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与建议

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与建议

一、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角[1](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康正宁[2](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梁鹏[3](2020)在《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城市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人口流失和经济发展减速的问题。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问题,不仅能识别城市发展的时空特征,同时也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合理建设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为学科基础,依据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和人口转变理论,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2007-2016年人口密度、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分两阶段来识别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状况,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城市收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城市收缩状况分析发现,2007-2016年收缩是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主流。第一阶段(2007-2011)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东北部和中南部以及西部边缘地区,第二阶段(2012-2016)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2)基于城市夜间灯光的城市收缩状况分析发现,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主要出现在第一阶段,出现收缩的城市主要分布长江经济带的北部、中南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团块状分布特征。(3)基于城市综合增长率的城市收缩状况分析:从时间上看,2007-2016年十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趋势以阶段收缩为主,占全部研究对象的24.55%。从空间上看,阶段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中部以及经济带的边缘城市,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持续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中部,且位于各省份的边界处。(4)在长江经济带上、中和下游三个地区中,中游地区出现收缩城市最多,上游地区次之,最少是下游区域。从分布上看,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收缩城市主要为边缘城市,中游地区收缩城市从中部向周围呈带状扩散,下游地区收缩城市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5)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发展不仅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政策支持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张宇[4](2020)在《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着加快,截止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传统粗放式扩张性城镇化模式带来了“城市病”等问题,包括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减小等一些列环境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绵阳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这些环境问题,因此探索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探索当下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情况将为其他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以及政府政策制定时提供参考依据,指导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践。本文以绵阳市域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线性加权法,测算绵阳市域2008-2017年各区县城镇化水平指数、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以及两者耦合度、协调度,并运用Arcgis10.6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得出各区县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并呈现出3个变化阶段;各区县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呈现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根据各区县的城镇化水平指数值,可以得到城镇化水平指数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部,包括市区以及江油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平武县、东南部的盐亭县等。(2)绵阳市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小,并呈现3个变化阶段;各区县生态环境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呈现西北部向东南部降低的趋势,其中平武县、北川县等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较高,梓潼县等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较低。(3)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性整体上看,绵阳市耦合度值较高,稳定在0.981-1.000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绵阳市协调度值在0.557-0.597之间浮动,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各区县耦合度值差异明显,具体数值在0.051-1.000之间,包含低水平耦合阶段、拮抗、磨合与高水平耦合4个等级;各区县协调度值在0.140-0.790之间变化,包含中度协调阶段、濒临失调阶段、中度失调阶段、严重失调阶段4个等级。从协调度类型看,绵阳市整体上大部分年份处于城镇化水平滞后型,各区县在研究期间,多数年份协调度等级也属于城镇化水平滞后型,总体呈现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承载力。

刘田琳[5](2020)在《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绵阳市农业产业合作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东西部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使得二者之间的发展存在差距。在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西部地区尤其是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而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实质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因此,在精准扶贫战略指导下,促进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不仅是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化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迫切需要。绵阳市作为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被帮扶方,抢抓并利用政策机遇十分必要。不仅是简单做到承接东部产业,更要能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发挥本地区优势条件,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区农业竞争力。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区域合作以及农业产业合作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归纳整理,从而确定了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描述了绵阳市与衢州市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目前衢绵两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各自存在的优势,概括了目前衢绵两市合作的现状。然后依据衢绵两市合作的实际情况和调研走访情况,归纳绵阳市主要合作路径,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案例作进一步阐释,分析每种路径存在的不足。三条路径为,一是以延伸产业链为主体的路径,选取案例为北川蓝莓扶贫项目,发现其存在产业链延伸效果不明、产业链各环节联系不紧密、产品层次较为单一且附加值不高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二是共建电子商务平台为主体的路径,选取案例为衢州市柯城区与北川县共建电商平台项目,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线上交易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三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为主体的路径,选择案例为平武县龙安镇义佛山村3A景区旅游扶贫项目,缺乏特色旅游产品以及主题旅游品牌、加之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理念落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最后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有关产业合作的经验提出路径优化对策,包含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上主体培育、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主题旅游品牌和产品、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职能,以期促进绵阳市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

崔先红[6](2020)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国家特色小镇、“一带一路”沿线文化旅游项目推广、乡村文化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大力助推下,文化遗产和观光旅游日益兴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逐渐被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所重视,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也日益成为新的热点。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传嫘祖是先祖黄帝的元妃,是“中华人文女祖”,代表着中华母亲文化;嫘祖带领先民种桑育蚕,发明了抽丝技巧和编绢制衣技能,被奉为“蚕神”,是中华农耕文化之蚕桑文化的根源。本文主要研究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从嫘祖故里盐亭县的实地考证及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可知,嫘祖文化已经形成了包含母亲文化、丝绸文化两大核心传统文化价值。目前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开发以传承嫘祖母亲文化为核心,以弘扬丝绸文化为战略引领,打造“嫘祖故里”旅游文化品牌。盐亭县政府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逐步加快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全民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实现嫘祖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经济价值。同时,目前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模,还未真正产生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内外对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停留在文化内涵和嫘祖故里考证研究等领域,尚缺乏对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前瞻性和系统理论研究。地方各级政府对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欠缺资金实力和全局观,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缺乏与关联景区和盐亭县周边景区的合作联动等的问题。通过盐亭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的研究,对于深入挖掘盐亭嫘祖文化遗产的文化可利用价值、经济可利用价值与社会可利用价值,推动其它地区的文化遗产的统筹开发,制定与推广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其主要研究的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我国嫘祖文化、上古神话人物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盐亭县关于嫘祖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等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研究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的历史考证、嫘祖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嫘祖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等,说明盐亭县嫘祖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第三部分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查阅地方数据等方法,对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开发的自然条件、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的等级四个方面的进行系统分析,说明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备的基础条件。第四部分主要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SWOT等分析方法,对当前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从规划现状的现状、旅游项目开发的现状、基础设施的现状、客源以及旅游市场的现状、旅游项目推广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说明了盐亭县的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价值,出现的问题和存在问题原因;并对当前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有效的SWOT对比分析。第五部分在前面四个部分的基础上,对盐亭县嫘祖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持续性发展制定了具体的开发策略,大胆地提出了嫘祖文化旅游持续性发展的思路与开发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了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持续性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旅游产品开发、开发空间布局和旅游开发资源平台的整合方案。

吉则尔夫[7](2020)在《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脱贫攻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蓄势待发。当然,在改革发展中,还发现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依然凸显,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自2012年引入“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其培育项目在各地有效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培育过程中也暴露出农民培训意愿不强、培训供需脱节、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作深入研究。从目前看,学者们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对象、模式与路径等方面,而对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同时,绵阳市属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示范市之一,以此选为研究地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供求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主要以实证分析方法,对绵阳市及辖区内部分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并对其培训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达95.20%。基于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首先,分析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存在不足。其次,主要运用交叉分析法,从14个变量中筛选出7个与因变量“培训意愿”关联性强的因素作进一步回归分析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个体情况对培训意愿影响: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去过省市外务工经历等因素对培训意愿有显着影响,其显着性值分别为0.042、0.013、0.011。换言之,当农民的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有去过省市外务工经历时,参与培训意愿越强,否则反之。第二,家庭情况对培训意愿影响: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和所属农业经营主体对培训意愿有极显着影响,其显着性值分别为0.001、0.000。也就是说,当农民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大、家庭属于大规模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时,参与培训意愿越强,否则反之。第三,培训认识及经验对培训意愿影响: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相关政策的程度以及关注与农业有关的新闻、政策和知识等行为习惯对培训意愿分别呈显着和极显着影响,显着性值分别为0.043、0.009。即当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及其政策等知晓度越高、经常关注涉农相关新闻(政策、知识)等行为时,参与培训意愿越强,否则反之。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精准遴选培训对象、加强培训宣传政策力度、提供基础教育机会、畅通培训信息获取渠道、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等对策建议。

杨成栋[8](2020)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空间分析与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跃进路为例》文中认为空间句法创始人比尔·希列尔教授在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时,就提出城市街区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历史街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与其相匹配的街区空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和本区域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产生了不可分割交融。通俗来讲即为街区的居民与在历史街区有交集的人群的生产、生活已经扎根到历史街区中,正是由于这类人的守护加之历史建筑与遗迹的保护,历史街区才得以保护与留存。但是这种半自由放任不管的保护模式在现代化经济社会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经济利益驱动地产行业侵吞城市土地,高楼大厦将历史街区四面包围,历史街区越来越像城市中的“城中村”,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摇摇欲坠,在此趋势下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逐渐将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目前开展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手段基本还是在沿用城市规划的惯用手法,但是对于集历史建筑、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关系于一体的历史街区来已经不能满足。历史街区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牺牲一方的基础上。过去的一些失败的古镇和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案例已经发出了强有力的警告。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与精神共存的隐形财富,是一个城市中城市建设文化体现最集中的地方,亦是城市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发展状态还直接与城市经济挂钩,故对待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工作,要结合更多元化、更科学的手段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对其提出有效的策略,做出合理的规划。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和城市的积极转型为空间句法的应用与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城市中的城中村更新改造、城市“双修”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等工作,急需像空间句法这种科学手段的应用的加入,它能对城市老旧街区部分空间进行有效的测算与深度分析,分析结果对于城市交通疏导、公共空间布局、商业网点布置等提供有效依据。当然基于科学理性的规划手段不止仅限于此,以后规划工作中科学手段的融入也必将是发展的趋势。历史街区保护与经济发展也终将改变对立的局面,转而加入到城市改革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就空间句法如何参与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工作,进行与分析进行了实战研究,并借助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对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进行了分析研判,最终提出街区空间更新改造的策略。本论文分为六个组成部分:第一章:文章开展的第一部分,文章绪论部分,包括本研究得以开展的背景以及目的与意义。除此之外介绍了本研究涉及的概念、本文研究对象以及方法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文章的框架,方便后续顺利开展研究与写作。第二章:论文综述部分,主要内容从国内外两个层面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三个内容分别是城市形态、历史街区与空间句法。第三章:绵阳市城市形态与街区演变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结合史料分析了绵阳城市建设的兴衰及其原因,其次结合空间句法对绵阳不同年代城市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合两者对跃进路街区在绵阳市城市中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准确剖析。为后文对跃进路历史街区现状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四章:结合对跃进路街区的定位,对其运用空间句法,展开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街区形态演变、街区空间解读、街区实证调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从中汇总出街区空间存在的重要问题。第五章:街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基于第四章研究的基础分析,解析出的跃进路存在的问题,提出跃进路街区空间更新的相关策略,其次探讨了跃进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可以借鉴的模式,最后借用本次研究的课题,讨论了空间句法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具体参与方法。第六章:说明了本研究的主要步骤及方法,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新的想法。

康琬超[9](2020)在《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品住宅价格作为房地产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窗口,其价格的合理性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合理的商品住宅价格体现了住房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这对于研究房地产市场、地区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框架,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探讨62个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是否合理,对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定义上,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框架,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为了研究商品住宅合理价格的科学性,选取62个大中小城市对商品住宅合理性进行测度,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Hausman检验,得到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而得到各城市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通过偏离度,得到价格合理波动区间。研究成果如下:(1)本论文在阅读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界定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概念。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是供求平衡、居民理性消费和有正确的购买商品住宅的消费观念,不存在供不应求,不存在投机炒房,在此基础上研究商品住宅价格是这个地区的众数价格,随市场动态变化,应与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居民收入和银行支持力度相协调,这时的商品住宅价格是合理的,并在假设前提的基础上,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框架。(2)在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得到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居民收入和银行支持力度是影响商品住宅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从这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预警研究,规定合理的偏离区间,分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商品住宅价格基本合理和商品住宅价格不合理。(3)运用构建的商品住宅价格模型,计算出20092018年62个城市的商品住宅合理价格和合理波动区间,得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随着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居民收入和银行支持力度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使各个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合理性也在不断的变化,同一城市在不同年份商品住宅价格的合理性可能差别巨大,同一年不同城市住宅价格合理性也不同,需要政府对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并因城施策,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反应。

杨茜[10](2020)在《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民族文化。面对城市进程下日渐瓦解的村落,传统文化也失去了承载的根基。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传统村落保护重视的背景下,本文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四川省五批33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GIS为技术和数理统计载体,利用点、线、面多方位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分析在不同地理因素影响下呈现的分异特点,揭示四川省传统村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内在关系,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对策,为未来四川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申报提供一些基础。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地理区位角度分析,传统村落整体为聚集分布类型,线性分布方向不明显,市域范围内不均衡的差异分布,呈现东部“大聚集,小分散”、西部“小聚集,大分散”的多核聚集分布格局。高密度圆斑块状聚集核心区位于出川西高原甘孜和阿坝两地;而川东北广元、巴中和达州市以及川南地区形成高密度带状聚集核心区;次高密度圆斑块状核心区位于阿坝州内和雅安、眉山及乐山市三地交界处,以几个核心区为中心,传统村落呈向外递减的分布趋势。(2)在自然环境的内生动力下,传统村落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川西高原山地高海拔散点状、小聚集的传统村落分布类型,东部平原丘陵大聚集型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太阳光照较好的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并且坡度较缓、降水量丰富,以及温度湿度较适宜的川东部盆地、低山丘陵地区和川西高原山地河谷的较低海拔地区;靠近水源,有利于生活耕作,处于安全考虑主要分布在水势较缓的支流水系和主干流中下游地区,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人地关系和谐的智慧。(3)传统村落分布主要受国道、省道影响,沿道路走向呈正相关,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传统村落主要在道路沿线分布,多条道路交叉节点有小聚集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大,乡村发展活力大,不利于传统村落保留。(4)以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依托,沿古道走向,形成川西藏羌彝民族文化型、川中和川东北巴蜀文化型以及川南盐城、酒都和苗族少数民族文化综合型的传统村落。(5)总结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主要面临缺少地方性法规为地区差异化保护提供依据、传统村落“空心化”缺失村落活力以及物力人力资源匮乏传统村落保护困难等主要问题。根据以上问题、传统村落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优劣势,提出川西高原山地地区和川南地区以生态与文化旅游型为主、川南以手工艺与文化产业型为主、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客源市场依托型为主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

二、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宏观经济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二节 主要创新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紧凑城市
        2.1.2 精明增长
        2.1.3 精明收缩
        2.1.4 收缩城市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3 人口转变理论
3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数据处理
        3.2.1 人口数据处理
        3.2.2 遥感数据处理
        3.2.3 计算综合增长率
4 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时空变化特征
    4.1 基于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城市收缩情况分析
    4.2 基于城市夜间灯光变化的城市收缩情况分析
    4.3 基于综合增长率变化的城市收缩情况分析
    4.4 三大地区城市收缩情况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5.1 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出现的驱动因素分析
        5.1.1 区域经济发展
        5.1.2 区域产业发展
        5.1.3 区域政策支持
    5.2 收缩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的定量测度
        5.2.1 指标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2.3 测度实证
    5.3 对策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镇化研究动态
        1.3.2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动态
        1.3.3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相关概念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体系
        2.3.1 指标体系构建
        2.3.2 指标体系权重
3 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评价
    3.1 城镇化水平指数计算
    3.2 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2.1 绵阳市城镇化水平综合分析
        3.2.2 各区县城镇化水平时间特征分析
        3.2.3 各区县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 测度成因分析
    3.4 对策建议
    3.5 小结
4 绵阳市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
    4.2 生态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2.1 绵阳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
        4.2.2 各区县生态环境承载力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2.3 各区县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3 测度成因分析
    4.4 对策建议
    4.5 小结
5 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性分析
    5.1 耦合度、协调度测算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协调度模型
    5.2 耦合度、协调度等级分类标准
    5.3 耦合度、协调度演化特征分析
        5.3.1 绵阳市耦合度、协调度总体演化特征综合分析
        5.3.1.1 耦合度总体演化特征综合分析
        5.3.1.2 协调度总体演化特征综合分析
        5.3.1.3 绵阳市协调度类型
        5.3.2 各区县耦合度、协调度演化特征综合分析
        5.3.2.1 各区县耦合度演化特征分析
        5.3.2.2 各区县协调度演化特征分析
        5.3.2.3 各区县协调度类型
    5.4 对策建议
    5.5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绵阳市农业产业合作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文献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概述
        2.1.2 产业合作与农业产业合作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优势理论
        2.2.2 合作竞争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绵阳市与衢州市农业产业合作现状分析
    3.1 绵阳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3.1.1 绵阳市情概况
        3.1.2 绵阳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3 绵阳市农业产业合作的优势
    3.2 衢州市进行合作的优势条件
        3.2.1 衢州市市情概况
        3.2.2 农业产业合作的优势条件
    3.3 衢绵两市农业产业合作概况
        3.3.1 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3.3.2 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3.3.3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
        3.3.4 完善两地帮扶机制,促进扶贫协作可持续发展
4.绵阳市农业产业合作主要路径
    4.1 国内外农业产业合作概况
        4.1.1 国外农业产业合作概况
        4.1.2 国内农业产业合作概况
    4.2 绵阳市以延伸产业链为主体的合作路径
        4.2.1 路径概况
        4.2.2 路径具有的优势
        4.2.3 案例说明
        4.2.4 存在的问题
    4.3 绵阳市以共建电商平台为主体的合作路径
        4.3.1 路径概况
        4.3.2 路径具有的优势
        4.3.3 案例说明
        4.3.4 存在的问题
    4.4 绵阳市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为主体的产业合作路径
        4.4.1 路径概况
        4.4.2 路径具有的优势
        4.4.3 案例说明
        4.4.4 存在的问题
    4.5 小结
5.绵阳市农业产业合作路径优化对策
    5.1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配套服务
    5.2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5.3 打造区域农业产业品牌,提高知名度
    5.4 增强专业人才支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5 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5.6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作用
6.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关于嫘祖文化遗产的研究
        (二)上古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三)上古神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
        (四)关于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
第二章 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概述
    一、嫘祖简介
    二、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历史考证
        (一)盐亭县作为嫘祖故里的历史考证
        (二)嫘祖祭祀文化的历史考证
    三、嫘祖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
    四、嫘祖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嫘祖文化之母亲文化精神
        (二)嫘祖文化之丝绸文化精神
第三章 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基础
    一、盐亭县自然条件基础
        (一)地理位置
        (二)环境气候
    二、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基础
        (一)盐亭县旅游资源类型
        (二)盐亭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三)盐亭县旅游资源等级分布
    三、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政策推动与旅游产业的兴起为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经济持续发展为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四章 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规划现状
    二、嫘祖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现状
        (一)旅游景区开发
        (二)人文活动项目开发
        (三)旅游商品开发
    三、盐亭县旅游设施基础现状
        (一)旅游交通
        (二)旅游饭店
        (三)文化娱乐和各种体育、疗养设施
    四、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现状
        (一)游客客源市场
        (二)游客群体特征
        (三)市场满意度
        (四)市场竞争与合作特征
    五、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宣传推广现状
    六、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及价值
        (一)文化成就及文化价值
        (二)经济成就及经济价值
        (三)社会成就及社会价值
    七、嫘祖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八、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系统成熟的旅游服务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明显不足
        (二)品牌影响力低,客源渠道狭窄
        (三)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吸引力不够
第五章 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究
    一、盐亭县推进嫘祖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战略目标策略
        (一)品牌目标定位—嫘祖故里、丝绸之源
        (二)市场目标定位—成为华夏祭祖文化旅游新地标、成渝地区旅游目的地组成部分
    二、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开发路径策略
        (一)文化战略以嫘祖文化为主旨和灵魂,结合巴蜀文化、盐亭文化协调发展
        (二)市场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以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搭建全面旅游大平台
        (四)区域协作战略以内修外拓、共建共享,探索开发合作新模式
    三、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发展产品开发策略
        (一)嫘祖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二)嫘祖遗产文化旅游辅助旅游产品开发
        (三)嫘祖遗产文化旅游配套旅游产品开发
    四、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分布策略
        (一)游客集散中心
        (二)游客接待中心
        (三)嫘祖文化旅游区
        (四)山水生态旅游区
    五、盐亭县嫘祖文化旅游开发资源整合策略
        (一)优化投融资市场环境,拓宽项目开发资金配置资源
        (二)连横纵合,拓展游客资源
        (三)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区域旅游合作治理新平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2.1.1 新型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供求理论
        2.2.3 理性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条件
        3.1.1 绵阳市经济发展概况
        3.1.2 绵阳市农业发展概况
        3.1.3 绵阳市农村人口基本情况
    3.2 分析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3.2.1 培训目标与任务
        3.2.2 培训政策与措施
        3.2.3 培训机制与体系
        3.2.4 培训对象与内容
        3.2.5 培训成效与模式
    3.3 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参与培训意愿较弱
        3.3.2 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知晓程度较低
        3.3.3 培训时间与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民参与意愿降低
        3.3.4 培训供需脱节与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3.3.5 培训资金与师资力量困乏,难以有序开展培训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统计分析
        4.1.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1.2 培训需求统计分析
    4.2 研究假设
        4.2.1 变量设定
        4.2.2 变量解释及其影响方向的预测
    4.3 交叉分析及结论
        4.3.1 培训意愿交叉分析
        4.3.2 交叉分析结论
    4.4 Logistic回归分析
        4.4.1 Logistic模型设定
        4.4.2 Logistic模型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4.5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4.5.1 个体情况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5.2 家庭情况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5.3 培训认识及经验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多元化
        5.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多元化
    5.2 对策建议
        5.2.1 精准遴选培训对象,提高培训效果
        5.2.2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引导正向认知
        5.2.3 普及农民基础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5.2.4 畅通培训信息渠道,鼓励参与培训
        5.2.5 融合农民与市场需求,优化培训内容
        5.2.6 结合理论与实践原则,创新培训模式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空间分析与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跃进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背景
    1.2 城市发展需求的时代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概念辨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1.5.1 概念辨析
        1.5.2 研究对象界定
    1.6 研究方法及目标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目标
    1.7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方面国外研究进展
        2.1.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方面国内研究进展
    2.2 历史街区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历史街区方面国外研究进展
        2.2.2 历史街区方面国内研究进展
    2.3 空间句法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空间句法方面国外研究进展
        2.3.2 空间句法方面国内研究进展
3 绵阳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3.1 绵阳市的发展历程追溯
        3.1.1 早期绵阳的产生与发展
        3.1.2 绵阳市发展中期与统治朝代更替
        3.1.3 绵阳市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3.2 不同年代绵阳市城区形态演变分析
        3.2.1 绵阳“城垣”的兴与湮
        3.2.2 绵阳城址的变迁与扩张
    3.3 不同年代绵阳城区形态语法解读
        3.3.1 清朝时期绵州城城区句法解读
        3.3.2 民国时期绵州城城区空间句法解读
        3.3.3 建国初1954 年绵阳县城关区空间句法解读
        3.3.4 1964年绵阳县城关区句法解读
        3.3.5 1976年绵阳县城关区句法解读
        3.3.6 1989年绵阳市城区句法解读
        3.3.7 2010年绵阳市城区句法解读
        3.3.8 2019年绵阳市城区句法解读
    3.4 城市形态演变分析与跃进路历史街区定位
        3.4.1 城市结构空间演变分析
        3.4.2 城市自然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3.4.3 城市交通框架演变分析
        3.4.4 城市功能片区演变分析
        3.4.5 跃进路历史街区定位
    3.5 本章小结
4 跃进路历史街区空间解读与描述
    4.1 不同时期跃进路街区空间形态演变
        4.1.1 跃进路历史街区的发展史
        4.1.2 跃进路历史街区的形态演变分析
    4.2 跃进路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特征解读
        4.2.1 街区全局整合度分析
        4.2.2 街区局部整合度分析
        4.2.3 街区选择度分析
        4.2.4 街区智能度分析
    4.3 跃进路历史街区整体空间特征分析
        4.3.1 跃进路街区视线整合度分析
        4.3.2 视线深度分析与解读
        4.3.3 街区路网密度分析
    4.4 跃进路历史街区实证调查
        4.4.1 街区街巷空间现状调查
        4.4.2 街区节点空间人员聚集统计与分析
        4.4.3 街区建筑现状及分布
    4.5 跃进路历史街区存在的问题汇总
    4.6 本章小结
5 跃进路历史街区空间更新改造策略与原则
    5.1 跃进路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的改造及验证
        5.1.1 重新梳理街区交通
        5.1.2 重塑核心空间核心
        5.1.3 街区节点空间更新改造
        5.1.4 功能植入激发街区活力
        5.1.5 街区空间视线整合
        5.1.6 空间句法对街区空间优化结果的检验
    5.2 跃进路历史街区更新原则探究
        5.2.1 整体保护开发原则
        5.2.2 有机更新原则
        5.2.3 保护与保护性更新再利用
        5.2.4 尊从历史文脉原则
        5.2.5 动态保护原则
    5.3 跃进路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研究
        5.3.1 “公众参与”更新模式
        5.3.2 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
        5.3.3 多元化更新模式
    5.4 空间句法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应用探究
        5.4.1 街区空间现状分析与问题排查
        5.4.2 空间潜在价值分析与发掘
        5.4.3 设计方案评选与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不足之处
2 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研究
    2.1 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概念界定
    2.2 住宅合理价格的理论基础
    2.3 构建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框架
3 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
    3.1 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因素及指标
    3.2 构建商品住宅合理价格模型
4 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处理
    4.3 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测算
    4.4 测算结果分析
5 规范房地产市场,稳定商品住宅价格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引导住房主体需求
    5.2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5.3 保证政策弹性
    5.4 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5.5 深化税收改革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水文
        2.2.3 土壤植被
    2.3 社会经济
        2.3.1 历史沿革
        2.3.2 交通条件
        2.3.3 经济发展
        2.3.4 人口民族及文化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3章 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空间分布类型
    3.2 空间分布格局
        3.2.1 空间分布不平衡性
        3.2.2 空间分布聚集性
    3.3 空间分布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地貌
        4.1.2 气候条件
        4.1.3 水文条件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交通状况
        4.2.2 经济发展
        4.2.3 民族与文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对策
    5.1 传统村落基本保护与开发对策
    5.2 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对策
        5.2.1 生态与文化旅游型
        5.2.2 手工艺与文化产业型
        5.2.3 客源市场驱动型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2]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梁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绵阳市域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D]. 张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绵阳市农业产业合作路径研究[D]. 刘田琳.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嫘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崔先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吉则尔夫.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空间分析与优化研究 ——以绵阳市跃进路为例[D]. 杨成栋.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商品住宅价格合理性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D]. 康琬超.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杨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析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