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相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相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匀相测定法及技术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花[1](2020)在《运动干预对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为验证血脂含量异常与冻结肩的关系,本研究对比健康受试人群与冻结肩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析健康受试人群与冻结肩患者的血清脂质含量是否存在差异;运动干预不仅可有效缓解疼痛还可恢复患者丧失的关节活动度。因此,本研究采取肩胛骨运动+盂肱关节运动干预模式,观察其对冻结肩患者和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和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效果。2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健康受试人群314人,冻结肩患者291人,对其血脂含量(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用于分析健康受试人群和冻结肩患者血脂含量是否存在差异。为评估运动干预对冻结肩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30名冻结肩患者,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冻结肩组和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对冻结肩组和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患者运动干预8周,每周7次。分别于运动干预前、运动干预2周和运动干预8周后评估患者的VAS评分值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实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健康受试人群和冻结肩患者的血脂含量、冻结肩组和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运动干预前后组间VAS评分值与肩关节活动度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处理分析。冻结肩组与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运动干预前后的组内VAS评分值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处理分析。显着性水平为P<0.05。3结果:3.1与健康受试人群相比,冻结肩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呈极显着性升高(P<0.001),甘油三酯含量呈显着性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3.2与运动干预前相比,运动干预2周和8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值与运动干预前相比均呈极显着性改善(P<0.001)。运动干预2周后,冻结肩组与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的VAS评分值相比无明显差异;运动干预8周后,冻结肩组VAS评分值与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相比显着改善(P<0.05)。3.3与运动干预前相比,运动干预2周和8周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呈极显着性增加(P<0.001);冻结肩组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关节活动度与高脂血症伴冻结肩组相比有显着性改善(P<0.05),两组肩关节后伸、内旋和外旋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4结论:4.1冻结肩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受试人群。4.2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冻结肩患者和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4.3运动干预有效增加冻结肩患者和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关节活动度;4.4冻结肩患者肩关节前屈和外展活动度运动干预效果优于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运动干预效果。

胡兵[2](2020)在《sd-LDL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水平与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以期为老年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接诊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151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5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45例。另选取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sd-LDL及相关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法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分析sd-LDL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d-LDL、apoA1、apoB、Lpa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P<0.05),其中sd-LDL与冠心病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系数为1.784,OR=1.168;冠心病组患者血浆apoA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d-LDL、apoB、Lpa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UAP组及AMI组sd-LDL、apoB、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且AMI组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和UAP组sd-LDL与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系数r值分别为0.73和0.66,AMI组sd-LDL与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r=0.33,P<0.05。结论:sd-LDL是老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sd-LDL对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SAP和UAP患者sd-LDL与GENSIN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AMI患者两者相关性较弱,可能是判断冠脉狭窄程度的潜在参考指标。

王有礼,王一杉,聂珍琳,梅燕萍[3](2019)在《运用行业标准对sdLDL-C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对Beckman AU5800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所用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方法参考卫健委发布的WS/T 492-2016、WS/T 408-2012及WS/T 402-2012行业标准,选用异常和正常两个水平的质控品验证sdLDL-C试剂盒的测量精密度,选取尽量接近临床高值的样本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样本验证sdLDL-C试剂盒的线性范围,选取本院正常体检人群进行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2个水平质控品的实验室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4.84%和4.79%,符合试剂盒宣称的不精密度。对线性范围实验未发现离群点,一次多项式Y=0.491X-0.383为最适多项式。生物参考区间验证无离群点,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数据均落在厂家提供的生物参考区间范围内。结论该sdLDL-C试剂盒检测的精密度符合厂商宣称值,sdLDL-C浓度在0.103~2.038mmol/L范围内为线性范围,厂家提供的生物参考区间可被本实验室直接引用。

关乐[4](2019)在《益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技术、代谢组学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技术等方法探究益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作用机制,并寻找相关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益脉颗粒在临床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材料与方法:1益脉颗粒疗效机制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益脉颗粒的全部药物的潜在调控的基因进行预测。应用TCMBATMAN数据库查询益脉颗粒的饮片名称,获得各个药物的主要成分;应用DRUGBANK查询药物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再经过uniprot进行映射,将其转至人类基因;应用Disgenet及TCD数据库;获得AS发病的相关基因,并将基因与益脉颗粒主要成分作用靶点进行交叉比对,推测益脉颗粒治疗AS的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背景网络,计算各个靶点的节点度,根据节点度对上述靶点进行排序,最终获得益脉颗粒作用于AS的潜在分子靶点,即根据益脉颗粒药物构成对药物内全部作用于AS的靶点基因进行韦恩图绘制确定重要的靶向基因。选取SPF级C57BL/6J小鼠,日龄56d,12只,作为正常组(ZC组),予普通饮食+生理盐水灌胃;选取SPF级ApoE-/-小鼠,日龄56d,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其中模型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生理盐水灌胃;益脉颗粒高剂量组(YF-G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高剂量灌胃;益脉颗粒中剂量组(YF-Z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中剂量灌胃;益脉颗粒低剂量组(YF-D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低剂量灌胃;西药阳性药物对照组(XY组)12只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12周。治疗后进行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脂、TNF-α、IL-6及血浆粘度和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同时选取心肌血管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选取小鼠的主动脉检测CES1,HMGCR,PPARD,PPARG等蛋白。2益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选取SPF级C57BL/6J小鼠,日龄28-56天,雄性,6只,作为正常组(ZC组),予普通饮食+生理盐水灌胃。选取SPF级ApoE-/-小鼠,日龄28-56天,雄性,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中模型组(MX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生理盐水灌胃,西药阳性药物对照组(XY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阿托伐他汀组,中药提取物阳性组(HP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槲皮素,益脉颗粒治疗组(YF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高剂量灌胃,持续治疗12周。治疗后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非靶向的代谢组学检测,以探索研究益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代谢组学变化,以及生物功能的改变情况。3利用16SrDNA分析益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研究:选取SPF级C57BL/6J小鼠,日龄28-56天,雄性,3只,作为正常组(ZC组),予普通饮食+生理盐水灌胃。选取SPF级ApoE-/-小鼠,日龄28-56天,雄性,1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模型组(MX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生理盐水灌胃;西药阳性药物对照组(HP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槲皮素;益脉颗粒治疗组(YF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益脉颗粒组,持续治疗12周。治疗后将小鼠处死整理出小肠段样本后,进行总DNA提取,并进行PCR测序小鼠肠道菌群16SrDNA,以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物种的差异性,并将肠道菌群结果与代谢组学进行冗余分析,探寻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益脉颗粒作用机制研究:益脉颗粒所获得的潜在重叠基因靶点共计235个,同AS发病相关基因共计18个。根据益脉颗粒药物构成的各组全部重叠的基因靶点共计4个,分别为CES1,HMGCR,PPARD及PPARG。并进一步预测LXR-α、ABCA1基因,推测益脉颗粒可能通过PPAR-γ/LXR-α/ABCA1的信号通路起到治疗作用。益脉颗粒能够有效调节AS小鼠TG、TC、LDL-C、TNF-α、IL-6、血液黏度、血液聚集性等水平,益脉颗粒各组的血脂、TNF-α、IL-6、血液黏度、血液聚集性等水平接近正常水平,且随着益脉颗粒浓度的上升,与MX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XY组比较,疗效相当甚至更优。益脉颗粒除了可以有效下调CES1的表达,及上调HMGCR,PPARD,PPARG的表达外,亦可通过上调PPARG下游的LXR-α/ABCA1蛋白的表达,最终实现对AS的治疗作用,作用效果且同益脉颗粒的浓度呈正比(P<0.05)。YF-D、YF-Z组对CES1、PPARD、PPARG、LXR-α表达调节效果明显,与MX组比较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F-G组对CES1,HMGCR,PPARD、PPARG、LXR-α、ABCA1蛋白表达调节效果明显,与MX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XY组、YF各组血管组织损伤得到修复,YF-D组、YF-Z组、YF-G组血管各部位粗细不均,管腔内未见斑块,细胞间有较少的炎性细胞浸润,YF-G组最少,伴有内膜增厚,但均较MX组薄,其中YF-G的内膜厚度较薄,YF-D组、YF-Z组肌层组织较高剂量组疏松,可见少量肌丝断裂。2益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鉴定出益脉颗粒能够改善AS小鼠过程中涉及的显着差异的代谢物有14种,其中已知的4-硝基肉桂酸乙酯、腐殖酸、乙酸异丁酯、1-睾酮四氢吡喃醚、多培沙明、维生素k、羊角拗醇、麦角新等8种代谢物经过治疗后显示被显着调节,正离子被下调,负离子被上调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氨基酸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异生素的生物降解和代谢、脂质代谢等。3利用16SrDNA分析益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研究:PCoA结果显示益脉颗粒能够调节AS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其中与HP组比较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为主,在种水平以紫单胞菌种和毛螺菌种为主,在属水平以紫单胞菌属和唇形菌属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ZC、MX、HP组比较,YF厌氧弧菌、肠道巴恩斯氏菌、毛螺菌水平差异显着(P<0.05)。4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Rda结果显示可以看出,螺旋体菌门对所有样本代谢物都产生正向作用,与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拟杆菌门与变形杆菌门对所有样本代谢物都产生负向作用,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螺旋体菌门与拟杆菌门数量变化对代谢物影响较为敏感,敏感代谢物依次为:有机杂环化合物、苯环型化合物、苯丙素和聚酮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和脂质样分子和有机氧化合物。结论:1.益脉颗粒可以有效下调CES1的表达,上调HMGCR,PPARD,PPARG的表达,同时可通过上调PPARG下游的LXR-α/ABCA1蛋白的表达,有效调节AS小鼠血脂、血液黏度、炎症因子水平等,起到治疗AS的作用。2益脉颗粒能够改善AS小鼠过程中涉及的显着差异的代谢物有14种,其中已知的4-硝基肉桂酸乙酯、腐殖酸、乙酸异丁酯、1-睾酮四氢吡喃醚、多培沙明、维生素k、羊角拗醇、麦角新等8种代谢物经过治疗后显示被显着调节,正离子下调,负离子上调。益脉颗粒能够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异生素的生物降解和代谢、脂质代谢等代谢途径,起到治疗AS的作用。3益脉颗粒能够通过改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紫单胞菌属、唇形菌属、厌氧弧菌、肠道巴恩斯氏菌、毛螺菌等,影响肠道菌群物种、结构、菌群多样性与代谢物情况,起到治疗AS的作用。同时肠道菌属(螺旋体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与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机杂环化合物、苯环型化合物、苯丙素和聚酮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和脂质样分子和有机氧化合物)具有强相关的互作关联性。

柯霄勇[5](2019)在《sd LDL-C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体内的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d LDL-C)的水平,进而研究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d LDL-C)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因反复活动后胸闷、胸痛等不适在杭师大附院住院治疗的患者,选取其中冠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58例患者为实验组,CAG除外冠心病的47例患者列为对照组。采用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系统,对LDL亚组分进行定量检测,根据sd LDL-C的含量不同,将患者分为LDL表型正常和表型异常组,分析sd LDL-C与冠心病发病之间存在的关系,同时筛选出对sd LDL-C有影响的因素,对sd LDL-C有影响的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来进行分析,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对sd LDL-C的影响。结果:1.冠心病组LDL表型异常者有40人,而对照组表型异常者14人(OR 5.24P<0.001),提示血浆sd LDL-C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2.冠心病组的血浆LDL直径为(25.24±1.08)nm,明显小于对照组(27.07±1.49)nm,(P<0.01);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甘油三脂(TG)、BMI、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能与sd LDL-C的水平有关,(P<0.01),进一步校正可能影响sd LDL-C的因素后,sd LDL-C仍然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性(r=0.3817,P<0.01)。结论:sd L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率存在显着相关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检测血浆sd LDL-C水平有助于冠心病危险性的判断。

陈宣男,王志富,蔺亚晖[6](2018)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匀相法与公式法间移动相关系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脂含量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匀相法与公式法相关性的影响,比较LDL-C匀相法与五种公式法结果间的相关性,探讨公式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募集2014年5月2014年7月阜外医院就诊的患者17 488例,采用贝克曼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载脂蛋白(Apo 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和三酰甘油(TG)。利用移动相关系数(Mr)观察血脂含量对LDL-C匀相法与公式法相关性的影响,同时观察匀相法与公式法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 LDL-C匀相法和5种公式法的结果存在强相关(r>0.95,P<0.05),中位数偏差在-3.065-8.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与Apo B、TC和HDL-C血清含量呈同向变化,在LDL-C中先下降后升高,在TG中先恒定后下降。Delong法、胡柏成法和吴秀茹法与LDL-C匀相法相关性最强(r=0.97,P<0.05)。同时还发现,LDL-C与Apo B和TC呈强相关,(r=0.92,P<0.05)。结论公式法与匀相法测定值呈显着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有条件,建议实验室均采用匀相法进行检测。

王晓刚[7](2017)在《临床血脂干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要求结果准确稳定的同时,又要加快检验结果的速度,为临床科室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在临床检验科室中,干化学检验技术在生化分析领域与传统湿生化分析领域相比,干化学检验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干片易保存,便于携带,操作检测简单方便等优点。但干化学检验技术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国内起步较晚,现阶段主要依赖国外成熟干片。因此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式生化检验技术的干片,对推动干式生化分析技术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建立三种用于快速检测血液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的干式生化分析方法。按照测试项目筛选出不同干片载体膜材料,制备成干片,用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干片,并建立了测定血液中TC、TG、HDL-C含量的标准曲线,对建立三种干片的方法学进行了线性实验、批间与批内重复性实验。运用此方法制备的干片颜色梯度明显、显色均匀,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TC、TG、HDL-C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59-9.04 mmol/L、0.565-3.39 mmol/L、0.48-2.88 mmol/L。将制备好的干片置于冰箱4℃条件下,在30天内重复性、稳定性良好;批内与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都在5%以下,符合临床检验的要求,与临床湿生化结果对比,结果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5%,可应用于临床检测。

王聪慧[8](2016)在《VPS33B对肝细胞极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肝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极性细胞,肝细胞极性改变与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密切相关。胞内蛋白的囊泡运输在肝细胞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囊泡蛋白分选蛋白VPS33B(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protein 33B,VPS33B)是参与囊泡运输的重要分子。已有报道VPS33B基因突变会引起关节挛缩-肾功能不全-胆汁淤积(Arthrogryposis-Renal dysfunction-Cholestasis,ARC)综合征,该疾病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的发育受阻及多个脏器的功能障碍。在ARC综合征病人的肝脏中,肝细胞极性出现紊乱,部分病人有肝炎发生,进一步恶化有发生肝癌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关于VPS33B对肝细胞极性的影响及其在肝炎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并不明确。我们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肝脏中VPS33B的定位和表达进行检测,首次发现随着肝癌恶性程度的增加,VPS33B的表达逐渐减少,而定位并没有出现异常。利用CD137介导的肝炎肝癌小鼠模型和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癌小鼠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两种小鼠模型的肝癌组织中VPS33B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结果提示VPS33B可能参与了肝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研究VPS33B在肝脏中的功能,我们构建了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模型(Vps33bf/f/f Alb-Cre+),选择小鼠年龄1个月、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共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年龄从1个月开始,血浆胆固醇水平出现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均高于对照组(Vps33bf/f/f Alb-Cre-)。从4个月开始,,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与肝损伤相关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酶学指标高于对照组,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对参与肝细胞胆固醇转运的相关分子进行定位和表达分析,发现在Vps33bf/f/f Alb-Cre+小鼠模型中,一些肝细胞膜表面分子极性分布发生紊乱,参与将乳糜微粒胆固醇转运至胞浆内的分子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在肝细胞血窦侧分布增多,其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1)表达有轻度下降。由于ARC综合征病人胆管侧有部分转运体分布异常,我们对Vps33bf/f/f Alb-Cre+小鼠模型的肝细胞胆管侧相关分子进行分析,发现胆管侧分子ABCG8于胞浆中弥散分布,而和它共同组成异二聚体的另外一种分子ABCG5却没有发生定位和表达的异常。Vps33bf/f/f Alb-Cre+小鼠发育到12个月之后,小鼠肝脏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病变,其相对肝脏重量升高,肝脏肿大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多个肿瘤结节发生,肝癌发生率为42.9%。参与肝细胞极化的粘附连接分子E钙黏素(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这与ARC综合征病人相似。VPS33B在胎儿和成人的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提示VPS33B可能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通过与不同蛋白分子结合而发挥重要的功能。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中发现VPS33B与VPS16B、SEC22B和FLOT1存在相互作用,这些分子可能以复合体的形式通过调控肝细胞内蛋白的囊泡运输而影响肝细胞的极化过程。通过研究Vps33b敲除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发现并证明了VPS33B在肝炎肝癌中的作用,初步揭示了VPS33B可能以复合体的形式参与肝细胞膜表面分子极性分布,影响肝细胞胆固醇转运及引发肝炎肝癌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VPS33B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理解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

王宁荐[9](2016)在《生命早期饥饿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及部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命早期、中期和晚期,目前对于生命早期的负面事件是否可以影响生命中后期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是一尚不十分清楚的研究热点。曾有DOHaD理论提出除了成人期的生活方式和基因遗传之外,生命早期的营养也会影响某些成人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代谢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高发,但多种代谢疾病的患病率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已不能简单用经济发展来解释。1959-1962年波及全国的中国大饥荒可能是另外一个因素。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生命早期暴露于饥荒和成年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NAFLD的相关性,并且在动物模型中用同位素示踪剂探讨生命早期饥饿对成年大鼠的代谢影响。方法:SPECT-China是一项在中国东部地区进行的基于普通人群的横断面研究(www.chictr.org.cn,ChiCTR-ECS-14005052)。我们采取分层整群抽样选择年龄≥18岁的人群,根据上海,江西省,浙江省的城市/农村地区和现有经济水平来分层。总共有6899名受试者纳入到SPECT-China研究。根据受试者经历饥荒时的年龄把他们分为五组:胎儿期暴露组(出生年份1959-1962),儿童期暴露组(出生年份1949-1958),青少年/成年期暴露组(出生年份1921-1948),未暴露组(出生年份1963-1974)和未暴露组(1975年后出生),以未暴露组(出生年份1963-1974)为对照组。经济水平由2013年每个抽样地区的人均GDP与2013年全国人均GDP相比分为高或低经济水平地区。糖尿病根据2014年ADA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根据2005年IDF诊断标准,NAFLD在排除了纯酒精摄入过量史、病毒性肝炎、继发性NAFLD药物使用等情况后根据超声结果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采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不同年龄段暴露于饥荒与成年后发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NAFLD的关系。通过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增加一个乘法因子来探讨饥荒暴露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数据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来表示。动物研究中,采用组间体重匹配方法,建立普通饮食组、饥饿-普食组(给与50%普食量4周恢复全量普食9周)、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给与50%普食量4周恢复全量高脂饮食9周)。测定血糖、胰岛素、体脂率等代谢参数,通过同位素示踪剂2-脱氧-1-14C1-葡萄糖测定各组的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结果:(1)和饥荒未暴露组(1963-1974)相比,校正年龄、性别、农村/城市和经济水平、腰围、身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收缩压,胎儿期暴露组(OR1.53,95%CI 1.09,2.14)和儿童期暴露组(OR1.82,95%CI 1.21,2.73)与糖尿病显着相关。胎儿期暴露组男性(OR 1.64,95%CI 1.04,2.59)和儿童期暴露组女性(OR 2.81,95%CI 1.59,4.97)糖尿病风险明显升高。高经济水平地区人群在成年期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OR1.46,95%CI 1.20,1.78)。(2)校正年龄、吸烟、农村/城市和经济水平,胎儿期(OR 1.53,95%CI 1.08,2.17)和儿童期(OR 1.95,95%CI 1.30,1.93)暴露于饥荒的女性人群代谢综合症风险显着升高,男性中则无此相关性。(3)校正年龄、农村/城市、经济水平、BMI、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胎儿期(OR 1.77,95%CI 1.22,2.57)和儿童期(OR 1.82,95%CI 1.35,2.46)暴露于饥荒的女性中重度NAFLD风险显着升高,男性中则无此相关性。(4)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HOMA-IR分别高于普通饮食组、饥饿普食组(P<0.05)。普通饮食组、饥饿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HOMA-IR呈现线性上升趋势(P<0.05)。饥饿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饥饿高脂组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率均显着低于普通饮食组(P<0.05),饥饿高脂组低于饥饿普食组(P<0.05)。四组股四头肌葡萄糖摄取率呈现线性下降趋势(P<0.05)。结论:(1)生命早期(胎儿期和儿童期)暴露于饥荒(营养缺乏的伤害-第一次打击)和成年经历经济发展(营养过剩的伤害-第二次打击)与成年后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相关,提出了中国糖尿病高发的二次打击假说。(2)女性生命早期(胎儿期和儿童期)暴露于饥荒与成年后代谢综合征和NAFLD患病风险升高相关。(3)研究丰富和拓展了DOHaD假说,提出了营养不良对生命后期健康的重编程可能不局限于“出生的前1000天”。(4)动物模型中发现生命早期饥饿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部分是由于肌肉葡萄糖摄取下降所导致;生命早期饥饿继而成年高脂饮食可能导致比单纯长期高脂饮食更为严重的代谢问题。

杨帆,陈速,刘志明[10](2015)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公式计算法与匀相测定法结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匀相直接测定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Martin公式计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在Olympus AU 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790份标本直接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运用Martin公式计算出每份标本的LDL-C,按TG<1.13 mmol/L、1.132.25mmol/L、>2.253.39mmol/L、>3.394.52mmol/L、>4.52mmol/L分为5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匀相直接测定法与公式法呈良好的正相关,除TG>4.52 mmol/L组外,两种方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在LDL-C为3.374.14mmol/L,>4.14mmol/L时表现为较好的符合率,在LDL-C<3.37mmol/L时符合率较差。结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存在偏差,血清LDL-C的公式计算值高于匀相测定值,建议对于以治疗和监测心血管病为目的患者最好采用直接测定法。

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匀相测定法及技术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匀相测定法及技术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干预对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冻结肩概念
    2.2 冻结肩的临床诊断与分型
        2.2.1 冻结肩的临床诊断
        2.2.2 冻结肩的临床分型
    2.3 冻结肩与高脂血症的联系
    2.4 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冻结肩的影响
    2.5 盂肱关节+肩胛骨运动治疗冻结肩的探讨
    2.6 研究方案
3 材料与方法
    实验一 健康受试人群与冻结肩患者的血清脂质含量
        3.1 研究对象
        3.2 样本采集
        3.3 血脂指标的检测
        3.3.1 总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3.3.2 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
        3.3.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3.3.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健康受试人群与冻结肩患者临床参数
        3.6 小结
    实验二 运动干预对冻结肩患者的治疗效果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分组
        3.3 训练方案
        3.3.1 运动干预模型
        3.3.2 运动训练方案
        3.3.3 样本采集
        3.4 测试指标与方法
        3.4.1 疼痛评定
        3.4.2 活动度评定
        3.5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冻结肩与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10周前的一般临床参数
    4.2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情况
        4.2.1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变化情况
        4.2.2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
5 分析讨论
    5.1 冻结肩与高脂血症
    5.2 常规运动对冻结肩患者的影响
    5.3 肩胛骨运动+盂肱关节运动对冻结肩患者的影响
    5.4 肩胛骨运动+盂肱关节运动对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影响
    5.5 肩胛骨运动+盂肱关节运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6 结论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sd-LDL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分组方法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一般资料收集
        2.3 sd-LDL及相关血脂指标检测方法
        2.4 仪器与试剂
        2.5 冠脉造影及冠脉造影评分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运用行业标准对sdLDL-C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
    2仪器与试剂
    3方法
        3.1精密度
        3.2线性范围
        3.3参考区间
结果
    1精密度试验结果
    2线性范围
    3参考范围
讨论

(4)益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益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利用代谢组学分析益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代谢产物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利用 16Sr DNA分析益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sd LDL-C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2.5 伦理学问题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d LDL-C 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匀相法与公式法间移动相关系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移动相关系数 (Moving r, Mr)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LDL-C匀相法与公式法各参数的相关性
    2.3 匀相法与公式法Mr曲线
    2.4 匀相法与公式法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3讨论

(7)临床血脂干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干式生化分析技术
    1.3 临床血脂四项检测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血脂干片高分子膜材料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血脂试剂层高分子膜材料的筛选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脂单试剂层干片的制备及干式方法学建立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血脂单试剂层干片的制备
    3.3 试剂配比实验反应时间优化
    3.4 滤血膜筛选
    3.5 血脂干片检测方法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6 血脂干化学方法学评价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脂双试剂层干片制备及干式方法学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血脂双试剂层干片的制备方法
    4.3 XYZ三维划膜喷金仪器调试与膜材料喷涂方法优化
    4.4 血脂干片标准曲线及线性实验的建立
    4.5 血脂干化学方法学评价
    4.6 血脂干片标准色阶的制备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VPS33B对肝细胞极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VPS33B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组化标本
        1.2.4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VPS33B在肝细胞性肝癌病人肝组织中低表达
        1.3.2 VPS33B在肝细胞性肝癌小鼠模型肝组织中低表达
    1.4 讨论
第二章 :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构建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模型
        2.3.2 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会引发肝炎肝癌
        2.3.3 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会影响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2.3.4 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对胆固醇转运相关蛋白和E钙黏素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在HepG2中寻找VPS33B相互作用蛋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VPS33B与 VPS16B、SEC22B和FLOT1存在相互作用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会议摘要

(9)生命早期饥饿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及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华东地区代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设计
    1 目的
    2 调查对象
    3 调查内容
    4 组织实施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成年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命早期饥饿糖代谢紊乱的示踪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其成果

(10)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公式计算法与匀相测定法结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匀相测定法及技术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干预对高脂血症伴冻结肩患者的效果研究[D]. 李庆花.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sd-LDL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胡兵.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运用行业标准对sdLDL-C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J]. 王有礼,王一杉,聂珍琳,梅燕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08)
  • [4]益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机制研究[D]. 关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sd LDL-C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柯霄勇.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匀相法与公式法间移动相关系数的研究[J]. 陈宣男,王志富,蔺亚晖. 中国医药导报, 2018(18)
  • [7]临床血脂干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王晓刚.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3)
  • [8]VPS33B对肝细胞极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聪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9]生命早期饥饿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及部分机制研究[D]. 王宁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公式计算法与匀相测定法结果比较[J]. 杨帆,陈速,刘志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23)

标签:;  ;  ;  ;  ;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相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