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

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

一、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PHUNG THI SINH[1](2017)在《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和越南河江省1955年至2000年间民族政策及其实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来探讨两国两地的民族政策及其对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希望这样的研究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两省少数民族的生活,推动两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一点绵薄的贡献。云南与河江两省都位于离本国政治经济中心较为偏远的地区,又都地处国家的边境,在国防和安全上地位重要。云南和河江两省是中越两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居住地,这两个地区曾经见证并迎接了很多少数民族大规模的迁徒和定居,并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两省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两省彼此交界,很多少数民族早就有了血统、婚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的联系,这种血缘和历史的联系,长久以来是两国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两省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远离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此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国内大多数省份,如何教育和动员当地少数民族利用本地、本民族的各种资源和优势,克服本地的各种困难和劣势,缩小与国内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差距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国和两省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越南和中国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了民族理论。在制定和推行各自民族政策时,中国和越南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因此虽然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越南和中国两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还是有各自的特点,这是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的内容。第二章是对云南和河江两省的少数民族概况的一个介绍,包括两省少数民族的数量,民族名称,近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等等。第三章探讨这一时期云南和河江两省的民族经济政策,分析云南“兴边富民”和河江“135项目”的重大经济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探讨这一时期两省的民族文化政策,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的保存和发展,历史古籍的搜集和保存,文化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第五章讨论的是两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这一时期两省对少数民族教育都非常重视,制定了和不断调整民族教育的政策,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但两省的具体做法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值得相互比较和借鉴。第六章探讨两省少数民族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条件的配合,但最主要的是依靠少数民族自己的力量,这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所以这一时期,两国两省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自身干部的培养和建设,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出规划安排,为少数民族培养了许多干部。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了提炼和概括。

余祖亮[2](2016)在《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区域经济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影响着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与稳定。本文分别以云南省16个市州和129个县为研究单元,从多尺度视角,建立主要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组指标集合,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并结合数据比较和计算结果对比,测度1995-2014年的时间动态变化;并选取4个时间截面作空间剖析;研究中使用ArcGIS、SPASS、GeoDa等多种现代技术和软件相结合对统计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从而揭示了云南省市域和县域农业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分析得出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缓慢,局部发展较快,并呈现出显着的东部发展水平较高,西北部发展水平很低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大致呈横“T字型”的特征,该特征在县域层面更显着,近年来该“T字型”农业区域经济带有南北扩散趋势,特别是往南扩散更明显。从时间序列得出,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存在显着的区域异,其中县域层差异更大。变异系数看两个层面农业总产值表现的区域差异更大,农业总产值发展水平差异“先小后大”,反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是“先大后小”,并整体逐步缩小的趋势发展。基尼系数也反映出与变异系数一致的变化特征;不同的是基尼系数反映出的云南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市州层面比县区层面变化更显着。另外,对市州基尼系数进行分解所得的差异贡献结果可知,2008年前,农、牧差异的贡献率是其中较大的,而在2008后差异贡献率最大的为副业;此外,农、林、牧、渔对差异的贡献率总趋势在减小。从空间分析看,市域层主要有3个影响农业市域经济的因子,并将综合因子得分聚为4类;而县域层面主要为2个影响农业县域经济的因子,综合因子得分聚为8类;以综合因子得分作为反映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总体水平;得到的结果为:云南大面积处于欠发达以下水平,从东往西,即横穿东、中、西中心轴线附近的县区农业区域经济水平发展较好,但中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区其农业区域经济水平低于其周围县区。因此,农业区域经济水平受自然地理环境分异作用和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地域分异格局。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知,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农业区域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在空间上相邻,并集聚在一片区域,反之农业区域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也空间相邻并集聚在一起,但局域显着性水平上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带动作用不强,农业区域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和差的地区多年来稳定不变,两极分化持续扩大。

王颖[3](2015)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成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也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多重问题和危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西部相当大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保护实情。论文以云南省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以及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历程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在基十“历史实证”、“发生论”、“多维度视角”的原则下,从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三城四地”的典型案例,从多学科、多维度视角出发,采用“质性和量化”、“回访调研”、“实态研究”等评价研究方法,对街区在一段时期内(10年以上)的物质遗存状态、非物质遗存状态、管理机制状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踏勘及社会实态调查工作,在各典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态”问题的表象上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使诸多历史街区取得保护成就、陷入保护困境的三大根源:经济利益、社会生活、管理体制根源;并由此提出“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及相应策略,冀以此来对云南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探索构建共赢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

章林[4](2014)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是对现实经济发展中金融排斥态势的一种纠偏,民族自治地方应成为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最大受益者和重点关注对象,研究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是治理其金融排斥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理论、发展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边疆经济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评价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指标体系和案例模式;同时分析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以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为研究对象,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用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金融排斥态势和金融排斥治理实现路径,结合该领域相关前沿研究方法和计量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指标和案例,以此探究最适宜的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从而为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金融“普惠性”目标功能和地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论文在理论综述部分概括研究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点——分析了金融排斥及其治理理论和研究文献,分析综述了云南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普惠的相关理论成果。按照本论文研究问题的逻辑,为论文研究积奠了理论基础。进而,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研究的背景框架: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金融生态及其经济金融政策实践与效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理清了全文研究的整体思路,也是本文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的依据所在。在研究的主体部分,以背景框架为基础,论文规范的、开创性的构建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评价体系。首先,按照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界定、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和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模式四个层次构建全面评价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研究框架。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运用已经构建的评价体系对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其次,论文从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体系实际发展状况,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设计了三大类共计44个指标,深入各个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村落,取得了将近5万个一手调研数据,详尽的分析和评价了云南八大民族自治州的金融排斥案例模式。为了研究金融排斥的治理,论文首先实证分析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效应;进而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排斥治理的实践发展;最后结合云南各民族自治地方自身实际情况,从外部环境营造、市场主体培育和金融商品创新三个层面,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陆燕[5](2013)在《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文中研究表明彝族社会至今依然活跃着三种傩艺术样式:贵州威宁彝族的变人戏“撮泰吉”((?))、楚雄双柏彝族的虎傩“罗嘛啧”((?)])和“余莫拉格舍”((?))以及普洱江城彝族的涂面化装“捏改”(θ(?))。“撮泰吉”((?))面具傩舞流行于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每年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举行傩仪式。戏中人物有六个,有四个人物带面具。面具材料是木制,与服装配套穿戴,服装的色彩、形制与脸谱相配,非常古朴,几乎不饰雕凿,属于以人类为题材的拟人型面具。虎傩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该地彝族在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举行仪式,行傩驱鬼。化装成老虎的称为“罗嘛啧”((?)),流行于双柏县法裱镇小麦地冲村;化妆成豹子的称为“余莫拉格舍”((?)[(?)]),流行于大麦地冲乡峨足村。都是仿真性全身化妆,造型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立体。涂面化装广泛流行于彝族地区,江城彝族的“捏改”((?))流行于国庆乡博别寨,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意为“抹花脸”。其化妆性已经高度简化,只在脸上随意涂抹一些黑白颜色,没有固定的图案,象征性更强,模拟成分大大降低。然而,不管形式是繁复或简约,其深层的意趣旨归是一致的,那就是彝族人对疾病的恐惧和生命健康的向往。“傩”,读作[no21],彝文写作(?),就是疾病的意思。我们考证,在藏缅语族诸语言中,“病”的读音一致,原始藏缅语共同形式为*na。汉字的病字旁“广”,汉语读作[n(?)51],其本意是病人或孕妇卧床休养。《说文解字》解释说:“广,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傩和疾病有关。在汉语语境中,驱疫之傩的本字写作“难”,“难”是周代的驱疫之礼,“傩”是“难”的假借字。傩,《广韵》音“诺何切”;难,《广韵》音“那干切”、“奴案切”。《礼记·月令》陆德明《释文》:“难,乃多反。”《集韵》音“囊何切”。难,《诗经》里面仍可以跟阴声歌部押韵,比如:《诗经·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经·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可见,依照《诗经》押韵以及谐声关系,可以知道“难”有歌部和元部两读。歌部起码汉代已经读单元音a。后汉、三国梵汉对译里面,梵语的a用歌部来对译。俞敏认为后汉歌部是a而鱼部为o。我们认为更早的时期歌部和鱼部应该是元音a和α。藏语na-ba为“患病、病痛”而nad为“病、疾病”。藏语里面,-d和-n都是名词后缀。藏语nad形式对应的实际就是汉语的*nan“难”(汉语的-n也是名词后缀)。汉语“吾”和“我”的关系,如藏语ηa和景颇语ηai33“我”之间的关系;而-n后缀不仅出现在藏语里面,也出现在景颇语里面,如(?)an31“肉”。汉语的鱼部固然跟藏缅语的*a对应,但是如果以歌部看汉语和藏缅语,同样两者之间也有对应关系,如藏缅语*(?)a“我”和汉语*(?)ar“我”。可见,藏缅语的*na“疾病”跟汉语的*nar“难(傩)”-*nan“难”共源。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材料极大地支持了我们的论点:傩,就是疾病的意思。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中医名着之一的《难经》(也称《皇帝八十一难经》)为什么叫《难经》,“难”在古代应该读作[no21],《难经》就是治病之经的意思。因为傩和疾病的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深层关系,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傩面具或傩形象如此怪诞夸张,这是疾病产生的幻觉造成的。由傩产生彝族的灵魂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甚至整个彝族宗教信仰体系都和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在彝族为丧者引导阴路的《指路经》中都大量出现有关疾病和医药的话题,并且还有专门为丧者传医授药的经籍——《作祭献药供牲经》。在整个傩仪式中,不论是楚雄的虎傩、威宁的“撮泰吉”还是江城的“捏改”,其间贯穿的核心信息就是驱逐疫疾,祈求体泰身康。由于傩艺术是一个涉及广泛的话题,它所关涉的层面很多,也比较复杂,鉴于此,我们的研究首先在理论上整合宗教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经验,聚焦彝族的三类傩仪式——威宁彝族的“撮泰吉”((?)[tsho21nthe55dzi21])、楚雄彝族的“罗嘛啧”((?)lo21ma21ts(?)21])和“余莫拉格舍”((?)zy21mo21la33g(?)21s(?)33])、江城彝族的“捏改”((?)),梳理出它们和疾病的深层关系,并且探讨了彝族的疾病观以及预防治疗的实践,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研究。其次在材料性论据的使用上,笔者整合了田野调查中收集的以及彝文古籍等第一手资料、现代以来民族研究中的调查资料、汉语古籍史料等第二手资料,加强对论题的说明和论证。论文在厘清了傩的核心含义后,进一步梳理了彝族固有的疾病理论和传统治疗体系,了解彝族医疗体系中自然药用药理和超自然病理医治两大并行系统互相补充的多元医疗体系,着力论述了仪式治疗的意义和作用。一般来说,药物治疗体系中动、植物的药用及疗效是代代观察和积累下来的,并且通过彝文医药经典比如《聂苏诺期》等代代相传;民间更主要的渠道是通过邻里、亲戚之间的走动互相交流和传播。对于超自然因素导致的疾病则多采用超自然的手段对付,比如献祭和咒语巫术。彝族人的家里几乎家家都供奉有祖灵,家里人一旦有了伤病,就要给祖灵献祭,求其保佑并帮助后代度过难关。因此家庭献祭非常殷勤。但是,如果家庭献祭等小法术不起作用,就要延请经验丰富、法力高强的人,比如毕摩((?))或苏尼((?))来举行较大、较正式,也比较专业和繁琐的仪式。而且,每年全族或村寨性的大型傩祭仪式的定期举行,更是这一观念的强化和表现,正因为如此,傩艺术会伴随着彝族的疾病和疾病意识一直存在下去。

晏淼[6](2010)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一种探索。理论上,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民族可以实现历史跳跃式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上,则有利于我们选择实事求是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视实证研究,并注意理论探索,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选择困境、发展劳务经济的构想及其政策引导、设计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优势与劣势等问题,提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选择。结合学术界关于劳务经济的认识,本文对劳务经济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劳务经济是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或经过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注册进行创业,直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云南劳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评估,进而分析了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将劳务经济培育成主导产业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比例、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内容。要保证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必须制订和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且,要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笔者对民族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政府政策在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地理区位及就业服务体系较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政策的切合实际性有待提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应在构建好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原则、创新调整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法制原则等基础上,按照统一步骤有序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地细致梳理及评估,笔者指出,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亟需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予以积极引导。政府在制订发展劳务经济的公共政策时,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结合国内外相关国家或省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的启示,笔者对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论、具体政策设计的重点、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发展劳务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新的战略选择,并有较大的潜力和机遇;应该合理确定发展内容,确立发展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还应针对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新的政策设计与实施保障,探索发展劳务经济中政策的支持作用。

刘宁[7](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郭楠[8](2010)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云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度工作报告中关于对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阐述。“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同空间存在却又截然不同的聚落类型,同时在政府文献中再次出现并被人们关注。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从地理学上来说,这意味着在我国土地上将有同等比重的城市景观和农村地貌,也就是说将有更多的农村用地和农业人口发生转化。如果说“城市”和“农村”分别代表“现代”和“传统”的话,那么,作为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镇化,又对现有乡村聚落中静态且显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空间形态发展有何意义,这便是本论文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加之求学期间耳熏目染云南地区众多乡土聚落多样并存的客观事实,论文首先从人类聚落的起源和空间构成方面做了简要回顾和归纳,先按纵向时间顺序分析了聚落发展所受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力,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出聚落的传统评价体系,以此来论证横向空间中当代聚落的传统存在成分。而这些物质遗产的保留和传承则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一对既有递进顺序,又可同时存在的经济过程密不可分。再次回归历史,研究传统聚落在其作用下的演化类型和趋势,目的是为了指导当代聚落的营造实践。本文的创新点也在于用这种反复论证的研究方法,用历史研究来指导传统聚落的现状分类之后,再回归近代历史探求这种现状的成因。按照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时序,分析传统聚落数量从少到多再递减的兴衰历程。论文以云南省内丰富的聚落形态演变个体情况为佐证,在最后对新时期的聚落营造借鉴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使传统文化的聚落空间艺术表现形式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全文的研究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经济水平快速且可持续发展背景的分析,提出了将“传统、聚落、空间”三要素叠合的对象作为论文研究的重点。2、对所选对象的历史形态分析和阶段影响因素的分类,提出传统部分的评价体系并对应分析当代聚落形态中传统部分类型分类。3、抽取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演变动因的聚落类别,以我国近代工业萌芽到时下为时间跨度,分析其演化的速度和聚落在城乡分化、乡镇分化中的传统形态的演变。4、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在讨论传统聚落与当代乡土聚落关系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提出当代乡土聚落空间营造中的传统手法借鉴和传统精神延续的建议。

张无畏,彭红丽,杨胜[9](2009)在《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变化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楚雄州为例,对该州城乡消费总额的结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结构变化、楚雄州与相邻州市相关指标对比、农民需求变化与农村流通资源状况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所帮助。

周蓓[10](2008)在《国际马铃薯中心新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面积、总产、单产、消费、贸易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世界马铃薯产业和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现状,总结出世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原料生产总量大与加工型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新品种产量潜力高与大面积生产产量水平低、快餐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加工产业的缓慢增长之间的三个矛盾。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做了实证研究。“九五”以来,云南省鲜薯产量、马铃薯产业总产值都有很大的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云南马铃薯与全国发达省区、国外(如英国、荷兰等)的平均单产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云南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一、马铃薯在云南的栽培历史;二、从种植面积、历年产量、生产区域、生产基地、品种选育、良繁体系、加工产业和反季生产等八个方面具体的分析了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实际情况;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四、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并加以发挥和发展,发现阻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所在进而解决和控制,将有利于云南马铃薯单产的提高、总产量的提高,从而促进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云南省马铃薯产业的竞争能力。本文引入个案研究法对国际马铃薯中心参与选育的新品种“合作88”在云南的推广示范和产业开发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引入了Cob-Doglas生产函数,对种植“合作88”及其他品种的投入产出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其边际效益,从经济绩效方面为合理引进新品种提供量化支持。“合作88”的出现是云南马铃薯加工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加工品种。因此,以该品种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为云南马铃薯产业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本研究采取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世界、中国和云南省的马铃薯产业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云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五大优势,深入地发掘了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对“合作88”的产业开发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加强专用品种的推广,完善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加快技术人才培养和建立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对外开放和政策扶持等措施。

二、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
    2. 研究成果述评
    3. 本论文的主要资料
    4. 研究对象与思路
    5. 研究方法
    6. 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与越南民族政策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和越南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越南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两国实践的差别
        一、民族成分确定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小结
第二章 云南与河江省的民族状况
    第一节 两地地理概况
        一、云南省地理概况
        二、河江省地理概况
        三、两地地理概况比较
    第二节 两地民族状况
        一、云南省民族状况
        二、河江省民族状况
    第三节 两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一、云南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二、河江省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三、两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经济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民族经济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1991年
        三、1992年-2000年
        四、民族经济政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经济政策
        一、1955年-1975年
        二、1976年-1986年
        三、1986年-2000年
    第三节 两地经济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的民族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四、对两地民族经济政策的思考
    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文化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1991年
        三、1990年-2000年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文化政策
        一、1955年-1985年
        二、1986年-2000年
    第三节 两地民族文化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民族文化政策经验对河江省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两地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民族教育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1991年
        三、1992年-2000年
        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教育政策
        一、1955年-1985年
        二、1986年-2000年
    第三节 两地民族教育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小结
第六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2000年
    第二节 河江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一、1955年-1985年
        二、1986年- 2000年
    第三节 两地民族干部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民族干部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称谓及居住地表
附表二: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
附表三: 云南省四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数表
附表四: 河江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整理项目
附表五: 河江省田野调查说明
后记

(2)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经济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国内外研究启示
第3章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现状与变化
    3.1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背景基础
    3.2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变化分析
第4章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序列
    4.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2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差异
    4.3 由变异系数分析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时间序列
        4.3.1 市域变异系数时间序列
        4.3.2 县域变异系数时间序列
        4.3.3 变异系数时间序列结果分析
    4.4 由基尼系数分析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时间序列
        4.4.1 市域基尼系数时间序列
        4.4.2 农业区域经济市域基尼系数分解
        4.4.3 县域基尼系数时间序列
        4.4.4 基尼系数时间序列结果分析
    4.5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时间序列结果分析
第5章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 初始指标选取原则
    5.3 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5.4 研究方法与过程
        5.4.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与计算方法
        5.4.2 原始数据处理部分
        5.4.3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5.5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5.5.1 市域农业区域经济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5.5.2 县域农业区域经济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5.6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5.6.1 空间自相关理论与方法
        5.6.2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6.3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与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项目
附录
    附录1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原始数据表
    附录2 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中间过程计算数值表
致谢

(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历史街区的概念及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云南典型历史街区的特性与共性特征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1.2.3 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处于亟待导航的关键时期
        1.2.4 选择云南典型历史街区进行深入调研,并作实证评价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目标
    1.4 理论综述
        1.4.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1.4.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2.2.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2.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演变
        2.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
        2.2.3.1 街区内的物质遗存难以为继
        2.2.3.2 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存续危机
        2.2.3.3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3.1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3.1.1 开拓与初建——保护意识的初步建立
        3.1.2 拓展与探索——保护工作的开展
        3.1.3 成果与挑战——“旅游化”的普遍冲击
    3.2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存问题
        3.2.1 经济落后地区的名城、名镇保护规划滞后,保护意识尚显薄弱
        3.2.2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物质遗存“建设性破坏”严重
        3.2.2.1 大拆大建,古城格局已然消失
        3.2.2.2 “过度开发”的误区,古城氛围不再
        3.2.2.3 旅游开发下历史建筑的“维修性破坏”
        3.2.3 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延续问题日益严重
        3.2.3.1 古镇“商业化”、“空心化”严重,本土文化面临侵蚀
        3.2.3.2 粗放式旅游开发模式导致古镇(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被同化”
    3.3 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
    4.1 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4.1.1 “历史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4.1.2 “发生论”的评价研究原则
        4.1.3 “多维度视角”评价研究原则
    4.2 实证评价研究方法
        4.2.1 典型案例的评价研究方法
        4.2.2 “质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研究方法
        4.2.3 “回访调研”的评价研究方法
        4.2.4 “实态研究”的评价研究方法
    4.3 实证评价基本内容及要素
        4.3.1 历史街区物质遗存状态
        4.3.1.1 “点”
        4.3.1.2 “线”
        4.3.1.3 “面”
        4.3.2 历史街区非物质遗存状态
        4.3.2.1 传统文化状态
        4.3.2.2 社会生活状态
        4.3.3 历史衔区管理机制状态
    4.4 实证评价分析研究
    4.5 实证评价研究框架体系
第五章 实证评价研究
    5.1 腾冲和顺古镇
        5.1.1 古镇的历史沿革及自然人文特征
        5.1.2 古镇在近30年的功能演进历程
        5.1.3 实地调研现状
        5.1.3.1 尚属完整的社区结构
        5.1.3.2 经济结构的嬗变以及书馆文化的消失
        5.1.3.3 公司“整体开发”后的保护问题
        5.1.3.4 “裂变”的民居现状
        5.1.3.5 保护管理单位行政级别偏低,缺乏执法力度
        5.1.3.6 保护规划无法落实
        5.1.3.7 原住民问卷调查
        5.1.4 小结
    5.2 丽江大研古城
        5.2.1 大研古城自然环境特征
        5.2.2 大研古城的历史沿革及遗产价值
        5.2.3 解放后至今古城在丽江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演进及发展历程
        5.2.4 古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及概况
        5.2.5 实地调研现状
        5.2.5.1 处于良性“微循环”中的大研古城民居建筑群
        5.2.5.2 “商城”——古城的旅游商业化
        5.2.5.3 “空城”——古城的原住民“空心化”
        5.2.5.4 本土文化的多重割裂
        5.2.5.5 古城的生态环境危机
        5.2.5.6 强势管理部门的“强化”问题
        5.2.5.7 问卷调查
        5.2.6 小结
    5.3 丽江束河古镇
        5.3.1 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征
        5.3.2 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演进历程
        5.3.3 调研现状
        5.3.3.1 “束河模式”的成就
        5.3.3.2 古镇“无缝扩容”的困惑
        5.3.3.3 古镇原住民居住空间的“就近置换”
        5.3.3.4 “田园牧歌”的消亡与生态环境危机
        5.3.3.5 错位的保护管理机制
        5.3.3.6 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机制
        5.3.3.7 问卷调查
        5.3.4 小结
    5.4 楚雄黑井乌镇
        5.4.1 自然与历史人文特征
        5.4.2 古镇保护与发展历程
        5.4.3 调研现状
        5.4.3.1 缓慢“非均质变异”的古镇物质空间环境
        5.4.3.2 古镇“力不从心“的更新与发展
        5.4.3.3 “被遗忘的”黑井盐文化
        5.4.3.4 “老龄化“+“空心化”
        5.4.3.5 原住民问卷调查
        5.4.4 小结
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状况的综合评价及根源剖析
    6.1 历史街区的保护成就解析
        6.1.1 尚属完整的原住民社区结构
        6.1.1.1 经济收益导因
        6.1.1.2 物质空间导因
        6.1.1.3 功能控制导因
        6.1.1.4 乡梓情结导因
        6.1.2. 处于良性“微循环”下的古城物质空间遗存
        6.1.2.1 经济效益的激励与物质空间的保护构成了互助共赢的保护局面
        6.1.2.2 政府部门对物质空间保护管理的重视提高了保护的力度
        6.1.2.3 大研古城的物质空间保护为束河古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6.1.2.4 开发企业的推动作用
        6.1.2.5 丽江当地纳西族的文化自觉
        6.1.3 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延续
    6.2 街区保护成就的深层根源剖析
        6.2.1 经济利益根源
        6.2.2 社会生活根源
        6.2.3 管理体制根源
    6.3 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解析
        6.3.1 公地悲剧——以和顺古镇为例
        6.3.2 “旅游式路径依赖”——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例
        6.3.3 “理想田园”的异化——以束河古镇为例
        6.3.4 衰落中的无奈变异——以黑井古镇为例
    6.4 街区保护问题与困境的深层根源剖析
        6.4.1 经济利益根源
        6.4.2 社会生活根源
        6.4.2.1 社会公共资源根源
        6.4.2.2 生活舒适度根源
        6.4.2.3 生活文化根源
        6.4.3 管理体制根源
        6.4.3.1 “自上而下”的管治思维与“依赖市场”的缺位管理
        6.4.3.2 “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制度缺陷”
        6.4.3.3 “唯GDP”论的政府政绩评估
        6.4.3.4 居民的有限参与及弱势的公共干预
    6.5 小结
第七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机制探讨
    7.1. 现行保护与发展机制的局限性
        7.1.1 决策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弊病重重
        7.1.2 “圈层隔离”状况明显
        7.1.3 “非均衡作用力场”明显
    7.2. 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
        7.2.1 分权机制
        7.2.1.1 决策权
        7.2.1.2 旅游开发权
        7.2.1.3 规划参与权
        7.2.1.4 利益分配权
        7.2.1.5 监督权
        7.2.1.6 管制权
        7.2.2 分配机制
        7.2.2.1 补偿分配
        7.2.2.2 选择性激励分配
        7.2.3 运作机制
        7.2.3.1 政绩考核机制
        7.2.3.2 技术支持与引导机制
        7.2.3.3 监督与反馈机制
        7.2.3.4 原住民参与机制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后记

(4)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理论意义
    四、现实意义
    五、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研究方法
    七、论文的创新和特色
    八、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研究的背景框架: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经济金融政策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概况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与金融效率的作用机制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文化教育水平与金融发展实证研究
    第三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金融政策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实践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效应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界定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因素分析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地理排斥因素分析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评估排斥因素分析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条件排斥因素分析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价格排斥因素分析
        五、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营销排斥因素分析
        六、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自我排斥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对象的确定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的调查指标选取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实证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维度指标评价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地理排斥指标评价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评估排斥指标评价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条件排斥指标评价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价格排斥指标评价
        五、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营销排斥指标评价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田野调查案例评价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分析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
第四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金融排斥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贫困放大效应
        二、区域金融荒漠化效应
        三、加剧社会不安定状态
        四、增大反洗钱难度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
        一、网点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二、信贷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三、银行管理人员调查
第五章 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二节 英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三节 日本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四节 孟加拉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六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的原则
        一、遵循需求规律原则
        二、强调因地制宜原则
        三、发挥既定优势原则
        四、把握政策机遇原则
    第二节 外部环境的营造——提升效率上限,夯实安全下限
        一、普惠金融市场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普惠金融市场的金融设施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升级
        四、健全普惠式金融监管制度
        五、升级和普及自助类金融交易操作设施
        六、优化普惠金融信用环境
    第三节 市场主体的培育一多元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收缩战线
        二、农村信用社逐步成长为支农惠农的支柱力量
        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贷款类金融机构异军突起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有所发展
        五、以构建统一高效的云南农商行为契机,强化民族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六、以发起设立农业保险公司为契机,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引领和扶持
        七、以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契机,加大对多渠道融资的探索
        八、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契机,推动民营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
    第四节 金融商品的创新——差异设计、逐层发展
        一、下大力气发展具有普惠金融属性的信贷类产品
        二、发展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业务
        三、提供具有普惠性质的中间业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致谢

(5)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思路
    二、论题的价值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评述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彝族傩与疾病
    第一节 “傩”字源流考
        一、傩考
        二、关于“傩”起源的几种假说
        三、从傩仪观傩义之内核
    第二节 汉语的“难(傩)”和藏缅语的“病”
        一、彝语的“傩”即疾病
        二、藏缅语的“病”和汉语的“难(傩)”
    第三节 彝族三类傩艺术与疾病的关系
        一、“罗嘛啧”要素分析
        二、“撮泰吉”要素分析
        三、“捏改”(花脸)要素分析
    第四节 “傩”与病的医学证据
        一、疾病产生幻觉
        二、《难经》之难
第二章 傩艺术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傩艺术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对傩艺术的相关研究
    三、对彝族傩艺术的相关研究
    四、假面、面具研究
    五、总结
第三章 楚雄双柏彝族傩艺术调查
    第一节 调查其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情况
        三、经济情况
        四、社会情况
    第二节 楚雄双柏傩艺术调查
        一、起源
        二、仪式
        三、传承
    第三节 特征分析
        一、表现形态
        二、特征要素
        三、主要功能
第四章 贵州威宁彝族傩艺术调查
    第一节 调查其概况
        一、历史源流
        二、自然情况
        三、经济情况
        四、社会情况
    第二节 贵州威宁彝族傩艺术调查
        一、起源
        二、仪式
        三、传承
    第三节 特征分析
        一、表现形态
        二、结构要素
        三、特征要素
        四、主要功能
第五章 江城彝族傩艺术调查
    第一节 调查其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情况
        三、经济情况
        四、社会情况
        五、博别寨基本情况
    第二节 江城彝族傩艺术调查
        一、起源
        二、仪式
        三、传承
    第三节 特征分析
        一、傩表现形态
        二、特征要素
        三、主要功能
第六章 彝族三类傩艺术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三类傩艺术生存环境比较
        一、自然情况比较
        二、社会环境比较
    第二节 三类傩艺术结构要素比较分析
        一、三类傩艺术相同要素比较
        二、三类傩艺术的结构比较
    第三节 三类傩艺术内涵和作用比较分析
        一、三类傩艺术相同内涵比较分析
        二、三类傩艺术的目的和作用
第七章 彝族疾病观、治疗观与傩艺术
    第一节 彝族的疾病观
        一、彝族各类经文和仪式中的疾病话题
        二、彝族的疾病理论
    第二节 彝族的疾病治疗理念
        一、彝族多元互动的医学文化系统
        二、疾病与通灵
        三、仪式治疗及其地位
    第三节 彝族疾病诊疗实践与傩艺术
        一、医学范畴下的诊疗实践
        二、仪式诊疗实践
        三、疾病与彝族的傩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6)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
    三、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第一章 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
        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
        二、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
        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和加大扶持
    第三节 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现实选择
        一、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优势
        三、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四节 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三、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二章 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劳务经济的提出及涵义
        一、乡村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农业人口
        二、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
        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四、劳务经济涵义及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 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基本评估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二、云南省发展劳务经济效益评估
        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与全国相比的差距
        四、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短腿"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
        一、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
        二、云南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较为强烈
        三、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有发展阶段和政策上的机遇
        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务提出旺盛需求
        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六、发展劳务经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
第三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构想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主要内容的确定及分析
        一、提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定比例提高
        三、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
        四、加大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
        五、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第二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总体构架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坚持的原则
        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分析
        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容量
        二、改革相关公共政策扩大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容量
        三、加快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
        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四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关键在政策引导
    第一节 民族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培育需要政策扶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
        二、民族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
        三、民族区域经济政策中强调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手段
    第二节 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作用评析
        二、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作用评析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需要政策扶持
        一、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及目的
        二、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云南民族地区制定劳务经济政策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五章 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问题分析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梳理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政策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可享受的创业政策
        三、云南省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
        四、云南农民工获得权益保障的政策
        五、云南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
    第二节 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的评估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评估标准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产出结果及判断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存在问题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三、云南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四、云南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五、云南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第六章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与实施分析
    第一节 国际国内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给予的启示
        一、菲律宾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分析
        二、四川省、湖南省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分析
        三、以上做法给予云南民族地区的启示
    第二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相关理论
        二、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原则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具体设计重点分析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设计重点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设计重点
        三、构建云南民族地区良好就业服务体系政策设计重点
        四、云南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政策设计重点
        五、云南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建立政策设计重点
    第四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
        一、应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
        二、应保证一定的资源为支持和后盾
        三、应保证政策标的团体对政策的认知度高
        四、应保证执行机构在结构及运作上科学合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云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聚落的传统营造和空间构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聚落的形成
        2.2.1 乡村
        2.2.2 城镇聚落
    2.3 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概括
        2.3.1 自然环境概况
        2.3.2 各民族人口构成
        2.3.3 人文背景概况
    2.4 各种因素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5 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点
        2.5.1 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
        2.5.2 传统聚落中的形态空间构成
        2.5.3 传统聚落中的街巷与水系
        2.5.4 传统聚落中的中心与边界
        2.5.5 传统聚落中的规模与容量
    2.6 小结
第三章 聚落的演化分类和评价体系
    3.1 新时代要求与评价体系
        3.1.1 农耕文化和农业现代化
        3.1.2 传统聚落的价值评判体系
    3.2 聚落现状的横向空间分类
    3.3 传统聚落演化的纵向时间分类
        3.3.1 聚落的社会因素分类
        3.3.2 聚落的经济因素分类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业化选择下的传统聚落嬗变
    4.1 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4.1.1 工业化与城市
        4.1.2 工业化与传统聚落分化
    4.2 传统聚落形态更迭中的主导因素
        4.2.1 近代工业渗透与列强利益角逐
        4.2.2 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权国家意志
    4.3 传统聚落形态更迭中的非主导因素
        4.3.1 社会因素
        4.3.2 科技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城镇进程与传统聚落没落
    5.1 制度与聚落
        5.1.1 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5.1.2 传统聚落中的物质生活
        5.1.3 传统聚落中的精神生活
    5.2 城镇化与城乡关系
        5.2.1 城乡关系的变化
        5.2.2 传统乡村聚落的再次分化
    5.3 地方城镇化进程中的聚落空间
        5.3.1 城镇化具有地方特点
        5.3.2 云南城镇化现状分析
        5.3.3 传统聚落空间的功能性调整
    5.4 小结
第六章 当代聚落的空间环境营造
    6.1 新时代下聚落的发展要求与桎梏
        6.1.1 聚落自身的发展需求
        6.1.2 现有社会矛盾与冲击
    6.2 新旧聚落的空间关系
    6.3 当代聚落的环境营造
        6.3.1 传统场所精神重构
        6.3.2 传统营造理念传承
        6.3.3 传统营造手法借鉴
    6.4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涉及聚落列表
附录B 南诏时期至今云南地区主要城镇行政级别变化对应表
附录C 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与旅游小镇对应表图表来源
附录D 图表来源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参与

(10)国际马铃薯中心新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创新
第二章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义
    2.1 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2 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
    2.3 加工增值的巨大潜力
    2.4 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2.5 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3.1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3.1.1 面积
        3.1.2 产量
        3.1.3 单产
        3.1.4 消费
        3.1.5 贸易
    3.2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3.2.1 面积
        3.2.2 总产
        3.2.3 单产
        3.2.4 消费
        3.2.5 贸易
    3.3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3.3.1 原料生产总量大与加工型品种供给严重不足
        3.3.2 新品种产量潜力高与大面积生产产量水平低
        3.3.3 快餐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加工产业的缓慢增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4.1 云南马铃薯栽培历史及产业发展现状
        4.1.1 云南马铃薯栽培演化历史
        4.1.2 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4.2 云南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与特色
        4.2.1 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4.2.2 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4.2.3 较大的原料生产规模
        4.2.4 较强的科技支撑条件
        4.2.5 蓬勃发展的加工产业
    4.3 云南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4.3.1 良种繁育体系比较薄弱
        4.3.2 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仍较低
        4.3.3 技术推广需进一步提高
        4.3.4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质品种“合作88”产业开发实证研究
    5.1 合作88 种植现状
        5.1.1 品种选育
        5.1.2 推广过程
    5.2 合作88 调研概况
        5.2.1 农户背景
        5.2.2 品种结构
        5.2.3 种薯来源
    5.3 合作88 种植特性分析
        5.3.1 优势分析
        5.3.2 劣势分析
        5.3.3 合作88 种植结构分析
    5.4 合作88 种植绩效分析
        5.4.1 利用情况
        5.4.2 合作88 与其它品种的种植绩效比较分析
        5.4.3 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动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重视优质专用品种推广
        6.1.1 加快专用型品种的示范和推广
        6.1.2 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供应体系
        6.1.3 建立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
    6.2 完善脱毒种薯生产体系
    6.3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6.4 建立马铃薯产业价值链
    6.5 建立对外开放交流平台
    6.6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D]. PHUNG THI SINH.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2]云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 余祖亮.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D]. 王颖. 东南大学, 2015(08)
  • [4]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D]. 章林. 云南大学, 2014(11)
  • [5]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D]. 陆燕. 云南大学, 2013(06)
  • [6]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 晏淼. 云南大学, 2010(08)
  •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8]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云南地区为例[D]. 郭楠.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9]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变化实证研究[J]. 张无畏,彭红丽,杨胜. 商业时代, 2009(08)
  • [10]国际马铃薯中心新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研究[D]. 周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标签:;  ;  ;  ;  ;  

南华县“九五”期间畜牧业稳步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