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虫粉虾幼虫日粮对日本对虾跳蚤幼虫的影响

卤虫粉虾幼虫日粮对日本对虾跳蚤幼虫的影响

一、丰年虫粉虾苗幼体饲料对日本对虾溞状幼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臣[1](2021)在《基于多组学分析的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之一,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生长性状是经济类甲壳动物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直接影响养殖品种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然而,迄今为止甲壳动物生长性状的生物学机理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在日本囊对虾等十足目动物中。本文以日本囊对虾为研究对象,构建日本囊对虾零换水养殖模式,基于形态学分析研究该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生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对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从生理生化、肠道菌群、基因层面、蛋白层面和代谢物层面进行研究,旨在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以期为完善甲壳动物生长性状基础理论提供参考资料,为对虾乃至其它经济类甲壳动物育种和养殖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果如下:本研究以构建的日本囊对虾全同胞家系为实验材料,采用零换水养殖模式养殖日本囊对虾,日本囊对虾在无底质、不换水的情况下,存活90 d以上并且活力良好。试验期间水体理化因子稳定,pH 为(8.13±0.07)~(8.61±0.01),NH4+-N 为 0~(0.769±0.124)mg/L,NO2--N为0~(0.167±0.034) mg/L,NO3--N为0~(1.267±0.120) mg/L。该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的生长大致分为两个生长阶段:30~50日龄为快速生长期,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28~9.51 %/day和53.46%~158.83%;50~100日龄为稳定生长期,特定生长率为2.15~2.37 %/day,相对增长率为24.00%~26.7 1%。本研究构建日本囊对虾零换水养殖模式并证实其具有可行性,得到该养殖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生长规律,为后续研究取样时间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为日本囊对虾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生理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来研究动态变化的生理指标与日本囊对虾生长之间的关系。快速生长组(FG)α-淀粉酶(α-Amylase,AMS)活性在40和100日龄高于缓慢生长组(SG),FG组脂肪酶(Lipase,LPS)活性在每个生长阶段均高于SG组,胰蛋白酶(Trypsin,TRS)活性刚好与LPS相反。FG组溶菌酶(Lysozyme,LZM)活性在每个生长阶段均高于SG组。FG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性在40日龄高于SG组,在100日龄时刚好相反。12个肠道菌群样品的Q20均在73.63%以上,Clean Reads均在90.29%以上。注释到2,771个OTUs,FG组OTUs数量高于SG组,1,484个OTUs为两组共有。FG和SG组Alpha Diversity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FG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高于SG组(p>0.05);在属分类水平上,FG组弧菌属(Vibrio)丰度低于SG组(p>0.05)。FG组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功能高于SG组(p<0.05)。对全虾体成分分析,FG组水分含量比SG组低(p<0.05),粗蛋白含量比SG组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FG组日本囊对虾可能通过增强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减少一些不必要能量的消耗,来合成更多蛋白质,实现生长优势。通过对来自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进行转录组学分析,获得111.64 Gb Clean Data,鉴定到10,194个基因。日本囊对虾全长转录组相比二代组装转录组,得到的基因平均长度更长,基因注释率更高。在特定生长率大的快速生长期(40日龄)相比特定生长率小的稳定生长期(70日龄),鉴定到更多差异表达基因(DEGs)。215个DEGs为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共有,其中106个DEGs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其余109个趋势相反。通过qPCR对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的DEGs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转录组一致,证实转录组数据可靠。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得到的DEGs功能相对保守,包括糖酵解(Glycolysis)通路在内的12条显着富集通路为两个生长阶段共有。首次报道Hippo信号通路(Hippo signaling pathway-fly)直接参与甲壳动物生长,克隆得到该通路中的关键基因Mj14-3-3-like。其ORF为741 bp,编码246 个 AA。 Mj14-3-3-like在快速生长组对虾高表达,在蜕皮间期表达量最低,这些结果表明Mj14-3-3-like可能负调控日本囊对虾生长。通过对来自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得到1,720个蛋白质。在日本囊对虾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鉴定到52和70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10个DEPs为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共有,并且每个DEP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它们可能是日本囊对虾潜在的生长标志物。对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做联合分析,在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筛选到10和7个DEPs/DEGs,大多数基因表达趋势一致。蛋白质组、转录组和qPCR均证实MHC-1a和MHC-1b在快速生长组对虾中低表达,提示它们可能负调控日本囊对虾生长。克隆得到Mj14-3-3-epsilon-like、MjGPI和MjGPD1,它们的ORF分别为822、1,671 和 1,098 bp,编码 273、556 和 365 个 AA。Mj14-3-3-epsilon-like 在快速生长组中低表达,在蜕皮间期表达量较低;MjGPI和MjGPD1在快速生长组中高表达,在蜕皮间期表达量较高;这些结果表明它们可能调节日本囊对虾生长。快速生长组对虾可能通过Hippo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实现生长优势;快速生长组对虾还可能通过激活包括糖酵解途径在内的多种代谢途径,实现生长优势。通过对来自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到2,342和1,811种代谢物。在正离子模式下的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鉴定到229和275种差异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的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鉴定到149和85种差异代谢物。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有75和30种差异代谢物为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共有,并且每种差异代谢物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它们可能在日本囊对虾生长中起重要作用。通过ELISA试剂盒,对鉴定到的共有差异代谢物丙酮酸等进行检测,实验结果与代谢组一致,证实代谢组数据可信。在100日龄的快速生长组对虾中,丙酮酸含量同样低于缓慢生长组。这些结果表明丙酮酸是日本囊对虾一种潜在的生长标志物。快速生长组对虾可能通过激活包括糖酵解途径在内的多种代谢途径,实现生长优势。此外,本团队前期构建了一种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模式,这种养殖模式以塘底铺设“地膜”取代传统养殖模式塘底铺设的“沙子”。该养殖模式下日本囊对虾可以存活5个月以上,不过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养殖的日本囊对虾生长缓慢,体色由黄变蓝。本研究通过对传统养殖模式和地膜池养殖模式养殖日本囊对虾鳃和肝胰腺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得到60,780个基因。在鳃中鉴定到1,005个DEGs (427个上调,578个下调),在肝胰腺中鉴定到115个DEGs (41个上调,74个下调)。这些结果表明鳃相比肝胰腺对外部环境变化更敏感。包括肌动蛋白和淀粉酶在内的多个必需基因受到抑制,可能是导致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生长缓慢的原因。虾青蛋白(Crustacyanin subunit A和C)在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中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体色变蓝的原因。本研究初步解析了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生长缓慢和体色变蓝的分子机制,为完善地膜池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洪居恳[2](2020)在《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分析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幼体肠道菌群变化,然后研究了3种芽孢杆菌(Bacillus)益生菌对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预防效果,进而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对育苗水体菌群、幼体和幼虾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对4种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率的影响进行评价。本文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提供了依据,并为对虾健康育苗与病害防控中合理应用益生菌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工厂化育苗和试验性育苗期间,凡纳滨对虾幼体8个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幼体肠道菌群随发育阶段呈现阶段性演替,尤其在无节幼体末期至糠虾幼体初期表现明显;不同育苗方式下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明显,但仔虾期趋于一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其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其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普遍或较普遍存在于健康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红杆菌科下的鲁杰氏菌属(Ruegeria)和一个分类未定属(OTU1)可作为健康幼体肠道指示菌群。2.通过育苗试验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GD1、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SD2和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自发感染荧光弧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zou8能明显抑制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发病速度,并显着提高幼体存活率(P<0.05),GD1作用效果次之,而SD2在预防荧光弧菌病上则无显着作用。3.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zou8连续10 d投放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后,对主要水质指标、幼体和养殖期幼虾生长存活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zou8对育苗水体、幼体及幼虾肠道菌群影响。结果显示,zou8对育苗水体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均无显着影响。zou8处理组幼体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仔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后续养殖23 d和44 d时对虾体长增长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4 d时的存活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zou8对幼体肠道菌群有较明显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处理组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此外,养殖44 d时处理组幼虾肠道弧菌科丰度显着下降。4.在检测两种芽孢杆菌(KC和DY)和两种乳酸菌(FC和ZW)制剂基础上,比较了4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水质和仔虾存活影响。结果表明,4种制剂均由含量高的单一菌种构成;DY试验组水体氨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育苗早期FC和ZW组亚硝酸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除DY组仔虾3期存活率显着低于KC组外,各组存活率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KC组仔虾存活率和活力均表现最佳,而DY组仔虾活力最差。

朱芸[3](2020)在《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有大量的高盐水体,广泛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和自治区。近年来,这些水域除晒盐、提溴及进行丰年虫捕捞生产外,部分高盐水体也开展了凡纳滨对虾养殖尝试。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因具有养殖周期短、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海淡水均可养殖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虽然有报道显示,对虾在低盐度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快,但因高盐虾在口感、品质等方面优于低盐虾,使得凡纳滨对虾成为高盐水养殖的潜力种。目前,关于盐度对虾类影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低盐对对虾生长、存活、饵料利用、酶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酶活等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大水面高盐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效果方面的研究。高盐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尚不成熟,放苗初期的死亡率高,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低,亟待加强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影响及高盐水体养殖技术的研究。本文对大水面高盐池塘养殖过程的环境变化及对虾养殖效果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呼吸、摄食等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对虾个体生长动态收支模型的有关参数,以期为高盐水对虾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于2018年4~7月在山东省滨州市滨海进行,监测分析了不同盐度(30、45、55)条件下大水面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及凡纳滨对虾生长和产出效益。结果显示:(1)三个盐度组池塘的营养盐和COD浓度在国家二类水质范围内;高盐组的叶绿素浓度显着低于其它组;(2)对虾的体长、体重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中盐组与高盐组间、高盐组与低盐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中盐组显着高于低盐组(P<0.05);低、中、高三个盐度组对虾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37(%/d)、7.77(%/d)、7.53(%/d),亩产量和亩利润均为中盐组>高盐组>低盐组。2、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1)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10℃~35℃),温度对耗氧率有极其显着的影响(ANOVA,P<0.01),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耗氧率RR的关系式如下:RR=-0.023T2+0.2968 T-0.1822(R2=0.9689)。(2)耗氧率与盐度线性正相关,关系式如下:RR=0.084S+0.2575(R2=0.8519)。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在实验的盐度条件下(31~55),盐度31、35以及40与盐度55差异极显着(P<0.01)。3、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浓度范围(62.5~312.5ind/L),凡纳滨对虾在卤虫密度为250个/L时的摄食率最大,为13.6(个/(尾·h);摄食率FR与卤虫密度C的关系式如下:FR=-0.5786C2+4.3014C+3.6(R2=0.6255)。(2)不同盐度下(35~60),单位个体的凡纳滨对虾对卤虫的摄食率在10.44~15.94 ind./h范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摄食率FR与盐度S之间的关系式:FR=-1.2344S2+4.5031S+12.422(R2=0.9426);摄食率与虾体长L(cm)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FR=0.5887L1.8478(R2=0.9457)。4、盐度和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对不同浓度下金藻(103~106 ind/ml)的摄食研究发现,饵料浓度对卤虫的摄食率有显着影响(ANOVA,p<0.05),且卤虫的摄食率与饵料浓度的关系为倒钟形,在饵料浓度为105 ind/ml时,摄食率达峰值。(2)在盐度为35~60的范围内,不同盐度条件下卤虫摄食微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着(ANOVA,P<0.01)。5、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基本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对虾体长(L)与虾体部肉湿重的关系为ww=0.0062L3.0743,R2=0.9795据公式V=(δmL)3,获得凡纳滨对虾的形状系数δm为0.1925;依据对虾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T)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获得阿伦纽斯温度TA为6483 K;根据对虾饥饿实验获得[(?)M]=93.9 J/(cm3·d)、[EG]=4339.5 J/cm3、[EM]=3230.8 J/cm3。

孙珂[4](2019)在《克氏原螯虾室内养殖与繁育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在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苗种问题非常关键,而决定苗种质量的是亲虾的培育过程。不同的温度、光照、水位、养殖密度等生态因子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与繁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拟以体质量18±1g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室内养殖条件的摸索(不同温度、不同水位和遮蔽物),确定克氏原螯虾最佳室内养殖生态条件,实现高存活率的目标;接着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最后在克氏原螯虾达到性成熟的高峰期9月底,选择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两种影响因素,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室内条件下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与繁育的影响,旨在确定亲虾的培育过程中最佳的室内养殖生态因子,提出合理的室内培育克氏原螯虾亲虾的饲养管理方法,为克氏原螯虾的规模化繁育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室内养殖条件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在其它养殖条件一致,水温分别为22℃,25℃,28℃和自然水温,经过35d的养殖,随着养殖温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当养殖温度25℃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峰值;温度升高到28℃时,其成活率明显下降,综合温度对其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最适水温为25℃。在其它养殖条件一致,水位分别为1Ocm,15cm和20cm,经过35d的养殖,不同的养殖水位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着影响(P>0.05);同时15cm水位组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三组中最大(P<0.05)。最适水位为15cm。在其它养殖条件一致,遮蔽物分别为“砖块+集成塑料杯”,“砖块+集成塑料杯+水草(水葫芦、水花生)”和无遮蔽物,经过35d的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大小顺序为“砖块+集成塑料杯”组>“砖块+集成塑料杯+水草(水葫芦、水花生)”组>无遮蔽物的对照组,且有遮蔽物的两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砖块+集成塑料杯”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一组成活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得出最适合的遮蔽物为“砖块+集成塑料杯”。2.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存活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养殖水温为25℃,水位为15cm,“砖块+集成塑料杯”为遮蔽物,研究了养殖密度10尾/m2,15尾/m2,20尾/m2和25尾/m2(分别用D1、D2、D3和D4表示),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35d的养殖,体长增长率D1组>D2组>D3组>D4组,且前三组明显大于D4组(p<0.05),前三组差异不显着;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D1组>D2>D3组>D4组,且D1组明显大于D2、D3组,D2、D3组明显大于D4(p<0.05);D2、D3组差异不显着(p>0.05);存活率D1组>D2组>D3组>D4组,且前三组明显大于D4组(p<0.05),D2组和D3组差异不显着(p>0.05)。克氏原螯虾血清和肝胰腺中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Di组>D2组>D3组>D4组,且D1组明显大于D2、D3组,D2、D3明显大于D4组(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D1组>D2组>D3组>D4组,且D1、D2组明显大于D3组,D3明显大于D4组(p<0.05);血清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D1组明显大于其它3组(p<0.05),肝胰腺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4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丙二醛的活性4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以上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体长增量、体重增量和成活率都在明显的减少,且虾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也在逐渐的下降,综合空间利用率,最适养殖密度为20尾/m2。3.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雌虾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养殖水温为25℃,养殖密度为20尾/m2,水位为15cm,“砖块+集成塑料杯”为遮蔽物,实验采用双因素四水平交叉分组无重复的实验设计,把光照周期A(8L:16D、12L:12D、16L:8D、20L:4D)和光照强度 B(501x、2501x、5001x、1000 lx)两因素四水平两两相交分为16个实验组,研究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影响显着(P<0.05),在光照周期A3(16L:8D)和光照强度B2(250Lx)这个因素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光照周期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影响显着(P<0.05),在光照周期A3(16L:8D)时达到最大值,但光照强度对其增重率影响不显着(p>0.05);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其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影响克氏原螯虾雌虾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周期,其次是光照强度。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的卵巢指数影响显着(P<0.05),在不同的光照周期中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3>A2>A4>A1,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B3>B4>B1>B2,克氏原螯虾的性腺指数在光照周期A3(16L:8D)和光照强度B3(500Lx)这个两个因素水平下达到最大值,根据优化水平,此时A因素取A3,B因素取B3。影响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性腺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周期,其次是光照强度。在该实验过程中,光照周期A3(16L:8D)和A4(20L:4D)已经出现抱卵虾,说明适当延长光照周期可以加快促进克氏原螯的抱卵。综合以上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成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其最适光照为:光照周期为16L:8D,光照强度为250~500Lx。

赵捷杰[5](2019)在《短蛸早期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短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早期生长发育、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对生物饵料的利用以及环境胁迫对短蛸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 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二为了更好地了解短蛸的消化生理学,观察了短蛸消化器官的结构和组织学。结果表明:短蛸消化道为U形,背侧为“降支”,包括口、食道和嗉囊;腹侧为“升支”,包括肠、直肠和肛门;在U形曲线“降支”和“升支”之间为胃和胃盲囊。短蛸胃较食道肌层发达,嗉囊肌层较薄。胃盲囊和肠内壁突起许多褶皱,纤毛密集分布,肌层较薄。直肠粘膜上皮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试验三为比较短蛸对不同生物饵料的利用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肉球近方蟹、菲律宾蛤仔和玉筋鱼四种饵料进行了饲喂实验。结果表明:1)肉球近方蟹组短蛸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美白对虾组脏体比显着高于玉筋鱼组(P<0.05),各饵料组肝体比无显着差异;2)南美白对虾组和肉球近方蟹组短蛸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菲律宾蛤仔组和玉筋鱼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灰分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美白对虾组短蛸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菲律宾蛤仔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投喂肉球近方蟹可以显着提高短蛸的增重率;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有影响,对其肝胰腺功能和胃蛋白酶活性也有显着影响。试验四为了探讨干露和盐度胁迫对短蛸的影响,实验以充氧干露(G1组)和空气干露(G2组)两种方式研究了干露时间(2、5、8、11h)胁迫对短蛸抗氧化能力和应激能力的影响;以不同盐度(22、24、26、28、30盐度)研究了短时(2、6、12、24h)胁迫下短蛸吸水率的变化;以盐度梯度(22、24、26、28盐度组)研究了不同胁迫时间(24、36、48h)下鳃组织SOD、CAT、Na+/K+-ATP酶活力和肌肉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露初期,G1、G2组SOD、CAT及T-AOC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达到峰值。之后,G2组SOD活力和G1、G2组T-AOC活性均降低;G1、G2组CAT活力降低后又升高。G1组乳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G2组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短蛸吸水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12h时达到峰值。胁迫24、36h下Na+/K+-ATP酶活力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胁迫48h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盐度胁迫初期,SOD、CAT活力具有协同性,均呈升高趋势。4)随胁迫时间延长,22、26盐度组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盐度组先降低后升高;28盐度组变化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干露及盐度胁迫均对短蛸的生理状态产生显着影响,且在胁迫初期机体的抗氧化水平显着提高。

曾祥晨[6](2019)在《日本囊对虾低氧诱导因子α基因克隆、表达及其组织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对虾养殖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相对较耐低温,而且抗病害能力较强,近年其养殖面积和规模迅速增加,尤其是在北方山东等地。随着对虾购买量的增加,养殖规模和大小逐渐增加,病害的发生越来越多,日本囊对虾健康养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再加上其本身单位产量较低,市场供应量较少,价格也一直高居不下。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重金属和抗生素是两类常见的胁迫因子,对于水体质量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重金属可通过对虾的生理活动进入其组织液中,造成重金属中毒,产生刺激,并对其生长、变态发育、呼吸代谢、渗透压调节等造成不利影响,但是适量的重金属,如金属铜的加入,对于虾的血液的流动,供氧,细胞分裂却又有舍促进的作用。抗生素的加入,可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使其对其它胁迫因子如低氧、病毒的抵御能力增强,在虾池中添加适量抗生素可作为提高对虾本身抗性的一种方法。低氧诱导因子HIF-1,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缺氧诱导因子,在生物体内,诱导低氧基因和修复细胞氧内环境的重要的一核心调节因子已经被科学家们证实就是HIF-1。在氧和氧感受器的相互作用中,它和线粒体呼吸没有联系,氧感受器一直处在失去活性的状态之中;氧的含量降低时氧感受器使一种信号被激活,再通过蛋白磷酸化及/或氧化还原,从而使HIF-1的表达量变大,恢复加氧后降低。含血红素的蛋白质与氧的感受和信号的发送有关。缺少氧或某些氧化应激都能够对低氧诱导提供信号的传递。即使全部细胞都有一模一样的通路,可各个细胞的反应结束点都是不一样的。如今对低氧诱导基因表达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低氧时HIF-1表达变多只是提留现象描述,后面的“真凶”机理还有待发现探索。低氧时HIF-1基因表达能加大缺氧组织氧供应,又能减少氧的损耗,维持内部环境平稳。可是HIF-1基因的不断增多坏处也有不少,过多的基因表达会使糖酵解变多,线粒体代谢缓慢;红细胞变多,血液粘稠;血小板增加,血栓容易产生等。如何能够保证血氧的运输,控制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加强低氧环境/状态下的抗受能力对于研究低氧诱导因子非常有意义。在本研究而言,由于对虾生活的环境处于氧含量较低的水体环境中,容易存在低氧的环境,因此HIF-1的各种功能使其在对虾水产的养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本文以日本囊对虾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PCR、RACE等方法,首次获得了日本囊对虾低氧诱导因子α基因(简称:HIF-1α)的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对其cDNA序列结构、所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空间结构、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通过Real-Time PCR得知常规条件下HIF-1 α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不同浓度有机络合铜和土霉素胁迫后,肝胰腺中HIF-1 α的表达量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并且还得出了有机络合铜胁迫下的日本囊对虾96hLC50值。主要结果如下:1.HIF-1 α的cDNA序列全长3603bp,包含3105bp的开放阅读框(ORF),55bp的5’非编码区(UTR)及442bp 3’非编码区(UTR),编码1035个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显示,日本囊对虾HIF-1 α的cDNA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 vannamei)HIF-1a的cDNA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其理论分子质量为113.515kDa,等电点6.36,不稳定指数(Ⅱ)为53.20,脂肪族指数为77.93,不含信号肽。亲水性总平均值(GRAVY)值为-0.336,是亲水性蛋白。2.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HIF-1 α在日本囊对虾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肝胰腺等8种不同的组织中HIF-1 α均有表达。但在日本囊对虾的肝胰腺、鳃、肌肉、肠、眼柄、胃、心脏、血淋巴中表达量存在差异。表达量最高的组织是肝胰腺和鳃,其次是胃肠。其他组织如淋巴、肌肉、心脏、眼柄的表达量都非常低。3.对肝胰腺中HIF-1 α进行荧光定量实验,分析发现:受到不同浓度铜离子胁迫后,日本囊对虾肝胰腺中HIF-1 α的表达量开始会有坡度形成,之后均会上调,并且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上调更为明显。随着时间变化,表达量呈现逐渐降低不变的趋势,实验组的表达量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在受到不同浓度土霉素胁迫后,日本囊对虾肝胰腺中HIF-1 α的表达量开始会均会上调,并且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上调更为明显。随着时间变化,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4.日本囊对虾重金属有机络合铜的96h毒理实验表明,对日本囊对虾虾(平均体重为8.43g)的安全浓度为2.61μmol/L(0.168ppm)。在有机络合铜的96h污染实验条件下,随着环境中有机络合铜浓度的升高,HIF-1 α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深入探讨日本囊对虾低氧诱导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为日本囊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杨鹏[7](2017)在《培育丰年虫喂养南美白对虾苗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丰年虫,又称盐水卤虫,是一种普遍应用于水产苗种培育的饵料生物。依据我国水产养殖标准GB/T 30890-2014《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规范》,丰年虫无节幼体应用于南美白对虾糠虾与仔虾阶段。为提高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苗的成活率,本文就水泥池培育丰年虫喂养南美白对虾苗进行方法探讨。

陈忱[8](2015)在《克氏原螯虾幼虾消化系统发育及饥饿复投喂对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原螯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因其肉味鲜美而广受人们欢迎。目前克氏原螯虾幼体阶段消化系统发育及饥饿复投喂对其影响的相关研究内容还比较匮乏。因此,本试验通过组织学、超微结构观测、酶活检测等方法,从形态学、组织学和消化酶活性方面探究克氏原螯虾幼虾消化系统发育变化及饥饿复投喂对它的影响,旨在了解克氏原螯虾幼体时期消化生理特点,为其消化生理、组织病理及高效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利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了出膜后克氏原螯虾幼体消化道及消化腺(肝胰腺)发育的组织形态变化。本研究中,根据克氏原螯虾食物来源、外部形态及消化形态的变化,可将克氏原螯虾幼体可分为3个阶段:幼体I期(从出膜到4DAH)、幼体II期(5DAH—8DAH)、幼体III期(9DAH—12/13DAH)。幼虾I期中贲门胃与幽门胃被卵黄囊包围,形态简单呈囊状,具胃磨雏形,幽门胃中出现腺滤器;中肠前部上皮细胞胞质内具一些小液泡;中肠前部与中肠后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且仅在幼体I期存在;中肠后部上皮细胞内细胞质中含有根尖液泡含量丰富;后肠在I期幼体中与体节肌肉紧密相连;肝胰腺细胞多为中间形态,难以辨别区分。幼体II期,贲门胃形态复杂,出现食道-贲门胃瓣,胃磨初步成型;中肠前部上皮细胞中液泡含量明显增加;中肠后部根尖液泡含量减少甚至无法观察到;后肠与体节肌肉之间形成明显空隙图。II期幼体是消化系统发育最为活跃的时期。III期幼体中,消化系统发育趋向成熟,已基本具备成体形态。2.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饥饿20天对幼虾生长、成活率、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中,幼虾被分为对照组与饥饿组。在14DAH、20DAH与29DAH时进行采样。经过20饥饿胁迫,幼虾体重在10.17mg左右波动,全长在8.12mm左右,死亡率为0。饥饿胁迫下,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变化如下:食道和胃壁变薄且上皮细胞萎缩成立方上皮,细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核仁难以观察;中肠与后肠肠腔扩大,肠壁变薄,上皮细胞、肌层萎缩,肠嵴的萎缩(P<0.05);肝小管扩大,R细胞中脂滴体积较少,典型B细胞数量降低。超微结构变化结构表明,肠上皮细胞核B细胞线粒体肿胀成空泡化,线粒体内嵴断裂减少;此外R细胞的细胞质基电子密度降低,糖原颗粒和脂质的量减少。3.本试验研究了出膜后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规律,及饥饿复投喂对消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肠嵴高度的影响。本试验检测的几种酶的活性在幼体体内都能检测到。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胰蛋白、碱性磷酸酶表现为上升趋势;胃蛋白酶与淀粉酶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脂肪酶为先增高后降低然后再次增高。饥饿1周复投喂组中,复投喂后幼体体重呈指数增长;饥饿1周组与饥饿2周组都出现了蜕皮现象,且蜕皮时间与发育组一致。本研究中,胃蛋白酶、脂肪酶都随着饥饿下降(P<0.05),复投喂开始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及脂肪酶急剧上升(P<0.05),淀粉酶在饥饿胁迫下升高(P<0.05),复投喂后淀粉酶活性随之降低。饥饿胁迫下,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投喂后,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最终趋向对照组。饥饿1周复投喂组中,幼体中肠嵴高度呈上升趋势,各期高度与发育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肠嵴呈上升趋势,23DAH时后肠嵴显着低于对照组,30DAH时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饥饿2周复投喂组中,幼体中肠嵴呈上升趋势,各期高度均显着低于对照,幼体后肠嵴呈上升趋势,23DAH与30DAH都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

李柄男[9](2015)在《凡纳滨对虾生物饵料育苗工艺优化与中间暂养问题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凡纳滨对虾全生物饵料育苗及中间暂养的方法可以得到质量相对更优秀、稳定的虾苗,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推广的育苗方式,对凡纳滨对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全生物饵料育苗方法的研究、应用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水产科研工作者进行探讨、研究,以完善其工艺流程。本文以优化凡纳滨对虾全生物饵料育苗工艺及中间暂养问题的研究为目的,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饵料配比对凡纳滨对虾成活和变态的影响实验设全生物饵料组、80%生物饵料组、60%生物饵料组、40%生物饵料组、20%生物饵料组、全人工配合饲料组共6个处理,其余条件均相同,观察、记录不同饵料系列对育苗过程中各时期虾苗的成活率和变态速度的影响。实验共进行2次,第一次实验,40%生物饵料比例以上的组与20%生物饵料组比例以下的组相比,最终平均成活率相差近10倍,溞状幼体到糠虾幼体的变态速度快了近20%;第二次实验, 全生物饵料组和80%生物饵料组的最终平均成活率是60%和40%生物饵料组的2.6倍,60%和40%生物饵料组的最终平均成活率是20%生物饵料组和全配合饲料组的近16倍。结果表明:溞状幼体期间生物饵料的比例应不低于40%,以保证较好的成活率和变态速度;保证80%以上生物饵料的比例可以得到最快的变态速度和最高的成活率效果;低于20%生物饵料投喂比例对溞状幼体的变态速度、成活率会有较严重的影响。生产中投喂饵料建议至少达到40%生物饵料的比例,根据成本、实际效果等综合考虑,适量增加投喂生物饵料。糠虾幼体期的情况更多依赖溞状幼体期虾苗体质强弱,根据溞状幼体质量适当选择投喂方式,建议至少以20%生物饵料的比例进行投喂。2褶皱臂尾轮虫入池前的甲醛处理效果研究研究了轮虫对甲醛耐受情况、甲醛对原生动物处理效果、处理后原生动物恢复情况,实验设置r 300ml/m3甲醛处理组,400 ml/m3甲醛处理组,500 ml/m3甲醛处理组,600 ml/m3甲醛处理组,以及不使用甲醛的对照组共5个处理组,处理时间为1min30s:观察、记录各处理组轮虫及培养液中两种原生动物处理的存活情况,评估处理效果。处理后稀释培养液,观察原生动物恢复情况。500ml/m3和600ml/m3浓度的甲醛处理1.5min后轮虫死亡个体比例是未处理组、300ml/m3和400m1/m3的约1.8倍,达到约20%的轮虫死亡率:400ml/m3甲醛浓度处理可以杀灭99%以上的原生动物,500m1/m3以上浓度的甲醛处理可以彻底杀灭原生动物;未死亡的原生动物会在6h以内恢复至稳定的数量,6h内300ml/m3组原生动物数量会恢复190倍,400ml/m3组会恢复75倍,500ml/m3以上的组不会有原生动物恢复。结果表明:在轮虫入池前可进行甲醛1min30s的短暂处理,再经淡水冲洗后入池,浓度在400-600m1/m3为宜,具体用量综合考虑轮虫死亡率和原生动物杀灭效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浓度。3不同饵料配比对凡纳滨对虾中间暂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置全生物饵料组、80%生物饵料组、60%生物饵料组、40%生物饵料组、20%生物饵料组、全人工配合饲料组共6个处理组,其余条件均相同,观察、记录不同饵料系列对中间暂养过程中虾苗成活率、生长速度的影响;对存活的仔虾进行低温抗逆性实验和顶流实验,比较不同处理组虾苗的抗逆性和活力。40%生物饵料比例以上的组体长显着大于20%生物饵料组(P<0.05),20%生物饵料组的体长显着大于全配合饲料组(P<0.05);60%生物饵料比例以上的组成活率显着大于40%生物饵料比例以下的组(P<0.05);低温抗逆性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0%生物饵料比例以上的组在顶流过程中疲劳时间显着大于20%生物饵料比例以下的组(P<0.05)。结果表明:投喂生物饵料比例超过80%在虾苗生长速度、成活率、抗逆性和活力各方面都可以得获最佳效果;超过40%生物饵料的比例在生长速度和活力方面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而成活率和抗逆性随生物饵料比例下降而有所下降;低于20%生物饵料比例则会影响仔虾质量。生产中投喂生物饵料建议至少达到40%的比例,并视情况适当增加生物饵料的比例。4 中间暂养期间温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果的影响实验设恒温组、±1℃波动组、±2℃波动组3个处理,其余条件均相同,观察、记录不同温度波动对中间暂养过程中虾苗成活率、生长速度的影响,通过低温抗逆性实验,对不同处理组虾苗的抗逆性进行比较。恒温组仔虾体长大于温度波动的2组,其中显着大于±2℃波动组(P<0.05);成活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温度波动组低温抗逆性略高于恒温组,但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温度波动超过1℃对于中间暂养期间的凡纳滨对虾仔虾成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温度波动会影响仔虾的生长速度,且温度波动越大,生长速度越慢;而温度波动组的虾苗低温抗逆性略高于恒温组。综合考虑,生产中建议在凡纳滨对虾的中间暂养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温度稳定。5 不同饥饿程度对仔虾互残情况的影响实验设空白饥饿组、虾片饱食组、桡足类饱食组、66%饱食桡足类组、33%饱食桡足类组共5个处理组,其余条件均相同,观察、记录不同饥饿时间各组虾苗互残情况。虾片和桡足类饱食组没有仔虾互残;33%饱食桡足类组和66%饱食桡足类组有约5%的仔虾互残致死;饥饿组有约27%仔虾互残致死。结果表明:仔虾在饵料充足时不会互残,在没有饵料的情况下,互残现象增多,生产中建议在蜕皮集中的时间段,采用独立的投饵策略,保证饵料充足,可能对提高成活率有帮助。

李淑[10](2013)在《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播途径调查及相关免疫酶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于1992年在我国台湾首次出现,能够感染多种虾类发生白斑综合征,是一类无包涵体的杆状双链DNA病毒。WSSV毒性高、致病力强,而且分布范围广,感染发病率随虾类养殖业的发展而上升,引起世界范围内养殖虾类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造成了虾类养殖业的巨大损失,成为限制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7年以来,江苏沿海养殖的脊尾白虾连续发生WSSV感染的暴发性流行性疾病,并且大规模死亡,对地区海水养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本研究在2012年7月份至2013年4月份,对江苏省沿海脊尾白虾养殖密集地区进行了WSS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养殖环境中可能感染WSSV并对其进行水平传播的浮游动植物、底泥、野生虾蟹、脊尾白虾及投喂的冰鲜生物饵料等媒介进行调查分析,采用nest-PCR方法对所采集样品进行WSSV检测。调查发现,采集到的脊尾白虾虾样中80%可检测出WSSV,且发病虾塘出现大规模死虾现象,出现由某一地区先发生,再向邻近方向发展蔓延的特征;2012年9月份和10月份脊尾白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他月份。环境中的鲜活虾样、浮游动植物、底泥、野生虾蟹及投喂的冰鲜生物饵料等是脊尾白虾发生WSSV感染的重要水平传播媒介,其中蟹类样品的WSSV阳性检出率较高,冰鲜生物饵料、桡足类和藻类也有一定比例的样品携带WSSV,野生虾蟹中也可检出WSSV。调查结果表明,蟹类、冰鲜生物饵料以及发病的脊尾白虾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的水平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桡足及浮游微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底泥和水样在WSS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无论是亲虾、蟹、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或冰鲜生物饵料等,如被WSSV亏染后都可能成为脊尾白虾感染WSSV的传播源。对WSSV感染脊尾白虾的垂直传播途径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在2012年6-8月脊尾白虾的抱卵高峰期,分两批采集脊尾白虾抱卵亲虾。在透视显微镜下观察每只亲虾所抱的卵,并进行胚胎发育分期;分别提取亲虾组织和卵中的DNA,采用nest-PCR方法对所采集样品进行WSSV检测。在对脊尾白虾卵、仔虾不同发育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受采集时间的影响,虾卵样品大部分处于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和溞状幼体期。经WSSV PCR检测,亲虾和虾卵的WSS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3%和33.0%,其中处于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和溞状幼体期的虾卵,均有部分样品检出WSSV阳性。由于溞状幼体期之前的虾卵未开口摄食,故WSSV无法经口传播,并且可以排除卵表携带WSSV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排除虾卵中WSSV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可能性。调查结果提示,WSSV感染脊尾白虾存在垂直传播途径,WSSV可从脊尾白虾的亲虾通过卵传播给子代,使子代也携带WSSV。对脊尾白虾感染WSSV后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值研究发现,人工感染WSSV后72h内,脊尾白虾体内ACP、AKP、SOD和POD的活性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四种免疫酶均呈显着变化;ACP和AKP分别于36h和48h时达到最大值;SOD和POD分别于60h和6h达到最高值;ACP、AKP、SOD和POD均对WSSV感染敏感,可以为WSSV感染脊尾白虾防控提供技术基础。根据上述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有关WSSV传播途径的相关结论以及脊尾白虾被感染后体内出现的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结合江苏沿海地区脊尾白虾养殖情况,提出了针对江苏地区脊尾白虾养殖过程WSSV流行暴发的防控措施,以期遏制WSSV在江苏地区的流行传播,最大限度地消除脊尾白虾感染WSSV的情况。

二、丰年虫粉虾苗幼体饲料对日本对虾溞状幼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年虫粉虾苗幼体饲料对日本对虾溞状幼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分析的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对虾生长发育与蜕壳
        1.1.1 胚胎发育
        1.1.2 幼体变态发育
        1.1.3 蜕壳与生长
    1.2 影响甲壳动物生长的关键因子
        1.2.1 年龄因素
        1.2.2 性别因素
        1.2.3 遗传背景
        1.2.4 其它因素
    1.3 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1.3.1 与蜕壳过程相关基因
        1.3.2 肌肉生长抑制蛋白
        1.3.3 Hippo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
        1.3.4 α-淀粉酶
        1.3.5 肌球蛋白重链
    1.4 组学技术及其在甲壳动物生长性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4.1 转录组学
        1.4.2 蛋白质组学
        1.4.3 代谢组学
        1.4.4 多组学联合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日本囊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及生长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全同胞家系的构建及育苗管理
        2.1.2 零换水养殖试验及饲养管理
        2.1.3 水质指标的测定
        2.1.4 生长指标测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发育时期育苗水体理化因子分析
        2.2.2 育苗成活率统计
        2.2.3 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情况分析
        2.2.4 零换水养殖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生长规律分析
    2.3 讨论
3 生理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对日本囊对虾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用虾及饲养管理
        3.1.2 肝胰腺生理指标的测定
        3.1.3 肠道菌群分析
        3.1.4 体成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消化酶活性比较分析
        3.2.2 三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比较分析
        3.2.3 肠道菌群分析
        3.2.4 体成分分析
    3.3 讨论
4 转录组学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虾
        4.1.2 肌肉总RNA提取
        4.1.3 SMRT文库构建和测序
        4.1.4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1.5 SMRT测序数据处理
        4.1.6 功能注释
        4.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8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预测
        4.1.9 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预测
        4.1.10 lncRNA预测
        4.1.11 转录因子分析
        4.1.12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
        4.1.13 Mj14-3-3-like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MRT和NGS测序数据统计
        4.2.2 功能注释
        4.2.3 快速生长组和缓慢生长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与生长相关的通路和基因
        4.2.5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4.2.6 Mj14-3-3-like克隆和表达分析
        4.2.7 SSR预测
        4.2.8 CDS分析
        4.2.9 LncRNA预测
        4.2.10 转录因子分析
    4.3 讨论
5 蛋白质组学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用虾
        5.1.2 iTRAQ技术原理
        5.1.3 iTRAQ实验流程
        5.1.4 qPCR验证
        5.1.5 Mj14-3-3-epsilon-like、MjGPI和MjGPD1克隆与表达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质鉴定及注释
        5.2.2 差异表达蛋白(DEPs)分析
        5.2.3 蛋白质组(DEPs)与转录组(DEGs)联合分析
        5.2.4 qPCR验证
        5.2.5 Mj14-3-3-epsilon-like、MjGPI和MjGPD1克隆与表达分析
        5.2.6 与日本囊对虾生长相关的通路解析
    5.3 讨论
6 代谢组学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用虾
        6.1.2 代谢物提取
        6.1.3 上机检测
        6.1.4 数据处理
        6.1.5 差异代谢物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程质控与数据质控
        6.2.2 各分组主成分分析
        6.2.3 差异分组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6.2.4 代谢物鉴定和差异分析
        6.2.5 SG40 vs FG40和SG70 vs FG70差异代谢物比较分析
        6.2.6 差异代谢物检测
    6.3 讨论
7 转录组学解析地膜替代沙底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用虾
        7.1.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7.1.3 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7.1.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富集
        7.1.5 qPCR验证
    7.2 结果和分析
        7.2.1 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7.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2.3 qPCR验证
    7.3 讨论
8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现状
        1.2.1 对虾种苗现状
        1.2.2 对虾育苗期病害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水产益生菌概况
        1.3.2 水产养殖常用益生菌
    1.4 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研究
        1.4.1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4.2 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
        1.4.3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工厂化育苗与样品采集
        2.2.2 试验性育苗与样品采集
        2.2.3 幼体肠道菌群DNA提取
        2.2.4 16SrR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和分析
        2.3.1 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
        2.3.2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门
        2.3.3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科
        2.3.4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OTU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对虾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演替
        2.4.2 对虾幼体肠道优势菌群结构
    2.5 小结
3 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培养基
        3.2.2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3 对虾幼体、海水与饵料
        3.2.4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5 水质分析
        3.2.6 幼体分析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芽孢杆菌对幼体荧光病发病程度影响
        3.3.2 芽孢杆菌对幼体存活影响
        3.3.3 芽孢杆菌对水质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及对水体与虾肠菌群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培养基与细菌培养制备
        4.2.2 对虾育苗与后续养殖试验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处理与水质分析
        4.2.5 水体菌群与肠道菌群DNA提取
        4.2.6 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4.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zou8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3.2 zou8对幼体和幼虾生长存活影响
        4.3.3 对虾育苗水体菌群多样性
        4.3.4 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
    4.4 讨论
        4.4.1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4.2 蜡样芽孢杆菌对幼体及后续养殖幼虾影响
        4.4.3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体菌群影响
        4.4.4 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肠道菌群影响
    4.5 小结
5 四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微生物制剂
        5.2.2 菌含量检测
        5.2.3 菌种鉴定
        5.2.4 育苗试验和水化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分析
        5.3.1 微生物制剂活菌含量
        5.3.2 菌种鉴定结果
        5.3.3 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影响
        5.3.4 微生物制剂对仔虾生长和存活影响
    5.4 讨论
        5.4.1 水产微生物制剂质量
        5.4.2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对虾育苗水质影响
        5.4.3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幼体和仔虾生长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及养殖现状
    1.2 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高盐池塘凡纳滨对虾的相关研究
    1.4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因子及水生生物的相关研究
        1.4.1 凡纳滨对虾摄食饵料卤虫的研究
        1.4.2 凡纳滨对虾池塘卤虫摄食浮游植物的研究
    1.5 DEB模型简介及相关研究
        1.5.1 DEB模型简介
        1.5.2 DEB模型相关研究
    1.6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6.1 滨州池塘养殖状况简介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与养殖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1.3 数据分析与计算
    2.2 实验结果
        2.2.1 基本理化因子的季节变化
        2.2.2 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
        2.2.3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及叶绿素浓度的变化
        2.2.4 对虾的生长及产量效益
    2.3 讨论与分析
        2.3.1 三种养殖模式的池塘水质特征和差异
        2.3.2 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效益的因素
第三章 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3.1.3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3.1.4 耗氧率的计算
        3.1.5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3.2.2 不同盐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3.3 讨论
        3.3.1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3.3.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第四章 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
    4.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仪器
        4.3.3 实验方法
    4.4 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4.5 数据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4.6.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实验结果
        4.6.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4.7 讨论
        4.7.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
        4.7.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4.7.3 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第五章 盐度、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1.1 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1.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1.3 卤虫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2.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5.3.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第六章 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的获得
        6.1.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6.1.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测定
        6.1.4 样品分析
        6.1.5 计算
        6.1.6 数据处理
    6.2 实验结果
        6.2.1 凡纳滨对虾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
        6.2.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6.2.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获得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克氏原螯虾室内养殖与繁育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雌雄鉴别
        1.1.3 生活习性
        1.1.4 繁殖习性
        1.1.5 克氏原螯虾雌虾卵巢发育分期
    1.2 环境因素对甲壳类动物成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1 温度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2 密度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3 光照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4 其它环境因素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3 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发展现状
        1.3.1 克氏原螯虾养殖产值、产量与养殖面积
        1.3.2 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
        1.3.3 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内养殖条件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光照周期和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繁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短蛸早期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蛸类消化生理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1 蛸类的人工培育
        1.1 基本特征
        1.2 幼体的培育及生长
        1.3 蛸类的养成
    2 蛸类消化生理研究概况
        2.1 蛸类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2.2 蛸类消化系统的发育
    3 蛸类天然饵料与配合饲料的发展
        3.1 幼体阶段的饵料供给
        3.2 天然饵料与配合饲料的发展
第二章:短蛸的早期生长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短蛸幼体的阶段划分
        2.2 短蛸幼体的生长规律
        2.3 短蛸幼体体色和吸盘数量的变化
    3 讨论
        3.1 短蛸幼体在不同阶段的生长规律
        3.2 短蛸幼体的形态结构与捕食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第三章:短蛸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短蛸消化系统描述
        2.2 短蛸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短蛸对不同生物饵料利用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样品收集与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2.3 不同饵料对短蛸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3.3 不同饵料对短蛸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干露及盐度胁迫对短蛸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干露胁迫对短蛸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 干露胁迫对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盐度胁迫下短蛸吸水率及鳃组织 Na~+/K~+-ATP 酶活力的变化
        2.4 盐度胁迫对短蛸鳃组织 SOD、CAT 活力的影响
        2.5 盐度胁迫对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干露胁迫对短蛸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 干露胁迫对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盐度胁迫下短蛸吸水率及鳃组织Na~+/K~+-ATP活力的变化
        3.4 盐度胁迫对短蛸鳃组织SOD、CAT活力的影响
        3.5 盐度胁迫短蛸肌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日本囊对虾低氧诱导因子α基因克隆、表达及其组织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日本囊对虾概述
        1.1.1 日本囊对虾简介
        1.1.2 日本囊对虾的养殖发展概况
        1.1.3 日本囊对虾研究进展
    1.2 铜、抗生素及水体中常见的胁迫因子
        1.2.1 对虾养殖水体中常见的胁迫因子
        1.2.2 铜元素的分布及影响
        1.2.3 抗生素来源累积和水生动物生态毒理效应
        1.2.4 铜及土霉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和污染现状
    1.3 低氧诱导因子研究概况
        1.3.1 低氧诱导因子简介
        1.3.2 低氧诱导因子α的研究进展
        1.3.3 低氧诱导因子α和铜与土霉素之间的联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本囊对虾低氧诱导因子α(HIF-1α)克隆和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提取
        2.2.2 模板制备
        2.2.3 基因中间片段克隆
        2.2.4 RACE扩增HIF-1α的cDNA全长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日本囊对虾低氯诱导因子αc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3.2 日本囊对虾缺氧诱导因子α蛋白结构分析
        2.3.3 HIF-1α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HIF-1α的组织分布及络合铜和土霉素胁迫下在肝胰腺中的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取样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RNA提取
        3.2.2 模板制备
        3.2.3 引物设计
        3.2.4 标准曲线制作
        3.2.5 Real-time PCR检测HIF-1α的组织分布
    3.3 实验结果
        3.3.1 标准曲线
        3.3.2 缺氧诱导因子基因的组织分布
        3.3.3 有机络合铜胁迫下HIF-1α在肝胰腺中的表达
        3.3.4 土霉素胁迫下HIF-1α在肝胰腺中的表达
    3.4 讨论分析
第四章 有机络合铜和土霉素对于日本囊对虾半致死率的计算与探究
    4.1 有机络合铜对日本囊对虾96hLC50值
        4.1.1 材料
        4.1.2 实验条件
        4.1.3 实验方法
        4.1.4 结果
    4.2 土霉素对日本囊对虾半致死率的探究
        4.2.1 材料
        4.2.2 实验条件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培育丰年虫喂养南美白对虾苗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试剂
二、试验方法
    (一) 丰年虫卵孵化
    (二) 麦糠微粒制备
    (三) 丰年虫培育
    (四) 南美白对虾苗培育
    (五) 收集计数, 统计虾苗成活率
三、结果与分析

(8)克氏原螯虾幼虾消化系统发育及饥饿复投喂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十足目消化系统研究状况
        1.1 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结构研究
        1.2 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1.3 中肠腺的超微结构研究
        1.4 消化系统发育研究
    2. 十足目消化酶的研究状况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克氏原螯虾幼体消化系统的发育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克氏原螯虾幼体的培育
        2.2 克氏原螯虾幼体的取样与观察
        2.3 石蜡切片样本的制作与观察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
        3.1 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发育及主要时期划分
        3.2 克氏原螯虾幼体前肠的发育
        3.3 克氏原螯虾幼体中肠的发育
        3.4 克氏原螯虾幼体后肠的发育
        3.5 克氏原螯虾幼体肝胰腺的发育
    4. 讨论
第三章 饥饿对克氏原螯虾幼体消化系统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幼虾的培育
        2.2 幼虾的取样
        2.3 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2.4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与观察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饥饿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3.2 饥饿对幼虾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
        3.3 饥饿对幼虾肝胰腺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
        3.4 饥饿对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饥饿对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期间关键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及饥饿后复投喂对它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幼虾的培育
        2.2 幼虾的取样
        2.3 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2.4 酶活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幼体发育时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
        3.2 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影响
        3.3 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幼虾消化酶的影响
        3.4 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肠道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凡纳滨对虾生物饵料育苗工艺优化与中间暂养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凡纳滨对虾简介
    2 凡纳滨对虾育苗相关研究进展
    3 凡纳滨对虾育苗、中间暂养期间投喂的饵料情况
    4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生物饵料育苗相关问题研究
    第1节 不同饵料配比对凡纳滨对虾成活和变态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3 结果
        3.1 第一次实验结果(溞状幼体期-仔虾期)
        3.2 第二次实验结果(溞状幼体期-糠虾期-仔虾期)
        4 讨论
        5 结论
    第2节 褶皱臂尾轮虫入池前的甲醛处理效果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指标测定
        2.2.1 轮虫对甲醛耐受情况测试
        2.2.2 甲醛对原生动物处理效果实验
        2.2.3 处理后观察原生动物复原情况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轮虫对甲醛耐受情况
        3.2 甲醛对原生动物的处理效果
        3.3 处理后原生动物的复原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生物饵料育苗工艺优化
    1 前言
    2 全生物饵料育苗工艺流程
        2.1 布放幼体前的准备
        2.2 布放幼体
        2.3 溞状幼体期管理操作
        2.4 糠虾幼体期管理操作
        2.5 仔虾期管理操作
        2.6 出苗的准备、操作
    3 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放苗前准备时期应注意的问题
        3.2 投放幼体时期应注意的问题
        3.3 溞状幼体时期应注意的问题
        3.4 糠虾幼体时期应注意的问题
        3.5 仔虾期应注意的问题
        3.6 出苗期间应注意的问题
        3.7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4 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常见疾病及处理办法
        4.1 真菌病
        4.2 甲藻
        4.3 丝状菌及聚缩虫
        4.4 虾苗发光病
    5 全生物饵料育苗方式评价
第四章 凡纳滨对虾生物饵料中间暂养工艺相关问题研究
    第1节 不同饵料配比对凡纳滨对虾中间暂养效果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体长
        3.2 成活率
        3.3 低温抗逆性测定
        3.4 活力(顶流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2节 中间暂养期间温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果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体长
        3.2 成活率
        3.3 低温抗逆性测试
        4 讨论
        5 结论
    第3节 不同饥饿程度对仔虾互残情况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播途径调查及相关免疫酶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所引部分缩略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脊尾白虾研究概况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1.3 食性
        1.4 繁殖习性
        2 养殖技术
        2.1 池塘清整及虾苗放养
        2.2 养成管理
        2.3 成虾收获
        3 养殖模式
        4 主要病害
        4.1 病毒性疾病
        4.2 细菌性疾病
        4.3 原虫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研究进展
        1 WSSV感染虾类的发病概况
        2 WSSV的病原学
        2.1 WSSV的命名及分类
        2.2 WSSV的形态学特征
        2.3 WSSV的基因组
        2.4 WSSV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
        2.4.1 VP28
        2.4.2 VP26
        2.4.3 VP19
        2.4.4 VP15
        2.4.5 VP24
        3 WSSV感染的流行病学
        3.1 WSSV感染的宿主
        3.2 传播途径
        3.2.1 水平传播
        3.2.2 垂直传播
        3.2.3 其他传播方式
        4 WSSV感染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4.1 临床症状
        4.2 病理变化
        4.3 致病机理
        4.4 感染过程
        5 WSSV的主要检测技术
        5.1 传统检测方法
        5.1.1 病理学检测方法
        5.1.2 生物学检测方法
        5.2 免疫学检测方法
        5.3 分子学检测方法
        5.3.1 PCR技术
        5.3.2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5.3.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5.3.4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
        6 WSSV感染的防治措施
        6.1 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6.2 选育抗性种苗
        6.3 增强体质,提高虾体抗病能力
        6.4 调改善养殖环境,整养殖模式
        6.5 药物防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虾类抗病毒免疫研究概况
        1 虾类的体液免疫
        1.1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1.2 凝集素
        1.3 抗菌肽
        1.4 溶酶体酶
        2 细胞免疫
        2.1 吞噬作用
        2.2 包囊作用
        2.3 结节形成
        2.4 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途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水平传播调查样品
        1.1.2 垂直传播调查样品
        1.1.3 试剂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水平传播途径的研究
        1.2.3 虾-虾WSSV传播的研究
        1.2.4 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
        2 结果
        2.1 发病症状
        2.1.1 群体症状
        2.1.2 个体症状
        2.2 发病情况
        2.2.1 不同月份的脊尾白虾WSSV携带情况
        2.2.2 环境样品WSSV携带情况
        2.2.3 冰鲜生物饵料WSSV携带情况
        2.2.4 野生甲壳类WSSV携带情况
        2.3 虾-虾WSSV感染结果
        2.4 垂直传播情况调查
        2.4.1 脊尾白虾亲虾及虾卵WSSV携带情况
        2.4.2 正常脊尾白虾虾卵的发育情况
        2.4.3 携带WSSV的亲虾以及虾卵胚胎发育情况
        2.4.4 不同DNA提取方法下亲虾及其虾卵WSSV携带情况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感染WSSV的流行病学特点
        3.1.1 脊尾白虾感染WSSV的流行时间及特点
        3.1.2 脊尾白虾感染WSSV的症状
        3.2 WSSV感染脊尾白虾水平传播途径的研究
        3.2.1 环境样品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1.1 蟹类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1.2 浮游动物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1.3 浮游植物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1.4 底泥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1.5 水样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2 冰鲜生物饵料在WSSV感染脊尾白虾传播中的作用
        3.2.3 虾-虾WSSV传播
        3.3 垂直传播调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相关免疫酶变化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用虾
        1.1.2 WSSV病原
        1.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酶活性测定
        1.2.2.1 组织蛋白浓度的测定
        1.2.2.2 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测定
        1.2.2.3 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测定
        1.2.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
        1.2.2.5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测定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脊尾白虾感染WSSV后组织蛋白含量变化
        2.2 脊尾白虾WSSV后ACP活性变化规律
        2.3 脊尾白虾WSSV后AKP活性变化规律
        2.4 脊尾白虾WSSV后SOD活性变化规律
        2.5 脊尾白虾WSSV后POD活性变化规律
        3 讨论
        3.1 WSSV对脊尾白虾组织蛋白含量的影响
        3.2 WSSV对脊尾白虾ACP活性的影响
        3.3 WSSV对脊尾白虾AKP活性的影响
        3.4 WSSV对脊尾白虾SOD活性的影响
        3.5 WSSV对脊尾白虾SOD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江苏部分地区脊尾白虾白斑综合征防控措施
        1 脊尾白虾感染WSSV调查情况
        1.1 水平传播特点
        1.2 垂直传播特点
        1.3 免疫酶活性变化特征
        2 防控措施
        2.1 放养不带病毒的亲虾
        2.2 切断水平传播途径
        2.3 合理放养密度
        2.4 调整养殖模式
        2.5 合理控制水质
        2.6 增强虾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四、丰年虫粉虾苗幼体饲料对日本对虾溞状幼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分析的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初步研究[D]. 赵吉臣.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2]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D]. 洪居恳.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D]. 朱芸.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克氏原螯虾室内养殖与繁育生态学研究[D]. 孙珂. 长江大学, 2019(01)
  • [5]短蛸早期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效应研究[D]. 赵捷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日本囊对虾低氧诱导因子α基因克隆、表达及其组织分布[D]. 曾祥晨. 厦门大学, 2019(09)
  • [7]培育丰年虫喂养南美白对虾苗的方法研究[J]. 杨鹏. 河南农业, 2017(14)
  • [8]克氏原螯虾幼虾消化系统发育及饥饿复投喂对其的影响[D]. 陈忱.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9]凡纳滨对虾生物饵料育苗工艺优化与中间暂养问题的初步研究[D]. 李柄男.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10]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播途径调查及相关免疫酶变化特征[D]. 李淑.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卤虫粉虾幼虫日粮对日本对虾跳蚤幼虫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