原来的6.07%提纯至41.62%,含量提高到原来的7倍,质量收率为36.5%。为了获得较高纯度和质量收率的神经酸,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analysis)对第三级蒸馏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经SAS软件分析所得第三级分子蒸馏优化条件为:采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系统压力0.1 Pa,蒸馏温度114.5℃,进料温度60℃,进料速率12 mL/h,刮膜器转速295 r/min。经过三级蒸馏即可将原料中的神经酸由最初的6.07%提纯浓缩至39.02%,含量提高到原含量的近6.5倍,质量收率为66.6%。(4)通过对元宝枫种仁油混合脂肪酸四级蒸馏产物进行的小鼠水迷宫和跳台试验,可以初步认定其中神经酸对小鼠的记忆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在水迷宫试验中,各级蒸馏产物的各剂量组对小鼠的空间记忆,工作记忆以及空间辨别能力的改善较为显着;在跳台试验中,有6个剂量组对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剂量组的效果不明显。

张品[7](2009)在《α-亚麻酸甾醇酯的合成及品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α-亚麻酸和植物甾醇均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但α-亚麻酸的低氧化稳定性和植物甾醇的弱脂溶性限制了两者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上的应用,两者经过酯化改性后能使上述不足之处得以解决。本研究针对目前多不饱和脂肪酸甾醇酯化学合成工艺存在的反应动力学不清楚、食品级产品优势不明显、反应副产物较多的现状,采用响应面法系统地研究食品级α-亚麻酸甾醇酯的绿色合成工艺,建立了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数学模型,探讨了α-亚麻酸甾醇酯的合成机理及反应动力学,在对产品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产品的理化特性以及其在植物油脂中的氧化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催化剂的筛选得到了一种适合于催化α-亚麻酸甾醇酯合成反应的高效、绿色化学催化剂硫酸氢钠。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nhnken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工艺中各实验因子对合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因素对α-亚麻酸甾醇酯合成的重要性依次为:反应温度>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通过SAS软件分析,建立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回归模型如下:Y=98.473333-1.953750X1+0.508750X2-3.060000X3-1.962917X12-1.857500 X1X2-4.922917X22-1.340000X1X3-3.800000X2X3-4.985417X32其中X1=催化剂添加量;X2=反应时间; X3=反应温度。结合对产品过氧化值和共轭二烯值的监测,得到了一种安全、绿色、无污染的α-亚麻酸甾醇酯合成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30.04Mpa,原料摩尔比3:1,催化剂添加量2%,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130℃,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甾醇酯的酯化率达到87%,产品过氧化值为2.0098 meq/kg ,共轭二烯值为4.04mmol/kg oil。2.α-亚麻酸甾醇酯反应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反应过程中不同条件下所生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浓度Cc以及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平衡常数,确定了动力学方程的待定参数,得到了一个在120℃~160℃反应温度范围内,能较准确描述反应过程中生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浓度Cc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即当植物甾醇与α-亚麻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催化剂硫酸氢钠的添加量为2%时,反应活化能为Ea=44.44kJ/mol ,指前因子为k0=2.65×104 L2·mol-2·h-1 ,动力学速率方程为:r=2.65×104e-44.44/(RT)CACB。3.α-亚麻酸甾醇酯的分离纯化及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薄层层析法在以石油醚(60-90)/无水乙醚/冰乙酸(90:10:1,v/v/v)为展开剂时,对植物甾醇、α-亚麻酸和甾醇酯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硅胶柱层析法在以80~100目硅胶为填料、以石油醚/无水乙醚/冰乙酸(90:10:1,v/v/v)为洗脱液、流速为1.5mL/min、柱温为30℃、柱填充高度为70cm(柱1000mm×30mm i.d)、上样量为5g的条件下,可得到纯度高达97%的α-亚麻酸甾醇酯样品,回收率达90%以上。进一步经过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分析表明,产品中不含有羧酸和有机酸,产生了新的官能团酯键,从而确定分离纯化样品为α-亚麻酸甾醇酯。4.α-亚麻酸甾醇酯的理化特性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本研究所得的α-亚麻酸甾醇酯产品为淡黄色、具有α-亚麻酸甾醇酯固有气味的粘稠状流体。酸价2.20mgKOH/g油,过氧化值为0.96meq/kg,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1%,比重=0.93,熔点为6.01℃,粘度为53.66mm2/s,折射率=1.5263,结晶温度为-20.233℃,产品理化指标达到了市场上类似产品的质量标准。本研究以植物甾醇为对照样品,采用Schaal烘箱法(40℃、80℃)和Rancimat仪诱导期法(110℃)研究了α-亚麻酸甾醇酯(或者同时添加其他抗氧化剂)在大豆油、亚麻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脂中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甾醇酯的植物油脂其氧化稳定性均有所改善,且在添加相同浓度条件下油脂中α-亚麻酸甾醇酯的氧化稳定性要优于植物甾醇,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甾醇酯的添加量与其氧化稳定性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VE、BHT、TBHQ和40%茶多酚等常用抗氧化剂可显着增加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甾醇酯在植物油脂中的氧化稳定性。

蔡静[8](2009)在《固体碱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文中指出生物柴油作为最重要的清洁环保燃料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催化剂的开发。虽然均相催化剂应用广泛,催化技术成熟,但还存在容易皂化,污染环境等问题。大量试验证明,K2CO3负载水滑石(HT)固体碱催化剂既有良好的催化特性又环保。因此,本文主要系统地研究了K2CO3负载水滑石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与生物柴油制备的工艺条件,主要结论如下:(1)将K2CO3用于催化菜籽油转酯化制备脂肪酸甲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以转化率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60℃,醇油摩尔比9:1,催化剂用量1%。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为95.9%。(2)用浸渍法制备K2CO3/HT固体碱催化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制备条件为:K2CO3负载量20%,共混温度80℃,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6h。X射线衍射法分析表明K2CO3与HT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晶相,结晶度变好;热重分析法分析显示K2CO3与载体HT发生晶相转移,结构趋于稳定;经扫描电镜发现焙烧后K2CO3负载量明显增加。(3)用上述条件制备了K2CO3/HT并用于催化菜籽油制备脂肪酸甲酯,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脂肪酸甲酯转化率的影响,确定较好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min,醇油摩尔比12:1,催化剂用量4%,反应温度60℃。(4)用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对K2CO3/HT催化菜籽油的转酯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数学回归模型,绘制响应曲面图,揭示脂肪酸甲酯转化率与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四个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都是高度显着,醇油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的交互作用对转化率的影响较显着,其余交互作用对转化率的影响不显着。用该模型预测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3.5℃,醇油摩尔比13.5:1,反应时间65min,催化剂用量5%,转化率达99%以上。验证试验值98.1%,与模型计算值误差小于5%。(5)研究了K2CO3/HT作为催化剂的重复催化特性。试验保持转酯化反应条件不变,考察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与催化剂重复利用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重复使用第5次时,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仍维持在80%以上。

钱昆,周涛[9](2008)在《八角中抑制香肠腐败菌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低温肉制品分离出的腐败菌,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对八角95%乙醇提取液抑菌作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优化得到提取最佳条件:料液比为12,提取时间为3h,提取温度为60℃。同时利用神经网络独特的自学习能力,建立了提取条件对低温火腿肠腐败菌抑制作用影响的模型。并且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仿真得到较二次回归函数更为准确的预测模型。

邵平[10](2007)在《分子蒸馏过程数值模拟及其在菜籽油脱臭馏出物再资源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蒸馏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分离,在食品和化学工业中的应用逐步受到重视。目前对分子蒸馏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工艺参数的确定主要依靠具体操作经验总结和试验操作的优化:分子蒸馏在菜籽油脱臭馏出物(Rapeseed Oil Deodorizer Distillate,RODD)有效成分分离中尚缺乏系统性。本论文目的是对分子蒸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开展基于分子蒸馏的RODD有效成分分离研究,为RODD再资源化提供技术支持。课题通过分析分子蒸馏液膜表面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特性,根据物料在进料、蒸馏和冷凝时物性变化,建立蒸发和冷凝液膜性质关联的二组分分子蒸馏模型;以RODD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蒸馏、酸催化酯化和脂肪酶催化分离维生素E、甾醇和脂肪酸甲酯(FAME),模拟预测分离维生素E(VE),指导实际分离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分析分子蒸馏液膜表面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特性,根据物料物化性质变化,建立蒸发和冷凝液膜性质关联的二组分分子蒸馏液膜模型。(1)对建立的分子蒸馏液膜模型利用平均隐式差分法Crank-Nicholson数值求解,过程稳定。通过EHP-EHS验证,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低于5.1%。通过DBP-DBS物系数值模拟,系统研究进料温度、冷凝温度、进料浓度和进料速率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进料温度增加,蒸发液膜的厚度和表面浓度沿轴向不断降低的趋势更加明显,液膜表面温度较快达到平衡稳态温度,DBP的蒸发速率增大的趋势越加明显。冷凝温度增高,冷凝液膜表面分子返蒸发严重。进料浓度增加,液膜表面温度降低,蒸馏率提高;进料速率增加,液膜表面温度达到稳态较慢,蒸馏量降低。(2)经DBP-DBS物系数值模拟,系统研究分段冷凝和分段蒸发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分子蒸馏等温分段冷凝可以降低返蒸发效应的影响,得到浓度梯度较大的目标组分,增大了蒸馏量,避免实际蒸馏过程中“喷溅”现象对产品的不良影响。通过温度梯度冷凝则可以得到浓度梯次更大的目标组分。通过分子蒸馏分段蒸发,蒸发液膜表面温度随蒸发温度梯度的升高逐渐以“爬坡式”达到恒定值,实现了不同挥发组分在相应冷凝面上收集。采用脉冲示踪法研究刮膜式分子蒸馏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为刮膜转速选择提供依据。2、以RODD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蒸馏、酸碱催化酯化和脂肪酶催化技术分离维生素E、甾醇和FAME。(1)系统研究并优化了RODD经甲酯化途径分离甾醇、FAME和VE工艺。建立菜籽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过程甾醇分离的数学模型,考察分子蒸馏操作参数对酯化物中相继分离FAME和维生素E的影响。当酯化反应液固比100ml/100g、甲酯化时间1.65h、催化剂用量4.4ml,酯化率达98%。当分子蒸馏系统压力为5.3Pa、蒸发面温度120℃、进料温度70℃、刮膜转速150 r/min、进料速率120mL/h时,FAME回收率达到41g/100mL。当系统压力2.66Pa、分子蒸馏蒸发面温度200℃、进料速率90ml/h、刮膜转速150r/min时,VE的浓度和回收率分别达34.7%和89.5%。采用分子蒸馏直接分离游离脂肪酸(FFA)浓缩VE时,维生素E浓度和回收率达26.32%和69.23%,相对分离FAME浓缩维生素E方法,浓度和回收率均降低。(2)采用脂肪酶催化酯化和分子蒸馏浓缩维生素E,运用响应曲面建立了脂肪酶反应时FAME含量的数学模型,并与动量梯度下降神经网络模型做了对比分析。当20g反应原料,初始加入水量11.77ml;单次加入甲醇量1.32ml,同时加入脂肪酶15U;初始加入酶量30.78U;水解时间16h,总反应时间40h,酯化率达到55%,二次蒸馏操作后VE纯度达到25.2%以上。响应曲面优化分析结果相对神经网络结果较佳。3、利用建立的分子蒸馏液膜模型模拟预测分离油脚中的维生素E和FFA,与实际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为分子蒸馏操作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1)VE分离模拟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曲线趋势相近。随着蒸馏温度和进料温度的增加,VE浓度增大。达到较高浓度VE时的模拟蒸馏温度较试验结果降低了20K,VE浓度相差15%。随着蒸馏温度的增加,FFA分离时的蒸馏量增大,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6%,同时重组分中FFA含量不断降低,模拟值与实际值随蒸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近。(2)应用Visual Basic 6.0中Matrix VB技术把Visual Basic的可视化设计同Matlab处理数据的优越性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分子蒸馏过程仿真软件,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特点。

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响应曲面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响应曲面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胚芽预处理及其油脂精炼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胚芽
    1.2 小麦胚芽油
    1.3 小麦胚芽稳定化
        1.3.1 加热法
        1.3.2 挤压膨化法
        1.3.3 电磁波辐射法
        1.3.4 发酵法
    1.4 小麦胚芽油的提取工艺
        1.4.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1.4.2 水酶法
        1.4.3 溶剂浸提法
    1.5 油脂精炼
        1.5.1 脱胶
        1.5.2 脱酸
        1.5.3 脱色
        1.5.4 脱臭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处理降低小麦胚芽油中非水化磷脂(NHP)含量的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方法
        2.3.1 微波处理小麦胚芽
        2.3.2 小麦胚芽油的溶剂浸提萃取
        2.3.3 NHP含量的测定
        2.3.4 理化指标的测定
    2.4 统计分析
    2.5 正交试验设计
    2.6 结果与分析
        2.6.1 初始水分含量对NHP含量的影响
        2.6.2 微波时间对小麦胚芽油中NHP含量的影响
        2.6.3 微波功率对小麦胚芽油中NHP含量的影响
        2.6.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预处理对小麦胚芽油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2 小麦胚芽预处理方法
    3.3 理化指标的测定
    3.4 脂肪酸测定
    3.5 VE测定
    3.6 统计分析
    3.7 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麦胚芽油精炼工艺优化
    4.1 前言
    4.2 磷酸辅助水化脱胶工艺的确定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脱胶工艺流程
        4.2.3 结果与分析
    4.3 碱炼脱酸工艺优化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碱炼脱酸工艺
        4.3.3 正交试验设计
        4.3.4 统计分析
        4.3.5 结果分析
        4.3.6 优化与验证
    4.4 响应面法优化真空吸附脱色工艺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真空吸附脱色工艺
        4.4.3 Box-Boxhen试验设计
        4.4.4 结果与讨论
        4.4.5 BBD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4.6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4.4.7 优化与验证
    4.5 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小麦胚芽油VE含量的影响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脱臭工艺
        4.5.3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炼对小麦胚芽油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小麦胚芽油精炼工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精炼对小麦胚芽油理化品质的影响
        5.3.2 小麦胚芽油精炼过程中VE和脂肪酸组成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食用植物油微量营养成分同步检测及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植物油活性物质及其营养功能
        1.2.1 脂肪酸
        1.2.2 植物甾醇
        1.2.3 维生素
        1.2.4 类胡萝卜素
        1.2.5 酚类化合物
        1.2.6 角鲨烯
    1.3 主要营养功能成分检测技术
        1.3.1 光谱技术
        1.3.2 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4 食品抗氧化能力评价研究
        1.4.1 DPPH法
        1.4.2 ABTS法
        1.4.3 FRAP法
    1.5 活性成分抗菌评价研究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食用植物油中主要营养成分LC-MS/MS同步检测方法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化学药品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耗材
    2.3 方法
        2.3.1 样品制备、提取条件优化
        2.3.3 LC-MS/MS方法建立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5 方法的定量限、检出限及线性范围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品质谱参数的优化
        2.4.2 单因素提取条件
        2.4.3 响应面优化
        2.4.4 色谱条件优化
        2.4.5 方法学验证
        2.4.6 实际样品的测定
    2.5 小结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耗材
    3.3 方法
        3.3.1 抗氧化评价测试样品的制备
        3.3.2 自由基清除能力
        3.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不同抗氧化能力测定的标准曲线
        3.4.2 准确评价11种食用植物油的抗氧化能力
        3.4.3 茶籽油初榨油和市售精炼茶籽油的提取相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3.4.4 抗氧化能力和营养功能成分模型的建立
    3.5 小结
第四章 食用植物油的抑菌效果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耗材
    4.3 方法
        4.3.1 供试菌株
        4.3.2 培养平板的制备
        4.3.3 食用植物油提取液抑菌效果的研究
        4.3.4 滤纸片渗透法测定食用植物油提取相对各受试菌株的抑菌作用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确定细菌悬液浓度
        4.4.2 提取液对各种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
        4.4.3 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对四种受试菌的抑制作用
        4.4.4 不同精炼程度的菜籽油对四种受试菌株的抑菌效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分子生态学与营养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西藏马鹿种群概况及研究现状
        1.1.1 西藏马鹿种群概况
        1.1.2 西藏马鹿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有蹄类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1.2.1 有蹄类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概况
        1.2.2 有蹄类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有蹄类动物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
        1.3.1 有蹄类动物食性研究概况
        1.3.2 有蹄类动物食性研究方法及评价
    1.4 国内外有蹄类动物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
    2.3 土壤
    2.4 水文
    2.5 植物资源
    2.6 动物资源
    2.7 社会经济
3 西藏马鹿分子生态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的采集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PCR扩增
        3.2.4 性别鉴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3.4.2 性别鉴定与种群数量估算
        3.4.3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5 讨论
        3.5.1 粪便样品的保存与DNA的提取
        3.5.2 PCR扩增和基因分型
        3.5.3 性别比例
        3.5.4 种群数量的估算
        3.5.5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6 本章小结
4 西藏马鹿营养生态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样地区
        4.2.2 样品的采集
        4.2.3 样本处理和样片制备
        4.2.4 植物种类的识别及镜检
        4.2.5 植物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4.2.6 粪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4.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3.1 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分析
        4.3.2 响应曲面模型建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西藏马鹿食物组成分析
        4.4.2 西藏马鹿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4.4.3 西藏马鹿食物营养成分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4.4.4 西藏马鹿取食主要因素及食物营养评价
        4.4.5 粪氮含量的测定
    4.5 讨论
        4.5.1 西藏马鹿食物组成研究的比较
        4.5.2 西藏马鹿食物选择与粪便显微分析
        4.5.3 影响西藏马鹿取食主要因素及食物营养评价
        4.5.4 粪氮含量与食物氮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西藏马鹿生理健康状况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粪便样品采集
        5.2.2 粪便中寄生虫的测定方法
        5.2.3 粪便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粪便中寄生虫的测定
        5.3.2 粪便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5.4 讨论
        5.4.1 寄生虫含量与健康状况的探讨
        5.4.2 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健康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微生物法脱色印染染料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腐真菌和细菌脱色染料
        1.1.1 白腐真菌脱色染料
        1.1.2 细菌脱色染料
    1.2 脱色染料的酶
        1.2.1 还原酶
        1.2.2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1.2.3 锰过氧化物酶
        1.2.4 漆酶
        1.2.5 其他酶
    1.3 微生物及其酶脱色染料的机制
    1.4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吸附染料及其机制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生产锰过氧化物酶的优化及脱色靛蓝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2.2.2 主要设备
        2.2.3 菌株培养和发酵
        2.2.4 单因素考察产酶诱导物
        2.2.5 Box-Behnken 方案设计优化诱导物浓度
        2.2.6 酶活力测定
        2.2.7 锰过氧化物酶脱色靛蓝
        2.2.8 锰过氧化物酶脱色靛蓝的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诱导物对锰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2.3.2 诱导物浓度的优化
        2.3.3 锰过氧化物酶脱色靛蓝的过程
        2.3.4 靛蓝的脱色产物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研究锰过氧化物酶脱色甲基橙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3.2.2 主要设备
        3.2.3 锰过氧化物酶的酶液制备及测定
        3.2.4 单因素试验
        3.2.5 Box-Behnken 方案设计优化脱色条件
        3.2.6 模型的评价指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3.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3.3.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寻优及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rametes sp. SYBC-L4 生产漆酶及其脱色染料的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4.2.2 主要设备
        4.2.3 胞外脱色的研究
        4.2.4 胞内脱色的研究
        4.2.5 酶活力测定
        4.2.6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固态发酵木薯渣中芳香类产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介体对胞外脱色的影响
        4.3.2 pH 对胞外脱色的影响
        4.3.3 pH 对胞内脱色的影响
        4.3.4 介体对胞内脱色的影响
        4.3.5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产漆酶胞内脱色和胞外脱色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薯渣吸附偶联 Trametes sp. SYBC-L4 胞内脱色处理染料刚果红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5.2.2 主要设备
        5.2.3 木薯渣吸附刚果红的静态研究
        5.2.4 吸附特性研究
        5.2.5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胞内脱色刚果红的研究
        5.2.6 漆酶脱色刚果红的活性电泳分析
        5.2.7 红外光谱分析
        5.2.8 扫描电镜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木薯渣静态吸附刚果红
        5.3.2 木薯渣吸附刚果红的特性
        5.3.4 菌株 Trametes sp. SYBC-L4 胞内脱色刚果红
        5.3.5 吸附偶联胞内脱色新工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cillus sp. MZS10 的筛选及脱色染料天青 B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材料
        6.2.2 主要设备
        6.2.3 菌株筛选及鉴定
        6.2.4 摇瓶及发酵罐培养脱色天青 B
        6.2.5 天青 B 脱色代谢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6.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
        6.2.7 植物毒性分析
        6.2.8 脱色率和菌体量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菌株 Bacillus sp. MZS10 的特性
        6.3.2 培养基优化及 Bacillus sp. MZS10 在发酵罐的动态脱色过程
        6.3.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染料天青 B 及其代谢物
        6.3.4 菌株 Bacillus sp. MZS10 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浓度分析
        6.3.5 天青 B 及其脱色代谢物的植物毒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Bacillus sp. MZS10 脱色染料靛蓝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主要材料与菌株
        7.2.2 主要设备
        7.2.3 发酵罐培养 Bacillus sp. MZS10 脱色靛蓝
        7.2.4 靛蓝脱色代谢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7.2.5 靛蓝及其脱色代谢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7.2.6 脱色率和菌体量测定
        7.2.7 醌脱氢酶的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菌株 Bacillus sp. MZS10 脱色靛蓝的动态过程
        7.3.2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靛蓝及其脱色代谢物
        7.3.3 红外光谱分析靛蓝及其脱色代谢物
        7.3.4 靛蓝脱色机制分析
    7.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响应曲面法优化α-生育酚提取中的甲酯化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步骤
        1.3.1 酯化率的测定
        1.3.1.1 样品处理
        1.3.1.2 酯化率的计算
        1.3.2 α-生育酚回收率的测定
        1.3.2.1 分析条件
        1.3.2.2 α-生育酚的标准曲线
        1.3.2.3 α-生育酚的提取量及回收率的计算
    1.4 响应曲面法 (RSM) 实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
    2.2 响应曲面的分析
        2.2.1 催化剂的影响
        2.2.2 甲醇量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4 石油醚用量的影响
3 结论

(6)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概论
    1.1 元宝枫概述
        1.1.1 元宝枫资源分布概况
        1.1.2 元宝枫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性
        1.1.2.1 种仁
        1.1.2.2 种皮和果翅
        1.1.2.3 叶片
        1.1.3 元宝枫油及其功能性
        1.1.3.1 元宝枫油的理化特性
        1.1.3.2 元宝枫油的脂肪酸组成
        1.1.3.3 元宝枫油中的维生素E
        1.1.3.4 元宝枫油的功能性
        1.1.4 元宝枫油的开发与利用
    1.2 常用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1.2.1 压榨法
        1.2.2 水代法
        1.2.3 溶剂浸提法
        1.2.3.1 索氏提取法
        1.2.3.2 水酶法
        1.2.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2.3.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1.3 元宝枫油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压榨法
        1.3.2 索氏提取法
        1.3.3 浸提法
        1.3.4 超声波辅助提取
    1.4 神经酸的来源和功能
        1.4.1 神经酸的来源
        1.4.2 神经酸的功能
        1.4.2.1 神经酸的医学功效
        1.4.2.2 神经酸的医学应用
        1.4.2.3 神经酸毒性及功能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4 神经酸的开发利用前景
    1.5 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1.5.1 金属盐沉淀法
        1.5.2 低温结晶法
        1.5.3 CO_2超临界萃取
        1.5.4 薄层层析法
        1.5.5 尿素包合法
        1.5.6 分子蒸馏法提取神经酸乙酯
    1.6 分子蒸馏技术概述
        1.6.1 分子蒸馏的分离原理
        1.6.1.1 分子蒸馏与常规蒸馏
        1.6.1.2 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
        1.6.1.3 分离因数
        1.6.1.4 分子蒸发速率
        1.6.1.5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1.6.2 分子蒸馏的特点
        1.6.3 分子蒸馏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1.6.3.1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与纯化
        1.6.3.2 油脂脱酸
        1.6.3.3 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维生素E
        1.6.3.4 单甘酯的生产
        1.6.3.5 高碳醇的精制
    1.7 研究内容
2.元宝枫种仁油脂积累规律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
        2.2.2 水分含量测定
        2.2.3 翅果出仁率测定
        2.2.4 种仁油脂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翅果的含水量的变化
        2.3.2 翅果的出仁率的变化
        2.3.3 种仁含油量的变化
    2.4 小结
3.元宝枫种仁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元宝枫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
        3.2.1.1 索氏提取法
        3.2.1.2 压榨法
        3.2.1.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2.2 元宝枫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3.2.2.1 比重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gravity)
        3.3.2.2 折光指数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refractive index)
        3.3.2.3 碘价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iodine value)
        3.3.2.4 皂化价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saponification value)
        3.3.2.5 酸价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acid value)
        3.3.2.6 过氧化值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peroxide value)
        3.2.3 元宝枫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3.1 油脂甲酯化处理
        3.2.3.2 实验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元宝枫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
        3.3.1.1 索氏提取法
        3.3.1.2 压榨法
        3.3.1.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3.2 元宝枫油脂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2.1 元宝枫油脂的理化指标
        3.3.2.2 元宝枫油脂脂肪酸的组成
    3.4 小结
4.神经酸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低温结晶法
        4.2.2 分子蒸馏法
        4.2.2.1 分子蒸馏原料的制备
        4.2.2.2 分子蒸馏过程
        4.2.3 分析方法
        4.2.3.1 脂肪酸的甲酯化
        4.2.3.2 气相色谱法分析神经酸含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低温结晶法
        4.3.2 分子蒸馏法
        4.3.2.1 一级蒸馏的单因素实验
        4.3.2.2 四级蒸馏实验
        4.3.2.3 第三级分子蒸馏提取神经酸工艺的优化
    4.4 小结
5.神经酸改善记忆功能动物试验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分组及样品用量
        5.2.2 水迷宫试验
        5.2.3 跳台试验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水迷宫试验
        5.3.2 跳台试验
    5.4 小结
6.结论
    6.1 元宝枫种仁油脂积累规律的研究
    6.2 元宝枫种仁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6.3 神经酸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6.4 神经酸改善记忆功能动物试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7)α-亚麻酸甾醇酯的合成及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不饱和脂肪酸甾醇酯的合成
        1.1.1 植物甾醇油酸酯的合成研究
        1.1.2 植物甾醇亚油酸酯的合成研究
        1.1.3 α-亚麻酸(LN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其他不饱和脂肪酸甾醇酯的合成研究
    1.2 植物甾醇和甾醇酯的分离分析方法
        1.2.1 毛地黄皂甙法
        1.2.2 Liebermann-Burchard 比色法
        1.2.3 红外光谱法
        1.2.4 薄层色谱法
        1.2.5 硅胶柱层析法
        1.2.6 气相色谱法
        1.2.7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 植物甾醇酯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直接酯化法合成α-亚麻酸甾醇酯的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原料与仪器
        2.2.2 α-亚麻酸甾醇酯的合成
        2.2.3 不同因素对α-亚麻酸甾醇酯化率的影响
        2.2.4 Box-Benhnken 响应面实验
        2.2.5 分析方法
        2.2.6 α-亚麻酸甾醇酯合成动力学分析
        2.2.7 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3.2 Box-Benhnken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
        2.3.3 过氧化值(POV)和共轭二烯值(CD)结果分析
        2.3.4 植物甾醇与α-亚麻酸反应的动力学测定
    2.4 结论
第三章 α-亚麻酸甾醇酯的分离纯化及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原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α-亚麻酸甾醇酯的薄层色谱分离
        3.3.2 α-亚麻酸甾醇酯的硅胶柱层析分离
        3.3.3 α-亚麻酸甾醇酯的气相色谱分析
        3.3.4 α-亚麻酸甾醇酯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
        3.3.5 α-亚麻酸甾醇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α-亚麻酸甾醇酯的核磁共振谱仪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α-亚麻酸甾醇酯的理化特性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α-亚麻酸甾醇酯的理化指标
        4.3.2 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甾醇酯的脂溶性对比实验
        4.3.3 α-亚麻酸甾醇酯的结晶特性研究
        4.3.4 Schaal 烘箱法测定α-亚麻酸甾醇酯在油脂中的氧化稳定性
        4.3.5 Rancimat 仪测定α-亚麻酸甾醇酯在油脂中的氧化稳定性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 历

(8)固体碱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柴油
        1.1.1 生物柴油简介
        1.1.2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1.1.3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简介
    1.2 生物柴油固体碱催化剂
        1.2.1 非负载型固体碱
        1.2.2 负载型固体碱
    1.3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K_2CO_3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1.3 转酯化法制备脂肪酸甲酯
        2.1.4 内标法测定脂肪酸甲酯
        2.1.5 试验设计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_2CO_3/HT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试验仪器
        3.1.3 浸渍法制备K_2CO_3/HT催化剂
        3.1.4 转酯化法制备脂肪酸甲酯
        3.1.5 内标法测定脂肪酸甲酯
        3.1.6 固体碱催化剂表征方法
        3.1.7 单因素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K_2CO_3/HT催化剂的表征
        3.2.3 K_2CO_3/HT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_2CO_3/HT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1.3 转酯化法制备脂肪酸甲酯
        4.1.4 内标法测定脂肪酸甲酯
        4.1.5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9)八角中抑制香肠腐败菌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腐败菌种分离[4]
    1.3 八角中抑菌防腐物质的提取[7]
    1.4 抑菌试验
    1.5 实验设计[9-10]
        1.5.1 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
        1.5.2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1.6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11]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分离
    2.2 单因素试验
    2.3 优化试验设计
    2.4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2.5 交互作用
    2.6 神经网络模型同回归模型的比较
3 结论

(10)分子蒸馏过程数值模拟及其在菜籽油脱臭馏出物再资源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脱臭馏出物研究利用现状
        1.1 天然维生素E的研究与利用
        1.2 植物甾醇的研究与利用
    2.分子蒸馏的研究现状
        2.1 分子蒸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2 分子蒸馏设备研究及应用现状
        2.3 分子蒸馏技术理论研究进展
    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子蒸馏液膜流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停留时间分布
    1.前言
    2.分子蒸馏液膜模型的建立
        2.1 液膜的运动分析
        2.2 液膜传质传热微分方程
        2.3 方程数值离散化求解
        2.4 模型的验证
    3.刮膜式分子蒸馏液膜停留时间分布
        3.1 试验方法
        3.2 分析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停留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膜式分子蒸馏及分段蒸发和冷凝过程数值模拟
    1.前言
    2.物性参数及过程变量
        2.1 纯组分的物性参数
        2.2 混合物的物性参数
        2.3 分子蒸馏过程变量计算
    3.进料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3.1 进料温度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3.2 冷凝温度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4.进料浓度和进料速率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4.1 进料浓度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4.2 进料速率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5.分段蒸发和分段冷凝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5.1 分段蒸发和冷凝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2 分段冷凝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5.3 分段蒸发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6.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子蒸馏和酸催化菜籽油脱臭馏出物分离脂肪酸甲酯和甾醇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测定方法
        2.3 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实验方法
        2.4 甾醇结晶精制实验方法
        2.5 分子蒸馏分离脂肪酸甲酯
    3.结果与讨论
        3.1 甲酯化响应面分析
        3.2 甾醇结晶分析
        3.3 甾醇理化性质分析
        3.4 分子蒸馏分离脂肪酸甲酯
        3.5 脂肪酸甲酯对柴油机燃烧的影响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子蒸馏和酸催化脱臭馏出物浓缩维生素E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测定方法
        2.3 分子蒸馏浓缩MTG中维生素E
        2.4 分子蒸馏分离FFA浓缩维生素E
    3.结果与分析
        3.1 分子蒸馏分离MTG中维生素E
        3.2 分子蒸馏分离FTC中维生素E分析
    4.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分子蒸馏和脂肪酶催化脱臭馏出物浓缩维生素E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主要测定方法
        2.3 脱臭馏出物预处理
        2.4 响应面分析脂肪酶催化酯化
        2.5 神经网络分析脂肪酶催化酯化
    3.结果与分析
        3.1 脱臭馏出物预处理
        3.2 脂肪酶催化反应单因素分析
        3.3 响应面分析脂肪酶催化酯化
        3.4 神经网络分析脂肪酶催化酯化
        3.5 分子蒸馏分离维生素E
    4.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子蒸馏模拟分离菜籽油脚中维生素E和游离脂肪酸
    1.前言
    2.分子蒸馏模拟分离维生素E
        2.1 菜籽油脱臭馏出物预处理
        2.2 维生素E的高效液相分析
        2.3 酸价测定
        2.4 MFV物化参数估算
        2.5 分子蒸馏模拟预测
    3.分子蒸馏模拟分离皂脚中游离脂肪酸
        3.1 菜籽油皂脚预处理
        3.2 分子蒸馏模拟预测
    4.分子蒸馏过程仿真软件开发
        4.1 开发思想
        4.2 系统实现
        4.3 程序界面说明
    5.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三、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及专利申请

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响应曲面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胚芽预处理及其油脂精炼工艺研究[D]. 胡新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2]食用植物油微量营养成分同步检测及功能评价研究[D]. 王素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3]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分子生态学与营养生态学研究[D]. 胡贺娇.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4]微生物法脱色印染染料及其机制研究[D]. 李慧星. 江南大学, 2015(03)
  • [5]响应曲面法优化α-生育酚提取中的甲酯化条件[J]. 朱庆莉,臧连运,云志.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06)
  • [6]元宝枫种仁油的提取及其神经酸分离纯化的研究[D]. 呼晓姝.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8)
  • [7]α-亚麻酸甾醇酯的合成及品质特性研究[D]. 张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固体碱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 蔡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八角中抑制香肠腐败菌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J]. 钱昆,周涛. 食品科学, 2008(07)
  • [10]分子蒸馏过程数值模拟及其在菜籽油脱臭馏出物再资源化中的应用研究[D]. 邵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菜籽油除臭馏分甲酯化响应面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